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论文

2022-04-26

【摘要】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不断推进医院改革与发展,减少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公立医院普遍缺少行之有效、高效率的内部控制机制。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论文 篇1:

卫生立法生态化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建

【摘要】 防治环境污染与其他环境公害,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整合卫生立法生态化和公共卫生体系构建的概述,辨析两个领域的关联,进而提出卫生立法生态化的原因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两个领域同时发展的时代意义,对于我国目前卫生立法生态化的研究和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序开展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卫生立法生态化  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建  环境

在刚刚结束的十八大上,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公共卫生维系人类健康与生态文明在宗旨上具有高度贴合性,卫生立法的生态化趋势为公共卫生的构建,对环境保护起着指引与保驾作用。

一、卫生立法生态化与公共卫生概述

1、卫生立法生态化

一直以来,中国的法制理念都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法律是维护少数人权力的工具而已。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在享受社会化分工和科技发展带来的利益同时,不得不忍受生态环境的恶化,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这种“以人为中心”的法制理念。需要我们构建一种法律的新理念“生态本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是自然的产物,是在环境中和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

生态本位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法制理念,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律生态化是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以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主线对法律做出的一种概括和描述。作为一个法律部门,卫生法对于卫生领域的调控将围绕着人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疾病防治与自然保护而进行。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卫生立法中,用人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最优地处理卫生活动中的各项关系。因此,卫生立法生态化符合法律生态化演变的趋势,在未来将成为卫生领域的迫切需要。

2、公共卫生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

公共卫生是社会公众共同的卫生,是面向社会与群体,综合应用法律、预防医学技术、宣传教育等手段,动员社会共同参与消除和控制威胁人类生存环境质量和生命质量的因素,改善卫生状况,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社会卫生活动。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政府己经对公共卫生引起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但如何构建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尚处于探索阶段。作为农业大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关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方向。构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是我们国家立足于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构建和谐社会,践行可持续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二、卫生立法生态化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之辨析

1、卫生立法生态化与农村公共卫生有着共同的宗旨

卫生法学在充分保障和尊重环境的基础上,卫生立法的基本主旨才能得到充分体现。共同主旨体现在:其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卫生事业总目标的工具和载体,农村卫生体系的构建,村民健康目标的实现,是以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为载体。其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代表着我国卫生管理事业中不可或缺的实体。卫生法在对农村卫生的管理活动中所出现的一切联系,都是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为组织进行的,保证各项制度在农村公共卫生中的具体实施,需要依靠一个健全的体系予以协作。其三,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是一个社会实体,卫生法作为一个组织网内部协调和控制性的代表着统治阶级的意识体现,两者是一种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2、卫生立法生态化与公共卫生同属生态文明建设的范畴

按十八大的要求,从生态文化的角度,加强生态文明价值观教育。需要超越工业文明社会中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以及摒弃“自然界没有价值”的观点,确立自然界有价值的观点,坚持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保证社会主义各项事业都以生态文明精神为指引,实现卫生立法的生态化,指引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正确方向。

3、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建需要卫生立法的生态化来指引

卫生法调整对象的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现阶段的卫生立法需要紧跟法律生态化的趋势,以生态化的视角完善卫生立法的概念、原则、各项制度,确定以追求人类和环境共同利益为目标,才能确保这样的卫生立法是符合生态化理念的,才能保证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是卫生事业最为重要的方面,一旦形成生态化的卫生立法将会对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形成权威性的指导,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将会准确地处理和协调社会关系,提高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实现效率。

三、卫生立法生态化的原因和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建存在的问题

1、现行卫生立法生态理念的缺失

卫生立法因受制于时代背景、本身具有的滞后性特点,表现为固有模式的人本主义思想,由于卫生领域围绕着环境保护和人的身体健康,卫生法相比于其他法律部门,需要更多的考虑生态环境。在其他的法律部门如刑法、行政法等都正在修订法律,新增司法解释予以确立生态化的对比下,卫生立法的脚步显得有些落后,主要表现在目前卫生法制建设的任务仍然停留在保护人的生存和健康上,对于影响人类健康的自然环境保护未纳入卫生立法的范畴,环境本身的价值没有得以体现,环境权仍然未予以确认和保护。

2、完善卫生法体系的进程中贴合生态化理论具有紧迫和现实性

改革开放后,以建立市场经济为改革目标的政策导致医疗卫生事业逐步被推向市场,以经济增长和市场化的经营理念造成政府怠于管理,市场失去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调控。城乡差距和阶层差距逐渐拉大,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系统尤其是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功能遭到极大冲击,导致疾病预防体系特别是农村的疾病预防体系功能逐渐削弱。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障网在我国农村公共卫生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市场经济的改革,这一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在三级卫生防护网中作用进一步减弱,失去了调控的主要作用。

3、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基础薄弱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0年对全球191个成员国的卫生总体绩效进行了排序,中国被排在188位,非洲最穷的一些国家都要比中国的人均卫生支出水平高出一倍。由此可见我国农村卫生体系之薄弱。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最基本的实施主体乡镇和社区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专业的人员进行管理,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设备简陋,设施数量有限,不能保证完整的就医整治流程。卫生技术服务的职责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法律政策指引。许多地方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弱化政府的监管责任,将治理公共卫生的产品划分到由市场自由配置,直接导致了我国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弱化和薄弱。

四、卫生立法生态化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同时构建具有时代意义

卫生立法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只有把落脚点放在发展生态文化上,才能迎合环境时代的发展趋势,推进它们在实施生态文明战略中的实际应用,使我国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作为同时落后与我国经济增长和其他社会领域发展的卫生立法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建是我们国家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他们在主旨上都是为了维护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同时实现卫生立法的生态化与公共卫生体系构建不仅符合时代主题,更重要的是增加了我们国家的制度改革成功的前提。从生态化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公共卫生体系与我国卫生立法机制共同发展的可能,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有序开展和卫生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1、卫生立法生态化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建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

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的主题就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胡锦涛在大会上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将是一项长久的事业,提出两个愿景。一是努力建设美丽中国。二是要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三大发展;指出四大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提出五位一体的建设格局: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即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卫生立法与农村公共体系构建都需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从而实现在制度和社会建设方面贯彻党的战略部署。

2、卫生立法的生态化促进农村公共卫生体系构建

国无法不立,在法治社会中更是需要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依法治国,前提必须有法可依,将生态学原则渗透到卫生立法中,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根据社会、环境、健康的具体问题,最优地处理卫生活动中的各项关系是当今立法的趋势。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需要从制度和实践上都抓起的重点工作,公共卫生的体系构建中,政府责任的缺位是无法通过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改革方案替代,具体到各个部门工作的杂乱无章也是导致农村公共卫生久治不愈,影响人民健康水平的症结所在,所以应当从卫生立法角度进行顶层设计。

【参考文献】

[1] 吴崇其:中国卫生法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

[2] 余谋昌:把生态文明融入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J].桂海论丛,2014(30).

[3] 萧庆伦:如何重建公共卫生系统[J].中国社区医师,2003(13).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人民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谌盼)

作者:段伟 吴宪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论文 篇2:

新医改背景下的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研究

【摘要】 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对于不断推进医院改革与发展,减少经营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公立医院普遍缺少行之有效、高效率的内部控制机制。文章回顾了我国医疗体制改革与内部控制实践的历程,梳理了公立医院内控机制建设的现状,深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以期为我国公立医院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医改; 公立医院; 内部控制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看病难,看病贵”现象长期存在,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安定、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一大隐患。“十一五”期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期建立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公立医院的改革问题。作为医疗服务的终端,公立医院几乎成为医疗卫生领域各种矛盾的“集合体”,公立医院改革成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难题,卫生部部长陈竺将其称为医改“最为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加强宏观层面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外部监督的同时,更要注重医院自身的管理创新和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从学术界研究成果以及国家有关政策动向来看,医疗体制改革问题逐渐成为被关注的热点,对内部控制问题的研究也逐步由上市公司扩展到了公立医院等非营利部门。但是,与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研究及实践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大部分的文章停留在浅显的现象描述上,而缺乏深入的理论探讨,一个明确的内部控制制度的改进思路和可供借鉴的内部控制制度框架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与内部控制法规建设历程回顾

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与西方内部控制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内部控制理论研究与实践明显滞后,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才出现具体的法律、法规要求。①尤其对于公立医院,在相当长时间内缺少针对性的法规要求,从而形成了一段较长的政策真空期。近年来,随着作为美国COSO委员会最新内部控制研究成果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颁布,在国内外又掀起了一股研究内部控制的热潮,我国也加强了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实践,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②,但主要是针对上市公司,而对于具有非营利性的公立医院等单位,则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年来,在我国大力推进建立企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和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卫生部等有关机构也发布了一些针对性的法规文件,主要有:《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建立健全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卫生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通知》、《卫生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的通知》、《卫生部关于印发2010年“小金库”治理工作方案的通知》、《2010年卫生部业务主管的社会团体和公募基金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2010年卫生部机关及部属(管)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

为加强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促进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水平,依据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2006年6月21日,卫生部发布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卫规财发[2006]227号),就预算控制、收入控制、支出控制、货币资金控制、药品及库存物资控制、固定资产控制、工程项目控制、对外投资控制、债权和债务控制、财务电子信息化控制、监督检查等十一个方面的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这可以看作是第一个关于公立医院内部控制问题的法规文件。

2006年8月30日,卫生部发布《卫生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卫生部令51号),就内部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业务指导与监督、内部审计职责与任务、内部审计机构权限、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奖励与处罚等六个方面的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建立健全防控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长效机制的工作方案》(卫规财发[2006]471号),提出应健全的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和自我约束机制,确保资产安全,避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提高社会效益。《卫生部关于加强和规范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的通知》(卫规财发[2009]39号),认为建设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是加强内部监管、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和治理腐败、促进干部廉洁勤政的重要措施。《卫生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工作的通知》(卫办发[2010]59号),提出通过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工作流程,加大内部审计力度,建立事前、事中以及全过程监管控制机制,形成防控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

另外,根据中央治理“小金库”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做好2010年“小金库”治理工作的通知》要求,2010年7月,卫生部开始着手部署“小金库”专项治理,提出:卫生部业务主管的社会团体和公募基金会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要在章程规定的活动范围内组织开展社会公益活动,取得合法的经济来源,并发布了《2010年卫生部业务主管的社会团体和公募基金会“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和《2010年卫生部机关及部属(管)单位“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将“小金库”专项治理与加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范业务流程、加强财务和资产管理、加强票据管理、严格支出审批等相结合,深入开展“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种违纪违规问题,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方面,为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远大目标,2009年4月6日和4月7号,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发布了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提出了先行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然后逐步推广的改革思路。通过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积极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

针对公立医院改革问题,2010年2月23日,卫生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五部委联合制定并发布了《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指导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根据《指导意见》,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原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别选择1—2个城市(城区)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在各地试点城市范围内,选出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③在《指导意见》中,就如何完善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严格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积极推进医院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改革,严格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加强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在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

二、我国公立医院内部控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规范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手段,已愈来愈被理论界和实践界所重视。建立健全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为确保会计资料的真实、可靠、合法与完整,保证财务活动的有序进行和保护医院资产安全,促进廉政建设具有重大作用。然而,由于制度建设起步较晚、医院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大多数公立医院普遍缺少行之有效、高效率的内部控制机制。概括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院管理层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管理层对医院内控制度普遍还不够重视,加之组织机构不合理、人员素质低下的原因,导致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现象较为突出,造成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缺乏有效的执行力,即使已有的内控制度也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有些单位对内部控制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模糊,甚至认为内部控制只是稽核、审计部门的职责,将内部控制汇总为各种规章制度,或认为内部控制制度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把执行业务规章制度完全等同于加强内部控制,在具体执行中以财务制度来代替内部控制制度,这不仅无法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和财务信息失真问题,而且在很多环节让人有机可乘,不能从制度上杜绝风险,使医院管理效率低下,影响医院业务建设和发展。

(二)内部控制环境差,会计人员素质不高

很多医院人员素质低,缺乏职业敏感性和分析判别能力,很少对员工进行培训工作,没有建立起完备的用人机制。内审人员学历偏低,职称不高,对内控知识、会计政策及相关法规掌握不够,业务水平不精通,总体综合素质偏低。甚至个别人员利用制度缺陷和漏洞,相互勾结、内外串通、滥用职权,比如收费人员利用计算机系统退费功能进行贪污等。

(三)内控制度制定不科学

有些医院尽管建立了相关的会计控制制度,但缺乏科学性与连贯性。实际工作中待违规违纪行为发生后才设法堵塞或予以惩罚,导致内控成本较高,收效甚微,使会计控制失去效力。多数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只是对常规性业务进行控制和监督,而对不经常发生的业务缺少必要的监督和控制,容易造成对某些环节的疏忽。或者偏重于具体内部会计控制活动,如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采购与付款的内部控制等,而忽视内部控制的环境、财务风险评估、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以及效果评价。

(四)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

公立医院作为事业单位,长期以来风险意识淡薄,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意识。我国公立医院风险防范还仅仅停留在书面上,没有深入员工内心,很多时候对项目在未进行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盲目购进大批设备,而相关员工培训并没有跟上,导致设备长期闲置、资金大量占用,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五)缺乏适当的信息交流和沟通

在有的医院里,虽然已建立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但是许多信息被管理当局控制,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其功能,医院内部各部门各自为政,部门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缺失。公立医院中管理者和决策者大多为医疗技术专业人员,“重技术、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一般将自己的工作范围局限于日常业务,缺乏信息交流、反馈,影响了医院内部控制的效果。

三、加强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要保证医院的内控制度系统可持续发展和运行,内审人员的水平和专业素质是关键。应加强相关人员职业道德和法制概念的学习,培养工作责任感和良好的工作态度;对相关人员进行定期业务培训或继续教育,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尤其是,要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从而提高整个财务部门的综合素质,进而推进医院财务工作的发展。针对目前许多医院的内审人员学历偏低、职称不高,对内控知识及相关法规掌握不够的情况,有必要建立继续教育与培训制度,进行针对性的继续教育与专业培训。

(二)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建立岗位责任制度

公立医院应优化组织机构,按照“一个单位只有一个财务部门”的原则,设立财务机构,加强财务管理。明确医院各处、室会计的职责及横、纵向的监督制约关系,并设置总会计师,参与医院的经营决策。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要求,对比较敏感和重要的岗位要定期进行轮换,通过岗位轮换,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加强监督,促进工作质量的不断提高。在具体做法上,可借鉴其他企事业单位的成熟经验,建立岗位责任制度,明确每个岗位员工的工作范围,各司其职,实现因岗聘员、因事用人,建立起一套自我制约和自行检查的岗位工作关系机制。

(三)完善信息系统控制程序

每一个良好的信息系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每个员工都要了解医院内部控制的有关内容以及进行迅速的信息反馈。完善的信息系统使医院内部员工能够及时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并随时获取和交换控制活动中的信息。医院应建立资产管理、成本核算、收费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科学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将医院相关部门的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并统一管理,以全面评估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通过信息化手段整合医院资源,全面、准确、及时提供各方面所需的会计、管理信息,使管理者了解医院运营状况。

(四)加强医院的风险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根本目的不是在于消除一切风险,而在于控制所意识到的风险,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必须建立风险评估系统,以识别医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对经营管理构成的风险程度,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虑医院风险的特殊性、病人安全和医疗风险控制是医院内部控制的中心和重心。为了防范医疗风险,要及时发现内部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在具体措施上,应根据医院的风险特征,选择有效的财务指标,进行科学组合,对各个财务指标设置警示值,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预警系统,对诸如债权、债务、存货、投资等风险重点领域加以日常监控,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尽量提前发现,及早规避风险。

(五)建立有效的内审制度和评价机制

内部审计是监督内部会计控制环节的主要力量,其通过监督控制环境和控制程序的有效性,来监督医院内部控制的执行并及时反馈执行结果的情况,以帮助医院实现预期的控制目标。根据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在医院内部应科学、合理地设立内审机构,使其保持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有效地行使其监督权。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程序,包括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审计等审计程序和内部审计报告程序,以及各个层面的质量控制程序,以确保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对于医院内部控制审计的具体实施,可以针对医院的内部控制状态、内部控制水平和内部控制机制是否发挥作用等方面进行检查、测试和评价,以保证内部控制的合法性、完整性和有效性,提高医院的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晓伟.坚持公益性方向、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公立医院制度[J].求是,2010(24).

[2] 岑元柏.对大型公立医院内部控制审计要点选择与实施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2009(9).

[3] 李慧玲,马新丽,等.公立医院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建议[J].卫生经济研究,2009(4).

[4] 向炎珍.医院内部控制的特点及内部控制制度设计的重点[J].经济研究参考,2010(58).

[5] 徐琪疆.医院内部控制改进对策[J].财会通讯,2010(26).

[6] 陈文娟.浅谈医院内部会计控制[J].财会通讯,2010(14).

[7] 逯爱珍.医院内部控制的现状及对策[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9(9).

[8] 陈宁.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11).

作者:刘孟飞

卫生法律制度建设探讨论文 篇3:

新时期法治医院建设的缺陷与实施路径探析

摘 要:在法治卫生建设中,法治医院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法治医院建设必要性,探析了新时期法治医院建设的缺陷,从相关法规缺失、管理体制落后、服务能力不足等方面进行了探析,并探究了新时期法治医院建设的实施路径,从强化医疗卫生立法、注重法治宣传教育、健全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法治医院;管理体制;法治宣传;文化建设

在我國卫生事业中,各级各类医院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相应医疗活动的开展应严格遵循宪法及法律,以推动卫生计生法治化进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诸多公立医院纷纷进行法治建设。在此期间,对于医院事物,诸多医院采用了多样化的管理方式,并确保各项工作依法进行。

1新时期法治医院建设必要性

依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理念,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而党的十九大对建设法治中国进一步做出了战略部署。在医药卫生领域,医院必须树立依法治院观念,并严格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医院规章制度等进行管理工作,进而提升医院管理的法治水平。在现阶段医疗领域,医患矛盾较为突出,且紧张的医患关系并不利于医院的正常运营。故而,对于医疗纠纷,医院必须做到合法处理,以有效解决医患矛盾,切实保证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由此可知,在新时期,医院只有加强法治建设,方能达成生存与发展的目标。

2新时期法治医院建设的缺陷

2.1相关法规缺失

探析我国卫生综合法律体系,医事法律尚且欠缺整体性,相应法律条款,尤其是涉及患者权利的条款,存在较为分散的情况。由此,对于患者权利保护而言,相应的保护范围及力度显现不足。例如,在民事法规中,相关条款过于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在部分医疗行为中,如整形手术、试管婴儿、安乐死等,也欠缺相应的法律规范,一旦产生医疗纠纷,就难以发挥法律的调节机制。在医疗改革中,由于卫生法律的相关条款欠缺针对性及系统性,将会使公立医疗机构的性质模糊。同时,对于社会资本办医疗结构及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而言,若相关法律依据欠缺系统性,该类医疗机构的制度及管理机制就难以健全。

2.2管理体制落后

在公立医院管理中,政府与公立医院之间的权责并不清晰,即公立医院监管与绩效考核制度尚不健全。在公立医院监管层面,存在监管职能分散的问题。在公立医院发展权层面,由政府发改部门掌控。在公立医院财权层面,由政府民政、财政等多个部门掌控。同时,在公立医院人员招聘中,由于医院并没有人事权,就需要政府编办及人社部门操控。在“编制”制度下,探析医院员工的管理方式,即为按照身份管理,并非是按照岗位管理。在政府职能层面,对于卫生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等职能,尚且存在职能转变不到位的情况。随着新医改的推行,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并未发生根本转变,依然受到计划经济条件的影响。在医院财产层面,公立医院经营者只拥有使用权,却并没有内部收益分配权。在医院运营所需的人、财、物等管理层面,公立医院经营者并没有实际使用及主导权。

2.3服务能力不足

在新时期,对于患者而言,不仅追求医院的医疗质量,还对医院的综合医疗服务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就诊环境层面,患者注重身体及感官的舒适度。在疾病及治疗方案层面,患者具有知情权、选择权、参与权等权利需求。在医疗费用层面,患者开始关注高额费用、自费费用等费用比例,并关注过度检查用药等医疗行为。此外,对于医务人员服务态度,患者具有获得尊重的需求,且相应情绪反应较为敏感。在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中,尚且存在超范围诊疗、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等医疗行为,加之消毒供应室的流程设置不合理,尚且存在污染区、清洁区、无菌区混设的情况,并不利于提升医院综合医疗服务水平。

3新时期法治医院建设的实施路径

3.1强化医疗卫生立法

关于强化医疗卫生立法,应从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法律体系、完善外部监管法规体系等方面分析,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第一,建立基本医疗卫生法律体系。探析基本医疗卫生法律体系的构成,应包括医疗卫生投入及服务费用等方面的法律制度。在医事法律层面,应制定一部针对医患关系调整的法律,其条款内容应涵盖医疗服务全过程,对于医疗纠纷,应明确其处理原则,同时明确医患之间的权利及义务。由此,对于义医务人员受贿及权利保障、患者责任及义务等,就可规避相关法律规定缺位的问题。对于试管婴儿、胚胎克隆等问题也应将之纳入医疗卫生立法的考虑范围。第二,完善外部法规监管体系。对于监管部门的权利及义务,应以立法的形式加以明确,以规范监管部门的监管行为,并考虑医疗行业特点。在医疗服务监管中,对于监管人员,应提升其专业领域知识,进而解决相应的法律、政策及技术问题。同时,在医疗服务外部环境中,对于管理者及执行者,应完善相应的考核机制及激励手段,以提升外部管理水平,并保证医院医疗服务与医疗服务市场运行的一致性及协调性。

3.2注重法治宣传教育

关于注重法治宣传教育,应从营造崇尚法治氛围、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创新法治宣传方式等方面分析,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第一,营造崇尚法治氛围。我国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在此过程中对各种经验及教训进行了科学借鉴,尤其是本国民主建设经验。在医院医疗活动中,应营造崇尚法治氛围,只有医务人员及患者崇尚树立了法治至上观念,并真正信仰及理解法治精神,方能自觉维护法治,进而发挥法律在医疗活动中的良好作用。在医院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医务行为应以法律为准绳,切实消除法律与己无关的观念,使医院管理、执业、服务等严格依据法律进行。第二,完善组织制度建设,在医院法治建设中,有必要成立专门的法律服务机构,使之致力于与法治建设相关的岗位职责明确、建设计划、宣传培训、纠纷应诉、纠纷调处等工作。在医院法治制度建设中,对于医院重大决策、中心组学法等,应建立相关的法律制度。第三,创新法治宣传方式。在医院法治宣传教育中,应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方法。依托网络学法用法平台,可营造自觉学法氛围。设置法律咨询接待日,可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建设医院法制专栏,可讲解热点的法律纠纷问题。组建医院伦理委员会,可探讨医院伦理法律责任。

3.3健全医院管理制度

关于健全医院管理制度,应从革新管理体制、健全管理制度、改进综合服务质量等方面分析,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第一,革新管理体制。在管理体制层面,应对公立医院产权加以明确,即为政府所有,而醫院法人应具备自主决策经营权。对于医院补偿制度,相应的补偿机制的完善应基于全成本核算。在医疗服务项目中,应适当提升项目价格,以理顺价格体系。在医疗保障体系中,其主体应为基本医疗保障,其补充应为商业医保及其他医疗保险。第二,健全管理制度。在管理制度层面,为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应推行医院的法人治理制度。在人才评价、医师培训、薪酬制度等方面,应健全相应制度及激励机制。对于公立医院财务管理,应制定总会计师派驻制度,以促进医院全成本核算。在医院信息管理中,应制定现代化的医院信息管理制度,以促进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第三,改进综合服务质量。在医院医疗服务管理中,医疗服务人员应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服务理念,以推动健康管理新模式的运行。在医疗服务中,医院不仅要提供患者生理及医疗技术层面的服务,还应提供患者心理及生理、社会服务等方面的综合性医疗服务。对于病人、陪护及家属,应考虑相应的膳食需求。对于医疗环境,应加大软硬件设施投入力度,进而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3.4加强医院文化建设

关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应从医德医风建设、培育服务文化、开展文化活动等方面分析,具体可参考以下内容:第一,医德医风建设。在医德医风建设中,对于患者及其家属,应做好人文关怀工作。在医疗技术中,医德是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医护人员尊重并理解患者,方能真正解决患者所存在的生理病痛及心理创伤。故而,在医德医风建设中,应推行制度化考评,使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表现与医院干部晋级紧密关联起来。第二,培育服务文化。在医院日常管理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医院决策中体现公仆精神,进而实现医院的跨越式发展。对于医院职工,应做好相应管理及服务理念的渗透,进而培育医院管理文化。例如,在医院管理中,可设置咨询服务平台,并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查询手段,以提升服务效率。第三,开展文化活动。在医护临床工作中,可开展文化日、文化月等文化活动,以丰富患者及职工的文化生活。为提升医院文化活动水平,应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可组织医护技能竞赛、职工礼仪培训、文娱才艺展示等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综上所述,在公立医院法治建设中,相关人员应探析医院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在管理及服务实践中探究医院法治建设路径。经过以上分析可得,应制定一部针对医患关系调整的专门法律,并通过立法形式明确监管部门的权利及义务;应成立专门的法律服务机构,并采用多样化法治宣传教育方法;公立医院产权为政府所有,而医院法人应具备自主决策经营权;对于综合性医疗服务,应涉及患者心理及生理、社会服务等内容;对于医德医风建设,应推行制度化考评,同时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可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

参考文献:

[1]周贝贝,顾加栋.医院法治建设评价指标医患认知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法制,2016,24(03):24-29.

[2]冯运,沈静,丛花雪.建设具有法治思维的医院党员干部队伍[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05):56-57.

[3]苏拥军.法治医院建设的缺陷与实施路径分析[J].中国卫生法制,2016,24(02):67-70.

作者:李雷涛

上一篇: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分析论文下一篇:出版集团动漫产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