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农业新科技建设论文

2022-04-24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推进农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本文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关系,并就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新农村农业新科技建设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新农村农业新科技建设论文 篇1:

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背景下农村电商中品牌农业建设研究

摘 要:在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的不断推进和电子商务在农村得到普及的时代背景之下,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的新农村建设,国家对农村的电子商务发展和品牌化农业建设给予了更多的政策扶持,本文对在“潍坊模式”升级版的背景之下潍坊农村电商发展和相应的农产品品牌建设的力量基础、实施现状和改革措施进行了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潍坊模式”;农村电商;品牌农业建设

在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市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各届领导干部的团结协作和积极带领下,充分发挥了当地原有的产业优势,在当地人们的创新精神和吃苦耐劳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支持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且在长久的探索和总结中得出了新时代对于农村进行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极其具有参考价值的“三农”工作经验模式,也就是本文所提到的“潍坊模式”。“潍坊模式”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诸城模式”,这个模式当中包含了不同城市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进行社會主义现代化改革和发展所进行的探索和积累的发展经验,对于发展过程中普遍遇到的农业产品滞销,农产品产量难以提升以及产品流动性不强、受季节约束程度大等问题进行解决的具体措施和经验探讨。第二部分是“寿光模式”,在改革开放和农村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过程当中,寿光对于蔬菜的生产和销售以及产业化、标准化建设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并且积累了较多的成功经验,这部分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蔬菜种植技术、产业化经营模式和蔬菜质量标准评定等分析和研究。第三部分是“潍坊模式”,这部分内容的关注点在于将农村和市场之间的鸿沟通过政府的介入和指导不断缩小,实现农村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能够与市场的实际需求具有较好的吻合程度,并且改变传统的农业分散小农户经营的模式,将不同地区在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当中取得良好实践效果的做法进行分析和总结,在此基础之上,为每个地区创立当地的龙头企业,并且在企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之前的经验有机结合,付诸实践。

一、品牌农业建设概述

“潍坊模式”升级版的提出为山东省的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民的回乡创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潍坊模式的实践过程当中实现了政府和市场对经济的良好把控和调整。在农村经济的转型和跨越发展过程当中,政府对其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式进行了及时和准确深入的参加与指导,帮助农民解决了和市场之间沟通困难的问题,有效推动了潍坊农村的现代化和产业化建设,使得市场资源的配置分为科学化和合理化。并且也形成了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的全新发展态势,将农产品的加工产业和农村的服务业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不同的农村企业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合作,协同发展,推动了农村农业产业链的形成,农产品的价值在经过加工处理和服务业的宣传之后得到了大幅度的上涨,为农村产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了基础。而近年来,线上销售的模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推广,可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果能够建设农村农产品品牌,并且通过电商销售的模式对农业产品的销售途径进行改革和转型的实践,对推动农村产业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也将使得“潍坊模式”升级版在新时代发挥出更大的时代价值。

二、农业品牌化推进山东新农村建设的机理

农业品牌化是山东省为了能够推进三农振兴的步伐而在近年来对农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行积极有效的控制和管理的方法途径之一,在品牌化建设的过程当中,通过充分发挥当地的农作物生产特点和优势,并且融合近年来飞速发展的高新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当中的农业活动的生产效率实现提升,提高了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技术和设备水平生产的农作物质量,这对山东省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达成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山东省市场经济体制之下对农村发展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农业生产质量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升,推动传统农业生产向着现代化的自动化产业化生产迈进,加快农村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速度,有利于山东省经济体制下农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在农业品牌化建设的过程当中,可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进而能够实现农业效益的提升,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在这样的发展理念之下得到了保障。

三、打造“潍坊模式”升级版背景下农村电商中品牌农业建设途径

1.完善“潍坊模式”下的政府服务职能

“潍坊模式”下的政府服务职能一方面体现在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方面,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电商发展的硬件基础,近年来的农村农产品电商发展往往由于受到农村硬件设施的不健全而发展迟滞,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主要的工作内容是对农村的信息化设备进行维修,对于还未引入信息化网络的区域实现网络的覆盖,加大农村信息化设备的投入资金,并且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信息化设备进行实时的运维工作保证农村信息化网络的稳定和畅通,实现农村宽带网络的建设和普及,第二个方面是对交通条件的改进,在“要想富,先修路”的号召下不少农村地区已经修建了平坦的道路,但是由于道路损坏之后的修补和维护不及时导致的路况严重恶化却是农村道路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为此有必要完善这部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个方面是建设农村的物流体系,电商是近年来新兴的产品销售模式,对物流速度和货物的运输时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与电商的发展相协调,城市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相当成熟的物流体系,以作为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但是由于农村的发展速度较城市缓慢,不少地区还没有建立快递物流网点,所以物流体系建立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

而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与当地的快递企业合作,完成农业产品城乡完整的配送体系的构建,进而实现农村农产品在线上和线下的同步销售,在线下销售平台的构建方面,通过在城市的社区建立农产品销售和配送的公共服务商店,增加农产品销售门店的数量,进而扩大农村农产品品牌农业建设的规模。

2.加强“潍坊模式”下的农村农业生产建设

在潍坊进行农村振兴和改革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农民对于当地农业生产环境的保护意识不足,并且存在着致富急切的心理,盲目对农村的土地进行开垦,此外,农业生产过程当中产生的废水和污染物也没有经过科学的处理手段就排放到了河流和乡村的地下水中,这些因素导致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和土壤质量在近年来严重恶化,为此,对于农村农业生产环境的建设也是品牌农业建设过程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部分,只有在发展过程中充分考虑农业生产环境的承受能力,并且减少产业化发展对农村环境发展造成的污染,才能够实现可持续的绿色稳定发展,进而形成品牌农业建设的基础保障。

首先,在推动农村农业生产建设的过程当中,可以为农户传播保护农业生产环境的思想和理念,具体可以通过为农民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对农民进行绿色生活方式的教育,并且倡导农民在种植作物时充分考虑土壤的承受能力,进而实现科学合理的农业种植活动,在保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土壤养分的保持,并且杜绝盲目开垦的行为的出现,与此同时采取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文明意识、全面弘扬农业生产理念等措施,提升农民保护农村农业生产环境的意识和积极主动性。

其次,对于农村农业生产文明建设的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继续完善,不断加强制度的全面性和实施落实的有效性,为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建设组建专门的法治管理团队,全面有效切实地提升农村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力度,完成将政府的执法机构和农民个人以及农村社会融合在一起进行科学合理调度的农业生产环境建设治理和监督体系。

最后,对于农村已经表现出来的土地水土流失和土壤养分下降的现象进行及时的处理,进一步加大农村绿化工作的实施和推行,在被盲目开垦而导致贫瘠和荒废的土地上种植能够存活的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并且提倡农民种花植树,增大农村土地的植被覆盖面积,缓解在农村产业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企业生产占用土地面积过大导致的农村植被覆盖面积不足而导致的空气质量下降和农业生产环境恶化问题,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绿色示范村。

此外,还可以对企业发展的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在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之下,企业的转型发展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必由之路,企业的发展只有与生态环境友好,其长久的发展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够得到保障,所以有必要在企业的产业化生产流水线中引入高新科技对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生产项目进行生产模式的改良,推动企业实现绿色生产,通过对企业的污染物进行减量和无害处理,实现企业发展的转型,最后,加强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和完善农村原有的环境监管体制也是有必要的,在新时期为农村创造不同形式的管理和环境保护制度,可以有效地避免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管理的缺失。

3.实施潍坊农业电商产业化经营

新时期“潍坊模式”的发展对农业品牌产业结构的升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产品的销售不再仅仅局限于附近的城市和地区,要将眼界放宽到全国,乃至全世界,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潍坊农业的发展,为当地农业的产业化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并且在当地落户了中国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蔬菜标准质量中心也在潍坊建成,潍坊农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为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着眼于全球市场,以国际标准对产品的质量和销售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发展,形成一流的农产品生产产业链,力求在当今的世界農产品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潍坊模式”升级版背景之下,要想实现全球化的产品经营,就不得不提到电商销售平台的建设的运维,在农业电商产业化经营的具体实践过程中,第一步需要对原有的农村经营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改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可以通过对已有的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而实现农村已有的农产品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有利于整体农村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进一步实现对于农产品销售生产产业化的升级,政府在这个过程中的介入可以有效推动农产品销售与市场的紧密结合,此外,在农业生产角度分析,可以通过对耕地的质量进行保护改善,种植过程中对土壤的特点和作物的种类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和研究,最终选择在特定的土壤和当地特有的气候环境下对最为合适的作物进行种植,防止不合理种植导致的土地经济效益的下降和土壤资源的浪费,提升农村农业生产的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实现适度规模的农产品种植,与此同时农村的产业发展不能仅仅停留在农业生产方向,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当中,还可以促进农业和林业的协调发展,实现不同产业对农村自然资源的合理共享,对农村原有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进一步调整。

其次,产业化的经营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高新的技术作为支撑,在品牌农业的建设过程当中,农业的产业化建设是极其重要的推动力量,是品牌农业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但是由于农村产业具有特殊性,不能直接进行人才和技术的引进,并且目前的农村企业对于绝大部分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盲目投入资金进行人才引进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并且人才引进之后农村企业的研发条件也不能满足相应的需求,为此,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过程当中需要开辟另一条更为可行的道路,在发展过程中对农村大户、经营人才、村社主体进行鼓励,并且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帮助他们兴办现代农业企业、合作社和各类专业协会,以期能够充分带动广大农民农产品生产和建设农业品牌的积极性,通过对龙头企业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的现代化改革与建设,提升农民在品牌农业建设过程当中的有效参与程度,与此同时,对于国家和政府在农村农业生产产业化建设方面给予的扶持资金加以充分和合理及时地利用,力求对龙头企业的经营和生产过程当中有充足生产经验、基础设施完备和自主创新程度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和项目完成的可靠性,同时获得投资的企业经营项目最好是与潍坊市的特色产品有密切的联系,这样便于后续电商平台对农业品牌产品的推广,此外,龙头企业的发展还可以通过农村领导人员制定合理科学的优惠政策吸引外来企业和社会资金的支持取得更高效的发展,最后,在土地的管理和分配上如果能够推动和引导龙头企业定向投资兴办农业生产基地,进而使得农民的利益与企业的效益由投入、服务、收购等形式密切结合在一起,鼓励农民以资金、技术或者土地经营权力等多种形式入股,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有效实现对于农村劳动力和多种其他生产要素的分配和利用,实行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机制。

4.提升农民的自主创新意识

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格局的过程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只有对农民的素质进行提升,积极鼓舞农民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主创新的意识,提升农民接纳新知识的能力,才能够使得农村的经济建设在长时间内保持蓬勃的生机,为此,农村的领导人员和管理者有必要开展一系列的农民培训活动,并且加大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提升农村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并且在实际的实践过程当中对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种植观念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且为农民介绍更为科学的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方法,倡导其在农业种植活动中进行科学管理理念的内化和实践;此外,还可以加大农村人才的引进力度,组建具有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农村农业生产和经营团队对农村农业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有效提升农村土壤的利用科学性和有效程度,实现农村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最后是对原有的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和人才的引进网络进行改进,加快发展农村人才市场网络体系,完善农村人才市场的服务职能,进而推进山东省农村的社会主义新格局建设。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农村电商发展和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政府在当地的服务职能,有效改善农村产业与市场需求的吻合程度,积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且加快农村产业化建设的步伐,才能够為农村产业品牌化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与此同时,创新能力在当代是企业长久发展的不竭动力,为此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农民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品牌农业建设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肖靖.健全产业链,全力打造“荷虾共生”望城荷花虾生态农业品牌[N].现代物流报,2020-07-06(A06).

[2]姜明辉.增强消费对“六稳”“六保”的作用[N].黑龙江日报,2020-07-05(003).

[3]孙建新.对县域农业公用品牌建设的思考与建议[N].中国质量报,2020-06-18(004).

作者简介:王彩霞(1980.10- ),女,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甄小虎(1983.04- ),男,汉族,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电子商务、农村电商、网络营销;赵雪琪(2000.08- ),女,汉族,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18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李家和(2001.11- ),男,汉族,山东经贸职业学院,2019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

作者:王彩霞 甄小虎 赵雪琪 李家和

新农村农业新科技建设论文 篇2:

论高等农业院校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推进农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本文阐述了高等农业院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关系,并就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途径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 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系 要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念,是农村综合变革又一新的起点。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涵盖农业、教育、资源、环境、人口等众多学科的庞大系统工程,是我党针对日益严峻的三农问题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与高校尤其是高等农业院校有着不容忽视的联系。如何整合高等农业院校的知识优势,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高等农业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高等农业院校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之间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推进农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这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关键。

首先,高等农业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农业人才的基地。我国具有极其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城市每年新吸收农民工约在四五百万,每年有农村高考入学的学生也多达二三百万,他们毕业后绝大数都留在城市工作。也就是说,每年通过各种渠道,农村向城市输送的劳动力就多达六百万,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高等农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横跨教育、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针对性和发展的特殊性,担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高等农业院校多年来培养了大批农业专业科技人才,为我国的农业科技做出了重大贡献。大批的农业院校毕业生在农业管理、生产、科技和教育第一线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独立建制的高等农业院校已成为发展科学文化和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农业专门人才的基地。

其次,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科学知识创新、基础研究和国家关键技术攻坚的主力。高等农业院校是知识生产的源头,其多学科的环境,有利于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形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在经过高度分化之后又呈现出高度综合的态势,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明显,而新知识的增长点就出现在这些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上。另外,高等农业院校具有良好的科学研究的基础,先进的科学研究设施,这是知识生产必需的物质条件。借助现代化的实验手段和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图书情报资源,通过教师和科研人员,甚至包括学生创造性的劳动,可以产生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的无形的新科学知识和成果。高等农业院校在知识的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表现除了在知识的创新与传播中发挥作用外,还通过参与建立高新技术园区、释放基地等方式把学校中的新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村中去,使之转化成现实的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的财富。

再次,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高等农业院校参与知识传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形成新学科、创新知识和创新技术。是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生力军,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多层次、多形式进行产学研相结合,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技术保障。

最后,高等农业院校是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它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决策思考;高等农业教育系统产出的科研成果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高等农业院校的要求

(一) 牢固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观念

高等农业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地和输送源,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树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思想观念,增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的意识和主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要按照农村经济结构性调整、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工业化的要求,对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进行认真改革,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素质高、能力强、懂科技、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生产、加工、营销、管理人才,所以高等农业院校在这项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建立和完善现代高等农业教育、教学制度

首先,转变政府管理高等农业教育的职能。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教,改革政府管理高等农业院校的方式,强化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监督指导和提供服务等方面的职能,逐步减少对学校的直接行政管理。

其次,确立高校的独立性和市场主体地位。依法落实高等农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其成为真正的独立法人和市场主体,增强高等农业院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高等农业院校逐步建立与政府和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树立经营学校的理念,面向社会和市场,寻求自身的发展。

再次,引导高等农业院校正确定位、突出特色、分类分层次办学。不同的高等农业院校应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特色、传统和外部需求等科学地定位。国家给予分类指导,分类管理,科学地核定各类型学校的规模、投入,制订符合各类型学校培养目标的质量评估标准。各类学校及其所举办的各种性质各种层次的教育,应研究其内部规律和外部需求,努力发展提高。

(三)不断推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首先,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就业与创业意识为重点,把素质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推进高校教学改革,努力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其次,加强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材建设。制订高等农业院校课程教材改革总体方案,对课程教材体系的改革进行指导。

再次,全面推进高等农业院校弹性学习制度。积极进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试点,全面推行高等农业院校弹性学习制度。适应高校弹性学习制度的建立,逐步改革和完善高等农业院校学籍管理制度。建立适应终身学习需要的高等农业教育资源共享模式,鼓励学生跨校、跨学科、跨专业选课,逐步实行学分互认等。

最后,进一步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改革招生制度,坚持执行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农科专业,并使农业人才流向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优惠、保护政策,切实做到减免学费、政府补贴。国家应设立农业人才培养基金或农业教育捐资助学基金,用于资助贫困优秀生完成学业并回到农村服务。允许地方院校自主跨地区招生。

(四)调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进一步调整农业类专业数量,拓宽专业口径,更新教学内容,增强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积极发展农工、农理、农经、农文、农管交叉的专业和与农业科技相关的新兴、边缘和高新技术专业。而且要重视向适应性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空间延伸和海洋开发农业、新能源农业、文化消费型农业拓展,使学科、专业总体布局结构适应“三大产业”模糊化的现代农业的需要。

(五)创新办学形式,实现高等农业教育的开放化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社会,高等农业院校的功能、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高等农业院校要转变观念,创新办学形式,实行“开放式”办学,走产、学、研三者相结合、一体化的道路。要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除积极发展高等普通本科教育外,还要积极发展面向农村的高等职业教育、成人高职教育、成人高等专业证书和各类培训教育,在拓宽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途径的同时,拓宽高校自身的办学路子。

(六)开展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

在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高等农业院校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学校的科技、人才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和在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努力为提高农民素质服务,另一方面,学校要按照市场需要,创新模式,拓宽渠道,开展富有特色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根据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当前,要着重开展好以下几项培训: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培训,为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骨干力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发挥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新要求,也为高等农业院校的改革和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我们高等农业院校必须抓住机遇,发挥优势,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有作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贵友,刘志民,等.道路 模式 战略——高等农林教育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卢良恕.面向新世纪的农业与农业科技发展趋势与展望[EB/OL].http://www.qzhagri.org.

[3]王广忠,等.农业教育与农业发展互动机制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3,(12).

[4]李国杰.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5,(7).

作者:廖 恒

新农村农业新科技建设论文 篇3: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农业是民生基础,并为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新阶段提出的重要目标,也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只有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不断优化经济管理方法,才能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将着重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与策略,并借此能切实提升民生水平。

新农村建设主要指以新时代要求为依托,开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农村建设,以创设文明和谐、经济繁荣、基础完善、环境良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而农业经济管理是规划并控制农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管理活动,能根据国家的农业发展方针对农业经济市场进行针对性调控。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地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也在不断探索合理改进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方案,不仅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效优化了农村居住环境,提高了农村的整体生活水平。但由于农业体系尚未完善,所以导致农业基础设施系统建设水平仍相对较低,给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基于此,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应认真分析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农业经济发展策略,以实现农业经济管理工作的高水平开展。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经济管理        存在的问题

农业发展缓慢,机械化水平低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也明显缩小。长期以来,小规模分散生产的小农经济已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导致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给农业经济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阻碍。近些年来,基层政府虽然致力于当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联结合作,但由于利益挂钩松散,导致规模经营难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竞争力的提高。另外,以传统模式为基础的种养业仍然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具有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加工业未得到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另一方面,目前市面上的农业机械以大中型为主,成本相对较高,虽然农民十分迫切地想要改善生产条件,但受购买力的影响,我国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低下的问题仍十分突出。同时由于地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增收困难,所以大部分农村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而中老年人的思想相对保守,接受新农业技术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再加之缺乏完善的技术推广体系,导致现代农业技术的开展难以顺利进行。

制度建设落后,管理意识不足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农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壮举,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有效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原有的农业理论系统和政策制度已经呈现出一系列弊端,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农村目前面临的最严重问题就是资金短缺,农村金融服务落后,农业融资难,导致农业发展止步不前。现阶段,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促农政策与方针,希望能有效推动农业经济向着资本密集化与技术密集化发展,但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不足,农业种植者的销售知识薄弱,导致农产品滞销的问题频发,农民的经济利益得不到保障,阻碍了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另外,受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响,基层政府对于我国的农业政策常常缺乏正确认知,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整体思路也缺少科学的规划,导致农业统筹管理效果差强人意。同时由于农业经济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薄弱,对先进管理模式的接受度不高,所以造成了管理滞后的局面。

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环境污染加剧

目前不少农村地区仍存在水利设施不完善的问题,且基础设备落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低。再加之部分基层政府缺乏对农业发展的足够重视,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未引入高新技术,导致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农民的种植创新意识不强,很多地区仍沿用落后的种植方式,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想要实现我国农业的科技化、信息化发展,国家必须重视起农业经济专业管理人员的培养,但目前农业科研资金的投入不高,导致高新科技型管理人才流失,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创新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环境保护方面走了较多的弯路,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等,导致土地污染危害加剧,土壤质量不断下降。

文化教育欠缺,农民素质需要更大提高

我国正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期,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的道德意识以及价值观念均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在历史原因的影响下,封建迷信的思想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这与社会主义科学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冲突,既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也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想要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农民既要形成科学的思想价值观念,也必须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与农业生产技术,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应拥有良好的经营素质、管理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合作素养。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逐年上升,但整体状况仍不乐观,体力型农民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不利于现代生产技术的有效推广。同时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农民科技意识淡薄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学习农业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积极性也普遍偏低。另一方面,不同地区具备不同的特点,实际情况也是千差万别,但农村的思想政治建设大多缺乏现实针对性,形式主义明显,且实效性不强,这也是造成农民素质不够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新农村建设中农业                       经济管理的优化策略

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增强技术创新水平

在传统农业产业结构的影响下,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大多只关注农作物的生产水平,缺乏长远发展策略的规划,无法给农民增收带来实质性帮助。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优化农业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经济管理水平已经成为政府及农经管理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只有以本地优势为依托,增强农产品生产能力,拓展农产品营销途径,才能实现农业经济的良好发展。同时也要明确农业经济管理的创新要求,强化新农业理念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切实认识到农业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意义,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农经管理人员也应充分认识到农民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鼓励其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产业,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产品价值,实现农民获利。另外,管理人員应树立现代化和自动化的管理目标,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为农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奠定基础。以农副产品的加工为例,管理人员不仅要抓好农产品的生产环节,也要引入先进的产品加工、保险、包装技术,并严格控制运输和销售环节,以构建完整的农副产品产业链。

改进管理制度,提高农经管理意识

完善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必须仔细规划并严密组织各项农村经济活动,以确保各项促农政策的深入落实。管理人员应明确制度与工作之间的关系,自觉衡量农业经济管理成效,并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以针对性地改进管理模式。在完善农业经济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发展形势,通过科学征用、合规流转等手段提高农业用地的利用率。基层政府也可推出适宜的惠农政策,并发挥自身的引导职能,充当企业与农民的合作桥梁,以实现农副业经济的稳步发展。另一方面,为脱离粗放型管理模式,管理人员必须树立起科学的管理意识,并积极学习新型管理方法,以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基层政府或组织应强化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合理管控,并加大宣传公民权利意识,使农民认识到农业生产不仅仅是为了创收、增收,更重要的是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进而有效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农业生产活动中真正的主人。

發展公共事业,构建农村生态文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级政府以及农业经济管理人员必须统筹各方力量,整合各渠道资金,实现农村公共设施的全方位覆盖。在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的同时,还要积极构建强大的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从而为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创造必要条件。为确保农业机械化操作的顺利实现,要加快完善道路网络、电网等设施,并积极开展水利项目,以确保各项经济管理制度顺利落实。农业机械化操作水平的提高虽然能有效解决人力成本消耗大的问题,但一些农机设备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管理人员要树立起高度的安全意识,与政府联合制定安全鉴定制度,并严格管理设备买卖、维修市场。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在进行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必须要强化农民的环保意识,以防止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首先,要加强农村法治建设,致力于改善土壤污染问题,并实施有效的防治措施,实现从农业生产到无害化处理的全过程管控。其次,还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在引导农民采取能源生态模式的同时,要优化垃圾集中处理管理流程,进而为农民创造舒适的生态环境。

强化农业培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社会对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开展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积极组织农村劳动力进行短、中、长期培训,以提高其农业技能。政府也应致力于发展乡镇企业,并大力扶持第三产业,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拓宽农民的收入来源。同时要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家庭和睦、诚信友爱、邻里团结的文明新农村。在引入农业新设备或新理念后,应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知识学习,使其能熟练掌握机械化设备的操作技能,并了解不同农作物的生产特点,进而生产出更高质量的农产品。另外,农业经济管理人员也要大力宣传生产绿色农产品对环境保护以及人民健康的重要意义,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农作物的化学成分含量。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在提高综合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业经济管理工作必须不断革新,致力于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并强化对农民的教育培训,以实现农业用地的合理利用,促进农业经济的转型与发展。

(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国际贸易系)

作者:申海羡

上一篇:商务英语语法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造价控制施工建筑工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