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艺术风格论文

2022-04-21

一直以来,世界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方法都在不约而同地向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发展,有了一定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后,可以使人们改变以往只是关注文物其本身的存在价值,转而用整体性的眼光看待文化遗产周围环境的观念,从而真正意义上了解到文化遗产完整真实的价值。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大足石刻艺术风格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足石刻艺术风格论文 篇1:

大足石刻的银幕呈现及其优化路径研究

旅游地受益于影视作品的例子屡见不鲜。早年的影旅结合对相关旅游地的推广虽效果显著却大多是后知后觉的无心之举,如老版《庐山恋》、《少林寺》、《西游记》等。随着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各自的迅猛发展以及相互推动,两种产业的融合品——影视旅游日益得到政府、企业、学者的高度关注。利用影视作品营销旅游景区已经成为一种主动策略和手段。然而,并不是植入影视作品就可以实现有效的影视旅游开发。有效的影视旅游开发必须以卓有成效的旅游地银幕呈现为前提,而银幕呈现的效果主要取决于银幕呈现的载体(影视作品)、植入载体的方式以及最终形成的银幕形象及其内涵。也就是说,旅游地影视植入的成功必须包含两个先决条件:“影片本身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并制造话题热潮,拍摄地与影片具有相关的显著吸引力。”[1]本文即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从银幕载体、银幕植入方式、银幕形象及其内涵三个方面分析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银幕呈现。并以此为范例,从影视创作的角度提出旅游地银幕呈现效果的优化路径。

一、银幕呈现:沉默的精美

作为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精美的大足石刻”①①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重庆市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渝办发〔2011〕306号)中对大足石刻作为旅游产品的界定。早已成为来渝游客非去不可的一道风景。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转向银幕,在大众最容易触及也最受影响的影视大片中寻觅时,大足石刻显得十分低调。虽屡登银幕,却踪影难觅。一方面,暂无与大足石刻相关的电影和综艺节目。关于大足石刻的电视剧也仅有《潇潇石窟情》、《媚态观音》和《魂归》,且都出自于上个世纪90年代,早已绝迹银幕,也无法在网络平台上搜索到相关资源,更遑论现实影响力。另一方面,从早期《话说长江》的大足石刻专辑到近年央视制作的6集高清纪录片《大足石刻》,以及中日合拍的《雕刻岁月——世界遗产大足石刻》、《中国神秘之旅》等等,大足石刻成为了纪录片的宠儿。就银幕呈现的深度而言,大足石刻不是简单地植入某部作品,而是成为影片本身的主体。纪录片的镜头对准了大足石刻的方方面面,对其文化内涵、艺术风格、历史渊源等详尽阐述。比如央视制作的6集高清纪录片《大足石刻》,就从大足石刻被重新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开始,探寻大足石刻的艺术源流、创刻者、社会生活、匠师题记、科学保护六个方面。从银幕形象来看,有关纪录片主要从三个方向去塑造大足石刻。一是从石刻艺术的角度突出其精美与杰出;二是从宗教的生活化、故事化以及儒释道三教融合的角度突出其造像群的创意与风格;三是从人文的视角将其呈现为“神的居所、人的庙堂”。总的来说,涉及大足石刻的纪录片多数经过优质专业团队的打造,拥有较好的播出平台,且在片中获得了全方位的深度展示。然而,其传播效果不仅没有立杆见影也未能实现细水长流。仍以上面提到的6集高清纪录片《大足石刻》为例:这部于2013年播出的纪录片由《故宫》的主创团队精心打造,播出前并未进入央视2013年重点纪录片推荐名单,播出时也未引起明显的轰动,播出后不仅没有被中国纪录片网收录,也没有登陆任何网络平台,“行踪成谜”。综合看来,尽管涉及大足石刻且全方位展现大足石刻的纪录片颇多,大足石刻却未能借此成为文化焦点并促成旅游热潮。

与大足石刻相比,重庆另一处“风水宝地”——世界自然遗产天生三硚的银幕呈现则是另一番热闹喧哗的景象。2006年,《满城尽待黄金甲》让武隆的知名度大幅提升。“电影放映后,武隆游客数量实现了20%左右的增长。”[2]时隔7年,武隆再次借助国内外优秀团队的力量将天生三硚推向关注的焦点,不惜斥资600万植入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4》。当这一颇具胆略的主动出击换来“有实无名”①①

在《变形金刚4》中武隆天生三硚被嫁接为香港后花园。的银幕呈现时,武隆当局又迅速利用“变4违约·武隆维权”新闻事件回炒武隆旅游。从中不难看出,武隆天生三硚以最符合大众消费与审美的电影大片为银幕载体,从不漫天撒网,而是猛点发力,务求一击即中。从植入深度来看,如果说天生三硚的地形地势与《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刺杀情节的惊险刺激、被困人物的孤立无援相得益彰;《变形金刚4》中擎天柱征服机器恐龙的情节与天生三硚秀美神奇的景色却没有多少关联。片中的天生三硚与伊利舒化奶、纽崔莱蛋白粉一样,对见多不惊的中国观众来说只是一个植入广告而已。如果缠斗的时候,擎天柱能借天生三硚的地势躲避攻击,或者直接将写有“中国武隆”四个字的石碑扔向对手,天生三硚就不再仅是其中一处美丽的却可有可无的景观,而是深入到了影片的情境脉络之中。

纪录片本身影响力的局限,导致了银幕上大足石刻的不温不火。一方面,大足石刻需借鉴天生三硚利用影视大片猛点发力的银幕呈现方式,主动寻找有影响力的银幕载体;另一方面,要避免成为影视大片中无关轻重的过客,跌入“植入广告”这一尴尬的银幕形象。诚然,相较于大足石刻的人文景观,天生三硚的自然风光与地理风貌在与影视作品的结合中更具百搭性,更容易获得大片的青睐。然而,并不是无路可寻。大足石刻可利用自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其中能与影视大片匹配的素材,并在影视创作规律的指导下,对其进行文化包装,吸引优秀影视团队的目光,实现双赢合作,形成大足旅游新的兴奋点和增长点。

二、优化路径:挖掘契合大片类型的文化素材

变换银幕呈现的载体,不是简单地将大足石刻从纪录片照搬到影视大片。虽然,近年的纪录片越来越多地借鉴影视剧创作的叙事手法,但二者的创作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大足石刻被纪录片创作者偏爱,得益于它本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特质,而在影视剧中的冷遇则说明了对大足石刻文化素材挖掘的片面与局限。其实,大足石刻远不止“精美”。它有与身俱来的神秘气质、有赵智凤“愚公移山”般的创刻精神、以及“养鸡女”、“吹笛女”、“牧牛人”等具有普适主题的石刻故事,极具文化吸引力和影视可塑性。在这一方面,文学起步较早,出现了《赵智凤传》、《蜀王与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民间故事》、《宝顶山圣寿寺》、《宝顶山佛祖寺》、《大足石刻传说》等文学作品。这些基础的文字素材是大足石刻影视创作的基本保证。从文字素材到银幕呈现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找到两种媒介之间改编的契合点。早期的《潇潇石窟情》、《媚态观音》和《魂归》,对大足石刻的历史文化都有很好的呈现,大足石刻与电视剧的情节内容联系紧密。然而,这些故事的讲述方式早已过时,无法在当下形成有效的传播。既要保证大足石刻与影视作品的契合深度,又要确保作品影响力所带来的传播效果。有效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从大足石刻的人文历史内涵出发,以影视大片的类型规律为指导,挖掘大足石刻文化资源中潜在的影视素材,并利用近年国内外成功影视作品的类型与风格对其进行包装,吸引国内外优秀影视制作团队的目光。从大足石刻的现有资源来看,影视素材的开发可从三个方向着手:

(一)作为故事发生地

首先,大足石刻作为佛像聚集地广泛适用于表现救赎、忏悔、惩罚、重生、成长等情节主题,而影视剧的故事情节或多或少都与此相关。其次,深山中的摩崖造像自带一股隐世的神秘,这让大足石刻与神秘类型的情节具有某种天生的契合度。以圆觉洞为例:明暗反差强烈的光线质感,洞开心门的泉水清音呈现出佛像的静默庄严,却又依稀能感受到梵音袅绕,绵绵于耳。凡此种种视听元素既营造出圆觉洞神秘的意境,又恰好契合影视作品的视听表达。作为故事发生地的开发方案,保证了大足石刻与影视作品结合的普适性与广泛性,但同时也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若要化被动为主动,需要由大足当局牵头,联合国内外先进的影视团队,以大足石刻历史文化本身作为情节主线。这涉及到开发的另外两个方向,即大足石刻历史人物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开发。

(二)历史人物故事

比如,宝顶石刻的创刻者赵智凤,在一座荒山主持雕刻万尊佛像,其中的艰难险阻可比西天取经的九九八十一难;他清苦70余年的坚韧不拔堪比“愚公移山”;面对亲人劝归的召唤和红尘的纷纷扰扰,他又如何取舍,是否左右为难;建成的宏大密宗道场,既是外在使命的完成也是内在修行的成长。再比如,北山石刻创刻者韦君靖,从杀人如麻的昌州刺史到开凿佛像的虔诚教徒,什么触发了他的改变,他又经历了怎样的觉醒才放下屠刀、弘扬佛法。凡此种种情节线都可以按照国外英雄史诗大片的类型来进行开掘。

(三)民间传说

大足石刻的五山摩崖造像宛如一幅幅生动有趣的连环画,从中可挖掘出许多引人入胜、耐人深思的普适主题。比如阴森恐怖的地狱群像中那位温婉微笑的养鸡女。“她为了给病重的小和尚提供鸡汤而被刻入了地狱图”。[3]对于养鸡女,为给病人提供营养,只得杀生;因为杀生,必入地狱。对于小和尚,喝,破戒;不喝,奄奄一息。选者生命还是信仰,选者眼前的生机还是避免未来的惩罚?养鸡女的故事拥有揭示人物本质的二难之境,特别适合开发为影视剧本。显然,单独一个养鸡女的故事难以支撑一部长度120分钟的电影或具有二十集长度以上的电视剧。然而,可以将大足的一系列民间传说以及造像中的佛教故事整合开发,借鉴美剧《童话镇》的模式做成神话类型的电视系列剧。

结语

本文就大足石刻银幕呈现的特点及效果展开分析,从影视创作的角度提出银幕呈现的优化路径。即以影视大片为载体,以影视创作规律为指导,以旅游地文化为素材,以普适的故事主题为包装,挖掘影视作品与旅游地文化的契合元素,并以此作为旅游地银幕呈现的核心内容。本文形成了三个主要观点:1.旅游地银幕呈现的效果是影视旅游有效开发的前提和关键,需要从银幕载体的选择、银幕植入方式的把握、银幕形象及其内涵的塑造三个方向整体掌控。2.影视旅游的深度开发与健康发展,依靠的不是旅游地在影视作品中“打酱油式”的简单出镜,而是要深深渗透进影片的情境脉络,旅游地的风光与文化要与影视作品的艺术风格、情感故事交相辉映。3.影视旅游是影视和旅游结合的产物。在影视旅游开发的前期,就应纳入影视创作规律参与指导,避免开发的盲目与表浅,确保开发的有效与深度,从而达到开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文,黄震方,王丽.影视旅游研究:一个应有的深度学术关照——20年来国内外影视旅游文献综述[J].旅游学刊,2010:85-94.

[2]重庆武隆县旅游局.重庆武隆旅游局长王德胜解密武隆旅游发展秘诀 [EB/OL].(2014-07-16)[2014-10-08]http://hlj.sina.com.cn/city/jjlj/2014-07-16/73518.html.

[3]章创生,范时勇.大足石刻之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34-40.

【作者简介】

唐瑞蔓,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电影剧作、电影批评、影视旅游研究。

作者:唐瑞蔓

大足石刻艺术风格论文 篇2:

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价值再认识

一直以来,世界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方法都在不约而同地向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发展,有了一定的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后,可以使人们改变以往只是关注文物其本身的存在价值,转而用整体性的眼光看待文化遗产周围环境的观念,从而真正意义上了解到文化遗产完整真实的价值。总的来说,我们对于文化遗产价值的关注,从一开始的局限性认识转向了一个多方面考虑,形成一种保护遗产周边环境和关注各方面因素对遗产的影响力的新型遗产保护理念。目前来看,多方向考量文化遗产自身和环境及人工和自然,甚至物质与非物质的多层次综合考察关注文化遗产的创新价值。

大足石刻的价值考量

大足石刻简介。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刻造像总称为“大足石刻”,根据研究表示,这些石刻雕像历史悠久,一直从初唐延续到了明清时期。其中的造像主要有佛教、道教和儒教的石刻雕像,他们分布广泛且分散,大足区内大部分乡镇皆有石刻造像。截止2020年大足区境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宝顶山、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妙高寺)、舒成岩、北塔(多宝塔)石刻摩岩造像;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包括尖山子、千佛岩、圣水寺、峰山寺等摩崖造像;再加上56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75处文物保护单位总共有5万多尊雕像。随着大足石刻研究的发展越来越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1999年12月1日一致全票通过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正式加入世界文化遗产行列,从此大足石刻作为中国重庆市最为重要的文化遗产,正式成为世界所承认的遗产,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而且是世界上稀有的艺术珍品,这次申遗成功是大足石刻的辉煌时刻,也成为了中国文物界一大兴事。

未能正确认识遗产价值。随着大足石刻的申遗成功,人们更加意识到文化遗产对于现代人及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对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以往的只致力于了解文物本身,而且开始关注文物自身和文物所处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但是就目前情形来看,由于大足石刻申遗时间较早,大众对于大足石刻的价值认识不全面,主要对遗产的价值判断是以文物自身的价值为标准的,并没有去发掘石刻造像作为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其他重要构成部分,从而导致了大众对文物建筑和其他附属性价值的认识跟不上申遗的脚步;另外,是要将与文化遗产有相同地位的文化背景作为认识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认识主要包括极力地保护传统的场镇和民俗性产业以及涵养石刻遗产的摇篮,比如目前具有重要意义的古树名木与人文绿化性植被,山形和水势,优美的生态环境,吸引大众视线的通廊景观等等。

再次认识大足石刻价值的必要性

为何要对大足石刻的价值进行再认识?其原因有二:一为文化遗产的理论发展需要人们对文化遗产的认识更加地深入,有内涵,不仅仅是停留在文物表面;二为新的《重庆大足石刻文物保护规划》扩大了对大足石刻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其中五山都有所扩大,为大足石刻文物价值的再认识提供了有力的保护基础。而且遗产地的范围扩大到了其他古建筑群等各类遗产,正因为这种种类与数量的提升以及复杂遗产环境的形成,对大足石刻作为世界遗产的价值必须加以更深入的认识,将价值的认识往广泛化、完整化的方向发展。如果对遗产的价值认识不全面会导致对遗产的保护工作不到位,更有甚者影响到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构成大足石刻价值的要点

大足石刻本身具有的普通价值。通过对照大足石刻进行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内容可知大足石刻所具有的普通价值可以分为以下几点进行简要的分析:

大足石刻的规模较宏大,有着精美的雕刻技术,丰富多样的题材以及极其多样深刻的文化内涵并且保存甚是完整,被譽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晚期石窟的壮丽辉煌之作;世界上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中国重庆的大足石刻艺术有着重要联系,并且为石窟艺术创新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不管是在选材方面,还是布局和审美都将在石刻艺术的新领域焕发出新的光彩,这种有其珍贵性和特殊性的石刻艺术欣赏完善了中国和世界的传统艺术审美的理论基础;遗产的内容选材及表现手法都尽力谋求艺术和世俗以及时代审美的完美融合,其中遗产具有鲜明世俗和生活气息,让大足石刻在石窟审美艺术当中具有独树一帜的地位;称之为奇葩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文化遗产——大足石刻集大家所成,不仅题材丰富,而且最大限度地展现了中国石窟的艺术风格和留存民间的宗教信仰信念在千百年来产生的巨大变化。

中国石窟寺的特点。从古至今,我国的天人合一思想根深蒂固,所以一直以来,各地的风景名胜都讲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石窟寺作为外来文化,从传入中国之后就在不断地中国化。大足石刻作为中国晚期石窟的代表作,不仅是形式上与中国的地理环境完美融合,内容上也广泛吸纳中国优秀的文化内涵,最终成就了具有中国味的石窟体系。对于选址也有其讲究,一方面,结合中国山水的文化灵感,大都在环境优美和生态环境良好的地点建设,为大足石刻的基底选择了极其宏伟自然的环境为依托,讲求石刻文化和自然环境完美融合,又将铸造优美宏伟的环境气势及山水园林景观的格局置于首位;另一方面,世界上石窟寺的修建耗时很长,在此过程中,寺中的僧人和工作人员要在附近找寻住所,所以一般情况下建设石窟寺附近会有天然的地形利于建造寺院用于休憩,有的还会建在城镇的旁边,因为有城镇的地方才有生活所需,香火的维持需要城镇人口为基础。随着朝代的变更,环境塑造越来越明显地受到中国传统的园林文化的影响,不仅有着极具中国特色的摩崖造像和寺庙,而且有与其上下呼应的楼阁和塔及水池等等天然形成的景观。所有的元素各司其职,都在极力地展现石窟、寺庙与自然人文景观的紧密联系。这类庙宇不仅可以保护大足石刻,而且可提供休息场所给旅游之人,还可以塑造更具有宗教人文色彩的广阔空间。此外,除去大足石刻的自身优点之外,还兼具有名人的书画遗迹和文人轶事等类型的民间传奇,这些文化组合形成了更加具体形象、涉猎范围更广的环境景观。在人文景观和环境景观的结合过程中,大足石刻的价值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以综合的眼光认识大足石刻。以佛、道、儒文化为依托,并与中国的自然人文环境相结合,产生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大足石刻这一文化遗产。大众不应该仅仅以自然和人文要素组成的物质整体来看待,而应该考虑到其更为宽广的非物质文化等要素。因为仅仅是以自然和人文的角度看待大足石刻,远远不能认识到其巨大的遗产价值,而其价值的核心更在于其表面物质形态之下的思想内在结构和关系的发展。

正因为在西方价值观中的自然和文化有其明确的界限,所以在此文化理念的主导下,世界文化遗产也一直面临着自然与文化两种类型遗产的分化现象。即使后期发展有兼具自然和文化的遗产申遗形式,但在评定时并没有将自然和文化遗产的评判标准结合起来研究,自然而然也无法真正意义上保护好遗产。比如我国的大足石刻也正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即使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山水自然和人文文化之中,它也无法让大众全面认识其真正的价值,自然也谈不上丰富价值层次上的积极合理保护利用。本文主要目的在于借助于国际前沿的文化遗产研究理论,更进一步地研究大足石刻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并提高认识。最终达到全面综合地认识大足石刻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的举世价值。希望为世界遗产研究及其他学界,提供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

作者:欧晓玫

大足石刻艺术风格论文 篇3:

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艺术特征

摘要:大足石刻虽然比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兴建的时间更晚,但在艺术精湛的程度上却毫不逊色。大足县境内有七十多处的石刻,其中观音造像的规模最大,其观音造像经历了晚唐、五代、宋朝等时期。本文详细阐述了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美学特征

大足石刻虽然比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兴建的时间更晚,但丰富的内容、精湛的艺术,独特的风格使之享誉海内外。大足县境内有七十多处的石刻,其中观音造像的规模最大,大足县内的北山更以其精美绝伦的观音造像而被大家誉为“美神荟萃之所”“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大足石刻的观音造像历经了唐朝、前后蜀、宋朝等时期,在这些时期里观音造像的特点和风格各有千秋,本文将对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美学特征进行分析。

1 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兴建的背景

1.1 大足石刻观音造像兴建的现实因素

观音是我国佛教信仰中深入人心的形象,对广大的民间信徒来说,观音菩萨能够救苦救难,帮助他们消灾弭祸,因此观音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精神寄托和诉求。在中国古代,战火横行,百姓生活艰难,所以只能祈求神灵的保佑,而观音就是这样一位符合人们愿望的大慈大悲而又神通广大的神祗,因此大足石刻的观音造像就这样出现了,体现了民间的佛教思想。在大足石刻中,高高在上而又远离众生的日常生活的佛陀的造像比有着慈悲心肠救苦救难的菩萨造像要少的多,而菩萨造像中,观音菩萨的造像又占大多数,这就是基于社会现实而出现的景象。

1.2 大足石刻观音造像得以出现的禀赋条件

大足县之所以会有这么多的观音造像,和大足县的资源禀赋条件密不可分。从地理上来说,大足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位于物产丰饶的四川盆地之内。在晚唐时代,大足县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有较大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较高。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大量的文人雅士和能工巧匠等来到了巴蜀地区,为大足地区的文化和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这些文化能人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在代际传承之间还积累了血多宝贵的艺术经验和工艺。此外,据有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在两宋时期,大足一带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社会稳定,人们在满足日常生活需要之余,还有闲钱来兴建菩萨造像来满足自己的精神和信仰需求。因此大足地区的观音造像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题材也颇为广泛,规模宏大,成为了我国石刻艺术宝库的瑰宝。

2 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艺术特征

大足石刻虽然比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兴建的时间更短,但其在世界石窟艺术中却留下来了极其浓墨重彩的一笔。大足石刻中,以大足北山、宝顶山、石门山等摩崖石刻为主要的代表,其中有许多雕刻精美,技术精湛的叫佛陀造像,在这些佛陀造像中,数量最多,给人影响最深,雕刻最精美的要数观音造像了。正是由于大足石刻中的观音造像规模宏大、造型精美,数量多,题材广,因此大足享有“观音之乡”和“观音造像陈列馆”的盛誉。在大足众多的观音造像中,多数出自宋朝的能工巧匠之手,宋代的观音造像也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2.1 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的外观特征

大足石刻宋代观音造像与晚唐、五代时期都有不同。从面相体态上来看,宋代的石刻观音的脸庞较为清秀,带有微笑,眼梢上挑,鼻梁高而挺,双目多半开下视。宋代观音造像中,观音的形象更加明确的女性化,如佩戴了圆形的耳饰,下垂珠串,且脖颈细长,双肩瘦削,有着质感光洁的肌肤。如北山113号水月观音造像:圆月之下,莲花台上,观音左手写成语座上,观音造像突破了传统的正膝危坐的造像仪轨,显得神情温婉,潇洒自若,被世人戏称为“风流观音”。与晚唐和五代时期相比,宋代观音造像中裸露在外的身体部分更少,体态则并无多大变化。

大足石刻的宋代观音造像,从服饰方面来说,比唐朝和五代时期的观音像要更为厚重和华丽。比如宋代观音造像中有名的水月观音中,就戴有花冠、雕琢精美,纹饰也很多样和复杂;宝缯在观音造像的项后作蝴蝶结,缯带则自然下垂于肩部的两侧;观音造像的胸前常常装饰有成片的璎珞,下半身则穿着长裙;此外,水月观音往往还配有镯饰。除了有名的水月观音之外,日月观音的服饰也颇有特点,日月观音的头冠、宝缯。璎珞、下身裙等和水月观音差异不大,但日月观音身上常会披上质感厚重的袈裟,厚重的服饰使得日月观音的体形远不如水月观音的自然和灵活。除了服饰方面的差异之外,大足石刻的宋代观音造像的宝座、坐式和其他的装饰图案都有如下的特点。宋代观音的宝座以须弥座为主,以山石座、束腰仰莲座等为辅,不少的宝座基石上还刻了团花和植物的纹样。在坐式方面,宋代观音的坐式不一定符合规范,有全跏坐、半跏坐、游戏坐、倚坐。在头光、身光等方面,出现了椭圆、舟形等的身光,而火焰型的头光出现得更少。

2.2 宋代观音像的审美特征

宋代观音像的美,体现在观音像令人多了份可亲可近的亲切感和人情味,在宋代观音造像中,观音已经不单是高高在上的神祗,也充满着人间尘世的韵味。宋代的观音像有着鲜明的个性,优美的体态和艳丽的穿戴和装饰。在北山佛湾中,就有不少的观音像具有前述的美学特征,以某一数珠手观音像为例。数珠手观音像以手掐数珠印而得名,观音的脸颊饱满,目光下视,朱唇轻启,欲笑含颦,面带羞涩。其身材窈窕,从正面或侧面来看,S型的曼妙身形都令人赏心悦目。观音赤足立于二莲台之上,侧面迎风,给人有风徐徐吹来之感,衣袂翩飞。此数珠手观音婀娜多姿,观之令人忘却了菩萨的威严,而更多的感受到了一位天真腼腆,观之可亲的秀美少女。正是由于其形象娇柔,神态妩媚,因此被人昵称为“媚态观音”。此外,宋代的水月观音也非常有名,水月观音因观音临水观月而得名,水月观音大多面容温婉,服饰精美,神态洒脱,坐姿随意,因此被人们冠以“风流观音”的美誉。

不仅如此,宋代观音造像在艺术风格方面,强调多样化和统一的结合,在艺术手法上,则强调对比和衬托等的使用。早起的佛教造像受限于礼仪规格,因此雕像较为严肃和凝重,而宋代的观音像则是多样化和统一的完美结合,宋代的观音像装饰复杂,雕刻精美且变化多样,完美地运用了线条的因素,取得了良好的整体效果。比如大足北山136号窟的造像中,既有布局严谨、排列有序、风格统一的特点,又给人复杂多变,多样的感官体验。如日月观音精细雕琢额花冠上,植物的花草纹样清晰给人精美的视觉享受。北山的观音作品将繁复多样的衣物纹样和璎珞等层层叠压在高度概括的形体面上,使之十分和谐。最后,宋代观音的女性形象已经基本定型,去头饰、衣物纹饰、面相和体态无不散发着浓郁的女性气息,可以说,宋代观音近乎成了中国传统的女性美的化身。大足石刻以它独特的审美标准,对严肃的宗教哲学做了艺术化的精彩阐释,亦可以说,大足石刻艺术以最大的世俗性体认了最高的神圣性,从美学的角度看,它又以最大的世俗性体认了真,善,美的永恒性。

3 结束语

总之,在社会、经济、地理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宋代的观音带有浓郁的中国古代女性的婉约、柔美和自然之美,神态上较为宁静,形体上美而不妖。宋代观音具有文静典雅、秀丽俊逸的美学特征,充分展现了女性的亲善和慈悯之美,宋代观音形象的定格使得观音的这种形象成为中国民间百姓普遍接受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王天祥,何江.大足石刻女性造像形象考察[J].民族艺术研究,2010(3).

[2] 唐纲.大足石刻:包容和体现多元宗教文化的宝库[J].重庆与世界,2010(1).

[3] 龙红.静穆中的伟大——论大足石刻艺术人体美的含蓄表达[N].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作者:杨春雨

上一篇:测绘工程质量管理论文下一篇:信息资源成本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