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化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18

这次全省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培训班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几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明确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对进一步做好全省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帮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四化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四化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不断推进农资市场监管“四化”进一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近年来,全省工商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履行工商职能,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探索健全农资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用上放心农资,为实现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村安定和谐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开展红盾护农总体情况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始终把农资市场监管作为全系统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实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资市场监管工作,把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作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支持江西“三农”发展的重大使命。一是组织领导有力。各级层层签订“农资商品市场监管工作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坚持各级“一把手”负责,做到“五个到位”(认识到位、领导到位、责任到位、监管到位、制度到位),对发生重大假劣农资案件。造成重大损失,社会影响恶劣的,坚决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监管制度健全。探索并建立健全了流通领域农资商品质量定向监测、农资商品经营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种子留样备查、农资商品准入、农资经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农资放心店建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确保了农民用上放心农资。三是执法力度比较强。坚持“打假护农保春耕”、“红盾护农保夏播”、“红盾护农保秋种”专项行动和经常性巡查执法检查相结合,农资打假的声势较大;建立农村12315申诉举报网络和农资打假维权站、维护农民农资消费权益深入人心;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建立由政府领导,工商部门负责牵头,农业、物价、质监等部门联合参与的农资商品监管体制。

(二)以扎实开展红盾护农为切入点,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省工商机关坚持围绕一个中心(促进农资市场秩序实现根本性好转)。把好两个关口(农资市场商品准入和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完善三项制度(可追溯监管、信用分类监管、市场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实现四个满意(农民群众满意、农资经营者满意、监管部门满意、地方政府满意),努力实现“非法农资不上市、假劣农资不下田、农民利益不受损”的目标,切实保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严格规范农资市场主体准入。全系统结合年检工作,依法对农资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清理,重点清理整顿政企不分、乱挂钩、乱挂靠的农资经营企业。并建立农资经营者档案及市场巡查动态资料:特别是针对无证无照游商游贩在一些偏远地区、跨省跨县接合部走多串村“廉价”销售假劣农资的情况,开展了整顿无证无照流动商贩专项执法行动。三年来,共检查农资经营户35458户和农资市场30个。取缔无证照经营1146户,有力地规范了农资经营主体。

二是建立并健全市场巡查、市场预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全系统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执法人员在农资市场检查中做到“三查三看一完善”(即:查资质、查货源、查票据,看车间、看库房、看店面,完善有关台账),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提高监管效能。根据农资市场情况及时发布预警,共发布预警140多期,有效维护了农资市场的秩序。

三是加大农资商品质量监测力度,坚决把不合格的农资清除出市场。全省工商机关以媒体披露的、群众投诉的、进货渠道不明的、屡次监测不合格的、农民群众需求量较大的农资作为质量监测的重点,加大农资质量监测力度。近三年来,全系统共检测农资商品7557批次,其中检测种子996批次,合格率96.43%;检测肥料4871批次,合格率79.87%:检测农药747批次,合格率86.35%;检测296个批次的柴油机,合格率为76.5%:抽检喷雾器186批次,合格率36.7%;抽测农用车58批次,合格率为68%;检测农用地膜、猪饲料等商品共403批次。由于加大了检测的力度,农资商品质量逐年提高。对抽检中发现的不合格产品,我们依据《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予以查处,责令其下架、召回,并及时向社会公布质量监测结果和市场监管预警信息,引导农民群众理性选择农资。

四是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及时解决因农资消费引发的投诉。全省工商机关充分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和“一会两站”的作用,实行“村所挂钩”,建立“12315涉农维权站”和“12315涉农维权联络点”,建立了市、县、区三级维权网络;全省7941个行政村中已经设立6913个行政村维权点,依托村委会办公场所,解决了维权点一块牌子、一个办公场所、一部电话的基本条件:加强基层队伍建设,聘请村级维权联络员6913名。村组维权信息员13872名,乡(镇)级维权监督员6913名;加强维权点制度建设、联络员法规学习和调解技巧的培训,不断提高村组消费维权能力。近三年来,全省农村维权点共接受群众咨询、投诉34596宗。为农民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250万元。九江市局率先在全省开展维权进村活动,市政府制定了《九江市红盾护农维权进村实施方案》,把农村维权纳入县、乡、村工作的议事日程、部分乡、镇还将农村“红盾护农”维权点建设,作为乡镇、村级目标考评的内容,受到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五是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违法案件。全省工商机关按照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等部门联合召开的全国农资打假专项治理电视电话和有关会议部署,扎实开展红盾护农“保春耕、保夏播和保秋种”专项行动,并将专项行动与日常监管工作紧密结合,形成对销售假冒伪劣农资的强大威慑。三年来,全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9.2万人次,先后组织198次专项行动,共查处非法经营农资案件1920件,案值2524.78万元,没收查扣假冒伪劣农资299.2万公斤(瓶、台、件),有力震慑了制售伪劣农资非法生产经营者。

六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群众识假辨假能力和维权意识。全省工商机关采取多种形式,向农资商品经营者及农民群众讲解识假辨假、农资商品合格条件等知识,增强农民群众的维权意识,提高维权能力。三年来,全系统执法人员以培训、上门宣讲等形式,向全省35000户农资经营户讲解如何从正规渠道进货、正确识别种子和化肥等农资商品质量知识,与经营户一起共同把好农资商品进货关。全省各地工商机关,采取在县市电视台播放、致农民朋友一封信、现场维权、网上发布农资商品信息等形式,帮助农民朋友提高识假能力和维权意识。2007年3月20日,全省工商系统开展了“红盾护农统一行动日”活动,现场发放红盾护农维权手册22000余册、致农民朋友公开信24320份、工商服务投诉卡5520余份、服务“三农”宣传资料7万多份,8万多名农民群众现场接受咨询,受到当地政府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农民朋友的一致好评。

七是大力支持建立农资连锁经营和农资放心店,保证农资商品质量和消费安全。全省工商机关积极引导和鼓励信誉好、规模大的农资企业到乡村开展连锁经营,

实行“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的“五统一”经营模式,推广销售与技术指导相结合的农资连锁店和放心店,大力开展“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方便农民群众购买“放心农资”。九江市彭泽县农资连锁经营有限公司与全国100多家知名农资商品签证供销合同,在全县设立农资超市、连锁店、加盟店共226家:请江西省农科院专家进行测土配方,免费组织农民培训和发放施肥建议卡,减少了农资商品流通的中间环节,降低了种田投入,确保了农资商品质量,方便了农民群众。

(三)以“打击、规范、监管、服务”为主线,努力构建农资市场长效监管机制

一是规范农资经营,强化源头监管。南昌市局积极推行“两账两票、一卡一书”(两账:销售台账和进货台账,两票:销售发票和进货发票,一卡:销售信誉卡,一书:承诺书)为主要内容的经营台账,详细掌握农资企业经营情况。上饶市局严格落实督查和责任追究制,红盾护农行动深入扎实。景德镇市局联合农业局种子管理站对全市27家经营户销售的种子进行留样备查。抚州市局对信誉好的A类农资企业实行“远距离”监管,对C类农资企业实行“零距离”监管,提高了监管效能。赣州市局建立主体资格准入管理、经销申报等多项制度,建立以乡镇为单位的流通领域农资经营户名册,实现计算机数字化管理。吉安市局制定了《吉安市工商系统流通领域种子质量监管实施方案》,建立种子市场市、县、分局三级监管网络,在全市221个乡(镇)聘请1278名村民作为信息员,实现执法监管关口前移。鹰潭市局加强与质监、农业、供销、公安等部门配合,形成监管合力。九江市局引导农资经营者与属地工商机关签订责任书,实现农资商品质量可追溯管理,从源头上规范农资经营行为。

二是积极推进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制度,倡导诚信经营。各地工商机关依托“经济户口”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个体工商户分层分类监管系统。对农资经营者实行A、B、C、D信用等级管理,健全了日常监管制度。目前,各地对13816户农资经营户进行信用等级评定,共评出A类企业9625户,B类企业3412户,C类企业682户,D类企业97户,建立农资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店946家:加大对守信业户的宣传和严重失信业户的监管,促进了农资生产经营户诚信经营。

三是探索农资商品准入制度,实施动态管理。为加强对农资市场的源头监管,全省各地工商机关与进入辖区的农资生产企业、经销商,约定凡是农资商品进入辖区,都向辖区工商机关提供产品出厂检验报告单等资料,主动备案。依据法定程序对该批次商品进行集中抽检,减少对合格农资巡查频率,责令不合格农资退市,为工商部门实行农资商品备案制度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二、红盾护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规范经营主体的难度还比较大。由于农资市场监管点多面广,与安徽省交界的彭泽县乡村,一些流动人员在无证照的情况下,走乡串户“低价”销售假劣农资,很多农资是假冒伪劣商品,给农民造成的损失比较大,解决农民群众投诉的难度特别大;少数农村群众(包括村干部),在无证照的情况下,季节性销售农资商品;少数农资经营户挂靠经营、假集体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农资商品质量不稳定。个别农资生产经营者受利益驱使,销售过期、失效农药和劣质种子坑农的现象不断出现:生产销售不合格农资的现象呈上升趋势。今年,全系统抽检肥料1471批次,合格1106批次,合格率75%,合格率比去年下降4.8个百分点。

三是对农资市场管理的执法成本比较高。近年来,全系统把农资市场监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为强化源头管理,工商机关每年都要印制“两账两票、一卡一书”交经营户进行填写,全系统每年印刷费开支24万元。

四是农资市场监管执法环境还有待改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是国务院赋予工商部门的职责,对同一家经营户的同一批次化肥,工商部门进行了抽检,农业、质监部门又相继进行抽检,存在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现象,给农资经营户增加了负担,也给工商部门执法带来一定难度。

三、扎实推进农资市场监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建设,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一是进一步深入开展“红盾护农”行动、切实增强农资市场监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江西是个农业大省,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保证。全省工商机关要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到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统一,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把开展“红盾护农”行动作为工商系统重中之重的工作,切实抓紧抓实抓好,严厉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买到放心农资,保障农业生产顺利进行。

二是按照“四化”建设的要求,建立农资市场监管的长效机制。推进工商行政管理“四化”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履行工商职责和发挥职能作用的制度和机制保障。为此,要把推进农资市场监管“四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进一步提升农资市场监管执法和服务发展的水平,依法维护广大生产经营者和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认真总结全系统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形成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广运用。进一步加大规范市场主体力度,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经营行为,特别是要重点打击走乡串户销售假劣农资经营行为,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坚持专项执法行动和经常性巡查监管相结合,形成对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行为的强大威慑,继续在全系统推行建立“两账两票一卡一书”、农资商品质量定向监测、农资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农资商品市场准入、种子留样备查和农资质量可追溯管理制度:严厉查处发布虚假农资广告的违法行为,防止利用虚假农资广告欺骗农民:强化对农民群众识假、防假的维权服务指导,努力提高农民群众自我维权保护能力:大力支持建立农资连锁经营和农资放心店,从源头上强化管理,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资。

三是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对农资市场监管的强大合力。各级工商机关要继续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强化对红盾护农工作的绩效考核,确保责任到位,职责分明,形成上下合力。继续发挥“12315”申诉举报网络的作用,积极探索农资消费维权“一会两站”的模式,扩大维权服务网络,延伸维权打假的触角,形成工商执法、农民群众申诉举报和自觉打假维权的合力。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加强与农业、公安、质检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联合执法,及时通报情况,形成部门联动的监管合力。

作者:肖长角

四化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省农委主任李国强在全省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培训班上的讲话

这次全省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培训班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几年来我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明确今年全省新农村建设工作任务,对进一步做好全省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进行动员和部署。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帮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历史任务。几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深入开展了“百镇千村”试点和“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今年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第一批省级示范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及时启动了第二批省级示范村建设。围绕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全省各地各部门高度摆位、紧抓不放,建立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的推进机制,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措施,形成了军民共建、村企合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帮扶制度,全党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合力越来越强,促进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初步构建了新型的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据统计,2006~2012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达到355.25亿元,其中,各级帮扶和社会捐助投入达到24.34亿元,占6.8%。

未来一个时期,是我省“四化同步”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健康较快发展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快速推进时期。按照省十次党代会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奋斗目标,必须科学谋划我省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必须全力以赴加强帮扶和增加投入,必须切实加快建设和改善农村民生。因此,全力开展好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关系重大,影响深远。

第一,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体现了统筹城乡发展治国方略。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与工业相比,农业的比较效益低,更需要加强;与城镇相比,农村的小康水平低,更需要发展。实践证明,城乡互动,工农互促,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新时期以来的中央重要会议和文件都特别强调和指出,要“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的“双轮驱动”。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作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我省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就是在以实际行动落实党中央提出的“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战略部署的具体举措,是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第二,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体现了党同农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我省的建设任务艰巨,困难很多,难度也很大。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但从实际看,我省农民收入虽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但是绝对数仍然较低,而新农村建设涉及面又很广,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关键在理念、关键在投入、关键在人才。广大农民群众虽然对新农村建设衷心拥护,但增收致富的思路不宽、办法不多、人才有限,投入更是不足。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不仅能带去资金、带去技术、带去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方式,而且还可以承担起宣传队、播种机、润滑剂的作用,把党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送入田间地头、送进千家万户。在某种意义上,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做好了,既能助推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也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体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更好地融洽党群干群的关系。

第三,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体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奋斗目标,既考虑了城镇发展和建设,又把着力点放在了农业和农村,既考虑了城镇居民的就业和收入,又大力推动农民创业就业和大幅增加收入,致力于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的更加美好。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坚持市带县、城帮乡,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和城市支持农村,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要素向农村流动的体制机制,完善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制度,这是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之举,更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治本之策。

第四,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当前,农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但从实际看,我省农民收入普遍较低,要搞好新农村建设,关键在投入,广大农民群众虽然对新农村建设衷心拥护,但靠农民增加投入十分有限,因此,广大农民群众不仅迫切期望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投入,同时,也迫切期望社会各界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事实上,这也是关注民生,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举措,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把新农村建设社会帮扶工作做好了,既能助推新农村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也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谐,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温暖、关怀。

第五,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体现了加快吉林振兴和发展的需求。客观地讲,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工业、城市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工业、城市和国家在支持“三农”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使老百姓得到了很多实惠。实践证明,城乡互动,工农互促,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所在。目前,就我省而言,这些年来虽然农村面貌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由于我省经济欠发达,与发达地区相比较,城乡二元结构仍较突出。当前,我省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时期,需求潜力巨大,尤其是在广大农村地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公益事业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做好新农村帮扶工作,是重大的工作部署,也是政治任务。我们一定要顺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因此,各省(中)直帮扶部门和单位一定要高度重视,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增加投入,切实增强做好帮扶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增强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正把帮扶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明确职责,积极主动开展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

今后一个时期,随着我省统筹城乡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展开,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任务重、要求高、责任大。总的要求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届二次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产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重点任务,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切实加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工作机制,全面落实军民共建、村企合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工作责任,形成多方投入、合力帮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努力让农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具体工作任务,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深入发动农民群众。各帮扶部门单位和驻村指导员要经常深入实际,协助基层党委和政府,搞好对农民的思想教育。当前,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还普遍存在,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政府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有的甚至涉及自身利益给村里设置障碍。因此,要教育广大农民群众,使他们懂得新农村建设主体是农民,直接受惠和受益的也是农民群众,要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才智,建设幸福美好家园。要积极组织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兴办村公益事业。对于涉及农民自身利益的建设项目,比如院墙、大门、卫生厕所、房屋改造和环境整治等,农民要投入一部分资金。

二是协助乡村制定规划。经过几年的努力,我省新农村建设呈现出了近郊村、边远村和中心村等多种建设模式。近郊村顺应城镇化发展要求,集中建设农民新村,实现了居住社区化、产业园区化、土地节约化和经营合作化;一些边远村由于人口少、居住分散,可以对20户以下的零星自然屯进行了迁户并屯;中部农区由于居住比较集中,重点对中心村进行改造;等等。各帮扶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各地实际,因地制宜帮助制定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村产业发展规划、村改造建设方案等,要体现前瞻性和科学性,符合农民意愿,切实可行。

三是积极协调资金项目。帮助示范村解决资金和项目问题,是我们各级领导、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帮扶新农村的工作重点。七年来,各部门和单位都想方设法、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和协调项目,帮助村里解决了大量的难题,有的部门每年投入都达到了几十万、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帮助示范村解决资金项目问题,首先,要发挥本部门和单位的职能优势,能覆盖的项目要尽量往所帮扶的示范村倾斜,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其次,要帮助村谋划好项目,积极向国家有关部委争取资金项目,拓展资金投入来源。第三,要引导示范村积极整合各类涉农项目,捆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各类项目相互支撑、互促共进,形成整体效应。第四,要把示范村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以及环境整治等项目作为重点,进行重点投入、重点建设,改变农村面貌。

四是深入落实农村政策。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和省强农惠农富农惠农政策层出不穷,我们要认真学习政策,牢牢把握政策要求,不折不扣落实好政策。当前,在落实惠农政策上,一个重要环节是加强项目和资金管理。我们所帮扶的新一批示范村,汇集了各个方面的项目安排和资金扶持,这就要求我们要帮助示范村花好用好各类项目资金。要在制度和程序上规避资金项目投入使用上的风险,教育基层干部廉洁自律,防止出现挪用串用、违规违法使用惠农资金问题,保证各类项目建设平稳运行。

五是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帮扶新农村,要与“三项工程”建设、“三帮扶”工作、党建联系点以及“强基固边富民”工程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紧密结合,切实帮助基层加强村级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班子建设,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善于发现能人,推荐能人,配强带头人,努力建设好项目支书。帮助基层建立活动阵地、完善规章制度。帮助基层进一步落实好村民自治制度,完善村内“一事一议”办法,搞好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政务公开,建立和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六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善于发现和总结典型经验,为全省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好的样板和借鉴。要加强调研,创新工作成果。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围绕当前全省关注的“三农”工作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调查研究,破解难题。比如:如何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实现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共进、双轮驱动;如何有效集聚农村人口建立社区化管理模式;如何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推进规模经营和集成应用重大农业技术;如何利用现有“三资”条件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等等。需要调研的题目很多,大家要在实际工作中,深入思考,加以提炼,取得成果,指导工作。

七是参与化解各类矛盾。要帮助示范村把握新农村建设方向,对于当前农村存在的矛盾问题和不稳定因素要保持政治敏感性,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好群众思想疏导工作,把矛盾和问题处理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以上七个方面的工作任务,是省里统一要求的,各部门单位可根据帮扶点的实际,工作可以有重点,也可以有突破和创新,力争为基层多办实事好事,多拿真金白银,多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方面的实际问题,多为全省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

三、转变作风,进一步树立帮扶部门单位良好形象

选派机关干部到基层指导新农村建设,是体现全党动员、全社会参与、各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形式,也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重大举措。大家深入到基层,不是代表个人,而是代表本部门、本单位,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仅影响到每个人在群众中的形象,而且也影响到部门单位,甚至是整个行业的形象。因此,大家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以实际行动树立部门单位的良好形象。在这里向大家提四点要求:

第一,要切实加强学习宣传。新农村建设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任务量大,对各级领导和驻村指导员的素质能力要求很高。我们要深入学习新农村建设丰富内涵和原则要求,及时向基层和广大农民群众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做新农村建设的讲解员、宣传员和指导员,把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工作中,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

第二,要善于研究解决问题。当前,农业农村正面临深刻变革,还存在着许多制约发展的障碍性因素,推进新农村建设也亟需在体制机制上谋求更大突破。这就要求我们在做好常规指导工作的同时,要从全局和长远考虑,善于发现和研究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要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机制探索上,结合实际,选择几个课题进行专题研究。对问题的研究要有超前性和预见性,解决问题要有创新性,切实提高研究水平和实战能力。

第三,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新农村建设需要调动方方面面的力量。大家一定要善于沟通、主动协调,把本部门领导的兴奋点以及其他各部门的力量吸引到新农村建设上来。特别是帮扶工作牵头部门的分管领导责任重大,要积极与省联系点的领导请示汇报,请省领导每年至少有一次到点上视察新农村工作,召开一次解决点上问题的联席会议,与协同的帮扶部门单位搞好沟通联系,定期到点上指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新农村建设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务实做好。要增强主动工作意识,对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做到超前谋划,把工作想在前头,做在前头,积极主动地做好帮扶指导工作。要树立务实工作态度,要沉下身子,深入到基层调查研究,掌握真实情况,帮助破解难题。要尽量保证工作时间,派驻的指导员每年在示范村工作的时间不能低于90天。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坚决防止在帮扶工作中谋求利益。

新农村建设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大家一定要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新一轮新农村建设帮扶指导工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想实策,出实招,干实事,为加快推进我省新农村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化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省农委副主任于强在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近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安排今后尤其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各项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要求,鼓足干劲,奋发有为,扎实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

与会同志现场参观了敦化市6个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刚才延边州、敦化市、洮南市、四平市铁东区和农安县的陈家店村分别作了经验介绍。通过现场参观和经验交流,我们不但看到了全省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增强了信心,鼓舞了斗志,同时还总结推广了先进典型,树立了新农村建设标杆,明确了努力方向。各地要认真学习、积极借鉴,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取得的成绩,增强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三化”统筹战略,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统领,紧紧抓住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两大重点,强化领导、科学规划、周密安排、强力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特别是2010年开始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新农村建设步入了大规模、高水平建设轨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呈现出以下七个显著特点:

一是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省级50多名领导分县(市、区)包片抓联系点,各市(州)和县(市、区)主要领导亲自抓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到了高度摆位、高位谋划,各乡(镇)和村干部全力以赴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省、市、县、乡、村五级领导共抓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局面。

二是共建氛围越来越浓。全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市带县、城帮乡的推进机制,完善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措施,形成了军民共建、村企合建、社会捐建、干部回乡援建的帮扶制度,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合力越来越强,促进了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益事业向农村覆盖,初步构建了新型的城乡关系,统筹城乡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三是投入力度越来越大。形成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三年时间,全省累计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31.9亿元,其中各级财政专项投入16.1亿元,占12.2%;各级部门和单位帮扶投入5.6亿元,占4.3%;整合项目资金47.5亿元,占36%;社会和个人捐助投入1.1亿元,占0.1%;村集体和农民投入61.6亿元,占46.7。农民投工投劳累计达到151.79万个。较好地解决了资金投入的瓶颈问题。

四是建设内容越来越丰富。全省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协调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不仅农村各个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而且还加大了农村民生改善力度,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新建了一批农村路水电气房等基础设施,围墙大门、村部广场、垃圾排水、绿化美化亮化等建设也成为了新的亮点。

五是建设标准越来越高。坚持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示范村,集中力量建设一批样板村群,实行了整县、整乡镇、整村改造提升村容屯貌,全省新农村建设呈现出递次推进、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特点。到2012年末,全省1000个示范村,创建标兵村350个左右,先进村400个左右,占示范村总数的75%。以市(州)为单位,打造集中连片、示范带动作用突出的高标准样板村群28个。

六是建设方式越来越灵活。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推广了旧村整治、新村建设、迁村并点、生态移民等分类改造建设模式;形成了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等发展形态。全省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坚持以沿公路线、铁路线、旅游线和环城郊区“三线一环”为重点部位,以整修农村道路、修建排水沟、新建院墙大门、搞好绿化美化亮化为着力点,建立起城管下乡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环境卫生管理制度,促进了环境整治工作向制度化、常态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初步改变了过去前清后乱、前建后脏、前管后弃的状况。

七是项目管理越来越规范。省政府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纳入到对各市(州)政府绩效管理范畴,省财政强化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省新农村办加强了项目村申报、乡镇把关和省、市、县三级审核,省专项资金委员会审查审批的工作程序,并建立了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分级分类管理、公开公示、招投标、预决算、工程监理、进度和质量检查、竣工验收、建后管理等各项制度,确保了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安全使用,项目管理科学规范。

以上七点,既是我们取得的主要成绩,也是我们多年探索的工作思路,积累的经验,各地一定要认真研究,不断发展和完善,以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富有成效。在此,我代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工作在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新农村办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我省正处在统筹城乡和推进四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处在改革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处在加速发展和改善民生的攻坚时期,新一轮城镇化发展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不动摇,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双轮驱动、协调推进;新一轮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为强化城市、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大力改善农村民生、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劲动力,我们要乘势快上,努力把新农村建设这篇文章做大做强;新一轮农村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调整,大力发展规模、效益、特色、安全、生态、智慧型农业,大力推进家庭农场、大户、联户、专业合作社等规模化经营,大力推广高光效等重大农业增产技术,新农村示范点应该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典型代表,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最活跃、最积极的促进因素。同时,也应该看到新农村建设是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了,小康的进程就缩短了,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因此,我们一定要清醒看到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和积极有利因素,增强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把新农村建设推向更宽领域、更大范围、更高标准的层面,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二、明确重点任务要求,努力做好各项新农村建设工作

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全省新农村建设,总的要求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部署,以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重点,实施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一批示范作用强、辐射带动作用大、引领推动作用好的标兵村和样板村,实行集群发展、连片提升、整体推进,努力实现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民收入有新突破、基础设施有新加强、社会事业有新改善、党的建设有新进展、精神文明有新提高、社会和谐有新进步,推动全省新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再登新台阶,开创新局面。重点工作任务有五项:

(一)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切实增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强新农村自主投入、自我发展的能力,新农村建设才能不断迸发活力、保持持久动力。围绕强化示范村产业支撑:一是发展专业化生产。按照“一村一品”、“一屯一特”的要求,加快推进示范村高效农业示范园区、棚膜蔬菜园区、畜禽养殖小区、特产业种养殖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区、商贸工业区等建设,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同时,要强化劳务输出,做大区域劳务经济。二是推进规模经营。充分发挥示范村干部能力强、农民群众思想活跃的特点,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实行集约经营,大力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大户和联户经营,发挥统一经营的优势,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效率和综合效益。大力推广高光效、膜下滴灌等增产增效明显的现代农业技术,进一步挖掘规模经营效益,增加示范村农民收入。三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要盘活农村集体土地、林业、草原、水面、矿产、企业等资源,加强农村资源、资产、资金“三资”管理,通过实施开源节流等综合措施,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新农村建设投入能力。要加大对薄弱村和落后村集体经济发展政策扶持,注入动力,增加活力。

(二)加强农村民生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民生建设,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第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要重点围绕示范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道路桥涵、排水排污、安全饮水、清洁能源、村部和休闲广场、卫生厕所、垃圾集中处理、标准化养殖小区、绿化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对村屯要科学布局和改造提升,东部重点是抓好空心村庄治理,20户以下的村庄要积极引导迁村并屯,中部重点是建设中心村,抓好旧村庄改造,西部重点是抓好危房改造,有条件的也可集中建设新村,城郊重点是按照城镇化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行统建农民新村。第二,社会事业建设方面。示范村社会事业建设要先行一步,成为改善农村民生的样板。紧紧围绕示范村综合建设,进一步加强校舍建设、校车安全保障、适龄儿童学前教育,搞好农村创业职业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强示范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强化村卫生所就医、新型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服务保障。抓好农村低保、五保户统一供养和农民养老保险,努力实现应保尽保。切实加强村部、农家书屋、文化大院、休闲健身文化广场等基础建设,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丰富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开展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乡镇创建活动,提倡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三)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创建环境优美的魅力乡村。一是抓好农村环境清洁。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以清垃圾、清柴草、清粪堆、清院落、清沟渠、清卫生死角和消灭老鼠、蟑螂、蚊子、苍蝇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和环卫人员经费保障机制。二是抓好人畜分离。要科学建设畜禽养殖小区,实施“退户入区”工程,引导牲畜、家禽由分散饲养向规模饲养、集中饲养、标准化饲养发展。开展畜禽粪尿综合治理,实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减排能力。三是抓好围墙大门改造。按照统一规划、整齐美观的原则,对村屯内围墙大门实施统一改造,修建铁大门,修建砖墙、水泥墙面、水泥柱栏杆、铁栅栏,有条件的可建设生态榆树墙,绿篱围墙等。四是抓好小流域治理。村屯内的小流域和流经的河流,沟和河岸两侧砌浆砌石,河道清理干净,河岸上边要绿化美化,铺好人行道。五是抓好农村垃圾处理。要加强农村环境卫生设施建设,村里要建设垃圾集中堆放点,乡里要配置转运车,积极推广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方式,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六是抓好绿化美化。充分利用“绿化美化村屯、创建绿色家园”活动的有效载体,推进道路两侧及村屯四周、荒山、荒坡、荒滩、荒沟种植树木,巷道两侧及庭院前后有序种植花、草和树木,有条件的打造村屯景观带。同时,要结合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生态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科学化储粮仓、土地整治等项目建设,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创建“环境优美、村容整洁、生态环保、文明向上”的魅力乡村。

(四)不断增强建设合力,加大新农村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是全党全社会共同责任,必须聚集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关。要明确落实帮扶责任,继续落实好全省1000名领导、1000个部门单位、1000户企业,按照一对一的要求,对第二批1000个示范村实行重点帮扶。要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多方面支持和帮助,增强 “造血”功能。要加大各级财政专项投入力度,有效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实行打捆使用,集中向示范村投入。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不断完善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工作体系,要明确责任、落实任务、强化目标、狠抓落实,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建立健全各级新农村建设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保证工作经费,充分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强化新农村建设考核评比工作,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积极鼓励和支持各地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效机制和持久动力。各级新农村办要紧密结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围绕解决“四风一顽症”问题,切实增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精神,履行职责、尽职尽责、竭尽全力做好各项作风改变工作。新农村建设任务十分艰巨,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良好风气,坚持求真务实、勇于负责的工作作风,坚定不移、锲而不舍的推进新农村建设。要经常深入实际,不断研究新情况、开拓新思路、探索新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把群众满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衡量标准,把群众得实惠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标,做到心中装着群众,肩上扛起责任。

三、全面抓好当前工作,巩固发展新农村建设成果

新农村建设社会关注程度高,涉及到农村改革发展和农村民生改善,必须引起我们各级新农村办的高度重视。我们要继续努力、再接再厉,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地抓好当前各项工作,做到高标准严要求,确保全年任务的圆满完成。

(一)加快项目建设。今年第二批示范村项目建设,不仅要求所有的项目在年底之前全面竣工,达到规定的建设规模,而且还必须注重项目质量,充分发挥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特别是今年省政府绩效考核、省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考核,都要求必须在年内实现3个100%,即100%完成项目建设,100%项目验收合格,100%项目资金兑现到位。现在距离年底有效施工时间只有3个多月,因此,各地务必下大力量,采取强有力措施,确保今年项目不留尾巴,全面竣工,全部验收合格。为此,省里提出如下要求:凡是今年确定的建设项目必须在11月底前完工,各地要搞好全年项目验收工作,按照省规定的项目绩效管理的要求,形成专门的绩效报告报省;同时,要求所有的建设项目,不准有不开工的,不准有当年不完成的,不准出现项目调整的,不准出现质量不合格的,这“四不准”是铁的纪律,必须严格要求,贯彻执行,要求落实到示范村和具体项目上,责任落实到人。

(二)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省政府绩效考核要求每个市(州)设立专项资金100万元以上,长白山管委会50万元以上,这一点要认真落实,不能打折扣,其他的从示范村项目建设情况、万村环境整治情况和工作组织推动方面来考核。省财政对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绩效考核,具体分为两个层次,县(市)负责示范村项目绩效管理、省里负责县(市)绩效管理。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精心组织实施。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切实加强绩效管理的组织领导,建立绩效管理工作组,指定专门人员,统筹做好新农村建设和绩效管理工作。二是健全工作制度。要推进绩效管理工作与项目管理、检查督查、专项资金管理、示范村分级分类、政务公开等业务工作相结合,建立健全绩效数据采集、跟踪检查、考核验收、分析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规定和政策,实现绩效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保证绩效考核的科学性、合理性。三是把握程序标准。绩效管理在定性基础上更加注重定量分析、数据分析以及工作反馈,必须坚持工作程序和执行标准,工作一步跟着一步,环环相扣。四是提供充足材料。县(市、区)要提供7个方面的材料,包括绩效报告、整体绩效目标申报表、项目验收及绩效评价表、评价报告、佐证材料、相关会议记录等,亦要纳入到新农村建设档案。示范村要提供9个方面的材料,包括示范村党组织和村委会决定、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通过的建设项目会议记录;各种公示材料;专项资金项目申报书;项目预算;招投标手续(包括招标书、投标书)、合同或协议;项目决算表;项目建设图片影像资料;验收报告,村级验收单;收支票据等复印件。年底前,县(市、区)和示范村要备齐上述材料。五是强化工作整改。市、县年度绩效考核后都要提出整改意见,凡是整改不到位或不进行整改的,省里将根据绩效管理的要求,实施惩罚措施。

(三)加强专项资金管理。专项资金监管越来越严格,管理越来越规范,我们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加强管理入手,确保专项资金安全使用,项目建设规范运行。一是健全制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管理公开公示制度、项目招投标制度、项目工程监理制度、项目进度和质量检查制度、项目验收制度、项目建后管理制度等。凡是需要进行招投标的项目必须招投标。要按照相关规定,规范项目实施程序,完善项目相关手续,确保各项制度完善,发挥制度约束、促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的作用。二是规范管理。专项资金要专款专用,及时拨付,不准挪作他用,更不准将专项资金转化为工作经费、职工福利等;在项目建设上,既要注重工程进度,更要注重工程质量,防止出现工程质量不达标的问题;在建设主导上,要坚持以农民和村两委为主,乡镇和有关部门积极提供支持和帮扶,但不准插手干预工程和项目建设。三是监管到位。各地要严格按照专项资金分级分类管理意见的要求,对示范村专项资金和项目监管必须做到100%到位,不能有任何的纰漏和打折扣的地方。希望各级新农村办要切实承担起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监督管理责任,保证项目管理规范、资金使用安全,确保万无一失。

(四)平稳推进大型秸秆气化站和太阳能路灯建设。近年来,全省建设了一批大型秸秆气化站和太阳能路灯项目,不仅节约能源,而且方便实用,有效地保证了农村高品质的用能需求,促进了农村能源结构转型升级。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如人意的问题,要引起重视。一是抓好大型秸秆气化站管理和建设。无论是续建项目,还是没有完成建设任务的,年底前必须完成;需要进一步改造的,年底前要完成改造;需要进行检修和整改的,年底前完成检修和整改。新建项目购置的设备要走政府采购程序。要全面落实安全运行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深入排查安全隐患,杜绝设备带病运行,及时检修和维护设备和管道,发现问题立即排除。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要推进大型秸秆气化站的健康、正常运行,切实发挥投资效益,防止出现资产闲置和损失浪费问题。要求所有的大型秸秆气化站,在明年6月1日前必须全部投入运行。二是抓好路灯项目建设。有关市县两级新农村办公室要积极督促、组织或带领示范村搞好路灯项目考察,按照好中选好、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择正规厂家、合格产品,严把质量关、价格关,切实履行好项目建设和专项资金监管责任,确保路灯项目实施平稳有序向前推进。

(五)做好帮扶对接工作。省里对新农村建设帮扶工作已经做出了全面安排,下发了文件,召开了专门的会议,各地要抓好落实。当务之急是请各位领导、有关帮扶部门和单位到帮扶点进行对接,落实资金项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帮扶工作不削弱、不流于形式,收到比以往更大的成效。

(六)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当前,我省已经进入了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互为支撑、双轮驱动的新阶段,新形势下新农村建设面临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加强调查研究,着力破解难题。比如:如何实现新农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共进、双轮驱动;如何有效集聚农村人口建立社区化管理模式;如何在现代农业建设中推进规模经营和集成应用重大农业技术;如何利用现有“三资”条件发展壮大新型村级集体经济;等等。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我们要深入思考,加以提炼,取得成果,指导工作。

新农村建设任重而道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各级新农村办要紧紧依靠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敢于作为,善于作为,努力作为,积极作为,真正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骨干力量,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开拓进取,务求实效,巩固和发展新农村建设大好形势,为实现科学发展,振兴吉林,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做出新贡献。

(省新农村办 供稿)

上一篇:补连塔煤矿安全论文下一篇:戏曲打击乐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