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管理论文

2022-04-16

为了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全面修订的需要,财政部对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以下简称《试行》)进行了修订,于2012年2月15日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于2012年12月5日修订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管理论文 篇1:

浅论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监督管理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财政对地勘单位的拨款逐年减少,地质勘查单位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为了生存、发展走向市场是其必由之路。充分发挥会计监督管理职能,规范企业财务经济业务行为,对地勘单位合理利用资金,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十分关键。

关键词:地质勘查 会计 监督 管理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地质勘查单位长期实行事业管理体制。随着改革的推进,目前已步入市场而且将市场经营作为主体。但由于受长期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地勘单位与其他市场经济中独立经营的企业相比,在经营、规模、管理、财务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差距。为增强地质勘查单位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地质勘查单位只有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完善会计监督管理,才能为资产所有者、主管部门等利益相关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会计信息,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引导地勘单位向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监督的概念

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监督,是指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依照国家的法规条例、各项规章制度及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等,运用会计核算资料和会计分析方法,对经济活动的真实性、正确性、合法性及有效性进行检查、评估、控制和监督,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实现预期经济目标的一项管理活动。

二、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监督的意义

首先,地质勘查单位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这是社会发展与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是综合实力和管理竞争充分发展的社会经济运行机制,地勘单位要在竞争中更好地发展就需要健全自身的内部管理体制

其次,强化会计监督和管理,才能建立完善的企业治理机制。只有对单位内部会计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才能对单位资金准确控制和管理,防范操作上的弄虚作假,避免各类违规行为,真实反映地勘单位经营状况。

最后,加强单位会计监督管理,可以准确有效地掌握内部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为单位的经营决策提供可靠的可行性依据,防止资金的铺张浪费,减少不必要的资产流失,有利于单位资金的综合运用。

三、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监管现状分析

(一)地勘单位业务广度的增加,给会计监管带来了客观的难度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国家计划的“指定任务”越来越少,地勘行业80-90%的业务都来自于市场。随着单位走向市场,其服务领域也得到进一步拓宽,除继续开展传统的地质找矿工作外,还开展矿产调查、矿权核查、矿权运作、地质服务与咨询等,以本单位为例,服务地域除四川的甘孜、阿坝、凉山、康定、泸定、石棉、绵阳、平武等地外,还遍及云南、重庆、新疆、青海、西藏等省(区、市)。由于点多、面广、战线长,给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特别是财务监管很难到位。

由于各项业务都与经济密切相关,业务复杂性的增加自然会导致在日常财务工作中,有时会出现沟通不顺畅的情况。此时矛头往往都会指向单位会计人员,事实上这是很不公平的,是片面的推脱责任。业务不顺畅并不仅仅是财务方面的原因,实际上最根本的源头在于整个单位管理理念失衡。单位内部的整体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不完善,也是工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出现某些违规违纪现象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者与从业人员观念不清晰

什么是会计监管,如何去监管,单位中很多人员甚至包括高层领导,对会计监管的意义都是比较模糊的。尽管在法律法规上有相应的会计监管的相关规定,但在理解与执行上还很不到位,很多领导对会计监管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有部分领导认为:在两权分离、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只要会计人员想办法把单位的经济效益提高就称职了;另有部分领导却认为:现在的单位是法人负责制,单位内外所有事务都由法人表决,会计人员只要服从领导的指示就可以了。而部分会计人员认为自身会计职位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利益,认为自己的前途与所在单位的地位直接挂钩,为了巩固自身的权位随波逐流,这样的思想观念也正是管理决策的不完善所产生的。

(二)现行法规对会计监督管理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

现行的会计法规,对会计监督缺乏组织与实施方面的有力保证。单位会计人员的任免、级别的升降、工资的调整与奖励,都掌握在领导手里,完全由单位领导说了算。可想而知,这样在会计监督管理上将会出现很多人情化、随意化的趋势。各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中,也不一定完全具有专门约束财务人员、关键控制岗位人员的条款。

(三)会计监督管理方面的用人观念有待改善

地质勘查单位的部分财会人员因财经纪律意识不强,也可能造成会计监督管理效果不明显。一方面,部分领导往往把会计人员的工作认为仅仅是记账、算账,没有上升到单位管理的高度来看待会计监管工作。另一方面,在用人观念上存在偏差,认为会计人员只要听话,贴心即可上任。在人员调配上过于松散,人员素质不高,从而出现以个人利益为重的违规隐患。

四、加强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监督管理的对策

(一)以促进经济效益为核心做好会计监督管理工作

地勘单位会计监督的方式虽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方式进行监督管理。在经济活动中如何用最小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单位经济活动的基本出发点。无论是地勘单位对经济活动的决策,还是对会计的监督管理或者运作机制方面都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

要知道地质勘查单位中会计监督是否有力,经济效益的变化是最好的依据。通过对会计的有效监督和管理可以提高单位的经济效益,对经济效益变化的检测是会计监督是否有力的表现。单位往往缺乏对于财务人员合理的考核指标,而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可以间接地反映财务人员的工作成效,同时要注意财务指标的准确性、前瞻性和反馈的及时性。

(二)强化对会计监督管理的认识

根据《会计法》第四章会计监督第二十八条“单位负责人应当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对违反本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各单位应加强对《会计法》的宣传和培训学习,提高认识,加大贯彻执行力度,对于《公司法》、《劳动法》等相关的法规中涉及到正确、合理的财务行为也应重视。在单位中对于违反财经纪律和内部财务制度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人员,应该严厉惩处,使全体职工深刻地认识到会计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财务制度和维护财经纪律。

(三)提高单位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

首先,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素质。会计人员作为单位的理财人,掌握单位的财权和经济秘密,稍有不慎,就可能给国家、集体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会计人员要求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牢固树立为国理财、为民理财的思想,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其次,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工作政策性强,专业性强,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人员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会计人员应不断努力学习,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会计主管部门或单位领导应重视对会计人员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对会计人员从严考核,从严要求,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后,要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应高于其他行业,这是由会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会计工作经常处于各种利益的交叉点上,因此会计人员必须站在公正的立场,公平的对待利益各方。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水平已刻不容缓,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综合治理会计秩序,加大力度净化会计职业道德环境,树立会计人员工作的责任感和荣誉感。

在地质勘查单位中,会计人员应在单位法人代表的领导下根据相关决策方案和具体要求来组织财务活动、优化业务流程、严格应收应付,确保单位经营目标的实现。会计人员要转变观念,改变会计仅仅是做账、算账的思路,要将财务管理与会计监督提到管理的高度,使单位所有财务活动在有效的监督管理之下开展。

(四)结合单位经营机制的转变,理顺财会监督管理体系

随着经营机制的转变,在组织管理体系方面地质勘查单位可以效仿现代成功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来完善自身的会计管理制度。聘任会计人员必须持《会计上岗证》,并根据单位的规模和相关的应用要求,具备相应的会计技术方面的资格证书。如注会、高会等。对于单位内部审计而言,宏观上也是属于单位财务监督的一部分,建立独立于财务部门之外的内部审计部门,其领导应为单位高管,以保证审计监管的独立性。

五、结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地质勘查单位在市场经济中逐步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为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地勘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地勘单位必须将会计监督作为单位自我约束、自我健全和自我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监督、健全财务监管,这样才能保持地勘经济平稳较快地发展,更好地促进地勘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福杰. 地质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工作初探[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9, (01) .

[2]姜平. 资本金地质项目财务管理的若干问题[J].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08, (08) .

[3]王柏义. 地质勘探单位企业化进程中的财务风险管理[J]. 时代经贸(下旬刊), 2008, (11) .

(作者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〇九地质队)

作者:罗琼淑

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管理论文 篇2:

对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解读与思考

为了适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全面修订的需要,财政部对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以下简称《试行》)进行了修订,于2012年2月15日公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意见稿》),并于2012年12月5日修订通过《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旨在初步建立统驭我国事业单位会计体系的概念基础和框架,增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的内在一致性、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相比《试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准则的定位、财务报告目标、会计核算基础等多方面进行了改进,更加符合我国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但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所规范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具体要求,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角度来看,还存在值得商榷和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关于准则的适用范围

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而言的,一般是指为了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包括医院、高校、测绘事业单位、地质勘查单位等。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国家正逐步分类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同时,许多行业的事业单位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都在积极寻求来自财政拨款以外的资金来源,不少事业单位都有了自己的附属企业,也有很多事业单位通过改革面临多元投资主体,会计业务日渐复杂,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的界限不再那么明晰。因此,在准则中明确恰当的适用范围是非常关键的。

从表1可以看出,2012年颁布的《意见稿》将试行准则中的“国有事业单位”更改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事业单位”,扩大了准则的适用范围;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则规定“本准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将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所有的事业单位,在附则中又与《试行》准则以及《意见稿》相统一,在第四十七条中将“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排除在外,同时在第四十八条中增加了“对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排除的规定,从而缩小了适用范围。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的性质会更加明晰,事业单位的范围也会更加明确,因而强调“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是很有前瞻性的,有利于实现“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这一定位目标。然而,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贯彻实行各项改革政策,对于改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我们要给予高度的重视。我国现有的事业单位既有从事公益服务的,也有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因此新颁布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附则中对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事业单位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的排除规定,规范了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对会计准则的选择,避免了其无所适从或随意选择的局面。此外,对《试行》和《意见稿》中强调的“非国有事业单位”、“事业单位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分支机构”等问题也应该出台相应的规章条例进行进一步的规范和指导。

二、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

会计目标是指会计信息目标或财务报告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含义:向谁提供信息;提供怎样的信息;提供信息的目的。这是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基础。会计目标研究的理论主要分为两大派别,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要求会计信息能完整地向所有者提供经营者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而决策有用观则侧重于要求会计信息能提供对经营者作出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

从表2可以看出,《试行》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向谁提供信息”,强调提供的会计核算信息为宏观管理服务,主要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意见稿》中明确了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特点。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也兼具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在以下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修正:将“财务报告使用者”变更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定位更加科学准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列举中去掉了“事业服务的接受者和社会公众”,增加了“事业单位自身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事业单位自身的需求是必须要考虑的,而事业单位服务的接受者和社会公众也必然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的信息中,将“运营成果”调整为“事业成果”,体现了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措辞更加合理。

总体而言,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关于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修正是具有进步意义的。然而,需要提出的是,由于事业单位公益属性的不断强化,社会公众的关注、参与度也会不断提高,对事业单位的财务公开透明度和公开范围也会不断扩大,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必须满足社会公众参与、监督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增加“其他利益相关者”是具有极大的进步意义的。

三、关于会计核算基础

会计核算基础分为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以本期款项的实际收付作为确定本期收入、费用的基础,不论款项是否属于本期,只要在本期实际发生,即作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所以又叫实收实付制。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作计算收入、费用的依据,凡属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不论其是否发生,均要计入本期;凡不属本期的收入、费用,尽管发生了,也不计入本期,故又叫应收应付制。会计主体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会计核算基础,一经选定则不能随意变更。

从表3可以看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核算基础一直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主,权责发生制为辅。然而,纵观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现状,是否依旧保持收付实现制的主体地位是值得商榷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不符

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二条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反映各项会计要素的情况和结果,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能够客观地反映单位当期的现金流量,但是当期收入和当期费用不一定在当期发生。在收付实现制原则下,当期实际收到的资金才能作为收入入账,当期实际支付的资金才作为支出入账,而应收应付款项在财务核算和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这样就会导致收入与支出的不配比,不能真实可靠地反映单位的实际收支情况,进而不能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会计信息。

相关性与可比性是会计信息达到决策有用目标的必要条件,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第十五条也明确规定“事业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但是准则中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基础的规定使事业单位之间会计标准不一致,这将影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比性,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如某事业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而该单位的某项具体业务,如建造工程等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下产生的会计信息最终纳入同一张会计报表,将导致会计信息的内在不一致;而不同事业单位采用不同的会计核算基础更使得会计信息变得不可比,从而大大削弱了其信息使用价值。

(二)违背了会计准则定位目标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定位目标就是要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我国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公益服务。这表明我们在制定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时要重点考虑公益服务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比如测绘事业单位、医院和高等学校等。然而,现行《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总说明第六条规定:“测绘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基础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新修订颁发实施的《医院会计制度》第一部分总说明第三条规定:“医院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第二次征求意见稿)》第一部分总说明第三条规定:“高等学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基础”。作为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行业事业单位都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那么,准则要统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体系就需要改变其会计核算的规定。

(三)不利于有效的绩效考核

2012年2月发布的财政令第6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规定,部分行业根据成本核算和绩效管理的需要,可以在行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中引入权责发生制。一方面,对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而言,成本核算、绩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类事业单位收入来源复杂,外部公众对其提供公开透明财务信息的要求强烈,因而未来的事业单位普遍采用权责发生制是一种大势所趋。另一方面,现行事业单位绩效考核的主要依据就是预算执行情况,按照收付实现制得出的预算执行情况就是当期实际发生的现金收支情况,而其中的收支不配比则会影响预算执行的真实性,进而影响绩效考核的公平性与准确性。

(四)应当顺应环境的变化

在全球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事业单位与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已经从单纯地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标渐渐转变为追求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目标,事业单位也在不断改革,越来越多地面临着多元投资主体的问题,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日趋复杂化的会计核算了。再者,西方国家的会计准则与制度已经趋于成熟与完善,我国的会计制度一直都在寻求与国际接轨,而现行西方国家的非营利组织中会计核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因而,在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也可以借鉴国外完善的非营利组织会计核算方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依照我国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可以考虑将会计核算基础改为“一般采用权责发生制,特殊情况下,部分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可以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需要在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并提供调整为权责发生制的会计报表信息”。收付实现制关注的仅是当期实际的现金收支,不关注会计事项的经济实质,采用权责发生制就有利于明晰内部权责以及运行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同时也有利于事业单位的收支管理、成本核算以及有效的绩效考核。

四、关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或控制信息质量的要求,是会计目标的必然延伸,是实现会计目标的衡量标准,同时又直接影响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表列示方法,影响会计政策的选择。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突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试行》并没有明确提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只是在第二章“一般原则”中阐述了会计核算应该遵循的各种原则。《意见稿》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对《试行》中的信息质量要求进行了删减整合,从表4可知,增加了可靠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试行》相比,删除了“收付实现制原则”,这一原则是会计核算的基础,列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科学,因而在这里删除这一原则是合理的;“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删除也是更现实的提法;把“一致性原则”并入“可比性原则”,也是一种进步,体现了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可比性原则”趋同;而删除“专款专用原则”和“重要性原则”,这一点是不妥当的。对事业单位来说,专款专用原则是很重要的一项原则,因为对政府预算拨款和其他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挪作他用,并应单独核算反映。而重要性原则,是在处理制度中尚未规定事项时的重要依据,也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方面,应该包含在会计信息质量中。

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可以参考《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2006)》中提出的八大原则:真实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原则、谨慎性、及时性,还可以参考《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的会计原则,包括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一致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谨慎性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重要性原则。

笔者认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应包括如真实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十项。也就是说,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基础上,增加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专款专用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和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应注重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事项;“专款专用”是指事业单位针对有专门来源并指定专门用途的资金,应当按照资金的限定用途使用,不得挪作他用,这就要求企业设置专用基金科目;“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能更清楚地核算事业单位的实际收入、支出和结余;“谨慎性”要求不得多计资产或收入、少计负债或支出(费用),这在事业单位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非常必要,如计提坏账准备等,有利于事业单位长远利益和持续经营,把风险损失缩小或者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重要性”有利于事业单位会计提供更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的会计信息。

五、关于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准则是指事业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事业单位的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费用)五项。

从表5可以看出,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关于会计要素的定义回到了《试行》中的相关说法。与《试行》不同的是,对资产、负债等进行了更科学的分类,如,将资产按照流动性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在净资产中增加“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和“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等科目;删除了对具体后续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只保留了对会计要素初始确认部分的说明,而关于后续会计处理内容显然是放在会计制度部分更加合理。以资产要素为例,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典型的流动资产(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和存货)与非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在建工程、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准则中单独进行定义,并在第二十二条对资产的初始计量作统一性规定。其他会计要素的阐述遵循的也是资产准则的思路,即先分项进行定义,再对其初始确认和计量作出规定。对各个会计要素的说明更加详细,但不涉及到具体的后续计量账务处理问题,准则规定统驭性更强。

《意见稿》对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条件的要求充分表现出了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趋同,并体现事业单位的经济特征,而在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又回到了《试行》中对相关会计要素的定义,这可能是基于连续性或者适应性的考虑。笔者认为,《意见稿》按照各要素的经济特征重新界定其定义,并明确其确认条件的做法,更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更加符合事业单位会计处理的现实需求,更好地体现准则的指导性和前瞻性。因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将会计要素定义重新回归到《试行》,并不是一种进步的做法,也不符合会计理论和实务与时俱进的要求。例如,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仍然使用“支出(费用)”的概念,而目前权责发生制日益普及应用,会计要素中的“支出(费用)”项目已经不太合适,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会计要素应该为“费用”,收付实现制下的“支出”要素不宜再作为主体要素,可更改为“费用”要素或者“费用(支出)”要素。对于负债,《意见稿》已经采用《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而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重新定义为“需要以资产或者劳务偿还的债务”,这显然是一种倒退,不符合会计概念的客观性和严密性。如果准则制定部门是出于对会计人员易理解和接受的角度考虑,则更应该继续沿用《企业会计准则》或《意见稿》中的负债定义,因为在2000年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中,就已经更新了负债的定义,至今已有十余年,会计人员早已熟悉并理解了从“义务”角度对负债进行的定义,而这个定义也被证明是科学合理、符合会计实践要求的。

六、结语

通过与最早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及后来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进行对比,笔者发现,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范围的设定、事业单位会计目标的定位、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具体表现为:

第一,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强调“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提升了准则的前瞻性。

第二,将“财务报告使用者”变更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定位更加科学准确;提供的信息中,将“运营成果”调整为“事业成果”,体现了事业单位的本质属性,措辞更加合理。

第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删除了“收付实现制原则”,这一原则是会计核算基础,列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不科学,因而在这里删除这一原则是合理的;“历史成本”作为会计计量的原则,从“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删除也是更现实的提法;把“一致性原则”并入“可比性原则”,也是一种进步,体现了和《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可比性原则”趋同。

第四,对资产、负债等进行了更科学的分类,删除了对具体后续会计处理的相关规定,只保留了对会计要素初始确认部分的说明,而关于后续会计处理内容显然是放在会计制度部分更加合理;对各个会计要素的说明更加详细,但不涉及到具体的后续计量账务处理问题,准则规定统驭性更强。

但是,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在会计目标、会计核算基础标准、会计要素定义以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等方面的规范仍存在一些不足。总体来看,可以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是未能兼顾与《企业会计准则》的一致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应该是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的一部分,而不应因其单位性质的特殊性从会计准则体系中剥离出来,因此,在会计目标、会计基础和会计要素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中的各种概念定义都应尽可能与《企业会计准则》保持一致,这既是对会计准则系统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也符合目前我国准则国际趋同的目标。

二是未能反映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要求。近十年来,我国事业单位不断地进行着改革,改变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朝着市场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2011年3月中央有关文件表示,将在5年内对全国所有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分类,“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即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为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也就是说,目前的事业单位将按照其功能职责,分别归属于行政机构、公司企业和公益部门。按照这个思路,将来的事业单位可以最终分类到公司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从会计核算的角度上来说,事业单位可以不再独立设置会计准则,而并入《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这将是以后的发展趋势。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显然没有反映这个发展趋势的要求,如果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能够在重要原则和具体核算上更多地体现与《企业会计准则》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的趋同,将对正在进行的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准备。●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关于征求《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S].2012.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S].2006.

[3] 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S].1997.

[4] 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S].2011.

[5] 财政部.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S].2004.

[6] 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68号——事业单位财务规则[S].2012.

[7] 财政部,国家测绘局.测绘事业单位会计制度[S].1999.

[8] 财政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稿)[S].2009.

[9] 财政部.医院会计制度[S].2011.

[10] 乔春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设计的若干问题探析[J].会计之友,2011(11).

[11] Sybille Mertens.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Belgian national accounts[J]. Revue des Etudes Cooperatives Mutualistes et Associatives,2004,83(292):42-58.

[12] Johan Christiaens,Vincent Van Peteghem. Governmental accounting reform:evolution of the implementation in Flemish municipalities[J]. Financial accountability and management,2007,23(4):375-399.

作者:陈敏 沈俊玲 肖海英 陈菁菁

地质勘查单位会计管理论文 篇3:

关于地质勘查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的研究

在2019年元月1号起,国家各级事业单位正式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在以下文章中,主要以地质勘查单位为着力点,整理了与地质勘查行业相关的地质勘查活动以及具有鲜明特征的地质勘查企业会计制度,重点叙述了地质勘查企业在传统会计制度以及新政府会计制度衔接过程中遇到的财务问题,通过详细的研究分析可以为地质勘查行业执行政府会计制度提供相应的依据,从而推动政府会计制度在地质勘查单位的有效实施。

当前阶段,依据国家财政部门所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通知》,根据通知可以知道,自从2019年1月1日,政府会计制度已经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级政府事业单位正式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落实以及正式实施代表着我国政府会计制度系统已经基本完成建设,并且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色彩,目前已经进入政府会计制度的全面落实阶段。因此,对于地质勘查单位来说,逐渐的将原有的《地质勘查单位会计制度》变化成最新的政府会计制度,并且在地质勘查单位中全面的落实以及正式的实施。

一、地质勘查单位自身的改革以及创新

地质勘查是一项相对特殊的工作,因此整个行业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起始阶段,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地质勘查单位承担国家的勘查计划,勘查经费由国家财政进行支持,所取得的成果直接上交国家。在1999年开始,中央政府对于地质矿产部门以及地质勘查队伍进行了全面的体制改革,逐渐形成了地质局以及地质队的管理体制。伴随着时间的发展,我国事业单位也进行了深化改革,对于地质勘查单位来说,原有的管理体制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到2018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完成了地质勘查单位的深化改革,我国大多数的地质勘查单位不仅仅具有一定的公益性,与此同时,自身也具有一定的商业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地质勘查单位运营情况相对混乱,伴随着地质勘查单位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地质勘查单位需要保留自身的公益性,通过这种方式也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基础服务。

二、地质勘查单位实施政府会计制度的问题

我国的事业单位大力实施政府会计制度,对于传统的会计核算方式进行了很大的改革,同时,对于地质勘查单位来说,提出的政府会计制度也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首先,地质勘查单位业务相对繁杂,处于混合状态,有一些业务收入,同时,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界限不够清楚,财政拨款力度不够,存在有一部分地质勘查单位的职工经费不足。其次,由于直接实行政府会计制度跨度较大,因此对于地质勘查队单位来说。在执行时难度往往比较大,需要首先对原来的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并且改革之后会计功能依然相对较弱,也无法满足单位的实际需求。最后,地质勘查单位所实施的会计制度相对传统,很长时间没有修缮,因此,一些规定与单位的业务开展情况严重不符,所以导致了政府会计制度执行困难。

(一)传统会计制度与新制度的衔接问题

在地质勘查单位中实施政府会计制度,首先就需要以传统会计制度以及新会计制度的衔接为重要的前提。国家财政部门也相继出台了政府会计制度衔接的有关规范,在后期颁布了一些其他的通知文件,这些通知的陆续颁布,针对我们国家的地质勘查单位来说,可以有效的指导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

首先,财务会计科目的有效衔接工作。财务会计科目的衔接工作往往比较简单,如果在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存有一些余额,在财务会计科目进行转换的过程中,仅仅需要按照衔接的相关规定设置财务会计科目,将财务会计科目剩余的余额直接转入所对应的财务会计科目。然而,在进行衔接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其他的特殊状况:一是传统的财务会计科目需要进行仔细的研究,根据财务会计科目实际的设置情况进行有效的处理。假设,在地质勘查单位所属独立法人的款项划拨用于企业内部的往来账目,那么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过程中,需要根据地质勘查单位实施的业务实质计入应收以及应付账款等不同财务会计科目。二是地质勘查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理。针对地质勘查单位而言,需要对于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处理,在正式实施政府会计制度以后,根据固定资产的类型以及具体的使用年限、合理的计提方式进行固定资产的处理。

(二)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问题

政府会计制度适用于我国所有的事业单位,其实是一种财务会计核算的新型方式,不仅具有一般财务会计的职能,与此同时,自身也具有预算的职能,因为我国的事业单位类型较多,自身的业务类型也具有非常大的差别,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会计制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困难。

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会计落实工作相对复杂,与此同时,财务会计有些内容与企业一般的会计制度、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制度具有一些联系,然而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一些不同的规范。例如单位的成本计算,因为政府会计制度的主要服务主体是物品、商品、业务活动费用或者单位的日常经营费用等等。针对我们国家的地质勘查企业来说,往往会有以下结转方式,在通常情况下,单位的自筹资金项目往往指的是在地质勘查的产生到地质勘查具体的结果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并且针对地质项目勘查的产生来说,就与制造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会计科目相同。然而,又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例如财务报表,对于政府会计制度来说,所指的收入费用往往是单位的当期收入、当期的单位盈余。然而针对企业会计制度来说,其中的利润表以及地址勘查单位的收益分配表则包含很多种类型,期间不仅仅包含了企业经营收入,同时还涵盖了企业的税金以及其他的附加税、企业的收益等等。因此,一般的企业会计、财务会计以及地质勘查单位的会计这几方面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进行详细的研究探讨,结合实际的情况,可能遇到以下问题:

其一,地质勘查项目的财务核算。在通常情况下,会根据地质勘查行业的基本特征以及国家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对于已经发布的地质勘查单位项目预算进行严格的审查,并且需要由中国地质局根据相应的标准进行项目的审查工作。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将地质项目分成以下几种类型,即将工作方式与财务费用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在通常情况下,主要以地质项目为主,将具体的工作方式以及费用作为第二层次的成本计算模式。目前,我们所指的具体的费用与单位部门的经济科目往往存在一些不同,比如,在计算人员费用时,在部门的财务科目中,为工作福利支出。

其二,关于费用类会计科目的核算工作。在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费用类科目主要指的是业务活动费用、单位管理费等等,并且,根据政府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可以依据工资薪酬福利以及商品服务费等等进行会计科目的设置。事实上,当前在地质勘查单位所使用的会计软件已经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应要求对于原有的核算科目进行优化处理,并且对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相关规定来说,也在原有的财务会计科目下分别设置了不同的会计科目,通过这种方式,有助于财务数据的汇总分析,并且也可以实现对于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对于地质勘查单位的预算会计工作而言,虽然已经依据不同部门的财务科目进行了会计核算,假设,地质勘查单位的财务会计如果再按照这种方式进行核算,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重复,导致预算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功能混淆,地质勘查单位所反映的真实信息却无法体现。除此之外,在费用类财务会计科目的核算工作中,往往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加工物品转业务活动或者经营费用,其中的一些会计科目的衔接存在一些问题,这项工作如果做不好,将无法反映地质勘查单位财务的真实情况。假设将加工物品依照部门的财务科目,往往又无法操作。因此,在这这种情况下,需要将政府会计制度区分成预算以及财务制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好的协调财务报告中不同的关系,才可以让政府财务制度在地质勘查单位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结语

针对我们国家的地质勘查单位来说,在不同的阶段,单位的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单位自身的需求都会发生很大的變化,往往存在很大的不同。因此,在地质勘查单位当中实施政府会计制度,也将会面对一些问题,并且也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为此,需要严格遵照实事求是以及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原则,认真落实政府会计制度,从而可以有效的避免制度的调整对于地质勘查单位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进而更好的在地质勘查单位推行政府会计制度。(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测绘技术院)

作者:胡小燕

上一篇:课程资源共享成本会计论文下一篇:国外工业设计教育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