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料管理论文

2022-04-16

摘要: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对于地质行业来说是重要的一类档案管理,具有专业技术性、科学管理性和技术服务性,是以往地质工作的知识积淀,对今后的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地质资料管理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地质资料管理论文 篇1: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论述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分析了在管理体制、法规、设施、技术方法、经费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提出了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对策建议,如:建立健全法规与标准体系、完善管理体系与管理机制、建设馆藏机构与库藏设施等。

关键词:实物地质资料 管理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工作,产生了大量的岩矿心、样品、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各地勘单位都建立了岩心库,虽然库存设施比较简陋,管理技术方法比较落后,但大部分实物地质资料得到了有效保存。

20世纪80—90年代,地矿机构改革、地勘队伍实行属地化管理逐步企业化经营,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陷入困境并近于有名无实的状况,大量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

近十几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又重新受到重视。2008年1月,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责任,提出了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保管和利用要求,该《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

(一)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多部门、多单位从事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工作,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数量多、分布散而广,实行集中保管在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难度很大。只能在统一的领导下,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承担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实行统一领导下的部门委托管理与分级负责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即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为国土资源部,代表国家负责组织协调全国各部门、各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对于石油、天然气、煤层气、放射性等具有特殊性质和保管条件的实物地质资料,委托给这些部门具有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资质的单位进行管理;对于其他实物地质资料,在国土资源部地质资料主管部门直接领导下,根据实物地质资料性质、保管意义与开发利用价值,实行国家、地区以及基层单位分级责任管理[1]。

(二)我国馆藏机构建设情况

1. 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情况

2000年7月,国务院正式批复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2006年改称“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2004年建立了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目前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已经形成一套从采集整理到保管服务的管理制度和管理人员队伍,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整理、建档、数字化及成果集成工作,形成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体系。截止到2012年5月,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共收藏有254份实物资料,主要包括380个钻孔的190,376.93米岩心、9,005袋岩屑、12,102块标本、36,810件薄片、290件样品和67个典型矿山的129块大型矿石标本。

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通过近几年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实践,在实物库建设、实物资料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推动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基层实物库建设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2. 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情况及地质工作单位的实物库情况

20世纪50—60年代,大多数地勘单位都建立了岩心库、标本库、副样库及大量存放点,但省(区、市)一般没有集中统一的实物地质资料库;部分省(区、市)建立了地质博物馆,主要收藏古生物化石和矿物、岩石标本。省(区、市)的实物地质资料也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一般由国土资源厅储量处、信息中心或地质局(地矿局)的资料室负责全省(区、市)实物地质资料调查统计工作。

近年来,特别是《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及《办法》发布以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引起了省(区、市)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的重视。随着地质工作的发展,全国各级政府重视地质资料馆藏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积极新建或拟建资料新库房,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也基本形成,由于各省(区、市)的情况差异大,所以各省实物地质资料馆藏发展形式多样:有的省建有独立的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有的纳入地质资料馆,如安徽省,安徽省财政投入5.4亿元新建安徽省地质资料库房,总建设规模50,000平方米。其中,实物地质资料库30,000平方米,原始地质资料库4,000平方米,成果地质资料库7,050平方米,科普展示用房4,000平方米,数据中心用房3,000平方米,是我国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实物地质资料馆;有的归属地质博物馆;有的属城市建设档案馆或地质资料信息中心;有的委托本行政区内某一单位负责本行政区内的实物地质资料的馆藏管理与服务工作。

各地勘单位是生产和保管、利用实物地质资料的主体,目前大部分地勘单位没有实物地质资料库,或已严重破损。

3. 石油部门馆藏机构建设情况

我国石油系统长期以来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开发利用工作方面领先于地矿、冶金、煤田等其他系统,各石油企业管理的实物地质资料种类繁多,包括:岩心、岩屑、井壁取心、油气水样、岩石薄片和化石标本等类别。在实物地质资料中,岩心、岩屑的库藏量最大,是各个岩心库管理的主体,油气水样、岩石薄片等实物地质资料多数单位也保存在岩心库,少量单位保存在样品试验分析部门。由于油气勘探开发的特殊性,油气实物地质资料获取成本高,特别是海洋钻井获取的实物资料更为珍贵。石油企业的岩心和部分岩屑地质资料均以长期保存为主,大部分企业从油田生产至今从未进行过岩心地质资料的处置。根据部分企业岩心长度数量,推算我国石油企业岩心保存总长度约有150万米。

大多数油田企业都有大型岩心库,库房和设备等条件良好,管理较为规范。油田岩心库基本上实现了储存立体化、存取机械化,工作流程化;有的单位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化管理水平较高,进行了岩心全直径扫描照相和岩心剖切后扫描照相。各油田企业不同程度地建设了岩心数据库和网络系统,推进了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网络服务体系。

(三)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情况

《办法》颁布后,2008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又发出《关于汇交实物地质资料的通知》,要求各地质大调查项目承担单位,积极配合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做好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工作,完成实物地质资料的汇交。《通知》下发后,一些承担地质勘查和地质科研工作的单位,按照《办法》规定,积极履行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义务,陆续向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提交实物地质资料清单,并协助进行整理移交工作。截止到2012年5月,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共接受254份实物资料,主要包括380个钻孔的190,376.93米岩心、9,005袋岩屑、12,102块标本、36,810件薄片、290件样品和67个典型矿山的129块大型矿石标本。

(四)实物地质资料的保管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质工作,在取得十分丰富的成果地质资料的同时,还产生了大量岩矿心、样品、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不仅是地质勘查和地质科研工作的实物佐证,而且具有重要的开发利用价值。

然而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十分薄弱,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陷入严重困境,大部分地勘单位经费严重短缺,岩心样品库破损倒塌,管理人员退休或转岗,管理制度废除,大量实物地质资料损毁散失,除石油系统岩矿心保管较好外,地矿、煤炭、冶金、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部门的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状况很差。

根据1999年开展的全国地质资料管理调查统计的基本情况看,全国当时各类岩矿心存放点约1万余处,存放岩矿心总长度2,471万米,取自6,308个矿区,30.1万个钻孔。其中,永久性岩心库463处,存放岩矿心994万米,保存完好率约为55%。石油系统岩矿心保存较好,完好率在95%以上,地矿部门为40%,其他部门低于20%。露天堆放和浅埋的岩矿心几乎全部流失损毁。1999年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情况见表3.1。

2009年7月,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工作的通知》,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工作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基本摸清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保管状况与埋藏情况。我国现有482个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单位、1,359个实物地质资料库房、464个露天存放点(涉及144个保管单位)、545个埋藏点(涉及107个保管单位)。2010年全国摸底调查数据与1999年全国调查数据对比情况表见表3.2。

通过对2010年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和1999年进行的全国地质资料大调查数据比对分析结果看,我国若再不尽快采取有效措施,那么,国家花费大量的资金、几代人的心血、几十年的勘查成果取得的岩心、标本等实物地质资料就会损毁散失。

(五)实物地质资料的服务利用情况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在加强实物资料汇交、管理以及对收集的实物资料进行了整理、入库、岩心扫描的同时积极主动开展实物地质资料公共服务工作,社会化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国家级实物资料库藏服务利用情况见表3.3。

目前,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正在依托丰富的库藏实物地质资料资源,开展全国著名矿山重要钻孔岩心资料信息集成与产品开发;“金钉子”和建阶层型剖面标本资源信息服务产品开发;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标本资源信息集成产品开发以及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教学科普基地建设。国家馆通过近几年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实践,在实物库建设、实物资料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不少经验,为推动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面临的主要困难

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以后,使我国实物资料管理开始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从国家实物资料馆来看,经过近10年发展,虽然取得显著进展,但仍存在许多困难或不足,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馆的管理服务水平。

1. 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法规、制度、技术方法不完备。

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体制、机制方面,首先,行政管理体制不健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尚未完全纳入地质工作管理体系,分级管理与委托保管制度尚未完全落实,馆藏机构的隶属关系不顺,与其他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关系不明确;其次,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与地质工作的项目管理、地勘资质管理等脱节;第三,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和服务利用工作尚未真正纳入各级地质工作规划和计划,在地质工作中尚没有建立可靠的项目与经费渠道,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处于“孤军奋战”的处境。

在法规、制度和技术方法方面,虽然有了国务院《条例》和国土资源部的《办法》,但缺乏与之配套的制度保障。同时,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技术方法十分落后,因此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利用水平受到很大限制。

2. 馆藏机构不健全,保管设施、管理经费、专业人员缺乏。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刚刚起步,虽然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但服务设施尚不完善,缺乏实物资料观察场所、取样加工和化验测试场所,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人员结构不合理,缺少技术骨干,馆藏运行经费不足。在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方面,我国还没有符合社会化服务需要的省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各地方由于涉及用地、用钱以及编制、体制等问题,进展缓慢,困难重重。地质工作单位或地勘企业的实物库建设更是困难重重。

目前全国共有1,359个实物地质资料库房,有管理人员2,102人,库房总面积537,931平方米。其中永久性库房669个,库房面积312,726.42平方米;临时性库房476个,库房面积201,146.30平方米;其他库房214个,库房面积24,058.70平方米。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的保存设施情况见图3.1。

从2010年的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情况摸底调查情况来看,虽然拥有库房的占很大比例,但是多数的库房结构简单,且年久失修,实物地质资料风化等损毁情况严重,建设标准化库房是当务之急。

全国1,359个实物地质资料库房有管理人员2,102人,平均每个库房有管理人员1.5人,永久性库房有1—3名管理人员,临时性库房大多数只有1名管理人员,其他性质库房大多数没有管理人员。从这反映出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严重不足,因此,人才队伍成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困难之一。

目前各大油田和极少数单位建有比较规范的实物库,并有专门人员和经费用于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维护,大量地质工作单位或地勘企业或者根本没有专门的实物库,或者已有的实物库因年久失修而严重破损,而且没有专门人员和经费用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清查处置过去积存的实物地质资料,还是接受保管新的实物地质资料,都是不可能的。

3. 馆藏实物地质资料数量有限,服务产品单一,公共服务能力不足。

近10年来,我国虽然大力开展了实物采集和抢救工作,使一批重要的实物资料得到有效保管,但服务和产品开发工作十分薄弱,对服务对象及其需求了解甚少,应该开发什么服务产品,以及如何开发这些服务产品,还缺乏明确认识;对于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而言,实物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最突出的问题是馆藏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单一、数量有限,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可容纳钻孔岩心50—60万米,而目前馆藏钻孔岩心仅7万余米;管理与服务方式单一、技术手段落后,目前仅提供现场取样、网上目录发布等;服务利用效率低,实物资料作用远未充分发挥。实物地质资料服务尚未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还没有开展服务信息综合集成、产品开发等深层次的服务利用工作。实物地质资料产品数字化程度较低,产品资源积累不足,有许多社会急需的实物地质资料产品服务尚未展开,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进展缓慢。作为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不仅仅是保管实物地质资料,更重要的是要利用馆藏资源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综合研究与成果集成,开发服务产品,拓展实物地质资料利用途径,实现信息共享。

石油系统虽然在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方面做得较好,但各大油田岩心库均属大型企业所有,保存的岩心主要为企业生产研究服务,缺乏为社会服务利用的工作机制。

三、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对策建议

1. 加强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办法》配套文件

尽快制定《办法》实施细则,对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各个方面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细化分级管理责任与汇交程序;研究制定不同类型实物地质资料库设计建设标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标准、实物地质资料馆藏管理技术标准以及实物地质资料利用办法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与技术标准体系,实现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2]。

2. 加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

首先建立通畅的项目渠道和经费渠道,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运行和实物地质资料抢救、采集以及数字化等工作提供保障;其次,完善库藏设施,根据实物地质资料保管服务的需求,加强特殊实物库和专门的标本库建设;实物地质资料观察服务设施、设备建设等;第三,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收集工作,特别是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不断完善国家级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3]。

3. 推进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和地质工作单位实物地质资料库建

各省(市、自治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强化和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职能,按照《条例》和《办法》的规定,负责本行政区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保管、利用的监督管理。由于涉及经费、用地、编制等问题,各级实物地质资料库建设难以全面铺开,各省(市、自治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建设。各地勘单位是生产和保管、利用实物地质资料的主体,所以对于甲级资质地勘单位,应建设专门的实物地质资料库,并设专门人员管理;其他地质工作单位,即使不建设专门的实物地质资料库,也应有规范的实物地质资料存放地,除了保证完成汇交任务外,还应该将那些对本单位有进一步利用价值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妥善保管。

4. 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与管理系统,完善服务体系

启动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与管理系统的建设,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框架指导下,将不同部门、不同专业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推进信息共享,提高对地质找矿和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

5. 加强监督检查,推进实物地质资料汇交

国土资源部和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办法》的有关规定,进一步加强实物地质资料行政管理职能,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监督检查实物地质资料汇交,并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纳入地质工作项目管理、地质勘查资质管理,力争实现实物地质资料按时汇交。

作者:董晓方

地质资料管理论文 篇2:

原始地质资料管理的问题剖析及建议

摘  要: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对于地质行业来说是重要的一类档案管理,具有专业技术性、科学管理性和技术服务性,是以往地质工作的知识积淀,对今后的地质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和指导意义。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在地质资料管理中的工作经验,首先探讨了原始地质资料的重要性和归档方法,进而提出几个在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和汇交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并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原始地质资料  资料管理  问题剖析  建议

Analysi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Original Geological Data

LU Shan

(Hainan Institute of Marine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Hainan Province, 570206 China)

1  原始地质资料范围

原始地质数据是指在项目申请、實施规划、项目设计、现场勘察和结果报告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原始数据、原始数据、中期分析数据和工作记录[1]。1950年以来,我国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调查,产生了大规模的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具有信息原始性、系统性、完整性、形成周期长、范围广、可重复利用等特点。因此,它在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作用,对后续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地质数据管理者可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妥善保存和归档原始地质数据,方便后续的查询、借用等操作。

2 原始地质资料的重要性分析

2.1 管理重要性

原始地质资料保证地质作业各阶段形成的原始资料和记录完整、完整、有效。这些材料包括在项目申请、规划设计、现场勘察和准备结果报告过程中形成的所有原始数据和工作记录。地质调查单位项目负责人要加强对原始地质资料形成过程的管理,并与地质工作项目进度基本同步[2]。

由于原始地质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应更加重视原始地质资料的保管和保管,加强管理。对原始地质资料进行良好的管理,可以加快地质勘探和科学研究进程,充分释放和开发原始地质资料所蕴含的巨大经济和社会价值。

2.2 服务重要性

由于原始地质数据具有形成时间长、成本高、信息丰富、数据准确、不可再现等特点,原始地质数据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原始地质数据包含了很多有用的信息。各采集机构和地质调查部门要加强原始地质资料服务,为能源、资源、经济贡献力量,为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治理提供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3  原始地质资料的归档方法

通过《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DA/T 41-2008),结合工作实际,形成了系统的、操作性强的方式方法,解决了原始地质资料归档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3]。

3.1 原始地质资料的分类

根据《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划分的10类(如图1所示),将每一件原始地质资料按资料职能一一对应并归类。

3.2 原始地质资料的立卷

待归档的原始地质资料以“件”为单位,文件名按地质工程名称创建,同一文件号不能有重复编号和重复文件。

如果一个地质工程已经进行了几年,原始地质数据文件编号应按年份分类归档,避免归档操作中开销文件密集。

3.3 原始地质资料的排序

原始地质资料档案按照《原始地质资料立卷归档规则》规定的十大类的顺序进行排序,编入编目编号和序号。

3.4 原始地质资料的装订

原始地质资料用棉纱一一装订,按内容写封面,内容较多的地质资料,应准备档案清单并装订。图纸不需要装订,并附在其他原始文件上[4]。

3.5 原始地质资料的盒装

原始地质数据按照分类中列出的顺序输入到专用数据框中(见图1),在数据框前填入相应的项目名称和分类类别。数据框的序列号按卷号从小到大排序。如果原始地质数据不止一条,地质数据的装箱可以按照箱号从小到大的顺序完成。

4  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汇交资料内容不完整

在汇交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资料不完整的情况。经常出现缺少野外记录本、项目实施方案、阶段总结等情况,归结原因有以下两点。

一是近年国家出台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较多,而汇交人员对于原始地质资料汇交的标准、规范不熟悉,甚至于不知晓,因此容易造成此类问题的出现。实际工作中往往只重视成果类地质资料的汇交,而对于项目设计、实施方案,尤其是项目管理文件的资料,容易忽视,导致缺失。二是项目可能实施周期较长且涉及范围较广,因此需要形成的原始地质资料内容也较多且复杂,导致项目组容易不予重视,没有及时进行整理,造成部分地质资料的缺失[5]。

4.2 原始地质资料质量不合格

这个问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制图不规范、图例可能缺少,图件打印模糊、图签不一致甚至缺少;原始记录本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磨损严重;图纸折叠的不规范,没有符合A4纸大小的规范,忽大忽小;扫描的资料黑边很大,还有的特别模糊,根本无法辨认;原始資料没有使用胶装或棉线装订成册,而是随意用夹子夹住,时间一久,发霉发锈;报告没有按照规范来编写,字体不一,插图不清晰,附表没有表头;班报表、采样表等不着墨或者着墨不全(规范要求对点号、岩层产状、地层代号、厚度、长度、面积、体积、坐标等重要数据,重要地质现象素描图及其他主要图件均应着墨),还有字迹潦草的问题。总体来讲,汇交上来的原始地质资料质量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比较严重[6]。

4.3 保密工作存在隐患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各个领域也无可避免实现了电子信息化,显而易见,电子信息化是档案发展的未来方向和趋势。原始资料汇交现在大部分都要求必须电子化或者扫描电子化,电子化后的原始资料更有利于长期保存和有效利用,更方便查阅,但是随之带来的是泄密的风险大大增加。如何在互联网世界中做好原始资料保密工作无疑成为我们现今面临的挑战之一。造成泄密事故的原因,笔者认为有3点:一是思想认识上不足,保密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二是硬件设备设施没有满足保密需求,涉密计算机的管理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管理,无论从硬件还是软件都有其特殊性,使用起来也比一般计算机要复杂,甚至要牺牲部分的便利性;三是保密管理制度没有完善,借阅流程不规范,奖罚制度执行不力。

5  关于以上问题的几点建议

5.1 要从思想源头上解决问题,加强资料汇交的意识和保密意识

项目从立项实施直到资料汇交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可是很多项目工作人员往往忽视了最后一步资料汇交,在项目立项、设计、审批、实施、评审等过程中形成的很多管理性文件不予重视,因此容易造成原始资料缺失的现象。解决途径必须是从源头抓起,强调汇交意识和保密意识,应交尽交,交齐全、交完整、交完备。从下达项目任务书开始就得安排好汇交任务,指定汇交负责人,汇交不能成为一项可有可无的程序。只有汇交意识提高了,才能有利于资料的汇交完整。而保密要求也是从始至终贯穿整个项目流程,尤其注意项目中出现或衍生的地形图、数据等资料,要加强保密保护意识。

5.2 加强相关工作人员的多方面学习

这里的相关工作人员不仅指资料管理人员,还包括了项目组工作人员。资料管理人员不光熟悉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及时跟进项目进度,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工作进展,熟悉各种原始资料(包括钻孔施工、探槽施工、地质剖面测量、地化剖面测量、地质填图、地质采样)的形成过程,及时与项目工作人员沟通,督促项目组的汇交进度。而项目工作人员不光是掌握熟悉本业务范围的知识和技能,也应该学习和掌握原始地质资料汇交范围、格式和要求等资料管理方面的知识,增强资料归档的意识。而保密学习不应仅限于资料管理人员,所有工作人员都需要加强学习。由于自动化办公设施的普及,每个工作人员的电脑里难免存有自己参与过工作的资料,因此所有工作人员应加强保密学习,熟悉保密范围、密级分类及保管措施等知识。

5.3 加强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制度建设

在资料管理过程中应当重视制度的建设,犹如社会需要法治一样。完善资料管理制度,才能规范资料管理工作,保障资料管理的实施,减少借阅资料的丢失和受损。根据笔者以往的工作经验,在制度建设中应该增加以下内容。

强调完善汇交原始资料的内容,汇交上来的原始资料按照规范应分为十大类:(1)成果底稿类底图;(2)测绘资料类;(3)野外地质观察类;(4)勘探工程及现场试验类;(5)采样测试鉴定类;(6)试油、试采、采油类;(7)仪器记录及动态资料类;(8)航遥影像类;(9)中间性综合资料类;(10)技术管理文件类。每个大类中又分别有自己的小类,根据项目实际进行的实物工作量来收集与汇交,没有的类别不做强制性汇交要求。

应增加借阅人的证明材料如身份证、工作单位及电话号码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借阅电子资料的要求越来越多,泄密的几率也随之大大增加。尤其是对非本单位人员的涉密资料借阅,应在制度上有严格的保密措施来防止泄密。

提高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因其自身身份的特殊及重要性,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和保密意识。地质资料管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也应该积极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培养高度负责的责任心,培养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

借阅过程中不可随意转借,如有转借,需有登记;这一点也是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谁借出谁负责,如有转借他人,造成资料泄密或遗失等,应担负主要责任。

实施一定的强制性惩罚措施,对于逾期不归还档案的或丢失档案的,予以一定经济上的惩罚或限制今后借阅资料的数量。通过完善并落实档案管理制度,才能切实保障资料管理工作的有序进行。

规范资料管理程序,将借阅资料的归档、保管、移交、借阅、保密、销毁及库房管理等列入制度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潇.原始地质资料归档管理与常见问题分析[J].甘肃科技纵横,2020,49(9):90-92.

[2] 贾国锋,于瑞洋,郭慧锦,等.原始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现状与建议[J].中国矿业,2019,28(S2):36-39.

[3] 张惠.地质资料目录一键式服务管理机制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7.

[4] 张敬斯.对原始地质资料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档案天地,2016(12):50-51.

[5] 陈喜文.地质资料管理关键技术研究及主题模型构建[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6] 向仕斌.浅议工程地质勘察原始资料档案的收集与管理[J].办公室业务,2017(8):133.

作者:卢珊

地质资料管理论文 篇3:

网络环境下提高地质资料管理员素养的对策探究

[摘 要] 对地质资料管理来说,要保证资料得到高效的管理;对管理人员来说,需要对他们的管理能力进行有效提升,保证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能够符合管理需求。在工作中,根据所出现的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关 键 词] 新形势;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要求

由于档案管理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管理人员的组织方面缺乏相关经验,部分管理人员缺乏相关的管理经验和创新服务意识,导致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性不强。同时缺乏对外界的沟通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提高,因此为了能够适应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也要积极地进行培训和改变。

一、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

地质档案管理需要多方面参与,因此对管理人员的审核来说具有许多要求,以下是对于地质档案管理人员的相关要求:

(一)改变管理意识,从服务、安全和创新角度入手

在传统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往往是接收资料进行管理,因此长期处于被动状态,相对于资料管理本身来说,也没有过高的积极性。同时采取的一般也是传统的保管方案,管理效率偏低。而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于档案馆来说也要进行创新,与信息资源相结合,通过信息资源对大部分的档案进行实时了解和提前预知。对地质档案来说,许多大案涉及国家机密,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也要采取相关的机密管理措施,而有些档案则是企业机密,对这些档案的分类和规划都需要进行相关的了解,才能够保证档案得到妥善管理的同时具备安全意识。防止办案出现泄漏影响社会安全,这也是保证档案能够妥善管理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学会创新,改进保管手段和提高效率。

(二)增强档案管理技术方面的操作、管理和学习能力培养

这三部分的能力决定着档案管理能否有效实施,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的素质培养,保证管理人员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而档案工作本身较为枯燥且漫长,也要保证管理人员有足够的耐心能够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因此对档案管理工作来说,要将每一步的管理程序都做好。同时,也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心理疏导。并且随着管理工作的进行促进管理人员学习,通过锻炼不同的能力提高管理的效率。在当前时代的影响下,增强学习能力,有助于培养合格的管理人员。

二、提高地质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对策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要保证档案管理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适应档案管理的工作,是保证管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一)地质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思想政治素质

地质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觉悟,要时刻牢记工作纪律,按规章工作。档案管理工作本身是一个非常严格的工作,是为了保证各项资料能够管理妥当和防止泄露。因此整个管理过程需要建立在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上,这也是为了保证管理人员对各项工作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以及防止国家机密对外泄露。因此对于管理人员的筛选方面,要时刻对企业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力度进行考查,提高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这项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同时最大化地保证档案资料的安全。对档案管理人员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查是档案管理工作一个重要的考查内容,严格的遴选制度可以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稳定开展。

(二)地质档案管理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由于档案管理工作本身是繁琐而枯燥的过程,在这个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心态的稳定性尤为重要,这也是为了保證管理工作不会出现意外状况。随着当前物联网时代的发展以及档案资料的工作本身的性质开始产生变化,对档案管理人员来说,一方面要能够保证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和结束,另一方面在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坚定工作态度,因此这对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了一定的要求。对于管理人员来说,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意味着要能够认真地参与到档案管理工作中,也意味着在日常的管理流程上,要能够积极学习相关管理知识,并且对有需要的人员提供适当的帮助,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为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三)积极开拓创新思路和方法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激励着档案管理工作要与时俱进,档案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自身的工作方法,同时对工作相关方面的知识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并随着档案管理工作的变化能够积极应对,同时改进新时代的工作方法,保证工作能够顺利完成,加强对档案管理方面的操作技术和管理技术的培养,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王翔,陈建平,范海明,等.基于3D WebGIS月球地质空间数据管理系统[J].地学前缘,2014,21(6):31-37.

[2]孟庆华,孙炜锋,张春山.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研究:以陕西凤县为例[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14,41(5):118-124.

作者:刘琤斐

上一篇:工程造价控制论文下一篇:语文作文写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