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新农村建设论文

2022-04-18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要以农业为基础:一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要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为主体: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二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三要维护农民的权利和利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抉择,对妥善处理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具有重大意义。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民新农村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民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1:

提高农民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

摘 要:该文论述了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以及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思路。

关键词:新农村 农民素质

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也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从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还是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把农民培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一、我国农民素质的现状与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有9.2亿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0%多。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国文盲率6.72%,其中城镇4.04%,农村8.25%,农村文盲率是城镇的2倍多。2004年,农村文盲率为10.7%,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7年,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39.1%,远低于城市人口65.4%的水平。这仅是全国农民的平均比例,但地区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越是贫困的地区越是不重视教育,越是不重视教育,农民的素质越低,从而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同时,农民的科技素质也很低,据2001年中国科协对中国公众科学素质调查结果,具备科学素质的农民仅占0.4%,仅及城市居民3.1%的七分之一。“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素质问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低下,给他们在接受新观念,索取新信息,提高职业技能,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极大的障碍,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迅速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这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农业新技术革命的根本保证,是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现实要求,因此,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内容。

二、建设新农村,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

(一)政策引导,完善农业经营方式

小规模分散的家庭生产经营限制了农业科研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如在稳定土地承包权的条件下,活化土地使用权,促进土地集中使用;积极发展家庭式农场以及积极培育土地要素市场等,逐步发展多种层次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农民实行优化组合,进而克服土地经营规模过小对农业科研成果运用的制约。同时,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可以提高农业经营规模的基础上,还可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应用农业科研成果的抗风险能力,从而将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扩大对农业科研成果的有效需求。

(二)加强培训,提高素质

培训人员包括对推广人员和成果应用者的培训。菲律宾国际水稻所坚持终年培训,学员遍布世界,其中许多成了各国著名的水稻专家。国际水稻所因此赢得了“绿色革命摇篮”的赞誉。该所科技成果之所以能迅速扩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种培训计划。国际水稻所重视培训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培训计划包括学位培训、非学位培训和在职培训。学位培训:包括培养博士、硕士、学士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我国从事农技推广的科技人员也需送到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将其培养成以上不同层次的人才。院所、院校的专家和教授可当农技推广部门兼职教授和导师,教学科研相得益彰。理论联系实际,不仅可加速人才培养,也势必加速科研成果的传播与转化。非学位培训:主要通过举办各种短期培训班使农技推广人员了解和掌握各种科研成果的新知识、新技能、新观念。可由院所、院校培训中心组织实施,各专业所及有关方面提供师资,编写教材。在职培训:农技推广人员在院所、院校进行在职培训,可在各有关实验室担任研究助手,并在专人指导下工作。通过参加实际操作,了解科研全过程并能熟练掌握成果的关键技术。综合性是现代科技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对生产者和应用者提出了综合素质的要求。要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这种教育应体现多样性,要“软硬兼施”,“虚实结合”,注重针对性与实效性。要在强调对农民文化素质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教育与培训体系,组织农民学习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做好农村科普工作。农业从业人员的终身教育应成为各级农技推广部门的主要目标。我国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长期以来,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文化素质较低。要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必须放眼长远,立足现在,建立一套完整的教育和培训机制。

(1)创新农村教育体制。一是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组织农村青少年接受正规教育,提高农村后备劳动力资源的素质,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率先发展。全面推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在农村教育发展方面的事权,中央和省级财政要承担起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彻底改变“义务教育不义务”、“农民教育农民办”的情况,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增加农民受教育的机会;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城乡教9币的合理交流制度,精简教师队伍,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逐步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保障水平。加大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的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力度监管和规范农村学校收费,进一步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另外,要不断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使农民也能有机会迈入管理者阶层。二是加大对农民的免费技术培训力度,这是培养有技术的新型农民的关键。农民缺乏相应的技术,无论是搞种植、养殖,还是进城打工,他们的收入都低于有一技之长的人。国家应该建立专项资金用于对农民的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尤其要加大对青年农民科技培训的力度;加大对外出打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快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各级财政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经费纳入预算,不断增加投入。整合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2)创新农村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虽然有新的发展,但远远不够,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大都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样使广大没有考上高等学府的农村学生,因缺乏基本的生产技能,回乡后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转变单一的农村教育模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农村教育,使农村的学生各有所学,学有所用,各尽其才,各得其所。为此,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切实将农村基础教育的指导思想从单纯的应试教育转变到为国家、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服务的素质教育上来。在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上,要用成才率而不是升学率来衡量,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新理念。二是要在实践中努力探索适应新农村建设、培育新型农民要求的农村教育新模式。既要考虑“升学有望”,更要考虑“致富有路”。在保证一部分学生上大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培训任务和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任务。应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在教育时间、教育场所、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克服单一化、集中化等简单化的做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讲求实效和高效,使农民都能有“学”可上,并“学”有所获。

(3)创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一是领导重视,确定农村人才开发战略,各级领导要把开发农村人才作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来抓。增强人才意识,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科学制定出培育农村人才的计划,既要全面提高素质,又要重点扶持一批科技带头人,同时要解决好农村人才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二是正确处理自然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系,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当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改变重物质投入轻人力资源开发的传统观念,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极端重要性,增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主动性,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放到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加大对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以公共财政支持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着重加强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领导,根据实际研究制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方针、政策,搞好农村人力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工作,落实具体措施,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努力营造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良好环境,保证农民享有教育培训的各项权利,切实提高整体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奠定雄厚的人才基础。

作者:罗 艳

农民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2:

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摘 要: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要以农业为基础:一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二要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为主体:一要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二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三要维护农民的权利和利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抉择,对妥善处理好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业发展 农民主体地位

一、引言

“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机遇,更好地处理好三农问题,搞好农业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新农村建设要取得又好又快的推进,最根本的任务在于发展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同时,要以农民为主体作为根本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要搞好农村建设的问题,同时也是搞好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问题。总之,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系到三农的合理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业为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根本任务,还要以发展农业为基础。“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稳定发展,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命脉,关系着社会的稳定。目前我国农业基础依然比较薄弱,技术含量并不高。只有不断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实力及竞争力,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才能够为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农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新农村的建设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要使生产发展,做到以农业为基础,重点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2004年和2005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重大转机,连续两年大幅增产,共增产1066亿斤,2005年粮食产量达到9680亿斤,缓解了粮食供求矛盾,但是当年粮食产需仍有一定缺口,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比较薄弱,保持粮食供求平衡的压力还比较大。为此,必须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加快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品种,进一步提高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加大扶持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力度,认真落实促进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发展农村生产过程中,要克服一些人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机会大量囤积农田,扩大非农产业的弊病。农田面积的稳定,是农业稳定的有力保障。

(二)要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我国处于农业发展的转型期,在今后一个时期,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深入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产品转化加工增值,扩大畜牧、水产、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快形成布局区域化、生产优质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加快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搞好土地整理,推行节水灌溉,科学实用肥料、农药,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以农民为主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为根本保障。而不是强迫农民搞模式化工程,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剥夺农民的权利。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2月中旬的中央党校省部级高级干部研讨班讲话中一再强调:在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中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在我国,有八亿多农民生活在农村,亿万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该惠及广大农民,必须使农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得到实惠,必须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只有在关注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基础上,最广泛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使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愿望和热情,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内生动力和自觉行动。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打造新农村建设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要做到以农民为主体,重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建设农民自己的家园,党政各级机关人员要着力解决农民群众生产生活中最关心、最迫切、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要鼓励农民的首创精神,取消一切限制农民创业的制度和规定,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潜能。通过国家的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激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努力用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二)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的工作,要循序渐进,防止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一些地方政府急于建成新农村,不顾农民的意愿和承受力,急于搞新村庄建设,大搞“面子”工程和“政绩”建设,把整齐划一的新村庄建设作为新农村建成的标志。近期,还有一些地方政府大搞修路、架桥等工程建设,要求农民集资。这种做法严重挫伤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违背了农民的意愿,不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要为农民的创业创造良好的资金运转环境,鼓励农民积极开展养殖生产,为他们提供适中的创业贷款。

(三)维护农民的权利和利益

首先,维护农民的权利要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在项目决策上要经过农民民主讨论,在实施过程中要接受农民监督。完善村民议事制度,引导农民为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建设积极投工投劳。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活动,推动农村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其次,维护农民的利益要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居住、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目前,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因此,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装备水平的提高,不断夯实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通过引导农民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地、就近转移,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着力提高农民非农收入;通过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积极拓展农民收入来源,通过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来逐步优化农民的增收条件;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农村经营等体制、机制的改革来创造条件,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最后,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合理发展乡镇企业,充分促进农民就业;建立健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多种经营;完善征地制度和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的制度安排。

四、结语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不仅关系着农村建设的成败,更关系着农业能否稳定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能否提高。农民能增收是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功的关键,农业稳定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农村、农业、农民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我国“三农问题”专家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局局长唐仁健等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不是两回事,是一回事。它们是互为条件,互相促进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果取得较大进展,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支持,为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样,农民收入能够持续增加、农业发展稳定提升,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主体支持和坚实基础。新农村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农村建设对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水平的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中国新农村建设:乡村治理与乡镇政府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

[2]陆利华.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农村经济,2006,(8).

[3]李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几个问题的思考.农业经济问题,2006,(8).

作者:陈 伟

农民新农村建设论文 篇3:

提高农民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力量,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农民素质。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作为一项根本措施来抓,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经营能力,培养知识化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的基本内涵  在新形势下,对农民在素质方面的基本要求,我们党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出发,从农民增收的愿望出发,从建设新农村的宏伟战略出发,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了“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一要求。从实际讲,农民素质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的技术素质  即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的能力。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而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质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只有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造就新型农民,让农民学会使用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才能有效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如在农产品方面,农民需要掌握农产品深加工的工艺流程、工艺参数、相关标准、安全生产的相关内容以及农产品冷冻、冷藏、保鲜等方面的先进技术。  (二)经营管理素质  即农民从事农产品营销、管理农村社会的能力。建设新农村需要的新型农民不但是农业生产者,还必须是农业的经营者和农村的管理者。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没有接受过有关农业经营管理的教育与培训,不了解农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难以适应现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比如在农产品营销方面,农民需要准确及时掌握市场动态,分析市场需求,找准营销渠道。同时,农民特别是农村基层干部要适应农村经营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  (三)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修养素质  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即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使农民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基础,从而提高农民获取、吸收、交流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较短。思想道德修养素质是指农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和道德修养能力。例如,要求农民衷心拥护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各项方针政策,祟尚科学,发扬民主,弘扬团结互助、助人为乐、勤俭节约、勤劳朴实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提高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广大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兴衰成败。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才能真正找到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第一,从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来看,广大农民自身素质偏低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巨大障碍。我国农村目前的现状是,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少、农民健康状况较差、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农民的市场参与能力不强等。农民素质低,不仅影响先进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使传统经济生产难以向现代生产转化,同时也影响到农民对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参与程度。  第二,从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生产发展靠农民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搞活农村流通市场;增加农民收入靠农民的统一协调、勤劳智慧和艰苦创业:乡风文明、村容整洁靠广大农民树立新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民主管理村级事务需要农民提高参与基层民主事务,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新农村建设最终还应体现在亿万农民群众所具有的新素质、新观念、新精神、新生活的层面上。  第三,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环境上来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是创造文明、祥和、安定的农村社会环境的需要。一些农民由于素质低,生活空虚,没有理想,集体主义观念淡薄,民主法制观念缺乏,利己主义观念膨胀等原因,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社会环境改善、社会风气净化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提高农民素质,可以使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自觉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新农村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四,从新农村建设的人口资源优势上来看,提高农民素质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新农村建设中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如何将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合理转移与农村劳动力的自身素质紧密相关。无论是农村城镇化,还是发展乡镇企业,就业者的受教育水平是实现就业的前提。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进步,一些素质不高的农村劳动力难以适应非农产业的要求,只能滞留在农村。如果农民具备了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就具备了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同时可缓解新农村建设人口压力。  第五,从新农村建设的产业结构优化需求上看,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结构优化、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按照优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农民需要改变过去的单纯种植、养殖做法,而要向农、牧、副、渔、工、商、服务等产业多方面发展。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民素质的作用被充分地展示出来。农民的素质越高,调整农业生产的能力也就越强。反之,结构调整可能变为盲目调整。在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不论是产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还是技术、信息的服务者,都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  三、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农民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更新观念。加强政府的组织领导  观念和意识是实践的先导,只有全新的观念,才会有全新的实践和全新的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是落实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要正确掌握农民的实际动态,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用竞争的观念、以农村经济发展的眼光决策和定位有关农民素质提高工作,承担起组织实施的责任,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的带头作用  提高农民素质,需要农村基层干部以身作则。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基层干部要加强理论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贯彻执行党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增强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增强为农户的服务意识,带头学习为农户服务的基本知识,切实当好人民公仆;转变工作方式方法,改进工作作风,从行政命令的工作方式转为指导服务的工作方式,用教育引导、示范服务、民主协商等方法,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问题。  (三)加强农民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农民现代文明素质  以创建文明村镇为主导,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整治陈规陋习,移风易俗,全面提升广大农民的文明素质和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把勤劳、善良等中华传统美德和民主、科学等现代文明意识统一起来教育农民,同时对广大农民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重点落实农村义务教育  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表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投资是各项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尤其是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公民来讲,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着眼,必须把农村义务教育当作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来抓,要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中央财政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促进农村新增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五)大力推广职业技术教育,健全农民培训制度和体系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直接培养了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大力发展推广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才能为发展高效农业输送适用人才,实现新农村跨越式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纵向上要健全并完善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横向上要适应第一、二、三产业的职业技术需求以及劳动力的转移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骨干,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但仍然存在着对农民科技培训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投入、激励、监督等机制不健全,没有法律保障,有限的农民科技培训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等情况。所以各级政府应充分认清统筹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应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农民培训工作,把农民培训规划列入本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中,把农民培训工作放在国民教育的优先地位来发展,努力探索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等方面的新路子、新方法和新思维,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建设新农村的新型农民。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群众,只有素质培育工作上去了,整体素质提高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必将会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作者:孙业超 陈从兰

上一篇:政治活动课探究论文下一篇:企业国际化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