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政策评估论文

2022-05-13

评职称或毕业的时候,都会遇到论文的烦恼,为此精选了《林业政策评估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中国河流管理政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孕育,但从其对河流本身及其相关方面产生的影响来看,尚不能说形成一个成熟的系统,其中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改进。

第一篇:林业政策评估论文

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探析

摘 要: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为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制度,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并把政策评估纳入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之中;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组织,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队伍;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并严格遵循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程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信息系统,选择与使用适切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方法。为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政府还要为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职业教育政策;评估

作者简介:陈取江(1972—),男,浙江宁波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管理与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基金项目: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建设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1JYA001)成果,主持人:董仁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一般项目“现代高职院校制度研究——基于高职院校与政府、社会关系的重构”(项目编号:10YJA880026)成果,主持人:董仁忠。

公共政策是指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针对社会公共问题的解决,通过民主政治程序制定和执行的行动方针和行为准则[1],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法律形式的政策和非法律形式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是政府的基本职能。政策制定是政府决策最重要的方式,是政府决策的核心。[2]规范、科学的政策评估既是政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政府决策质量的重要保证。职业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是政策评估理论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伴随着职业教育地位的日益突出及其规模的迅猛发展,进行职业教育决策,实施职业教育行政,开展职业教育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制定和执行职业教育政策,开展规范、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则是政府不可回避的重要责任。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职业教育政策。然而,不管是从理论研究中还是从实践层面来看,漠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对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缺乏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体制机制,则是不争的事实。这既无助于提高职业教育决策的质量和水平,也不适应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要求。因此探讨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问题成为一项重要的课题。本文提出要加强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探讨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意义,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制度的举措以及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环境设想。

一、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是未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和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3]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包括职业教育政策方案评估、职业教育政策系统与政策过程评估、职业教育政策效果与效率评估以及职业教育政策信息、标准与方法的再评估。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不仅是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有助于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科学化。

(一)检验职业教育政策运行的效果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是政策评估的大忌。出台任何职业教育政策都旨在解决特定的职业教育问题。然而,不管预先如何针对政策设计进行科学论证,由于政策设计者认识的局限以及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影响,政策效果往往不可预测。而要检验职业教育政策的效果到底如何,多大程度上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就需要开展规范、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通过评估,有助于准确把握职业教育政策运行的可靠信息,总结制定职业教育政策的经验,为决策者修正、完善职业教育政策提供依据,提高职业教育政策的质量和水平。

(二)决定未来职业教育政策的走向

因应情势变化,一项教育政策总会呈现一定的走向。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不仅可以检验职业教育政策的效果,评判职业教育政策的价值,而且有助于发现职业教育政策的问题(尤其是方案设计和行政执行中的问题),决定职业教育政策是继续、调整还是终止。如果某项职业教育政策指向的特定职业教育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而且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没有大的变化,那么就有必要继续原有的政策;如果某项职业教育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遇到新的情况,就有必要对原有的政策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变化;如果某项职业教育政策的环境发生大的变化,原有政策已明显不能解决问题,或者原有的职业教育政策已经达到目的,其政策目标已经实现,就有必要终止原有的政策。

(三)合理地配置职业教育政策资源

任何政策都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分配或再分配,而职业教育政策资源(包括人、财、物等)配置合理与否对职业教育决策者、职业教育决策执行者、广大职校生而言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政府的职业教育政策资源有限(尤其是职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但是同时又要在校企合作、实习实训设施和教师教育等诸多方面采取政策举措。这就要求合理地配置职业教育政策资源(各自优先顺序及其比例)。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论则可以为合理地配置职业教育政策资源提供依据。通过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可以确认某项职业教育政策的实际价值,评判职业教育政策资源配置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进而据此决定和调整各项政策的资源分配顺序和数量,最大程度地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以取得最佳的政策效果。

(四)强化利益相关者职业教育责任

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既可以检验职业教育政策制定者工作的成效,也是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工作成效的评价,还能增强行业企业履行职业教育责任的意识。它不仅可以为决策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行业企业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提供职业教育政策的相关信息,而且有助于强化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感。在一个问责制的政治体系中,可以把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果作为对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进行问责的依据。有效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体制机制,将促使政府主动以寻求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政策为价值导向,增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成员的责任意识和凝聚力,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属于职业教育政策理论研究的范畴。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实践不仅能发现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中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成因,有助于解决问题,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实践,提高职业教育政策的质量和水平,而且还可以通过反思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实践,总结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经验,增强对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理性认识,探寻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的规律与特征,推动职业教育政策理论的科学化进程。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制度

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势在必行。然而,由于受到政治制度、教育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其他多种因素制约,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未能提到政府的议事日程,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理论研究极为薄弱,因此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任重道远。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采取若干举措,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制度。

(一)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并把政策评估纳入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之中

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首先要解决认识问题。在观念和战略层面,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明确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在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中的定位,并把政策评估纳入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之中,统筹规划。其一,政府要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同等重视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与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有多重要,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就有多重要。其二,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是提高职业教育政策质量、确保职业教育政策实效性的关键举措,它既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创新,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职业教育制度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三,政府应该把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纳入职业教育评估体系之中,统筹考虑,但是与职业教育办学质量评估以及其他类型评估相比,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深入研究并严格遵循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规律。

(二)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组织,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队伍

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主体在整个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既可以是组织也可以是个人。在组织和人力层面,要建立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组织,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队伍。其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因为不管是从资金投入、人员配备、评估开展还是从结果采纳等来看,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同时,为确保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组织又要具有相对独立性,尤其不能隶属于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的机构。因此要建立半官方的、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组织,集评估与研究于一体。其二,由于评估者的评估理念、评估态度、评估经验、职业伦理、能力水平等都对评估结果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队伍。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者不仅要全面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政策及其评估的规律与特点,具有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秉持公平、公正的职业伦理,而且还要掌握一定的评估技术。其三,可以把政府关注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问题设计成研究课题,面向全国进行公开招标。这既能充分调动广大职业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唤起人们关注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也能为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提供另类视角,有利于准确、全面地把握职业教育政策过程。

(三)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并严格遵循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程序

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是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基本依据;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程序事关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质量和信度。在依据和程序层面,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并严格遵循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程序。其一,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实质上就是一种价值判断,然而,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是决定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论的重要因素,评估标准不同,得出的评估结论就会迥异。因此要确定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标准,主要包括发展性标准(“质”和“量”)、效益标准(政策结果对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效率标准(政策效益与政策投入之间的比例)和回应度标准(满足政策目标群体需求的程度)。为使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具有可操作性,还必须将评估标准转化为可观察、可测量的指标。其二,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切忌主观随意,要求严格遵循科学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程序。只有这样,才能从程序上确保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论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政策评估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了解政策基本内容及相关背景;(2)确定政策相关方;(3)界定政策目标;(4)构建政策影响模型;(5)设计研究方案;(6)收集资料;(7)分析资料;(8)撰写和提交或发布政策评估报告。[4]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过程同样大致如此,只是每个环节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要根据具体职业教育政策的内容和背景及其他因素进行科学设计。

(四)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信息系统,选择与使用适切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方法

某种程度上说,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过程就是收集、整理、分析和使用职业教育政策信息的过程;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成功取决于评估方法选择与使用的成功。在信息和方法层面,要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信息系统,选择与使用适切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方法。这是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促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其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健全覆盖全国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信息(包括政策问题、政策投入、产出和外部环境变化等)快速反馈系统,最大限度地实现决策层、评估者、职业院校和其他政策相关方之间的有效沟通,最大限度地确保信息的真实、全面,并适时向社会传播,增强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的透明度。其二,政策评估方法数量众多,各有特点,评估者要在整体把握政策评估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目的与特定的职业教育政策特点,选择与使用一种或多种适切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方法。

三、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环境

公共政策评估在西方国家已有悠久的历史。这是与西方国家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分不开的。一直以来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在我国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外部条件不成熟,未能为职业教育政策评估营造出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不仅取决于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制度本身完善与否,而且有赖于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治环境等)。

(一)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责任化职业教育行政

这是就政治环境而言的。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权力制衡的政治原则要求建立责任化政府。作为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的主要工具,公正政策评估在西方国家备受推崇,以增强公共政策在政治方面的公众回应度。尽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被认为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者,其制定和执行职业教育政策始终体现和充分反映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但是由于决策权被少数人垄断以及责任化政府体制不健全等原因,政治制度上的优势并不必然意味着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实际上,制定、执行职业教育政策往往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和利益存在较大落差,不能较好地实现公共利益。为此,就要改革政府管理工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行责任化职业教育行政,加大职业教育问责力度。这是提高职业教育政策的质量和实效性并使其最大程度实现公共利益的政治保障。而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则是推行责任化的职业教育行政的需要;只有推行责任化的职业教育行政,开展职业教育政策评估才能体现其价值。

(二)全面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职业教育法治化进程

这是就法治环境而言的。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法治意味着法律的统治,强调依法办事,法律要得到普遍的服从和遵守。“法”意指“良法”,法治意味着良法的至高无上。[5]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对于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具有重要的价值。“法律是无情的理性”,具有内在的评判功能。完善的法治环境不仅有助于规范职业教育决策者的行为,限制职业教育政策相关者的行为选择,而且可以据此判断职业教育政策的正当性、合法性,还可以保证职业教育政策评估结论的采纳与使用。长期以来我国由于法制不健全并且与人治相结合,使得政府权威居于第一位,这正是包括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在内的公共政策评估得不到重视的重要原因。因此为推进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工作,亟待全面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职业教育法治化进程。

(三)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强化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

这是就经济环境而言的。我国正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体制的转型,以及市场本身存在的弊端,都使得政府管理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需要不断地调整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作用机制的关系。作为一种分配或再分配资源的方式,包括职业教育政策在内的公共政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现代企业不仅应是独立的经济实体,而且理应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伦理实体,要承担其包括参与教育在内的社会责任。由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因此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强化企业的职业教育责任,不论是对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职业教育政策评估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可以想见,如果行业企业不愿意或没有深度参与到职业教育政策过程之中,那么职业教育政策评估定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骚.公共政策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8.

[2][4]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56-457.

[3]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309.

[5]董仁忠.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依法治理的基本条件[J].职业技术教育,2011(13).

责任编辑 韩云鹏

作者:陈取江

第二篇:中国河流管理政策评估

[摘要]中国河流管理政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孕育,但从其对河流本身及其相关方面产生的影响来看,尚不能说形成一个成熟的系统,其中仍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和改进。本文以澜沧江为例,从河流管理政策的目标群体即河流本身情况,非目标群体即河流流域居民及其景观,以及政策对当前经济发展和未来社会的稳定等方面进行评估,试图从分析过程中发现我国河流管理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当的建议。

[关键词]河流管理政策;澜沧江;评估

一、中国河流管理政策发展历程

我国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先后对黄河、长江、珠江、海河、淮河等大河和众多中小河流进行了流域规划管理,其管理政策涉及河流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但因基础资料不够可靠、系统,审查修正不够及时,尚未构成有力影响。70年代开始,我国对一些河流分别进行了复查,调整并重新制订一系列关于河流管理的政策。之后于1988年6月10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以及自2002年10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二者为我国河流管理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二、中国河流管理政策发展现状

人类对河流的过度开发利用引起了严重的水环境和水生态问题,不仅影响河流自身的健康也削弱了河流对经济社会的支撑能力。1为满足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满足人类社会对河流环境的需求,我国对长江、黄河、珠江、淮河等七大流域加大管理力度,各地方出台政策,对行政区划内的河流进行开发与保护。

然而当下我国河流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政策却是相对滞后的。虽然政府花巨资对一些重点河流展开了生态环境整治,但这些河流保护与管理行为往往强调对水体资源功能的开发和水害的防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缺乏研究和了解,从而导致我国河流管理政策尚存在较多不足和缺陷。新的水生生态系统概念表明河流具有完整的生态功能,这些功能和用途与水力学、水文学、水质、生态学等方面都有关,所以急需一种更全面的管理方式,将河流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功能整体包括其用途的管理模式。

三、中国河流管理政策效益评估

1、对河流本身水质状况及其生态环境的影响

河流自身的水质状况以及生态平衡是河流保护的目标,同时也是河流管理政策评估的主要目标群体。我国河流管理呈现“多龙治水”的格局,即把一条完整的河流分割成不同的段落,由不同的区域行政主管部门依据辖区河流流经范围制定具体管理政策条例。以澜沧江为例,其发源于青海省,流至西藏东部重镇昌都然后南下进入云南省,在云南省内流经迪庆、怒江等8个地州后出境。流经云南的多个地州中,仅有西双版纳州于1991年颁布了《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为澜沧江的管理提供政策基础。这种分而治之的方式割裂了河流的整体性,一旦某一行政区域管理疏忽或管理不力,会对整个河流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我国当前河流管理政策开发倾向明显大于保护力度。如何在开发和保护中寻找平衡点,是河流管理政策中不容忽视的部分。1996年,云南省建成了澜沧江上的第一座水电大坝——漫湾电站,电站建成十年后的调查显示,澜沧江下游干流水质总体没有影响,但水库水质却因为重金属等污染趋于下降。2此外,筑坝后截断了鱼类在澜沧江干流上下游回游通道,对河流本身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当前我国河流管理政策对于河流水质及其生态系统的保护效果不明显,在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中,未能实现理想的平衡。

2、对流域内居民和景观的影响

河流流域内的居民是河流管理政策评估的重要非目标群体之一,河流管理最终会反应到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及生命安全上。目前我国河流管理政策能够明显体现对流域居民产生影响的方面集中于大坝建设库区。虽然对于在澜沧江上修建水坝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部门作了不少补救工作,但还是产生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移民人均耕地数量减少,种植作物种类也相应变化,导致建坝后粮食产量低于建坝前水平。库区因土地资源大幅度减少,农户不得不减小养殖规模,故淹没后农户经济收入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3

河流流域范围内的生态景观和人文景观是河流管理政策评估的另一非目标群体。目前我国主要是将河流流域内涉及到的资源类开采,与生产性开发结合起来,河流在其中起到统领贯穿的作用。但在实际发展中,各行业重视经济效益而淡化生态效益,导致河流管理中的流域管理政策难以发挥作用。以澜沧江为例,流域内生物物种丰富,水能资源储量巨大,矿物资源种类繁多。同时它为至少7000万人口提供了生活的基本来源,孕育了多种独特的文化。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澜沧江流域生态系统面临着巨大威胁。森林退化、土壤侵蚀和流失、泥沙沉积加重,造成了关键生态系统破碎化和污染,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及水资源污染,改变了澜沧江流域水资源的自然生态过程。4由此可见,当前河流管理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沿岸居民生活生产条件而造福流域居民社会的,是以改变河流河道景观来带动各产业发展的,期间隐含的资源协调分配问题急需解决。

3、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们可以利用河流发源地与流经地的水流落差来集中发电,也能利用河道的宽窄深浅实现不同的航船运输,同时水质较好的河流还可以提供丰富的渔类资源。我国在河流的管理开发中,主要充分利用河流的水能发电及航运价值,以改善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

澜沧江流经地均为中国相对落后的区域,但其流经地区地势落差大,水量十分充沛,对此河流水能的开发可为落后地区带来经济效益。据统计,澜沧江云南省境内流域已建成的三座电站每年可创造几十个亿的经济价值,为云南省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而澜沧江上水电站所产出的电力还将输送到广东等用电大省,也为珠三角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另一方面,澜沧江干流部分流域于2001年开通了航线,主要实现的是中国与泰国、老挝、缅甸的航运,在云南境内主要在西双版纳州流域发挥作用,带动当地物流业的发展,同时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

由此,我国的河流管理政策在现阶段对于国家地区经济效益的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特别是位于我国绝大多数河流发源地的西部地区,充分挖掘河流资源蕴含的巨大潜力,能够加速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

4、对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的影响

水是生命之源,因此河流的管理政策是涉及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人类社会对河流的管理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早期以防洪和灌溉为主的初级管理阶段;(2)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对河流的全面开发阶段;(3)以治污和改善水环境为主的河流保护与修复阶段;(4)以水生态系统恢复为主的流域综合治理阶段。

我国河流管理政策目前尚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状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当地政府将澜沧江流域原来20多万亩自然保护区边沿的陡坡地(当地称为轮歇地)停止耕种并恢复为森林,同时,将自然保护区内及周边数十个山区村寨实施了整村搬迁。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澜沧江流域的生态资源的保护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澜沧江流域生态资源的破坏程度。但在保护区外,威胁河流的种种污染还大为存在。5而具体明文涉及澜沧江管理的法规条例仅有1991年5月,西双版纳州政府颁布的《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近年来新一轮城市的扩张,澜沧江两岸大规模开发建设,使《条例》的部分规定和条款早已不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和要求。

由于河流从其源头到最终汇入大海之间要经历漫长的旅程,因此河流管理政策对于维持未来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安全具有重大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澜沧江具有典型性。它不仅是一条在中国境内流经少数民族地区最多的河流,同时也是一条跨越六个国家的国际河流。我国政府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十分重视澜沧江——湄公河的开发,由此带动起来的经济发展对于稳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积极作用,同时也对下游各国产生影响。

然而我国河流管理政策缺乏对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区分管理,导致涉及到国际河流在中国领域部分的管理政策偏向于从自身国家的利益出发,从而引起很多争端。从未来角度看,水资源争端是一项对国家安全形成挑战的非传统安全因素,如果不引起重视,则有可能对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010年初,澜沧江下游四国泰国、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发生了严重旱情,导致湄公河水位下降到近20年来的最低水平。受干旱影响,泰国等国的大米产量受到严重冲击,而且湄公河的低水位严重影响了湄公河沿岸国的旅游、航运和渔业的发展。尽管2009年5月由亚洲理工研究院发布的《东南亚淡水危机评估》关于湄公河水资源问题的研究报告中显示:根据湄公河管理委员会专家提供的数据测算,中国澜沧江的水坝建成之后,将对湄公河的水量发生有利的变化。它能够减少目前洪水季节进入湄公河洪水量的17%,而在旱季可以增加当前进入湄公河流量的40%。6由此推断上游建水坝对下游水资源是具有积极调节作用的,但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对于中国在澜沧江上游修建大坝水电站使得下游沿岸国家利益受损仍表示不满。由此可见,我国河流管理政策仍缺乏宏观的思路,不自觉以地域切割了河流的整体性,使得在河流资源利用过程中,不能做到资源的协调分配,易于引发社会的不稳定。

四、改善和建议

1、河流流域规划下的行政区划分工

河流自身的整体性以及其影响的广泛性,使得我们应该以河流流域管理为出发点,围绕大江大河流域本身形成的一个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进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这一改变能够更好地协调河流利益相关者,减少局部性的破坏和污染对整条河流的影响。当然,强化以河流流域为单位的管理,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建立必要的法律和制度保障,特别是受益者补偿原则的落实,如此尽可能减少上游开发,下游获益的矛盾。

2、适速开发,生态为先

我国目前的河流管理多以开发利用为导向,这在经济层面上看确实有利于地区的发展,但如果河流一旦陷入污染严重,生态破坏的境况,其治理恢复所需要的成本和时间远远超过开发所需。因此,我国应该建立起一套河流评估体系,对河流进行体检评定,按重要程度分出等级,依次开发,对当前没有必要马上利用的河流形成更有针对性的保护。

3、内流河与外流河的分级管理

内流河最重要的影响范围是在国家地区内部,外流河在兼有内流河作用的同时,其影响范围又扩大到了周边国家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河流利益相关群体的数量,使得河流管理难度上升,因此需要更为完善的政策来平衡各方利益。我国现阶段河流管理政策中,尚未明确针对外流河提出管理,因此在跨境灾害出现时容易引发领国的不满,也不能在管理流经本国境内的河段中引起重视。如果在河流管理中,能针对外流河的特点加入国际考虑因素,将会利于河流资源的保护和提升国家安全。

1张秋霞,李翀等,基于河流健康理念的河流管理发展过程浅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3

2张榆霞,刘嘉麒,王立前,漫湾电站建成后澜沧江下游水质变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7

3河流专家:澜沧江开发前车之鉴,人民网2003,11,11,http://www.people.com.cn/GB/huanbao/8220/30473/30474/30489/2182515.html

4澜沧江流域协调合作机制迈出第一步,世界自然基金会,2009,6,17,http://www.wwfchina.org/wwfpress/presscenter/pressdetail.shtm?id=866

5张庆行,澜沧江生态资源及环境保护的思考,云南省土地学会,2011,1,5

6水博,科普:澜沧江水库的蒸发不会加剧下游湄公河的干旱,中国水利发电工程协会,2010,4,8,http://www.hydro.iwhr.com/gjsdkcxfzyjzx/kpyd/webinfo/2010/04/1271645280647648.htm

参考文献

[1]张秋霞,李翀等.基于河流健康理念的河流管理发展过程浅析.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2009,3

[2]张榆霞,刘嘉麒,王立前.漫湾电站建成后澜沧江下游水质变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7

[3]张庆行.澜沧江生态资源及环境保护的思考.云南省土地学会,2011,1,5

[4]熊晶.国际河流管理和内河流域管理比较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3

[5]耿雷华,杜霞等.澜沧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影响分析.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8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8]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澜沧江保护条例

作者:杨清卿

第三篇:浅论教育政策评估

摘 要: 教育政策评估是整个教育政策过程中重要一环,它对于改进教育政策,推动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提高教育政策的水平等都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七个方面对教育政策评估进行论述:什么是教育政策评估?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政策评估?谁来实施教育政策评估?教育政策评估评谁?教育政策评估方法是什么?用什么标准对教育政策进行评估?教育政策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是什么?

关键词: 教育政策评估 方法 标准 问题 对策

一、什么是教育政策评估

在讨论什么是教育政策评估之前,先要讨论什么是政策评估,因为教育政策评估是公共政策评估的一个重要分支。教育政策问题专家彼得森认为教育政策研究与其他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相比并不需要特殊的概念或特殊的方法。因而,我们对于教育政策评估含义的理解可以建立在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之上。

所谓政策评估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1]它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专门研究活动,贯穿于政策运行的全过程。根据上述定义,我们可以对教育政策评估的内涵做如下界定:所谓教育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教育政策的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通过对教育政策对象及其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各种因素分析,为政策的转变、改进和制定新政策提供依据。它是一种对教育政策运行全过程进行全面分析与研究的社会科学活动。[2]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政策评估

教育政策体现了国家治理教育的方针,反映出政府在教育方面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政策服务,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但是当一项教育政策颁布以后,是否被施行,以及效果如何,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标,都需要我们对教育政策的实施过程进行评估。评估有利于实现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公开化。教育政策评估有什么作用呢?

一是通过教育政策评估可以得知现行的教育政策执行的情况和执行的效果,以及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等,为制定新政策提供经验或教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是通过教育政策评估检验教育政策目标提出以后,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

三是通过教育政策评估检验教育政策投入运行后产生了的效果如何,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目标。

四是教育政策评估为教育政策的持续、修正、调整或终止提供可靠的依据。

总之,“对所有的政策来说,无论它是如何产生的,对其实施过程的监控或评估都是或者应该是非常重要的”。[3]当然,教育政策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重视并加强对教育政策评估的研究,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谁来实施教育政策评估

谁来实施教育政策评估?一般情况下是政策实施者和专业评估人员来充当教育政策评估的角色。[4]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政策实施者来进行教育政策评估,由于教育政策的公共服务属性,所以,实施教育政策的主体其实是政府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各级学校组织。在这些部门工作的人员对政策的实施情况最为了解,自然他们最有发言权。但是,实施者又是评估者既有好处又有坏处。好处是评估与实施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坏处就是当评估者已经不能与实施者加以区分时,评估的公正性和客观性问题就出现了。所以,我们在不排斥政策实施者充当评估者的角色的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通过一定的措施来尽可能保证评估者的公正性,以提高评估的可信度。

另一类是专业研究者,即在高校或教育研究机构从事教育政策研究的人。他们有较强的学术知识,评估视野较为宽广,所涉及的利害关系较少,所做的评估比较客观和可信。但他们也有不足之处,他们不容易获得评估所需的详细材料。

四、教育政策评估评谁

教育政策评估的对象是谁?教育政策评估是对教育政策质量和效益进行检验和反馈的活动,对教育政策进行评估必然涉及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受益者,以及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环境。因此,我们把教育政策评估对象确定为教育政策主体、教育政策客体和教育环境三类。

教育政策主体主要指教育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有学者把其分为教育政策决策主体、教育政策执行主体、教育政策利益主体。[5]教育政策决策主体指国家公共法权主体,由中央和地方党委、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构成;教育政策辅助决策主体指社会政治法权主体,主要有国家教育研究发展中心、地方政府教育政策研究室、各种形式的智囊团、咨询机构等;教育政策参与主体包括教育政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社会舆论、利益团体三部分。

教育政策客体主要指教育政策的受益体,即各级各类院校。各级各类院校受益主要表现在教师、学生、资金、管理制度、信息资源、设备资源等教学和科研所必需的基础条件等方面。

教育政策环境主要指教育政策适用地区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环境。首先,社会整体教育水平、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教育政策制定的依据和有效实施的保障;其次,政府是宏观政策制定者,其政治导向对国家教育政策体系有一定影响;再次,经济的发展可以增加国家和家庭对教育的投入,教育高投入反过来又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最后,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

五、教育政策评估的方法

教育政策评估的有效进行,有赖于使用正确的评估方法。

一是将教育政策实施前后的状况进行比较,从中发现问题,判断政策执行的效果,从而提出改进政策的建议。

二是从有无该项教育政策的角度进行比较,就是假如没有实施该教育政策会有什么结果,然后分析实施了这项政策的效果,比较两者的异同,从中体会该政策的价值与意义。

三是将本国本地区实施教育政策的情况与条件类似并实施同等教育政策的国家或地区的情况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

六、用什么标准来进行教育政策评估

教育政策评估,是要考察教育政策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能够实现培养人才、发展科学和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因此,如何确定评估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是否投入了充足的教育资源。

教育资源的投入是实施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资源不到位,教育政策的执行和实施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只有投入充足的教育资源,才能够保证教育政策评估的有效实施。

(二)是否有健全、高效的政策执行机构。

政策评估的执行机构在政策评估的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机构是否健全关键要看机构内部部门划分是否合理,分工是否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运作是否有序,机构内执行人员能否对政策的内容与性质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以便在执行政策评估的过程中各行其职,保证政策的顺利执行。

(三)教育政策是否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教育的根本宗旨之一是确保每个受教育者能有公平的受教育机会。使教育政策的实施能尽可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同时,能够更好地了解公众对该教育政策的理解和支持程度,以便指导今后教育政策的实施。

(四)教育政策是否适应不同地区的教育情况。

在大多数情况下,对一个地区有效的教育政策,对其他地区未必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政策执行人员需要在不违背总的政策精神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考虑问题,适当变通政策方案,以适应当地的特殊情况。

(五)政策执行后的效果是否有价值。

教育政策的实施,目的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远和可持续发展,避免在执行过程中发生政策表面化、扩大化、被替换的现象。价值标准的确立是评价一项教育政策是否有积极效果的科学尺度,执行后有积极影响并不断地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才是有价值的。

(六)社会对所取得的结论是否满意。

教育事业关系到千家万户,调研公众对该政策是支持的多,还是反对的多,有什么意见,这对以后制定政策有很大的作用。

七、教育政策评估可能遇到的问题与对策

(一)政策评估的经费筹备难,评估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教育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和价值还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所以评估的经费来源匮乏,不易取得,这严重制约着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开展。对此问题,政府要加大对其的资金投入。另外,社会各界人士也要积极支持教育政策评估活动,应使经费来源多元化。

教育政策评估相关专业人才十分匮乏。在我国,受过严格专业训练,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熟悉评估方法和技术的人才少之又少。对此问题,政府要积极培养一批既具有教育学和政策学的背景知识,又掌握科学的评估方法的专业人才队伍。总之,要尽可能任用优秀的专业人员来担任评估工作,以提高评估工作的质量。

(二)相关部门、人员抵制,教育政策评估遇到阻力。

教育政策评估归根结底是对教育政策功过得失的评判。这种评判与政策制定和执行人员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积极的评价有助于提高决策者和政策执行人的声望和社会信誉,反之,消极的评价则会危及他们的切身利益。因而,评估必然会受到有关部门和人员的消极对待甚至阻碍。从政策制定者和执行人的角度,他们希望政策评估有利于自身,于是政府部门出示给评估人员的资料往往是有利于自己的材料。这不利于教育政策评估工作的展开,也影响到评估的可信度。

(三)政策信息不完备,数据获取困难。

真实、详尽的信息资料是评估的基础,以保证教育政策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我国的教育政策信息系统还处于初创阶段,统计口径与国际标准不尽一致。更有甚者,有些地方的教育政策执行机关不重视信息管理,所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要么残缺不全,要么已经过时,不能反映现在的教育发展状况。有关信息资料得不到及时的收集和科学的分析,教育政策信息系统的建设处于停滞状态。

因此,要建立和健全教育政策的信息管理系统,应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机构,同时出台信息管理的制度,规范信息的采集、加工、传输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的漏损和偏差。还应力求教育政策信息收集的标准化,特别是要采用国际统一标准。

总之,教育政策评估是一项涉及面广、操作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上我国的教育政策评估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全社会需要共同合作,使教育政策评估顺利进行,从而使其真正成为推动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发展,整合教育资源,推动教育政策科学化的有力工具。

参考文献:

[1]陈振明.政策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刘孙渊.我国教育政策评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扬州大学学报,2002.

[3]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吴志宏等编.教育政策于教育法规.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3.

[5]刘复兴.教育政策的价值系统[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

作者:吴娟娟

上一篇:当前国际形势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