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2022-04-23

【摘要】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逐渐规范和成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辨析了网络课程的概念,分析了网络课程设计的主要缺失,对网络课程的类型及适用对象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网络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1:

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有效性探究

摘要: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发挥其优势,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值得探究。

关键词:网络教学;任务驱动;分层教学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师则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的指导者、促进者。一贯主宰课堂的教师必将接受新的挑战,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完成相应任务,如何有效长久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如何引导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海洋中去糟粕、取精华,养成良好的网络素养,都不是一朝一夕简单练就的,它需要我们花时间、花精力根据学生特点,有效设计教学,制定任务,协调小组合作,组织分层教学。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采取哪些有效方法,最终实行有效的互惠互利呢?

一、正确引导,有效设计教学

网络带给学生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面对这个世界,学生很容易迷失,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存在严重的误区,把网络只当作一种娱乐工具。这是因为他们一开始就缺少正确的引导,所以有必要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学习,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认识和使用网络,树立起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和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无论是在学习方式,还是学习内容,都有着显著的不同,其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获取、传递、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学会上网,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时时注意体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基本流程可以作如下安排:确定教学目标,分析学生情况,确定学习起点,选择合适情境,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带着问题上网,有目的地进行学习,这势必对培养学生收集、甄别、处理、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与人相处,养成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始终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学生的学习活动力求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学生能在协作学习之后构建自己的知识、培养自己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指导者,也是帮助者,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通过课堂的调控、组织使学生在网络课堂的情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生动活泼地获得各方面的发展和锻炼。

二、任务驱动,加快课堂节奏

所谓“任务驱动”,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一直以“任务驱动”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新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课的开始部分都安排了本单元和本课的学习任务及相关图示,以主题任务驱动教学,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巩固知识技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主动学习习惯。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网络环境的交互性使教师实施教学任务、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例如,在进行word中图文混排教学时,可以设计诸如节日贺卡、环保宣传画、海报等形式的任务;在进行网页制作教学时,可以设计班级主页、个人主页、环保主页等形式的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帮助者应注意适时加以指导、帮助、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巩固计算机的基本技能。

实施任务驱动教学,应注重以下问题:

(1)主题任务注重任务的实用性,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特点,尽量与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中相关内容或其他学科内容相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爱好,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理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任务与任务之间注意连贯性,形成任务链,加强任务之间的互相渗透,使学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同时,还要考虑任务的可操作性、适当性、小组和个人完成任务的能力等等。教师课前都要精心设计,使任务真正环环相扣,让学生在网络课堂中真正想去做,真正知道做什么,带着问题上网,有目的地进行学习,真正得到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三、分层教学,注重全体发展

基于网络的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层教学不可或缺。

首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将少数具有较好基础与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组成第一小组,把毫无基础且学习速度明显较慢的学生组成第三小组,大多数学生编入第二小组,对这三组学生的分布情况、学习层次、学生的状况进行详尽的了解。

其次,充分备课,分层教学。教师课前充分准备,精心设计教学辅助资料,制作专题学习网站,制作教学演示课件。教学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教学时对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解惑释疑,针对个性问题,个别释疑,针对大面积的共性问题,集体释疑,小组内和小组间也可以相互帮助。

最后,分层评价,促进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作业和练习都是在机器上完成的,对于学生完成的作品,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在承认学生差异性的原则下,给不同学生以不同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对有进步、有创意的作品在课堂上展示,使学生在学习上对自己既有信心,又能看到不足,因此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从而不断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网络教学作为信息技术课程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何充分运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解决网络教学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作为新型的信息技术教师必须能够适应新的课程教学的要求,倡导新的教学思路,改善教学方式,积极尝试网络教学,逐步建立起新型的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梁林梅、焦建利,《我国网络课程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反思》,华南师范大学

2.邢程、周开淼、赵剑波、尹晓东,《网络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探讨》

3.夏晶,《构建充满乐趣的新型信息技术课堂》,《初中教学研究》,2009

4.王平,《网络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刘伟

网络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2:

网络课程设计缺失与应对策略

【摘要】网络课程的设计开发逐渐规范和成熟,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辨析了网络课程的概念,分析了网络课程设计的主要缺失,对网络课程的类型及适用对象进行了阐述,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课程;缺失;策略;适用对象

一 引言

网络课程作为高等院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现代远程教育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0年5月,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到2003年底,共有近300门网络课程通过了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的验收。同时,教育部制订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其中“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是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是整个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教育部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两个工程”对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大规模的组织高等学校建设网络课程,充分调动了高等学校的积极性,掀起了一个现代化教学资源建设的高潮,使资源建设的规模和水平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形成了国家、省市、学校的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经过四年的努力,已经建设了国家精品课程1139门(2003年151门,2004年300门,2005年314门,2006年374年)[1]。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网络课程的建设仍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网络课程的定义一直存在争议,网络课程的定位不明确,重建设轻应用等等。因此,有必要明确网络课程的类型及适用对象,使开发的课程能各为所用,发挥最大的作用。本文就网络课程设计的相关问题作了进一步的探索和思考,并提出了几点相应的对策。

二 网络课程的定义

网络课程是什么?关于概念的问题,一向是“翻遍书中无定论”的,尽管课程论早已成为教育理论中的重要学科,但网络课程的上位概念——课程的概念迄今仍未在教育界取得共识,关于课程仍缺乏比较权威的、统一的科学定义[2]。更何况网络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关于它的概念更是众说纷纭,代表性的定义有以下几种:

1.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部分:按照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0)

2.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2](何克抗,2004)

3.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学习资源、教与学活动的总和。[3](武法提,2006)

4.网络课程是基于计算机网络传递、处理和交流的具有特定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功能结构的教学材料。[4](李康,2006)

其中“定义1”是国内最早的,业内比较权威的,也是学术文献中引用最多的一种定义,即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于2000年5月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中给出的定义。对于这个定义,许多专家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北京师范大学的武法提博士认为“这个定义在我国网络教育兴起之初曾经起到过积极的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个定义作为学术概念过于宽泛而不够严谨,内涵太小而外延太大,网络课程几乎成了整个网络教学系统的代名词。在这个定义指导下进行网络课程设计和开发实践,不仅无法界定网络课程的具体形态而且也很难进行标准化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特别是将属于网络教育领域中独立研究分支的网络教学支持平台作为网络课程的组成部分更会造成实践中的技术至上主义和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的低水平重复开发,更不利于网络课程设计的标准化和自动化。将网络教学支持平台包含进网络课程概念已经不合时宜,应予摈弃。”[3] 广州大学李康教授则认为“从这个界定看网络课程既涉及了教学内容,也涉及了教学活动。这是值得商榷的。其实,网络课程就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表现形态,一种新的教学内容载体。没必要陷入课程论与教学论关系的纠缠之中。”[4]

要理解网络课程的概念,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课程?我国著名的教育技术专家何克抗教授在总结国内外众多相关的各种观点的基础上,从课程论的角度,给出了课程的定义:“课程是指为达到一定的培养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即“组成课程内涵的要素中不应当把过程或进程包括在内” [2]。何教授在明确“课程”的概念之后,综合国内外关于网络课程的多种不同定义得出了如上所述的“定义2”。

综合以上国内学者对网络课程的定义,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理解“网络课程”的内涵:(1)网络课程是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2)网络课程是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3)网络课程是具有特定教学内容结构和教学功能结构的教学材料;(4)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和共享性等特征。(5)网络课程包括一定的学与教的支撑环境。

三 网络课程设计的主要缺失

1 定位不明确、研究对象单一

在远程教育的大好局势下,远程教育工作者积极开展网络课程方面的研究工作,开发了大量的网络课程,使网络课程的开发如雨后春笋,呈蓬勃发展之态势。但综观当前我国的网络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基本上没有跳出远程教育的视阈,其理论支持也没有跳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框架,其定位也仅限于继续教育、职业教育与国民学历教育。网络课程起源于远程教育,以远程教育为本是当前的现实,但网络课程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远程教育课程,有应用于其他领域的可能,可是这种可能却处于不自觉的被忽略的境地。仅限于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研究模式大大限制了网络课程自身的发展,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价值,不利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5] 同时,传统学校网络课程理论研究处于边缘化状态,各种学术论文及相关专著在探讨网络课程问题时,基本上都是以远程教育为其立足点,甚至明确的把网络教育等同于现代远程教育,不自觉得在理论上排除了传统教育层面网络课程问题。[6]

2 盲目建设,缺乏教学实践

由于教育主管部门对精品网络课程的重视,使得各级各类学校掀起了网络课程热。部分单位或个人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评职称、拿课题、获奖等功利性因素,在网络课程前期建设力度大、干劲足、投入多。一旦制作完成,验收合格后便万事大吉少人问津,教学主管部门和任课教师都没有在如何用好网络课程上下功夫,致使网络课程成了摆设,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据国内网络课程的应用调查[7],调研对样本网络课程中已经设计实现、有使用记录的“讨论学习”模块、“辅导答疑”模块和“学程记录”模块等能体现应用过程的功能部件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分析表明:“学习论坛”模块的使用缺乏有效组织,BBS论坛中的学习讨论基本上都缺乏教师的有效组织或指导,多为学生自主、无序地发言,且部分发言内容偏离讨论主题;“互动答疑功能”的使用未能引起重视,这一现象说明此模块仅被作为网络课程设计实现时的必要部件,但其经常、有效地应用对网络教学的重大意义并未真正受到重视;“学程信息记录”的设计和使用还是一块有待开垦的“处女地”,不仅功能实现率低,而且几乎没有使用记录。

通过上述分析,课程建设多为政策驱动,网络课程的整体应用状况无法令人乐观,多数功能模块仅被作为一种摆设,教学实践不多。

3 学习环境设计不足,对学习者的学习支持不强

学习环境是按照一定的目的和需要专门设计和组织起来的特殊环境,包括各种“物质条件”和“非物质条件”。物质条件指学习资源和各种认知工具如音像资料、参考资源及书签、搜索工具、学习记录等。而非物质条件往往包含学习者学习的动机、学习能力、学习策略等。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要求学习者必须更加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因此情境的创设更为重要。而目前大部分网络课程仍以教学内容呈现为主,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没有给予一定的情境导入。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难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对学习环境进行个性化的定制,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进程。电子档案袋、知识检索和答疑等学习支持系统比较缺乏或者不完善。

四 网络课程的类型及适用对象

根据网络课程的教学功能和结构内容的特点,网络课程可以分为基于教的网络课程、基于学的网络课程和“主导—主体”的网络课程三种类型。[8]通过前面的分析,目前网络课程的建设过多关注于远程学习者,对于全日制在校学生和在职培训人员等关注不够,所以有必要明确各种网络课程的适用对象。

1 基于教的网络课程

基于教的网络课程类似于早期的电视教学,不同的是早期的电视教学是学习者通过观看电视来进行远程学习的,目前基于教的网络课程是学习者通过观看网页来学习课程内容的,不同的是课程内容是通过网页浏览器播放,网页的左上方为教师的讲课录像,左下方为章节简介,右边为教师的讲稿内容。有的学者也把此类课程称为“视频教学型网络课程”(黄立新,2004)。

基于教的网络课程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主要用于远程学历教育。截止目前,教育部批准的68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大多采用这种类型的网络课程对注册学生进行授课。

2 基于学的网络课程

基于学的网络课程是完全以Web技术按照一定的教育技术规范来编写的多媒体网络学习课程。这种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庞大的资源库、支持自主学习的个性化学习空间和一定的协商交流空间,其学习内容及学习形式灵活多样,适合于学生任何时候、任意地点使用网页浏览器自主学习。

基于学的网络课程主要用于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专业进修等非学历教育。选择该类课程的学习者大多出于工作需要和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针对性和实用性是该类课程的主要特点。

3 “主导—主体”网络课程

“主导—主体”网络课程是指学生可以接受教师的实时面授教学,也可以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点播视频课程或网络课程学习,和教师通过互联网实时讨论、答疑的一种课程。

这种类型的网络课程主要用于支持全日制学生学习,一般由学科教师个人设计制作,特别是在高校里,很多教师都建立了个人课程教学网站,作为他们课堂教学的补充。开发这类网络课程的目的是丰富和拓展传统的面对面课堂教学,让学习者可以在课堂外继续学习或与教师保持联系。课堂教学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还将是主要教学形式,以课堂教学以为,以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可以使传统课程和网络课程优势互补。

定位和使用对象不同,教学环节和教学功能各异,势必使学习者在使用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时产生学习困难,在今后的推广使用过程中也会遇到障碍。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开发网络课程时,必须对该课程的使用对象予以明确,是远程学习者?在职培训人员?还在全日制在校学生?对课程要有清晰的定位,才能确保不会因为定位不明确而带来的混乱现象,使得制作的网络课程发挥应有的效果。

五 相应的对策

1 网络课程开发的适宜度

网络学习适用于所有的内容与学科吗?什么学科、什么教学内容适合网络教学?

(1) 最适宜开发的课程:以知识性(概念、规则和原理)内容为主,便于学习者自学,并且有较多的多媒体素材支持的内容。(2) 比较适宜开发的课程:以知识性内容为主,但教学内容过于抽象,有少量多媒体素材可用,极容易变成教科书的网络版。若从教学策略设计和多媒体应用等方面下功夫,还是可以开发成网络课程的。(3) 不适宜开发的课程:以活动和行为训练等内容为主, 要求有实际操作的教学情景和训练场地。对教师的示范、指导有较高的依赖等方面的内容。当然,若这类内容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则另当别论。[4]

2 分类开发原则

该原则是指要按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制定选题,开发其课程。不同类型的网络课程有其特定的要求,特定的适用对象。分类开发的原则主要解决网络课程的针对性问题。要开发网络课程首先要分清其类型,不同类型其开发的思路、做法是不同的。基于教的网络课程类似于电视教学,不同的是学生对呈现的教学内容及过程有更高的可控性。对这种类型的网络课程的选题可以参照电视教材的选题原则。而基于学的网络课程主要是给学习者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信息资源和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对这类网络课程的选题重点考虑学习者自学的问题。即教学内容是否便于自学,是否有利于自学。“主导 - 主体”网络课程指学生既可以接受教师的面授,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进行学习,它是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对这类网络课程的选题则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进行慎重选择。一般的情况下,这类网络教学材料大多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其选题应注重课外辅导方面的内容。[4]

3 从理论和实践上加强传统学校网络课程的开发

网络课程作为信息化环境下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主要资源,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教学之中,在学生自主探索构建知识体系,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学时不足等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大力开发基于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课程时,不应忽视传统学校网络课程的开发。传统学校开发网络课程的目的绝不等同于远程教育网络课程开发的目的。远程教育的目的是扩大教育机会,提供便利学习的手段,其网络课程开发的主要目的是解决方便学员学习和远程教育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交互不足的问题。远程教育与正规学校教育面临的是不同环境,解决的是不同矛盾。传统学校开发网络课程是基于这样的假设:“在某些领域网络课程相对于传统文本课程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因此传统学校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目的应是:“充分挖掘网络这一新媒介在学校教育的潜在优势,开发出以网络为基础能提高传统学校教学质量的课程”。也就是说在进行网络课程开发时不仅要考虑如何体现网络特性的问题,更要考虑网络特性对于学校教育这一特殊环境的意义,考虑所有学生聚集在校共同学习,并有教师面对面教授的这一特征,考虑学校教育的独特资源。只有网络特性对于传统学校教育的优势充分挖掘出来了,网络课程在学校才能建立其优势,才能在课程框架中占有一席之地,才有存在和发展的现实意义。[6]

4 注重学习环境的创设,重视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与周围环境交互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中,应该具备促进学习者学习的各种工具和资源。因此,网络课程建设中为学习者设置模拟真实的学习情境,将极大地提高网络教学的效果。同时,也应该重视学习支持系统的设计,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能够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及时获取和反馈教学信息;能够营造有利于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氛围;能够在学习方法、学习环节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服务;能够在实践性教学环境方面为学生提供实验,实习基地;能够实现教与学的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和协作[9]。

六 结束语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的精神, 将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质量工程”的实施无疑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与网络课程开发者的进一步激励和鞭策,只有不断的努力去探索构建符合专业特色、学生特征、适合网络学与教原理的网络课程,并进行有效地教学系统设计,那么高校的教学质量必定会更上一层楼。

——————————

参考文献

[1]2003、2004、2005、2006国家精品课程名单[DB/OL].

[2]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6):5-11.

[3]武法提.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006(2):68-73.

[4]李康.网络课程的含义及其教学设计的问题[J].中国远程教育,2006(9):46-49.

[5]车树国.试论校本课程与网络课程的关系[J].教育探索,2004(5):44-46.

[6]车树国.网络课程校本开发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06(2):58-60.

[7]张海燕,陈燕,刘成新.网络课程设计与应用调查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6(5):73-76.

[8]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3-5.

[9]胡卫星.网络课程学习支持系统研究的问题分析与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1):25-27.

Deficiency and Relevant Strategies of Web-based Courses Design

WU Shun-biJIANG Ling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 of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 NanChong,SiChuan,637002)

作者:伍顺比 江 玲

网络课程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3: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应用研究

摘 要:在中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改善教学效果。本文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教学应用展开了阐述,以期为同行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网络信息技术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教学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意义

(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音乐这类需要发散性思维和审美能力作支撑的课程,虽然主观上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进入专业理论学习和枯燥的音乐教学能力训练环节后,学习兴趣会有所下降。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部分教师所采取的传统教学方法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影响课程教学实际效果的重要原因。有了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持,教师可以丰富和优化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所用到的素材,还可以有更多可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思路,这对于从总体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二)促进教学改革的实现

教学改革主要是指针对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的改革。在开展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可以从网络平台上获得更多的教学素材,可以演化出多种教学手段,在二者的支撑下,教师有更多的教学思路可选择。从宏观音乐教学的角度来讲,这实际上就是对教学改革的实践。

(三)为教学交流和评价提供便利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外,还应在更广的范围内与学生达成有效沟通,提高学生在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音乐的敏感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由于课堂教学环境空间上的限制,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有了网络平台,师生之间的交流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变得更加便利。从教学评价的角度来说,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教学评价在标准和方式方法上有多元性的特征,借助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可进一步凸显评价指标体系的完整性和靈活性特点,使得评价能够实现多元化的调整和转变,这为获得更科学、准确的评价结果提供了条件。

二、现阶段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一)教师对网络教学模式缺乏认识

音乐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应用,需要找到合理的切入点,即结合具体的课程内容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但现阶段由于部分教师对于网络信息技术和音乐教学融合的本质内涵以及具体的应用优势、必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导致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在前期的教学组织中不能实现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则融合教学的进一步开展必然会受到影响。

(二)教学组织缺乏有效性

在音乐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背景下,教师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教学组织形式存在问题。大部分教师即使应用网络信息技术,也仅仅局限于在音乐作品欣赏或者钢琴课程教学的示范中,并没有实现将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融合。这实际上也意味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客观上的设施设备支持不足

要实现音乐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教学,不仅需要借助一些专业的设备,而且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也需要同步跟进。但现阶段的职业院校由于资金和资源储备不足,存在设备不足、整个网络系统建设滞后的问题。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教学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了解和重视,提高应用成效

作为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开展的主要依托,教师应转变思想观念。教师需要对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同步了解和学习,感受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融合应用的科学方法和显著优势,在明确了应用方法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着手实现二者的融合应用。当教师有了基础的应用能力,二者融合状态下的实际教学质量才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二)丰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作用

教师应当结合具体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内容,提高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具体组织实施环节应用的有效性。例如,在钢琴课程中运用普通训练教学方法会让学生感觉很枯燥,教师可以通过融合应用微课,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阶段就将理论知识的教学通过微课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可以通过课前预习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初步的了解,这不仅有利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也有利于教师在初步的教学阶段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避免学生被枯燥的教学内容所影响,降低学习积极性。另外,微课还便于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理解能力随时调整学习节奏,能够适应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灵活学习需求。

(三)加强客观上的环境资源支持

客观上的环境资源支持对于改善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客观上的环境资源支持对于提高其学习体验也非常重要。当客观条件得到改善时,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激发,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结束语

总之,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思路拓展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都需要网络信息技术的有效支持。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不仅教师应当积极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方法,学生也应当认识到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积极配合新的教学模式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富荣.理实一体化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8(9).

[2]吴东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探索——以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为例[J].职业教育,2018(10).

[3]张辛.浅谈数字化音乐课堂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应用[J].当代旅游,2018(5).

[4]陈希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综合运用[J].艺术评鉴,2019(16).

(作者单位:新昌技师学院)

作者:张梦天

上一篇:职业学校民生档案建设论文下一篇:国内外大学生诚信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