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广电数字化是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论述数字化村建设的必要性,指出数字化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阐述数字化村建设的目标和原则,详细分析数字化村建设的方案和途径。相关研究对于推进农村广电数字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广电;数字化;农村;建设路径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轨迹。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新农村建设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农村建设分析论文 篇1:

新农村建设下乡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摘 要:自2005年新农村建设这一政策提出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与城市的差距也相对缩小。但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乡村文化却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文章在中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的背景下,以现如今批量化、模式化的农村“文化墙”现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种文化现象了解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找出限制新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因素,探讨关于当下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乡村;文化建设;文化墙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就是振兴乡村的重点内容,同时提出了关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1],为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2019年国务院在《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环境整治工作要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同当地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注重实效,防止做表面文章。”[2]但是由于在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对现阶段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存在认识偏差的问题,乡村文化建设易陷入困境。因此,建设乡村文化对于乡村振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也是新时代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政府部门为响应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国家政策,将“文化墙”作为乡村文化建设和传播的载体引入了广大的农村公共空间,在各乡镇绘制大量的“文化墙”,使“文化墙”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外墙统一形式覆盖老旧墙面等方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乡村的环境,在大量的“文化墙”宣传下我们不排除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会有一些提升。但现如今农村空心问题越发严重,学生在城市上学,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在农村的以老人、妇女和孩子为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与城市居民相比会有些许差距。他们是否了解或理解“文化墙”背后的真正涵义?“文化墙”是否真正发挥其作为文化建设和传播载体的最大作用?而这种批量化、模式化的“文化墙”又给我们的乡村建设带来了哪些影响?以下我们进行逐一探讨:

第一,一块块“文化墙”变成了贴满农村的“小广告”,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乡村的原貌。我国乡村众多,每个乡村都呈现出不同的地貌特征与本土特色,在这背后又蕴含着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例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传递的就是古人对乡村田园牧歌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但是随着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开展,很多乡村传统文化和自然景观遭到破坏,一面面“文化墙”穿插在村落、群山中间,破坏了乡村本身的结构与特色,显得格格不入。社会学家费孝通曾提到:“‘悠然见南山’的情境尽管高,尽管可以娱人性灵,但现实处境已找不到无邪的东篱了,我不反对我们能置身当年情境欣赏传统的幽美,但这欣赏不应阻挡住我们正视现实。”[3]

第二,由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没有重视文化内涵,对乡村文化建设产生了狭义和片面理解,忽视对乡土文化的保护,部分乡村生硬地模仿、抄袭,导致乡村“文化墙”建设出现了批量化、模式化等现象。孔子曰:“礼失求诸野。”[4]意思是那些在市井之中乃至庙堂之上已经被遗忘、丢弃了的礼仪、礼制,要到乡野中才能找得回来,但当前鄉村建设存在着同质化现象,如此发展给大众呈现出千篇一律的乡村风格、布局等,让乡村失去了其自身特色,不利于乡村健康持久发展,这样不仅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传播和道德教育,反而会引起视觉疲劳,在审美概念上对大众不知不觉产生影响,一旦大众默认或接受,反而会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审美教育起消极作用。

三、现阶段“文化墙”现象的根本原因

第一,基层对于文化建设的盲目执行。不同阶层由于世界观、实践经验、所处社会环境等条件不同,往往对事物的认识会产生差异,审美态度也有所区别。上层领导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从宏观出发,在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看待现阶段乡村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进而根据乡村的普遍问题出台相应政策。而基层职能部门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往往导致本乡镇的文化建设与预想的结果出现偏差,在执行上级政策时,不能充分、全面、深刻地理解上级文件的内涵,认为乡村振兴只是片面地发展乡村的经济,改变乡村的风貌,从政绩与利益出发,将重点放在道路施工、农业方面、GDP的增长速度上,只重视设施建设,不注重文化内容建设,没有切实地结合本村的文化与地域特色特点进行改造,使乡村文化价值受到极大破坏。

第二,文化宣传的绘制人员自身局限性。在《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鼓励企业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员、文化志愿者等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产业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艺术介入乡村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我国文化建设中“文化墙”的绘制者主要是高校专业学生、工人、农村宣传人员、少部分艺术家。艺术家及高校学生不管是在创作能力还是审美上比工人和农村宣传人员都更具有专业性,但在创作过程中,受工期及工资限制,他们往往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需要根据基层职能部门的审美与要求绘制“文化墙”。乡村改造并不是以一种外来的东西来改变乡村,而是应该从乡村的根本出发,挖掘本乡镇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及审美态度,要知道艺术介入乡村建设的重点是对乡村文化的重塑,而不是只停留在对乡村的形象改造上。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第一,增强文化自信。中国有着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蕴涵着人们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费孝通先生曾提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5]与城市文化相比,乡村文化有独属于自己的文化与底蕴,但由于自然条件、交通能力、资源等诸多方面的限制,我国各地乡镇的文化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乡村文化易受漠视与淡忘,其对村民行为方式的影响逐渐减小,传统的乡村文化价值也随之遭到解构。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但现如今乡村文化建设面临很多问题,并不是画一面面的“文化墙”或简单粉饰就可以解决的,相对城市来说,乡村文化设施比较薄弱。因此新农村文化建设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加强和完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建设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合理配置乡村文化建设资金,活跃乡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建设发展乡村文化提供更为广泛的支持,协调各地区乡镇间的文化差距。同时要增强村民对乡村传统文化的认识及自信,定期举办民俗文化活动,提升村民的文化素养,鼓励他们自觉参与到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来。另外乡村文化建设与发展要结合当地乡镇的传统文化、自然资源等特点,因地制宜,采用丰富的方法和多样的发展模式,使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特点相结合,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第二,基层要全面理解政策,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进行艺术乡建。新农村“文化墙”的建设本应该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日常审美能力,但即便在相隔甚远的乡镇也可以看到统一的“文化墙”(图1、图2、图3),让人看后产生疲倦感和无聊感。因此,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应该思考“文化墙”的建设意义为何。

我们可以看到在艺术介入乡土、活化地域方面,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先进事例,为乡村的重建树立了最佳范本和模式。展览中适合保存的作品在艺术节后会留在当地驻展,成为乡村的一部分,作品散落在各个村落,自2000年首届至今,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成功带动了周边村落参与,改变了乡村居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村民的文化意识。例如作品《河川去哪儿了》(图4)、《棚田》(图5)、《光之隧道》(图6)、《最后的教室》(图7)等展览作品可以使访者看到真实的农村,而不是经过精心挑选呈现的某些片段。除了了解城市化、老龄化这些宏观的概念外,大家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农村具体发生了什么、还在发生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使艺术越来越贴近乡村,成为乡村生活的一部分,为我们展示了“艺术复兴乡村”的可能性,同时进一步拓展了艺术在乡村复兴议题上的讨论空间,促使人们可以重新体验乡村的生活。

因此,基层职能部门应全面理解上级文件与政策,充分考虑乡村在人们心中的寄托是什么,培养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打破单一的思维定式,提高创新意识,创造出符合当地的文化与特色的“文化墙”,充分发挥出“文化墙”作为文化传播和文化建设载体的功能。同时要把文化建设载体与文化内容结合起来,丰富乡村文化发展模式,把艺术乡建与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汲取乡土文化营养,最终实现美丽乡村的建设目标。

第三,重视审美教育。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美育几乎同人类文明是同步发展的,它同样是一项复杂的事业。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可以看到,艺术的审美教育活动常常可以使人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同时它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者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长期作用下对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在这种长期潜移默化作用下而形成的思想,常常具有更强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成为人生观、世界观中最核心的組成部分。”[7]

自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思想到如今国家年年发布政策,审美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新时代高校美育改革发展提出明确要求,要求2022年高校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显著提升。但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要关注全民的审美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审美教育上,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优化调整农村教育布局,加大教育财政投入以改善审美教育环境,不断提高乡村居民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树立积极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培养与提高审美能力和水平。平时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文化教养水平,并且可以按照村民不同的文化程度、兴趣等特点组织美育活动,不断强化他们的审美需要,提高他们对美的认识,逐步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恩格斯曾说:“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8]所以,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审美心理也必然发生变化,并将在变化中向前发展。

总之,现阶段加强乡村文化和建设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通过建设乡村文化,可以提高乡村人民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推进新农村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因此,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要增强文化自信,注重保护传统文化,同时加强乡村人民文化与审美教育,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重新建构文化,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5.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2019-01-03].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19/c_1210063174.htm.

[3]费孝通.乡土重建[M].长沙:岳麓书社,2012:1.

[4]叶长青.汉书艺文志问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0.

[5]费孝通.乡土中国 生育制度 乡土重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6.

[6]杨伯俊.论语译注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7:257.

[7]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358.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作者:卜梁子

新农村建设分析论文 篇2: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电数字化村的建设路径分析

【摘 要】广电数字化是21世纪发展的新趋势。论述数字化村建设的必要性,指出数字化村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阐述数字化村建设的目标和原则,详细分析数字化村建设的方案和途径。相关研究对于推进农村广电数字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广电;数字化;农村;建设路径

广播电视技术的发展有其独特的历史轨迹。从最初的声音广播发展到后来的电视广播、从黑白电视发展到彩色电视,每一次广播电视技术的升级都与产业革命的技术更新有必然的内在联系[1]。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和电视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广电数字化成为广播电视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这项工程是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和惠民工程。

1.数字化村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平面媒体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形成了手机电视、IPTV、地面数字电视、直播卫星等多体系兼容并存的局面[2]。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要着力提高广播电视媒体在农村地区的覆盖率和受众面,充分践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要求。使农民在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文化生活也得到愉悦。这就要求广电部门扎实稳步推进广电媒体建设工作,以数字化、多功能的发展方向为目标,有效应对媒体融合的压力,为现代化农村的建设提供支撑平台。这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缩小城乡差距、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数字化村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有线电视媒体网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网络。截止2011年,我国有超过300万km的有线电视用户网络,有线电视用户总数达到1.2亿户。相比于城市广电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数量,农村广电建设的进度稍显滞后。但正因如此,才使得有线电视在农村发展的前景更好,市场潜力更大。总体来讲,数字化村建设的瓶颈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发展观念滞后

乡镇台站限于资金的压力,无法将有线电视进村及数字化村建设的具体工作落实到位。对于网络体系的维护、升级意识不强,缺少向职能部门争取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中心村镇广大群众无法收看有线电视节目。这为数字化村建设工作的推进造成了严重阻碍。

2.2技术条件落后

相比于城市,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产业结构单一。有限的资金往往用于农业生产及相关产业,对于村民文化生活的倾斜力度不足。农村与市、县广电主干网无法对接,或者对接效果不好。对于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作为保障,这也是农村广电建设的主要限制条件。

2.3管理手段落后

在进行工程建设时,限于技术人员的不足及工作量的压力,往往不能对规划设计及技术标准进行严格把关。经常造成电视信号质量不高、维修服务难度较大、网络升级技术含量低等不良后遗症。同时,由于培训力度不够,使得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现象严重,不能适应农村数字化发展形势的要求。

3.数字化村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经过多年的探索,我国城市广电系统数字化建设取得了诸多进展,在服务平台、网络架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方面均有长足的进步。在数字化村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科学性、前瞻性、经济性、适用性相统一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切实推进技术升级与改造工作。要紧紧围绕数据双向化传输通道网络,以承载VOIP、视频点播、数据传输多门类业务兼容为目标,作为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考核标准[3]。对于可升级的网络体系,要立足于现有的网络拓扑质量和结构,重新分配系统参数,实现资源重新配置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机融合。要立足于长远,为网络资源的再升级预留必要的空间和技术节点,同时选取几套备用方案,以便在特殊情况下缓解区域难题。

4.数字化村建设路径及方案

现阶段,我国农村数字化村建设的基础条件和技术条件都已具备,上游的广电管理部门、中游的工程实施技术部门、下游的村镇居民都对数字化村的建设充满期待,这为数字化村的批量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总体来看,可以从以下几种途径加快数字化村建设的步伐和质量:

4.1引入竞争机制,树立全局意识

要针对农村地区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症下药。完善管理体制,引入奖惩机制,全面调动职能部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改变懒散拖沓的工作作风,强化爱岗敬业的工作理念。加快广电技术人才的培养,促进广电事业人才队伍的结构优化,这对于广电事业的发展和繁荣至关重要。强化维修管理服务质量,保障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进行,并牢固地树立优质服务意识,加快数字化村建设的步伐。

4.2升級改造系统,提升服务层次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广电系统的建设可以采取多种模式。原因在于广电网络前端提供给我们的选择范围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设备的性能则对网络信号的质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比如,HFC网络有不同的拓扑结构,要扬长避短,全面衡量。对于一个870 MHz的HFC系统,每个节点可容纳500个用户端,通过4个有源器件串接,这种设计已被证明在经济成本上是可接受的[4]。当然,这需要高质量的电缆和接头、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质量、自动备份和系统维护作为保障。

4.3完善系统规划,确保升级质量

是否进行广电网络升级及重构,取决于业务类型及目标用户群,因此,在做系统升级规划前需要对诸多技术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比如系统是否必须改造升级?系统的运行状态如何?现有的目标群及长期潜在目标群的数量有多少?随着技术的升级,HFC技术是否可以继续使用?在规划工程实施前必须先明确目标,一定要立足于现状并预测长远,完成工程实施的可行性及必要性,要以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后盾,保障后期升级工程的“质”和“量”,为其他地区或同类广电网络的升级提供基本数据。

5.数字化村典型应用技术[5]

5.1 EPON技术

EPON是利用光无源器件和光纤进行物理层传输、点到点多拓扑结构、以太网协议来提供多种服务的新型宽带接入技术。这种系统的优势在于:覆盖及传输距离更长,部署方式更灵活,技术体系更完善,性能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人认为:EPON技术将成为未来主流的农村网络数字化改造技术。

EPON技术系统包括双光纤系统和单光纤系统,后者是在单根纤芯上进行上、下光纤传输,信号波长1550nm,EPON的上行波长1310nm,下行波长1490nm。在下行方向上,语音、数据、视频等业务以OLT广播的形式分配到PON所有的ONU单元上面;在上行方向上,OUN单元上的不同业务信息各自通过1:N分光器合并于一根光纤上,最终将其送到OTL接收端上。而双光纤系统就将电视光信号和EPON分别放在两根不同的纤芯上面进行独立的传输。

5.2 PushVOD技术

PushVOD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广大用户将各地图书馆内的资源通过卫星下发或者是有线网络进行下载和观看。传送的内容可以是文本文件、图片、视频等形式。通过将信息内容推送到机顶盒中,实现用户对信息的点播收看,资源共享和准交互点播业务,给用户带来数字化的成果体验。

此技术充分发挥了普及率高、维护成本低、传输容量大的优势,完全可以满足不同需求,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有望在短时间内,实现农村文化信息的共享。此外,国家相关部门还提(下转第384页)(上接第389页)倡在无法短期内实现改造的地区,通过硬盘机顶盒的方式提供准交互点播业务服务,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成嘉,张文雄,李善劲.基于达芬奇技术的H.264视频编码器的实现[J].电视技术.2007,31(12):34-36.

[2]陈大炜.IPTV及其门户平台解决方案[J].电视技术.2010,34(8):57-59.

[3]崔志明.三网融合下广电网络体系架构的发展与思考[J].电视技术.2012,36(1):77-79.

[4]周毅.浅谈广电的云计算技术[J].云计算.2010,10:54-57.

[5]张艳,于艳丽,李宾,等.广电宽带发展思路探析[J].数据通信.2010,4:1-5.

作者:刘丰

新农村建设分析论文 篇3:

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合作社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析

摘要:伴随着我国第一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出台,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机。基于此,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合作社入手,在介绍新农村建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支撑的同时,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下新农村建设对合作社发展的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合作社;新农村建设

自古以来“以农为本”的思想便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导思想,各朝各代对农业的重视和休养生息的政策都促使我国繁荣一时。而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提出,在新的历史时期,转变农村专业合作社的过去性质,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合作社

通过对早期西欧合作社实践的分析与研究,马克思将合作社这一空想转变成了科学,并为合作社运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合作社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合作社是反对资本主义的第一个产物,同时合作社下的联合劳动对雇佣劳动的否定,二是在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的过程中,应当让农民通过经济这一道路实践来转变,且其在转变中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而这也正是改造小农经济的指导原则。

二、新农村建设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撑

(一)新农村建设的概念

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概念就是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质量。“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也是衡量我国一切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我国农村素质的反映,其清清楚地表明了新农村中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求。“村容整洁”是体现新农村建设新貌的窗口,同样也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条件。“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政治保证,是农民对群众政治权利的维护与尊重的最好体现。当前进行的新农村建设,不仅仅只是表面的农村建设,还包括了对农民自身的建设,也就是说除了要实现“生活宽裕”外,还要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二)新农村建设的特点

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特点体现在“新”上,而其主要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前瞻性,新农村建设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全社会做出的统一战略部署,其遵循相关的科学理论,并基于我国实情出发,科学规划了我国农村在未来一段时期的发展,是适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们物质、精神文化追求的,故而具有前瞻性;二是务实性,新农村建设有明确的中心,明确的目的,且是基于客观规律提出的,符合实际发展需求。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教育文化水平这一目标同传统的农村发展是务实的;三是积极性,同传统的农村、农民、农业相比而言,党和国家以及农民都对新农村建设抱有坚定的信念与热情。政府不断为“三农”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并加大扶持力度,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兄弟也转而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启了新的创业生活;四是高层次性,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逐渐表现出了政治参与意识,并渴望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从而获得尊重。可见,同传统的农民相比,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民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满足,新农民对社会、集体的关注热情十分高涨,而村务群众参与、“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的新局面也使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地保障。

(三)新农村建设的依据

早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明确提出了要将农业与工业结合起来,促使能城乡间的对立逐步消失。而在《共产主义原理》和《法德农民问题》中,又进一步维护了农民的利益,并指出社会的进步与生产的发展不能以毁坏农民的利益为代价,而是应当通过技术提升和全民劳动来实现。

三、马克思主义下新农村建设对合作社发展的启示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从主要的功能来看,现在我国的农村供销合作社分为了4大类型:生产材料一起购买、技术服务一起使用、农产品一起销售以及一起进行农产品的加工。从组建的方式来看,可以分为4种类型:第一,由农村里能力比较强的人或者是农业大户围绕着某个农业产品自发组建一个协会加农户模式的合作社。第二,由专业化市场进行领头,创建一体化的生产和销售,即销售基地加农户。第三,由龙头企业进行领头,创建企业加协会加农户加基地模式的合作社。第四,由政府部门进行领头,创建政府部门加协会加农户加基地模式的合作社。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国家和政府出台了相关惠农的政策,随着政策的落实,农村供销合作社也获得了很好的成效。首先,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户小规模经营和大市场的矛盾,让农户的收入大大的提高,对于农村经济的繁荣带来了很大的作用。其次,农村供销合作社成为了农业生产的承载主体,对于农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易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后,农村供销合作社合理的配置了农业资源,对于农户提供了技术、资金等的投入,加大了农户的生产规模,让农户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现代农村供销合作社的问题分析

首先,现代农村供销合作社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应该要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以及建立健全的制度,并按照规章制度来进行各项任务的开展。但是,现在我国很多的农村供销合作社都没有进行注册登记,没有规章制度,有的自己制定了规章制度但是都不完善。因此,农村供销合作社在制度和组织机构都不健全,就导致了决策很不民主,没有团队意识。

其次,我国的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信息来源与传递很多时候都是依靠政府部门、当地的农业部门以及供销合作社。对于信息的反馈非常落后,缺乏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及时交易的时间。因为信息传递的闭塞,以至于外联市场的力度不足,市场上的信息不能及时的传递,导致和农村供销合作社合作的商家很少,跨区域的合作商更是没有,农村经济效益提升的很慢。

最后,因为农业产业的自然特性非常的明显、生产周期比较的长、对于金融的需求比较小以及贷款的风险比较高等的原因,以至于农村供销合作社对于融资的渠道非常的缺乏,在金融的投入上明显和农业的发展速度不相匹配。而且农户在资金的流转渠道上一般都是在亲戚和朋友之间相互的借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户生产的积极主动性。然而金融机构比如农村信用社虽然在农村,但是和农村供销合作社之间完全就是商业金融模式,由于农村供销合作社和农村信用社之间信息的不对称直接影响了贷款的规模和效率。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合作社创新与改革的契机

随着我国市场体制的完善,公共服务项目市场化经营已经成了必然的趋势,农村供销合作社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和相关部门配合发展社区服务中心。比如莒南的供销合作社,现在已经成为了全县建立集农产品的经营、工业品的销售、科技信息服务以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有五十处作左右,而且运作的非常成功,这种模式值得在其他地区的农村供销合作社进行推广。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农村供销合作社是当地的政府可以利用好的社会资源,只要农村供销合作社明确自己的目标以及本身所要担当的职能,就能赢得政府的支持,这样就能很好的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从而找到发展和壮大农村供销合作社事业新的契机。

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突出马克思理论原理下合作社对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地位,对于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非常的重要。完善农村供销合作社,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经之路,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戚中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新农村建设的实证分析与策略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2.

[2]李洪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寻求供销合作社发展新契机[J].中国合作经济,2006,01:13-14.

[3]李国剑,范雪梅.供销社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发展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3:4-6.

作者:刘紫悦

上一篇:国际法角度评析论文下一篇:我国民俗学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