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2024-04-07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通用14篇)

篇1:“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原有的一些教育机制、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政府、民间团体、学校为适应社会需求作出了革新育人方法的探索。课堂教学的改革,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新的教学模式、新的学习方法正在朝改革中发展。

【关键词】

活动单导学模式 物理教学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上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而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这种主导优势将被彻底打破,教师角色的定位也由主导者变为引导者。

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就目前而言,新课程改革正在各地广泛而深入的开展,在新课改的过程中,各地都在努力探索,我校引进学习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它有三个核心概念。

一是“活动”,活动是学生基于教学内容,主动作用于课堂的行为方式和过程,包括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操作活动和实践活动。

二是“活动单”的设计,“活动单”是体现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活动方案等教学元素的平台,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主要依据。

三是“导学”,“导学”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点拨启迪、评价提升等手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要包括导趣、导思和导行等。

二、“活动单导学模式”引领下的物理课堂实施过程

1.明确目标,突出重点,自学教材。这是这一模式最基础的部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按照“活动单”中的“学习要求”自学物理教材,培养自学能力,夯实基础知识,为合作探究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2.分组讨论,合作探究,互展互评。这是这一导学模式的正式启动阶段。课堂讨论题目来源有二:其一,学生在自学教材过程中产生的疑问,记录在“活动单”上设计的“疑难探究”活动栏目的空白处,教师暂不作正面回答,将这些疑难点让学生自己先讨论。如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中学到“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时,就有学生根据被作用物体的不同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二力平衡之间的异同”提出疑问。其二,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材的重点,围绕当前热点,在“活动单”的“活动方案”中精心设计“热点探究”。

3.启发引导,点拨提升,总结评价。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首先,教师的引领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凡是合作小组通过讨论交流、互评互帮这种“兵带兵”的活动方式能够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对属于“跳一跳,摘得到”的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启发引导、点拨提升的作用,帮助学生达到新的认知发展水平。

4.练习检测,反馈评价,巩固建构。课堂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化知识为能力,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向形成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深化。课堂练习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广泛开展“兵教兵”,教师个别指导,允许合作小组内讨论及组与组之间的交流、评价,开展竞赛。课堂检测应做到独立、按时完成,教师不予指导,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快速高效、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能力,有助于准确反馈学情。

三、了解自己与学生,找准导的起点

“以活动促发展”是“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宗旨。知识从课堂活动中得来,能力在课堂活动中培养,素质从课堂活动中得到全面提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讲个不停,而是依据教学目标、教学进度以及实际的学习水平设计的教学“活动单”,通过“情景创设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成果展示 自我完善 点评提升”等六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老师由过去前台的“演员”变为了幕后的“导演”。过去机械、呆板、沉闷、单一的课堂变得活泼灵动、丰富多彩。利用“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模式上课,让老师课前动起来、课上闲下来,而让学生课上动起来、课后闲下来,课堂效率提高了,课后学生减负了,教师以导促学,学生在“乐学、善学、爱学、会学”中达成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活动单导学模式”实施的注意点

1.注意初次展示和二次展示相结合。物理课堂运用“活动单导学”时,为避免过多的讨论浪费时间,应及时发现典型的学习成果,在其他小组讨论尚未结束时,就呈现在黑板上,完成初次呈现。然后组织其他小组的同学对初次呈现的成果进行讨论,纠正错误,补充完善,完成生生之间的互动,方可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2.注意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相结合。运用“活动单导学”的物理课堂中,教师容易错误地认为只要按“活动单”组织教学,讲得越少越好,甚至最好不讲。因此,在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关注生生互动的同时,也应注意师生互动。其实无论是“活动单”的制作还是课堂中的学习活动过程、成果展示及评价,教师的“导”都不可或缺。

3.注意合作讨论和建构落实相结合。“活动单导学”容易出现的情况是物理课堂热热闹闹地结束了,而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却落空了,这是有违“活动单导学模式”初衷的。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形式了解学生达到目标的情况,及时调整预设的内容。在“活动单”的内容设计中,要设置“建构落实”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去总结知识体系,亲身去感知、感悟、感受学习。

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从多点入手,让学生愉快、主动、高效地学习,使课堂的导与学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活动单的导学模式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参考文献】

【1】丁非.“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筹划与设计【J】.(2009)ISBN:978-7-5307-4565-6

【2】李鸣华.资源重组与教育(2009)ISBN:978-7-0302-6192-2

【3】鞠玉翠.美国教师的三种教育取向(2009)CNKI:SUN:NJSH.0.2010-04-021

篇2:“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一、前言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英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英语教育教学的现状尚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与时俱进的要求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随着课堂教学改革地不断深入,英语课堂教学也有了令人欢欣鼓舞的改革突破。“满堂灌”、“填鸭式”、“一言堂”模式开始被逐一淘汰,以学生为中心的各种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从全国各地英语水平测试情况表明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但不可否认英语教学与其他学校课程相比,仍然存在着费时多、学生负担大、效率较低的状况。

为了让教师和学生从沉重的课程负担中走出困境,我校初

一、初二分别推出5个班级在当地教育局教研室的领导下,开展了以“活动单导学为”模式的第一轮教学实验,该模式以“活动单”为载体让学生课前预习,课中小组合作,学生之间不断竞争展示,收到比较明显的教学效果。

2.兄弟学校类似教学实验研究综述

山东杜郎口中学的课堂教学分为三个模块:预习——展示——反馈。在“预习模块”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本课题的重点难点并初步达成目标;在“展示模块”时,让学生展示、交流预习的学习成果,在“反馈模块”上,让教师根据预设的学习目标对学生进行回归性的检测,让学生在展示讨论中比较牢固地掌握了知识。

江苏洋思中学提出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模式进行了改革,每堂课都先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教师的指导要做到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明确。“先学后教”的“教”就是一种“点拨”,由于学生通过自学已基本掌握了书上的知识,所以教师真正讲解的内容很少。每堂课上都能让学生做到“当堂训练”,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

3.实验的基本理论依据

“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师引路的教学模式。该模式把教师的讲授改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自学、探究、质疑、互动、交流,教师的课堂点拨已不是课堂的主导。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法,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地获得是个体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构建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协作、会话、意义构建”是构建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中“协作”指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做到友好、平等、支持和帮助。科德曾经说过,有效的语言教学不应违背自然过程,而应适应自然过程;不应阻碍学习,而应有助于学习并促进学习;不能令学生去适应教师和教材,而应让教师和教材去适应学生。

二、实验设计

1.实验对象

一、初二年级各选5个班级试行采用“活动单导学”模式上课,开始是几堂课用一次“活动单”逐步过渡到每堂课都用“活动单”,其他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2.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达到下列目的。

a.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自学技巧和方法,化学生被动学为主动学。

b.改革传统的教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建立新型的课堂模式,切实解决学生课余负担的问题。

c.检验该教学模式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效性和可行性,为本市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理论数据和实践经验。

3.实验过程

a.活动单的制定与完善

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每周三进行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备课、上课实践实验活动。每次活动有两个议程:第一个议程,对上周活动单使用情况进行研讨并由主备人上研究课,然后集体分析课堂成败得失;第二个议程,以下周上研讨课的老师为主讲,与教研组成员一起讨论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并拿出下周每一节课活动单的初步方案,提出活动单制作过程中个人所遇到的困难。

b.活动单的班级要求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讨论学习,使用活动单的班级必须对该班学生进行调位、分组、编号。即依据英语学习水平分别把每班分成6至8个小组,每组6至8人,让学生“餐桌式”面面而坐,尽可能让每组学生的英语水

平相当,并把每组学生进行编号。这样便于教师、学生在课堂中活动,如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让每个组的任何同一个号码的学生展示课堂成果,让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对成绩优秀的进行加分奖励,每课都评出“本课之星组”、“最佳活动小组”、“全员参加小组”等等。

c.活动单基本结构

活动单通常分为预习案、学习案和检测案三部分。

预习案要求学生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通过组内讨论找到答案,课上或展示在小黑板上、或直接把预习案拿到投影仪上展示,组内代表发言讲解,全组人人参与,教师有时是“裁判员”、有时是“记分员”、有时也是“运动员”。

学习案根据任务型课堂要求分成以下三类。

Pre-task——呈现和完成学习任务所需的语言知识,介绍活动的要求和实施步骤。

While-task——活动单上设计若干个活动构成活动链,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各项任务,并根据活动单要求充分做好展示前的准备。活动单的设计力求体现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努力做到知识呈现一步,操练一步。

Post-task——让学生不断展示他们的活动成果,组与组之间可以互相提问、相互答疑。

检测案是活动单的第三个部分,教师可根据课堂的容量准备与本课内容密切相关的书面练习,让学生尽可能地当堂完成,极少数的作业留在课后。

三、实验结论综述

通过一学年的实验,试验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水平方面明显高于非实验班级,且课余负担明显底于非实验班级。以初一学年笔试水平测试为例,1至5班实验班级成绩优于6至10班非实验班级,详见下表(因涉及到班级成绩不准排名,班级实际序号已做调整)。

从实验的整体情况看,初中英语教学中”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实验发现,“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精心准备活动单

精心制作每一堂课的活动单是教师课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每份活动单必须努力做到目标明确、活动安排清楚、活动过程简洁,活动单的质量对教学任务的完成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不同的课型活动单的设计要有所不同。不仅新授课、复

习课要有活动单,就是习题评讲课也可采用活动单形式。从活动单的设计到打印,并在课前发到学生手中预习,任课教师要做大量的工作。

2.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兴趣是学生学习英语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其活动的趣味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切忌堂堂一个样、节节一个调,教学中要能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好奇心,这样才能扣住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讲授英文数字表达时,课堂检测中就有老师设计“拍卖大会”,将学生自己的文具、书籍、身边的一些零食等拿出来进行拍卖,课堂气氛热烈,教学效果明显。但这样的设计要做到每堂课都能独特、新颖,是件极不容易的事。

3.适时评价,不断激励

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学生的活动进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果活动单设计基本流于提出问题、小组合作讨论、然后班级交流,时间长了,学生会处于一种麻木状态,学习效率往往得不到保证,有时在小组合作交流时,尤其是组与组之间交流时,容易出现表面上看上去热热闹闹,实际上有的学生会借讨论之名相互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题。所以课堂适时评价在这样的课上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一声“Yes.”、一句“Right.”、或简单的“Good.”显得课堂仍在老师的掌控之中。教师要根据各组的活动情况,不断给每个组记分,这不仅是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也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把他们引进了竞争的“赛场”。

4.转换角色,协调关系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主导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向导者和促进者,同时还是共同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教师面对多个小组、众多学生,必须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创设和谐、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维持良好的学习秩序。这种课堂的改变有一个从被动到主动、由启发到自主发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用最快捷的方法来引导完成,要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需要、言语交往的需要、言语求知的需要。学生的活动,有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当学生的言语活动出现严重失误时,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候指出并及时更正;当学生的活动“冷场”时,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有时活动单的设计与学生的活动实际操作仍有距离,教师应视课堂要求随机应变,“因材施教”。

初中英语“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只是我们的一个初步尝试,活动单让学生学习的负担有所减少,但给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加,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明显不足。如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好英语是我们每个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愿望,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篇3:“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活动单导学”, 就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依“活动单”而活动的导学、导动的教学模式。从内涵上看, 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创设一定的导学情境, 学生循“导”而学, 教师为学而“导”, 多向交流, 积极互动, 实现教学目标;从外延上看, 导的方式有导入、导学、导看、导议、导练、导结, 通过引导, 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授之以方法, 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内化”。这种教学方式, 就活动形式而言, 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课程资源中的活动因素, 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情境、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 通过活动“场”的培育, 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 实现活动教学化;就活动主客体而言, 教师是整个活动流程中的组织者、提升者。就活动目标而言, 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定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基础为目的的, 以课堂为中心, 课内外互动互补的、有序有效的主体实践活动。“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生命”的教学理念, 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主动学习, 积极参与, 互动合作, 反思感悟, 从而使教学变成了人人自主, 全员合作, 共同发展的过程。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课改的成功与否, 学生最有发言权。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解放人, 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 把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课堂教学是学生发展生命个性、提升生命境界的修炼过程。课堂教学不仅仅关注学生“技”的进步、“知”的获得, 更要重视学生“人”的内涵发展, 要始终把生命优先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已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在这种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学生学习、表现的欲望非常强烈, 有时要找一个不认真的人都比较难。

在“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 发现有以下了一些新气象。

一、学生方面

学生无疑是这场教学变革的最大受益者!今天, 当我们从各种媒体上看到诸如xx学校xx学生因不堪学习的重负而选择结束自己年轻生命的时候, 作为一名有良知的教育工作者, 无不痛心疾首, 扼腕叹息!在传统模式下学生的学习, 从本质上讲, 都是处于“被动”的, 而这种“被动”状态又是怎么形成的呢?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我们教师自己在课堂占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实际上是被老师“套牢”了!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 所带来的后果是:学生的学习生活单调而枯燥;学生的学习只重“结果”, 缺少必要的质疑、选择、批判、探索、想象、创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学生的认知过程基本上属于“被动”行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满堂灌”的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疲于应付”, 课堂的交流带有明显的“单向性”;学生学习的“生态环境”明显恶化, 缺乏“宽松、愉悦、民主、平等、和谐、客观的评价和激励”

“活动单导学”模式下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变化:

第一, 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明显好转。像过去那样不懂装懂、滥竽充数的学生少了, 以小组为单位的评价机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感染着每一个组内成员, 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 能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二,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宽松氛围, 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消除了彼此之间的心理戒备, 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增进了同学间的友情和信任, 每一个人都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 主动地参与其中。

第三, 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小组内充分的讨论与交流, 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更准确了, 声音更高了, 胆子更大了, 心理素质也越来越好了;利用小黑板进行学习成果的展示, 让他们的书写更规范了;小组间的评价、质疑与解释, 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均能得到提升。

第四, 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与提高。从以往回答问题的扭扭捏捏、支支吾吾, 到小组讨论的激烈争论和组间评价的针锋相对;从过去的人云亦云、随声附和, 到现在的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从以前的“被问问题”, 到如今的“主动问”……只要我们细心观察, 无论课内还是课外, 随处可见学生自信的表现!

二、教师方面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践, 深深地体会到“活动单导学”课堂教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负担的减轻, 更多的是思考与挑战!

我们再也不能一本书、一支粉笔就走上课堂, 教材内容也不足以让我们“包打天下”了!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整合者, 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推动者。要完成这样的角色转换, 除了更新观念, 还应加强教研活动, 强化集体备课。

三、师生关系方面

传统模式下的师生关系, 表面看上去“风平浪静”, 实质上是“对立”的, 存在着明显的“冲突”。进行“活动单导学”的课堂教学后, 师生关系, 变得和谐融洽了, 表现在:

第一, 打破传统的讲台上下的所谓“师道尊严”, 老师回归到学生的身边, 身体的距离靠近了, 心也靠得更近了。师生关系“和谐了”。

第二, 课堂上“有说有笑”, 学生在快乐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陶冶了情操。师生关系“融洽了”。

第三, 师生共同讨论, 共同探索, 在思维的碰撞中擦出“火花”, 在预设方案中随处可见的“动态生成”。师生关系“民主了”。

篇4:认知模式下的初中英语活动单导学

一、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分析

人的学习过程离不开形形色色的活动,人的一切新知的获得、巩固都是在活动中完成的,并在活动中得到进一步的运用。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对其理论基础作出解读:

1.以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学习并不是知识获得的惟一动因。对已有内部认知结构加以耐心地建构,才是认知发展的惟一机制。只有在这一机制的框架内,成熟和学习才成为合法的因素,促使认知以理性、连贯和富有说服力的方式发展。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程序性。学习的程序具有某些认知特性,使它们先导于认知结构,其认知特性包括两个:一是重复性,即一个程序可以无数次地被再激活;二是普遍性,即一个程序可以在新的情境中以不同的方式得到推广。

2.以认知科学的问题解决理论为基础:认知科学的问题解决理论认为人在问题解决过程中以某种独特的方式综合在某一内容领域中业已习得的原理,程序性和陈述性知识以及认知策略以解决先前未曾遇到的问题,以期促进知识技能的增长,反应的增强。本质上讲,问题解决是头脑中新旧知识经过加工,转换,整合进而形成解决方法的过程,它涉及到新观念的形成,是语义网络中的信息或信息组块之间的激活扩散过程。同时也是新、旧概念,相邻概念的整合过程。

3.以社会建构主义的信息理论为基础:学习过程不再是一个人施事的过程。社会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多人参与和共同提高,强调资源共享和学习互动,并且坚持认为只有协作学习,互助学习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新知的习得,只有通过协作学习,互动学习才能完善新知的建构,而新知的建构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得到检测和发展。

二、英语课堂活动单的设计理念

基于以上活动单导学理论基础的解析,我认为:活动单导学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改革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语言学习离不开交际与运用,先“学”后“习”再“运用”或边“学”边“习”边“运用”是英语学习的主要形式。在英语课堂中,学习通过参与一系列的语言活动,可以不断地提高自身语言水平和语言技能。第二,英语对中国学生而言是外语,一切相关知识及其荷载的文化内涵对中国学生而言都是新知,新知的建构和重组离不开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积极参与这些活动有利于他们的新知建构和重组。第三,改善外语学习的核心问题是学习理念问题。活动单导学“将外语融合到语境中去学习,效果好,(学生)进步大,不管用何种方法促进外语学习,在语境中学习外语技能是不可或缺的”。

活动单导学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合理、适当运用外语的语言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大有帮助。最后,活动单导学这种教学形式符合认知理论中的问题解决模式,是该模式的拓展运用。学生课堂中的一系列语言活动就是一个个问题解决过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展示等方式达到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现了学习的协作性和社会性。

为发挥活动单导学这一新模式的功用,科学、合理地设计英语课堂活动单就成为其关键。活动内容、形式的设计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到教与学的结果。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教者应该认识这样一个原则:学习者(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学生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活动设计必须针对学习者的差异进行层次划分,区别对待,因为学习者总是带着一些适当的记忆结构(旧知)开始一项新的学习任务,参与新的活动。这些结构可被提取出来作为新的学习加工的一部分。因此,毫无疑问,我们应该依据新学习的预期结果来考虑它如何受先前学习的影响。

第二,教学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的创新学习,有利于培养学习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学习是指能够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思维产品的学习活动。为此,教学活动要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勇于质疑书本观点”,“具有自己的思考”,“提出了独到见解”。具体地讲,我们的英语课堂活动在设计时要有余地,让学生有发散思维的空间和时机。

第三,教学设计要有利于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知识可以做到相互分享,相互补充。这有利于知识嫁接和新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观点冲突会引发讨论和争议,可以触发新问题和新观点的产出,引导学生超越给出的信息进行思考,可以培养学生求同存异的协作意识和社会意识。

第四,教学活动设计要有利于学生概念组合策略的培养。所谓概念组合是指通过整合原本没有关联的概念,或者重组现有概念中的构成要素而生成新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语言是一个庞大而完整的系统,学生新、旧知识的整合是学习得以提高的关键,我们应该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帮助和促进学生将已学知识系统化,同时生成新知的增长点,

最后,教学活动设计要有利于让教育过程成为学生的积极求知过程。现代科学表明:情感和认知是不可分割的,相互促进的。学习者在积极的情感参与下,能取得更好的认知效果,认知的提高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情感因素对其学习结果的影响尤为突出。因此,活动的形式要体现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活动的内容则要在保证知识性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成功率。

篇5:“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林梓镇阳光初中举行“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专题研讨沙龙 12月11日,林梓镇阳光初中 “活动单导学”专题研讨沙龙在该校三楼会议室举行。

此次“活动单导学”专题沙龙研讨活动前两周,该校12位老师开设了以“课堂展示” 为专题的“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研讨课。本次活动中,大家围绕研讨课上学生展示情况分别从展示时间准确性、展示内容的科学性、展示形式的多样性、展示的效果高效性等几个方面“举案说法”,并形成了完善的“课堂展示”评价标准。

本次沙龙活动是对“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的更深层次的探讨,对该校更优推进“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王建华 王相峰)

篇6:“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各镇中心初中、相关市直学校:

10月下旬和11月上旬,全市在如皋初中、如师附小、丁堰镇中、丁堰小学、高明学校中小学部、磨头镇中和磨头小学等八个点举行了大规模的“活动单导学模式”分片教学展示活动。此次活动共提供优秀课例136节,参加观摩和研讨的初中、小学教师达到六千多人。为进一步放大活动的效应,深入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有效开展,现就对本次活动落实和今后一段时间“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推进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1.统一思想,坚持不懈,坚定不移地走改革之路。

各单位要把推进“活动单导学模式”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要从学生终身成长的角度来提高认识,旗帜鲜明地倡导课堂教学改革,做到整体联动,步调一致,坚决杜绝“不愿改”、“不敢改”的现象,确保改革的全覆盖。

2.完善机制,加强管理,为模式的推进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各镇(学校)要建立管理层的蹲点蹲班制度,实施教师人人过关制度。领导要深入课堂,了解实情,要把“是否改”、“改得怎样”作为年终考核、骨干教师评定的重要参考依据。

3.先学课“形”,再求课“理”,逐步做到“形”“神”兼备。

各单位要根据本次分片教学展示各学科的要求,结合展示课例,召开好各学科沙龙研讨会,切实研讨和解决“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困惑。要进一步加大对全体教师培训力度,先从规定的教学环节和操作程序入手,力求使课堂符合基本的教学结构,在此基础上不断实践,并逐步追求和体现“活动单导学模式”的本质和精髓。

4.努力探索,深入研究,使模式在推进的过程中日趋完善。

各单位要通过集体备课、课题研究、沙龙研讨、教学反思等形式加强对“活动单导学模式”的研究,特别要对实施和推进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切片分析”。目前,尤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解决办法,落实改进措施:

①改变“活动单”过于笼统和过于饱涨的弊端。过于笼统,没有必要的提示,学生无法操作,达不到引领和“导航”的作用;过于饱涨,成为“问题单”和“作业单”,学生就没有了自主建构和自主生成的空间。

②模式的运用要凸显不同学科的不同特点。遵循学科特点,体现学科本质是实施“活动单导学模式”的基本前提。比如语言学科重感性,数理学科重理性;语言学科强调形象思维,数理学科突出逻辑思维,因此在具体的学习方法上就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机械模仿,削足适履,违背学科的固有规律,效果必然适得其反。

③“自主学习”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自主学习”是活动的前提,一定要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如果没有自主学习就进行合作,势必滋长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思维惰性和依赖情绪,对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形成有害无益。

④加强“小组合作”有效性的研究。一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合作机制,组内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要对组长进行培训,发挥他们在组织和管理方面的作用;二是要教给学生合作和交流的方法,不能让他们由着性子来;三是不能为合作而合作。形式主义的合作,不但无效,而且还会产生负作用;四是要加强调控和激励,确保有效性。

⑤要及时进行精当睿智的点评提升。点评提升没有固定的时间段,带有很强的随机性,但却最能体现教师的聪明智慧,因为学生的展示有时候是很难预料的,面对生成,既要能点石成金,又要能甄别判断。

⑥“检测反馈”必须真正落到实处。首先是要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题型。其次是不能有“检测”没“反馈”,更不能把“检测反馈”视为课外作业,让学生下课后再做。这种现象不在少数,有一定的普遍性,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改正过来。

“活动单导学模式”是“教育如皋”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单位要借本次分片教学展示的契机,在实现“有效教学”改革全覆盖的基础上尽快实现“活动单导学模式”形和神的统一,为全市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

篇7:“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导学案的学习模式已越来越受到老师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巩固反馈三个部分,其中最主要的是学习过程。但是尽管如此导学案还是遇到了和很多问题。结合我校实际浅谈一下几点认识:

(一)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人回答问题,或者没人进行小组讨论。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几点。

1.同学们不敢发言,很多同学在众人面前都不敢大声说话,更别说在众目睽睽之下起来回答问题了,他们可能生性如此,没有起来回答问题的勇气,也有可能曾经发言过,但是回答错了,所以算是受到挫折了,从此以后就害怕再发言了。

2.同学对所讨论的问题不会,就不能发言,可能是问题过难或者问题学生上课听课不认真,对知识掌握不好自然不会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一则他可能不会,二则他可能会,但是担心回答错误,因为他心虚,所以会没有自信。

(二)课堂气氛活跃,却达不到学习的效果。同学们在一块交流的热火朝天,讨论的不可开交,但是谁知道他们在讨论什么,有的在那相互调侃,有的在聊游戏,还有的在那交头接耳,左右打闹,这样课堂是热闹了,但是只是热闹了,学生玩的倒是挺开心他们学到东西了吗?

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活动,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呢?应该做到以 下几点:

首先,制定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案必须涉及老师所要讲的重难点内容,类似于提纲却又高于提纲。老师将当堂所授知识点列在活动单上,在上课之前发于学生,使学生做好课前的的预习工作,其次,提高学生的活动性和参与性。改变传统的一贯的灌输的教学模式,而是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打造学生为主,老师为辅的教学格局。讨论,留下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期待老师讲解。

最后,导学案要讲究时效性。不同群体,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老师应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程度。在他们似懂非懂,想说又说不清楚的时候加以纠正和讲解,便可使学生豁然开朗,印象深刻。

篇8: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散文教学设计

“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更注重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 这与散文注重感受和体验作者情感的宗旨不谋而合, 本节课则是通过设计的系列课堂教学活动, 达到教会学生在活动中掌握阅读技巧, 感知情感, 感悟情怀, 提升精神品质的散文阅读的目标。

《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 作品用短小的篇幅融进自己对北平无尽的思念, 读之让人忍不住随作者一起落泪。一个“想”字贯穿了全文, 深深烙在作者灵魂深处, 更融进进了读者的心坎里, 那种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情感让人深受震撼。所以, 笔者将情感挖掘和体味作为学习目标的重点贯穿整堂课的始终, 从开头的情境创设到后面通过品味语言深深体味作者的一颗像爱母亲一样的爱北平的赤子之心, 进而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爱父母、爱故土、爱祖国……

北平可展示给读者的可谓千千万万个方面, 作者在文中也多次提及“我的北平”, 作者笔下的北平已经被作者赋予了像作者一样“平民化”的特点:简单、自然、宁静。作者采用对比手法, 选取北平这座城市中平凡的点点滴滴集中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 于平淡中见真情。游客们关注的是北平的著名景点和历史厚重, 只有生活在其中的人才能最真切地了解北平的特点, 这种写法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分析散文的表达技巧和写作手法是目标设计的又一重点。

[学习目标]

1、品味语言, 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2、学习对比衬托手法, 掌握作者以平凡事物来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的写法。

3、与文本对话, 结合自身体验了解思乡、热爱故土的情感。

[活动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 整体感知

1、入境体验

(课前放《念故乡》的音乐。课上听录音片段, 跟读, 整体感知作者对北平的爱。)

思考:文中揭示中心的是哪一句?即文眼是什么?

明确:真想念北平呀!

2、感知情感

思考:标题中的“想”能不能换成“写”?为什么?

明确:作者笔下的北平带有作者个人浓烈的情感, “想念北平”的诚挚、深刻的情感就在这样的情境中显露出来。

活动一设计说明:

散文都会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却是一个需要慢慢体悟的过程, 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往往又受时间限制, 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上课伊始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些扣合文本的活动即一些积极的或深沉的或悲壮、昂扬的情境 (如一段美的音乐、一组美的图片、一幅幅勾起人们往事回忆的生活剪影等) 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本活动中教师创设了下列活动情境, 营造氛围, 入境体验, 感知情感:1.课前放《念故乡》的音乐, 营造对故园的思念之情。2.听《想北平》的课文录音片段, 轻声跟读, 感受作者对北平的爱。3.问题追问: (1) 找出文眼。 (2) 标题的“想”能不能换成“写”?

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受到真挚的情感, 激发起阅读欲望, 从而使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能很快进入文本、感受氛围、初步感受到作者的情致, 这一环节就是学生情感上的整体认知体验, 它是学生深入文本、深入作者心灵的基础。

活动二、品读文本, 把握情感

(一) 品析语言

有感情地朗读文本第2、3节, 画出让你感触较深的句子, 体会作者对北平“说不出”的刻骨铭心的眷恋之情。

(二) 鉴赏技巧

1、快速浏览4—6节, 思考:作者心中的北平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的?

2、联系全文看看作者的选材, 北平是皇城, 可写的东西那么多!可他都选取了哪些景和物呢?为什么?

活动二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一是研究凝练优美、富有情感的语言。二是研究准确形象、特别传神的语言。三是研究品赏散文的语言风格和富有特色 的修辞手法。”要求学生在品析散文语言之美时, 调动自己的情感, 展开联想和想像, 并联系作者的心情,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 从而深入领悟语言美的神韵, 体会出其中传达出的作者的情趣, 品味其用词的准确、鲜明、生动, 体会语言的丰富内涵和无穷魅力, 感知其美妙之处、深邃之意。培养语感, 增强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

这个环节是对前一环节感受、体验层面的再深化。散文的美, 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细细品味、鉴赏, 这是一个精读的过程, 要教会学生从粗读到精度的系列阅读散文文本的方法, 从而提升阅读能力, 能力提升的关键点在精读鉴赏, 本环节重在教会学生通过鉴赏语言和技法进行散文文本的深度解读。

本活动中通过反复诵读和鉴赏的手法引领学生结合文本内容体会作者对北平的“说不出的爱”。学生在精鉴语言和写作手法中, 深刻理解了文中在2、3节中反复出现的“说不出”三个字, 表达的是老舍难以用语言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真爱, 这种爱就像是对母亲的爱。我们也能从这“说不出”中感受到真爱。即“于无言中见真爱”。而从4—6节作者所写的北平的事物来看, 这些都可见作者爱的不是名胜古迹, 而是家常事物, 在和大都市的对比中足见老舍的一颗平常心。而只有从这样的平淡中我们才更能体会到他对北平的思念之情, 凸显出了老舍先生的故园之思以及他的赤子情怀。即———于平淡处显真情。

活动三:总结提升, 体悟情韵

(放《念故乡》的歌曲……)

(品读第8节“好, 不再说了吧, 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思考:联系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活动三设计说明:

散文阅读教学的宗旨是注重人的个性化审美阅读体验和发展, 这个过程是教学设计和过程实施的难点, 也是提升学生阅读审美境界和获得个性化、创新性阅读体验的关键点。老师在此环节可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获得 对文本的独特认识。如:对同一内容的多元化解读, 多种思想观点的碰撞, 对有争议的问题的剖析, 以“写一写”的方式进行的文字和思想的交流, 在历史和现实关照下的文本解读等等。而这些多角度、多元化的解读需经由老师的指引点拨, 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达到悟“韵”之境界。这个“韵”包含了作者于文本中倾注的感情和文本背后的人文意蕴, 达到言已有尽而意无穷的阅读影响。文本解读结束了, 但学生的思维、思想、活动等还在延续、发展。

活动中再放《念故乡》的歌曲, 在音乐声中品读第8节, 联系艾青的诗体会作者此时此刻“要落泪”的心情。再联系背景资料体味“真想念北平啊”。本文写于1936年, 作者不在北京, 当时“华北告急, 北京告急”, 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 作者忧心如焚, 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最后总结提升:老舍先生贯穿于本文中的赤子情环、平民思想、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教学反思]

1、本堂课自始至终以学生的认知、感悟、鉴赏等系列思维活动贯穿整个课堂, 充分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情境催生了学习热情, 激起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欲望。入境体验、品读、鉴赏等环节又注重了学生个体思想的发展、形成, 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探究、辨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 对文本的美的解读会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 对情感的逐步深入体验让学生在对话中达到了共鸣。

2、“活动单导学”模式课堂在尊重学生主体发展的同时对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 它要求教师既要在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生命个体的区别, 因材施教, 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 又要求教师潜心研读文本, 透彻理解文本的深刻内涵, 精心设计阅读教学活动, 精心备学生、备教材、备课堂等。本堂课中, 学生思维活跃, 积极参与, 但教者并不是由着学生“性子”阅读, 也不是放任自流。学生的思维碰撞和对文本的深度理解充分尊重了原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课堂中情境的创设、过程的实施、适时的 引领等等都是由教师精心策划, 给学生以正确的阅读理解导向, 并形成了正确的阅读鉴赏的思维方式, 提升了阅读鉴赏能力, 培养了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健全了学生的品格和思想。

篇9: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物理课堂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校或教师违背了教育的本质,牺牲了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为自己的工作业绩添光彩,让高中成了向大学输送“财源”的场所,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没有得到锻炼。

可喜的是,人们已意识到教学模式对学生各方面能力影响的重要性,出现了各种教学模式,如“三线四步”教学模式,快乐课堂教学模式,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活动单导学模式,等等。

活动单导学模式在学生活动上有些类似于美国山区学校的“翻转课堂”,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在学生有困难时释疑解惑,而活动单导学模式指定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而且递进式设问,降低了门槛,充当了学生的思维的“隐形”领路人,适应中国的学情(学生依赖他人心理严重),能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其思维方法不是教师说出来的,应该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物理课堂可以实现教师轻松教、学生乐意学。要达到这个目的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活动单的编制,物理课堂活动单不能把要讲的内容简单堆砌起来,让学生填空,应该从身边的物理着手,提出问题,再现历史疑难,逐一设问。(在课前,学生不要阅读教科书,因为有些学生在看书时就记住结论,那后面的思考、讨论就是伪思考、伪讨论。)通过历史问题再现,展示物理前辈的思考过程,让学生从中去揣摩、悟道。

第二,活动实施的过程,要舍得“浪费”时间,在活动单导学实施之初,学生不能顺利开展(因为与之前的快节奏“填鸭式”不同),教师不能因此“忍不住”跳出来讲,不要在乎一时的进度,一定要让学生经历、困惑→猜想→验证→应用的思维过程,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为提出的问题困惑一段时间,然后有了好奇心,才有了求知欲,在分析过程中,一些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不能过早出场,要让学生的研究的技术手段与历史上相似,由此开拓学生的思维变通能力。

第三,活动实施过程,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的能力,不能让部分学会成为观众、听众(学生是因为懒而变笨的)。而且要让学生有思维的碰撞、去学习、反驳对方的观点、方法,只有积极参与的学习才能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象,当学生知道他的思维在“舌战群雄”后与伟人胜利会师时,他的成就感会激励他更热爱学习,而且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分析等与人相处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四,在活动单导学中,教师不是只为某一公式、某一定律服务,要关注的是有现象到本质、规律的,由外而内的分析过程,还有就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让“第十名现象”逐渐变少,回归教育的本质。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物理课堂分为这样几个阶段:(1)个体独立作业(抓关键词,情景想象,公式分析,整理答题);(2)小组讨论(把自己不会的问出来,把自己会的讲出来);(3)小老师展示(有信心自己能做好,有能力把自己懂的表达清楚,勇于暴露自己存在的问题);(4)小老师点评(学会从他人的语言表达中概括“中心思想”,直击问题本质,学会思维碰撞);(5)教师点评(发现学生思维的盲点,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6)错题再回首(听懂的不代表就会讲清楚,现在听懂的不代表将来就能完美展现)。

教育的关键在于“育”,由于培养的对象是有生命、有自主意识的人,所以传统的师传生收的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社会,更不能体现物理这门自然科学的特殊魅力,而活动单导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自然科学的未知美,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更需要适当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鲍巧琴.“活动单导学”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 文理导航(中旬),2011 (11).

[2] 许海兰.“活动单”让物理更精彩——高中物理“活动单导学”模式例谈[J]. 技术物理教学,2011(04).

[3] 任炳杰.“活动单导学”方式下物理課堂教学结构优化浅析[J]. 物理教师,2014(08).

篇10:“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时下,我最感困惑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1、在绿树课堂的理念中,孩子们的备学完成的不错,有些课程通过备学基本就解决问题了。课堂(来源:

务员在线">公务员在线 http://)上,通过小组合作进行适当的拓展,孩子们的思维比较活跃,但是有时,思维缺乏理性的深度,该动时动,该静时静,适当的时候动静结合,节奏的把握不够准确。

2、孩子们在非常激动的情绪之下,对于问题的质疑、补充,有时的语言略显稚嫩,课堂会时不时的产生一种无序,变无序为有序,需要一段时间,在情境之中,又不能伤害孩子的积极性,课堂的极度调控有一定的难度。

3、孩子们之间的互网相点评,有时已经比较到位了,小组中的“协同共进”进行的不错了,难免在组与组之间的得分拉开一定的差距,有些小组成员对于现实的“分数”难以接受,形成了局部的一些无效活动。

篇11:“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丹阳市实验学校

毛丽娟

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为主,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然而目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格局普遍存在。因此老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想办法将教学重心下移,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怎样引导?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关键,因为一切思维活动均从问题开始,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问题导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有一定的发展空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一、“问题导学”教学法的含义

问题导学法又称“设问教学法”,也称“问题情景教学法”,就是通过老师精心设置问题和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形成教学活动的双向交流,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合作探究、开拓创新等能力,并提高学生思维素质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其核心是以学生自我探究为主,重视学生主动学习和能力培养,老师诱导点拨,略加示范,实现课堂教学模式从“教师为主”到“学生为主”的转变。这种方法的实质是在学生意识形态领域内创设一种探究问题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以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目的。“问题导学法”把“教学”改为“导学”,用“问题”启发学生来学习语文。在这教与学的过程中,语文老师应特别注意三点:

1、以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为中心,把教学内容问题化,老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学生学习的鼓励者;

2、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直到学生理解弄懂为止;

3、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二、“问题导学”教学法的操作模式

根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思维活动规律,“问题导学”教学法要求老师根据所授内容的特点和所授对象的认知水平,将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划分为一些前后联系的动态环节,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展示总结——迁移提高”等五个环节,让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强化师生的互动双边活动。一般以两课时为一教学内容。

1、激情入境,引发兴趣。语文课和其他课不同,属于人文学科范畴,阅读篇目饱含作者创作的激情,因此,在问题提出之前,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接受教育、发展能力的主要动力,它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兴趣的方式多种多样,或示范、或表演、或朗诵、或吟唱、或模仿等均可,尤其是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得导入环节容易准备和操作。该环节时间不宜太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作者、背景简介等可设置问题导入。

2、质疑问难,活跃思维。这就是阅读思考,启发思维的环节。“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思维由问题引起,疑问是发现之母。问题可以是老师课前精心设置,也可以是学生预习自主提出;可以个人提出,也可以合作研讨提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善疑好问,要善于巧妙设疑,创设问题的情境,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会答”到“会问”。当然,问题的设计应注意以下方面:①问题要针对教学内容,不能偏题;②注意启发性,选择的角度要新颖,精心设计“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③设置的问题要有层次,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为此,抓住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此为设计各个问题的依据。在教学的实践中,应根据学生实际,按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分层次,有梯度的设

问,把学生思维逐步引导向更深层次,让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加激发求知欲望,从而更加主动地继续钻研和探索;④涉及面要广,不能只针对某一部分学生,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问题的设置应照顾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选择恰当的设问,使学生通过思考后能回答,也就是在“跳一跳能够得着”的高度上,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问题可以板书于黑板或用学案下发,也可以用课件显示,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3、自主合作,探究答案。对问题的理解,较容易的可由学生单独探究来完成,较难的可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来完成,从而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可根据座位的不同摆放采取不同的思考问题的形式:秧田式的座位排列可用单独或“四人帮”的形式思考或讨论,“四人帮”形式即前2人和后2人形成学习小组展开讨论;茶馆式的座位排列可利用小组内部异质,小组之间同质的特点展开思考,小组成员不同知识层次的互补产生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合作,小组之间优差生的均衡带来小组间的良性公平竞争,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答案,为理解课堂知识奠定自身的基础。这个环节大约30分钟左右,为下一课时的展示做精心的准备,更重要地是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课堂展示,研讨总结。有疑就要释疑,释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研讨争辩。根据学生准备的情况,个人展示或小组派代表公示问题的答案,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述,形式由学生自定,其他同学或小组针对答案可以展开争辩,达成共识,老师加以指导确实有难度的问题。这个环节可以采用竞赛的方式,精心设计好竞赛的流程和规则。问题的选择和回答不一定面面俱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问题的难易情况进行,问题逐一解决,目标逐一达到。根据问题的多少和难易程度,时间可有弹性,控制在30到35分钟之间。

5、巩固知识,迁移提高。可以用问题的形式选择刚学知识进行巩固,或者选择相关的知识,扩散思维,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个环节可控制在10到15分钟。

“导学法”五环节中,“提出问题”是基础,“自主探究”和“展示总结”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次语文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后两环节的完成情况,老师必须充分发挥“导”的作用,帮助学生,甘当助手,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充满自信,大胆展示。这样能创造活跃有序,思维开阔,没有压力的课堂氛围。

三、“问题导学”教学法的特点及作用

“问题导学”教学法重点解决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强,课堂缺乏活力带来的效率不高等实际问题,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就业素质。它有如下特点:

1、主要理论依据是布鲁纳和奥苏贝尔的认知学,即认为学习是把新知识与人脑旧知识相互结合的过程,强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定的知识经验为背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把新知识作为预先给定的东西“灌给”学生,而应该以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生长新的知识,从而扩大学习者原来的知识结构。

2、符合了学生的特点,初中生的思维处于半成熟阶段,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欲望,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学习,3、体现了民主教学的思想,蕴含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教师为学生服务。

“问题导学”教学法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在自主的状态下学,并得到老师的鼓励,自觉地把探索问题答案的探究活动进行到底,从而学到知识,将对学生带来巨大的作用:

1、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进行自学的,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会去熟读教材,精读材料,主动挖掘教材,做好读书笔记,从而形成良好的读书方法。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存在偏科思想,加之语文阅读难以理解,甚至较为隐晦,如果再加上教师填鸭式的教学,势必让学生丧失兴趣。“问题导学”就避免了这些弱点,首先针对要点设计问题是压缩了教材内容、降低了难度的;其次,有了问题等于有了学习目标,使学生主动参与,就会激发他们学习兴趣。

3、能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学生流畅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结互助精神,加强集体荣誉感,同时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一定的帮助。

4、有利于促进老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观念的转变。“问题导学”教学法对老师的理论素质和教学功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转变教育观念,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一任务。

篇12:活动单导学

学习目标:

1、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组词、动作、编儿歌、猜字谜等)自主识字。

2.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乌鸦喝水的过程。

3.通过学习知道应该向乌鸦学习什么。

学习过程设计:

一、齐读课题,识字,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写“乌”字。

二、展示预习,交流识字。

1、课文我读了()遍,读得正确流利了。

2、我用熟字加一加的办法,认识了(乌鸦喝渴瓶石办法渐)打对号 我用熟字减一减的办法认识了(乌鸦喝渴瓶石办法渐)打对号 我用熟字换一换的办法认识了(乌鸦喝渴瓶石办法渐)打对号 我会猜字谜()

我会编儿歌()

我用组词的办法认识了()我用做动作的办法认识了(乌 鸦 喝 渴 瓶 石 办 法渐)打对号 我用读拼音的办法认识了(乌 鸦 喝 渴 瓶 石 办 法渐)打对号 我还有其他的识字方法()

三、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篇13:“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初探

一、注重预习导学, 安排好“活动单导学”

(一) 目标引领活动,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其核心词在于“活动”和“导学”。活动设计必须紧扣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 意图要明确, 教师备课时充分挖掘活动素材, 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尽可能让学生动起来。把教学目标分解细化为一个个“活动”的形式, 将问题细化并梯度化, 让学生有“习”可“预”, 有“动”可“活”, 引导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从而从根本改变学生的学习状况, 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愉快学习、高效学习, 使先进教育理念得到有效落实, 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共振。

(二) 活动启迪导学, 实现“教”与“学”的和谐双赢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其活动设计的目的是为导学服务。“活动单”是学生的学案, 不是教师的教案, 在“活动单”设计时要注意问题的导向性, 问题为“导学”服务, 注意问题设计的技巧、时机、难度、梯度和灵活多样的提问方法, 要在活动、问题的连接处和关键处下工夫, 使自己设计的“活动单”成为从教学预案中抽取出的、针对学生的、主要的可操作活动文本, 真正体现活动服务导学, 活动启迪导学。

二、鼓励参与合作, 创设“活动单导学”教学氛围

(一) 激励生生合作, 构建自主探究平台

“活动单导学模式”就是由事先建立的学习小组按照“活动单”上预设的各项学习内容, 合作讨论, 展开课堂学习, 完成学习任务。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在课堂学习及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分组时要公平合理, 注意弱势群体, 要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喜好、性格、心理素质及性别等情况给学生进行分组,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二) 鼓励师生合作, 升华自主探究理念

“活动单导学模式”在关注生生合作的同时, 也应注意师生合作, 尤其不能放弃强调教师的“导”。教师可主动地与学生合作, 同时也鼓励学生主动与教师合作。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中学生的一言一行, 不仅要关心优等生, 更要关注弱势群体, 维护他们的“自信心”, 给予其更多的帮助。如在课堂中各小组讨论时, 教师可注意小组中被遗忘的学生, 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 也可以参与某个小组的讨论。教师要和学生一道将问题的思考引向深入, 尤其在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疑难时, 教师更要相机“导”,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三、关注个性, 丰富“活动单导学”教学内容

(一) 面向全体学生, 营造活动氛围

“活动单导学”教学模式要求面向全体学生, 全员参与。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解放思想, 转换角色,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要做到“四让、三注重”, 即让学生观察、让学生思考、让学生表述和让学生总结, 注重自己动手、注重自己体验和注重自己感悟。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活动中主动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自主寻求解决策略, 听的时候应边听边想、边听边记。教师要多鼓励, 少批评, 对学生的错误也要鼓励性地批评, 帮助其找出差距, 激励全体学生参与学习, 让全体学生均能获得成功学习的愉悦。

(二) 关注优势群体, 升格活动氛围

篇14: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教学设计

美国是继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之后率先实行共和制的国家,并且还是联邦制国家。它的联邦共和政体的确立的依据就是1787年宪法,因此1787年宪法是本课的重点内容。为此,大胆删除了一些考纲不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精心设计了活动单。活动一和活动二分别给出邦联制和联邦制下中央和地方权力对比示意图,使学生可以比较得出邦联制和联邦制的区别,而得出1787年宪法的一个内容和特点。活动三,通过五段材料分析联邦政府各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也就得出了1787年宪法的第二个内容和特点。活动四,课堂运用,观看一段美国政府停摆的新闻,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一下美国民主政治的独特性。具体设计如下。

【导入新课】

课件打出美国政府停摆的漫画。

老师过渡:2013年10月美国联邦政府非核心部门停摆了,究其原因就是国会参众两院无法就奥巴马政府的财政预算拨款案达成一致意见。由此可以看出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国会的限制,国会参众两院之间也是相互制约,那么美国总统有什么权力呢?美国的国会有什么权力呢?总统和国会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美国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一起来学习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设计意图:高一学生尚未摆脱幼稚,漫画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且又是当时的热点,所以此漫画能极大地勾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和兴趣。)

【讲授新课】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美国独立之初的国家结构,看活动一,快速浏览课文40页1-3节,分析示意图,完成下面表格。

国家的联合:__________制

课件打出:邦联制下美国陷入经济困难、政局不稳的困境,主要原因在于中央权小,怎么办?必须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

(设计意图:通过对示意图虚线的解释,使学生很容易明白邦联制下的中央政府权小,正是这一点使美国陷入困境,所以很自然想到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加强中央的权力。)

过渡:那么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才能加强中央权力呢?华盛顿等开国元勋们深受欧洲启蒙思想的影响,不赞成建立一个君主制的国家,希望建立一个强大而有力的共和制国家。也就是在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同时还要思考如何避免专制政体的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人制定了1787年宪法。1787年宪法是如何加强中央权力的呢?在国家结构上实行了什么制度呢?下面进入到活动二的学习,先看活动要求,快速朗读课文41页1~2节,然后小组讨论,分析示意图,完成下面表格。要先说出示意图中实线代表的意思。

联合的国家:__________制

(设计意图:由活动一的虚线学生很快就明白此处的实线代表的意思,也就能想到联邦制下中央享有了很大的权力,但并不意味着地方无权。再和活动一对比一下,也就可以得出1787年宪法的一个特点和意义。)

小结:1787年宪法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规定美国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板书),加强了中央权力,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

过渡:那么美国又是如何避免专制政体出现的呢?这是我们活动三所要探讨的重点内容。阅读下列5小段材料,结合课文41页第3节内容,先填写圆圈内各机构的名称,然后小组合作讨论,用精简的语言在箭头线旁写出各机构间的相互关系。(最先完成的三个小组把结果写到黑板上,其他小组讨论完成后,发现有需要补充或订正的地方帮他们补充或订正。)

材料1:2007年11月2日,国会提出《水资源管理法》,布什以此法案将太多拨款用于不必要的项目为由将其否决。众议院6日以361票对54票的表决结果通过《水资源管理法》。11月8日,参议院当天以79票对14票的表决结果通过。

材料2:1974年7月底,由于窃听丑闻,美国众议院司法委员会相继通过三项弹劾尼克松条款。尼克松被迫于同年8月8日宣布辞职。

材料3:1801年1月20日,亚当斯总统任命国务卿马歇尔担任最高法院的首席大法官。1月27日,经参议院同意后,马歇尔于2月4日正式到职赴任。

材料4:2012年3月,最高法院开庭审理有关奥巴马推行的医改方案违宪一案,最终宣布奥巴马推行的法案不违宪。

材料5:1801年2月国会通过了《1801 年司法条例》。1803年马歇尔大法官宣布《司法条例》第13条违宪无效。

对小组活动加以评价,表扬做的好的小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美国国家权力分配上一个重要特点是什么?分权与制衡,也是1787年宪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有何作用呢?

小结:1787年宪法第二个内容就是在国家权力分配上实行三权分立,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特点。当然三权分立并不意味着三大机构互相对立,而是独立平等,互相牵制。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上黑板展示成果、小组间互改等方式,可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让每个同学都参与进来,更好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也使他们能及时地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给了他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过渡:很明显,分权与制衡原则是1787年宪法的一个重要原则,这样就使每个部门都能通过某种方式牵制其他部门,以防止其中任何一个部门滥用权力。这在当今美国政治生活中依然十分突出,下面我们来看一段美国联邦政府停摆的视频,再次感悟一下美国的分权与制衡。看的过程中,注意提取相关信息,并说说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的形式给学生以声光电的刺激,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更好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且是时势新闻,学生也非常有兴趣,也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相联系的历史学科特点。)

小结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是在国家结构上实行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权力,体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在国家权力机构上实行三权分立,避免了专制政体的出现,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特点。1787年宪法使美国确立了联邦共和政体,(板书)真正意义上的美国诞生了。

正是宪法的这种设计使只有二百多年历史的美国发展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充分体现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独特性,为世界其他国家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参考。

上一篇: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五方教育创新融合加速转型升级下一篇:机械教研组课题总结(2011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