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重点难点

2022-12-25

第一篇:经济责任审计重点难点

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及审计方法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既是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的一项审计,又是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一种有效形式。当前,进一步搞好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对于促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和规范对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管理和监督、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结回顾几年末开展该项审计的工作,对国有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问题及审计方法作简要探讨。

一、审计的难点

(一)存量资产的清查确认准

实践中,存量资产的确认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中的难点之一,其表现有三:一是数量上的差错,企业法定代表人离任,均要全面清查盘点存量资产,账实完全相符不能说没有,但绝大多数单位存在盘盈盘亏的现象。审计时,仅查清长短数量并不很难,难的是因管理制度不完善,不易确认是谁的责任,离任者应负什么责任。二是存量资产报废的确认。离任审计时,经全面的清查核效,往往提出相当数量的固定资产和存贷需要作报废处理,审计人员既不具备对需要作报废处理资产作出质量鉴定的知识和技能,也没有批准作报废处理的职权,而接任者又常常纠缠于这个问题,不作报废就不签字认可,给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三是存量资产价值的确定。主要表现在企业离任审计中,对企业时间较长的存货、或因质量问题,或因技术更新而造成的无形损耗,或因市场变化等诸多原因,交、接双方为存货的实际价值争议不休,而审计人员只能审查其库存成本是否准确,在未实现销售之前,难以确定其实际销售价格,是否需降价长降价幅度,能造成多大损失等。

(二)债权债务的清理确认难

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实行适当抽紧的金融政策,企业间的债权债务往来频繁,金额增大,而且拖欠时间相应较长,企业只要把债权债务挂在帐内,并经核查组清查,就属于正常状态,即使三年以上的应收款,也应单独列帐,尽力催收,但离任审计时,由于企业交接双方所处的位置不同,对债权债务的态度也各异,离任者希望各种应收款项一笔也不作坏帐处理。且信誓旦旦:如自己还在任,一定能够收回来;接任者往往提出对超过三年或其他特殊因素的应收款项要作坏帐处理。而审计机关在审计过程中,既无时间、也无人力对提出的大量有争议应收款项逐笔清查核对,故难以认定。

(三)未入帐的费用或收益确认难。

在离任审计实践中,几乎每个企业都存在未入帐的费用或收益。这些费用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种是有关人员预支款项或垫支办理有关业务,尚未结算;第二种是实际已经发生,但未支付款项也未挂往来;第三种是支出不合理或其他原因,主管负责人未批准报销处理等。在企业法定代表人不变的情况下,这些帐外经济事项,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活动的运转,自然会入帐处理,而离任审计时,企业交、接双方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对这部分帐外经济事项所持的处理态度也不同,再加上有关费用特别是业务招待费用的支出是否真实等,给审计认定造成很大困难。

(四)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认定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发生一些当期甚至近期无结果,却可能影响后期损益的经济活动事项,成为或有资产、或有负债,如有的为他人担保,是否要承担连带责任及要承担多大的连带责任,企业主要负责人离任时,交、接双方都要求审计机关予以认定,而审计人员又难以提出准确的结论。

二、审计方法

(一)建立双向责任制,以书面形式明确被审计单位和审计组的法律责任,即被审计单化主要负责人,财务负责人及有关人员作出书面承诺,保证向审计组提供的呆坏帐、资产盘盈盘亏、报废损失、帐外费用或收益等资料真实、有据;审计组长写出书面保证,保证按市计方案规定内容和审计操作规程进行审计,谁违反了承诺由谁承担责任。

(二)适当扩大抽样和调沓面,在全面审查被审计单位财务会计资料的基础上,列单价提供的呆坏帐、帐外费用、财产盘点等情况、确定适当的抽查面,一般情况下,抽查金额在30%、40%为宜。经抽查,差错率超过5%,应继续扩大抽查面和调查面,特殊情况下,则要变抽查为全面调查,确定抽样,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等距离抽样,随机抽样或等距、随机抽样相结合等多种方法。

(三)认定损失要坚持谨慎原则。对审计单位提出作坏帐处理的往来款项、作报废处理的固定资产和存货,必须在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予以认定,否则宁可悬起来,也不作损益处理,具体讲,认定坏帐损失必须有准确可靠的证据证明对方已经死亡或破产且破产或遗产不足清偿的应收帐款,或者经法院等和法机关判决,判定不能收回的款项,除此之外,一般不能认定为坏帐,列入当期损益,但可作为其他问题在意见书中交待;对存货和固定资产报废,除房屋建筑物等经实地勘验已拆除、毁坏外、其他的则必须经技术监督等专门机构鉴定,否则不作报废处理。

(四)科学界定未实现的不确定的事项。离任审计中,对被审计单位的潜在亏损、或有负债等尚未实现的不确定事项,应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界定。笔者认为,凡经核实的存量资产盈亏和毁损、坏帐损失等,不管帐面是否反映,只要已经实现,均应在审计中如实转为明亏,调整当期损益,而对成本结转正确但存货成本价高于市场销售价格,转帐可能造成的损失以及单位或有负债等尚未实现的事项,难以预计出准确的数字,在审计意见将中只确认此经济事项可能有损失,但不可定量,以免结论与实际发生大的背离。

公司决策层决定换哪位部门领导,下发任命文件后(我们单位只有任命文件没有免去职务的文件)有审计部、人力资源部联合对原在位领导进行离职离任审计。首先,有被审计人员写出述职报告,然后,审计人员对其经手的债权债务、经济合同、经济纠纷、未了事项及其财务核算情况(包括财务状况、损益情况)等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最后一项为审计评价,主要有人力资源部门根据其述职报告来写,最后也有人力资源部找被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上签字。

第二篇:经济责任审计重点

经济责任审计

一、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认识

通过任职期间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其有关经济活动进行审计监督,以分清经济责任,评价工作业绩,为领导考核、任免、奖惩提供依据。同时,通过审计促使干部增强遵纪守法和廉洁自律的意识,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服务方案

(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重点

1、财务状况的真实性。重点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的财务状况、财务收支以及财政资金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是否真实、完整,账实是否相符,会计核算是否准确,财务报表范围是否完整等。主要内容包括:财务会计核算是否准确、真实,是否存在财务状况和财务收支不实的问题;①财务报表的范围、方法、内容和编报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故意编造虚假财务报表等问题;②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和有关资料是否相符; ③采用的会计确认标准或计量方法是否正确,有无随意变更或者滥用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故意编造虚假收支等问题。

2、财务状况及财务收支的合法性。重点审查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财务收支管理和核算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3、财务的效益性。重点审查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 (1)资产质量状况审计:重点对不良资产进行审计,按照领导干部任期职责、任期时间及不良资产产生原因等情况,分清不良资产产生的责任。

(2)债务风险状况审计:审查领导任期期间的债务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

4、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审计重点就是履职情况、守法情况、廉政情况、业绩情况及个人自律情况。重点是审查“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的集体决策。

5、内部控制建立及执行情况。审查领导干部所在内部控制的健全性、适当性和有效性,并结合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确定其在内部控制建立及执行中应承担的责任。重点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方面。

6、领导干部遵守廉洁从业规定情况。主要审查领导干部有无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廉政纪委,以权谋私、贪污、挪用、私分公款,转移国家资财,行贿受贿和挥霍浪费等行为。

其中

1、

2、3是对财务责任的审计,

4、5是对管理责任的审计,6是对法纪责任的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策略

1、内部控制符合性测试:是否建立系统性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相关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在财务支出方面是否有依文件规定审批权限进行审批,资产出租出售和重大的投资项目是否有依文件履行招投标程序及经有权机关审批。

2、实质性测试方法

(1)货币资金及借款:由企业提供截止日所有的银行账户及余额明细表(含存款、贷款、应收应付票据、理财产品等),需向金融机构实质函证。

(2)往来款:重点关注不良资产,账龄超过三年的及期末余额大的但客户可能已无履行能力的(已诉讼或将诉讼的),赊销的审批制度。

(3)资产管理情况:包括固定资产、存货、在建工程等。资产的日常管理是否到位,年末盘点手续是否齐全;资产的产权关系是否明晰,资产的处置是否履行了相应的报批程序,是否存在因管理不严而造成人为丢失、毁损的情况;是否存在个人或小集体长期无偿占用国有资产的情况;资产的处置中是否因处置不当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国有资产的收益是否得以体现,有无固定资产清理损失挂账等。结合营业外收支、资产出租收入科目进行检查。工程项目是否进行招投标,是否存在违规发包、肢解工程规避招投标的情况。在建工程进度款的支付情况,支付手续是否完备,支付条件是否按合同进行,是否存在提前支付工程款的情况。

(4)对收入的审计:是否存在提前或推迟确定收入,有无截留、转移收入或将收入账外存放。重点检查资产出租情况。有无截留、转移收入或将收入账外存放形成资金体外循环的情况。(资产审计)

(5)各项成本费用审计:成本是否存在多结或少结情况及成本核算方法前后期是否一致,费用重点关注领导本人的三公经费,员工的人工费用(工资、社保、公积金、福利费),社保及公积金是否存在超过规定缴交,营业外支出是否存在较大罚款及滞纳金、违约金、赔偿款、资产处置等。成本费用是否严格遵守权责发生制原则。

(6)对负债的审计:

长短期借款是否严格执行有关债务管理的制度办法;借款费用的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规定;应付款项中是否存在无明确支付对象或虚假支付对象的情况。

3、投资项目及重大经济决策事项(资产审计)

(1)首先查清在领导干部任期内,都有哪些经济决策事项,投资的性质和种类,重点抽查几个金额较大的项目,审计其立项情况,投资方案,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项目预决算情况,投资效益及效果情况。结合长期股权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进行,以此来确定和评价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

(2)对外投资是否真实,投资决策程序及批复是否规范,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投资回报;对外投资核算的方法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投资收益(损失)的确认是否及时、正确,有无投资收益(损失)不入账的情况。

4、领导者本人执行廉政纪律情况

通过对账务的审计,审查领导干部本人是否违规报销应由个人负担的各项费用(用车、通讯、出国出境支出、招待费),是否存在私设“小金库”为个人或小集体发放各种钱物的问题,甚至挪用、贪污公款的行为,是否存在个人长期无偿占用、甚至侵占公共财产的行为。(与成本费用一起)

第三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内容[最终版]

审计重点

主要包括被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财务收支状况真实性审计、资产质量审计、经营成果审计、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审计、经营合法合规性审计等内容。

一、财务收支状况真实性审计。

根据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了解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账实、账账、账表是否相符,判断企业会计核算的合规性,检查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有关问题。 财务收支状况真实性审计应重点关注对货币资金、往来款项、存货、固定资产、应付工资等科目,以及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合并会计报表的审计。

二、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审计。

结合内控审计和财务收支审计,查实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实际质量状况。重点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特别是任职期间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审计确认任职期初到任职期末各年的不良资产总额、任期内新增不良资产及任期内消化不良资产的情况。

对不良资产进行审计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内容:

(1)待处理资产净损失,重点审查任期末待处理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净损失,以及固定资产毁损、报废的真实性、合规性;

(2)长期积压商品物资,重点审查任期末积压一年或一个经营周期以上但尚未丧失使用价值的商品物资;

(3)不良投资,重点审查由于被投资企业(或项目)濒临破产、倒闭、发生长期亏损(一般指连续三年以上)等原因造成难以收回的投资等,包括未确认的投资损失;

(4)三年以上应收款项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

(5)处于对外经济担保、未决诉讼、应收票据贴现等状态下的资产可能导致的潜在损失;

(6)潜亏,重点审查企业未足额计提或者摊销的成本费用; (7)挂账,重点审查企业由于经营管理或者政策性等因素形成的,并经财务认定和记录,但又未纳入企业当年损益核算或者进行相应财务处理的损失、费用等;

(8)经营亏损挂账,重点审查因经营活动因素产生的累计未弥补亏损总额;

(9)关停并转企业和未纳入财务决算范围企业的不良资产; (10)其他因素引起的资产损失。

对企业不良资产审计中,应当重点对以下情况进行审计分析: (1)审计分析企业清产核资结果是否如实披露。对于企业在清产核资中未披露的损失(除政策性原因允许企业暂不处理的损失外),一般视同为清产核资后企业负责人任期的不良资产损失。

(2)审计分析企业任期内资产质量变动的原因。分析产生不良资产的主、客观原因,客观原因主要指国际环境、国家政策、自然灾害等;主观因素主要指决策失误、经营不善等。

(3)审计分析企业任期内不良资产责任划分。按照企业负责人任期职责、任期时间及不良资产产生原因等情况,分清企业不良资产的责任,审计分析企业任职期间不良资产情形: ① 核实任期以前存在的不良资产;

② 核实任期内消化的任期以前的不良资产; ③ 核实任期间内新增不良资产;

④ 核实任期间因客观因素而新增的不良资产。

三、任职期间经营成果审计

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审计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审计确认企业负责人任期初至任期末各年的利润总额、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审计中应当重点关注:

(1)任期企业收入确认和核算是否真实、完整、及时,是否符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有无虚列、多列或透支未来收入,少列、漏列或者转移当期收入等问题。

(2)任期企业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是否符合国家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成本核算是否真实、完整,符合配比原则,有无错列、多列、少列或者漏列成本费用等问题。

(3)任期经营成果的调整。如果企业存在经营成果不实问题,应当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相关的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对任期产生的不良资产进行扣除,并做出调整后的新的会计报表。

(4)确认任期企业实际业绩利润。企业负责人任期实际业绩利润一般按照以下公式计算:任期实际业绩利润=经过审计调整核实后的任期利润总额(已扣除任期产生的不良资产)+消化任期以前年度不良资产

四、任职期间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审计

重点关注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过程是否合法合规,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等。

(1)对外投资、担保、大额采购、改组改制、融资上市、兼并破产等重大经营活动和重大经济决策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有关规定;

(2)有关决策是否有相关管理控制制度;

(3)有关决策是否履行相关管理控制制度,并按照规定程序进行; (4)有关决策协议或者合同内容是否符合企业实际,是否存在损害本企业的条款,其中有无个人谋利行为;

(5)有关决策的执行是否明确了具体的实施管理部门,有无进行过程监控;

(6)有关决策结果有无给企业造成损失等。

五、任职期间企业经营合法合规性审计

主要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有关经营、管理等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等。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情况:

(一)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

(二)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

(三)违规对外拆借、出借账户;

(四)违规对外出借资金等。

第四篇:经济责任审计应突出的审计重点和方法浅析

各级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出了更好、更新、更高的要求,根据《湖北省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暂行办法》,谈谈2008年我局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突出的5个方面的审计重点以及审计基本方法:

一、履行单位职责中主要经济工作目标或职能业务目标完成情况。

到一个单位之后,应弄清楚上级主管

部门和本级政府部门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经济责任有哪些?应落实量化到具体的目标上,例如节能减排要求gdp达到多少?环境污染要求空气指数达到多少,这些都是我们今年关注和收集的重点。重点掌握被审计领导干部为本部门(单位)系统的事业发展所做的主要工作、取得的主要业绩及存在的问题,看是否完成财政征收任务、如规费征收,上缴利税、预外调控资金、社会保险费、偿债和招商引资、专款拨付、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主要经济考核指标任务。查有无弄虚作假、虚报浮夸、骗取政绩、荣誉和奖励问题,有无拖欠上缴、影响地方财政平衡,揭示有无应征不征、应缴不缴、应还不还、造成财政收入流失问题,防止一些地区、行业、部门和单位通过提高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和扩大缴存基数,为职工乱发津贴补贴,逃避税收,进而扩大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单位之间职工收入分配差距。有无拖欠工资、造成本单位职工聚众闹事、上访等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

二、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

重点审计被审计领导干部任期内所在部门(单位)预算执行、财政财务收支、行政事业性收费、专项资金(基金)使用、预算外收支、关联单位经济往来的真实性、合法性。查所在单位和报账制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揭示会计信息失真,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坐收坐支预算外资金,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乱收费和其他违反财经法规问题。

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真实性评价,对财政财务收支真实性评价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个等次。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不超过1%,审计调整数额较小不影响使用“真实”评价用语的;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调整幅度不超过5%,并且不影响使用“基本真实”评价用语的;不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审计调整幅度在5%以上,或违规行为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无法使用“基本真实”评价用语的。合法性评价,对财政财务收支合法性的评价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三个等次。合规的标准为未发现违纪违规行为或者虽有一定的违规行为,但相对资金总量数额较小,一般在5%以内,情节较轻微的,可评价为财政财务收支符合财纪法规的规定;基本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5%—10%之间,但情节较轻的,可以评价为任期内财政财务收支有一定的违规行为;不合规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在10%以上,违规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或虽违纪金额量不大,但存在“私存私放”、隐瞒截留财政收入、或违反审计法规定,拒绝、拖延提供或无视承诺,提供不真实会计资料和相关资料,导致审计人员无法进行职业判断。阻碍审计行为,拒不执行审计处理处罚决定的。效益性评价,对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评价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好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90%以上;较好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80%以上;一般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60%以上;较差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60%以下。

三、重大经济决策及实施效益(效果)情况。

应重点审计四个方面:

1、决策内容的合法性。主要审查建设项目、招商引资、对外投资、土地出让、大宗物资采购、大额资金分配、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产处置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规的规定,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及和谐社会建立;对外签订的各类经济合同是否存在不符合法规或显失公平的条款;是否存在为了享受相关优惠政策而弄虚作假等问题。

2、决策程序的规范性。主要审查三个方面①决策机制是否有效。主要审查工程项目、对外投资、大额资金分配、大宗物资采购等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建立了相应的议事规则和有效的决策机制。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决策事项是否建立了社会公示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等。②决策程序是否规范。主要审查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按照规定的程序执行。如工程项目是否切实按照相关制度规定的程序向社会公开或按规定进行招投标;对闲置资产的处置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公开拍卖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按照“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集体决策”的程序执行。③决策方式是否民主。对重大决策事项是否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是否存在违反决策程序个人擅自决定大额资金运作,特别是对外投资、工程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国有资产处置等重大经济决策事项是否经过集体

讨论,有无采取“通报”方式代替民主决策。此外,对社会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是否在一定范围内或向社会公开,倾听群众呼声或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

3、决策效果的真实性。主要审查决策确定的各项目标是否真正实现,有无谎报决策效果,同时应采取多种方式核实决策的效果,看是否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或社会效

益,是否取得了设计要求和预期效果。

4、决策资料的完整性。主要审查重大决策事项的相关资料管理是否规范,内容是否完整。如建设项目的立项文件、可行性报告、对外签订的协议(合同)、集体讨论形成的会议纪要等资料是否齐全完整,是否按项目及时立档归卷。

重大经济决策情况评价。对重大经济决策一般从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对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三个等次。规范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提供的决策方案至少两个,决策时主要负责人能够尊重多数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环节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不规范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或决策前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不充分或缺失,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对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效果较差三个等次。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能够有效监管人、财、物的使用,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能够基本有效监管人、财、物的使用,并基本实现决策目标,但有轻微损失浪费;效果较差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执行,不能有效监管人、财、物,造成明显损失浪费,不能实现决策目标。

四、内部控制制度健全有效情况。

通过对单位的内部财务管理监督和资产管理等制度的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的审计,检查是否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基础上建立建全了部门规章制度,重点审查本部门(单位)业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廉政建设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各项规章制度是否建全、有效,制度是否落到实处,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是否能维护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和完整,查所在单位资产变动情况,揭示单位制定的经济管理政策的效果及管理不善造成损失浪费等问题,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保证财务收支的合法性,是否能有效地防止违规违纪行为,是否有利于改善机关内部管理,堵塞漏洞,提高机关工作效益和资金使用效益,有无因内控制度不严,有章不循,管理松散等造成损失浪费及其他经济事故问题。采取方式方法,可以通过设置问卷调查表的形式,调查了解、掌握单位是否建立了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如何?例如会计出纳是否分设,现金是否做到日清月结,是否成立了理财小组,是否对条据开支内容的真实性、合法性把关,单位财务是否公开。内控制度评价指标,这是一个定性评价指标,通过这个指标的评价,可以反映出用数字不能反映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信息。因为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能体现出领导干部执行国家财纪法规,维护财经纪律,切实通过制度约束他人和自己的主观动因,对内控管理制度情况一般从健全性、有效性两个方面作出评价。衡量标准,对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性评价分为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等次。健全的标准为所有的控制点齐全,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均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基本健全的标准为控制点基本齐全,基本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基本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不健全的标准为关键控制点有疏漏,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不能满足控制目标的要求。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评价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三个等次。有效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有关人员的资格和能力能够胜任控制的职能,实现控制目标,没有出现内部管理控制问题;基本有效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但有关人员的控制能力有一定差距或不能全面执行内控制度,没有出现重大控制漏洞,基本实现控制目标;无效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但没有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控制人员,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没有实现控制目标。

五、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政规定情况。

主要审计八个方面内容:

1、是否遵守“一把手”不直分管财务基建制度规定;

2、配备车辆和住房分配是否符合规定;

3、是否报销应由个人支付费用;

4、是否占用公款公物;

5、是否利用职权为他人经济担保;

6、是否直系亲属在其管理范围内经商;

7、是否多拿工资资金等个人所得;

7、通讯工具和通讯费是否符合规定。领导干部遵守财经纪律和廉洁自律要突出“六看”:第一是看,单位财务是否公开。财务的真正公开,说明了领导干部,有接受监督的主观态度,自律的决心,清廉的信心,可以说它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试金石”。检查单位财务是否公开,是否对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了定期公开,是否增加了财务的透明度;单位职工对民主理财政策及公开情况是否清楚;有无其他违反财务收支的行为。主要负责人是否遵守不直接分管财务制度规定,对本单位财务管理是否进行了有效的领导和监督;是否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人员是否到位,理财小组是否严格履行了相关职责,有无虚设机构或形同虚设,有无领导一个人说了算,理财小组无法充分履行职责;支出的各种票据是否经理财小组进行了集体把关。第二是看,购买活动的审批、付款、经办三个环节是否分置。支出的真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内控制度所要求的审批、付款、经办三个不相容职务的严格分置、行为的严格分离。应通过分析性测试,审查三者之间是否有严格的制约与监督关系,就是要查证领导干部有无三种职务行为一身兼现象,如果是这样,支出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第三是看,财务支出和单位职能是否关联。单位的工作职能、工作目标和单位购买性支出、赞助性支出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如,列支和单位的职责职能无关的招待费用,购买单位不需要的服务,支付非救助性质的赞助等等,查证有无通过移花接木、投桃报李的方式,达到个人某种目的。第四是看,办公和家庭通用物品的更新和替换是否正常。通讯、交通、电脑等物品都具有家庭和办公通用的特点,这类物品更新替换是否正常?是否必须?替换的物品如何处置等等,审计的目的是检查被审计人是否有利用公有物品人为更新替换手段,将公物转为私有。 第五是看,固定资产购置(购建)决策程序是否规范。重点审查单位固定资产的投资程序是否合规,应纳入政府采购的是否通过政府采购,必须招投标的是否经过招投标,购置决策是否经过集体研究,公开操作、阳光作业。第六是看,“该收不收、该罚不罚”背后是否有“猫腻”。有行政执收、执罚权的单位,存在该收不收、该罚不罚的现象,姑且不论是否存在行政违法,很可能存在执收、执罚的当事人或负责人和相对方有幕后交易。当然,这似乎超出了审计范围,也不是审计手段所能查证的,但就经济责任而言,发现此类现象,可用描述的方法披露,用“不评价”来评价被审计对象的廉洁情况。如果上述审计程序全部都做到了,对被审计领导干部的廉洁情况就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根据已提供的资料,作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是否廉洁的肯定或否定评价。

对被审计单位领导个人在经济管理活动及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中存在的违反国家财经法规法纪事实和发现的不廉洁行为,根据违纪违规事实和严重程度及金额大小,给出遵守、基本遵守和不遵守财经纪律的行为。在个人廉洁自律方面,根据审计结果给出廉洁自律、基本廉洁自律和不能廉洁自律的定性。

第五篇: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与问题及其对策探讨

[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是新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正逐渐成为各级审计机关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重视,本文分析了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加强和完善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对策

审计是建立在责任性基础上的一种方法和制度,经济责任审计是国家审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对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强化领导干部监督管理、规范领导干部经济行为、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推动民主政治建设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一、关于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与与重点

基层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基层审计机关(或社会审计组织、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接受委托和授权,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审计标准的规定,对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或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在其任职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不仅仅是财务意义上的)与结果进行全面检查、监督、鉴证和评价的活动。主要是对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内部控制执行、个人经济责任等情况进行全面的审查和评价。

基层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应关注:领导干部内部管理情况,评价领导干部管理能力和水平;领导干部执行国家宏观政策、财经法纪和廉政规定,评价领导干部政治素质;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管理、程序和效益进行审计监督,评价领导干部经济决策能力和水平。此外,还应结合不同的审计对象以及工作权限和岗位职责,选择不同的审计重点。一般来说基层单位的领导应履行的经济责任主要有:工作作风民主、重大经济决策符合程序要求,并无重大决策失误;严格执行财经纪律和财务制度,收支真实、合法、有效,没有个人经济问题等等。以财政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为主线,突出“责任”取证,实事求是,合理划分责任性质和责任人员,对其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关于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定性和评价不容易把握

经济活动中很多内容是普遍联系的,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要比其它审计项目的评价困难得多。由于没有健全的经济责任评价体系,缺乏具体操作指南,审计评价指标既缺乏依据,又无统一标准。对于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认定,存在较大随意性。审计评价流于形式或者超出审计范围,这些都大大的影响到了审计的质量,从而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向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发展。

2、联系会议及结果运用机制有待进一步落实

2010年12月发布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当加强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建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目前基层虽然建立了由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制度,在实施中也规定了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但在实际操作中,基层各部门除每年例行的联席会议外,在工作中尚未形成合力,未发挥各个相关监督部门对权力监督的整体作战的优势,仅把经济责任审计看作是审计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职能。

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重要环节,它的作用发挥与否集中在审计成果是否被组织人事和纪检监察部门所利用。从审计实践看,“先离后审”的现象大量存在,离任后审计多,审计成效差,被审计结果很难提前得到组织人事部门的利用与参考。经济责任审计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审计工作仅仅停留在形式和程序上,审计成果没有真正运用到干部管理监督中去。

3、审计力量有待加强

由于基层领导干部调整使用成批量任免的特点,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成批量的下达并且有较强的时效性要求, 审计机关有时为了在规定时限内完成组织部门的委托,不得不疲于应付、就账论账。客观上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可信度。从桃源县审计局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职人员一共29人,其中审计业务人员含

局长、副局长在内只有16人,近几年每年完成的经济责任审计项年均在50个以上。既要完成项目计划,又要随时准备完成县委、县政府临时交办的审计任务,人少任务重的矛盾十分突出。

4、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由于基层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时间紧、任务重以及有些工作涉及较为复杂的经济技术指标的审定、工程项目评估、决策优劣的认定以及相关的法律知识,对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而目前大部分审计人员以财务会计、审计专业为主,知识结构相对不够合理,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制约和影响了审计工作的质量。

部分审计工作人员由于工作作风不够严谨、执行审计程序不够规范等非主观故意因素,加之审计时间仓促,虽有客观反映问题本质的良好愿望,但却造成了漏审、漏评或误判、误评的后果。还有个别审计人员违反原则和审计纪律,或受有关领导和熟人所托,有意帮助被审计对象弄虚作假,搞人情审计,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性和权威性。

三、关于完善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制度的措施探讨

1、加快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化工作,根据《规定》出台具体的实施办法各地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以《规定》为纲,尽快建一整套科学的审计评价体系和标准。审计评价的内容要突出经济管理责任、投资决策责任、任期发展责任、廉政责任等四大责任,在此基础上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的总体评价。评价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要反映全部审计结果。审计评价应包括三个要素:事实、标准、结论,不能只注重结论。事实是要评价事项经审核后的结果,标准是对评价事项提出评价意见所依据的客观标准,结论是依据评价标准对评价事项提出评价意见。二是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重点是领导干部个人,而不是所在单位。三是审计评价要提出自己明确的意见。四是审计评价可以采用例证法,但不能仅仅使用例证。审计评价用词要准确、严谨,尽可能地用数字和事实说话,分清责任,客观评价,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好地为加强干部管理、推进依法行政、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廉政建设服务。

2、建立健全和完善联合审计制度,保障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

进一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联合审计制度,审计机关要进一步加与纪检、组织、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的强协调配合,形成高效运转、整体联动的运行机制,有效地发挥不同监督部门的各自优势。各地党委、政府要根据《规定》的要求,明确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通报、审计整改以及责任追究等结果运用制度,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将审计结果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3、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执业水平

审计人员在面对大量的经济责任审计任务,从何入手、内部控制如何评价、如何确定审计重点、怎样有效利用其他审计工作成果、怎样客观区分被审计人员的责任、如何评价审计结果、怎样改进审计技术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高素质的审计理论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

为适应不断发展提高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针对经济责任审计责任大、要求高、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审计风险较大等特点,加强审计人员的配备,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采取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方式,广泛开展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其法制观念,提高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审计干部专业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业务技能;通过审计案例形式,组织审计人员进行讨论分析,拓宽审计人员思路,从而全面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建设造就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科学合理,心理素质过硬,廉洁、高效、严谨的审计队伍。

4、注重审计方法创新,进一步提高审计覆盖面和审计效率

在审计内容上,实行专项审计与财政预算执行、经济责任审计以及其他常规审计相结合;在审计过程上,定期汇报审计进度及被审计单位有关情况,并进行延伸调查;在审计手段上,强力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充分利用计算机采集审计所需的各类数据,对取得的数据进行转换、整理,关联形成中间表,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的重要性水平;注重审计成果的转化利用,对查出的问题通过整合、分析,利用审计专报等各种有

效手段及时反馈,关注审计意见和建议采纳情况的跟踪检查,促进审计问题的整改落实。对可能存在问题的环节和资金作初步判断,确定审计重点,做到实质性测试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廷峰,张兵.浅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特点与理念[J].经济

师,2010,(7):176-177

[2]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J].审计研究,2007,(1):10-l

4[3]闻庆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点、难点和解决措施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10,(5):83-86

[4]杨正美.进一步改进基层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思考[J].现代审

计,2010,(3):18-19

[5]张艳华.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

坛,2010,9(4):131-133

[6]杜志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J].经济论

坛,2010,(4):193-195

[7]刘湘耀.基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刍议[J].审计月刊,2010,(2):41-42

[8]袁正禄.关于县级经济责任审计几个问题的思考[J].审计月

刊,2010,(6):20-21

[9]许新苹.改进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对策[J].现代审

计,2010,(3):21-22

[10]王文博.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几点认识[J].新会计,2010,(6):45

上一篇:健康促进医院工作计划下一篇:加快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