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本文从地质灾害评价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分析入手,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应用分析,以此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定量、综合、规范化发展打好基础。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与减灾管理的基础,其成果能够为国土资源开展有效规划工作提供指导,以此为救灾应急措施提供依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论文 篇1:

浅谈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摘 要:为了更加清晰的表达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各方面问题,将地质灾害风险的定义作为讨论的基础,并在概括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重要性的前提下,讨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以及基本原则,并对风险评估(定性分析评估方面)作出延伸论述,最后叙述了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前景展望。

關键词:地质灾害 危险性 风险评估

1 问题的提出

中国地质灾害频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造成十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质灾害是由于自然因素(如降雨,地壳运动)和人为因素共同引起的,一般而言,彻底杜绝地质灾害的发生是非常不现实的,所以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防灾减灾的一项有力的非工程措施,其研究成果科研为区域发展规划、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估、制定应急措施及防灾减灾提供必要的依据[1]。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基础。

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于1989年成立之后,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防灾减灾行业体系初步建立,其中包括地质灾害调查区划、勘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应急响应、科学技术支撑和公共管理等[2]。

现如今,如何对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进行评估以及评估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仍然是世界各国专家和学者所攻坚的。明确其难点的意义在于能够更好地明白风险性评估的重要性以及风险性评估的发展需要,所以我们要明确地质灾害风险的定义,并将地质灾害的风险性评估应用于防灾减灾中。

2 地质灾害风险的定义

对地质灾害风险的定义,国外许多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Blaikie[3]认为“风险=危险性+易损性”;而Smith[4]则认为“风险=概率×损失;美国著名滑坡专家Vanes[5]对地质灾害风险的定义就是地质灾害发生并导致一定损失水平的可能性,涵盖了其发生破坏的可能性以及其产生的损失两个方面。经过社会的发展与变革,更多学者对风险的定义是一种概率性问题,是度量“不确定性”的一种方式。所以,基于对概率性的理解,Fell[6]在加拿大国际滑坡会议上指出“风险=概率×易损度”,这一定义获得了世界上广大学者的认可。

我国一些相关专业的学者也发表了自己对地质灾害风险定义的意见。向喜琼[7]对风险的定义是“在一定的人员损伤或财产损失水平条件下,某一灾害发生的概率值”。张梁[8]将地质灾害风险定义为“地质灾害发生并导致一定损失水平的可能性[9]。吴树仁[10]也针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做了系统的梳理与总结。从几位学者的阐述中可以看出风险所针对的对象是具有不确定性的事件,但地质灾害的发生是具有不确定性的,所以,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是必不可少的。

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现状

中国是地质灾害高发国家,全国范围内仅地质灾害隐患点就高达26万余处。近些年来,中国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对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国家和各级政府都把地质灾害的防治看得尤为重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的推进工作势在必行:2003年国务院第394号令公布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2014年,计划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和《地质灾害防治勘查规范》升级为国家标准[11。但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的发展极不平衡,更注重于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形成机理、趋势预测方面的分析,而且评价不够完善精准,应向更符合现阶段地质灾害国情的精准风险评价的方向发展,更加适用于中国地质灾害国情,符合中国现阶段防灾减灾的要求。

4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基本原则

4.1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通常基于3种假设

(1)过去对未来的指示作用(并不是完全性的),因此过去曾经发生过地质灾害的地区未来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2)与曾经发生过地质灾害地区具有相似的地形、地貌以及环境因素的地区未来也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

(3)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基本要素能够有效识别。 风险的构成要素能够有效识别、表达或量化,风险评估中的易发程度、危险性和风险都可以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来表征和描述[12]。

5 如何进行风险评估

5.1 定性分析评估

地质灾害的定性分析评估,主要是对于地质灾害发生以及达到受灾体时间与空间概率的分析。大致包括受灾的可能性,地质灾害带给地区、人员、财产、城建的损失,还包含了对地质灾害发生的风险概率的一种可能性进行分析。定性分析的优点是不需要非常大量的数据,就可以有效准确的表达风险,定性分析评估分为危险性定性估算方法和危害性定性估算方法。危险性定性估算方法是指研究者可根据不同的时间段记载,通过已知的重复时间间隔来推测可能的地质灾害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发生的频次,并依此来核对地质灾害在时空序列的稳定性与地质灾害诱发因素的关系。

如果地质灾害发生后数据并未保留或者数据残缺,可以根据地质灾害发生后灾害堆积物上的植物生长情况,以及灾害产生的池塘里的动物生活痕迹来判断地质灾害[13]。危害性定性估算方法是主要反映了评估地区的财产和人员伤亡情况。

6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展望

现如今,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地质灾害的影响范围难以确定。因为地质灾害发生前后,地形与环境都会发生与之前大相径庭改变,因此地质灾害的类型可能也会发生改变,这是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将要面临的第一个难点;其次,全世界范围内对于地质灾害风险的评估并没有一个确定统一的标准,而不同的评估方法,其风险允许标准不同,评价结果也就不尽相同了,所以这是现阶段我国地质灾害评估的第二个难点。

因此,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未来发展便要依据此两个难点进行重点攻关。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发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作为减少灾害、防治灾害的一种重要手段,必将得到蓬勃的发展。基于现状,展望未来,对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展望如下。

(1)丰富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内容。

(2)精确地质灾害发生的位置及地形。

(3)进一步完善各项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公式。

(4)尽量统一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标准。

参考文献

[1] 卢全中,彭建兵,赵法锁.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价)研究综述[J].灾害学,2003(4):60-64.

[2] 刘传正.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认识论与方法论[J].工程地质学报,2015,23(5):809-820.

[3] Smith K.Environmental hazards:Assessing risk and reducing disaster[J].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1997,23(3).

[4] Vanes D J.United Nations International.

[5] Fell R,Hartford D.Landslide Risk Mangement[C]

[6] 向喜琼,黄润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与风险管理[J].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00(1):38-41.

[7] 张梁,张业成,罗元华,等.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理论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8] 齐信,唐川,陈州丰,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2,21(5):33-40.

[9] 吴树仁,石菊松,张春山,等.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J].地质通报,2009,28(8):995-1005.

作者:王雪妍

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论文 篇2: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探究

【摘要】本文从地质灾害评价方法以及评价体系分析入手,对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进行应用分析,以此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定量、综合、规范化发展打好基础。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与减灾管理的基础,其成果能够为国土资源开展有效规划工作提供指导,以此为救灾应急措施提供依据。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0.引言

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的发展,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不过至今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与理论方面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体系。[1]我国在进行地质灾害评价的过程中,用于评价地质灾害的方法有:传统的成因机理分析、危险性评价、统计分析、破坏损失评价、易损性评价等等,另外还有防治工程效益评价以及风險性评价等方法作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的补充。[2]这些方法在使用上可以相互结合、互为补充,依风险评价的方法、目的的不同进行不同的选择。

1.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概述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分布规律以及趋势预测等方面进行研究,基本上依附于基础的工程地质勘察工作以及水文地质的研究工作。[3]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研究开始突破传统,研究的理论与价值得到不断提高,研究内容不断丰富,尤其是在九十年代之后,更是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独立学科。[4]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由传统的成因机理分析出发,并且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结合,以此来通过统计分析强化评价过程的规范性。[5]过去的定性研究走向现在的定量研究,在此过程中,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也渐渐形成了具有较高完整性以及规范性的评价体系,其评价内容也日渐丰富,灾害评价的科学性也日渐提高。[6]下面对几种主要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阐述:

(1)成因机理分析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历史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以及活动状况、活动规律来分析地质灾害的潜在形成条件。该方法的评价目的主要是通过定性的方式,来分析地质灾害的可能性、活动规模。

(2)危险性评价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地质灾害的历史活动以及未来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以此来确定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程度。其主要内容为:地质灾害的历史性活动规模、频率以及密度;未来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条件,如气候条件、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等。

(3)易损性评价方法。该方法主要考察地质爱海受害受灾时的承灾能力,其主要是根据受灾体的构成情况、人口分布情况、城市企业分布情况以及土地分布情况进行评价。该方法的评价目的为主要是评价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的可能性以及其难易程度。

(4)统计评价分析方法。依据历史地质灾害如何形成以及其活动状况、规律等情况,来统计地质灾害的活动规模与频率。主要目的在于使用模型法或者使用外延法来评价地质灾害发生的危险区的范围、时间。

2.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办法主要目的在于清晰评价与反馈不同地质灾害发生区域的地质灾害的总体风险水平以及地区差异,以此来为我国国土资源开发与保护工作提供依据。

构建一套完整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与办法,一方面能够促进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能够提高对于地质灾害的预警意识。在对于人口伤亡以及经济损失、资源与环境破坏的期望损失分析中,要将危险性分析以及易损性分析纳入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之中。通过对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面的危险性、易损性分析两方面分析,确定风险区位置、范围以及地质灾害活动的发生频率。[7]其中期望损失分析作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分析的核心,目标在于能够检测地质灾害对于环境、资源的破坏程度。

从以上几方面进行分析与联系,形成具有层次性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如图1。针对不同的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而根据不同的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类型以及面积,可以将其分为点或面评价以及区域性评价。

其中点或面评价是指针对一个地质灾害体进行具有独立特征的灾害群的灾情程度评价,或者针对一个具有统一特征的自然区域、社会区域来进行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一般情况下,评价区可以选择一个县市,也可以选择几个县市。而区域性评价主要是针对跨地区的面积较大的地质灾害风险,其评价范围可以是一个省份或者几个省份,面积可以达到几百万平方千米。不过这种评价方法常常难以精确计算其数据,综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可见表1。

3.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的具体实施

根据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办法的不同,其评价目的与内容也有所不同,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之后能够进一步明确不同的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型,以此来确定风险分区的原则以及方法。同时可以通过针对各项基础数据的全面调查,来对风险评价进行统计分析,编制地质灾害分布图,同时将各种基础图件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评价表数据编制出来。最后通过综合地质灾害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人口死亡、环境破坏等情况,进行综合风险评价。

4.结语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是风险管理与与减灾管理的基础,其成果能够为国土资源开展有效规划工作提供指导,以此为救灾应急措施提供依据。本文从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概述入手,通过对传统的成因机理分析、危险性评价、统计分析、破坏损失评价、易损性评价等方法进行说明,以此构建一套完整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体系来促进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的发展。通过实施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方法,来将其理论与实践工作不断结合,最终丰富与完善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高华喜,殷坤龙. 区域滑坡灾害危险性时间预测研究[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2] 刘希林,陈宜娟. 泥石流风险区划方法及其应用——以四川西部地区为例[J]. 地理科学. 2011(04)

[3] 张春山,张业成,胡景江,高庆昭. 中国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与形成条件[J]. 第四纪研究. 2010(06)

作者:刘星

城市地质灾害风险管理论文 篇3: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措施研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现代技术的全面进步,我国在地质灾害监测、防治方面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其中,针对地质灾害的风险区划和综合防治,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与土地资源管理规划、地质勘察、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密切相关。文章阐述了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及综合防治的基本内容及意义,探讨了地质灾害的基本特征和风险识别要点。从监测预警、风险体系构建、强化应急救援、技术升级及人才培养等角度,对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及综合防治策略进行研究,希望能为相关从业者及单位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综合防治

引言:

地质灾害作为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威胁的自然灾害类型,历年来都表现出监测难、危害大等特点。随着地质灾害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理念越来越科學,关于地质灾害风险的区划管理及综合治理水平越来越高。在新时期,有必要进一步就地质灾害的风险特征、风险区划及综合防治工作进行科学研究,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可靠基础。

一、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及综合防治概述

(一)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主要是指针对一定区域,通过地质勘测、环境监测、历史灾害分析等方法,对该区域不同地质灾害发生概率、风险进行评估,进而按照风险等级进行分区,再开展针对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的过程。总体来讲,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由三方面工作构成:其一,勘测分析。即利用地质勘测技术,对相关地区地质特征、地层结构、地势地貌特征及地质环境演化进程进行分析,以评估不同区域发生地质灾害的种类、可能性及危害程度等。甚至还可以对相关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进行预估并提前作出应对措施。其二,风险分区。风险分区是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核心部分,即通过勘测评估之后,根据风险大小、风险概率等,对相关地区发送地质灾害的情况进行区域划分,通常分为低风险区,中高风险区及高风险区等。其三,风险应对。即通过对地质灾害的区域划分及灾害分析,从技术和管理两个角度,降低地质灾害损失的过程。该环节是整个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最终目的和核心价值,关键在于要升级技术及优化管理[1]。

(二)地质灾害综合防治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是指针对相关地区各类地质灾害损失进行预防、应对,以减少人们生命财产损失的过程。从概念上讲,综合防治由“防”与“治”构成,即预防、预警和应对、处置、改善等。而“综合”是指关于地质灾害的防治,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并且做好历史分析、现状评估、未来预测,即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形成综合性的防治体系。如今,关于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需要从经验、技术等多个角度开展工作,联合大类资源,形成全民参与的综合防治机制,这是做好地质灾害预测、评估、应对的关键。

(三)必要性及意义

我国地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具有很大的差异,存在的地质灾害风险及特征也各有不同。千百年来,我国关于地质灾害的防治都十分重视,针对山体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以及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从地质灾害风险防范的角度,付出了极大的努力。由于不同地区地质灾害类型、发生概率、诱发因素以及危害程度不同,所适应的事故灾害规避、应对方式也各有不同。面对广袤的国土,在人力、技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机制,是一种十分合理的方法[2-3]。通过地质勘测、历史分析,对相关区域地质灾害相关因素的评估,有助于帮助各级管理单位合理配置技术管理资源,提升地质灾害的预警能力,并联合多部门、单位及社会民众,做好地质灾害的防范和应对,降低损失。综合来看,地质灾害的风险区划和综合治理,代表的是一个国家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也代表了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理念和一个国家的综合管理能力。当然,地质灾害风险的防范,也代表了现代人对自然足够的敬畏之心,拥有十分关键的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内涵。

二、地质灾害的特征及危害

(一)破坏性强

地质灾害一旦发生,通常会对地表、地下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并且,由于地层结构及地表环境复杂,某区域发送地质灾害,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进而产生更为严重的损失。例如,当地震发生时,会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崩塌等灾害,进而引发堰塞湖、水污染等问题。特别在城市地区,由于建筑、水电网络、交通设施的复杂性,在出现地质灾害时,也将给人们的生产活动及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

(二)具备三维空间规律

地层是整个自然界的基础,与自然生态、人类社会关系密切,而地质灾害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尤其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城市建设,还是矿物开采、工业生产,都形成了一个存在多方关联的体系。比如,城市建筑的建设、地下工程的建设,都可能对地层结构产生影响,进而产生诱发地质灾害的因素。而建筑长期压迫地层,也可能改变地层结构,因此建筑结构以及地层结构是具备一定的三维空间规律的,需要相关专业人士去发现和分析[4]。

(三)与人类社会发展联系密切

在人类或者说现代人类社会未诞生之前,地质灾害就存在,这是大自然万事万物不断演变发展的过程。而人类社会诞生之后,一方面人类的生产、生活会受到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而推动人类去研究地质灾害,提高灾害预测、预防及应对能力。另一方面,人类活动本身也会一定程度上改变一个地区地质灾害发生的概率、特征。比如建筑建设、矿物开采、水利工程建设等,由于这些活动会对地势地貌、水文、植被、地层等进行改造或产生影响,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地质灾害风险。整体来讲,地质灾害规模越大,程度越深,对人类社会及经济活动的影响就越大[5]。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传统的人类社会发展及经济活动开展模式而言,人类活动越频繁、无节制,都可能导致地质灾害越严重。所以,为了降低地质灾害直接危害及潜在风险,唯有从综合防治及经济活动方式优化两个角度入手。

(四)灾后恢复周期长

地质灾害的发生,对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首先,地质灾害发生之后,会影响地层结构、地貌状态,进而影响植被、水文环境及生物生存环境等,一些较为剧烈的地质灾害,还会对一定区域的气候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自然生态的角度,还是从人类社会的角度,地质灾害的灾后恢复周期都是非常长的。所以,针对地质灾害风险的识别及区域划分管理,是维持社会稳定发展、减少损失的关键所在。

三、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原则和方法

任何地质灾害的风险、危险性都是基于其自然属性而存在的,其核心要素在于地质灾害本身的活动强度。从地质灾害风险控制及防治的角度来讲,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和危害成正比关系。因此,针对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评价,是构建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体系的基础方法[6]。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来反映致灾地质作用的规模、性质以及承灾对象的自然属性、经济属性等。然后,对相应要素的致灾体稳定性,以及致灾体和承灾对象遭遇概率进行分析,进而分析风险。从现代地质灾害风险防治的角度来讲,要秉承以下几个基本的评价原则:其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也就是说,在分析地质灾害风险的时候,核心目的在于避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以及减少人类社会经济损失。所以,要突出地质灾害和人的关系密切程度,并且从发展的眼光进行成长性分析。例如,针对某地区地质结构的活动情况,结合对该地区城市发展、人口密度增长趋势的分析,预测未来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及效应,便于为地区灾害防范、社会发展规划等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其二,要遵循类型分区和综合分区结合的原则。其中,类型分区主要是显示各个单元的危险程度,以此作为危险性区划的基础。同时,还要参考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的自然背景以及社会经济背景,再开展综合分区工作,进而反映相应的危险性组合、发展趋势、分布规律等。最后,基于相应评价区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的基础值、变化值等,对危险等级进行合理划分。

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是基于《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体系,利用其中的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来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工作。根据相关地区地质灾害的易发评估结果、危害程度等,将相关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为三个等级。按照危害程度,氛围大区、中等区和小区,按照易发程度,分为高易发区、中等易发区和低易发区[7]。

(二)区划关键点分析

针对地质灾害的风险区划,目前业界存在两方面的关键点,其一是相关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和准确性,其二是人类抵抗相关灾害的能力和生态恢复能力。也就是说,在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以及综合防治时,要重点处理这两方面的问题。目前,针对地质灾害风险区的划分,主要有两种方法。其一,将地质灾害分布图和相应的诱发因子融合来看,地质灾害诱发因子的敏感性作为关键指标,融合之后可以直观明确需要集中资源做好地质灾害防范的重点区域。然后,通过颜色对相关区域进行划分,高敏感性指标区域使用红色标识,中敏感区域用黄色标识,而低敏感区域用绿色标识[8]。其二,基于地质灾害和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划分,划分的主要方式是评级、打分,再通过互学函数进行计算,得出相关区域的风险等级。例如,某住宅区附近有一片加固斜坡,整体观测治理长度为25m,斜坡坡度在20°-52°之间。通过现场勘测,得出在工况A剩余下滑力为112.56N/m,工况B下剩余下滑力为281.05N/m。基于整体计算分析,对该治理区域进行分区加固,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降低了成本,产生了很好的投入效益比。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何种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标准或方式,都需要认识到,制作出来的区划图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根据当地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的持续进行而出现变化。因此,短期内要基于区划图做好相应的勘测分析,对区划图进行调整优化。长期情况下,有必要完全推翻该区划图,重新进行综合考量,再进行地质灾害风险区划。

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策略分析

地质灾害是一种综合性的灾害,不仅会产生与地层相关的泥石流、山体滑坡、地面塌陷等问题,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灾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从导致地质灾害的原因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直接原因:其一在于区域内地形地貌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山体、岩层长期受到重力的影响而施加某种应力,当该应力超过某个临界点,便爆发相应的地质灾害。其二在于天气环境及水文环境的影响,当短时间内出现极端天气,如暴雨、大雪时,将直接对地表植被、地层结构等造成影响,引发地质灾害。其三在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矿物开采、工程建设,甚至传统方法下的环境勘测工作,都可能诱发一些地质灾害问题。因此,有必要结合多方面因素和特征,在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的基础上,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9]。

(一)强化监测预警

为了将地质灾害的影響力及损失将至最低,最好的方法就是提前预测地质灾害的发生。事实上,很多地质灾害发生之前都是有预兆的,这些预兆需要相关人员从技术、经验等角度,做好全方位的收集。因此,要基于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体系,对中风险、高风险区域的重点部位,做好相关观测活动。通过对气象、水文条件相关参数的实时观测,形成大量的历史数据,再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及时发现异常的地质活动、水文现象,并发出地质灾害预警。在这个过程中,现代科技的应用可以极大的提升地质灾害预警能力。例如,通过对地质活动产生的声波进行监测,再利用计算机进行转化形成图像,并与通信网络、广播电视网络进行对接,一旦某地发生地震,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通过互联网、广播电视为民众发布抗震预警,便于及时做好防灾避险工作。

(二)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地质灾害的综合防治贯穿于地质灾害的整个周期,包括前期预测、前期准备,中期避险、救援,以及后期救灾、支援、重建等[10]。该体系要建立在可靠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体系的基础之上,组织相关人员按照一定的时间跨度,定期对低风险区、中风险区及高风险区地质、山体、水文、植被等进行勘测,做好风险评价。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各个基层单位、主管部门形成有效的协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促进地质灾害防治体系的有效形成。

(三)做好人才培养和管理

通过前文的论述可以发现,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及管理是一个需要多方面知识融合,并不断探索进步的过程,因此涉及到的人才需求非常大。因此,要基于地质灾害风险区划及综合防治工作的要求和长期规划,做好相关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锻炼。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其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还对其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制定完善、严谨的组织计划、管理机制,通过科学的工作安排和合理的管理,全面提升相关团队的综合能力,促进地质灾害风险防范、综合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及人类社会的危害不言而喻,在社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刻不容缓。为此,需要积极利用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现代技术,结合历史资料、经验等,对相关地区地质灾害风险进行评估,进而做好科学的风险区域划分。在此基础上,强化技术升级,做好人才培养和队伍管理。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形成可靠的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机制,促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水平的全面提升,为维持生态及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可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晓蛟,秦长春,韩要记,等.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20,38(1):135-137.

[2]杜银元.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 中国金属通报,2020(8):226-227.

[3]赵晓萍. 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研究[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9(16):4689.

[4]张精依,张中俭,罗昕,等. 蛇蟠岛野人洞景区某危岩体地质灾害风险分析与防治对策[J].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2020,31(1):57-62.

[5]李文洲. 探究地质灾害风险区划与综合防治对策[J]. 建材与装饰,2019(27):242-243.

[6]晏兴强. 现代地质灾害防治项目风险管理[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33):3657.

[7]朱鹏辉. 天然气管道地质灾害风险区划方法和防治措施[J]. 数字化用户,2018(27):79.

[8]王佳運,石小亚,罗金,等. 黄土高原山区城镇边坡地质灾害风险分级系统——以吉县吉昌镇为例[J]. 灾害学,2021,36(1):122-127.

[9]强万利. 新时期公路工程施工中常见地质灾害防治处理分析[J]. 建材与装饰,2021,17(3):253-254.

[10]熊育灿.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在地质灾害防治中的应用[J]. 工程技术研究,2017(12):253-254.

(作者单位:1.陕西地质工程有限公司;2.信息产业部电子综合勘察研究院)

作者:刘刚 梁晨璐

上一篇:学生自主学习初中政治论文下一篇:自动化系统计算机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