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下的高中物理论文

2022-04-27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生质疑能力低下的原因,然后强调质疑能力对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接着重点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培养中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些做法。最后指出教师在面对学生质疑时应重聆听,少阻止;重鼓励,少批评;重引导,少告知。以期学生有质疑的动力、质疑的魄力和质疑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学过程下的高中物理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教学过程下的高中物理论文 篇1:

教学评一致性在高三物理复习课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摘    要:在教学评一致性理论指导下的高三复习课教学设计,应以精准分析学生的学情和考情为前提,准确制定学习目标,精心创设情境,以问题为导向,以评价为手段,层层递进,教学过程流畅,目标明确且有弹性,有效提升高三复习课的效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关键词:学习目标;情境创设;问题设计;评价任务

一、学习目标设计

(一)目标设计的依据

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指引课堂教学的方向.怎样确定学习目标?确定什么样的目标?首先要有科学的依据.我们认为确立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有:理论依据、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考情和学情.

1. 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没有理论指导的课堂教学往往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在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时,我们选取了学习进阶理论、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理论支撑.

(1)学习进阶理论认为,学生在主题单元中掌握一个核心概念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设置好问题和情境,搭建好思维的阶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到概念的本质.

(2)教学评一致性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目标展开,活动是否偏离目标、目标是否达到,需要评价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确保学习目标如期达成.要努力实现教与评一致、学与评一致,建设高效课堂.

(3)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首先要确定好学生的两个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现有的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二是学生在同伴及教师的帮助下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达到的发展水平.前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后者是课堂教学的终点——学习目标,要构建高效课堂必须科学确定好教学起点和学习目标.

动能定理是高中物理的核心知识.本节课以动能定理为核心知识,以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为主线,通过合外力做功来得到动能和动能定理的表达式,进而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通过一个恒力作用的直线运动,到多个恒力作用的直线运动,再到变力作用的直线运动,变力作用的曲线运动,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动能定理不仅适用于恒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也适用于变力作用下的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不仅适用于单运动过程,也适用于多运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好师生活动,通过活动评价学习目标的达成度,根据目标的达成度来调整教学策略和节奏.

2. 课程标准

我们研读了2003年版和最新的2017年版课程标准后发现,二者都要求学生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用动能定理解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不同的是2003年版要求通过实验得到动能定理.

3.考试大纲

2019年高考物理考试大纲明确动能定理是II级要求,即要求学生准确理解动能、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理解动能、动能定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灵活运用.

4.考情

我们统计了近十年全国卷和分省命题的试卷,《机械能》一章十年高考总共48道题,直接考查动能定理及其综合应用的试题45道,占94%,可见动能定理在《机械能》一章中地位十分突出.考查的主要题型有:一是与功、功率结合;二是与摩擦力做功结合;三是与变力做功结合;四是与抛体运动圆周运动结合;五是与直线运动牛顿定律结合;六是与机械能守恒定律、速度分解相结合;七是与图象结合.从这七种题型看,动能定理的考查综合性强,容易甄别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别出学生思维的水平.

5.学情

动能定理一节的先行知识主要是力对物体做功及总功的计算,通过先行复习已经对功的概念有了正确的理解,对恒力做功、变力做功、总功的计算方法基本掌握,这就为动能定理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课时学习目标设计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我校拟安排3个课时进行复习.本节课是第1课时,目标确定如下.

(1)针对物体受恒力作用做直线运动的情境,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熟练地推导出动能定理.

(2)正确认识动能这一概念,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或者受力情况判断物体动能是否变化,能根据动能的变化情况推测出物体的受力情况,进一步加深对力与运动的认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关于“力与运动”的物理观念.

(3)能在简单的问题情境中选择研究对象和运动过程,会表达初末状态的动能,并能正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表达出过程中的总功.能够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求解未知数,并对求解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4)对较高层次的学生,要求自主得出变力做功、曲线运动动能定理也适用这一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评价任务设计

知识的学习无疑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知识要问题化,问题要序列化、情境化,情境要生活化.要把课堂学习目标进行分解,变成一个个的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学习,推进学习进程.

(1)推导动能定理.

(2)讨论推导出的表达式W总=[12][mv22]-[12][mv21]的物理意义,领会为什么要把[12]mv2定义成动能,为什么把力和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定义为功.

(3)讨论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4)讨论什么情况下物体的动能会增加,什么情况下动能会减少,什么情况下动能不变,体会合外力做功与动能改变的关系.

(5)通过例题的学习总结出应用动能定理的基本步骤,领会利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越性.

(6)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內容,思考关于动能定理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学习探索.

(7)思考为什么说动能定理在变力做功、曲线运动的情形下也成立.

备注:任务(1)对三类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不同,具体要求如下.

基础班:物体位于光滑水平面上,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自主推导出动能定理.

中等班:物体位于粗糙水平面上,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自主推导出动能定理.

高层次班:物体位于斜面上,在沿斜面向上的恒力F作用下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自主推导出动能定理.

任务(7)要求高层次班学生能够独立证明,中低层次班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得出结论.

三、问题设计

要让学生在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去探索和总结发现.因此,课堂教学要设计出一连串的问题,问题间相互衔接,不断递进,形成有机的问题串.

(1)为什么要把[12]mv2定义成动能?

(2)为什么把力和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定义为功?

(3)物体的动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4)同一物体动能改变了速度是否一定改变?速度改变了动能是否一定改变?

(5)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改变是什么关系?

(6)为什么说变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动能定理也能成立?

(7)应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时有哪些基本步骤?

备注:问题的提出要把握好时机,有的要在任务完成之前提出,有的要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有的要在任务完成之后提出,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四、学习情境创设

基于真实问题的情境引入:用弓箭引入课题.让学生将箭射出,提出问题:怎样才能简单快速地测出箭离开弓时的动能?由于学生已经预习过,知道要测量质量和速度,那么怎樣快速测量速度呢?比较方便快捷的方法是利用平抛运动的知识,只需要一把米尺测出水平位移和竖直位移就可计算出速度,进而估算出动能.

(1)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位于光滑(粗糙)水平面(斜面)上要使它的速度由v1增大到v2,可以沿运动的方向施加一个恒力F,求出合外力对物体做的功.

(2)将一个弹性小球以速度v撞击坚硬的墙壁,小球以同样大小的速度反弹回去,小球的动能是否改变?

(3)一个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它的动能是否改变?

备注:情境(1)作为任务(1)的情境,情境(2)(3)作为推导出动能定理表达式后促进学生理解的问题情境.

五、评价反馈

(一)“判一判”

(1)一定质量的物体动能变化时,速度一定变化,但速度变化时,动能不一定变化.( )

(2)动能不变的物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

(3)如果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为零,那么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一定为零.( )

(4)物体在合外力作用下做变速运动时,动能一定变化.( )

(5)物体的动能不变,所受的合外力必定为零.( )

(6)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动能与时间的二次方成正比.( )

备注:设置这些判断题的目的是及时检测学生对核心概念“动能及动能定理”是否真正理解,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重点解决,防止学生对核心概念形成似是而非的认识,从而形成科学的观念.

(二)“做一做”

如图,某同学用绳子拉动木箱,使它沿粗糙水平路面匀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Y:\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参考\教学参考2020-7·8\教学参考2020-7·8内芯\Image\image5_2.png>

A. 绳对木箱的拉力一定等于木箱受到的摩擦力

B. 拉力对木箱做的功一定等于木箱克服摩擦力所做的功

C. 木箱受到的合外力一定等于0

D. 拉力一定大于木箱受到的摩擦力

备注:高层次班引导学生思考:把题干中木箱的匀速运动改为加速向左运动,本题该如何选?增强试题的开放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设置该题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简单问题情境的分析,自主总结出动能定理应用的程序,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试一试”

如图所示,小物块从倾角为θ的倾斜轨道上A点由静止释放滑下,最终停在水平轨道上的B点,小物块与水平轨道、倾斜轨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均相同,A、B两点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不计物块在轨道转折时的机械能损失.

(1)计算物块与轨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

(2)如果要将此物块缓慢推回到A点,需要做多少功?

备注:对高层次班引导学生思考:物块在斜面上滑动,摩擦力做功与斜面的倾角是否有关?用动能定理求解多运动过程问题有什么优点?怎样选择研究过程更为方便?

设置该题的目的要让学生通过多运动过程情境,感悟到动能定理解决问题的便捷性、优越性,体会到自然规律的简洁美.

总之,理念指导行为,设计要先于教学.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准确把握学情和考情,方能制定出适切的学习目标.以问题为导向,用问题来引领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深度思考,以评价为保障,确保课堂优质高效.

作者:黎国胜 徐平川

教学过程下的高中物理论文 篇2:

高中物理教学中质疑能力的培养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学生质疑能力低下的原因,然后强调质疑能力对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接着重点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培养中学生质疑能力的一些做法。最后指出教师在面对学生质疑时应重聆听,少阻止;重鼓励,少批评;重引导,少告知。以期学生有质疑的动力、质疑的魄力和质疑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生;质疑能力;物理教学

众所周知,中国学生死记硬背的能力强于欧美国家的同龄人,而质疑能力却不强。我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夏谷鸣曾专门研究过中美两国的高考内容后得出: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学生缺乏一定的质疑能力。我们发现,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提出的问题越来越少,到高中基本没有。有的学生没有质疑的意识,有的学生丢失质疑的勇气,有的学生则缺乏质疑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不鼓励质疑,甚至有时压制和批判质疑,导致中学生不愿质疑、不敢质疑、不善质疑。

质疑,是物理学发展的开始,也是物理学发展的动力。科学上很多重大发明与创新,与其说是疑问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疑问的寻求者促成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自由落体定理”的质疑,才导致了他完成比萨斜塔实验;瓦特质疑烧开水时壶盖为什么会跳由此发明了蒸汽机,直接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牛顿从苹果为何会落地的疑问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这些理论与实践,非常有力地证明了一个简单却是十分重要的命题:一切创新都始于质疑。没有质疑,将没有批判和创新,再多谈科学素养和终身发展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接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笔者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方面的教学实践和体会。

1 培养中学生质疑能力的教学实践

1.1 对教材质疑,培养质疑的勇气

现行的高中物理教材,是教育界精英编著,经过专门的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具有权威性和经典性,具有很高的严谨性和信任度。因此,一直以来,教师和学生把教材奉为至高无上的权威,教师用教材死教,学生拿教材死学,只要是教材上说的就是合理的、正确的,学生哪怕是教师都没有质疑意识,更不用说敢于提出质疑了。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能力就基本弱化了,其实这也是中学生质疑能力低下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对教材的合理性做出思考,经常把发现的问题拿出来和学生进行交流并引发质疑,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比如,人教版物理必修2第7章第3节的57页有一个求汽车功率的例题(具体题目和解答见教材)。笔者认为这一步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会使学生在理解P=Fv上造成混乱。我们知道,在谈功率时,必须明确是哪个力的功率。该公式中是什么关系呢?从公式的推导来看,P为F做功的功率,在解题过程中是指发动机的额定功率,发动机是靠牵引力做功的,故该功率应是牵引力的功率。而在解题过程中明确提到汽车受到的阻力,容易被学生误解为发动机的功率就是阻力的功率,会给那些看书看得很仔细的同学留下隐患。笔者认为此处教材可以这样编写:汽车在水平路面上以额定功率P=60kW匀速行驶时,受到的阻力f=1800N,而根据牛顿第三定律,汽车所受的牵引力F=f,所以F=1800N;尽管改了之后答案还是一样,但是逻辑更加严密,通过这样的质疑,学生对物理原理和规律的本质的认识更加深刻,这样就避免了以后练习中五花八门的解答。可见,教师要用好教材,更要合理开发和质疑教材,同时也要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权威,只有这样,学生的质疑能力才会慢慢崭露头角。

但是鉴于学生能力不足,很多学生无法对教材提出质疑,所以对教材质疑的工作主要由教师发现并把质疑的内容提出来引导学生引起共鸣,从而有意识地让学生知道并不是教材上的内容都是合理的,激发他们敢于面对权威的勇气。但尽管教材有值得商榷的内容,教师始终要清楚引导学生对教材质疑的目的并不是“诋毁”教材,因为教材不合理不到位的内容毕竟是少数。我们对教材提出质疑,关键是通过教师质疑的精神去鼓励和熏陶学生,让他们体会到自己也要有这种质疑的勇气和魄力,培养他们不盲从权威、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

1.2 对课堂质疑,培养质疑的信心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地进行。”现在的高中生正值思维的旺盛期,很多古怪的想法都会浮现在他们的脑海中,有些教师因为这些古怪的想法会耽误他的课堂进程而置之不理;有些教师会以高考不做要求而随意搪塞;有些教师会说课后再讨论。教师若经常这样处理学生提出的质疑,设想如果你是学生,还敢提出自己的疑问吗?你还有信心提出这样的质疑吗?长此以往,学生的质疑能力基本就弱化了。笔者认为,教师面对课堂质疑,应该驻足欣赏,也许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本学期笔者任教高一,在讲解弹力时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笔者通过生活实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了弹力产生的条件是:①物体要接触,②物体间有挤压,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有弹力必须要接触和挤压。但突然一个平常就古灵精怪的学生公然对笔者提出了质疑,他说:“老师,你说的不对,物体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弹力。”这个质疑让全班同学都盯着他,好像他是英雄一样。笔者顺势一问:“那你举个例子出来说明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弹力。”这个学生理直气壮的说:“用一块磁铁靠近弹簧,但不接触弹簧,由于磁铁吸引弹簧,所以弹簧上存在弹力,这样不是不接触也产生了弹力?”笔者暗自佩服这个学生对此问题的质疑,而且他的解释似乎也很充分。全班同学甚至给他鼓起了掌声,然后看着笔者,似乎在等笔者的反击。笔者说:“这位同学的质疑非常好,反映了他是在思考问题,其实此时磁铁和弹簧间的力属于磁场力,磁体间的作用看似不接触,其实是接触的,因为磁体与磁体间的作用力是靠磁场来进行的,磁场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只是你看不到而已,也就是说此时实际上也是接触的,而且弹力本身就是由电磁相互作用引起的。关于场的问题同学们以后还会学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提前看一下。”笔者这样解释后尽管很多同学还是似懂非懂,但是对喜欢寻根究底的同学来说也许会是件好事,他们可能因为这次的质疑去翻看高二的书本,自己去探索这里的奥秘。历史证明,神秘感往往能激发好奇心,可能就是因为这次的质疑,很多同学产生了要了解物理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对我们的物理老师来说,难道不是一个好消息吗?

学生提出质疑是需要勇气的,可能除了提问题的学生外还有很多同学有这些质疑,但他们就是害怕而不敢提出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鼓励学生不畏他人嘲笑或讥讽,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另外,教师要及时表扬敢于提出问题的同学,积极呵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和信心,这样学生会觉得教师在重视他所提出的问题,同时也会为自己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而感到高兴,使学生对大胆质疑有更多的信心。

1.3 用冲突激发疑问,培养质疑的乐趣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知识经验的过程。而认知冲突是指认知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矛盾)与现实情景不相符时在心理上所产生的矛盾或冲突。在认知冲突发生时,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处于最大状态,此时学生最容易产生对冲突的质疑,他们脑海中肯定在想:“为什么会这样?”“到底怎么回事?”“是不是前面的知识错了,还是自己有不知道的地方?”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想方设法设计有意思的冲突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进而指导学生进行质疑并解答。

1.3.1 利用实验现象设计冲突情景

伽利略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实验往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当学生在实验活动中观察到出乎预料的实验现象时,学生的内心会激发起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质疑的冲动。

比如,在《超重和失重》的新课引入时,教师做了一个演示实验。教师事先准备了一个底部开口且装有水的瓶子,瓶口打开,当瓶子静止时水从瓶子底部流出,这个现象学生都觉得不以为然。但是当教师释放瓶子下落时,同学们发现水反而流不出来了。这个“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抓住了学生的眼球,他们都觉得不可思议,在思维的冲突中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此时教师顺势引出课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1.3.2利用生活现象设计冲突情景

物理来自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古代重要的发现都源自科学家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瓦特发明蒸汽机源自对烧水壶盖的细心观察,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源自对苹果落地的观察等。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实例设计质疑情景,并且要在学生新的认识和原有的生活经验中造成认知冲突。这样,学生就会在充满困惑和矛盾的好奇中产生质疑,渴求得到解决问题的引领和启示。

比如,在讲解反常离心现象时,教师准备了一杯泡好的茶叶和一根筷子,首先问学生当用筷子在杯子的中央搅动茶水时,从杯子的上方看,茶叶应该是远离还是靠近筷子?学生似乎有这种经验,都认为茶叶会远离筷子。但是当教师拿起筷子在杯子中央搅动时,茶叶却聚集到了中央。这个看起来平常却不平常的生活现象引起了学生强烈的疑问:“怎么会这样?”当现象和学生原来的认知不相符合时,就激发起了学生更加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1.3.3利用学生活动设计冲突情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方法的形成与掌握是活动的结果,从事活动是掌握方法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应特别重视活动经历对学生发展的教学价值。同时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动爱玩的特性,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创设看似和事实不相符合的情景,引导他们进行质疑。

比如,笔者在执教《力的分解》时,创设了如下情景:取一个沉重的大铁块放于桌面上,要用细线把它提起来,问学生用一根线易断还是用两根线易断?学生都不假思索地说一根易断,但演示结果却是完全相反。用一根线可将铁块稳稳拉起,而用两根同样的细线(故意使两线间有一较大的夹角)去提时,却断了。为什么两根线反而不如一根线呢?这和学生大脑中已有的认知形成了强烈的冲突,激发了学生的质疑意识,为下一步的交流活动奠定了基础。

设计冲突进而质疑的方式还有很多。应该指明的是,学生身处于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接触不一样的事情,而且有可能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现象,比如,为什么雨滴从几万米的高空掉下来我们安然无恙,但是吴菊萍只接了从几十米高处掉下来的小孩手臂却骨折断裂等。若我们能引导学生对这些生活现象提出质疑,进行探究,培养他们质疑的意识,也许下一个牛顿或瓦特就是你的学生。

2 教师在面临学生质疑时应该采取的态度

2.1 重聆听,少阻止

英国文豪萧伯纳说过:“一个苹果和一个苹果交换,得到的是有一个苹果。但一个思想和一个思想交换,得到的是两个,甚至更多。”叶澜教授也说过:“要学会聆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善于捕捉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因此,当学生提出质疑时,教师不要马上阻止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我们应该要认真聆听学生的疑惑,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2 重鼓励,少批评

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学生也许会因为他对知识理解不深而提出质疑,但此时教师不应该批评学生,而应该鼓励和呵护学生的质疑,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允许学生犯错。魏书生说过:“课堂本来就是允许犯错的地方。”

2.3 重引导,少告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杜威也说过:“教育不是一种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建设的过程。”因此,学生提出质疑后,教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正确的答案,而应该引导全班同学一起思考和讨论,最好由他们自己解决自己的疑问,这样才能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留下深刻的痕迹。当然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提醒和点拨。其实有时候得不到正确答案也没有关系,关键是思考和质疑的过程。

以上笔者介绍了自己在培养学生质疑能力中的几点做法。在新课程改革渐入佳境的今天,在高中物理课堂上我们要把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努力营造质疑的氛围,利用各种物理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质疑,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魏俊枭,张洁.浅谈物理课堂对话情景的创设[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6):29.

[2]宋明新.对新课标教材上一处插图的质疑[J].物理教师,2011,(6):45.

[3]王进峰,王建峰.对人教版“太阳与行星间引力”两处推导的质疑[J].物理教师,2011,(7):19.

[4]陆良荣.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提问能力[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2,(10):33.

(栏目编辑 赵保钢)

作者:沈海平

教学过程下的高中物理论文 篇3:

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内容摘要】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要渗透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目标,能够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生活实践与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就必须掌握高中物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并根据三维目标对物理学科进行优化及其策略,本文就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来论述生活化教学的策略方法,以期对高中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核心素养  高中物理  生活化教学  策略研究

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物理是逐渐养成的适应个性发展和终身教育必备的品质和修养,是通过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征的品质,而生活化教学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重要方法。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它一直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并且遵循开放性原则,中学生通过对身边的物理现象的分析探究,从而大胆猜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摸索出事物存在的规律,又可以将教材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综合素养,物理学可分为光、电、声、力等,它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是同步的,物理学对人类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物理的核心素养重点是培养学生亲手操作的能力和实践技能,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因此,上课前回顾旧知识或生活经验,从而唤醒学生的生活记忆,让学生的学习更加具体化和生活化。例如,在学习“内能”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在生活中找实例,哪些物体对外做功,其内能会减小,哪些物体在能量转化时,其内能增加。同学们各抒己见,有些同学举例爆米花在玉米爆炸时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机械能,实现了利用内能来做功;当人折铁丝时,将人的机械能转化为铁丝的内能,从而实现了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加。这些生活化的案例能够生动地阐述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信念,以及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生活处处是物理,物理教学生活化是新课改的需要,也是物理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策略

中学物理是一门生活化极强的学科,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校和教师只看准学生的分数,而不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这样不利于学生的成长。而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为分数而学习或高分低能的现象,凸显实践性操作。

1.培养生活化的物理观念

物理观念是指学生从知识的角度,利用所学知识来思考和探究问题,利用物理概念、定律、公式去分析物体的运动、能量、物体之间的必然的联系,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把物理知识能够灵活应用到生活当中去,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例如“摩擦力”是高中物理的重要知识点。尤其是涉及摩擦力的受力分析,同学们对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要通过生活化教学,给学生展示汽车之所以能够在马路上奔驰就靠摩擦力来获得动力,人走路依靠鞋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没有摩擦力我们将寸步难行,这些是平常接触的物理现象,只不过平时不留意观察。所以,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进行认真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进行探究,从生活中利用有益摩擦和防止有害摩擦入手,让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乐趣,有效激发学生去探究自然科学的奥秘。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

传统的物理过教学程中,教师通过对教材重难点的把握,单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就能上课了。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也不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是在上新课时,学生本来对教材内容不熟悉,如果直入主题,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心理,跟老师不配合,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快乐的课堂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例如在讲《杠杆》时,可以提前准备一些工具,例如钳子、螺丝刀、裁缝的剪刀、杆称、天平,然后让学生观察哪些是省力杠杆,哪些是费力杠杆,哪些是等臂杠杆,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画出这些工具的动力臂和阻力臂。这部分内容里面学生难理解的是:省力的杠杆费距离,费力的杠杆省距离,这就要求学生用这些杠杆来具体操作,生活中还有哪些机械不省功,这时可以让学生分析盘山公路和扳手的原理,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许多难以理解的物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教师在开展新课时,尽量做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景,这样学生就喜欢物理课堂,同时也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当中。生活化的教学方式是教师站在学生角度,将重难点问题情景化,具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同时要启发学生多提问,当在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时,物理成为我们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找到了知识的最佳渗透点,因而符合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征。

3.联系实际生活讲解重难点

中学物理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有些重难点的内容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在讲解重难点时一定要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生活化。通过一个恰当的生活实例,能够将所学重难点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时,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许多同学不理解这些规律,可以让学生在光具座上移动用LED制作的光源,观察并将像距和物距记录在表格中,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得出结论: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也变小,而一倍焦距正好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成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同时利用自己戴的眼鏡来做实验来验证,教师通过联系实践生活将教学重难点转移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实验自己得出结论,对于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学生利用身边的放大镜以及自己的眼镜来实验,从而得出实像可以用光屏或纸来承接,而虚像不能利用光屏来承接,实像可以让胶卷感光,而虚像没有能量,因而不能使胶卷感光。由于中学生的生活实践性不强,学生除了掌握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学会理论联系实践,让中学物理更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

4.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物理实验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中学物理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态度、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多做实验,利用手边的一些物品,自己组装实验器材,可以变废为宝,中学物理教师在做实验在做演示实验时,尽量做到与实际生活深度融合,遵循简单化、生活化的原则。例如在教学《光的反射和折射》时,对于光的反射与折射实验,除了课堂演示实验外,还可以让每个同学拿一面小镜子进行光的反射实验,除了体会反射定律的内容外,还体会平面镜不但能够扩大人的视野,而且能够改变光的方向,还可以通过鱼缸、装水的玻璃杯体验光的折射。同时还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解释潭清疑水浅等物理现象。例如“为什么钢笔放在玻璃砖前会移位”“为什么渔民叉鱼时看见的位置比实际的位置要高”。“如何解释筷子插入装水的玻璃杯会折断”等物理现象,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首先可以让学生熟悉实验的器材和环节,其次能够把教材内容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唤醒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应用,当学生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能够学以致用时,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能够激发,课堂气氛也变得和谐融洽。在物理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学生就能够灵活應用知识,有效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优化课堂教学资源,同时利用实验教学可以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够把知识点有效串联起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灵活掌握物理知识。

5.结合实际生活布置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课后作业可以巩固记忆课堂上所学知识,同时课后作业也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反馈了学情和教法,对于薄弱的知识点要重点讲解和辅导。第二,课后作业是课堂的延伸和有效复习手段,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许多公式、定律、概念,需要让学生课后结合生活,将有些不会的问题需要在自习课上辅导,从而让课堂讲解更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第三,教师通过布置恰当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预习新知识,为讲解新课奠定基础。因此在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下,课后作业具有多重作用,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安排具有创新、新颖的课后作业。例如在学习《重力》这节课时,可以让学生先用天平和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出1至5千克的物体的重力,绘出物体重力和质量的图像,从而得出物体的重力和质量成正比,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回家测量一枚鸡蛋、一袋大米的重力,再用杆称测量出它们的质量,然后让学生进行记录和对比,并分析重力与质量之间的必然联系。又如在学习《熔化和凝固》时,教师先安排学生把一瓶矿泉水放在冰箱里进行冷冻,并用秒表计时,当瓶子里的水结冰之后,体积上有何变化。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案例与物理学习相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布置家庭作业,让学生自己亲历实验过程,减少学生对物理作业的抵触心理。

结束语

在物理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中学物理教学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物理课由原来的深奥抽象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通过设置情境、课堂演示实验以及个性化的作业等都能够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新知,培养实践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生活化的教学有效提高了课堂效率,让学生在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能够更好地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

【参考文献】

[1] 王学顺. 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打造初中物理高效课堂[J]. 才智,2019(21):37.

[2] 葛乾铭. 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物理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J]. 学苑教育,2019(4):67.

[3] 陈治锋. 核心素养下的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策略[J]. 中学物理:初中版,2018(12):11-12.

[4] 李元生. 高中生物理核心素养培养初探[J]. 创新人才教育,2017(4):24-27.

[5] 李金瑞. 高中物理教学如何培养核心素养[J]. 中国民族教育,2017(5):65-66.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第五中学)

作者:刘荣军

上一篇:构建有效激励机制研讨论文下一篇:语文作业观新课程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