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改革分析论文

2022-04-19

[摘要]在职业教育阶段,德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与职业素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也得以顺利实现。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落实,能够更好地符合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校德育改革分析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学校德育改革分析论文 篇1:

回归中华经典 关注生命价值

摘 要:针对学校德育改革与创新问题,提出了德育改革的理论基础应该是人本教育思想。学校德育工作应该从生命教育与生命价值两个维度展开,回归中华经典是学校德育的必要路径。在分析中华经典的生命教育意义的基础上,具体提出“溯源使生命有依据,关注使生命有价值,感悟使生命有意思”等三方面的操作策略。

关键词:德育改革中华经典生命价值

生命是可以用来体会的人生经历,对于生命的关注是一切教育的尺度和归宿。回归经典是一种探寻智者人生足迹,借以获得人生启迪的活动,教育就应该激发人去感悟人生智慧,体验人生的幸福。所以,破解学校德育工作难题必须在生命教育视域里去思考和谋划,要回归人的本质,启发人去开启智慧的天窗,积极面向人生幸福,孜孜以求之。从生命教育的视角思考学校德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我们可以回归中华经典,进一步弘扬生命的价值和真谛。

当下国学进入校园似乎成为一股热潮,对于其中“形式多于内容”等一些不足现象,专家学者褒贬不一。笔者认为,国学经典进校园是民族反思的必然,关键是要思考“进什么”和“如何进”两大问题。生命教育与生命价值尺度应该成为思考这些问题的坐标轴。

关于生命价值,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有经典的阐述,即“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1889~1976年)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生命,须诗意地安居于大地”,他曾与中国台湾学者肖师毅试译过《道德经》,经日本铃木大拙介绍并涉猎过禅宗学说,他企图借东方智慧之光,跳出西方传统逻辑思维的套路。这为我们德育工作者提示了改革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思路:回归中华经典,守望生命历程,改进学校德育。

教育是指向人生幸福的事业。学校德育首先是让孩子感受幸福并教会他追求幸福。个体的生命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生的幸福感,生命价值观是个体或群体幸福指数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个体对于生命自我、生命的社会要求是否符合主观需求的一种态度体验,是个体对待生命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反映出个体的基本的生活追求、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应培育生命感悟能力,指导生命过程,提升人生幸福指数。关注生命价值,实施生命教育是学校德育改革的新方向。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我国生命价值观教育的问题突出表现为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系统性的“稀缺”,教育的急功近利却令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成为了“稀缺”资源。生活、社会与学校教育充满隔膜与屏障,生命教育资源因为各种原因被教育系统整体屏蔽。生命教育资源,尤其是生命价值观教育资源的稀缺成为一种整体性缺失。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明的国家,无数圣贤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生命价值理念。朱自清先生曾说过:“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于实用,而在于文化。”从传统文化的视角去分析,我们会发现,回归中华经典,可以找寻到可资利用的丰富的教育资源,达到浸润文化,感化心灵的作用。这就是温家宝总理所说的“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含义。

基于上述分析,学校德育改革,必须回归中华经典,选择具有生命教育意义的内容对学生实施教育。因此,甄别和筛选内容是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做的事情。

学校德育工作者每天要问孩子的首要问题应该是“你今天过得怎样?快乐吗?幸福吗?有意义吗?”这是教育回归人本,回归生活的要求。

人类有别于其他生命体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类有自己的生命经验和代代传承的文化,新生命因为有了实践和传统的依托才日臻完善。我们必须借助经典回应生命。人类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之一就是留存于世的经典。那么,何谓经典?经典是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中华经典则是指中华民族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历史上典型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经典往往通过对后人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传世著述、警世语录等形式表现出来,是学校教育最基础的、不可缺少的资源。中华经典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多种文化形态。

中华经典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如何认识和选择呢?对此,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曾经说过: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精神原创性、源泉性的东西,它们都应该进入国民教育,正如英国人都要读莎士比亚一样,中国也有这样的精神遗产,比如《论语》和《庄子》等,儒家思想是我们民族思想的源泉,而唐诗所表达的人的思想情感的丰富性、复杂性、广阔性是前所未有的。社会上不乏有许多热门与新潮的东西,但这些东西往往随时间而流逝,而《论语》《老子》《孟子》及《道德经》《庄子》等经典,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源泉和动力,它们已深深融进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蕴含其中的许多德育范例今天仍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典。所以,中华经典中与生命价值相关联的内容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者必须重点把握的源泉性、基础性教育资源,因为它呼应了教育活动的本质,体现了教育的规律。

学校德育回归经典,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高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气节、良好的民族礼仪构成了中华传统德育经典,体现着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价值追求。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华传统文化更强调修身和做人。继承和发扬中华德育经典文化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作用。从生命教育的角度审视和感悟中华文化经典,其博大、内敛、感悟、修炼等精髓理念对于我们当下的教育实践是一种有益的引领和提示。

中国传统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价值观教育理念与教育素材,这是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和加以充分利用的。对照西方非理性哲学思潮,许多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理性学说是一剂良药。因为理性是人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充满理性智慧的价值观念、人生信仰在支配人的思维和行为时往往起到关键作用。理性学说是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重构学校生命观教育体系提供的重要智慧养分。理性智慧应该成为生命观价值教育内容重要的理论支撑。在找寻生命教育資源的道路上,回归中华经典,回归理性智慧应该成为必由路径。

中华传统经典博大精深,笔者只选取了与生命价值观教育相关的儒家思想片段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期能获得一些启示。中华经典中蕴含的如下三方面的主题值得我们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进一步加以发掘和利用:

追溯生命的本源意义。学校德育工作要让孩子的人生过得“有依据”。中华文化经典中有许多思想是关于生命的尊严和意义的。其中,孔子的生命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生命最大的不安在于不知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意义的根源。孔子勉励人们应努力追求此“生命之道”,让生命能够及早得到真正的安心、满足与喜悦。透过孟子所叙述的“仁”之思想,可以挖掘出其终极的精神,即孟子尊重生命,保护人的生存权利以及要求实现人的生存价值的生命伦理。他们说表达的核心理念就是:生命对于一个人是唯一的,不可复制的,我们要选择有尊严的生活,而有尊严的生活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本源意义。

关注生命的社会价值。学校德育工作要让孩子的人生过得“有目标”。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统一体。在生命个体价值的追求上,当今许多人只是重视自身的物质价值或是将物质价值凌驾于精神价值之上。中华经典对于这个问题是如何解答的呢?在人生的存在状态上,儒家追求“孔颜乐处”的有道德的人生价值。儒家十分强调在贫困中乐观对待人生,并能乐于行道。所谓“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即为儒家所提倡之“孔颜乐处”。孟子高度关注现实的人生,他将人的生命分为物质层次和精神层次两方面,只追求低层次的生存和物质利益并不能算是完整的生命,只有精神层次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才算是有意义和完整的人生。“舍生取义”是孟子对生命伦理的深刻思考。儒家告诉我们生命的个体价值最重要的在于追求“道”,即凡事秉持道德良知,不做不义的事,则不论生活境遇如何,总能长保心安理得、自在快乐。对于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儒家学说强调承担生命的责任。人生的价值如何实现?在这个生命观的核心问题上,儒家给出了“积极入世”的回答。孔子一生都在为实现其治国的抱负而努力。尽管最终孔子的政治生涯以失败而告终,但他仍然给出了“出世”与“入世”的回答。这一点对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具有积极意义。

感悟生命的过程体验。学校德育工作要让孩子的人生过得“有意思”。中华经典主张在生命实践中积极体现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成就。在具体主张上,有两点是值得我们今天充分借鉴和利用的:

一是提倡过健康的生活。孔子提供了三种有益身心的追求心灵喜乐的方法,即所谓“益者三乐”。同时,也提醒我们有三种人们所追求的快乐实际上是有害身心的,即所谓“损者三乐”。什么是孔子认为有害身心的快乐追求呢?一是“以骄傲放肆为乐”,二是“以纵情游荡为乐”。今日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牺牲了睡眠、荒废了学业,浪费了宝贵的年华。第三个有害身心的快乐追求是“以酒食欢宴为乐”。孔子认为这种快乐也只是一时的感官之乐,终非恒久的心灵喜乐之道。

二是昭示生命的满足与喜悦之道。《论语》中记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当我们通读《论语》之后,就会了解到孔子所谓的“学”的最终目的都是通向德性人格的成就与人伦关系的完善。这些生命的学问即孔子所谓的“道”。学道让我们了解为人的根本和生命的价值所在,藉由对“生命之道”付诸实践。学习《论语》可以使我们获得让生命能真正感到满足与喜悦的方法:追求人人所必需的生命学问,并透过生命实践,体现生命价值。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430072 ;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430074湖北武汉)

责任编辑王清平

作者:方晓波 谢小云

学校德育改革分析论文 篇2:

新时代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创新

[摘           要]  在职业教育阶段,德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与职业素养,立德树人教育目标也得以顺利实现。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创新的落实,能够更好地符合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高质量人才。就新时代下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进行阐述,进一步提出德育课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策略,旨在切实提升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关    键   词]  新时代;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创新

职业学校是人才培养的摇篮,德育课教学的推进,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的落实提供了载体,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成长发展,与职业学校德育成效也密切相关。为促进职业学校在新时代下的稳定健康发展,必须要落实德育课教学改革创新,真正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新时代下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下传统德育课堂话语格局发生改变

在新时代下,“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教学双方边界不再泾渭分明,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信息传播过程中师生身份差异也明显缩小。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中,教师以往的话语权在很大程度上被“动摇”,此种情况下,职业学校德育教师必须要重视自身素质技能的增强,并积极创新教学模式来更高效地开展德育课教学。

(二)“互联网+”时代下德育教师的“生存空间”被压缩

“互联网+”时代下,以网络为载体,信息数据得以高速传播,互联网具有开放性特征,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师生能够借助网络更好地了解社会,学习知识,“无障碍学习”得以实现,“替代”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德育课教学产生了影响。在职业院校教育过程中,德育课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对于德育教师来说,在教学能力、教学水平等多方面都承担着巨大压力,亟待探寻新时代下的教学发展空间。

二、新时代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一)把握时代脉搏,明确德育课教学目标

新时代下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必须要把握时代脉搏,找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提升职业教育高度,以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诸多挑战。德育课教学的推进,需要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保证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应当坚持党的领导,贯彻落实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以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协调社会主义理论与传统优秀文化,全方位开展德育课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德育课有效教学的开展,必须要明确教学目标,为德育课教学过程的实施创造条件。在新时代下,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基于课标要求,对学情进行具体分析,把握德育课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明确具体教学层次,真正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需要深入理解教材,并加以开发和灵活运用,真正为德育课教学而服务。在学情分析的过程中,必须要围绕教学目标,就学生所处环境、生活经验、思维模式等进行综合分析,保证教学目标确立的科学化,这就能够为德育课教学的创新化推进奠定基础。

(二)重构德育课堂模式,积极践行教学创新

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改革创新,需要把握“互联网+”整体形势,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基于合作共生等思想,对德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重构,践行教学创新,确保德育課堂教学中教师的“话语权”得到明显提升,促进其“生存空间”的增大。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可将德育课堂教学进行整合,搭建线上德育教学平台,开展多样化德育课教学,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时代下,德育课教学的创新,需要发挥网络教学资源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将德育课堂教学与自媒体教学协调起来,开展定制化的德育课堂教学,促进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促进教学实效的不断延伸,保证职业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优质化。

德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促进学生优良思想品德的形成,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坚守德育教育主阵地,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通过德育课教学改革与创新,来探索新时代下可行的德育教育路径,确保德育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升。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可通过现代化社交平台的运用,来组建师生交流群,师生之间开展互动交流,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而对德育课教学策略进行优化调整。教师可通过公共平台发布文章,来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在拓展性学习中强化德育课教学模式创新的应用效果,学生自主践行的过程中,其思想道德水平也得到明显提升。

在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贯穿于整个过程,为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需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技术价值,打造智慧德育微课堂,将线上德育教学与线下德育课堂有机结合起来,打造德育教学新生态,这就实现了德育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三)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教师职业生活中,所形成的规范的总和就是师德,以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效果等为表现,主要存在于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中。师德是一种道德品质与行为,对学生的价值观念所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在新时代下职业学校德育教学的改革创新,需要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学的职业素养,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爱岗敬业,言传身教,更好地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创新化开展,需要重视教师综合素养的强化,包括思想政治素养、及专业素养、创新能力等,从而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职业学校可组织开展集体课堂,系统化培养教师的德育素质,确保教师能够掌握德育内容,并积极提升自身素养。针对教师在理解与接受能力方面的差异化,可开展小班教学的方式来有针对性地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基于育人目标,应当重视教师探索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以打造充满吸引力的德育课堂,切实改善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成效。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生活优化教学内容

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把握时代形势,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确德育课教学的重心,对学生产生强烈吸引,以德育知识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德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要与生活相贴近,以便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结构及生活经验来理解德育知识,促进高效化德育课堂的构建,这是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德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做到因材施教,以更好地传递德育知识,保证德育教学的具体化,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在职业学校教育过程中,德育课教学内容的改革,需要明确德育教材的重要价值,将其看作是一个载体,能够为教学而服务。德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需要以教材为基础,但不可局限于教材,而是应与学生专业特征以及学习需求相符合,对现有教材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推进德育课教学,为学生而服务。在构建智慧德育微课堂的过程中,需关注德育课教学需求,就智慧德育微课堂进行合理分层,贴近学生生活开展具体化德育教学,所选择的话题虽然微小但真实,引导学生就“微现象”进行关注,对“微问题”开展深度研究,从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品格。智慧德育微课堂的打造,可结合德育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微课主题,并进行规范录制,鼓励教师就个案及德育教学经验进行分享,从而不断积累德育教学经验,促进德育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有序推进。

(五)立足职业生涯规划,贴近专业开展教学

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应把握职业教育的性质,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因此在德育课教学中,需要立足职业生涯规划,贴近专业开展教学,引导学生明确目标,做出发展规划,并落实到行动上。此种方式下的德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促进学生积极态度的养成,促使学生自觉为职业发展而努力奋斗。

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会影响德育教学效果,也关系着学生认识的强化和素质的提升。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改革创新阶段,需要科学创设情境,开展专业训练,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发展,德育课教学收效显著。

(六)贴近岗位开展探究性学习,保证德育课教学实效

传统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并不符合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新时代下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改革与创新,需要从岗位出发,组织开展探究性学习,打造高效的德育课堂,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保证德育课教学的实效性。

应用互联网技术开展德育课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减少纯理论讲解,而是在职业情境以及日常生活中融入德育知识,便于学生更好地吸收内化,德育课教学也充满活力。在作业设计方面,可转变传统的机械化形式,比如通过查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来完成作业,这就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并掌握技能。教师可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的具体表现,定期进行评比,这就能够无形中培养学生良性竞争意识,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促使学生积极挑战自我。在德育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差异化的作业形式以及检查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

职业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德育课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新时代下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改革創新的落实,必须要把握时代脉搏,科学设定德育课教学目标,对德育课堂模式进行重构,并加强师德建设,确保所开展德育课教学活动与专业以及岗位相贴近,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德育学科育人功能的发挥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新.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途径[J].学周刊,2016(14):46-47.

[2]刘丹,高诗淳.思考网络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策略[J].中外交流,2018(36):44-45.

[3]王翠凤.丰富职业校园创新德育模式[J].信息化建设,2016(7):230.

[4]刘洪亮.略谈职校德育课能动性教学模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11):263-264.

编辑 张 慧

作者:颜雯

学校德育改革分析论文 篇3:

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的研究

摘 要:完善职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育人功能,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努力:为学校德育改革创新服务、为学校专业建设服务、为学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服务、为学生顺利择业就业服务,以营造学生、学校和企业共赢局面,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育人系统工程。

关键词:职校;职业生涯规划;育人功能;德育改革;系统工程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中国梦”的实施载体,有助于点燃职校生心中成才的梦想。中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在课堂上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二是学校全程全员推进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各种活动营造学校班级的职场氛围。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影响力不单单指课堂教学效果,更看重课堂之外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对学生成长的持续影响。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育人功能,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一、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系统性,努力为职校德育改革创新服务

1.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参与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贯穿于中职生学校生活的始终,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不同阶段要有相应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和活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结束之时不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结束之时,而是职业生涯规划实践的新起点。学校各部门从“进口”招生开始到“出口”毕业就业,都要始终为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

2.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员参与

第一,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要积极开展多种技术技能活动,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加强日常德育工作,加强日常教学管理,为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和全国文明风采大赛,学以致用。第二,职业生涯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班主任工作中,要强化职业生涯教育,学习和引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建设班级企业文化,班主任要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第三,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要在教学中发挥各自优势,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专业课教师要侧重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兴趣的培养,让学生有一技之长,让学生看到将来的自己。文化课教师侧重学生职业理想和道德意识的培养。第四,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做好学生就业推荐工作,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要定期召开毕业生就业供需见面会,请专家、优秀毕业生和学生一起进行座谈交流,侧重对学生进行就业创业的指导,让毕业和就业实现无缝对接。第五,重视校企文化深度融合。企业的参与促使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跨越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鸿沟,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得到人才,学生得到技能,学校得到发展,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企业的人”,帮助学生适应企业的管理环境和文化氛围。

3.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德育创新功能

第一,更新德育理念。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工作,既体现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职教特色”,又体现了“以就业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让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和时代特色。第二,更新德育方式。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据设计不同年级不同学期的德育内容和目标,开展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把企业文化和制度引进校园,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引导学生从职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减少对学习生活环境的抱怨,而把这当作成长的阶梯和考验。第三,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实现“企业化管理、素质化教育”,创新班级活动组织形式,试行班级职场化管理,建设特色班冠名班,打造班级企业名片。第四,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找到新载体。以“中国梦”引领中职职业生涯规划,鼓励学生“有梦、追梦、圆梦”, 将“我的梦”和“中国梦”完美结合。通过优秀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熏陶,引导学生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自己职业价值观的指南。

二、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性,努力为职校专业建设服务

1. 熟悉所教专业,提供专业发展信息

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必须熟悉所教专业,为学生提供专业发展的信息。包括:学生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包括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的职业群),让学生思考自己对哪个职业感兴趣;学生所学专业对应职业群对从业者的能力素质要求,让学生找自身能力素质和职业要求的差距;学生所学专业的教学计划和主要专业课程,让学生明确应该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所学专业所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与就业、转岗、晋升的关系,让学生明确自己努力方向;学生所学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径,以及相应的发展台阶,让学生思考并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学生所学专业的毕业生实际去向、实际收入水平,宣传优秀毕业生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学生所学专业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让学生正确面对行业前景;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合作企业情况,让学生在校企合作中向“企业人”转变。

2. 存在问题的解决建议

第一,任课教师教学内容尽可能贴近专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教材,照本宣科,泛泛而谈。要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更要备专业。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选择授课内容,甚至不同班级情况(如男女生比例、学习基础的差异等)选择授课内容,所要求的教案和课件必须有专业特色,而不能同样教学内容每个班级重复一遍。第二,任课教师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发展措施。任课教师要主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并加强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和沟通。虽然不要求教师具备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必须提出具体可行的专业发展建议,让学生对本专业的就业和发展前景有清晰的认识,激发学习热情。避免只空谈职业生涯规划的大道理,而不结合各个专业的具体现状给学生以具体指导。第三,任课教师知识结构尽可能贴近专业。有些技术性强的工科专业,可以考虑让专业课教师来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甚至请企业专家授课,而德育课教师排课时尽可能减少专业跨度而多安排熟悉专业。第四,任课教师尽可能参与专业建设和就业指导实践。更多地让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参与到专业建设中,了解专业规划;参与到校企合作中,了解和接触生产实践的第一线情况;参与到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了解就业市场的第一手信息。

三、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生主体性,努力为职校生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服务

1. 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必须熟悉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流程,并为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的真正答案,在每个学生心中。职业生涯规划必须由学生自己来思考,来写作,来实践,让学生初步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职业生涯规划任课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作为评价和考核学生的最主要标准,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是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特色。

2.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用任务驱动法有效指导学生完成职业生涯规划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职业生涯规划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解决这个问题非常好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任务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学以致用。(1)任务驱动法教学“三步走”实施步骤。第一步,在开学之初就明确要求每个学生在本学期要设计一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为此做准备。这是总任务。第二步,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总任务分解为五个分任务,即五个规划环节,每个环节都由教师提出,经过交流沟通后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然后或自学或讨论,最后按要求一步一步完成解决任务的方案。第一个环节为引言,让学生说说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认识,展望职业前景。第二个环节为自我分析,要求学生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和行为习惯等方面对自己优缺点进行分析,可以适当引进和职业生涯规划有关心理测试题。第三个环节为专业认识,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浏览、报纸杂志与专业书籍的阅读、社会调查以及和专业教师沟通等方式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等。第四个环节为确立发展目标和发展步骤,引导学生根据自身条件结合专业特点提出可行的长期目标和中短期目标,并拟出职业生涯发展的时间表。第五个环节为提出在校期间具体可行的发展措施。即“我应该怎么做”,特别是近期行动措施要具体。每个环节又都分为由教师提出当前任务具体要求、学生拿出解决方案、教师进行总结归纳、学生做成作业、教师批改点评这五个步骤。第三步,在完成五个分任务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按职业生涯规划的写作要求,把经过老师修改后的五个部分作业整理成一篇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在主要环节完整的基础上,允许学生对规划的布局进行创新,学生应该以PPT或WORD文档的形式上交作业,有助于保留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档案。(2)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1)集体指导和一对一个性化指导相结合,因材施教,挖掘优秀学生潜能,帮助学生完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2)兼顾好生和差生,最大程度地调动绝大多数学生积极性。职业生涯规划内容可简单,可复杂,但内容必须真实和具有可操作性,反映学生真实想法,杜绝抄袭。3)教学手段多样化。在各个分任务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可以适当引进其他教学法,如角色扮演法、情境仿真法、主题辩论法、小组讨论法、社会调查法等。4)注重实践性体验环节,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加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中,将校园计划和具体的行动措施作为重点,督促学生身体力行。

四、突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情性,努力为职校生顺利择业就业服务

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历史不一样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有一百多年历史,其职业生涯教育体系比较成熟完善。而我国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刚刚起步,2001年,职业生涯设计的内容开始出现在中职德育教材中,2009年秋季,教育部正式将职业生涯规划列为中职学校一年级新生德育课程。经验证明,最佳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机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年,但怎样运用从发达国家引进的职业生涯规划各种理论,怎样根据中国国情进行教学内容取舍,怎样从中职学生当前素质出发因材施教,这些都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研究的课题。

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思想和价值观不一样

从指导思想来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思想,“中国梦”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灵魂。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前者比后者更重要,要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大目标。如果学生把更多眼光投向国家需要,就会有更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和更大的人生格局。从价值观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融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行业职业道德,正本清源,摒弃西方一些“拜金主义”“自由主义”的价值观。

3.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对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们还处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均GDP和平均生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我们最现实目标是实现全面小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能脱离这个现状,要引导学生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求职目标,不能眼里只有高工资高收入。要以积累工作经验为出发点,愿意从收入不高的第一线岗位做起,甘当“蓝领”,谋求长远发展。

4.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对的学生群体不一样

从个性特征和教育成长经历来看,中国学生和西方学生有较大差异。特别是中职生,身为未成年人,成人成才成功意识欠缺,有的生活学习态度不够积极主动,性格敏感自卑,缺乏自信,不敢或不愿表达对未来职业理想的追求,害怕竞争,不善于语言表达和交流,有厌学情绪,有时容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善于模仿而不是创造,缺乏冒险精神。西方国家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比如普遍采用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和职业能力的心理测试,不能简单套用在中国的中职生身上。

5.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面对的就业压力不一样

从就业形势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国情决定了我国就业将长期存在巨大压力。从个人求职的角度看,必须面对“职业选人”的现实;从职业更替的角度看,“从一而终”可能性不大;从岗位人才需求角度看,高级技术人才“千金难求”。所以,在进行就业创业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鼓励学生“干一行,爱一行”;二是鼓励学生成为“灵活劳动力”;三是鼓励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四是鼓励学生以“一技之长”立足社会;五是鼓励学生“先生存,后发展”;六是鼓励学生为将来的创业做准备,自主创业不是梦。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认为的,职业教育最终目的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不管梦想如何,都必须从国情出发,从自身特点出发,这样学生才能顺利就业,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五、结束语

总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新时期职校育人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为学校德育创新提供新的途径,为教师施展才华开辟了新的舞台。我们要不断研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寻找对策,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影响力,为学生走上社会提供终身受益的理念,营造学生、学校和企业共赢局面,打造可持续发展的学校育人系统工程,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李雪清.项目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运用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27).

[3]施雨.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0(09).

[4]张立.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实效性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04).

[5]鲁昕.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推进职业院校德育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8).

作者:许金生

上一篇:植物配置园林景观论文下一篇:国内专科医院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