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

2024-05-08

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通用9篇)

篇1: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开发和建设一批真正体现课改理念和语文课程特点的新教科书,是一项特别艰巨的任务,新教科书的诞生,标志着新课改已经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接下来,我们就应该按照新课改的理念,培训和培养具有新课改精神理念的教师队伍,进行新课改教学的能力培养。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应该学习、理解、反思新课标。进一步认识,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表现出一种代表先进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贴近历史,贴近社会,贴近文化,贴近人生。

新课程标准最基本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关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采用、教学效果的评价都应离不开学生这个唯一的主体,课堂这个独特的环境,文本这个必不可少的学习材料。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即使是高三总复习阶段),笔者都坚持贯彻实践新课改理念,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新课改要具有时代性和范例性,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丰富多样,难易适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其中特别关键的是要处理好选文经典性与时代性的关系,这是新课改中理念部分的明确要求。课程改革作为一种国家行为,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化制度。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在重视原来的双基教学的同时,又突出文化性、学术性,需要准确的语言把握;需要正确的文学解读;需要一些历史的参照;需要一点哲学的思考。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学习,不存在年龄问题,需要共同探讨、实践努力。我们只有遵循新课标,才能完成培养人的大目标。

每位学生的成长都与教师的传教授业密不可分。如何激发学生自发学习课本知识是每位老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对语文这门需要背诵的内容较多的课程,更要求老师从各个方面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因此,学习内容的选择,学习方式的改变就尤为重要。把课堂主导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我修正,提高自己,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对语文这么课程的研究兴趣。让每位学生深深感受到语文对生活,对个性的影响力,从而为他们创造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新课改教科书在排方法上追求个性特色。在国家倡导教科书多样化的背景下,在教科书编排方法上,如何突破单一模式,追求个性特色?关键在于把握某一系列的选修目标并寻找与之适应的浮现方法新教科书已经初步显示出各自的个性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教科书模块构成的多样化和教科书单元编排的多样化。

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基本特征表现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等方面。自主性是指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能动性是指主体能够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世界,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创造性以探素和求新为特征,是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和最高层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把

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而今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身心和谐的学生是新课标的特点。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要贯彻这一教学理念,就要采用适当的方式,促使学生表现出这种学习“自主性”。在教学中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为“先”。即让学生先看、先想、先说、先练,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好知识。

新课改在落实基础上,不忘语文基础功,虽然选修课程重在增加语文课程的选择性,但毕竟仍是基础教育课程,不能忘记其基础性在选修课教科书编写中,如何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选择性的关系,语文实践活动的多样性与打好语文基础的关系,落实好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是应该认真研讨的问题

新课改在教科书内容上,注意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教科书如何在注重贴近学生、引导兴趣的同时,把握好对学生精神成长的正确导向?各家都注意选取格调明亮积极的文本,以更好地使本课程起到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进行思想教育与境界培养的作用而教科书专题的选择、教学重点的确立,是实现这种导向的重要保证。

总体上我们不能对学生要求过高,不能让他们负担过重。新课标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转变为学生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个性、价值观已提到首位,打破了知识是第一位的现象。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加上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组织形式,可

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用激情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营造学生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学习。为此,我们提出了“对话”的策略。“对话”是新课标改革提出的重要的教育教学新策略。“对话”是一种哲学思想,是一种沟通、交流、协作和思想碰撞,是一种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讨论选择。它巧妙地运用于课标教学改革,并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其实是在巧妙地进行着一场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教育改革为未来社会民主政治、市场经济 的运作提供必要的前期思想营养精神文化准备。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新课标教学,在重视原来的双基教学的同时,又突出文化性、学术性,需要准确的语言把握;需要正确的文学解读;需要一些历史的参照;需要一点哲学的思考。

篇2: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

摘 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M成部分。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也积极倡导探究、合作、创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要促使学生积累丰富的阅读知识,并形成良好的语感。那么我们教师应采取何种教学方式来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呢?本文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是我们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阅读可以使人心胸坦然,见识丰富,视野开拓。

通过阅读,学生们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重塑了灵魂。通过阅读,学生们与各行各业的专家进行心与心的交流,感受着他们的感受,见识着他们的见识,体验着他们经历的情感。可以说阅读能力就像是语文能力的左膀右臂,能够在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路途上披荆斩棘,促使学生快速地提升语文素养。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性格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使得学生终身受益。我们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引导学生做读书笔记。阅读过程中,学生的情绪会跟着作者的描述或喜或悲,喜作者之所喜,悲作者之所悲,学生会站在文中内容主人公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就是学生会思考如果自己是主人公的话会怎么办,阅读内容中有些是学生经历过的,有些是学生还没有经历但是非常向往的,有些是学生感触很深的等等。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他们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灵感一闪而现,也许片刻后就不复存在。因此阅读笔记就是记录学生阅读中的点滴感悟,就是学生阅读之路的见证。当时过境迁,学生看着以前的读书笔记,会想起当时的阅读情景,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2]

其次,是引导学生坚持阅读的习惯。不论什么事情,一旦形成习惯便会习以为常,我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每天在固定时间进行阅读的习惯。如每天晚上睡觉前的十五分钟是阅读时间;如每天早上起床后的十分钟是阅读时间等等。在这样零碎化的时间里,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取得质的飞跃。

二、对学生进行不同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群文阅读。传统的阅读教学比较注重于培养学生的精读,忽视学生的略读,很少引导学生进行群文阅读,其实群文阅读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群文阅读是教师围绕一个主题选择一组相关联的文章,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题展开多方位的阅读。例如《爬山虎的脚》,这是一篇叶圣陶先生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特点和如何向上爬的文章。学习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类似的仔细观察某一事物后的文章,如教材中同一单元的《蟋蟀的住宅》,还有其他课外书籍中相关的文章。通过这种群文阅读,促使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促使学生学会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促使学生学会把观察到的事物清晰、生动地表达出来。

略读就类似于陶渊明先生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不去仔细揣摩文章的写作手法,只是大概明白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朗读也是阅读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朗读时学生的感情比较饱满,通过朗读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印象,能够提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够促使学生产生对阅读的兴趣与自信心。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体会到。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有效朗读。

精读,通常就是指细致地研读,就是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就是深刻理解文章的重要语句和中心主旨。

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阅读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积累一定的阅读量对学生学习语文,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我们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首先,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微信群向学生们发送一些电子书刊的链接,引导学生进行电子书籍的阅览。

其次,我们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如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跟全班同学分享他这一周读过什么文章,或者读过哪一本书,阅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什么样的感想等等。通过这种读书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

再次,我们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记名的方式把他们家中读过的书籍带到学校,放到教室中固定的位置,然后其他学生以记名的方式进行借阅,这样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而且还有助于形成班集体中浓厚的阅读氛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进行不同阅读方法的指导,采取不同措施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及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篇3:新课改背景下的识字教学

一、激发学生识字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情趣, 这不仅是低年级孩子的心理需求, 也是语文识字教学的需要。因此,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我深入挖掘教材中直观形象的因素, 利用汉字本身的规律, 借助形象化, 趣味化的教学手段, 调动学生在观察, 联想、比较、思考、游戏中生动愉快地识字, 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我根据儿童年龄特点, 采取“讲故事”、“摘苹果”、“开火车”、“猜字谜”、“编儿歌”等多种多样的游戏活动方式, 有意识地激发他们的识字兴趣, 拓宽识字途径, 培养识字能力。比如在教学“虽”字时, 先引导学生把字拆分成“口”“虫”, 在老师的动作暗示下, 学生心领神会, 编出了谜语“一口吃掉一条虫”, 既让学生自己记住了生字, 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 发挥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再比如, 在教学“琴”字时, 抓住字的特点编成一句通俗易懂的儿歌:“两位王阿姨, 今天来弹琴。”教学“坐”字时, 编成:“两人背靠背, 坐在土地上”。如此一编, 易学易记, 妙趣横生, 可以提高学生识字, 辨字、记字的能力。

除此而外, 我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广泛识字。我让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 鼓励学生从广告上、食品袋上、废旧书报上识字,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新认识的字展示出来, 读给大家听, 比一比, 看谁认识的字多。

另外, 低年级孩子对绘画兴趣浓厚, 不仅喜欢搜集各种图片, 而且喜欢涂涂画画。所以, 我还让学生自己广泛搜集图片夹进旧书中, 或者让学生自己画画, 然后指导学生说图意, 并且为图片或自己画的画配上文字。就这样, 不仅强化了学生的识字能力, 而且还提高了说话写话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识字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积千累万, 不如养个好习惯。”由此可见,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的。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识字习惯, 让学生主动识字, 自己动口、动脑、动手识字, 从而形成识字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 我让学生多读课文,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 自己拼出音节, 读准字音, 然后按照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识字形, 并通过给字组词、造句等练习理解字义, 渐渐地就让学生养成了自学生字的习惯。

此外, 我经常给学生推荐课外读物, 鼓励学生大量阅读。对于课外书上不认识的字, 鼓励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注音, 拼读, 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等。由于长期这样, 学生的识字习惯和识字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三、让学生掌握识字规律, 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汉字是由看来简单又单调的点、横、竖、撇、捺等笔画构成, 低年级学生识记起来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只要让学生学会分析, 了解识字规律, 就会让学生识记起来既有兴趣又记得牢。

1、偏旁部首归类识字法:

如足字旁的字, 大多是与脚的运作有关联的字, 比如踢、跳、蹦、踏等;三点水的字, 大多是与水有关联的字, 比如江、河、湖、海等;犬字旁的字, 大多数是与动物有关联的字, 比如猪、猫、狐狸等;木字旁的字, 大多是与树林有关联的字, 如柳、柏、桦、树等。

2、加减识字法以及换偏旁识字法:

汉字中有许多字在字音、字形方面都很相像, 但是字义却相差很远, 如何来帮助学生识记、区别这些字呢?我在教学中用加减识字法以有换偏旁识字法来帮助学生学习。比如:“青草”的“青”字加上虫字旁就是“蜻蜓”的“蜻”, 加上三点水就是“清水”的“清”, 加上言字旁就是“请客”的“请”, 加上日字旁就是“晴朗”的“晴”, 加上目字旁就是“眼睛”的“睛”;“健康”的“健”字减去单人旁就是“建设”的“建”字;把“家庭”的“庭”字广字头换成提手旁就是“挺立”的“挺”字……对这些字这样进行字音、字形、字义上的比较, 再组词, 学生就很容易记住了。

3、规律分类法:

有的字笔画相同, 位置不同, 如由——甲、陪——部;有的字字形相似, 笔形不同, 如处——外, 土——士;有的字字形相似, 偏旁不同, 如清——晴;有的字字形相似, 笔画增减不同, 如日——旧, 本——木。在课堂教学时, 我将这些形近字列出来一起比较, 这样既有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辨别字形的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强识字效果

“学之者不如知之者,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也”。激发了学生识字的兴趣, 就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识字习惯和识字能力开了一个好头。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增大课堂教学容量, 正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大优势, 所以,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烘托场面, 使学生在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加深对生字的印象, 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情境, 比如, 在上《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时, 如果先播清澈的湖水的视频, 同时配怪优美舒缓的乐曲, 让学生欣赏美景。然后, 让学生说说这里的景色。紧接着, 通过多媒体手段出示句子:“湖面像一面镜子, 映出了蓝天、白云, 还有变幻的山峦。”再让学生由读句子过渡到读其中的词语“镜子”、“映出”、“变幻”、“山峦”, 最后读其中的生字“镜”、“映”、“幻”、“峦”。这样, 从看图说话自然过渡到识字教学, 学生兴趣浓厚, 印象深刻。

篇4:新课改背景下的模块教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应势而生,语文课程积极响应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主体地位的呼声,将鲜活的“人文性”注入语文课程性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育部中小学语文课标组组长、华东师大巢宗棋教授说:“语文课程要能始终跟上时代的发展,就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不断地吸收新思路新观念,更新课程内容,积极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始终以新的内涵和形态给人以创新的启迪。”如果把能够创造一种开放的学习情境,突出自主、整合思想,为课堂教学提供宽阔的立体空间的模块教学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来,这或许就是语文走出困境的一条创新之路!

因此,在此次新课改中,《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将课程结构按模块进行设计。它要求学生经过语文课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得到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部分,形成两大模块。必修课程又分为语文l到语文5等五个子模块,它们分别对应的是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到第五册,这五册课本学生要在一个半学年内学完。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两个目标着手,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在“阅读与鉴赏”中教师要讲授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介绍一般的文学常识。此类课文可以充分发挥语文美育的功能,显示很强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在文学艺术的熏陶下,提高语文素养,养成高雅的风度和气质。但教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在“表达与交流”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要使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看法,学生也要注意提高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时,教师可以讲一些要领,但主要应通过一些活动进行,比如听录音、讲故事、朗诵、演讲、主持节目;也可以设置一些情境让学生表演,比如排话剧。

选修课程分为系列1“诗歌与散文”、系列2“小说与戏剧”、系列3“新闻与传记”、系列4“语言文字应用”、系列5“文化论著研读”。其中每个系列又可以分为若干个小模块,以利于教学。选修课教学中,教师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出发点,而不要仅仅关注成果。

关于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学,教师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学校和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以完成课程标准设计的目标。对具体的教学过程,课程标准不做统一的要求,以给教师极大的自主性。模块的具体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的顺序编排,由各地各校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课程的具体名称也可由学校自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确定模块的划分,以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应“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

普通高中的学习有别于职业中学的学习,普通高中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要适当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把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要求学生通过大量的实践,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在学语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的需要。课程标准要求:“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注意口语的特点,能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目的,恰当地进行表达”。课程标准针对以往教育的弊病强调了语文的实践性。

模块教学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思想,致力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把语文读写打通,学科间打通,课内外打通,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让学生在专题引导下自主探索、获取信息,并选择、判断、解释和综合运用所获信息,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获得能力,体验成就感,激发自我建构知识的热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的模块教学是一种全新的课型,它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为我国的语文教育乃至整个基础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相信经过长时间的语文专题教学实践,尽管学生专题研究性学习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篇5: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江苏省赣榆县华杰双语学校 刘宗慧

摘 要: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文就新课改中出现的一些教学误区,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化学实验教学。

关键词:新课改 实施 实验教学

在新课改的形式下,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态度、情感、方法等也有了较大的改变。但是由于有些教师对新课改的基本理念理解有失偏颇,或者过于追求形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实施化学实验教学方面走进了一些教学误区,对新课改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主要手段,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教学永远是化学教学的主旋律。下面我就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实施化学实验教学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传授,不能忽视技能训练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纯应试教育已转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上来,旧的化学教学思想与教学模式逐渐被现代化学教学观念所取代。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明确思想,改变以往只重讲授,轻视基本技能训练的倾向,纠正为了应付中考用讲实验、背实验代替实验基本操作的错误做法。依照新课标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纠正一些学生不爱动手、喜欢背实验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二、重视小组合作形式,不能忽视个体发展

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实施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参与和合作意识,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教师都在小组合作形式上下功夫,却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在几乎所有的化学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这就是当前课堂上最流行的“小组讨论交流风”,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形”而无其“实”。真正的小组合作学习比起个体学习来说,可以达到更有效的学习效果,尤其在实验探究方面,合作的集体成员可以互相配合、切磋寻找更有效的实验方案,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实施自己的方案。但是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较好或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人则成为“多余的人”,坐在那里静听甚至无所事事,常此以往部分学生就形成了依赖心里,认为“反正我们组有某某同学,即使我不动手,实验操作照样能完成”,这将导致大部分学生的个体发展被忽视了。在这样的课堂上,参与合作学习的只是少数几名学生,大多数学生游离于学习过程之外,达不到共同发展的要求,因此这是失败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课标》指出,自主性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因此教师在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不能忽视学生的个体发展。教师要帮助大多数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可以让学生独立地进行实验准备,自拟实验步骤,搞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手、动脑,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性,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此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

三、重视电化教学手段,不能忽视传统教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普及了,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使用多媒体,我们可以利用电脑把一般教学手段不好表现的内容开发为课件,课件不仅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声音、动画和录像。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确实大有好处,但是不考虑教学实际、不管什么内容都一味地追求现代化教学手段这种形式,教学效果并不一定好。在平时的教学中化学教师要花大量的时间在准备实验上,因此很多教师就放弃了实验教学,以课件取而代之。殊不知每周有十几节课的化学教师,既要备课、又要批改作业,根本没有过多的时间做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只能做出质量不过关的或从网上下载的与课堂内容不是很相符的课 2 件。对于实验教学,绝不能盲目地使用课件,我们要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与学科的特点,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教学,但绝不能忽视传统的教学方法。比如在学习“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这部分内容时,利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把本部分内容做成课件,插入稀有气体的用途等视频,把学生的各种感官都调动起来了,会收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教学“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有的老师怕麻烦不做实验,而用课件代替,这样做只满足了学生的视觉感受,很快就会忘记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但如果我们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把铁丝、木炭、硫、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演示一遍,燃烧的现象同时刺激了学生的眼、耳、鼻等多种感官,他们的记忆将非常深刻,甚至是一辈子都忘不了。因此我们一线的化学教师在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时绝不能忽视传统教法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重视演示实验教学,不能忽视分组实验

化学世界丰富多彩,而化学实验则是展示化学世界的有效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化学演示实验是最具魅力、最有活力的学习对象。根据初中学生特点,课堂教学中的化学演示实验,最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化学演示实验还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化学概念和规律,教师掌握好使用演示实验的技巧,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例如:刚上化学绪言课时,由于教材信息量较大,对于本节课,教师如按教材教学,可能会给初学化学的学生带来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不妨做一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如“烧不坏的手帕”、“白纸开红花”、“清水变牛奶”等实验,这些演示实验中,色态万千、变化无穷的实验现象,以及蕴含于其中深邃而简明的规律,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许多学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就是“在观察了许多演示实验后形成的。许多人多年之后,还会清晰地记起自己第一次上化学课时教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这就足以说明演示实验的重要作用。

演示实验固然有重要的作用,但也绝不能忽视分组实验的价值。演示实验毕竟是教师演、学生看,满足不了学生想亲自动手的欲望。因此,化学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的同时不要因为怕麻烦而忽视了分组实验。我们不但要做好教科书中安排的分组实验,还可以把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这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 3 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验技能,更能体现新课改精神。分组实验是实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不足,往往轻视分组实验,甚至于有些教师直接取消分组实验,把分组实验改成讲实验、背实验,这样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分组实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在学生实验时,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学生的动手、动脑、观察、思考进行实验的全程性探究,可以达到实验的目的。总之,学生的分组实验能以其生动的直观性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培养学生对化学的特殊爱好。

五、重视课堂实验教学,不能忽视课外实验

《新课标》要求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这一点应反映在化学教学的全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不仅仅是停留在课堂上,课堂实验教学包括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但是有些同学不能满足在课堂上观察到的演示实验现象及亲自动手操作的为数不多的分组实验。所以化学教师在搞好课堂实验教学的同时绝不能忽视课外实验活动。

教学实践表明,课外实验的引入是化学课堂实验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培养学生积极探索、勇于超越的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因此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势在必行。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实验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主要以做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开展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特别是对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鼓励他们敢于提出新的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实验方案。比如:让学生在家中自制无壳鸡蛋、自制汽水、制作叶脉书签、肥皂的乳化功能实验、用植物的花瓣自制酸碱指示剂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内容都贴近社会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亲切,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也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

篇6:新课改背景下的物理教学

一、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新理念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当代,历史在功利性观念的冲击下,其主要性越来越被人忽略,即使世人皆知以史为镜可以明心智,但当和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有影响的高利害学科相比,它就不得不被打入“冷宫”。所以,从思想和观念上改变学生的这种想法,才能提高初中历史的教学地位。新课改下的初中历史新理念应是构建多角度的历史课程框架,实施探讨性与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实现让学生了解人类文明发展历史为总目标和达到使每位学生形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终目的。

二、打造高效历史课堂

1.师生关系新定位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它倡导的学习模式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究为主要方式。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要领会到教师角色要慢慢开始转变,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同时,树立新的理念,该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整个历史学习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发展的舞台,让他们依靠自己所学的知识、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和感受新的历史知识。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对高效课堂的进行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师要努力与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在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流,听听他们对历史课的想法,如果觉得他们的意见有一定的建设性,不妨采纳一下。

2.充分的准备是历史高效课堂的重中之重

想要让历史课堂达到高效,教师在课前就要做好充分准备,包括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布置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业等。如,在教《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这节课前,历史教师自己在备课时可以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这五个方面来仔细备课。可以设计一场情境表演作为课堂互动环节,教师准备好三份简短的剧本,让学生分别扮演剧本中的原始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和当代人,剧本主要内容可以是现代的学生在拜访祖先的过程中,一步步探寻祖先生活的痕迹,慢慢了解到人类进化的历程及劳动在人类进化中起到的作用。课后作业可以是让学生去网上查看相关视频,深化对本节课所授知识的理解。

3.掌控课堂氛围

活跃的课堂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动性。教师是课堂状态的调节者,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来营造充满生机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的大脑都动起来,让学生充满求知的渴望感,让他们的心理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意识和思考潜能。如,在学习《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这节课时,历史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书本上的知识,来尝试着划出西周分封制示意图。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分封制的进一步理解。随着学生学习节奏的变化,课堂节奏也要随时调整。在初中历史课上,当有学生对教师讲解的某一知识点提出疑问时,教师需耐心解答,不应为了赶进度而敷衍了事。高效课堂就是要做到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应掌握的知识,而不是利用课后时间来恶补课上的知识。

4.重新构造课堂结构

为了打造高效的历史课堂,初中历史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培养科学的学习方式。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加强对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培养。高效历史课堂的模式可以为历史教师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导入新课,然后分配任务,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进行疑难点拨,在课堂的最后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然后组织测评。而剩余的30分钟时间就留给学生以独学、对学、以小组为单位学习等不同的合作形式进行自主学习,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探究和理解。最后的五分钟,历史教师可以采用口头测评、小纸条测评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做一个了解。

总而言之,高效课堂是新课改理念不断深入和落实初中历史教学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实践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高效的课堂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快乐为根本,所以,高效课堂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

[1]朱晔。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探讨[J]。现代阅读:教育版,(21)。

[2]刘向东。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策略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12)。

[3]王月芳,谭凤华。创新教学思路,让历史课堂活起来[J]。现代阅读:教育版,(05)。

篇7: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政治教学改革

一、改革教学策略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策略基本上是“满堂灌”。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地讲个不停,不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主动学习。其实,这种陈旧的教学策略实质上具有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养成教育,重群体教育、轻个体教育,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重学校教育、轻社会教育等诸多特征。因此要改革教学策略,就必须彻底打破这种封闭、单项、机械的教学模式。

首先,要结合教科书的内容,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身边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事例,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事例相结合,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其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学生这一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活起来,动起来。

第三,在教学中注意将群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生活经历、性格气质的学生,进行多侧面、多样化的教学。比如有的同学因学习成绩较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思想。就应鼓励他们“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从点滴做起,争取进步。

第四,在教学中,应把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思想政治教学的最终目的。平时严格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并随时注意自我约束和自我矫正。对能力较强的学生,还可进一步要求其运用思想政治课中所学的基本理论,去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解决各种现实理由。

二、注重教学生活化与实践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就是要“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在此指导下,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这要求教师应转变过去“以学科为本位”,的传统意识,在教学中注意以学生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紧密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校园生活、家庭生活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生活实际,努力把基本观点、原理、策略等融入生活题材之中,使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关注学生的所感、所思、所悟,帮助他们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有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实际理由,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学习思想政治课对他们成长的作用,从而激发兴趣,学以致用,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

政治课教学还应更加体现实践性新课程标准“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深思的作用”,政治课本质上是致力于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习得与养成的课程,只有实践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师必须注重强化实践环节,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参与的、丰畜多样的活动,如社区服务、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在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公共生活的过程中扩展知识、提高能力、推动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三、学生有效自主学习

新课程倡导自主的学习模式,但有人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就是“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上台,老师下台”,我认为这样带有片面性。提倡学生自主活动,不等于放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自主学习在倡导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同时,并不排斥学生作为教育对象接受教师指导的必要性。如:调查你所在的学校或居住小区周边的环境理由,并向有关部门提合理化倡议。学生对回答身边的环境理由不困难,但提合理化倡议就很不易说全面了,这时就很需要老师的指导。教师引导解决此类理由要从国家和个人该如何做,如何健全法制和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等方面入手即可。但我们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更要注重有效的自主学习,讲究推动自主学习的策略。

(1)要建立积极的课堂环境,真心实意营造宽松、安全的氛围。

(2)使教学生动有趣,并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再借生活中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理由意识。

(3)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乐于给予学生需要或渴望的`额外帮助。

(4)以某种建设性、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

(5)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与他人有联系和被尊重的感觉。

(6)培养学生选择能力、履行责任的能力。

(7)鼓励学生提出有深度、开放性的理由,并且鼓励学生相互回答。

四、鼓励学生质疑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是问号。”在初中政治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教师一定不能忽略学生质疑所发挥的作用。现下,多数教师仍在使用“说教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却昏昏欲睡。要知道,这样无论是对于学生课本知识的学习,还是自身道德的修养都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学生根本没听进去,也没学进去。所以,在进行初中政治教学时,教师一定要充分调动可调动的因素,刺激学生的大脑皮层,激发学生质疑思想,活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首先,要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转变传统的“灌输式”、“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符合教学要求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

其次,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今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时代所赋予的力量来推动教学改革和创新,为学生学习创造动力。

篇8: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知识教学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在于, 语文是母语的学习与运用, 其主要方式是通过语文实践而习得。正是语文学科的这种独特性, 决定了语文知识在整个教学中的尴尬地位:有人甚至认为可以取消它, 理由是一些人并没有学习写作知识, 文章照样写得生动感人 (例如古人) , 一些人甚至没有进过学堂, 没有学过语法、修辞、逻辑之类的语言知识, 但其表达却异乎寻常地流畅、自然、幽默、妙语连珠;高考语文得高分的, 语文的实际能力却并不怎么好 (曾有“高分低能”之说, 也曾被一些人强烈地抨击过) 。所以语文知识不需要教, 不需要学。

不能说上述观点一点道理都没有, 这种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反过来说, 不是没学过语文知识的人都能写出好文章, 写出好文章的人毕竟是少数;同样, 没学过语法修辞等语言知识的人能出口成章、妙语连珠的也毕竟是少数。如果用少数、个别现象来否认语文知识的作用和地位, 就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

对语文知识教学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正视语文知识素养在整个语文素养的独特功能, 正视语文知识在学生语文学习中正面的积极的作用, 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提高语文能力的助推器, 是学生形成强烈语感的催化剂。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是完全必要的, 切不可一谈语文知识就色变, 一谈语文知识教学就是联想到应试教育。关键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语文知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

1.语文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

语文知识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有深厚的语文知识作铺垫, 就插上了语文能力提升的翅膀;反之, 如果只强调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熏陶、感染, 自然生成语文能力, 其效率实在不敢恭维。我们以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例进行说明:如果学生懂得了汉语造字的基本知识, 比如形声字的有关知识, 那么许多字就既好认又好记, 大大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反之, 如果不懂得形声字的基本知识, 许许多多的形声字我们要多久才能认识并且记住?

2.语文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 提高学生语言学习的感悟力和领悟力。

语感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要件, 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尺。语感的形成途径多种多样, 主要应在朗读、感受、体验、品味、交流和表达中形成。语文知识和语感培养虽然没有直接的联系, 但是学习语文知识对语感的形成却有很大的帮助。比如, 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对语言的领悟力就会大大增强, 有助于形成语言的流畅感和形象感。所以, 语文知识是语感形成的催化剂。

3.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文素养的内涵极为丰富, 语文能力 (听、说、读、写) 属于语文素养, 语文的学习习惯、方法属于语文素养, 审美情趣、思维品质也属于语文素养, 文化视野、文化品位也属于语文素养, 语文知识更是语文素养的组成部分。举一个例子, 如果连托尔斯泰、泰戈尔、巴尔扎克、歌德这些文学大师都不知道, 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荷马史诗》《哈姆莱特》《基督山伯爵》《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世界名著一点都不了解, 能说语文素养高吗?如果连唐诗、宋词都不知道是何物, 能说他的文学素养好吗?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是语文知识的重要部分。所以, 语文知识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知识, 才能达到课标对语文素养的基本要求。

实际上, 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 且不说它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之一, 而且在课程目标中也多次予以强调。比如, 关于文字, “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关于词语,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 理解生词的意义”;关于表达方式, “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关于文学作品, “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 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等等。从这些表述来看, 课标很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 至于怎么教, 怎么学, 那又另当别论了。

二.对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梳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知识的内容也比较广泛, 大体上包括:

(一) 语文基础知识, 主要有:

1.语音知识, 包括声母、韵母、声调、音节、因素、拼写等。

2.文字知识: (1) 书写知识:笔顺、笔画、结构;正楷字、行楷字; (2) 造字知识:象形、会意、形声、假借、转注, 重点掌握有关形声字的知识。

3.词语, 除积累词语、理解词语的含义外, 还有词语的构成方式:主谓、述宾、偏正、后补、并列;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成语、谚语、格言、警句等。

4.句子:句子的类型: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的构成;病句的类型及其修改;句式的变换;扩句、缩句、仿句等。

5.标点知识, 着重了解句号、问号、感叹号、逗号、冒号、引号、分号、省略号、书名号、破折号的用法和作用。

(二) 语法知识, 主要有:

1.词语的分类: (1) 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叹词; (2) 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拟声词。

2.短语结构:并列、偏正、主谓、动宾、动补。

3.句子: (1) 单句的类型:主谓句、非主谓句;单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2) 复句 (限二重复句) 的构成:单句直接组合, 借助虚词组合;复句的类型:并列复句、递进复句、选择复句、转折复句、因果复句、假设复句、条件复句。

(三) 修辞知识, 主要有:

1.积极修辞:简明、连贯、得体。

2.消极修辞: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对比、引用等。

(四) 文体知识:

1.记叙文:记叙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的人称: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记叙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方位顺序、事件先后顺序;记叙的线索: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思想感情为线索;记叙的方法:顺叙、倒叙、插叙。

2.说明文:说明的对象:事物和事理;说明文的类别: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科普说明文;说明的方法:列数据、打比方、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作比较、诠释等;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的语言: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

3.议论文:议论文的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提出的方式:开篇直接提出、结尾总结提出、中间提出、用分论点的方式提出、蕴涵在议论过程之中;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论证的方法:摆事实、讲道理、摆事实与讲道理相结合, 或曰:例证法、引证法等;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议论的语言:准确、严密。

4.实用文体, 常用的包括计划、报告 (主要是课题研究报告和调查报告) 、请假条、留言条、介绍信、说明书、广告词等。

(五) 文学文化常识:

1.重要的作家作品。

2.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学流派及其主要的文学主张 (如明朝的公安派, 宋代词坛的豪放派等) 。

3.课本涉及的重要的文化常识 (如战国时期的诸子文化) 。

4.文学史的基本常识 (如《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 。

5.主要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童话、寓言、神话等。另外还有古代有名的文学体裁, 如赋、词、绝句、律诗、散曲等。

6.文学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白描与工笔;细节描写。

(六) 写作的基本常识:

1.内容:选材、立意、主题 (或称中心) 。

2.结构:起、承、转、合。

3.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4.写作手法:如开门见山法、曲径通幽法、烘云托月法、托物言志法、铺陈法、设疑法、对比法、象征法等。

(七) 古诗文语言常识:

1.字音:多音字、异读字

2.文字: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假借字。

3.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

4.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

(八) 语文学习方法性知识:

1.读书方法:朗读, 默读;精读, 浏览;跳读, 速读;诵读等。

2.检字、检词方法:音序检字法、部首检字法、四角号码检字法等。

3.解读文章的方法:对话、探究、体验。

4.词语理解方法:借助词典结合语境理解;结合生活经验、自己的积累理解。

5.文学作品欣赏方法:联系时代背景评价作品的思想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6.口语交际与语文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三.语文知识教学错误做法辨正

时下义务教育阶段高学段的语文教学中, 有这样一种不良的倾向:不重视语文知识教学, 视语文知识教学资源于不顾, 只就阅读教阅读, 就作文教作文。阅读课上, 一上课就是阅读文本, 感悟文本的内容和写法, 然后进行迁移与训练;写作课上, 往往是就作文题进行一下点拨就让学生写作。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错误地解读了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基本要求;二是考试导向误导, 特别是中考很少考知识性的内容。

先看第一个原因, 确实课标也有误导的嫌疑。比如, 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说, 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 所以“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说“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在“教学评价”中说, “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文言文“不应考查词法、句法等知识掌握的程度”。这些阐述的确使人产生这样的误解:语文知识不重要, 教不教、学不学都无所谓。

第二个原因是指挥棒的问题。考什么教什么, 怎么考怎么教, 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心态和做法, 也成为了语文教学的潜规则。确实, 到了中考年级, 主要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 中考几乎不涉及诸如字词积累、作家作品、语法修辞、篇章结构等语文知识。这也给人以误导:语文知识不重要。

语文知识究竟重要不重要?认识上的问题前面已经论述。这里我们着重解读一下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阐述, 以进一步纠正这种错误的认识。

解读课标对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 有这样几点值得重视:

1.思想上要高度重视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不是可有可无的, 而是必须要予以落实的, 因为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标将其作为重要内容列于语文教学目标之中,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渗透, 融为一体, 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缺乏语文知识, 语文素养也就无从谈起;缺乏语文知识的支撑, 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没有基石。语文知识的教学中要处理好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关系问题, “不必过多”不是说必要的都不教、不学;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不系统、不完整但“有用”的语文知识却是必要的。

2.教学方式不需要集中。字、词、句、文学文体文化常识应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 写作知识也应融合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之中, 口语交际知识应结合口语交际教学进行。语法修辞知识也应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进行, “阅读教学中, 为了帮助理解课文, 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

3.强调理解和运用。应该说课标所反对的是名词术语类的概念性教学, 提倡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学习语法修辞知识是“为了帮助理解课文”, “了解基本的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 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练有用”, 对学生写作过程诸如取材、构思、起草、加工、修改等环节具有指导意义。标点符号“能正确运用”。学习语文知识的主要目的是运用, 提高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偏重方法性知识。对于语文学习的方法性知识, 课标强调很多, 几乎随处可见, 可谓达到了偏爱的程度。比如, 识字教学“注重教给识字方法, 力求识用结合”;阅读“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 扩大阅读范围, 拓宽自己的视野”, “阅读浅易文言文,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写作能“根据表达的中心, 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 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的内容”, 等等。在教学中, 各种各样的方法性知识必须进行强化, 达到学生能够自由运用的目的。

5.不是所有的语文知识都不考, 考也是重在理解与运用。课标明确提出不考的语文知识有两类:一类是语法修辞知识, 另一类是文言文中词法、句法等知识。没有列入的有些知识也是不考的, 比如写作知识、口语交际知识等。除文学文化常识外, 其他的都是考查积累 (如字、词、名言警句等) 、理解 (如词语在句子和文章中的含义、句子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等) 和运用 (如修改病句、造句、仿句等) 。所以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上, 而不是名词术语上。

四.语文知识的教学策略

语文知识比较枯燥,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 就必须在教学策略上下功夫。

1.游戏策略。游戏能让孩子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习得语文知识, 形成语文能力, 是一种较好的教学策略。比如, 谜语游戏, 可用于识字教学、词语教学和作家作品的教学;找朋友游戏, 可用于识字教学、词语教学、拼音教学、文学常识教学;接龙游戏可用于词语教学;对联游戏可用于语法、修辞教学……

2.竞赛策略。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 竞赛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可以进行单项教学竞赛活动, 比如对文学文化知识教学, 可开展“名家知多少”的教学竞赛;也可以进行综合性的教学竞赛活动, 比如语文知识应用竞赛。竞赛如果与游戏联姻, 则教学效果会更好。

3.实践策略。主要是指将语文知识的学习与语文实践结合起来, 既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又提高语文知识学习的效率, 可谓一举两得。比如, 利用黑板报、学习小报开辟语文知识学习专刊、专版;利用课前5分钟开展“趣谈语文知识”活动;开展成语故事会、名家名作报告会、语法修辞例话等活动, 让学生学习积累成语、学习文学知识和语法修辞知识。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比较牢固地学到语文知识, 也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4.探究策略。探究既是重要的学习方式, 也是重要的学习策略, 适合于内容较深的语文专题性学习。在语文知识教学中运用这种策略, 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又可以让学生深入地学习某一专项语文知识。语文知识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和阅读与作文结合进行, 题目宜小不宜大。如,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后, 可以“烘云托月, 意趣无穷”为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类型和作用, 并尝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实践中去。

篇9:新课改背景下的词语教学

一.结合课文教学词语。

我们说重视词语教学,并非单独把词语作为一个单元生硬地来教,而是根据词语的规律,结合课文分散地来教。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教课文不可能撇开词语。词语教学结合课文进行,就是所谓的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这样才容易领会词语在文句中的作用,因为有许多词语,在句子中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有着自己特有的含义,词不离句地解释,既可帮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词语的意义,又可帮助学生懂得有关句子运用这些词语的作用。这祥做,既省时,又有效,学生学得有兴趣。当然作为一个词语本身来说,它又具有多方面因素,怎样才算掌握了一个词语,可以从词语本身的各种因素去研究,以便确切地了解一个词语的音、形、义,以及如何运用。研究一个词语,首先应知道词语中各个字的读音和写法,再了解它的意义。方块汉字不象拼音文字那样有读音标志,所以容易读错;汉字形体有的极相似而易混,所以容易写错。有些汉宇还有许多义项,所以理解起来,更应细致辨认。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慢慢渗透,逐步培养。

二.多种方法解释词语。

学习词语肯定离不开解释,解释词语常用的办法是“释义”,即按照词典的解释,写上或讲出它们的大概意思。教材上的不少注释,都是用的这种办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学时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加以变通,采取多种方法解释。一是拆字法,就是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则,从字的形体构造特点上解释词语。如“发闾左适戍渔阳”的“戍”,解释为“守卫”,因为它从“人”从“戈”,一个人拿着武器,以此作为“守卫”的意思。二是抓点法,就是解释词语的重点字。有些词语,从整体看,意义不难理解,但往往对组成词语的某些词素缺乏认识或理解片面,那么,解释这样的词语,就必须抓住重点。如“走马看花”的“走”字,“狐假虎威”的“假”字等等。抓住了这些重点,整个词语的解释也就迎刃而解了。三是联系法,就是新旧联系。有些词语,教学有关课文时已曾接触,但意义有差别,可采用新旧联系以加深印象。如《狼》中的“止有剩骨”、“前狼止”、“止增笑耳”,都有一个“止”字。教学时注意联系,就可以清楚地区别其异同及相互的关系。四是偏旁法,就是利用偏旁举一反三解释词语。有些词语,由于偏旁相同,意义相关或相近,如“险”、“阻”的偏旁,原是从“阜”,“阜”本为“小土山”。以此作为偏旁的字,大都与高、陡有关,如陇、陂、陉、陟、陔、降、陨、陵,等等,可启发学生类推解释。此外,直观法、比较法、换词法等都可以用来解释词语,帮助学生理解。

三.熟练灵活运用词语。

要真正地掌握词语,必须通过写作实践等手段来熟练灵活地加以运用,才能完成。一是要教给学生区别词性,识别一个词的词性以后,便于造句。因此,对于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及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基本的语法知识,还是应该让学生了解。二是要学会对词语进行比较。例如有些词语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但细细比较却有细微差别,通称同义词或近义词;有些词语意义相反,即反义词。辨别词语的意义,进行比较,可以对一个词语理解得更确切,对表达句子的意思,有很大帮助。三是要学习和研究词语的感情色彩。有些词语含有褒义,有些表示贬义,有的则是中性。有时为了讽刺,还故作反语。词语用得恰当,可以加强句子的表达力量。四是要从生活出发,帮助学生运用词语。譬如,学校正在建设教学楼,就可以让学生努力写出工地上的用具名称,然后找出相应的动词;随着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化,学校菜园里的蔬菜也随之变化,则可引导学生经常仔细观察,分别写出它们的名称,然后再研究形容词的运用,如“鲜嫩、甜美、水灵灵、香喷喷”等等,这样进行词语使用练习,可能比单纯解释,或规定一段文字必须采用哪几个词语要来得科学,比较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总之,新课改背景下,词语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实际,更加扎实有效地进行,而不是忽视或放弃。

上一篇: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设计有趣的石头画下一篇:养老会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