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教育的自主性艺术活动论文

2022-05-01

摘要:在传统作文教学仍处于“高耗低效”的无奈状态时,活动作文因其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备受教师的欢迎,然而因活动内容高度同一、教学策略过于单一产生了学生乐活动厌习作、习作内容雷同琐碎等方面的问题。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开心教育的自主性艺术活动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开心教育的自主性艺术活动论文 篇1:

艺术领域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摘 要 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对其之后的学习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艺术领域的教学活动则是使幼儿主体性得以发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幼儿园的实地观察和见习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艺术领域的活动很受幼儿及教师的喜爱,但是其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成效却不尽如人意,那么,在艺术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究竟存在哪些现实性问题?是哪些因素影响着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我们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呢?本文将根据幼儿的心理发展和年龄特点并结合实地观察所得案例,对这些问题一一剖析。

关键词 幼儿 艺术领域 主体性

Key words children; art; subjectivity

在讨论幼儿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性发挥的问题之前,首先应当对幼儿主体性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幼儿主体性就是幼儿作为自身主体的内在规定性,是幼儿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特征和属性。其本质内涵包括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选择性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幼儿期是个体发展历程中的初始时期,但处于这一时期的人仍然钟情于探索和发现自己身处的外部世界,因而,在幼儿期对人的教育应当使其充分发挥探索发现的能力,根据自身内心的真正需要去主动获取知识感知世界,从而得到真正的发展。具体来说,幼儿主体性的内涵就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是自觉、积极、主动的态度(自主性),能够通过主动地接触、操作和感知参与到活动中,从中获取各种各样的经验和信息,体验其中的乐趣并能始终保持这样的态度。其次,幼儿在活动中不应当被视为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选择自己爱好的权利(选择性),与外界事物发生关系时能积极主动地做出反应(能动性),兴趣与热情被激发,通过自动自发地与外界发生作用而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同时,幼儿在与外界相互作用时应对原有的事物更新(创造性),这种更新是相对而言的,是创新的萌芽。总而言之,幼儿主体性发挥的具体表现就是幼儿能积极主动地、富于创造性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幼儿教育的内容根据其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的角度不同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大领域,其中,艺术领域的教育对幼儿的成长、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内容,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旨在通过参与各式各样的艺术活动,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通过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由于艺术活动具有趣味性、变化性、延展性较强的特点,这类活动一直都深受幼儿和教师的喜爱,笔者最初认为在此类活动中,幼儿的主体性应当发挥得更加充分,自主性更加鲜明,然而,通过实地观察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艺术活动中幼儿主体性的发挥状况不容乐观。

1透过艺术领域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发挥现状探究其影响因素

通过对某幼儿园大班的艺术活动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活动当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程度较低,其自主性、能动性、选择性、创造性特征表现不明显,甚至有时候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个体发展的环境是一个由小到大层层扩散的生态系统,每一个系统都会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个体的发展施以影响。”也就是说,幼儿园作为幼儿生存在其中的一个生态系统,其中的多个因子都会对幼儿的行为有所影响,幼儿主体性的发挥无疑也会受到这个复杂系统中诸多因素的影响。接下来,本文将通过一些艺术活动中的具体案例探寻幼儿主动性发挥的影响因素。

1.1 幼儿教师有意或无意的干涉影响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在幼儿园内开展的艺术活动大多由幼儿教师带领着幼儿进行,幼儿在活动的对艺术、对美的感知离不开幼儿教师的引导和帮助,然而,在活动中幼儿教师或多或少会对幼儿的自主性行为进行干涉,虽然这种干涉不一定是教师有意为之,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在对许多幼儿教师进行访谈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幼儿教师并不理解幼儿主体性的具体内涵,有一些甚至在之前都没有听说过这一说法,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类似案例一中幼儿教师有意或无意地干涉、影响到了幼儿的自主活动却不以为然、丝毫没有察觉的现象了。像这样的现象不胜枚举,种种现象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的幼儿教师素质还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各个幼儿园及幼儿教师培训机构高度重视起来,可以作为专题向各位准幼儿教师介绍幼儿主体性方面的知识,让每一个幼儿教师认识、理解什么是幼儿主体性、如何培养,同时,幼儿艺术活动不仅仅是让其学会某种技能或是某些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在艺术的陶冶下实现美育,只有对幼儿艺术活动有一个全面客观的认识,才能使其在日后的活动设计中找到诀窍,在幼儿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前提下,学习到艺术知识和技能,高效又省力地完成培养目标,实现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2.2 创造适宜的艺术活动环境

《幼儿教育概论》一书中曾提到:幼儿园环境,是支持与影响幼儿教师与幼儿在园活动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和,幼儿的行为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而,要想让幼儿发挥其主体性,自主、能动、富有创造性地参与到艺术活动中,环境的给予非常重要,适宜的艺术活动环境有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这里所指的环境,笔者认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另一个是精神环境。

首先,在物质环境的创设上,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主题墙饰和区角,向幼儿展现美。可以利用一些有艺术气息的装饰画和手工作品装点教室的墙面和空间,尽量使用大量丰富的材料,选取富有动感,色彩鲜艳、生动活泼、幼儿喜欢看,同时又能反映艺术主题的题材。例如,以音乐为主题的墙面可以制作一些模型或是立体画,向幼儿展现各种各样的乐器,西洋乐器有哪些?中国古典乐器有哪些?它们都是什么样子的?还可以画上五线谱、音符等可以展现潜在音乐知识的图案。以美术为主题的墙面可以展现一些名师名家的艺术作品,让幼儿欣赏、感受高雅艺术之美。在区角的设计上,可以开设音乐区、美术区、手工区、舞蹈区等艺术活动区,为幼儿提供进行艺术活动的空间,例如,在音乐区中,可以摆放一些打击乐或键盘,还可以放一些有趣的节奏谱或乐谱,有音乐播放器,幼儿可以在其中唱唱跳跳,感受音乐带给自己的愉悦。在环境的创设中,应根据幼儿的兴趣以及阶段目标定期更换主题墙饰和活动区内容,注重幼儿的参与性,让幼儿与环境得到很好的互动。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活动的时候,要注意提供给幼儿的材料要保证充分,以免发生案例一中幼儿因为没有豆子而终止创作的情况。

在精神环境上,教师要给幼儿提供轻松、愉悦、自由的活动气氛,要把幼儿视为自主的、独立的、有自己人格的发展着的人,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要有充分的生存发展权,拥有根据自身真正需要自主选择的能力。尊重幼儿的艺术表现力和创造力,科学合理、客观地评价幼儿及其作品,为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表达空间。为幼儿的主体性发展提供必要的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所谓心理自由与心理安全,是指幼儿在心理上避免承受不应有的压力或束缚。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是对幼儿主体地位的保护,更是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乃至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幼儿创设自由、安全的心理氛围。紧张、冷漠的情感氛围易使幼儿产生拘谨、怯懦甚至恐惧的心理和行为,不利于幼儿主体性的发挥。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师幼关系,学会走进幼儿内心,理解发现幼儿,在他们犯错时,能用温和的语气和措辞与其沟通交流,不随意干涉、打断、命令幼儿,以免像案例二中所发生的那样,破坏了原本亲切、友好的活动氛围。同时,也要让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学会理解同伴的话,了解同伴的需要,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尊重同伴,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去营造一个和谐友爱的精神环境。

2.3 创新艺术活动内容和形式

经常可以看到在一些艺术活动中会出现教师在上面示范,只顾着重复教授自己希望幼儿学会的东西,可是幼儿却无所事事没有兴趣参与、或是兴趣不高的现象,原因有很多,可能是老师教的内容太难幼儿学不会,可能是幼儿已经学会了觉得很无聊,也可能是活动形式太过古板不能激发幼儿学习热情……总而言之,都是因为活动的内容或是形式不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这就需要我们更新教学形式,筛选教学内容。

幼儿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了解其兴趣,寻找知识切入点。以往的艺术活动设计中,教师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幼儿应该喜欢,以成人的视角或是以幼儿园统一的课程要求来设计、安排艺术活动,严重忽略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在活动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抛弃这种传统的选择活动内容的方法,让幼儿自己去选择,因为,幼儿的心理发展程度决定了其好奇心和探索世界的渴望很强烈,教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幼儿的疑问和好奇点,以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为切入点, 并结合国家教育政策来制订教育计划和教学策略、确定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幼儿的宝贵的好奇心,还是鼓励其参与活动、积极提问、勇于探索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活动形式上,可以充分利用游戏作为活动形式。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游戏中的行为往往要略高于他的日常行为水平,是他能力所及的最高水平。这种水平比得上教师在教学情境下为儿童设计的最近发展区水平。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最近发展区,将活动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在快乐的游戏中实现对幼儿的教育。而且,游戏是幼儿主体性活动的基本形式,幼儿最主要的活动之一,非常受幼儿喜爱,一个设计巧妙的游戏可以使幼儿喜欢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

我们可以将艺术活动与其他领域的活动相结合,例如,将美术欣赏与语言活动相结合,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让幼儿用语言描述作品、表达感受,或是根据所欣赏的作品大家一起创编一个有趣的故事等。可以在艺术领域内将不同形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例如,将绘画与音乐活动结合,让幼儿根据所听音乐创作绘画作品,或是让幼儿用绘画表达出节奏,再用音乐表现出来等。领域与领域间、知识与知识间交叉、结合所碰撞出来的火花,一定可以给教学活动增添许多乐趣。

除此之外,将艺术活动巧妙地融入幼儿在园内的一日生活当中也是不错的建议,例如,利用来园、吃饭、吃点心、午睡起床、离园等时间,为孩子们播放一些经典乐曲,根据不同的时间播放不同类型的音乐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们的音乐欣赏能力,让幼儿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灵感倍增,思维活跃。与此同时,利用暗示教学法、自助法、创设问题情境等具体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幼儿主体性。

3 结语

幼儿作为独立的、发展着的生命体,最终会立足于社会之中,成为一个社会人,因而,教幼儿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当今社会形势下提出的新的未来教育的目标,教育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充分发挥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现代教育思想中一个最重要的改革标志就是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尊重人的真实自我需要和价值,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意识、自我意识,能有效地、主动地、创造性地、独立自主地进行社会认识和社会实践的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成人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条件,充分利用幼儿的主体性,培养、掌握生活自理、自我控制与管理、社会交往等一系列能力,不可否认,幼儿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价值就在于可以使其更高效地掌握这些生存技能,同时,幼儿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评价幼儿主体性发挥的程度,判断幼儿的现实发展水平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实施的活动计划是否适合幼儿本身。

参考文献

[1] 鲍艳辉.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教师支持性教学策略的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8.

[2] 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3] 钟迎春.幼儿科学教育与幼儿主体性的引导[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6.21.

[4] 尹敏.维果茨基的游戏理论对发展幼儿主体性的启示[J].文教资料,2009(4上).

[5] 刘花雨.师幼交往中幼儿主体性素质建构的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5.

[6] 刘腾韵.如何在绘画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浅析小班绘画的主体性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4.5.

作者:王子元

开心教育的自主性艺术活动论文 篇2:

生本理念下活动作文教学策略的审视与重构

摘 要:在传统作文教学仍处于“高耗低效”的无奈状态时,活动作文因其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备受教师的欢迎,然而因活动内容高度同一、教学策略过于单一产生了学生乐活动厌习作、习作内容雷同琐碎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试图从细心指导观察收集信息、精心提炼加工活动内容、多维进行习作指导、丰富评改习作形式等方面重构活动作文的教学策略,旨在贯彻落实“生本”理念,进一步激发学生习作热情、提高其习作能力。

关键词:活动作文;教学策略;生本;重构

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一种重要手段,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随着课程改革进一步走向深入,作文教学越来越受重视并逐步走向科学化。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学生需求不断变化,作文教学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难点。不得不承认,作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仍处于“高耗低效”的无奈状态:学生为“写什么”“怎么写”而苦恼,教师为“教什么”“怎么教”而困惑。学生学生自主性缺失、创造力的缺乏呼唤“生本”课堂的建立。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作文素材脱离实践,作文“原材料”贫乏,习作时只得东拼西凑,作文成了一种负担。二是学生习作动机模糊,缺少创作热情,应付考试或命题作文成为写作的硬伤。三是主观意志命题作文太多,学生本来就缺乏生活,又要写出自己不了解,不熟悉的命题作文,只能是勉为其难。

活动作文教学主要是试图克服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的弊端,它以体验活动为载体,为学生搭建一个实践锻炼、总结提炼、分享交流的作文平台,是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与探究热点。然而扫描当前的活动作文教学现状在收获硕果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试图重构活动作文的教学策略。

一、活动作文教学价值审视

活动作文,不仅仅是一种教法,更是一种学生自主发展需求的外在表达,它需要作文者重视自己的情感体验,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创作出生动具体的作品。“活动体验”既有“领悟”“体味”“设身处地”的心理感受,又有“实行”“实践”的外部实践含义。与普通作文教学相比它有如下优势:

1.实践性

当前作文教学中多数以传授写作知识为主,对学生参与实践性活动重视不够,忽视了学生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制约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活动作文教学坚持以生为本,注重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利用感官观察获取写作素材,增强感性认识,形成写作素养。

2.自主性

活动作文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参与活动,允许学生自主观察体验,选择合适的角色以及合作对象,欣赏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尊重个体差异,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体验的主人,习作的主人。

3.开放性

活动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相比,教学过程显得更加开放。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活动内容选择的开放性,可以使活动与孩子的生活融为一体,或者直接取之于学生的生活,活动空间不再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走出教室观察自然、分析社会。二是参与活动形式的开放性。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的活动,让每位学生能以不同角色参与活动,进行多次多角度地体验,丰富感受经验,为后续写作提供充足的素材。

二、活动作文教学现状扫描

活动作文在激发学生习作兴趣、提高其习作能力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因为活动内容高度同一等而存在先天不足。

1.参与热情先热后冷

活动作文有意思,学生在课堂中做活动,写作文,既玩得开心,又有所得。但学生乐于参与活动,并不表示乐于习作。活动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状况:有的学生活动中非常积极,表现出色,但一到习作中就抓耳挠腮,不知从何入手。教师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活动之前动员学生“想不想参加有趣的活动”,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想”,而活动结束之后再问学生“想不想把刚才观察体验所得写下来”时,学生响亮地回答“不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教师把活动内容等同于习作的内容,将活动内容转变为习作内容需要教师逐步精心指导,否则活动作文教学就会出现“先热后冷”的现象。

2.写作内容高度雷同

活动作文教学经过教师的精心设计,能让所有孩子参与进来,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但因为观察体验内容的同一,学生所写的文章经常会出现结构一致、用词雷同的现象,甚至连活动过程中最具个性特色的心理描写也几乎相似,作文变得“千人一面”。学生因活动不够丰富、选择面窄,写命题的活动作文时所选材料雷同度大!这让作文教学走出了“没事可写”的困境,却又进入了“写得都一样”的窘况中。破解这个难题,要求教师必须引导孩子进行全面观察体验、个性化提炼概括、各抒己见表达等活动,才能写出不同的精彩。

3.只会“加法”不会“减法”

一直以来,学生在习作中对写具体写生动这一要求存在畏惧心理。教师在活动作文教学中努力为孩子搭建舞台,引导孩子观察细节,有效地克服这一难题。例如观察活动中的人和事,对于观察的物态、距离、视角、方位、范围、顺序等,都做了精心细致的指导。这本不是坏事,它为孩子们的写作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但是教会孩子“加法”的同时,忽视“减法”的指导,结果学生习作“见木不见林”,事无巨细都一一写出,作品成了“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教师应教会学生“谋篇布局”等写作技巧,从而提高习作的质量和艺术力。

三、活动作文教学策略重构

活动作文的课堂上,学生玩的兴致很高,气氛也很热烈,但有时候到了要他们写作文时,会出现语言空乏,写作内容高度雷同,过于关注细节缺少整体关照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指导与积累,当学生的活动结束后,再让他们完全回忆活动的过程也有些困难。针对上述问题,在活动作文的课堂上笔者提出了以下指导策略。

“朗读评改”,即在全体学生完成作文后,请某一位学生朗读他的文章,教师则在旁边进行即时的点评。教师可以就学生作文中的主题表达、用词造句、题材结构、段落详略等进行点评,也可以提出问题请作者口头作答,还可以请其他听众表达想法或者提出疑问,甚至可以组织全班或者分小组对文章进行讨论。对文章的不足,不仅要说明“为什么”,还要提出“这里应该是什么”,即提出具体可行的修改建议。教师在选择“朗读评改”作文时,不能每次都是某几个学生,要兼顾班级所有学生,保证每个学生的文章都能在班级公示,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给大家展示自己的作文。

“播报评改”,即在课堂上,让学生按学号轮流播报自己的作文,时间可以是一分钟。“播报”与“朗读”既有联系又有很大的不同。前者要对自己的作文进行高度浓缩呈现亮点,后者只需要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作品。播报时,计时员一次又一次的无情叫“停”让学生慢慢地学会如何在有限的一分钟里合理安排自己的说话内容,如何做到有详有略,如何突出重点删除无关……从而学会谋篇布局,完善自己的作文。笔者进行活动片段观察习作训练时,通过播报,学生明白了“难熬的一分钟”比“一分钟仰卧起坐”作标题更合适。

“发表评改”,即让学生的作品公开呈现,发表意味着作品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对于班级学生而言,教师可以创造三种发表途径。第一种是在报刊杂志上公开发表。这对学生习作热情的激发、习作能力的提升帮助极大。但是想要通过这种途径激发班里每个孩子的习作热情、全面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却不现实,毕竟“僧多粥少”。第二种途径是创办班级作文报,对于有新意有个性的优秀作文提供发表平台。建议在发表之前,发出用稿通知,在激励作者的同时,也要求小作者对即将刊登的文章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的修改。这种修改得到学生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且会对文章进行全方位的关注。在修改过程中,学生完善了作文,提高了习作能力。发表的第三种途径是在班级博客中发表,这种形式能丰富评改方式。将学生作文以博文的形式发表,号召全班同学在评论栏里继续发表评改意见。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只要有兴趣随时可以评改别人的文章,也可以看看他人的意见,可以带着借鉴的目的学习,也可以带着审视的目光批判。被评改的文章永远不会束之高阁,一直敞开胸怀随时接受不同人群的评点。家长可以参与其中,班级之间也可以交流。

四、结语

活动作文教学因为对学生主体性坚持、兴趣的激发、观察体验的细化,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然而因为活动内容的高度同一、教学策略过于单一,导致了学生乐活动厌习作、写作内容雷同、琐碎等方面的问题,笔者在“说出观察所得”“提炼活动内容”“精心指导习作”“丰富评改手段”等方面做了粗浅的尝试,旨在尽量规避活动作文先天不足,在习作课堂教学中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切实激发学生习作热情、提高其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谈佩华.儿童活动作文:因细节而精彩.作文教学研究.2010(01).

[2]苏武德.关于活动作文的思考.小学语文教学.2012(04).

[3]傅松波.让活动作文避免“雷同”.基础教育论坛.2012(03).

[4]李白坚,张赛琴.21世纪我们怎样教作文.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徐洪权

开心教育的自主性艺术活动论文 篇3: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关节炎研究论文下一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探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