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15

【摘要】从2010年起各商业银行陆续推出新农村建设贷款以来,有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风险隐患,需要引起商业银行的特别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商业银行新农村建设贷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风险,提出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贷款风险,在客户选择、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上务必谨慎对待,最后就商业银行如何平衡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风险与收益提出了应对措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以推进银行卡市场建设为手段切实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

【摘要】本文在介绍了辽南某县级市农村支付环境的基本情况之后,重点阐述了其力推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所采取的措施,以及由此而给农村支付环境建设所带来的成效,最后指出了农村支付环境仍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思路。

【关键词】银行卡市场建设 改善 农村 支付服务环境

为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支付服务一体化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辽南某县级市支行充分利用该市被所属分行确定为辽宁省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示范县这一有利契机,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大力推进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在其所在的农村地区,踊跃探索能使支付服务的环境建设、质量以及效率都不断得以改善和提高的新思路及新途径,更好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

一、辽南某县级市农村支付環境基本情况

2013年,辽南某县级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5亿元,同比增长23.5%;一般地方财政预算收入以及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分别为50.7亿元和128亿元,增长的百分比分别为42.5%和20%;人均的农民纯收入以及人均的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2090元和17500元,增长的百分比分别为18%和19.3%。辽南某县级市现有行政乡镇27个,自然村294个,农村人口73万,占全市人口的70%;农村经济成分构成主要包括:乡镇工业企业、渔业、水产养殖业、果业及粮食、蔬菜种植业等。目前,全市所有乡镇及自然村基本上都实现了通路、通电,并普及了电视和通讯网络,尤其农户收入的增加以及“新农保”、“新农合”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使全市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

(一)支付服务状况

1.银行网点分布情况。截至2013年末,各银行机构在辽南某县级市城乡共设立分支机构121家,其中在乡镇设网点机构59家,占比49%。在乡镇设立的分支机构中,农村信用社30家、农业银行25家、邮政储蓄银行3家、村镇银行1家,分别占乡镇金融网点机构总数的52%、43%、5%、2%。

2.银行卡发卡情况。截至2013年末,辽南某县级市银行机构发放银行卡139.9万张,人均持卡1.35张。从持卡人分布来看,由原来主要集中在城市,现已逐渐向农村拓展。

3.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情况。截至2013年末,辽南某县级市各银行机构共有特约商户389家;ATM机221台,覆盖辽南某县级市城乡;POS机607台,覆盖辽南某县级市21个乡镇,覆盖面达到78%。

4.支付系统接入情況。截至2013年末,辽南某县级市有12家支行级商业银行接入了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接入率100%。农村基层网点有18家接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占农村网点31%。

(二)支付工具使用状况

从近期开展的对250个农户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抽样调查情况看,在银行开立账户的有169户,占调查总数的68%;有58%的农户去过银行办理过汇款、承兑等业务,有30%农户日常持卡消费。农民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愿和意识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力推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所采取的措施

近年来,人民银行辽南某县级市支行充分发挥基层央行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引导银行机构加大对“三农”信贷扶持力度的同时,找准切入点,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做好支付服务配套工作。

(一)提高认识,明确意义

为贯彻落实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近年来相继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地区支付服务环境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等文件,辽南某县级市支行在认真学习领会的同时,组织制定了自己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并提出要扎实推进,稳步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业务,大力发展农村银行市场,力争在几年内实现全市乡镇、村屯支付服务全覆盖的战略构想,使辽南某县级市农村支付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服务“三农”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二)协调沟通,建立机制

为赢得辽南某县级市政府对开展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的支持,该市支行及时向政府详细汇报了上级行文件精神以及支行制定的相关规划和部署。辽南某县级市政府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全力配合人民银行,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实、做强、做大,更好地造福于全市农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由政府牵头的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金融办牵头,人民银行推动,金融机构以及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组织上的保证。

(三)深入调研,摸清底数

近年来,随着国家、省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带开发战略的实施,一些国家、省、市重点工程项目相继落户辽南某县级市,极大地带动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农村支付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所在市中心支行高度重视,多次会同支行、银联、商业银行等部门深入辽南某县级市农村开展支付环境调查,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辖区银行机构支付结算会议,走访企业、农户,开展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并对辽南某县级市农村银行卡市场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要求。通过调查了解,进一步摸清了辽南某县级市农村支付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有的放矢开展工作,找准了定位和切入点。

(四)搞好宣传,扩大影响

第一,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让全市城乡居民对银行卡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有一个感性方面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利用乡镇集市及市内繁华地带进行集中宣传。通过散发宣传单、现场解答、入户问卷调查等方式,让居民了解使用银行卡比之现金更具有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等优势。

第三,发挥支行“金融课堂”的教育作用。采取“金融课堂”进乡镇、进企业、进社区的方式,向居民讲解银行卡、反假币知识,使广大城乡居民对非现金工具从感性上的认识上升到理性上的接受。

(五)点面结合,扎实推进

所在的市中心支行根据辽南某县级市农村地域辽阔、人口密集、经济相对发达等特点,把辽南某县级市作为其所在地区推进农村银行市场建设联系点,先后组织银联、农行、邮储银行、联社等单位到辽南某县级市召开现场会,并深入××、××等乡镇街办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后,在距离辽南某县级市区较近的××街道××村由邮储银行建立第一家银行卡助农取现点,之后各单位将齐头跟进,在实现××街道全部村屯都设取现点后,再向其他乡镇辐射,以保证银行卡市场建设在平稳中发展,在扎实中推进。

三、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初显成效

(一)突出银行卡特色服务,扩大银行卡使用范围

几年来,辽南某县级市辖区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推广银行卡使用,加大银行卡投放力度,经统计,到2013年末,全市持卡消费金额占社会零售品消费总额的17%。

各银行机构还针对行业不同特点,推广银行卡特色服务。农业银行针对广大农村客户的特点,推广惠农卡特色服务,惠农卡是专门为农户办理,除具备借记卡所有结算功能外,还是发放农户小额贷款的载体,同时也具备社会保障代理、财政补贴发放、公用事业代收付等特色支付结算功能,深受广大农村居民的欢迎。

(二)加大自助设备的投放,改善用卡环境

由于各银行机构纷纷加大自助设备的投放力度,在营业网点布放ATM存取款机,使柜台的离柜率增加20%,减轻了柜面的压力。各银行机构在其网点设置24小时自助银行的同时,还将一部分自助设备布放在商场、超市,有的走进了大型工厂,从而拉近了百姓和银行的距离。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辽南某县级市××××集团有限公司门前设立的ATM自助银行。2012年,工商银行辽南某县级市支行整合远程技术资源,在县郊银行网点稀少的地区布放ATM自助银行机具,为工人及周边居民提供了便捷安全、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末,辖区共布放ATM机221台,比2011年增加105台,增长90.52%;布放POS机607台,比2011年增加323台,增长113.74%;发展特约商户389家;用卡环境明显得到改善。

(三)所在市首家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在辽南某县级市正式运行

2014年1月12日,所在市首家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揭牌仪式在辽南某县级市××街道××村举行。本次揭牌仪式特意选在当地的赶集日举行,通过分发宣传单、现场演示等形式向当地村民进行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普及面。该村一位农民还在服务点进行了现场取款操作,亲身体会到了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安全、便利,对此赞不绝口。截止2014年1月末,取现点共办理取款业务10笔,金额1,570.00元,办理查询19笔。

四、农村支付环境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金融网点覆盖率偏低

调查数据显示,全市121个银行分支机构,农村网点机构只有59个,虽然数量和市区大约持平,但是按照辽南某县级市农村3000多平方公里地域面积以及70多万的人口来看,农村网点数量明显不足,而且分布也不尽合理,给农户办理银行业务带来不便。

(二)非现金支付工具使用率不高

在调查中,虽然有一些农户对银行卡、支票等非现金支付工具有一定的了解,也认为使用它们要比现金安全方便,但实际利用比率却很低,这除了受傳统观念影响外,还受其他因素的制约。

1.支付结算基础设施投入滞后。诸如ATM机、POS机以及BST自助终端等银行电子产品在农村还没有推广普及,使农民感到使用银行卡极其不便。

2.收费制度制约了支付工具的推广使用。如手续费、年费等各项费用增加了农民的支出,使农户宁愿使用现金也不用其他支付工具。

3.金融宣傳力度不够,方式方法不对路。没有结合农民自身文化素质、生活习惯、农村特点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业务宣传。

(三)农村金融支付系统延伸“不到头”

目前,辽南某县级市所有的银行机构都加入了人民银行的大、小额支付系统,形成了渠道畅通的银行支付结算体系。但是,县以下的银行网点多数没有接入该系统,出现了农村金融支付系统延伸“不到头”的现象,使异地和跨行的结算业务都要通过县级支行营业部代理,从而增加了资金流通环节,延长了资金的在途时间,影响客户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环境的思路

进一步改善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应立足辽南某县级市农村实际,找准农村支付结算环境的薄弱环节,不断增强涉农支付清算系统业务处理的广度与深度,增大网络覆盖面,丰富农村支付服务主体构成,全面推进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具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支付清算在建设有关的基础设施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推进,以便使农村地区清算资金的效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1.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或者建立。鼓励农行、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进一步发挥其“支农主力军”作用,改善网点设置,拓宽结算渠道,尽可能为广大农户提供方便,更好地满足农村多元化、多层次的支付服务需求。

2.推进现代化支付系统纵深发展。要努力对农村地区的银行机构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使其早日直接加入到小额支付系统以及大额支付系统中去,这样,支付清算的网络才能随之进一步向乡镇地区延伸,跨行进行的资金清算所需要的资金运行通道也才能更加安全、方便、快捷与高速。

(二)不断丰富农村非现金支付工具种类,推进票据业务的发展

在了解和掌握农村企业办理支付结算意愿或需求的基础上,推行适合农村企业的票据业务,提高结算的票据含量和使用率。

(三)加强金融宣传,提高农村现代支付意识

1.加大支付服务宣传力度,提高现代化支付工具对农村地区的影响。要以农村银行机构网点柜面宣传为基地,引导和帮助农民使用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减轻对现金的依赖性;要以媒体为宣传载体,提高农村客户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使他们达到从感性的接触最终演变成理性的接受。

2.开展经常性支付结算业务培训。通过不定期举办支付结算知识培训,提高农村地区银行机构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从而更好地引导农村客户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促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的不断改善。

作者:张淑芳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商业银行新农村建设贷款主要风险及防范措施

【摘 要】从2010年起各商业银行陆续推出新农村建设贷款以来,有力支持了新农村建设,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风险隐患,需要引起商业银行的特别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商业银行新农村建设贷款的主要特征和主要风险,提出商业银行必须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贷款风险,在客户选择、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上务必谨慎对待,最后就商业银行如何平衡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风险与收益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新农村建设贷款业务;风险防范

商业银行新农村建设贷款是指商业银行向政府授权承担新农村建设职能的企事业法人,发放的用于农村社区建设、农民安置房项目建设、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现代农业项目的贷款。

一、商业银行新农村建设贷款的发展机遇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金融服务需求越来越多,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与工业园区建设,如农村道路桥梁、水电气管网及环境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工业园区、农田水利建设及农村文、教、卫生等设施建设;二是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如对农村宅基地、其他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产生的信贷资金需求;三是农业现代化及相关产业链的建设,如土地规模化集中经营后,现代农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流通服务业、小手工业和建筑业等将快速发展;四是农民集中居住建房及相关经营性物业建设,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用于置换农民宅基地住房的安置房建设项目以及小区周边公共服务和经营性物业的建设;五是逐步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带来农村家庭消费、支付结算、投资理财等需求。

二、目前新农村建设的运作模式

1.新农村建设的“三模式”

由于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同,形成了三种建设模式,一是城市主导,以城带乡的模式;二是发达区域村镇主导,通过乡镇企业拉动城乡经济发展的模式;三是城乡为整体,统筹规划的新农村建设模式,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体制,促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体化。

2.新农村建设的“三集中”

一是建立区域工业功能区、农村园区,促进工业项目集中、集约、集群发展,优化工业布局;二是通过撤村并居,引导农民向小城镇、新型社区集中居住,改善生活居住条件,节约农村土地利用;三是通过多种形式,实现土地向种植能手、种田大户、农业产业公司集中,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

3.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或贷款偿还来源

一是根据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对农村宅基地与其他建设用地进行重新规划和综合治理,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加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对城镇建设用地进行招拍挂,获得的土地出让收益,返还用于土地复垦整理和耕地保护、农民建房补贴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支持农村集体发展;二是借款人的其他合法收入,如农业项目销售收入、安置房出售收入、配套商业的出售或出租收入等。

三、新农村建设融资客户和项目的主要特点

1.新农村建设融资客户的主要特点

新农村建设融资客户的主要特点:新农村建设融资客户成立的目的是根据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改革的需要,具有明显的政府背景。其职责主要是承担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投资和建设,是项目建设主体,融资是为了满足自身投资建设的需要;还款来源主要通过置换所得的土地出让收入以及公司其他经营性收入、补贴收入,政策上有保障。

2.新农村建设融资项目的主要特点

项目体现“三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经营集中)、“三置换”(农民将集体资产所有权、土地经营承包权、宅基地及住房置换成股份合作社股权、城镇保障和住房)、“三对应”(对应规划、对应项目、对应土地)原则,符合当前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导向,是重要的民生工程,具有“政府主导,政策推动,统一规划,市场运作”的特点,以维护农民权益、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

(1)政府意愿较强烈:项目的发起、方案的制定和审批以及融资方式、还款安排等主要体现政府行为,政策性较强,也容易受当地政府官员的影响。

(2)经营效益较稳定:项目的收益稳定但比较低,不以经营收益为最终目的,社会效益比较明显。

四、新农村建设贷款的主要风险点

1.与当地政府合作的主要风险点

一些地方政府可能对当地实际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自身财力认识不足,盲目地过度超前规划建设,将不确定的资本金来源视作确切的资本金来源申请银行贷款,项目严重依赖银行贷款,容易造成银行贷款集中度过高、风险收益不匹配等风险,或项目后期政府出资的自有资本金不到位,造成项目在资本金方面存在先天不足、抗风险能力差。

2.客户主要风险点

(1)借款主体风险

借款主体的选择应符合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有关政策;符合国家、省、市政府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支持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制度规定。有的新农村建设公司资产虚拟;有的新农村建设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可能存在先天性缺陷;有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主体、资金运用主体与项目实施主体互相分离;有的新农村建设公司产权不明;有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收入的支配权不明晰等容易造成还款资金被挪用,等等。

(2)单一客户的风险

单一客户是指其职责或主营业务仅限承担项目建设和投融资的客户,没有其他自担风险的经营性业务,其财务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管理和审计。这类客户的风险主要存在持续经营风险、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等。

①持续经营风险要关注公司是否为临时性机构,防止机构撤并导致债务悬空;要关注客户的经营期限与贷款期限,贷款期限不得超过客户的经营期限。

②管理风险要关注公司的控制能力,主要防止经营和财务监督缺失的风险。公司与政府关系往往密不可分,有的甚至可能就是政府职能部门的改头换面,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

③财务风险由于单一客户的财务收支依赖于土地出让收入,要防止支付风险。一要关注历年的财务收支是否平衡;二要关注资金使用是否合规,防止资金挪用;三要关注历年对到期贷款归还情况。

(3)综合经营客户的风险

综合经营客户是指既承担项目的融资职责也有自担风险的经营业务,这类客户既要关注存在于单一客户的风险,也要关注自营业务相关的风险和关联占(挪)用,防止自营业务对新农村建设项目融资业务的冲击。除按一般授信客户全面分析借款人的风险同时,重点关注如下风险:

①客户的资产质量和收益性:要重点分析客户现有资产的有效性和盈利水平,分析客户持续经营能力和存在的风险。

②客户的债务风险:分析客户的资产负债水平,防止负债扩张的债务风险。

③客户的财务管理风险:关注客户资金管理方式,防止挪用项目资金的风险。

④信用风险:关注客户的信用记录,防止客户违约风险。

3.项目主要风险点

项目的风险点主要包括项目合规风险、资本金不足风险和建设超前风险等。要了解本地相关项目的审批机制,是否经有权部门批准,防止项目违规风险。在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驱动下,少数地方政府可能会在条件不太充分的情况下采取了降低项目资本金、增加银行贷款或拖欠工程款方式上马一些项目,致使企业负债率过高、财务负担加重,一旦预期未能达到(特别象土地流拍等),使企业的资金运转出现困难,从而直接导致企业整个资金链条断裂,致使到期贷款出现偿还风险。

(1)项目合规性及项目运作规范性风险

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境保护政策、信贷审慎管理规定及宏观调控政策等要求,并取得项目立项、环保、土地、新农村建设规划等批文。由于项目贷款多为中长期贷款,受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宏、微观政策的不确定性较大。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的制订与执行考虑利益转移也还存在细微差异,存在一定的政策风险。

(2)资本金到位及项目资金挪用风险

项目资本金能否到位并真正用于项目建设,建设资金不以任何形式用于其他项目或变相抽回,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建成的关键因素。

(3)还款来源风险

项目应有明确、合法的稳定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在贷款期内所产生的现金流及相应指定收入能够保证按时归还贷款本息。由于新农村建设的一些公司先天不足,不少该类公司资产负债率较高,还款压力严重依赖土地指标和土地市场拍卖收入,基本无其他经营收入和利润,企业本身往往也缺乏产生经营现金流的造血机制,还款来源单一,贷款流动性差,若土地市场不景气,信用风险将会上升乃至暴露。

(4)担保风险

现阶段该类项目贷款主要采用 “政府背景公司保证+政府承诺”等保证担保方式,一方面政府承诺没有时间效率;另一方面政府性公司保证担保形式大过实质。若采用地方政府违规或变相提供的担保,贷款第二还款来源将得不到有效落实。

五、风险防范措施

1.核实借款主体资格,落实第一还款来源

要求借款主体:一是具备新农村建设资格。在营业执照中明确有新农村建设业务,或具有政府有权部门赋予统筹城乡新农村建设职能的文件。二是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要对企业资产负债率、实收资本、信用评级、开立账户提出明确要求。三是不介入政府融资平台客户。借款人股权关系清晰,具有健全的组织架构,财务制度规范,信用状况良好,无不良记录,贷款期限短于行政主管部门对该借款人核定的经营期限或存续期限。

实行商业运作,审慎评估借款人财务能力,评估项目资本金的可靠性,项目融资需求的合理性以及还款来源的充足性和持续性,确保项目债务水平与还款水平相匹配,土地出让资金回收时间与贷款期限相匹配。落实第一还款来源时要求由借款人所在的上一级政府(经济开发区等视情况而定)出具有效证明文件,明确实施建设项目所置换出的土地出让收入首先用于归还商业银行贷款。

2.项目合规合法,好中选优

一是符合国家政策。经过政府统一规划和立项,取得相应的批准文件,符合国家产业、环保等相关政策,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整治规划、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符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规定;贷款发放前应确认项目已按规定履行了关于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合法管理程序,取得了相应投资内容的必备证件,如相关拆迁手续、“四证”、合法有效的代建协议等。二是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支持重点项目。重点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现代农业项目、新农村建设安置房及相关经营性物业建设项目。三是符合新农村建设贷款用途和还款来源。确保介入项目符合新农村建设贷款用途,严格杜绝将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或房地产开发贷款包装成新农村建设贷款的现象,严禁介入以农村土地整治为名,变相减少耕地面积,违法扩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和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的新农村建设项目,不得介入多个项目打捆、无建设用地指标、需政府统筹落实还款来源及有拆迁纠纷的项目。要认真分析还款来源,确保还款来源安全合规、符合监管部门和商业银行的政策要求,在贷款期内所产生的现金流及相应收入能够保证按时归还商业银行贷款本息。四是支持优质项目。优选政府支持力度大、地理位置优越和区域条件好,土地流转、经营收入等还款来源充足的项目,自筹资金充足,现金流及相应收入能够保证按时归还商业银行贷款本息的项目。

3.采取合法有效的担保方式,落实第二还款来源

新农村建设贷款应采取有效担保措施,优先采取抵质押方式,对抵质押不足的,可采取保证方式。要将符合抵质押条件的项目资产或项目预期收益等权利作为商业银行授信担保的主要形式。采用抵、质押方式的,按照商业银行现行规定执行;如果贷款抵、质押率达不到商业银行要求的,必须提供商业银行认可的其他有效担保方式。

4.加强资金监控,严防挤占挪用

一是加强项目资本金管理。项目资本金比例符合要求,资本金应同比例或先于贷款到位,认真核查企业股权结构、债权结构、股东出资能力等情况,不得将债务性资金作为项目资本金,确保资本金来源合法合规、真实到位,避免出现资本金抽逃等现象;二是加强贷款支付管理。按照银监会相关规定支付贷款资金,根据项目进度发放贷款,资金支用要与项目建设进度相匹配,密切关注贷款流向,防止信贷资金被挪用;三是强化贷款的封闭管理。在贷款发放前,应与借款人签订项目封闭管理合作协议;并建立资金监管专户,将项目资本金、其他自筹资金及复垦补贴、土地出让收入等资金归集到专户管理。对客户提供的现金流量表及其他财务报表定期进行分析,通过客户账务信息监控其资金流向;建立贷款资金使用台帐,定期分析、监测资金支用方式,资金使用的合理性。

5.落实相关承诺

鉴于新农村建设贷款的特殊性,应要求由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及借款人出具承诺:贷款存续期间,不对该新农村建设贷款项目资产向任何第三方设定抵押和质押,如用于还款来源土地符合抵押条件则应抵押商业银行;不以该新农村建设贷款项目向任何第三方融资;未经商业银行同意不得新增对外投资担保;借款人的股权转让或任何变更必须事先得到商业银行的书面同意,等等。

6.强化贷后管理

加强对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经营状况了解和掌握。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企业贷款特点,针对同一区域特征的贷款客户和农民群体建立监测制度,防范区域性风险。坚持“持续改进”原则,通过梳理存在的问题,识别业务风险点,改善控制措施。关注借款人还款资金的落实,密切跟踪项目进展情况,分析项目现金流及还款来源,及时做出风险分析报告,提出风险控制措施。做好贷后检查,一旦发现借款人未按约定使用资金、违反商业银行封闭管理规定、借款人或项目出现经营风险时,应及时采取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克.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分析.中国市场,2014年第46期

[2]石建民,高建,王颖.新农村建设贷款风险分析及防控措施研究——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当代经济,2012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刘薛敏(1969-),男,汉族,山西省霍州市人,高级专职贷款审批人,经济师,大学本科,中国建设银行山西省分行,研究方向:贷款审批。

作者:刘薛敏

村镇银行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试议人民银行在村镇银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摘 要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影响,加快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建设,提升农村金融支持能力,对改善我国中西部、东北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在阐述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的意义和作用,认真分析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对人民银行在促进村镇银行发展中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人民银行 村镇银行 作用

为了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2007年1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颁布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允许中西部、东北和海南省县(市)及县(市)以下地区,以及其他省(区、市)的国定贫困县和省定贫困县及县以下地区设立村镇银行。村镇银行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的新生力量,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好“三农”问题,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村镇银行的快速发展和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重大影响,村镇银行发展中也显露出一些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积极发挥人民银行的支持、促进作用,对大力发展村镇银行将至关重要。

一、大力发展村镇银行的意义和作用

1.发展村镇银行是金融业积极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

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大力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有关部门要抓紧制定管理办法”,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村金融工作指明了方向。

2006年12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确定首批试点选择在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6省(区)的农村地区开展。要求试点省(区)银行业监管机构要按照“加快启动、规范操作和有序推进”,抓紧完成农村金融服务充分性调查,尽快启动试点的选点、主发起人联系等工作,加强对组建审批工作指导,确保试点工作有序推进。试点省将分为两个阶段来推进:第一阶段可按机构类别选择3-6个地方试点,待成熟后再在试点省份适当扩大试点机构数量,在2007年之内取得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试点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地区新设主要为当地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村镇银行。

试点省份也积极响应号召,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甘肃第一家村镇银行——庆阳市瑞信村镇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于2007年3月15日正式开业。2006年8月,甘肃省人民政府下发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银行业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甘政办发[2006]102号),对充分发挥甘肃银行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在经过一段时期的试点后,2007年10月,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从6省区扩大至全国31个省(区市)。

2.发展村镇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建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村镇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推动和大力发展村镇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尤其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和重要内容,对加快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3.发展村镇银行是提升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重要手段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金融体制的改革,我国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尤其是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注重防范风险、追求利润,大量收缩县以下营业网点,贷款权限的上收;农村政策性银行机构改革和业务调整;邮政储蓄资金的外流;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农村合作社基金和一些非正规金融机构的清理,使得农村贷款更加困难,造成了农村金融服务萎缩,严重影响了农民的正常生活和生产,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三农”资金需求呈现小额、分散特征,加强和改善县域和农村金融服务,小规模的零售银行比全国性或区域性的大银行更具优势,大银行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城市的大项目,易偏离“三农”服务方向。截至2009年6月末,全国仍有2945个乡镇没有银行业金融机构营业网点,分布在27个省份,西部地区2367个,中部地区287个,东部地区291个。其中有708个乡镇没有任何金融服务,占金融机构空白乡镇总数的24%,分布在20个省份。作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发展村镇银行有力解决了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缺失,有利于发展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改善县域和农村金融服务,对激活当地农村金融市场、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改进农村金融服务产生了积极影响;是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的现实举措,符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要求,是实现农民、村镇银行投资者共赢的有利模式。

4.发展村镇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抵御金融风险的必然要求

2007年下半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过去,世界经济仍然面临着很多不确定性和各种风险,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全球性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了深层次的思考,壮大农村金融力量,提高农村金融机构质量,完善农村金融结构是深化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发展村镇银行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抵御风险的必然要求。

二、村镇银行发展中面临的困难

村镇银行自试点以来,在发展的同时也反映出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公众认知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

由于村镇银行是金融业的新生事物,目前入股村镇银行的自然人股东多为本地较为熟知的企业家,容易被部分群众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性质的银行,与人们意识中的银行不一样,影响村镇银行业务正常开展。同时,多年来中国农业银行等国有大型银行已经在广大农村民众中形成了银行应该是国有的,国有大型银行的信誉、服务都是可靠的。

2.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

目前的村镇银行大多处于起步阶段,资本规模和营业规模都小,存款来源不足;机构网点少,基本只有一个网点,从业人员少,抵御风险能力弱。由于村镇银行成立的时间短,所在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闲置资金少,一方面影响了村镇银行扩大股本规模,增强实力,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吸收存款困难,制约了村镇银行的经营发展。

3.经营业务受限

影響村镇银行持续发展。目前村镇银行由于自身规模和资金实力和网络系统建设影响,一些银行业务像结算业务、银联业务基本上没有开展起来,结算业务量非常小,中间业务更是无法拓展,严重影响了村镇银行的持续发展。比如由于银联入会费较高,村镇银行无法开办银联卡业务,影响存款业务拓展。

4.无法获得支农再贷款支持,影响村镇银行的发展

支农再贷款是人民银行为解决农村信用社发放农户贷款资金不足而对农信社发放的贷款,也是国家扶持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一项金融政策。自1999年人民银行实施支农再贷款这项货币政策以来,对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壮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深受广大农民和地方党政领导的好评和赞誉。

三、人民银行在促进村镇银行发展中的作用分析

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银行的银行,负有指导和支持村镇银行发展的重要职责,积极发挥促进作用,对村镇银行的发展至关重要。

1.宣传和引导广大农户正确认识村镇银行

村镇银行作为规模较小,才开始发展的商业银行,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有着共同的商业银行特征,经营业务机会均等。在金融服务方面村镇银行除了规模相对较小、经营区域受限制、部分金融服务业务尚未开展外,应该与其他银行是一样的银行,避免用特殊眼光看待村镇银行,影响村镇银行的正常发展。

2.制订有利的货币政策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通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解决村镇银行组织存款困难、资金来源不足问题;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允许村镇银行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需求进行调整。

3.制订有效信贷政策,支持村镇银行发展

制定和实施信贷政策是中国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目前我国农村间接融资居于主导地位,农村金融市场不够发达,利率没有市场化,信贷政策对农村金融的发展十分重要。发挥好信贷政策的作用,加强信贷政策与新农村建设政策,扶持“三农”发展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有机协调配合,通过贷款贴息等多种手段,引导信贷资金向农村流动,以扶持农村经济发展。

4.加大金融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有效增加支农资金投入

对村镇银行给予支农再贷款的支持,有效发挥支农再贷款政策对扩大支农信贷投放的引导作用;对村镇银行实行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增加村镇银行可用资金;通过村镇银行发放扶贫贴息贷款,用于贫困户在村镇银行贷款的利息补贴、亏损补贴或奖励,扩大扶贫贷款到户规模,进一步提高政策效应。

5.构建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营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村镇银行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积极倡导和营造和谐金融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迫切需要人民银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构造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人民银行通过起草和制订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构筑农村金融生态的良好制度基础;让村镇银行加入征信系统,有效防范贷款风险;发挥和加强协调作用,改善村镇银行的宏观运行环境;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6.支持村镇银行自我发展

人民银行要积极支持和引导村镇银行树立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经营理念,克服依赖思想,提高自身的资金筹集能力,积极组织存款,扩充股本金,扩大营运规模,加强管理,增强抗风险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金融危机下甘肃农村金融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12.2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5.12.31.

[3]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2006.12.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2007.1.

[5]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甘肃银行业支持社会主义新農村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2006.8.

[6]王红贵.村镇银行生存发展面临十大问题.中国经济时报.2008.5.29.

作者:常红军

上一篇:建设管理下网络文化论文下一篇:混凝土工程研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