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投资法律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风险投资法律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摘要: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带有金融特点的特殊投资行为,对法律环境具有很高的要求。适当借鉴国外风险投资法律制度,根据我国现状,健全法律体系及制度,才能促使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形成,为风险投资行业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篇:风险投资法律论文

论境外风险投资监管的法律模式

风险投资体系运作的各个环节都存在一定的风险,概括起来主要有:管理风险、市场风险、政策风险、财务风险等。①为了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被投资企业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对风险投资活动的监管,源于对金融活动进行监管的延伸。在国际上,不同的国家选择的监管模式不同,可以归纳为以官方为主的监

管、以行业自律组织为主的监管及中间型监管三种。

一、官方为主的风险投资监管法律模式

风险投资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风险投资市场的产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市场经济内在的自身调节机制在促成风险投资形成自身运作规则的同时,必然也将市场本身的缺点和消极方面移植到了风险投资市场,使风险投资存在市场机制无法自身调和的缺陷。也就是说,风险投资也同所有市场经济自发调整的产物一样,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市场失灵”问题。②风险投资的“市场失灵”最主要体现在风险投资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③、风险投资的信息不对称④、风险投资的外部性⑤。 风险投资的“市场失灵”是风险投资市场自身不能调和的,客观上需要外部有效力量对其进行矫正,而官方监管恰恰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强有力的外部力量,这就产生了风险投资“政府干预”的需求。

纵观世界各国的官方监管,以美国最具有代表性。其官方监管理念是尽量减少干预,从法律和政策上给予扶持。在美国,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设立均无需政府批准,但是要符合美国联邦证券与交易管理委员会对全国的投资公司进行全面管理监督的有关规定,如果是小企业投资公司,还应遵守小企业管理局的规定。理由是风险资本属于私人权益资本,不必经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审批登记。在一定意义上说,美国联邦证券与交易管理委员会和小企业管理局是美国风险投资的官方监管机关。⑥除官方监管为主外同时还辅之以行业自律组织监管,美国风险投资自律组织是风险投资公会,全美风险投资协会作为其代表是美国风险投资业最大的民间监管机构。它属于会员制行业团体,其成员包括风险投资公司和管理向新兴企业投资的基金组织。全美风险投资协会代表了在美国从事风险投资的多数风险投资机构,是一个向所有专业风险投资公司或私人权益组织、风险投资机构开放的组织,它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实现对风险投资业的监管。一般来说,为了维护风险投资业的信誉,风险投资公会对其会员资格的认定有一套十分严格的规定。风险投资公司只有成为其会员,才能获得投资者的信任。会员单位在从事风险投资时必须严格遵守公会的章程和规定,否则随时可能面临被取消会员资格,并导致社会信誉的丧失。

二、行业自律为主的风险投资监管法律模式

行业协会是欧洲中世纪起,城市中的手工业工人和商人,即市民反对封建贵族统治的产物,具有代表该行业,与政府等有关组织协调,维护其权益;为其成员提供服务以及对其成员进行监督管理等职责。在风险投资业中行业自律是风险投资监管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为英国。

就业务监管而言,对风险投资进行直接管理的自律组织是英国风险投资基金公会,会员单位在从事风险投资运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公会的章程与其他法规,否则随时可能面临被取消会员资格,并进而招致社会信誉丧失殆尽的风险。此外,还必须无条件公开上市,以接受证券交易所与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英国风险投资业的代表是风险投资协会,成立于1983年,以促进企业家、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家的利益和整个经济为宗旨。现有298个会员,其中155个为正式会员,是专门从事风险投资的机构,其余143个为联系会员,为与风险投资相关的金融机构、研究机构以及会计师、顾问和律师等专业人员。协会的主要职能为:业务培训、政策游说、研究、处理会员关系等。协会的主要机构为理事会,并设有各种专门委员会。加入协会是自愿的,协会理事会自行决定是否同意会员的加入,成为会员应具备一定的条件。协会为其会员规定了严格的《行为准则》,成为会员不仅意味着通过鼓励风险企业家和进行可行的投资活动支持英国风险投资业,而且还应为寻找风险投资的公司创造良好的环境做出贡献。会员应该要求其董事、雇员、代表和被提名人遵守这些准则。会员应避免从事与上市目标不一致的融资和活动。⑦

英国风险投资监管以行业自律监管为主,同时辅以官方监管。英国的官方监管主要是证券与投资委员会代表政府对自律组织(如投资管理监管组织、私人投资管理局)进行监管。2000年为加强对风险投资业的监管,成立英国金融管理局。英国在风险投资监管方面注重行业自律机构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宏观政策进行必要引导,为风险投资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经济与法律环境,其精神为“严格自律,有效监督管理”;其组织结构显示出特有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其规范金融服务业的法律主要是1986年颁布的《金融服务法》等。

三、中间型风险投资监管法律模式

中间型监管体制是官方监管与自律监管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的产物。它既设有专门性的立法和官方监管机构来进行集中监管,也强调自律组织的自律监管,二者并重。这种监管体制又称为分级监管体制,包括二级管理和三级管理两种模式。二级管理指的是政府监管机构和自律性组织相互结合的管理;三级管理是在二级管理的基础上细分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自律性组织三者相结合的管理。实行中间型监管体制类型的主要有德国、泰国等,这其中,又以德国为主要代表。德国金融业一直实行混业经营,没有统一的投资法规,多散见于公司法和银行法等法律、法规中。1994年,为促进本国证券投资市场发展,也为执行欧盟的《投资服务法令》,德国颁布了《第二部金融市场促进法》。该法调整了联邦与州之间在证券、投资领域的权力划分,赋予联邦在州界域内的执法权,第一个专门负责证券、投资市场监管的联邦机构——联邦证券监管局得以设立。2002年,银行、保险和证券三大联邦机构合并成立德意志联邦金融监管局。随着一系列法律的颁布和实行,证券监管部门包括反内幕交易、反市场操纵、信息披露的实时监管、规制收购行为等一系列调查权和处罚权得到法律的正式确认。目前德国投资市场监管体制由三级组成。最前端的是证券交易所,交易所依法设立交易加监控部门,辅助州政府交易所监管机关进行监管。主要职责是实时监控证券投资交易和相关投资活动,发现异常及时向州政府交易所监管机关及联邦金融监管局报告,并协助它们调查。

四、未来发展趋势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在选择监管法律模式时都应考虑监管目标可能实现的程度以及监管的成本。无论何种形式的监管,都会加大风险投资的交易成本,从经济意义考虑,正确的监管政策应来自于通过监管带来的市场效率的增加和监管所消耗的成本的比较,使两数值之差达到最大;同时,客观上,风险投资市场存在多个利益主体,各个主体之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需要一个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矛盾并超脱于这些利益主体的机构;第三,风险投资市场本身风险高、影响深度大、波及范围广,也需要通过官方监管来规范各市场主体的行为,维护市场的秩序。第四,在重视法治和国家监管的同时,风险投资市场还必须强调自律,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市场参与者自我管理、相互监督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首先,风险投资市场参与者众多,运作程序复杂,相关因素广泛,仅仅依靠官方监管机构的监管是不够的,必须要求风险投资市场所有利益主体进行相互监督与自我约束;其次,进行自律也是市场组织者与参与者自身利益的需要。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官方监管与自律监管的结合是相当重要的。中间型监管体制既能发挥官方监管的优势,又能发挥自律型监管的优势,可谓是两者互相结合的产物。从实践来看,近几年来,世界上大多数实行官方监管或自律型监管体制的国家也已逐渐向中间型过渡,使两种体制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可以说,中间型监管体制将是未来风险投资监管法律体制的发展趋势。■

注释

①王勇:《风险投资存在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投资与证券》,2002年第10期。

②一般认为,“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市场调节机制内在的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调节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的运作没有效率,即只通过市场自由、自发的调节机制无法达到资源的最优配置。

③风险投资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主要表现为风险投资市场的供求不稳定,风险投资的产业布局不合理,产生风险资本的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

④风险投资的信息不对称主要表现为风险投资市场的高度专业化,各方的信息获知能力存在极大的差距,掌握信息较多的一方经常利用优势地位获利而损害其他方的利益。这在西方经济学中也被称为“道德风险”。

⑤风险投资的外部性主要表现为由于风险投资市场主体机制不完善、市场秩序不健全、资本来源渠道不通畅、投资风险过大等因素而造成的投资成本无形扩大,造成私人成本大于社会成本;或由于风险投资促进科技发展、扩大就业等因素而造成的私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而一般认为,只有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时,资源才是有效配置的。因此,风险投资上述两种外部性的体现均会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

⑥蓝寿荣:《论构建完善的风险投资法律环境》,《中国风险投资》,2002年第1期。

⑦参见BVCA网页:http://www.bvca.co.uk/。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著:《风险投资在中国》,民族出版社2000年5月第1版。

[2]张忠军著:《金融监管法论》,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3]成思危主编:《科技风险投资论文集》,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年第1版。

[4]谢百三著:《证券投资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5]范柏乃、沈荣芳、陈德棉:《国外促进风险投资业发展的法规政策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年第6期。

[6]郑霞:《借鉴国外经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事业》,《当代财经》,1998年第12期。

[7]陈晓、李爱民、邹晓东、姜浩:《美国风险投资概况》,《中国软科学》,1998年第4期。

[8]鲍志效:《美国风险投资的特点及其启示》,《投资与证券》,2001年第5期。

[9]王勇:《风险投资存在主要问题及发展对策》,《投资与证券》,2002年第10期。

[10]蓝寿荣:《论构建完善的风险投资法律环境》,《中国风险投资》,2002年第1期。

(作者系安徽大学法学学士,安徽卓耕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作者:吕 家

第二篇:完善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

摘 要:风险投资作为一种带有金融特点的特殊投资行为,对法律环境具有很高的要求。适当借鉴国外风险投资法律制度,根据我国现状,健全法律体系及制度,才能促使风险投资运行机制的形成,为风险投资行业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关键词:风险投资;私募基金;完善建议

一、风险投资的概述

1.风险投资的定义

美国风险投资协会对风险投资的定义是指“由专业投资者投资于新兴的迅速发展的、有巨大竞争潜力的企业中的一种权益资本。”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定义则是,“一种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企业并参与管理的投资行为。其价值是由企业家和风险投资家通过资金和专业技能共同创造的。”[1]

2.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与障碍

我国风险投资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9年被称为“风险投资年”, 2007年风险投资业呈现爆发性的发展,政府、民间资本扎堆进入。2015年完成募集的人民币基金共217支,占完成募集的基金数量的88.58%,人民币基金的募资规模达2121.65亿元,占新募集资本额的63.43%,基金数量和规模比例都高于往年水平;完成募集的外币基金共41支,占完成募集的基金数量的11.42%,外币基金的募资规模为846.72亿元,占新募资本额的36.57%。[2]数据表明,向风险投资注资热情逐渐升温。

而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风险投资的运作机制有待完善。需要完善评价机制与投资方式,并提高中介机构服务质量和人员素质。风险投资的投资方式通常是采取股权投资的方式,但我国有相当多的风险投资公司是以贷款的方式运作资金。第二,资金来源范围窄。现阶段我国风险资本来源主要是海外投资、上市公司、政府拨款资助、科技企业和民营资本企业。[3]第三,风险投资机构组织形式主要是公司制,有限合伙制在我国也得到认可,但形式单一。第四,法律仍未给予风险投资充分保护。我国没有规制风险投资的专门立法。

二、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1.配套法律制度缺失

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一部专门调整风险投资法律关系的《风险投资法》,导致行业管理不规范。现有的法律制度不系统,各部门法之间缺乏配合并存在冲突。

2.《合伙企业法》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我国《合伙企业法》有关发起人担任普通合伙人与投资人担任有限合伙人的权责规定较少,在定责时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了风险投资合伙人风险、交易成本和争端成本。而且,《合伙企业法》对于合伙人内部之间的关系的规定较少,存在规避法律的风险。

3.对私募基金的立法保障力度小

我国法律规定的风险资本来源渠道较少,对于私募基金投资主体的范围限定过窄,对私募基金的立法保障力度较小,严重阻碍了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的建议

1.制定我国风险投资基本法

从美国风险投资发展的实践经验来看,风险投资发展所涉及的法律体系具有广泛性,其法律法规分散于各种法律条文之中,因此规范风险投资行为不能仅靠几个专门法律、法规,而是要通过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来调整风险投资所产生的各种关系。我国应尽快制定《风险投资法》,主要是调整投资人、基金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基金托管银行以及监管部门之间的投资权益和义务关系,应对风险投资主体、对象、运行机制、退出机制、法律责任、监督管理等做出详细的规定。风险投资基本法的立法宗旨,是规范风险投资公司的运作,保障风险投资公司的权益,以促进高新科技的发展。

2.部分修改《合伙企业法》的内容

第一,我国《合伙企业法》应对有关发起人担任普通合伙人与投资人担任有限合伙人的权责进行进一步规定,降低风险投资合伙人风险、交易成本和争端成本。第二,《合伙企业法》对于合伙人内部之间的关系的规定较少,除了规定普通合伙人不得进行职务侵占、越权处理、竞业禁止、违规交易外,缺少约束普通合伙企业人可能出现的不利于有限合伙人行为的规定。风险投资经营者作为普通合伙人,通过规避法定的无限连带责任,来损害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人的利益。亟需对普通合伙人的行为进行规制,保障作为有限合伙人的风险投资者的利益。

3.資本筹集方式私募基金的立法保障

(1)我国私募基金立法应扩大投资者的范围。目前,我国投资基金的投资者范围较狭窄,仅局限于个人投资者、企业和上市公司,私募基金投资者的范围则更小。《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八十七规定“非公开募集基金应当向合格投资者募集,合格投资者累计不得超过二百人……”对比中国,海外私募基金在运作体制和操作技术上更规范、更灵活,投资者包括了几乎所有类型的机构和富有的个人客户,私募资金来源更加丰富多样。扩大适合私募资金的主体,风险投资将吸纳更多资本,这将极大地带动风险投资的发展。

(2)制定有关私募基金的地方法律法规。我国的许多地区已经制定了若干鼓励私募基金投资的地方法规规章,如《深圳市创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暂行规定》等,都对私募基金的组织形式及其运作规范作了有益探索。当然,也存在不足之处:首先,私募基金的运作一般流程是基金募集与管理和对外的投资与退出两个方面。目前,地方创新立法创新偏重于基金的募集与管理,而在基金的投资与退出方面的偏少。其次,私募基金地方创新立法级别较低,表现为多主体、多层次立法。大部分是地方规范性文件的形式,少有地方规章和地方法规。因此,要完善基金投资与退出方面的立法,可以通过制定有关私募基金的地方规章和地方法规,使风险投资主要的筹资方式私募资金得到充分的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彭丁带.美国风险投资法律制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金地毯中国风险投资行业报告http://www.hdv.com.cn/index.php?ctl=article&id=147

[3]刘琳.论我国风险投资法律体系的构建[J].商,2013年,(13).

作者简介:

姚蔚子(1992~),女,汉族,广东汕头人,广东财经大学法学硕士民商法专业。

作者:姚蔚子

第三篇: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法律制度完善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风险投资已经成为了一种很大众化的投资方式,但是就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关于风险资本的退出机制一直都没有完善的制度进行约束。本文从分析了德国风险退出机制法律制度,并对我国的风险退出机制提出了见解,为进一步促进我国风险退出机制的完善。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法律制度

作者简介:赵菁洋(1991-),男,吉林长春人,渤海大学经法学院,法律(法学)硕士,研究方向:经济法。

一、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基本概述

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是指风险投资机构其在风险企业发展到相对成熟或不能继续发展的情况下,将风险投资的资本由股权转为资本的形态,已完成资本的回报或者避免更多财产损失的机制及相关的配套制度。具体的特征如下:

(一)衡量风险投资价值的最佳标准

风险投资的投资对象多为具有潜力的高科技型企业,而高科技型企业及其产品一般都具有不确定性和较高的风险性,如何衡量其所产生的投资价值就需要用风险投资退出机制来做“标尺”以风险投资退出时资本的累加值的效率和价值为标准。

(二)实现的高收益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的结合

任何的投资其最终所追求的目的便是获得预期的回报,“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特征决定了风险投资是一种高投入的投资,在风险企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必须不断地注入风险资本,而且随着风险企业的发展资金投入量会越来越大,直到风险投资家通过架种方式退出风险企业。”[1]而分险退出机制正是得以实现风险投资回报的方式,这是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相适应的结合。

(三)有利于风险投资的再循环

风险投资是一个循环的投资方式,风险投资者通过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后,又会寻找新的投资企业,实现风险投资的最大收益,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实现了投资资本的良性循环,并使得新的风险投资资本再次“回流”到风险资本体系中。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法律制度的分析

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以首次公开上市、企业的兼并和收购、风险资本的股权回购和清算四种方式,但追其本源并没有具体的具文法律予以规定,仅仅以《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来作为参考。

(一)首次公开上市(IPO)

首次公开上市发行是指企业或者公司第一次将其所有的股权向公众公开出售的方式。具体而言在风险投资领域中,风险企业不断的扩充自己的风险资本从而达到具体上市公司的要求经过既定程序,在经纪商和证券从业机构的“推波助澜”之下,通过首次公开上市发行,使得风险企业实现风险资本转化为自己股权的现实,达到其从风险领域中退出的,达到回收风险资本和资本增值的目的。

(二)兼并和收购

企业的并购,是指一家风险企业通过产权的有偿转让,从而对另一个风险企业进行的整体和部分的并购。按所接受风险资本对象的不同,被划分为一般并购和第二期并购,一般并购只是在同行业或类似行业下所进行的风险资本的并购,风险企业通过此种方式退出,对于劣势落后企业选择退出的结果也并不是全部亏损,而对于接盘企业其有能力改变原退出风险企业的“现状”,从而盘活新风险资本领域环境。相对于一般并购,第二期并购则是面向风险投资公司的收购,在一般并购并不能很好的达到退盘接盘相结合的情况下,由风险投资公司完成风险资本二期投资。

(三)股权回购

风险资的本股份回购,是指以公司股权回购的方式,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股权所进行的收购,从而达到风险资本从原风险机构退出的一种方式。但我国严格的对此种退出方式进行了限制。《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三条明确了除非出现减少公司注册资本、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股东因对股东大会做出的公司合并或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等四种情况,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份。而且我国对程序性的要求和回购的份额也有着严格的限制。

(四)清算

清算,是指企业解散或被宣告破产后,依照一定程序了结企业事务,收回债权、清偿债务并分配财产,最终使企业终止消灭的行为。[2]这是风险投资者最不想看到的一种退出方式。

三、德国风险投资退出法律制度的分析

(一)德国风险投资退出法律制度的发展阶段

德国的风险投资退出法律制度,大致被分为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90到1996年风险退出方式主要表现在同业收购和回购,其中从证券市场退出的比例只是全观的一现并不占据主要的份额。第二个阶段从1997年到2003年,伴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此阶段的风险资本退出总额比较前期有这迅猛的扩大。风险资本的大量退出反而更加刺激投资总量的增长。以IPO的退出为例,风险资本一般并不会在IPO的过程中退出而会选择在其锁定期的末期。更完善的退出方式并给予高额回报率不断的让更多的风险投资者选择在首次公开发行为主要的退出方式,在2000年时,首次公开发行已成为风险退出的主要方式。2004年到2007年间,德国风险投资迎来了第三个阶段,在证券市场的不断冲击下的风险投资领域,风险企业在首次公开发行的退出方式所占的比例达到了峰值。在这一阶段中,风险企业也改变了原有的退出方式,往往选择在首次公开发行之后继续持股一段时间,这也使得这一阶段的二级市场更加的活跃。

(二)德国IPO退出机制的地位

风险投资者可以对创业企业的发展经营表产生影响,那么这种影响会集中体现在IPO阶段。因为在这个阶段,风险投资者会选择重复在IPO阶段退出,当时相应的,随着风险投资者不断的撤出自己的风险资本这对于所投企业IPO表现不利所产生负面影响十分明显。一家具有高水准的风险企业所具备的理性的投资和准确的时机,这使得风险资本往往最终流向一家高水准风险企业,而通过此种流通方式,也可以看出风险资本会对某次首次公开发行一个价值的衡量。

在IPO过程中,围绕着代理权问题也有着很大的分歧,这对于IPO的价值和风险企业表现有着较大的影响,对于具有风险资本的企业来说,在德国中央银行系统之下,这一矛盾应该是越发突显的,但与上述结论相悖的,调查结果显示,风险资本相较于原始的承销商体系,在IPO过程中对企业的金融汇报更能准确的做到监控职能,为风险资本获益“保驾护航”。“在德国,Bessler和Kurth(2005)研究发现,风险资本通过寻找最优退出机会使它们能够在市场繁荣及锁定期末期迅速退出;如果在市场不景气和锁定期来临之前恰逢股市下滑,风险资本也能够选择继续持股。”[3]

在市场鼎盛时期,风险资本往往会创造比平均回报大的多的利润,并可以顺利完成一轮投资,并进入下一轮投资周期,在此过程之中,会有源源不断新的募集资金增加如总额之中,更多的募集资金也可以让下一轮风险投资者收获更高的回报。在高额利益的驱动下,相对较大资金量面对较少的机会,必然会造成同期的市场预估价格升高,并不利于资本回报率的增加。所以即使在晚期,风险资本也必须与追逐足够的机会。

(三)锁定协议

锁定协议是IPO过程之中,风险企业与承销商就早起投资者管理层和风险资本可以在首次公开发行之后继续持有股权,在德国创业板时期会对于创始人和投资人强制设立6个月的股权锁定期,而对于在IPO过程中获得股权的个人投资者而言,其锁定期为12个月。

四、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法律制度的完善

(一)首次公开上市的完善

在我国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时刻,我国对于主板市场道德上市条件很高,对于中小型企业的风险资本注入极大的不利,虽然于2012年我国对创业板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但没有进行具体的分化,笔者在这里不妨将其进一步的分化。分为一般模块和发展模块,发展模块在上市申请人股东人数、财物状况等细节进行“松绑”为中小型企业大开“方便之门”,细化国内创业板市场,是为了进一步“放松”风险资本,从而使得更多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企业“进军”国内板块。

(二)股票锁定期条款的完善

我国和德国一样同样规定者锁定期,我国法律规定了1年的锁定期间,这对于资金的流通是十分不利的,在这里笔者认为锁定条款应该有所修改。第一对持股对象来看,在我国的锁定条款中对原始股东和风险投资者并没有区别对待,对风险企业原始股东应当适用于当前条款,而对于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则应该有条件的放松限制。第二,在锁定期的时间适用上,德国在前6个月内绝对禁止转让,而在后6个月为附条件转让,锁定期设立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资金流通的安全,所以参照德国6个月期限锁定,后6个月附条件转让,有利于风险资本在市场流通速度上的进一步提高。

(三)股权回购过程的完善

第一,对于有效的信息披露,我国的法条是相对完善的,但是相对的内容却模糊不清,针对此方面,笔者认为信息的披露不同步现象是难以消除的,但风险投资者合法权益还是需要保护的,特别是在重大事件的处理方面,应当从大众的角度去思考。第二,我国应当继续放开股权回购的规定,相比德国法律规定,笔者认为在原则上对风险公司的股权回购应当秉持许可的态度,在不降低于公司最低注册资本的条件下,对于股权活够的数量也可以做进一步的放宽。

五、结语

德国风险投资制度相比于美国等市场主导的制度有着根本的不同,德国中央银行所主导下的体制和我国以央行为导向的制度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本文分别通过对中国和德国各自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的分析,以德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为例来完善我国风险投资退出途径中的法律制度。

[ 参 考 文 献 ]

[1]魏玉.论进一步完善产权交易市场的途径[J].工业技术经济,2005(6).

[2]王元,张晓原,赵明鹏等主编.中国创业风险投资发展报告2011[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年版,2011.

[3]Bessler W.,A.Kurth.Exit Strategies of Venture Capitalists in Hot Issue Markets:Evidence from Germany[J].Journalof Entrepreneurial Finance and Business Ventures,2005,10(1):17-51.

作者:赵菁洋

上一篇:大众音乐文化论文下一篇:绿色设计理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