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论文

2022-04-21

摘要: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给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信息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应对,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论文 篇1:

浅析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自新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农业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所带来的经济支撑十分庞大,在整体经济市场中都有着不可撼动的主导地位。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关系着我国农民群众的切身收益,对于农户的生活质量水平有着直接关系。当前社会的现代化农业融合了多种时代元素,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网络信息化技术,信息化在农业中的应用也产生了相当大的行业发展推动力。

关键词: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

前言

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度高,适应性强。在现阶段的农业经济管理建设中,信息化技术将现代农业进一步提升为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可见其在农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构建完整的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系统可以将农业发展更加稳定、长远,从而也能促进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市场,带动我国农业全面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1、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农业经济管理在当前已经和信息化相结合,将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全面升级改进,将农业生产建设更加高质量高效率。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重要性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1)将传统农业转变为科技智慧农业。在传统的农业管理中,多数农户都缺乏一定的技术支持,导致农业生产效率达不到目标,从而也减少了农户的经济收益。在当前的信息化农业经济管理模式中,将现代化科技技术进行了大面积的覆盖和推广,并结合农业实践应用的结果进行了调整修改。在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建设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实现了农业生产作业全程机械化,将生产质量进行了大幅度提高,也节省了农户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农村基层相关管理部门会定时定点在各村之间组织农业专业技术交流,也会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1]。针对各地不同的特色农产品,进行产品升级优化,积极发展农产品第二三产业。信息化技术和理念的出现,为我国的现代化农业经济建设打开了新局面,将整体农产品产业链都进行了带动,并且环环相扣进行了生态运动,其产业带来的可持续发展性是传统农业无法比拟的。从提升农业知识,到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观,再到科技技术与农业的有机融合,促进了我国农业从全方位综合提升,农业转变进度加快,有重要战略意义。(2)有利于新农村经济增长。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进行了多次历史变革,在一次又一次的历史转折点中农业逐渐呈现出崭新的行业面貌。最具有实质性的改变就是现代农业的经济收益得到了显著提高,信息化不仅将农业经济管理进行了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业产品进行了推广宣传作用。在传统农业中,就算当年的农产品大丰收,但是其真正能实现销售收益的份额并不高,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大众的目光没有聚焦在农产品上。信息化农业就将这点问题得到了完美解决,加快了农业销售,也将农产品经济市场得到了稳定发展。在打开了农业市场之后,农民群众的实际收入自然也得到了提高,根据农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农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产量进行控制。例如,在该农产品的经济市场上以可见的趋势在进行价格下降,那么农业可以对自己的产品定价进行调整,也能在下一批的同一种产品的产量上做一些调整;反之,如果市场效益良好,那么农户也能决定在下一年是否可以加大农产品数量,以增加经济收入。农业信息化发展不止农产品,一些农业技术和农业知识也能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农业市场逐渐丰富,在农户个体的经济收益得到保障的同时,也侧面将整体农业经济市场进行了优化。

2、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2.1优化职能机构

在当前的农业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出现也为国家职能部门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效果。在如今的农业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中,基本上都搭建了线上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农民群众想寻求职能部门帮助或者办理业务时,不再需要到固定的场所 进行现场办理。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不仅将农业服务体系进行完善,且提高了农业业务问题的解决效率。这种新型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将整体农产业进行了统一规划,并且在传统的服务体系上做出了创新,规范化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农民群众切身提供了许多帮助,同时在平台上还能够获取最准确的农业发展资讯。平台将农业服务、信息、大众媒体等结合在一起,多样化的信息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将整体的农业发展进行了稳定支撑。农户在线上信息平台上可以先进行问题咨询,然后在平台中得到解决方法时再去线下服务大厅办理业务,这样服务效率和业务完成度就会得到质的提升。信息服务平台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收集整理相关信息,准确定位农业生产信息相关工作,提高农业信息对农业生产的实际指导作用[2]。各地区的相关职能部门要合理使用农业信息服务功能,在将当地的农业问题进行汇总后要进行实地考察帮助,开展多种农业帮扶活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建设信息化农业管理模式是现代农业经济中的关键环节,让农户切身感受到信息化服务的优势,才能打好群众基础,从而推动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

2.2开展互联网+农业经济项目

在现代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地方部门可以先建立信息示范点,根据实际建设情况再选择后续的推广实践措施。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未来农业发展的趋势,各地方一定要将其进行重视。利用农业信息化基地项目开展一系列的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将项目基地中的基础现代设施进行配置,安排技术人员讲解相关技术知识。在建设现代化信息农业基地时,要在前期进行基础的考察工作。我国对于现代农业的鼓励扶持政策补贴力度相当大,各地可以结合地方政策进行资金筹集,也可以通过企业投资、个人筹集等方式。通过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将项目基地打造成示范点。在将网络计算机在家家户户进行配置以后,可以利用互聯网+的理念进行多元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我国幅员辽阔,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人文传统和农业特色,当地的农村地区应当把握住这一点,将自身优势进行放大,利用好互联网平台做出宣传。结合以上概念,农户首先可以开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就以当地的传统文化为主要竞争力,当地的相关部门也要做出一定支持,将农村的周围生态环境规范整理,并且拟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在进行农业生态休闲旅游时,也可以将农业产品进行销售,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农民群众也能够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将销售渠道扩展,在网络上进行电商销售。上述的农业经济项目在实际中已经有多地进行了实践,并且已经获得了初步成功,类似的经济项目还有多种,但是其核心要点都是不变的,就是利用网络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将自身的优势进行宣传,并实行一系列的农业产品的发展。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能够实现我国的传统农业完美转型,也能将整体农业发展的格局不断扩大,现今社会是个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时代,各地农村应当抓紧时代机遇,将我国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

3、总结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十分巨大,且为现代农业经济建设带来了多种发展角度。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我国农业的全面转型,从而带动农业市场经济,也将整体农业发展的未来基础进行了夯实。加大农业信息化基础设备的建设,将各地农村的特色进行凸显,利用现代化的互联网+理念将当前农业从多角度进行提高,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同时,也带动农民群众走向新农村建设道路。

参考文献:

[1]曹宗平.信息化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1,27(20):121+145.

[2]李冬.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山西农经,2021(12):81-82.

[3]陈莹.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关键分析[J].山西农经,2021(09):72-73.

作者:孙磊

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论文 篇2: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

摘要: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给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信息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应对,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战略选择;新农村建设

The Strategies of Accelerating Chines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LI Ming-yu

(School of Humanities,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212013, China)

Key words:agriculture;modernization;strategy;new rural building

(注:收稿日期:2008-02-29

作者简介:李明宇(1975-),男,辽宁人,满族,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三农问题。

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CZX022;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项目编号:08SJD7200002。)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具有动态性、区域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整体性等特征。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大大缩短,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前提。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对我国技术落后、效益和效率均低下的小农经济形成强烈冲击,促进土地的相对集中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在农业生产方面扬长避短,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现代化投入资金来源是努力目标。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是增强自身实力的需要。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享受WT0成员无歧视贸易待遇,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获得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的规范“渠道”。总之,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更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因此,我国应在技术、制度、观念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适合其特性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更新观念:农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一变天地宽,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人才可以引进人才,没有项目可以引进项目。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积极地适应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农村才能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只有用新观念去开拓农村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农村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农民观念,第一,应强化其发展意识和开放意识,让其真正认识到结构调整的好处和意义。通过学习、培训,让农民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农民外出参观考察,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第二,示范引路,榜样带动。农民普遍具有“人家不怕死,咱也不怕埋”的从众心理,同时还有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求实惠意识,所以要善于利用农民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培养种植和养殖方面的骨干群体,让他们先干起来,做出示范,干出成效,让农民为之心动,使大家跟着学、跟着富,造成星火燎原之势。第三,基层干部要增强服务意识。在政府转变职能的同时,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千方百计地为农民找项目、筹资金,为农民做好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农民学技术、学本领,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致富能力,因地制宜地找出适合本地和自身特点的致富门路。

二、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智力支撑

实践表明,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飞跃,有赖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这样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应该在体制、指导思想、人才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1.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此,必须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同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技立项制度、科研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科技活动效率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生态农业作为导向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根据我国国情,农业发展要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举的技术道路,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同时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体系。

3.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能否加速造就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关键。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等形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职业高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队伍;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

4.要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和国际合作来支撑。要充分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政府投人为主导、社会投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人体系。各级政府在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调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进一步扩大国际学术和人才交流,努力吸收和引进国外农业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积极探索我国农业技术、产品、设备出口的新途径。并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留学人员、留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效力。

三、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保障

根据我国国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生产制度的创新,比农业科技创新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是二项:一是包括土地流转制度在内的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二是农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中国农村存在六种农地制度安排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农户经营加“大稳定、,小调整”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被中等发达地区广泛采用。第二种类型是“两田制”。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一些农户因此愿意放弃部分或全部土地。当地政府将“口粮田”以外的土地全部收回,然后招租。与第一种类型一样,农户对其所拥有的地块的权利缺乏稳定的预期。第三种类型是以苏南为代表的机械化集体耕作方式,这一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模糊了农户与土地之间的权属关系;第四种类型是“生不增、死不减”制度。这种制度目前已在贵州全省推广,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耕地承包期五十年不变,非耕地承包期六十年不变。是在集体所有制下最具个人化特征的农地制度。第五种类型是以温州为代表,土地调整微乎其微,但土地租赁市场非常活跃,土地集中程度不亚于苏南地区。第六种类型是以广东南海县为代表的土地股份制。在土地股份制下,每个农户拥有一定的集体土地的股份,但此股份并不具体对应某一相应的地块。这样,集体所有的土地又被量化到该集体每个人名下,但量化到个人之后并没有对经营规模的扩大形成约束,因为集体可以将土地统一发包给当地或外地的农民。土地股份制是解决土地的法律所有与土地的占有和经营之间矛盾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尝试。

从理论上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了社区内土地的所有权,他们便同时拥有了对农地制度的决定权,国家对地权任何形式的干预都与宪法对土地集体所有制相背。国家政策只能给农民一定的经济和行政引导,对村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促使农地制度朝某个方向发展,而不应是对农地制度的直接干预。从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农地制度的改革,应弱化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强化承包权。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使用权是农民以合同契约形式取得的一种财产权,在合同有效期内为农民所占有、经营、使用,其产品为农民所支配,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可以继承、再租赁、赠予、拍卖、抵押、人股。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长度、广度、独立性确定性上得到保障,使承包权具有“准个人所有制”性质。土地产权问题处理好了,土地的流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在条块利益分割的格局中,农民成为人口最多、但对改革决策的影响最弱的社会阶层。近几年来,以“公司十农户”为代表的各类农村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不少,但真正能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的几乎没有。最近几年农业改革一直难以深化与此有很大的关系。为此,我国政府必须摈弃“叶公好龙”的心态,积极培植各种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不要害怕农户组织起来后,会形成代表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

能与政府对上话的压力集团。

四、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和倍增器,成为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关键。然而,信息产业在自身倔起和迅猛扩张的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对其他产业产生强力渗透、改造和推动作用。包括农业在内的任何其他产业都可以享受信息革命的成果,通过信息化改造,可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整个经济系统在生产、经营、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目前,积极建设信息高速通道,为利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在软件建设上。主要是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员,建立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基本完成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和农业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并着手建立起农村经济、农业政策法规、当地自然资源、种子种苗、农药及病虫防治、农业气象、土壤、生态环境、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等数据库,主要农作物模式化栽培和畜禽饲养科学化的专家系统,以及农产品网上销售服务系统,以农业各环节的高度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五、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系统平台

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部门不可能独立于农村其他经济部门之外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部分地区农村工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就全国而言,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农村工业化只能说是处于起始阶段,农村工业化的任务相当繁重。推进农村工业化应实行分类发展战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重视农村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组建城乡一体、产学研、农工贸结合的企业集团,实行跨国经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农业资源型加工业,特别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置条件。先有城市化,再有农业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应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从发展经济转移农村人口出发,主要是完善规划,立足长远,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完善规划,首先应从各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对小城镇布局进行科学规划,要打破按行政区域一乡一镇的传统规划思路,有选择有重点地规划一、二级小城镇。其次,要对每个小城镇的发展规划进行精心编制,科学论证。小城镇规划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和建设,也要贯彻节约土地和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原则,今后几年,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社会事业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建设起点高、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村居民住宅小区、加强小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以及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等方面。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创造吸引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向小城镇集中的良好环境,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尤其要解决好“两栖农民”问题,要使一部分农民完全离土进镇,变农民为城镇居民。要采取银行支持,地方财政扶持,以及制订政策,吸纳社会资金等各种金融资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参考文献:

[1] 郭冰阳.论现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内涵[J].经济师.2005.7:182.

[2] 周洁红,黄祖辉.农业现代化评论综述:内涵、标准与特性[J].农业经济.2001.11:3.

(责任编辑:关立新)

作者:李明宇

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

摘 要:为了让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我国加强了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投入,也制定出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的改变了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以及经营模式。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当中还显现出了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中阐述了新农村建设环境下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出了改进和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环境;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我国特别重视的一个问题,想要促进我国农业的持续增产,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农业经济管理作为基础。但是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当中,依然存在着经济管理整体落后的问题,因此一定要对现存的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并对经济管理的体系进行优化,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农业经济在新农村建设环境之下的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技术方向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其也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业经济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要借助信息化技术来进行市场信息的流通。通过应用数据分析以及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的提升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二)持续发展趋势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是当前的必然趋势所在,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和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相比较,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市场敏感度较高,对于生产资料之间的和谐性、生产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更加重视。

(三)工业化趋势

近年来我国不断的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农业加工企业,而随着这些企业的出现,农业生产也变得更加的工业化、标准化、集约化,这就对我国传统耕种模式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但也切实的提高了我国农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帮助农民增加经济收入。

二、新农村建设环境下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经济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

小农式经济是以往我国农村的主要经营管理模式,但是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并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大规模作业。因为农业经济管理当中没有科学合理的体制建设,使得我国农村地区的主力军多是妇女和老人,这些人群普遍存在着专业性不高的问题,再加上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大部分男性青壮年都会选择去城市务工,导致了我国农村地区出现了主要劳动力不断减少的现象,一些规模较大的作业也就无法有效的得到开展,不利于我国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生产基础措施以及先进技术的缺乏

农业基础设施以及生产技术也是制约我国农业生产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说现阶段我国也已经具备了一定规模的农业科技,但因为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做好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工作就意味着国家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给我国以及各地区的政府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足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的农业生产者将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生产创收当中,也就无法很好地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效益提升。

(三)金融体系不够完善

近年来我国对于农村发展的投入是非常大的,也相继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我国农业以及农村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之下,农业生产也从以往的人力密集型逐渐的转变成为资本密集型,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是需要资金作为支撑的,但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金融体系还有待健全,在当前的金融体系之下,国家的相关政策作用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快速转型。

(四)农产品加工较为落后

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虽然说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是非常之多的,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都有着较好的质量。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多是由地方农民以及村委会筹资进行举办的,整体上以中小型的企业为主,生产规模相对来讲较小,且生产的方式以及模式较为滞后,主要依靠的还是人力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技术较为落后,很多地区至今为止应用的还是传统的加工方式,这就导致了农产品加工的生产效率低下,生产质量也难以得到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企业的生产效益。

其次,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还主要是以粗加工为主,加工的方法是比较简单的,产业链相对来讲较短,这就使得我国农产品资源利用率长期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产品并没有较高的附加价值。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深加工自动化以及规模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较的话,目前还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最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中粗加工企业占有的比例是非常高的,精加工企业在其中占有的比例是比较少的,且大多数都存在着规模不足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对加工物的综合利用,特别是在二次利用加工废料方面,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存在着较多的缺陷,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优化农业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对农业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健全

想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水平,就应当对现有的农业经济发展机制进行健全,通过建立科学完善的经济管理制度,保障我国农业经济管理能够顺利的运行。在进行经济管理机制建立的过程当中,农业工作人员要深入的了解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并科学合理地进行生产流程的安排,根据所在区域农业的发展情况制定出最适合的管理制度。此外,针对目前我国农村中主要劳动力减少的问题,农业工作人员要合理的制定土地流转制度,将那些荒废无人种植的土地资源都充分的利用起来,为后续能够大规模进行农业作业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为了能够使农民的收入得到进一步的增加,地方农业单位要积极的鼓励农业生产者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交流和合作,对农业生产的内容以及生产结构进行优化,保证农产品都能够及时的销售出去,最终达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生产者双赢的局面。

(二)对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想要进一步提高新农村的经济管理水平,就要先对经济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因为缺少良好的连接机制,我国的农业生产者,并不能对农产品需求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这样是非常不利于农业经营的持续发展的。因此说农业经济管理者应当不断地对现有的经济产业结构进行完善,使得农业产业机构变得更加的多元化。在进行产业结构优化的时候,要将政府的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要加大农村资源生产的规模,并注重农村绿色农产品的发展。

(三)推广和普及新农业生产技术

农业技术是我国农业生产的第一生产力,因此我国农村地区一定要加强对农业技术力量和作用的认识。各地方的农业部门要加大对农业生产新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要让农业生产者对新型技术的作用进行充分的认识,鼓励其使用新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农业作业。因为我国农业中生产者普遍存在着对新型技术不够认可的现象,因此当地的农业部门要引导地方进行农业技术示范园区的建设,并引导农民去示范园内进行参观和交流。此外,农业生产部门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比如说进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为我国农业的生产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对农产品加工进行优化

想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企业应加大自身的建设,将自动化生产设备引入到企业当中,将以往的粗加工方式转变为精细化的加工方式,使得农产品能够保有较高的附加价值。其次,要打造属于当地的品牌农产品,通过打造品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从而提高当地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最后,要不断的对现有的农产品加工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综合质量。

四、结束语

在新农村建设的环境之下,原有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农村的发展。因此,要不断的根据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可以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及农民创收创造更好的基础环境和条件,相关的农业部门以及农业工作者一定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经济管理模式优化中出现的问题,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保障我国农村经济能够得到迅速的发展。

參考文献:

[1]孟凡欲.基于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策略[J].环球市场,2020,(7):29.

[2]刘君花,李永春.新农村建设环境下农业经济管理的优化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 (10):268-269.

[3]孙灵叶.新农村建设环境下的农业经济管理优化方法[J].中国集体经济,2020,(22):11-12.

作者:刘晓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