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科发展管理论文

2022-04-17

生涯规划即运用心理学、脑科学和生涯发展学科的专业知识,利用脑AT技术、生涯规划技术、潜能教育技术帮助个体发现最佳潜能的优势结构,并科学确立适合发展的核心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提升自信、完善不足,解决在学习、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在定义中,对生涯的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要求和行动指南,在实际的工作中,教育的内容还会更加丰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学科发展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学科发展管理论文 篇1:

探寻“金山路径”践行幸福教育

教育,要向幸福出发。这是福州市教育局郑勇局长很早就倡导的,“让教育为师生幸福而生存”成为学校的发展目标。作为传承福州三中名校的一所新区校,我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校情、师情和生情的幸福教育“金山路径”。

一、学生为本,减负高效,打造幸福课堂

幸福教育从打造幸福课堂入手。学生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对幸福课堂应该这样理解:幸福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幸福课堂的核心是“低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率”;幸福课堂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人格完善、潜能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

作为一所新区校,我校教师结构有其特殊性,大多数中青年教师来自八闽大地各所不同生源的学校,70%以上青年教师来自全国各地,众多不同的教育教学背景,面对同样新的校情生情,如何尽快适应,统一核心价值观,从而形成教育合力,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我们试图依托课题研究,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实现幸福课堂。

2008年,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我们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有效教学与质量监控”,逐渐构建了一批适合本校特色的“以学定教,强化目标,精细管理”为原则的,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生情的教学模式群,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也获得了国家级课题成果一等奖。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2011年围绕“聚焦课堂,立足学情求高效”,我们又进行了深入探讨,达成了共识: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效益高低的唯一指标。那么,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力求减负高效呢?2012年我们又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研究”,进一步开展了“优化教学模式、强化学习观察、建设校本‘学材’”的研究,从注重“研教”转向注重“研学”。

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实践研究,如全体高级教师(包括所有校级领导)每学年上学期都开设创新教学模式示范课,每学年举行青年教师教学模式创新大赛等。目前为止,各学科已初步优化、创新了一批教学模式,形成了一套能够体现校本、学科特色的教学模式体系。如语文学科有:“读-说-听-写”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初中作文教学课堂演练模式”,初中文言文“自读模式”,“多元解读”教学模式,“网络教学环境下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创设情境-整体感悟-研读赏析-揣摩品味”教学模式,“探究互动、讲练结合”教学模式,“贴近学生的高效课堂模式”,“自主预习-示例讨论-模仿演练”教学模式等。地理学科有:“母图解读-变式拓展-应用提升”教学模式,“目标导学-合作探究-自主建构”教学模式等等。

本学期学校的市级教学公开周开设了28节公开课,展示了多种创新教学模式,其中有9节网络教学研究课,依托的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教育部规划重点课题“基于现代教育技术装备的新型教学环境下教学模式设计研究”。这些模式的共同之处是突出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有很多自我表现的机会,并且强调课堂及时反馈,一方面可以做到“堂堂清”,学生课后可以真正的轻松,更重要的是满足了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体验了学习的乐趣、成长的快乐。

“研教”转向“研学”的过程,是一种质的转变,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为加速这个研究进程,我们以教师自主开发个性化的课堂学生学习观察量表为抓手,在做中学,在做中研。我们的课堂学生学习观察有几个特点:1.一个维度,多个视角。就从学生“学”的维度观察课堂,没有讲究“面面俱到”;2.因模而异,极具个性。不同教学模式,观察点不同,指标不同,评价不同。每种教学模式都开发了配套的课堂学生学习观察量表;3.讲求原创,全员参与。这些量表全部来自一线教师的原创。全体教师参与,包括校级领导都有自己的作品。

在开展学习观察研究活动中,我们首先组织老师们学习了相关理论书籍,如华师大崔允郭教授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然后又组织了部分骨干教师赴上海洋泾中学学习,再详细分析了本校学情,确立了“可观察、可操作、可诊断”的设计原则。老师们从2011年开始学习、研究一直到现在,不断完善,每张量表都是几易其稿。当然,这些量表可能没有专家学者制定的完善全面,甚至可能还有不够科学有效的设计,但是,我们认为,开发的过程,就是研学研教的过程,就是合作探究的过程,就是观念转变的过程,就是痛并快乐的过程。我们重结果,但我们更重过程。

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一步落实“以学定教”,我们还鼓励各学科各集备组遵循“适用、实效、可操作、可持续”原则,量身开发了类型多样的体现学科特点、适合我校生情的校本学材。如数学组——校本练习、地理组——基于建构主义的导学案、初中英语——语言点整合案、高中英语——单元学习目标反测学案、初中语文——美文赏读校本阅读案、高中语文——论语系列和文言文系列校本学材等。在2012年11月,我校还举办了学生正在使用的校本学材展示活动,本学期初又开展了校本学材的评比活动。本次公开周也展示了多种“学材”的应用。我们提倡校本学材多样化,可以百花齐放,多种形式并存,重要的是能够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幸福感,真正落实减负高效。

二、教师为本,自主发展,成就职业幸福

幸福教育不仅仅指学生的幸福,还有教师的幸福。只有教师幸福地教,才能让学生幸福地学。我们始终把激发教师自主发展作为幸福教育最基础性的工作来抓。

教师为本,就是要尊重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机会,想方设法激发教师主动学习,主动成长,不断体验专业成长带来的快乐,成就职业幸福。

因此,2008年开始,依托福建省电教馆课题“基于网络的教师‘校本研修’研究”,学校自主研发并不断完善“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该平台已获得全国二等奖、省一等奖)。教师们可以在平台上自主发表教育博客,推荐好文章,上传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反思和质量分析等,可以展示学习,可以跟帖交流。这样,教师们的交流既可以跨学科,又不受时空的限制。现在的“教师自主发展管理平台”既为校本研修提供了网络平台,也是全校教师的精神家园。来自身边同事热情洋溢的鼓励,极大地鼓舞了老师们,让他们保持了展示和交流的积极性。目前为止,我们还创办了20期的校刊《知行思》,登载的都是老师们的原创文章,有教育教学所思所想,也有生活的感悟、成长的心得。我们还开设了“关注分享”教师讲坛,已举办8期,有近40位一线老师走上这个讲坛交流分享。我们的目的就是尽力提供教师们展示交流的平台和机会,让教师更多体验学习成长的幸福,以此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应该说,我们的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主动追求进步已成为教师们自觉的行为,主动学习研究已形成良好氛围。

在这样的氛围中,学期开学初就有28位教师自愿报名公开周开课,其中有部分优秀骨干教师,更多的是从来没有亮相过的青年教师,有的表现也不够理想。这样的市级公开周开课队伍,我们有过犹豫,是集中骨干教师展示学校的研究水平,还是尊重教师主动成长的意愿?校领导研究后决定全部支持,就校区的可持续发展来看,我们希望的是全体教师的成长,而不仅仅是少数优秀教师的展示。我们要保护教师们的成长积极性,我们可以不成功,但我们不能不成长。接下来,就是如何帮助这些教师开好课了,我们动员了全校教师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一起参与设计、磨课,还特别邀请了福州三中和省市很多名师到校指导。我们也请了一些大学的教授参加指导,如福建师大博士生导师袁书琪教授对我们常态使用的思维导图,袁教授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进行了非常详细、具体的指导,老师们收获很大。在这些专家、名师长期指导帮助下,教师专业成长迅速,在很多业务竞赛中获得了很多荣誉。同时,他们也收获了专业成长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我们认为,一所学校,只有师生都能充分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成长的幸福,才能让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基,才能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一直走在探索“金山路径”上,我们要继续不断践行幸福教育,让教育向幸福出发。

(责任编辑:林文瑞)

作者:李文

语文学科发展管理论文 篇2:

生涯教育初探

生涯规划即运用心理学、脑科学和生涯发展学科的专业知识,利用脑AT技术、生涯规划技术、潜能教育技术帮助个体发现最佳潜能的优势结构,并科学确立适合发展的核心目标,制定行动方案,提升自信、完善不足,解决在学习、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在定义中,对生涯的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做出了要求和行动指南,在实际的工作中,教育的内容还会更加丰富。

一、基于学科融合的生涯探索

新高考政策的改革打破了原有的学习方式与策略,为学生来去更多的选择也兼具挑战。学生不仅要对自身的个性特征,如能力,兴趣、学习风格、决策风格有所了解,还要了解所学学科的应用价值、与大学、大学专业的衔接,并且对职业前景及发展趋势都要有全面的思考和了解。这也同样渴求学校的课程建构的变革与创新。

1、形成生涯学科

学科教师可以通过开设选修课的途径,将学科教育与生涯教育相融合,将教师所学学科与大学相对应的一级学科,学习内容、培养能力以及职业前景进行系统的介绍,使学生对庞大的专业库、职业库能够进行分类了解和选择,再倒推来反思自己的个性特征是否合适,是否可以具备职业相对应所具备的能力。通过融入式的生涯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真正价值和职业的意义,更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

2、召开生涯班会

生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唤醒学生的生涯自主性,提升自我决策力,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而好的生涯教育,一定要是体验式的。并且,主阵地要在校园,主要途径要在课堂。各班可以每月召开一次生涯班会课,以“认识自己,规划未来”、“仰望星空,我是哪一颗”等等为主题深入连续的开展下去。提供给学生对自我与世界的了解,并激发面对未来从容生活的勇气。

3、家校联合共育

家长是生涯教育里宝贵的资源,定期邀请家长走近课堂,邀请不同行业的家长将社会中的职业带进高中,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工作岗位的概况。除了课堂的介绍,课下也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鼓励每名同学去问问自己的父母当时是如何选择职业的,问问他们是如何处理走向社会的迷茫,通过沟通,对学生自己的职业选择形成借鉴。访谈与调查的结果可以通过物化成果展现出来,如海报、展板、班会、生涯课、社团活动等形式分享,使影响的辐射面积扩大化。

4、多元化生涯课程建构

各类实践活动的探索,既可以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积累更多的学科素養,也为学生探索外部环境创设了良好的条件。将课内与课外,学习与生活,学知识与学做事有机结合起来,为有特长的学生交流与展现自我的平台。

基于校园情境,我校可以开发设置相关生涯教育课程,如下图。

二、创设体验式生涯教育环境

1、培养生涯教育环境

培养专职生涯教师团队,能够促进生涯教育稳步推进,我校生涯教育目前仍然缺乏我们自己的生涯理念和思路,缺少系统的生涯教育发展框架和纲要。培养学生的生涯自主性,还要从课堂入手,每位教师可以在课前三分钟的时间,鼓励学生对所学学科相对应的大学专业,专业知识学习内容,毕业生就业前景等内容进行介绍,形成全年级对生涯探索的环境和认识。

教师也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融入式生涯教育,对所在学科的典型人物进行介绍,如,语文学科对应莫言,对莫言的生涯发展历程以及成为作家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介绍。

2、体验职业化环境

每一个人学生都终将走向职场,生涯教育需整合社会资源。新高考改革政策下,学生除了三大主科,语文数学外语的学习,还要在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6门学科中选择3门,这三门学科的选择关乎自己的志趣、能力、未来专业选择、就业择业甚至整个生涯的发展,所以,现阶段的职业体验也应与学科内涵靠近。

根据高中生所学学科,可以大致将学业与职业的对应关系分成以下几大群体:数学与信息、经管学职群;数理与科学、技术学职群;语言与教育、传媒学群;化生与物质、健康学职群;人文与美学、设计学职群;政史与社会、行政学职群;艺术体育休闲群。未来学生可能走近这7类群体之中工作,那对于基础教学中的职业体验也可依托此分类,如对语言与教育、传媒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体验学生电视台主持人、学生媒体中心策划员、校园博物馆讲解员、广播站播音员、校园景点导游等。对人文、美学、设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体验学校文化产品设计师,校园环境清洁工,校园景观设计师,校园交通系统设计师等。逐步创设生涯体验职业化的环境,自主选择自己的未来。

3、研学旅行

研学旅行也是生涯教育的载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研学旅行不是旅游,要有课程开发,研学旅行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要的渠道和载体。”研学旅行也是学科融合,体验式教学的重要方式,是需要全学校,全员参与的教学形式。每个学科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设置课题,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分小组行动,在研学中形成自己的调研报告,上交自己的游学成果,学科教师与生涯陪伴教师共同给予学生评价等等,不断在探索的经验中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三、生涯教育探索的未来

生涯教育的核心就是帮助学生从知己到知彼,从确立学业和职业的目标到为实现人生梦想付诸行动。我们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制度层面进行顶层设计,并且对社会、技术的变化和发展有前瞻性的认识,科学地调整知识结构,锻炼相关的素质和能为,这已经成为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迫切需求。目前,教育部门已经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到高中课程体系当中,但是光靠学校的力量来完成这一个持续又艰巨的任务是不可能的,高中生涯教育还需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社会机构等全方位的力量共同助力,共同参与,形成指导网络与系统,支持推动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S].教基[2003]6号.

[2] 谢晓翠,王静. 职业生涯设计与就业指导[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1.

[3] 杜平.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实施策略研究[J].浙江教育科学,2016,(02).

[4] 王莉,杨红艳.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生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以焦作市第一中学为例[J].中国教师,2015,(S2).

[5] 吴丽萍.“高中生生涯规划与发展管理”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浙江教育科学,2014,(01).

作者:于宏伟

语文学科发展管理论文 篇3:

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工作汇报

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由江苏省教育厅于2019年组织实施,经各设区市教育局遴选推荐和省教育厅复核,共有42个工作室被确定为首批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2021年又新增148个工作室为第二批江苏省中小学网络名师工作室。工作室运行以来,充分发挥了网络优势,缩短了地域差距,把网络教研、师资培训、教学资源和个人空间有机融合,促进了互联网环境下教科研方式的转变和师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目前已涌现了不少网络教研和资源的优秀成果。

常州市举行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启动大会

4月19日下午,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常州)启动大会在常州市教科院举行,旨在进一步明确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目标定位和具体任务。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厉浩、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曹鹏,常州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胡鹏,常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潘小福,常州市教育局办公室信息处处长水虎远、人教处处长潘莉出席大会。大会由常州市教科院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徐展主持,11位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和工作室核心成员代表参加大会。

首先,潘小福发表致辞。他提出,网络名师工作室是信息化骨干教师的高地,应会聚一批有志于数字化学习研究的有识之士;工作室应创新教研方式,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前沿信息技术等丰富教研形式;工作室活动应是区域教研的重要补充,要加强与学科教研的联系。

曹鹏从特征、标准、组织管理、职责、任务、考核等角度详细解读了网络名师工作室的相关要求,给出关于建设优秀工作室的五点建议,同时展示了第一批省网络名师工作室丰富多样的活动,希望工作室能在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汇聚优秀教学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作用。

第二批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启动适逢常州市成功申报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好时机。如何抓住实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如何为实验区建设贡献工作室的智慧与力量?对此,徐展给与会的工作室领衔人、核心成员代表做了“教育部‘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常州)建设”情况汇报和第二批常州市教育信息化项目申报动员。

常州二中教师朱丽锋作为工作室领衔人代表发言。朱老师回顾了自己对信息化教学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深刻感受到信息化对教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朱老师结合高中语文学科,确立了自己工作室的努力方向,希望通过和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为常州的教育信息化贡献一份力量。

胡鹏指出,工作室领衔人和成员们要对信息化大形势有深度把握,敢于在大变局中有所作为,希望大家能聚力于全市信息化的建设,聚力于常州实验区的建设,聚力于共同体的建设,把好事做实,把实事做好。

最后,厉浩介绍了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从启动到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的发展历程,对常州市近年来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表示了肯定。希望第二批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能进一步明确发展定位,积极开展示范研究,发挥好引领作用。

相信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中,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常州)的领衔人和成员们定会把握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常州)建设的历史机遇,凝心聚力,迈开大步,为教育信息化贡献“常州经验”。

连云港市举办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

授牌暨交流展示活动

4月29日,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连云港片区)授牌暨交流展示活动在连云港市建宁小学举行。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副处长杨菲菲、主任葛海燕,江苏省电化教育馆副馆长厉浩、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曹鹏,连云港市教育局副局长李宏伟等出席活动,第二批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核心教师和学员教师共计300余人参与活动。

在授牌仪式上,杨菲菲代表江苏省教育厅教师工作处对连云港市第二批获批的11个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表示祝贺,对工作室以后的管理、发展等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希望各工作室聚焦教师专业发展,打造教师发展平台,做大做优各个工作室。厉浩随后做了讲话。连云港市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崔恺代表连云港市教育局做了表态发言。工作室领衔人、学员教师代表分别进行了发言。

活动中,学员教师万菁和龚将进行了信息技术融合课堂展示。人工智能“小飞机器人”、平板等信息化教学工具的加入,让万菁老师的课堂妙趣横生,参会教师赞不绝口。授牌儀式结束后,各网络名师工作室进行了交流。

此次活动的开展,为连云港市持续、深度做好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管理、发展和辐射筑牢基础,为连云港市打造教师组团式发展新样态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荩黄爱勤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专递课堂”研讨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切实研究、实践“专递课堂”在平衡共同体学校教学资源、提升区域教学水平方面的积极作用,近日,黄爱勤网络名师工作室走进淮安市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共同体学校——盱眙县天泉湖中心小学,开展主题为“智学专递 共生共长”的教学研讨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省、市、县相关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曹鹏、淮安市电教馆馆长杨佚、盱眙县教师发展管理中心信息部主任傅维春、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校长黄爱勤以及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发展共同体部分骨干教师和黄爱勤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员参加了此次活动。

活动采取两校连线“专递课堂”、三校联动“网络教研”、同步互动“网络直播”的形式,设置三个实体会场,同时借助“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开设网络直播,吸引了众多教师参与网络观摩与互动。

活动的第一环节是“智学专递”课堂教学观摩。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教师李兆刚和天泉湖镇古城小学教师景海洋共同执教四年级数学“确定位置”一课。本课从两边学生互相打招呼而产生想相互认识的需求开始引入课堂,主会场的李兆刚通过设置两边学生不同观察视角产生不同描述的差异分歧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两位教师通过巧妙“引学”和多次互动突破知识的难点。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教师龚晓青和天泉湖镇古城小学教师张秀梅共同执教六年级语文《学弈》一课,两位教师通过空间交互、资源共享的方式共同带领学生领略古文独有的魅力。

活动的第二环节是专家讲座。杨佚高度评价此次活动的开展,并鼓励所有教师走在时代前列,通过研究和实践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自身信息化素养和教学能力;曹鹏做了题为《应用信息技术,打造“看得见”的智慧课堂》的讲座。

活动的第三环节是评(议)课和智学课堂研讨微讲座。盱眙县实验初级中学附属小学教师戚善迪和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教师邰玉涛分别就上午两节示范课进行精彩点评。

本次活动的另一重要议题是探索“智学课堂”在共同体学校的生根发芽,探索“专递课堂”在解决资源共享、多维互动、城乡交流等方面的落脚点和突破点。来自黄爱勤网络名师工作室和盱眙县城南实验小学发展共同体的6位教师分别就“智学课堂”的应用实践、教学模式及评价方面的思考做

海安市开展第一期教育技术逐月行

暨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现场交流研讨活动

3月30日,海安市第一期教育技术逐月行暨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现场交流研讨活动在城东镇西场初中举办。

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网络名师工作室项目负责人曹鹏,南通市教育技术中心电教科科长陈小银、服务科科长张志强,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徐金贵、副主任丁庆富以及电教部全体人员,海安市各区镇电教教研员、各中小学分管电教工作的负责人等100多人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活动在康永宏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名师讲座栏目中进行了直播,工作室核心组全体成员参加了线下活动,部分外市成员通过网络直播和点播的形式线上参加活动。

本次活动由“互联网+项目化教学”公开课观摩、说课、评课和“展示与讲座”两个环节组成。

上午,参会人员分组观摩了“当‘机’立断”“致敬戍边英雄主题网站制作”“倡导低碳生活”“课本剧”“京剧表演形式探究”“自制测力计”等十节“互联网+项目化教学”的公开课,涵盖语文、英语、政治、信息、音乐等多个学科。公开课观摩后,分成三大组进行说课、评课。

下午的“展示与讲座”由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教师、海安市教师发展中心电教部主任康永宏主持,并作《基于互联网的项目化教学设计》的专题报告。曹鹏、陈小银、丁庆富和西场初中校长戴世芳、副校长王生龙分别做了《以项目化教学为引领,做学生“看得见”的信息化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项目化学习”的5G通信应用与研究》《基于“互联网+项目化教学”的思考》《激活教育智慧·浸润智慧人生》《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的几点思考》专题讲座。

一天的研讨收获满满,教育技术逐月行暨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现场交流研讨活动的开展,既是对海安全市电教管理工作和信息化探索研究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又是对全市教育工作的推动和促进。海安市将以此为契机,创新举措,开拓进取,进一步推进“互联网+项目化学习”研究,引领教师探索培养创新、创造型人才的高效方法和途径,全力推进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公平共享,全面开创教育事业新局面。

华燕网络名师工作室举办启动仪式

暨第一次教学研讨活动

为充分发挥名师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示范、指导、辐射作用,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和课堂教学能力,落实教师成长工程,4月14日,华燕网络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暨第一次教学研讨活动在无锡市五爱小学蓉湖校区举行。

工作室的首次成员见面会别具一格。前期,工作室的各个成员就以“行走在春天里”为话题,录制了一份别样的自我介绍小视频,并简要地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对工作室的期许与展望。优美的场景,暖心的话语,如春风拂面,刻画出每一个工作室成员的教育理想,互通成员之间的教育情怀,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

工作室领衔人华燕首先向成员们表达了最诚挚的谢意。作为江苏省第二批、目前无锡市仅有的小学语文学科网络名师工作室,探究如何让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相融合,怎样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工作室的重要目标。华燕对工作室建设思路与设想作简要介绍,努力将工作室建成具有向心力的梯度发展的专业共同体。

工作室还特聘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五爱小学校长、国家级骨干教师、无锡市名校长许敏峰,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所长、江苏省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小学语文专家魏星为工作室学科导师,聘请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信息支持部主任、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专家库成员张吉为工作室信息技术顾问,聘请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闵慧为工作室日常学科导师,特聘POCO摄影网南通站站长、资深风光摄影师袁裕雷为工作室特约摄影。他们是工作室最坚实的后盾,华燕在活动现场为导师们颁发了聘用证书。许敏峰对工作室的成立表达了热烈的祝贺,也和成员们分享回顾了华老师在自身发展和教育教学工作中的成长故事,并期待工作室成员们能不断拔节生长。

课堂展示环节将研讨活动推向高潮。由华燕网络名师工作室成员、无锡市连元街小学教师赵林萌执教了三年级语文《蜜蜂》一课,整节课贯彻了梁溪区“深度学习·思维课堂”的教育理念,合理使用多媒体手段,先读一读、找一找、圈一圈,再来概括文本,继而放手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知识习得和能力提升前后勾连起来。生动有趣的课堂获得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评课教师也纷纷为课堂创设语文学科认知情境的教学设计点赞。

最后,魏星以“统编教材呼吁大任务教学”为主题进行专题讲座,他表示语文核心素养落地吁求大任务教学,应在课堂上不断超越传递,走向探索探究之路,而大任务教学设计则要聚焦核心知识、设置实践情境,努力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情境。

华燕名师工作室的教师将携手相助、同心相伴,在名师的引领下,相互学习、交流、碰撞,通过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促使更多教师共同进步。

无锡市召开江苏省网络名师

工作室建设培训会

焦卉网络名师工作室举办

启动仪式暨第一次研修活动

4月15日,焦卉网络名师工作室启动儀式暨第一次研修活动在泰州医药高新区实验小学举行。活动采取线上培训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形式,泰州医药高新区科教局局长马扬光和江苏省特级教师、省网络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泰州医药高新区实验小学校长焦卉以及全体研修成员参加了本次活动。

启动仪式由泰州医药高新区实验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孙倩霞主持,马扬光和焦卉为工作室揭牌。

当天上午,工作室核心成员孙倩霞、泰兴市黄桥小学教育集团十桥校区校长殷明星针对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花钟》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活动还邀请了泰兴市襟江小学教育集团济川校区校长伏红波作点评。

下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就上午的两节课,与工作室领衔人焦卉一起进行了研讨交流。焦卉以“打造深度学习的课堂”为主题,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一课为例,对全体成员进行了《“小虫子”三步走——一次基于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专题讲座,为教师们今后的研修指明了方向。此外,焦卉还向全体成员说明工作室管理机制、培育方案,对核心成员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工作室全体成员将在焦卉的带领下,以课堂为主阵地,扎扎实实推进“构建深度学习课堂”的语文教学活动。

仇大成网络名师工作室开展

“基于计算思维的STEM

校本课程实践”研修活动

为深入推进江苏省STEM教育试验区工作,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近日,仇大成网络名师工作室组织部分学校骨干教师走进无锡市机关幼儿园、无锡市育红小学等学校,开展“基于计算思维的STEM校本课程实践”研修活动。

参研教师首先观摩了无锡市机关幼儿园“阳光花房”。园长杨嘉敏详细介绍了幼儿园种植项目的建设、组织实施情况,袁婧娴和周德君老师重点演示智能化种植的方式方法。随后参与研修活动的教师一行来到育红小学公益校区观摩学习了“行知小先生农场实践基地”和“果儿课程”校本课程,展示。育紅小学校长姚洁从农场的设计,到农场建设,再到农场课程,全面介绍了STEM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观摩结束后,无锡市育红小学罗玉军老师作题为《基于计算思维的STEM校本课程实践》的讲座。

本次网络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是基于线下的校际联谊研修活动,得到了顾军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大力帮助。网络名师工作室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形成多人参与的学习研修共同体,能够有效促进教师教研能力的提升。

了专题微讲座。

黄爱勤网络名师工作室立足微课应用和“智学课堂”实践,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前提下思考的是让更多学校得以共享研究成果,让更多年轻教师快速成长。此次活动开创了共同体学校教研的新样态,让更多教师得以感受教育信息化对教学的非凡影响。相信在上级部门持续的关心和指导下,在工作室和共同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这些立足“智学”、放眼未来的教师一定会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汤蓉网络名师工作室、常州市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

联合举办“编程计算”同课异构研讨活动

为深入研究教科版新教材,探讨信息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促进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专业发展,4月2日,汤蓉网络名师工作室、常州市高中信息技术教研组在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联合举办了“编程计算”同课异构研讨活动。来自全省40多所学校的近80名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活动。活动由汤蓉网络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教师蔡国主持,并同步进行了线上直播。

本次研讨活动共有开幕仪式、课堂观摩、评课研讨、专家讲座四个环节。

开幕仪式简朴而正式,主要由主持人蔡国简明扼要地介绍本次活动的流程及相关注意事项。在课堂观摩环节,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教师高萍、南通市天星湖中学教师陶育平、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教师于伟和江苏省泰州中学教师李卉针对“周而复始的循环”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教师徐星和印清对“可以复用的代码”一课进行了同课异构。这六位教师都是汤蓉网络名师工作室的成员。课堂观摩结束后,在工作室领衔人汤蓉老师的主持下,与会专家和教师直奔主题,针对六堂观摩课各抒己见,进行了热烈讨论。

此次活动还邀请河海大学副教授童晶和北郊高级中学教师蔡国分别做了《零基础趣味学Python》《关于普通高中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专题讲座。

一天的研讨活动环节紧凑,干货满满,广大与会教师和观看网络直播的教师大有收获,纷纷期待下一次的研讨活动。

上一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论文下一篇:高职高专英语口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