备课与历史教学

2024-04-23

备课与历史教学(共9篇)

篇1:备课与历史教学

新课标下历史备课与教学的一点心得体会

周林刚

一、备课过程中要注意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

《课程标准》中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水平同教学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的实现。”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利用这些资源,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要明白教科书仅仅是学生学习最重要的一种资源,而不是惟一的资源,历史教师只是最重要的人力课程资源,学生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备教案同时也要备学案。为学生应提供哪些课外阅读?什么情况下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都要预先计划好,做到有备无患。备课过程中要本着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扩大涉猎的知识面;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课内外教学的关系,努力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互相促进。

二、授课过程中要注意转变教师角色,创建和谐课堂。以往的教学方式是“教师为中心”,这种教学方式正在被“你说,我说,大家说”的课堂气氛所代替。新课标的本质是在“交往”中放下老师的架子,以商量的口吻与学生平等对话、沟通,和学生合作共同讨论研究,成功的完成学习任务,以“共建”的方式,来“以教促学”、“以学长教”、“互教互学”。新课标下,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调控,让学生“乱”得有“形”,“形”乱而“神”不乱,从某种意义上讲,“活”与“乱”是等价的,所以我们要调控好场面,真正做到“活”而不“乱”。“形”乱而“神”不乱,使学生在一定的自由探究的“放”与教师不露痕迹的“收”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与教师成为真正的朋友,使他们在学习上很轻松,不再“讨厌”教师,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让学生学到有用的知识,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结出创造之果。

三、授课过程中应侧重于以归纳历史知识点,教给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

《课程标准》把原有的学科体系浓缩为数十个专题。但其本身所具有的教育任务和教育功能与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信息的要求并不矛盾。如果在新课程的教学中忽视了历史基本信息的掌握而单方面地追求现代教学技术,那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历史思维、历史分析与综合能力都会成为一句空话。《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作为基于历史知识信息传递的教学课 堂,就必须要在对知识点进行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方面上,忌讳只是勾划知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这又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容易犯的毛病。如果在的历史教学中不摒弃让学生完全地记诵知识点,不教给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方法和技巧,那就绝不是新理念下新课程的历史教学。

四、授课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侧重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相结合。

《课程标准》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新课标下历史学科的知识内容已经大大减少,所涉及到的历史知识绝大多数是基础性的、普及性的,其难度大为降低,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往往愿意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分析、强调,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注重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要求能够让学生“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没有能够发挥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的自主性,也没有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某种角度上讲,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很难让学生的困惑之处主动地表现出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始终不能让学生摆脱被动学习的状态而体现学习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及时使学生学习的状况表现出来,更不能有针对性地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 疑惑或困难。自主学习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参与到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进度等,在学习过程中没有理解、掌握的情况能够比较迅速地反馈给教师,同时也避免了教师大量的重复的或无谓的讲解。这样通过自主学习辅以教师的指导、强调,学生对基本的历史知识信息掌握的效率要高得多。

五、授课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要与时俱进。

历史知识具有直观性很强的特点,包括实物、模型、历史图片、历史地图和图表以及文物古迹等。针对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心切的特点,把这些知识生动、形象、鲜明地展现到他们面前,是历史教学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现代化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和发展,新课标又为历史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树立起现代化教学观念,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事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思维,与“以人为本,发展个性”的新课程理念相结合,师生互动,充分利用每一分钟,以配合新课标下高速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现代历史课堂教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2:备课与历史教学

新世纪高中矫 彬

摘要: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备课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课程的精神及实践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合作的时代要求。集体备课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提高备课的质量;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来入手,全面探讨课堂教学的建构。确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本文从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新思维的理解、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备课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效果、实施的效果及问题等方面对备好新课程高中历史课作了初步的探索.关键词:高中新课程;历史 ;备课新思维

近几年来,我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在这改革潮流面前,如何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那么,如何备好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课呢?我们历史教研组在学校倡导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了历史教学备课新思维的实践与探索,成效显著。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新思维的理解

备课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很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科备课的要求更是越来越高。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新课程的精神及实践需求对学校教育提出了合作的时代要求。集体备课可最大程度地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呼唤,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一方面,以专题备课为主既分工又合作,提高备课的质量;另一方面,以课题研究来入手,全面探讨课堂教学的建构。确实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一次到友校听课,听高一历史课,4位教师上的都是《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听课老师听到的4节课几乎是一个样:一样设计,一样的讨论,一样的题,一样的过程。听课老师不觉有点纳闷:为什么4节课如出一辙呢?后来才知道,这4位老师事前集体备课了。难道集体备课就应该让教学过程“如出一辙”吗?这实际走上了教学极端——思维抄袭,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不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而且最终失去自我。怎样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呢?我们历史组在备课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集体备课’的方法在一些学校早已得到广泛运用,各式各样的集体备课机制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要有合作精神,有关专家还总结出了教师相互合作的几大益处:集思广益、发挥个体优势、资源共享、心理支持、产生新想法、示范合作、汲取力量、减少工作负担、增强动机、支持变革等,集体备课的形式很丰富。集体备课的目的是让教师就某一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与研究,发挥集体的智慧,使其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更多的火花,帮助教师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展教学思路,但是真正的教学设计还需要执教者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来一次归纳、提升和再创造,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自己的教学个性,更好地适应自己学生的学情。

二、新课程理念下通过备课如何达到最佳的教学设计效果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基本的课程理念。在此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构设计应体现这一思想。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新课程教学结构,要做到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供空间,要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向导,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集体备课的方式可以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针对以上要求我们历史组从三方面入手进行探究。

(一)教学目标的设定:贯彻新课标精神,落实三维目标,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我们所提倡的备课中的学生观。了解学生是备课的基础.教师应该从三个方面了解学生:一是了解学生已有的历史基础;二是了解学生的历史常识;三是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和个性特点.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学生原有的历史知识基础。“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预设要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备课是教学“预设”的过程。高中历史教材要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历史课程不仅仅要教给学生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还应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能力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国家意识、国际意识、民族意识、公民意识等,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历史教材要把三个层面的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知识学习中实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过程的改革:预设是为了生成的有效.从预设到生成是课堂教学理念的嬗变与超越,教学过程不是预设不变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动态生成的课堂要求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尽管教师也很想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即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活动被定格在教案中,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改变了教师的主宰地位,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的预设方案,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真正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首先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寻找与本节相关的内容。在学习的一开始,教师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如在学习宋辽、宋金、宋夏、宋元关系之前,让学生浏览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等,通过阅读了解相关的背景及内容有助于提高兴趣帮助学习;另外可通过网络等手段了解这部知识。兴趣提高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安排课代表讲要求了解的内容可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故事、列表格、画图表等)来表达自己对这段知识的理解,这样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逐步改变从原来的不喜欢到喜欢,不热爱到热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进而感悟历史,理解历史,与历史对话。

其次、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学习动机。有效地课堂必须依靠教师营造有一个充满情趣、充满适宜、充满张力的环境,使师生的身心都得以自由舒展,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个性得以自然地张扬。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就是创设一个个的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提供探究的空间。如何创设历史情境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途径:联系生活展现情景,运用实物演示情景,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播放音乐、诗歌渲染气氛,扮演角色体会情景,锤炼语言描绘情景,提出问题任务等如在学习《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一节时,上课伊始播放李白的《蜀道难》,进行渲染气氛,熟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接着进行唐诗比赛,通过比赛教师指出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一定时期的文化反映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接着通过幻灯片展示唐朝的科技艺术的成就,体会它的辉煌,并且深化展开讨论,对唐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讨论意识,发表个人见解,教师始终以一个普通的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其中,以他个人的经验和经历,丰富学生的思考,同时也在暗中适时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和话题的走向,使讨论更加焦点化。课堂呈现浓厚的民主氛围。师生在课堂上积极交流,质疑问难,互问互议,各抒已见,教学相长,相得益彰。再次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历史课堂教学要消除学生的“距离感”,保持学生的参与性,教师首先的关注时事,关心学生,而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新闻时事、社会现实结合到历史教学中来。如讲 元朝对西藏和台湾有效管辖,可结合当前的热点西藏分裂势力和台独以及中美关系;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热情。在学习儒家思想时引用一些相关的国外信息,说明儒学在世界的影响。还鼓励学生结合学习内容与现实进行联系,有学生上课积极说出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要及时表扬,学生有了成功感对历史的兴趣大增。其他同学也不程度不同地萌发出“欲与他人试比高”的情绪,参与意识与主动意识明显起来了。课堂上,教师应该注意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以和蔼、赞赏的微笑面对着每一个学生,鼓励每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话,表达自己的看法。以正确的语音、语调和音量

及时地评价、热情地鼓励,帮助发言者克服在众人面前讲话时紧张恐惧的心理。与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分享信息、提出建议、表达看法或共同致力于解决某一问题。

(三)作业试题的设计:传统作业被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作业内容局限于学科知识范围,封闭僵化,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和社会生活。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作业。关键在于消除其中的弊端,打破那种单

一、枯燥的题海型的作业模式,重新构建一种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生乐意接受,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作业模式。在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教师怎样创新作业的设置,值得深入细致的研究,它既可以为教师减负,更能为学生的发展寻找新路。因此布置作业绝不是灵机一动、信手拈来,而是一项充满创造性、艺术性的行为。根据新课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模式,我组对作业的布置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目的性,针对性,内容精练。布置什么的作业教师要心中有数。教师须要合理把握重难点内容精练,这样才能进行科学安排布置作业。在数量上要有弹性,难易上、数量上要合理的的调控,给学生一个自主选择,以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才能有效缓解差生的心理压力,也能提高优等生探求能力。

2.趣味性,开放性。兴趣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富有情境的作业,才能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去完成,在练习中感受乐趣。可采取画图、列表、画路线、上网查资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设一些开放性试题,紧密结合现实,兴趣增强,质量也会提高,通过作业充分展示学生自己的能力,同时扩大了视野,提高了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把知识延伸到课外,激励学生探索更多的知识,并且结合现实,使学生的思维时代性强

3.合作性。“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这就是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还有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力。

三、实施的效果及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集体备课我组在近期的教学取得一些效果具体有以下四方面的成果。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了良好的合作习惯。经过合作教学初步实验后,我们发觉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了关心同学,增进了同学友谊,逐步树立起正确的合作观和竞争观,有利于集体凝聚力的形成。

2.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促进了智力能力的发展。在合作、互动教学中,学生都想使自己成为合作中的主动者,因而大家都积极地自觉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他

们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查找、搜集文献资料,写读书笔记,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因而大大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3.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起学生的探索精神。在合作 互动教学中,由于我们十分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所以不论是获取知识,还是解决难题,学生都是亲自通过尝试、探究和交往来完成任务。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展区。这就使学生向会学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4.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在教学中,师与生、生与生的全方位合作,使课堂气氛始终处在和谐、民主、自由、活跃的状态之中。大家平等对话,相互交流,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使学生在愉悦中感知了新知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材料引用的科学性。历史资料良莠不齐,课堂教学所使用时必须慎重选择。就目前我们备课经验看,历史材料主要来源于:网络资源;不同版本教材;引用的历史材料;乡土资料。

2、备课组成员合作的诚信度。集体备课能否落到实处并产生效益,关键是教师的认识是否到位。教师应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向自己的同伴、学生学习。在交流的过程中,也是教师自我发展和提高的过程,惟有如此,备课组成员才能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感,集体备课也才能落到实处。

3、多媒体制作的实效性。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对多媒体的使用产生了兴趣,最主要的是想利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容量与质量。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多媒体制作的过于精致,实效性不强,花费时间过多;一是多媒体内容过多,频率过快,致使学生跟不上,课堂效果不好。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认为多媒体只要达到辅助教学功能即可,不要太多的花架子,同时注意学生的接受程度,不是越多就越好。

参考文献:

篇3:备课与历史教学

一、无效备课现象之一:把写教案当做备课内容

备课中最主要的就是写教案, 这样做才能把课上好。然而, 现在写教案的时候却产生下面的现象:有些教师在书写教案的时候非常认真, 十分讲究教案在数量以及篇幅方面的情况, 书写的教案具有整齐美观的特点;还有些教师, 在课下再补写教案, 防止检查等。上述情况都属于在进行备课时出现的无效教案的现象。通过这些途径生成的教案不仅是无效教案, 同时也不符合备课的要求, 进而演变为教师在备课时的压力, 甚至成为负效备课。

反思:

身为一名教师, 一方面, 要在本质上认清写教案是为教学而服务的, 并非为美观而写的。另一方面, 以教师本身为主要出发点, 进而总结出一套真正为自己服务的教案以及备课的方法。要彻底地认清自己, 让自己明白自己应该适合什么样的备课方式。总之, 在选择备课方式方面具有很多种类, 不一定要做到整齐有序。身为一名教师, 一定要认清备课与教案之间的联系。如果在写教案的时候想的只是应付差事, 那么就会影响正常的教学。

二、无效备课现象之二:从旧教案上按部就班

在历史的教学中对旧教案照搬照抄的现象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第一, 对旧教案十分钟爱, 在使用的时候毫不修改;第二, 有些教师们认为名师的教案可以通用。所以, 克隆之后的教案必定与教学实情不相符, 那么教师教学的个性也就没有了。

反思:

在教学资料中, 老教案以及名师教案均是十分珍贵的, 然而它们并不是在所有的教师以及不同阶段的每个层次的学生身上都能够起效。如果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直接利用别人的资源而没有自己的观点, 那么肯定没有时效性, 这样就会出现不精确的教学起点, 教学的过程也会受到阻碍,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没有激情饱满的情感, 也不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认识学情方面不能只是凭借着自己的经验, 要想将现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以及接受的规律得以掌握, 就要随时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在新课改后, 教材中新增加了一些新的知识以及观念, 比如在传统史学中, 重点在阶级的斗争史, 然而, 随着近年来不断进步的史学, 世界在现代史观以及文明史观等方面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新课改的高考中都体现出以上史学的最新研究理论成果。因此, 教师一定要及时“充电”, 经常对新知识以及教法进行更新。在利用老教案的时候, 要仔细分析其在新课程中的作用, 进行改进与创新。

三、无效备课现象之三:流于形式集体备课

有些人误认为集体备课就是轮流分工进行备课或者进行“个人独唱”, “议”少“听”多、只“备”不“研”。若所有教师都承担不同的备课任务, 那么在集体备课当中实实在在地进行研讨就不存在了, 集体备课就会成为轮流备课。若权威教师“垄断”了主讲人的权利, 剩下的教师在进行讨论的时候出于面子就不会进行质疑, 没有思想矛盾, 到最后权威教师的个体备课就会代替集体备课而存在。

反思:

1. 个人钻研同集体备课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前, 所有的教师一定要对《课程标准》以及教材进行仔细研究, 个人仔细进行备课工作, 将集体备课相关的任务得以掌握, 认真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计划等。仔细记录备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思考和个人总结, 进而与同事之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共同探讨。

2. 集体备课主要围绕共同探讨, 群策群力而进行的

在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 所有教师全面利用各自的智慧, 集思广益, 共同打造理想的教学计划。例如, 应认真研究哪些问题?应该简要介绍哪些内容?要突破哪些重点以及难点?历史教师在进行个人备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个人观点提出来, 通过进行集体探讨, 最终取得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使备课的突出特点得以充分展现。可以说, 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同样还是教师进行自我纠正、自我反思以及改进提升的过程。

3. 集体备课要注重“和而不同”

教师与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性, 所以在教学内容、手段以及作业方面都应该别出心裁。教师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情再次加工所备的课程。教师应结合其教学的风格, 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 以集体备课为起点, 接着进行二次备课, 让教案更加适合广大受教者。

四、无效备课现象之四:误认为课前作准备就是备课

近来一些教师在课前十分认真地进行备课, 当课程结束的时候, 也就预示着备课教案失去了其有效的用途。然而, 教师在课前进行备课的时候同样是在进行课前演练, 但在新课改下所做的新教案在课后还应该有教学反思。

教师所做的教后反思是将自身教学活动作为思考的主要对象, 审视并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以及结果。而教师们通常不会注重这一环节。实际上, 教后反思就是对以往的教学行为进行理性的检查以及评价, 进而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所以, 教后反思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占有着一定的地位。叶澜教授讲道:“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 就有可能成为名师。”所以, 我们应该用心将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所有情况进行总结与记录, 并认真地分析教师本人的教学行为、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从“思考———实践———反思”层层上升, 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实现成长。

综上所述, 在新课程下进行备课, 给教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对教材进行钻研, 了解学生, 研究出一套可行的教学计划, 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相信, 教师只要有效地进行备课, 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取得理想的效果。

篇4:集体备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2-0010-01

《开辟新航路》是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内容,本课主要有三个了目录:开辟新航路的背景、探索通向东方新航路、与世界会合,也就是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及条件、过程、影响等方面介绍新航路开辟的历史。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整体思路按照“集体研讨——个人主备 二次复备——教学反思”等步骤进行,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资源共享,人人参与,反对在集体备课中偷懒耍滑的现象。具体在《开辟新航路》这节课,我们集体讨论,合作探究的题目有两个:一是葡萄牙、西班牙为何走在开辟新航路的最前列;二是比较郑和下西洋和西方航海家探寻新航路的不同?后由一人承担主备,编写这节课的集体教案。我在二次复备时增加相关史学观点: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最后得到结论:既要看到”发现”美洲的偶然性,又要看到必然性。忽视必然性就看不清历史发展的大势;忽视偶然性就看不到历史发展的曲折。历史发展的进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推动历史曲折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进步。

其次,按照我校“三段六环”导学模式来设计。在本节课堂教学中的六环具体如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由展示世界地图导入。从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来看,世界各地处于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中国和欧洲的来往非常少。到16世纪,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在不断变化的地图中,我们体会到了历史发展的“有渐无顿”,看到了欧洲人终于从那个混沌的中世纪走向了近世——这种走进,不是像有的老师说的那样,文艺复兴一夜之间就改变了中世纪的黑暗;这种走进,带着近千年对世界认识的矛盾与冲突,带着对马可·波罗传说的迷信与怀疑,正是有了几百年观念的困惑,随着现实危机的到来、可行性条件的成熟,新航路开辟才成为一个改变世界历史的伟大时代。通过这种对比,缩短由于时空差距所造成的学生与史实之间的距离,从而走近历史、感受历史。第二环节,展示目标。本节课目标有两个,一是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二是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这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课前把练习册上的填空题做完,起到预习的作用,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第四环节,师导生学,合作探究。在这一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葡萄牙、西班牙为何走在开辟新航路的最前列;比较郑和卜西洋和西方航海家探寻新航路的不同?由各组选派代表发言,发挥小组作用,培养共同协作的精神。第五环节,达标检测,反馈疑难。通过做练习夯实基础,查漏补缺。第六环节,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最后,回顾、反思这节课,感触很深。

第一,要补充材料深化教学,学生才能很好地掌握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文献资料的能力,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

第二,要利用多媒体辅助于段形象直观地旱现教学细节。新航路开辟的过程由迪亚士、达伽玛、哥伦布、麦哲伦四条航线构成。在教学中,史地结合,“左图右史”“索象于图”,让学生了解四条航线;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运用FLASH动态地图、动于画图等,有利于将已有的认知结构转换为学生的认知体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要注意精解概念,活化教学。地理大发现的英文是什么?Age of Discovery,通过对这个英语短语的剖析,学生对“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概念有了更新的理解——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伟大“时代”。这一英文概念的解释进一步把全课总括起来,历史上那些看似零碎的、点状的人与事,实际上串在一个时代里。同时,学生还学到了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比如在学习西方历史时,许多名词被翻译过来时流失掉了许多信息,需要我们回到原文中去体会。

第四,要注重涵养、浸润人文意识。历史学科有人文教育的功能,可是,它不会自动地实现,这就要求人们认真地读史才能实现。我们常说要通过历史教学实现人文教育功能,但是僵硬的、剥离了“人”的历史是无法教育人的。

篇5:历史备课组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初中生整体水平检查不多。历史是他们新接触的一门新学科,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有很强的求知欲和良好的课堂纪律。但缺乏综合归纳能力,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不积极。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点

本学期初一历史第一册选用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政治、科学、知识于一体。可读性强,图文并茂,增加了很多有趣的课堂知识活动。

2、教材内容

《中国历史》第一册的内容是魏晋南北朝,由中国古代居民撰写。各时期的兴衰及其经济文化改革发展共22课。

三、教材重点难点

教科书的重点是与历史发展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困难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并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评价。

三、主要措施和教学目标

针对以上几点,本学期的教学措施:

第二,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课堂回答、小讨论、故事会议,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也让学生积极复习当天学到的东西。这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加强课堂纪律的管理。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总结。

第三,积极开展历史活动课程,鼓励学习和参与历史小制作,通过课外阅读材料,在线参观历史遗迹和名人轶事,扩大历史知识,通过独立学习提高探索和学习能力。加强学生创造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是集体备课,强化教学质量,让教师互相学习,共享资源,每周集体备课一次。

第五,上公开课和听课,课后评价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进度

篇6:音乐与影视艺术历史备课教案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视文化的繁荣,影视音乐对当代中学生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力。所以教材选编了《音乐与影视》这一章节。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影视音乐入手,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影视音乐的形式和作用、音乐与画面的关系层层深入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影视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度,而对于影视音乐只能说是一知半解,因此,选择比较经典的影视音乐进行分析说明,能够减少对影片本身剧情介绍的过程,增加作品例证的力度,也让学生在音乐和剧情的联系上减少障碍,大大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能认真欣赏本课的影视音乐,能认真音乐与影视的关系、相互作用、影响的方式等有相对准确的理解。

(2)、能区分主题歌、插曲、主题音乐及场景音乐,并能简述音画“对位”及“同步”表现手法的涵义。

(3)、在为影视片段配乐的活动中,能根据特有的影视画面,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配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欣赏影视音乐,感受音乐在增强影视艺术魅力方面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音乐与影视画面的关系以及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的复合性。

四、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

播放音频《The Sound Of Music》,提出问题,引出美国电影《音乐之声》,请学生演唱电影中多次出现的另一首著名插曲——《雪绒花》

聆听音乐,

回答问题。

演唱歌曲 从学生熟悉的影视音乐入手,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步骤 依据下表的路线进行影视音乐之旅

EMBED PowerPoint.Slide.8

篇7:历史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

历史备课组成员7人,5人为中学高级教师,2人为中学一级教师,皆能胜任本职工作,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积极进取的集体。

二、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20xx-20xx年度是教学质量年,在教育局“双提升”的号召下,我们历史备课组以学校工作为中心,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目标,以落实教学常规为重点,精心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习环境,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科研水平。

工作目标:加强学习,转变观念,研究新课标,紧抓教材,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落实常规,优化课堂,大力开展教学教研,丰富教学理论水平,将新课改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形成本备课组特色的教学模式。

三、具体措施

1、着眼新课改,加强对新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2、加强集体备课,提升备课组成员的整体水平。

3、认真组织教师之间的听课评课,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篇8:备课与历史教学

一、备理念

《历史与社会》追求的基本理念是倡导人文精神, 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力求实现人文社会学科内容的综合;强调历史地观察社会和认识社会;注意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理念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关键是在备课上下工夫。所以我们必须领悟课标的精神, 树立全新的观点。

1. 树立大教材观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材, 是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 在教学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它既包括标准的教科书、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 也包括视听教材、电子教材、历史资料、有关专著、论文、社区历史资源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相关资料信息等多媒体教材。这是目前普遍肯定的教材观念。更广阔意义上的教材还包括教师本身。这一界定极大地丰富了教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并赋予了教材概念以开放的时代色彩。所以新课改背景下, 我们要树立“用教材去教, 而非教教材”的开放的大教材观, 把教材作为一种学习、交流和发展的平台。

2. 树立文明史观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又名为《我们传承的文明》, 课标规定:“本主题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以来的发展历程为线索, 以中国社会发展为主线, 认识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传承。”在历史分期上, 借鉴了史学界关于文明史分期的新成果, 采纳了史前时代、农耕文明时代、工业文明时代、现代文明时代的分法。又以案例的形式介绍了亚非大河文明和欧洲海洋文明。课本选取典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制度, 说明世界文明具有发展性和多元性。

根据教材内容, 我们要重构《历史与社会》教育的文明史体系, 用文明史观理解、把握教材的主干知识, 树立科学的文明史观。

3. 树立全球史观

八年级教材的编写方式是将中外历史融在一起, 以时序为主、专题为辅的叙述方法, 勾勒出人类文明的演进历程, 体现了“全球史观”。

例如, 在席卷全球的工业文明浪潮中, 文明与野蛮相互交织, 中国被动汇入世界工业文明的大潮。这体现了全球史观。这种编排使学生从全球视野了解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及交流、影响;把中国历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来掌握, 充分认识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 以及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全球史观与当前的全球化趋势一致, 进行全球史观教育可增强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主义精神, 这是时代的要求。

二、备学生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我们现在面对的是90后的学生。他们出生在市场经济社会, 成长于“E”时代, 他们思维超前、个性张扬、行为前卫, 自信又比较脆弱, 敏感而比较自私。他们的消费观念强烈, 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他们相对缺乏团队忠诚感, 重竞争, 轻合作。信息和知识丰富, 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 一些人的虚拟沟通能力远远超过了现实沟通能力。由于父母给他们的满足度较高, 不会盲目反叛, 价值观更现实, 但不代表他们完全听命于父母。审美趣味更中性化, 生活方式更模糊, 道德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晰。

90后的孩子不光发育得早, 而且知道得多, 最明显的是越来越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 内心世界似乎从童年就开始变“老”。他们中的不少人就是按照名利来判断, 哪个可以让我以后生活得更好, 我就选择哪个。他们知道邓小平理论, 了解“三个代表”, 年少的他们也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大人讲话总要插一句;地理历史盲;每天家—校—家三点一线;不爱看新闻, 对重大事件表示震惊……在备课时我们必须考虑学生的各种因素, 使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心智特点, 才能“因材施教”, 落实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三、备资源

备资源既整合教材、教师、学生、影视音响等教学资源。

1. 备教材资源

(1) 预设教学目标。备课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知识基础, 从学生、学校、地区的实际出发, 预设教学目标。

首先要规划好单元教学目标, 包括单元内容引导、单元教学过程与活动的整体设计、单元内容总结。以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为例, 单元引导内容可直接利用单元页压底图和文字, 引起学生注意, 告知学生目标, 激活相关的知识, 明确各事件间的关系, 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

另外, 还要考虑哪些内容有利于方法与能力目标的实现, 哪些内容对目标的实现起着关键点、重点的作用。

最后还要考虑新理念是否渗透到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 结构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导语是否具有新颖性, 能否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来;设计的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叙述的语言是否具有磁性, 能牢牢吸引学生;课堂的情节是否具有曲折性, 能引人入胜;设计的板书是否具有艺术性、科学性;课堂教学过程是否具有浓厚的情感氛围;课堂结尾是否能够拓展学习兴趣和空间功能, 能否产生余音绕梁的效果。

(2) 把握图文资料。新教材图文并茂, 新颖活泼, 课本中的图文更易于学生接受, 是学生学习的主体材料。

实践证明, 运用历史图片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深知识理解, 培养空间思维能力与拓展视野, 形成多元意识非常有益。

学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引导学生分析91页第7~9插图, 翻译图中内容:“我懂三种行业, 能讲三种语言, 有三年工作经历, 有三个孩子, 已经找了三个月工作了, 而我只想求得一个职业。”这样优秀的人才, 却找不到工作, 说明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严重影响和主要特征。

类似这样的图文在教材中很多, 教师要正确把握每一幅插图所反映的历史真实, 准确表达插图提供的信息,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以诠释教材内容;以图引思, 发掘图片内涵, 寻找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提取图片中的有效信息, 以图育情, 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新教材倡导合作探究学习, 通过实践, 我发现相对于知识水平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利用插图开展合作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3) 灵活处理教材。初二《历史与社会》的内容综合性较强, 对学生的综合要求较高, 所以必须根据实际灵活处理教材。我县属于相对贫困的山区,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育条件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相对落后。这与新教材的各项要求存在着落差。根据实际, 我对教材内容大胆处理, 开发校本课程资源, 着手解决落差问题, 使学生“跳一跳, 摘到苹果”。经过教师的处理, 降低了教材难度, 使学生循序渐进。

2. 备学生资源

学生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动态资源。物质资源主要指教科书、图册、作业本, 视听资料、文字资料、社区历史资源以及从网络上收集的相关资料信息等。动态资源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预设外的新问题、新情境, 学生在教学情境中的各种状态和表现等。

在条件有限的地方最大限度地科学使用学生的物质资源, 可有效解决资料不足的矛盾。而使用好学生的动态资源则使课堂充满了神奇与活力。

初二的《历史与社会》内容宽泛, 综合性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因其知识经验和实际能力的不同, 会对所学内容提出各种各样的看法。这些状态和表现, 都是有价值或潜在价值的宝贵动态资源。动态资源能让师生产生灵感, 发挥创造性, 使课堂充满活力。动态资源的不确定, 要求教师深度关注学情, 面向全体学生, 这也体现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

学习综合探究———“蓝田人的家园”时, 我问学生:“今天当你站在沟壑纵横、满目疮痍的黄土高原, 你有何感想?为改变这种面貌, 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有的学生说:“我没有感想, 也没有建议。”这种时候就需要教师灵活机智地处理, 及时引导学生的思维, 使教学走向更深处。

3. 备视听资源

现在的影视资源非常丰富, 其高质量的制作, 冲击着我们的感观, 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在给我们带来视听享受的同时, 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历史认识。

平时积累并整合各类视听资源可活跃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教学内容, 使年代久远、错综复杂、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 引起学生思考, 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把握程度。

学习《人在工厂》时, 我选取《摩登时代》片段表现流水线生产法。电影里卓别林幽默、诙谐、夸张、富于想象力的表演使学习充满了趣味性、生动性和启发性, 为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在教学中选取有效的影视资料, 进行合理的剪辑, 提供最重要的信息,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观看影视资料, 可大大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 顺利达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四、备社会

备社会必须了解当今的国际形势, 如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等形势。在新的国际背景下审视历史事件, 会有新的看法。如对哥伦布航海与郑和下西洋比较:过去郑和下西洋被视为“软弱的动机”。现在从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角度认识它, 便会发现新的意义和价值。

备社会还要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 社会的热点、难点、焦点等。如学习清朝政府处理民族问题的怀柔政策需要了解我国现在的民族政策。只有充分了解社会背景, 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和知识更新的信息, 使历史教学的目标和社会现实的需求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 熟练地驾驭教材, 保证新课程全面实施。

总之, 教师要“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通过“四备” (备理念、备学生、备资源、备社会) , 达到“透” (吃透教材) 、“新” (设计新、渗透新理念) 、“清” (思路清晰) 、“简” (课堂语言、素材选用、方法选用、课件制作要简洁) 、“活” (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要注意灵活性) , 为学生的学习、交流与发展创造平台, 顺利实现新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崔允淳, 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篇9:备课与历史教学

【关键词】历史 人文价值观 三维目标

当今很多学生缺乏同情心和关爱心,忽视甚至漠视人与人之间的宝贵情感。缺乏人文核心价值观、理性精神和公德意识①。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反思教学的有效性。

中学历史教学的新课程标准就明确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②。”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如何才能将三维目标融于一炉呢?下面将结合几个例子来谈谈笔者在备课中的体会。

一、准确把握人文核心价值观内涵

现行高中三本必修历史教材都有其核心价值取向。政治文明的核心价值就是“平等、自由、民主、法治”;经济文明的核心价值就是“社会公平、整体效率、持续发展”;思想文化史的核心价值就是“宽容、尊重、欣赏、开放”。这些核心价值观,也是我们历史教学的基本追求③。

把握了人文核心价值取向,就要以此发掘教学内容的内在价值。以人教版必修一第八单元“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为例:

这个单元的价值观教育是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趋势。二战后初期,建立了以美苏为霸主的两大阵营。20世纪60、70年代以来,随着欧共体的成立,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中国的崛起,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在国际关系中不再由美苏两国说了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瓦解,美国霸主地位不断受冲击,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实际上是国际关系中民主化趋势不断加强。总之,民主法治是历史发展的潮流④。

二、将人文价值观置于三维目标之首,明确教学主题

只有明确主题后,纷繁复杂的教学内容才能“形散而神不散”,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陶冶情操,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持之以恒地渗透价值观教育。

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为例:

我把“民主化的开始和多样性”确定为本课的价值观目标。以“争取民主——确立民主(民主特点)——巩固与完善民主”为主线,深入挖掘课程内容的独特资源,补充了很多史料,帮助学生了解19世纪法、德两国的基本国情,使学生明了两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传统势力力量对比情况,进而理解在两国资产阶级势力与传统势力的斗争与妥协下诞生了两部宪法。使学生从中认识到法德两国的政体改革既是欧美反对专制争取民主的继续,又是两国人民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选择的符合国情的民主道路,虽不完美,却被人们尊重,体现出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落实了人文价值观目标。

三、选取能够让学生动情并为主题服务的感性材料。

许多历史事件本身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如近代中国人的救国历程、罗斯福新政挽救美国等。但也有许多历史事实比较抽象,难以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就必须精心寻找“启情点”。以人教版必修三《破解生命起源》为例:

我选取了欧洲历史上,由于教会阻碍解剖学的研究,许多难产的母亲最后死亡的史料。其中死亡人数之庞大、令人悲哀的图片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同时引起情绪上的共鸣。随着解剖学的进步,难产的母亲由于及时剖宫产而母子双方平安。学生们在这深刻体会到了迷信、愚昧阻碍社会进步;科学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人文价值观。

四、创设情境,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可以通过文献、表格、图片、音像资料,展开真实、生动、典型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历史的时空中把握历史人物的思想、情感、信仰和动机,从而更好地知道、解释和感悟,并从中获得人文价值观体验。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上课前,我截取了《百年情书》中优秀的林觉民,放弃锦绣前程、丰厚家产在决定为革命赴死的时候写“与妻书”的情景作为导入,放完后很多学生都流下了眼泪,使他们更深刻地感到无数的革命先烈为国家独立而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主义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而这些正式我们教学中要渗透的人文价值观。

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从学习内容中选取恰当的切入点,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直接的、真实的情感流露,接受历史,为历史所感动,实现价值观的升华⑤。

结语

上一篇:鲸的教学设计流程下一篇:二年级下册古诗20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