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2022-04-21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生活化教学是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是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篇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和数学化探究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数学知识,还要用生活化的问题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使他们把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中,使数学运用能力获得提高。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敏锐的数学观察力,使他们能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质。

关键词:生活化 数学化 情境创设 应用能力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抽象思维正处于形成和发展阶段,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如果不考虑学生的思维发展情况,在课堂学习中让他们学习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会让学生对数学产生畏惧心理。这样呆板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不高。为了发展学生的数学素质,使他们能够形成数学意识,就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抽象、枯燥的数学知识能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数学课堂效率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不断提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挖掘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一、“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建构研究理论

1.活动建构的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只有结合生活的数学教学,才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课堂上,激发他们的主动探究欲望,并在探究过程中对知识进行构建,使学到的数学知识形成一个系统,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

2.创新教育理论。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具有创新数学思维。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大大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思维获得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发展。具备了创新思维,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使思维更加活跃,才能准确地找到问题的切入点,有效地解决问题,并通过知识的实际运用,不断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进行知识的学习,还要让生活中的事物都成为学生学习的素材,把生活和教学进行结合,让学生学到真正使用的数学知识,促进他们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生活化和数学化有效结合激发学生数学思维

随着新课标对小学数学课堂要求的提高,教师要重视生活和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中来解决数学问题,激发数学思维,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作用,能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探索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发展学生的综合数学素质,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生活中生动形成的实例,让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他们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也不断增多,使数学知识运用能力不断提高。

三、“生活化”与“数学化”有机建构策略

1.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整合教学内容,使新知呈现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如计算、应用题等内容展示生活化,这样可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经历了一次知识发现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课堂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要善于把数学理论知识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被熟悉的生活情境所吸引,调动他们的思维来积极地对教师安排的学习任务进行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运用教具进行演示操作;还可以通过直观生动的语言表述来吸引学生;或者运用多媒体操作来让学生对知识进行直观的理解;运用实际问题让学生探究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利息”的有关知识后,教师可以运用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问题设计:老师有5000元钱,准备存入银行两年,有几种存法?存哪种更好?说说你的理由。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来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运用,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感受数学的作用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

3.课堂练习设计的生活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进行练习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要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让他们把数学知识带到实际生活中,教师就要对设计的习题进行精心选择,使学生通过练习来增加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练习的题目设计要具有开放性,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进行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4.数学应用方面的生活。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掌握教材中的知识外,教师还让他们把数学的眼光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数学思维的发展,使数学思维变得活跃,能敏感地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并能有效地进行解决。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一课之后,让学生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桌子的长和宽,并计算它们的面积,通过实际运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学会了如何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并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达到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的数学知识,能让学生从实际出发,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作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特点,在课堂学习阶段创设他们感兴趣的环节,通过把数学知识带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来不断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使他们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能正确进行运用,从而达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目的。

作者:汤红霞

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篇2: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生活化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焕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生活化教学是数学活动本身的需要,是现实生活本身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回顾以往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的几点感悟:

一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1.精心选取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意义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的“现实原则”,即数学教学要源于现实,扎根现实。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精选生活素材,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充分的数学事实,使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经历生活情境“数学化”的过程,借助生活中的原型构建数学意义,从而真正地获取知识。比如:在二年级“时、分、秒”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学生喜欢的游戏形式,放一分钟学生喜欢的音乐,让学生或跳绳或拍球或读书或写字,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体会在一分钟内能做多少事,从而比较直观的感受一分钟的长短,从小学会珍惜分分秒秒的时间。在这样贴近生活实际的情景中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产生亲身感受的体验,将抽象的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就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化难为易。

2.精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激发求知的欲望

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使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能有效帮助他们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感受数学的力量,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在教学“线段”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将弯曲的道路改道,怎样才能得到最短的道路?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从而总结出: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放在生活中来学习,让数学问题生活化,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3.注重活用数学知识,优化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让他们应用这些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的某些实际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活学的基础上学会活用,这种学习方式学生很乐意接受,这也是我们教学所必须达到的目标。比如二年级学生在学了平均分知识后,可设计这样一个“坐船方案”:二年级(一)班要去公园划船,每条船限载4人,24人要租几条船?让学生分组讨论可以得出几种不同的方法:每组4人地站在一起,有6个4人,要租6条船;想,几个4是24?4×6=24,要租6条船;…… 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更深刻地认识到数学的作用,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从而激发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二 加强操作,培养能力

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学生往往会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于实际生活的能力。例如,学了“比和比例”后,笔者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计算学校操场旗杆的高度,如何测量?面对如此高难度的问题,多数同学都不知道,有少数学生窃窃私语。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1米的米尺,笔直插在旗杆边。这时正阳光灿烂,在旗杆影子的旁边马上出现了米尺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0.45米。于是启发学生思考:从尺长与影子的比,你能想出测量旗杆高度的办法吗?学生开始议论纷纷,也不断地猜想,不断地假设,终于得出:旗杆的高度与它的影长的比等于米尺的长度与它影长的比(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测量旗杆影的长,算出了旗杆的高。通过举一反三,学生兴趣盎然,利用课余还继续测量了学校附近电视塔的高度等。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认识秤是小学生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小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不可缺少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现在市面上推广使用的台秤,来安排学生认秤的实践应用活动。课前要让学生带一些常见的物品,课中利用准备好的天平和台秤,让学生称出一些物品的重量,也可以安排学生模拟购物活动,如购买黄豆或大米,4人一小组,每组选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余学生当顾客。当顾客的学生要购买1千克、2千克、3千克的黄豆或大米,当售货员的学生要称出相应黄豆或大米的重量,并说出黄豆或大米的单位;当顾客的学生要推算出所要付的钱数,当售货员的学生要说出顾客付的钱够不够,要不要找钱,找多少钱。看谁称得又快又准、又快又好。这些旨在让学生实践生活,使学生真实地体验到数学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又训练了学生认秤的基本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三 认知数学,回归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适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他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学习了简便运算后,走进市场,了解商人的口算技能;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在学习了“统计初步知识”后,组织学生在校门口记录来往车辆,然后加以统计,并发现规律。学生兴趣浓厚,知识也在娱乐中得到了巩固和应用。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在数学课堂中我们要以研究发展的目光注视到学生的方方面面,注入五彩缤纷的生活化教学,让数学课堂充满新鲜与活力。

〔责任编辑:李锦雯〕

作者:闫玉琴

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论文 篇3: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数学作为小学生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不会孤立于生活之外产生作用,也不能从教材和课堂教学中与现实生活自发产生直接的联系。《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地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就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

一、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的领域,就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化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根据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让学生明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課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四、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数学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造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探索、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了解知识的价值,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信心。例如,在讲授“利息”的知识点后,安排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自己做一次小小会计员”,让学生去银行了解现在的利率,然后让他们把积攒的零用钱存起来,怎样存最合算?这样的作业学生极有兴趣。在这一系列的调查、分析、计算、反复比较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这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而且此次活动,还可以是对学生不乱花钱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和育人的统一。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内学不到的知识。自然满足了学生求知的心理愿望,产生了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同时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策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习变得通俗、有趣、生动,使数学教学实践变得更有活力。

【作者单位:泰州市姜堰区行知实验小学  江苏】

作者:王松青

上一篇: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论文下一篇:情感教育中历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