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区域农村的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27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得到了全面的改革。特别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对于创新教学制度、优化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与应用教学技术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科学的方案,进行了全面的实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区域农村的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浅谈区域农村的社会实践论文 篇1: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不断实施,高校教育已经往着大众化的方向发展。着重加强高校教育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但是因为多方面原因,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教育与其应该承担的责任不相匹配,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较为低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大学生的总体就业水平,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应该灵活自身的办学和教学方式,优化师生队伍的建设,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深入贯彻到高校教育的全过程。

关键词:高校教育 经济欠发达 职业能力 提升 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从之前的“精英教育”走向了现如今的“大众化教育”,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凸出,有较多未就业的大学生来自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提升该部分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随着就业制度的一步步完善,对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在就业观念上更加趋于主动、多元和理性,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与提升,但是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问题表现的更为突出。

(一)学生层面——大学生个体创业、就业能力不足

1.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创业能力薄弱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通过不断地变革和创新来完胜自身发展,在此过程中,个人的工作角色也在发生着转换,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国高校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以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学校的运作资金有限,能给学生提供的创业指导有限,而且有部分家境并不富裕的学生在资金和筹措和未来的发展上都比较严谨,不会冒很大的风险进行创业,很多学生会将寻求一个安稳的职业作为自己求学的目标,进而忽视了自身创业能力的发展。

2.经济欠发达地区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薄弱

大学校园依然像是一座象牙塔,大部分学生的思维都没有成熟。所以他们往往不会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和评价,所以也不会产生比较强大的驱动能力。就目前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缺乏对自身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构建,导致在毕业的时候都不能完全理解對职业生涯规划的巨大优越性,也不能够很好的分析自己的兴趣,把握自己的爱好,定位人生和职业理想,这就让其的职业能力变得较为低下。

(二)学校层面——高校培养人才方式有失偏颇

1.大学生缺乏系统化的就业指导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对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指导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无法对欠发达地区学生开展“精细化”的就业帮扶,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内容一般都是千篇一律的日常性内容。教育部所制定的就业指导流程,包含职业规划、就业辅导、制作简历、招聘咨询以及面试等五个部分。但是从实际的情况来看,大学生是很难享受这样系统化的 “全程” 就业指导。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中,就业课程一般都是针对大三、大四学生,而且有很多时候,课程都是随机安排出来的。如果在高等教育中,如果学生不能够将教育和职业进行有效连接,学生也就无法形成正确的就业观点。

2.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不相符

在当前的社会中,高校都通过转型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很多高校都逐步的从应用型向应用技术型转变,在社会人才的培养方面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尽量缩短高校学生从校园走向工作所产生的心理距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中,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教师教育观念较为落后的现象,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转型,并阻碍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在就业方面的教材选择上,没有分析自身的实际情况,盲目选取教育部所规划的教材,而教育部中规划出的教材,主要适用的人群是“211”、“985”等起点较高学大学的学生,而经济欠发达学生在材料的理解和领悟能力方面有限,规划中教材在就业指导上并不能起到多大的作用。

(三)社会层面——市场的开放性所引起的就业公平性问题

1.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缺乏就业锻炼机会

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滞后性,人才在市场配置中还没有完全的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欠发达地区的户籍本地的学生和外籍生源的高校毕业生相比,政府为了缓解高等教育大众化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在就业中制定了“地方保护主义政策”,这就导致了高校学生之间存在了就业的公平性问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很多高校都远离“大学城”,如果从学校出来求职,较高的求知成本让学生不能够接受。此外,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域较为偏僻,导致了学生的社会实践受到了很多方面的阻碍,长此以往,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差。

2.政府对人才市场监管不到位

近年来,高等教育在本科和研究生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高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这就使得人才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情况。企事业单位为了提升自身企业对外所展示的形象,提高了很多岗位的招聘门槛。而且国家对设置在经济开发区之内的企业,虽然有很多优惠政策,但是同样有条件对其约束,即:要求企业招聘的员工要具备一定的学历,用人单位为了保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招聘中提升了招聘人员的学历要求,压低了用人的标准。很多毕业生都将自己的毕业城市作为自己找寻工作的第一选择,即使在工资上有所降低,也会有所妥协。这就导致了很多本来本科学历的学生可以完成的工作由硕士生来完成,大城市就业矛盾严重,促使很多“985”、“211”院校的学生涌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这就使得企业在用人方面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人才“高消费”对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制造的困难可想而知。而在此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对此进行有效的调节和监管,导致“人才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很多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都将对子女的教育看做是一种投资,既然是投资,就期许着它会带来高于成本的回报。所以,要想提升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从学生自身而言,要抓住下面两个关键点。

1.立足自身实际,理清职业发展方向

合乎自身實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促进个人未来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何志宁教授曾说过:“只有将职业规划渗透到大学期间的教学和实践中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就业方面的问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所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总归是有限的,想去了解一些就业行业的发展前景,却缺少门路。所以,高校要能够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就业选择上的便利,给学生提供“双向导师制”,其中既包含下校内教师的理论指导,也包含校外企业的实践指导。学生应该将校内和校外教师的指导进行融合,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的规划,从而来提升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职业能力。

2.认真分析现实,端正职业发展心态

要想拥有一份良好的职业,良好的个人素质是必不可少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毕业生因为学校的知名度较小,缺少了一些职业竞争上的优势,所以更应该内化自身素质,端正职业发展心态,以提升其在求职就业中的竞争力。首先,学生要在学校期间,要能够扎实的学好每一门专业课,并拓展和丰富视野,进而增进知识储备量,提高职业能力。其次,学生还要具备勇敢、乐观、坚强等精神素质,努力地抓住就业机会,丰富工作经验。此外,学生更要端正职业发展心态,尽量调查一下往届学长学姐的就业方向、所在的就业区域以及薪资待遇等多方面情况,认清自己和“211”及“985”院校学生所存在的差距,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点,在求职过程中能够“骑驴找马”,在丰富工作经验的同时,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而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

3.建立目标体系,加强职业意识训练

从个人角度来讲,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生要能够利用起校园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譬如教师资源、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通过参加讲座、认真上课等方式,不断的认识自我能力,并从大一阶段就树立起自己的就业目标,并在之后的2-3年中对这个目标进行不断的完善,有效的规划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定位,不要自怨自艾,要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以不断完善自身职业能力,为今后的就业积累知识和能力。

(二)创新就业指导机制,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

1.提高就业帮扶,搭建就业指导团队

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不仅包含给学生传授一些关于求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内容,学校还应该给予学生一定就业心理辅导,通过在校园里创设一支专门负责求职、就业、创业方面的团队,为学生提高“一对一”的就业帮助。面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在求知就业中所存在的问题,学校可以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并给学生举办一些关于求职、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讲座,为学生解读国家中有关就业创业的相关政策,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相关招聘规则和招聘计划,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丰富就业渠道,开展“精细化”就业服务

每年高校中都会有很多的招聘会,学校要能够充分的发挥招聘的作用,扩大招聘会的组织次数、丰富招聘会所招聘的岗位以及完善招聘会的质量,努力的促进招聘会形成规模。此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要能够加强在招聘会网站上的投入,充分的利用好各大招聘网站平台,为学生筛选出更多有效的就业信息,并且在班级的微信群中、QQ群中对相关招聘信息进行发布,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招聘,加强就业信息在学生人群中的宣传力度,丰富学生的就业渠道,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3.创设就业平台,构建合理课程体系

高校教学中的课程是培养人才的灵魂所在,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条件。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体系,可以不断规划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促进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通过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搭建起一个角色训练的平台,关注学生的职业修养,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此外,在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中,学校要能够加强学科教学,充分挖掘学科内涵,融入创业成功的案例,以学科为载体进行渗透,培养其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在学科建设上,提倡“文理互补”等多学科协作方式,加强“通才”培养,为创业教育打下基础,进而规避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所遇到的困难。

在相关课程课程的教学中,学校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要充分法激发学生对于就业知识的兴趣,在思想、心理和行为上形成呼应,不断保证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提升。在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充分激活学生对于就业知识学习的热情,在项目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方面不断强化训练。例如,

在实践中参透任务,在项目学习中承担相应的角色,在特定场景中提升能力,在课堂的案例学习中分析优劣,等等。这些方法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优势,教师要充分的起到引领学生的作用,为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齐头并进进行引导和开发。

(三)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夯实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基础

1.促进校企合作,建立有效引导机制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应该努力搭建高校与企业之间联系的平台,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之间的有效结合,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校企合作,可以夯实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让学生在校园中就了解到将来企业会招什么样的人才,让学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将“高校” “企业” “政府” “学生”四个层面的优势进行有效对接,可以在合作中逐渐的形成引导机制,从而加强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地方企业注入新的活力,为校园发展提高新的生机,为学生自身职业能力完善奠定基础。地方企业通过生产和教育相结合,增强了招聘的大学生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了企业在生产中的效能,并且减轻了该区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负担,同时也为夯实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奠基基础。

2.规范用人市场,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

在社会中,企事业单位要能够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在人才招聘中,消除性别差异、地域、学历高低等主观方面的偏见,在企业内部,不断完善用人机制,尽最大努力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要能够担负起责任,加大对招聘市场的规范和引导,并通过相关会议将招聘的相关注意点向所在区域的企事业单位传达,从而调节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欠发达地区学生的就业率。当然,政府相关部门还要做好企业和高校之间联接工作,让高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合作,共同为培育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尽一份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可以组织学生集体的去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市场是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之下,经济欠发达地区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它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学生完善自身的素质,需要学校加强就业平台的搭建和相关就业策略的指导,需要强化校园和企业之间的有效合作,不断提升学生在职业能力方面发展的基础,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永春,高永会.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高校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研究[J/OL].中国成人教育,2016(19):34-36.

[2] 赵萍.欠发达地区本科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7):18-20.

[3] 刘志斌,董治委.跨学科视野下高校体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研究[J].职教论坛,2014(35):93-96.

[4] 黄殿英.浅谈如何提高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4(02):58-59.

作者:夏雁军

浅谈区域农村的社会实践论文 篇2: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发展和推进,当前我国教育教学体系得到了全面的改革。特别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教师对于创新教学制度、优化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方法与应用教学技术提出了全新的问题,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科学的方案,进行了全面的实验。在这一背景下,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将地理知识有效融入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机结合,进而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和引导,为学生的个人素养发展、学习能力提升以及核心素养建设提供有效地保障和支撑。同时,在利用地理知识进行政治课堂教学的时候,唤醒学生人地协同的观念,建立学生的人文认知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绿色环保理念和理实一体化知识学习与应用能力。

关键词:高中政治;地理知识;问题分析;方法应用

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政治知识学习素养,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融入全新的政治课堂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新颖的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以此来带动学生的政治知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和发展提供有效地保障与支撑。在此,教师可以将地理知识灵活运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以此实现政治教学和地理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有效掌握和正确应用。结合地理城乡规划,学习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发展体系,以此突显政治课堂的时代性;结合地理综合思维的应用,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语言,对学生进行地理人文知识的讲解与分析,融合高中政治的相关内容为学生提供具有人文性的政治知识教学;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与研究,建立学生的地理区域性认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设计政治教学的实践活动,突出地理实践应用的机制和方法,以此提升课堂教学的实践应用效果;最后,教师可以结合人地协调观,通过分析地理中的绿色概念,融合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环保知识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教学服务与引导。

一、利用地理城乡规划,突显高中政治课堂的时代性

地理城乡规划,从地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是一种基于城市发展区域和农村发展区域的有效整合与有效规划应用机制。通过地理城乡规划,可以实现二元化的城市和农村发展布局,逐渐朝着一元化的方向靠近,以此建立城市保障农村,以及农村服务城市的全新社会发展机制。从政治教学工作的开展角度来分析,基于城乡协调发展战略的应用,能够有效地突显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的整体思路,且能够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地理知识内容实现对政治学科时代性特征的了解和参悟。

例如:师生在学习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第三课第二课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建设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发展体系的时候,需要结合地理知识中的城乡规划为学生创设一个全新的教学环境与教学空间,借此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综合素养与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地理城乡规划的相关内容,应用身边的实际案例,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地理城乡规划。通过教师的分析与讲解,学生会了解到城镇和农村的区别,且能够认识到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发展体系是一种地理环境的有效依附和资源的共享。随后,教师可以将这一教学理念带入到政治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对当前的时代发展特征展开深入分析与研究,针对时代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发展的大布局和大背景,为学生提供有效地政治课堂教学和辅导。这样,学生在学习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发展体系的同时,深入了解到该体系对当前时代发展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突显高中政治课堂的时代性。

二、借用地理综合思维,提升高中政治课堂的开放性

借助地理综合思维对学生进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需要在政治课堂上重点讲解与分析世界人文地理知识相关内容,以此作为前期导入,对学生进行基础性的世界人文地理知识分析与解读,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社会环境下,不同地理环境下以及不同风俗环境下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与生活特色。这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认知素养,促进学生的人文感知能力有着重要的支撑和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改变学生的政治人文知识学习习惯和学习思维也有着一定的辅导和帮助作用。

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选择性必修《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教学的时候,需要正确的应用地理综合性思维,依托地理人文概念的分析与讲解,以及区域性文化特征的解读与研判,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学指导和教学服务,保障学生的后续政治学习素养稳定发展和建设。如,教师可以结合亚洲地区的人文特色和欧洲地区的人文特色进行分析与研究,从地理学的角度,对人们生活的气候环境、地理位置、文化环境等做有效地探索和研究。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知识内容的时候建立起一种正确的、有序的、科学的地理思维素养,从而有效提升高中政治课堂的开放性,这对于学生后续在政治课堂中深入学习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有着重要的引导和帮助作用。基于此,学生的学习深度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且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也会得到相应的提升和建设。

三、善用地理区域认知,增强高中政治课堂的思辨性

在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主体所开展的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并且将学生局限于一个固定的范畴内,使其思辨性思维的扩散受到限制,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与发展。而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融入地理区域认知,重视学生的感受,通过多个角度来增加师生互动性交流与沟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种愉快、自然、快乐的氛围中去学习思想政治课程,以此丰富学生的政治思维,促进学生的政治素养,提升学生的政治认知能力。在此,教师需要结合地理知识中关于区域差异的内容为学生提供教学和辅导。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学生的政治学习效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且学习的质量与学习的能力也会得到稳步的提高。

例如:师生在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时,可以结合新西兰的奇异果这一地理知识案例。在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了解新西兰的奇异果,让学生知道,在全世界的奇异果生长中,唯独新西兰的奇异果的最好吃,主要原因是因为新西兰当地具备奇异果生长的所有气候条件,因此当地的奇异果享誉世界。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奇異果无法达到新西兰的奇异果的美味效果呢?”此时,教师再一同学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借助新西兰的奇异果,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这一知识难点便能迎刃而解。借用地理区域认知,增强了高中政治课堂的思辨性,有效地建立学生的政治思辨性学习思维和判断能力。

四、巧用地理实践力,提高高中政治课堂的实践性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的实践。在日常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需要结合地理实践力的有效创设,为学生提供政治课堂教学,同时要在教学中融入地理知识与地理概念,将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建设在地理学知识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有效地政治教学与辅导,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双学科融合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思维。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地理知识中的等高线内容对学生进行实践应用活动的创设和开展。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或者星期天,在所住地的郊外通过爬山的方法和地图绘制的方法等,实现对所爬山峰的等高线有效绘制。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与热情,还促进了学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维素养。这对于学生后续的政治课程深度学习,以及对于唯物主义辩证观念的有效建设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和推动意义。政治教学不只是让学生了解理论知识,新课程所提倡的教学模式下应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走进社会。通过走访社区,深刻感知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的伟大成就;通过走访财政局,感悟当地的财政收支状况,深刻感知新冠疫情后复工复产采用减税降费的财政政策的积极成效,通过不断的实践应用活动开展,还能促进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与素养,同时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种正确的、积极的、有效地学习思维和学习态度。

五、妙用地理人地协调观,彰显高中政治课堂的引领性

在当前我国鼓励倡导的节能减排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绿色发展理念成为了人们日常交流的热点词汇。而且,绿色发展理念也是地理知识教学和政治教学中的重点板块。所以教师可以将两者进行有效融合,通过一脉相承的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有效地思维引导和培养,进而让学生明白如何从地理学的角度和政治学的角度对绿色发展理念做有效分析与论证。

例如:教师首先需要从地理学的角度让学生了解绿色发展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明白,绿色发展理念的应用能够保护自然环境,能够做到低碳减排。其次教师需要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绿色发展理念的讲解和分析,以此让学生明白当前的绿色发展理念应用是国际大势所趋,同时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种体现机制和应用原则。最后,教师需要从时代引领性的角度,应用政治学的教学思维,对学生进行绿色发展理念发展和建设的作用性。通过教学,学生会了解到绿色发展理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且能够认识到绿色发展理念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必要性。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学生的节能思维有着重要的引导意义。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地理作为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科学性课程,其相关知识与高中政治有着非常密切地联系。当前基于核心素养教学需求,以及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应用,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时候,需要结合现有的地理教学资源与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全新的教学环境和学习空间,同时要在学生的学科学习背景下,通过对地理知识的有效融合与恰当匹配,实现对学科内容的归纳与总结,以此建立一种全新的高中政治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进而实现学生个人素养的有效发展,以及学习能力和学习动力的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邓淑婧.浅谈社会热点事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以《文化生活》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9,12(23):205-207.

[2]鄢敏华.寻求变化构建幸福的高中政治课堂[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11):42-43.

[3]邵迪.试论高中政治教学中时事政治内容的植入与教学方式[J].亚太教育,2019,05(11):116.

[4]毛志浩.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教学视角——以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14(11):20-25.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重点课题《基于数据可视化的高中“地理+”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183520005)的研究成果。

作者:钟明宝

浅谈区域农村的社会实践论文 篇3:

皖南与皖北民间剪纸文化比较研究

摘 要: 安徽剪纸文化区域特征差异较大。南方以徽州为中心,剪纸作品题材丰富,造型流畅秀丽,精巧明快,生动别致。北方以阜阳为代表,剪纸作品兼有南方作品的清新隽秀和北方剪纸的粗犷,细腻中不失大气。近年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剪纸面临一些困境,分析皖南剪纸与皖北剪纸不同的特点及当前发展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可以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为整个安徽的剪纸文化发展提出建设性建议,提升安徽剪纸文化的民族特色和产业价值,带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民间剪纸 皖南 皖北 徽州 阜阳

安徽地处长江、淮河中下游,长三角腹地,作为中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之一的淮河更是流经安徽境内,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安徽独特的传统文化,安徽剪纸文化独具魅力。安徽剪纸以长江为界分为江南和江北两大流派。江南流派在江南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下,大多采用多层套色的表现形式,风格婉约秀丽,作品精致玲珑,徽州剪纸最具代表性;江北流派则大多采用夸张变形的表现形式,风格大气,展现了皖北粗犷有力的民风,阜阳剪纸是典型代表。两大流派的剪纸文化相互兼容、相互吸取,共同构成安徽剪纸文化的发展。

一、皖南、皖北两地民间剪纸历史文化的發展

皖南位于安徽省南部,大致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古徽州①,境内名山竞秀,清淑争媚,气候温润。古老的文明和优越的自然环境滋养着徽州这块土地,孕育了独树一帜的徽州文化,徽州剪纸位列其中。长期以来,剪纸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一直是徽州人们民间生活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皖北地区位于安徽省北部,淮河中游,阜阳占据重要的位置。吴玉红先生在《山东高密和安徽阜阳剪纸造型特征比较分析》一文中称阜阳地区“是以阜阳市为中心及颍州、亳州、界首、涡阳、蒙城等周边地区的统称”。阜阳境内地势平坦,相对于徽州地区的南方来说,气候较干燥。南北地理分界线从阜阳地区穿过,使其兼具南北方的地理特色,基于这样的环境形成的阜阳剪纸文化独具一方特色,可看作皖北民间剪纸文化的典型。

徽州剪纸最早流行的年代已经考证不详,但“从明嘉靖允许民间建祠祭祖的史实看,从宗法统治下农村频繁的庙会活动推考,明中叶就出现有各式庙会及冥货装饰工艺品,如龙船……”②据柯灵权先生在《歙县民间艺术》中的考证,在歙县发现晚清篆刻家程奂轮的书法剪纸作品两幅,一幅是宋朝黄庭坚的六言诗行书,用黑纸剪成;另一幅是用红纸剪成的篆书,作品手法流利娴熟,将原来书法的韵味展示尽到,表现了作者精湛的剪纸技术。民国时期,徽州一带的剪纸艺人技术十分精湛,所制剪纸作品人物重重叠叠,一拉线便可翻现戏文人物,更甚者能翻出几层,一层比一层精彩,活灵活现,只是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这样高超的绝技了。直至今天,徽州剪纸依然广泛流行于民间,与徽州民间千家万户发生着密切联系,但是徽州各县志、历史文献对此并没有详细的记载叙述,没有受到官方的重视,这是徽州虽然不比北方剪纸逊色,却远没有北方剪纸出名的缘故。

阜阳剪纸最初产生的年代并不确切,但是有明确相关记载的比徽州剪纸早很多。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中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句子,“贴花黄”经考证说的便是头贴剪纸,而花木兰是古谯郡人,今属亳州,原属阜阳地区,这说明在南北朝时期阜阳地区便已经出现作为装饰用的剪纸③。到了明清时期,剪纸技术不断发展,已经十分成熟,用剪刀铰“花”,但是至今保留下来的作品较少,还有很多以此为生的剪纸艺人,一张纸,一双手,一把剪刀剪成各种花样,作为鞋、衣等的绣样,成为阜阳地区人们长期以来逢年过节、送礼祝贺的装饰品。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阜阳剪纸遇到发展的春天。市文化部门十分重视当地剪纸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得古代剪纸文化部分得以传承下来,为后人研究当地阜阳剪纸文化和剪纸文化的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皖南、皖北剪纸文化特点的比较

(一)徽州剪纸文化特色

徽州剪纸在徽州地区传统文化和优越自然环境的滋养下,形成自身独有的特色。

徽州剪纸图案造型流畅秀丽、精巧明快、生动别致,主要用红纸和黑纸,多采用多层套色的表现手法,作品呈现出纤细玲珑的特色,剪纸构图十分新颖,对称协调,并不只拘泥于传统,字画结合,使得作品的画面十分充实;手法上,将浪漫与写实相结合,剪纸内容丰富,既富美感又贴近人们生活;线条运用灵活律动;剪纸题材较丰富,多以生活中常见之物为主,反映人们日常生活;过去在人们生活中的使用性较强,庙会、节日等重大场合和婚丧等百姓生活中都会用剪纸做装饰。以徽州剪纸传承人吴笑梅的剪纸作品《富贵吉祥》为例,作品对牡丹花朵、枝叶及孔雀的羽毛、形态等细节刻画十分精细,展现牡丹花开、孔雀开屏的不同姿态,非常注重写实,对所描绘景物进行如实再现,细节勾勒处线条十分柔和;在结构布置上,巧用视觉远近的效果,以景物大小变幻,增强画面的立体层次感,使得整幅画面饱含律动的灵活美感。又如以常见的马为描绘对象的剪纸作品,徽州剪纸注重对作品的写实,细致地刻画出马鬃、马尾飞舞的形态,对动态中的马蹄刻画也十分精细,更创意地加入马蹄踏花草的意境,以静态的造型衬托出马动态的韵味,动静结合,整幅画面以花草为背景点缀,突出衬托马,大大增强了作品的画面感。

(二)阜阳剪纸文化特色

阜阳剪纸风格华丽、飘逸。由于地处淮河南北交界处,受南北文化的影响,阜阳剪纸兼具了细腻和粗犷的特点,剪纸作品大多优美又不失大气,对作品的刻画讲究粗细得当,灵活结合,作品大多极具张力又充满韵律美;作品题材丰富,不仅将日常生活反映在剪纸作品中,还多有体现民间传说故事的。以阜阳剪纸作品《玉堂富贵映锦屏》为例,同样是描绘孔雀和牡丹,同时还加入了玉兰花,以求吉祥寓意,三种景物相互映衬,很好地运用了视觉远近的效果,使得画面饱满又不紧凑;在结构造型上,既结合了南方剪纸文化线条柔美、刻画精细的风格,对孔雀、牡丹和玉兰的刻画多用曲线,对细节的处理一丝不苟,还创意地在画上加上飞舞的蝴蝶,一幅花香四溢、花鸟争艳的美景跃然纸上;同时又不乏北方剪纸文化质朴、粗犷的特点,省略了局部细节,只有纹理勾勒,在孔雀颈部等一些细节方面只是稍作雕饰,使得整幅图粗犷中又不失清秀细腻。又如阜阳剪纸作品马,同样是与上文徽州剪纸作品相同题材的马,阜阳剪纸在风格上则偏飘逸,更具浪漫主义的华丽色彩,在马的造型上运用粗犷的笔络刻画出一匹疾驰而傲起的健壮的马,同时运用大胆的想象和夸张,将祥云置于马蹄之下,更能体现出马的雄姿。

(三)徽州剪纸与阜阳剪纸的异同

徽州和阜阳南北不同的地区差异、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孕育了两地不同的剪纸文化风格,由于社会实践存在共性,两地的剪纸风格存在相同之处。

在创作风格上,徽州剪纸风格更清新,婉约淡雅,构图相对更灵活,线条、细节处理上更细腻,作品灵活生动,作品的写实性更强,注重对作品描绘事物的完全如实刻画;阜阳剪纸风格则偏浪漫主义的华丽、大气,同时又不失细腻,拙朴中藏有精巧,作品既注重结构的条理规范,又塑造富有情趣的浪漫形象。

在剪纸技艺上,两地剪纸艺人都技术精湛,刀法细腻,对线条的疏密、粗细掌握非常严苛、熟练,一把剪刀,一张纸,便能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作品,甚至能展示出凹凸的立体感。

在实用功能方面,徽州剪纸和阜阳剪纸颇有相似之处。过去剪纸主要是实用性较强,用于庙会、婚丧及节日的装饰,比如庙会的纸扎品、婚丧的专有字样,还有节日的花灯等。而如今的民间剪纸除了用来装饰之外,更强化其作为礼品和工艺品的艺术功能。

在剪纸艺人构成上,徽州剪纸专业的纸扎师傅并不多,其中较著名的更不多,只有吳笑梅享有盛誉,现在的徽州剪纸多为吴笑梅的作品,深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但其实一些民间的中老年妇女的剪纸技艺毫不逊色,她们终年忙于生儿育女、纺织女工,剪纸是其中一项,她们的剪纸作品大多以生活中的常见物为题材,质朴又不失精巧。

与徽州剪纸艺人相比,阜阳剪纸艺人多为男性。他们是在商业比较发达的阜阳地区以剪纸为生计的,担负起一个家的生活负担,又经过专业的训练和商业环境的考验,成就许多优秀的剪纸艺人,比如程建礼、王家和、吕凤毛、程兴红等人。还有许多原本就从事美术事业的美术工作者,因为对剪纸的兴趣和热爱而进行剪纸工作,他们将自己原有的美术专业知识与剪纸技术相结合,开拓了阜阳剪纸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如刘继成、刘子秀等。女性剪纸艺人与徽州地区相似,大都是从做女工开始,主要是创作窗花、枕花灯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尽管她们大多名字不详,作品却流传于世,最著名的有戴氏三姐妹。

在剪纸题材上,在既往自然经济文明的影响下,皖南由于农耕文化受水旱影响较大,皖北因为位于淮河流域,水旱灾害多发,因此祈求平安富贵、无病无灾的心愿在两地剪纸中都多有体现,这也是阜阳剪纸图案中最多的题材,如许多以花鸟鱼虫为原景寓含吉祥之意,以牡丹寓意富贵,喜鹊寓意报喜,鲤鱼则有“跳农门”和“年年有鱼”之寓意等,当然反映农耕生活的现实题材也多有。

此外,徽州剪纸的题材主要是反映民间生活,多以生活中的常见之物为主,如花鸟鱼虫等自然可见物,例如描绘动物的十二生肖;而现在的徽州剪纸为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又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将人物、建筑、民俗和景色等都纳入剪纸题材中,例如徽州剪纸传承人吴笑梅创作了一系列代表性作品,如《黄山风光》、《徽州古城》等,大胆开拓,不仅吸取徽雕、徽派建筑等其他民间艺术的精华,灵活运用现代光影技术,更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融入剪纸创作中,使得现代徽州剪纸更具人文情怀和审美韵味。而阜阳则由于地处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北方地区,受传统中华文化影响颇深,传统的戏曲、文学作品及历史故事对阜阳剪纸有较大影响,阜阳剪纸艺人创作出了许多有关的剪纸作品,例如《杨家将》、《西厢记》和《三国演义》、《红楼梦》等;还有许多神话传说的题材,如“麒麟送子”、“丹凤朝阳”等。在新的时代发展下,阜阳剪纸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表现题材上寻求新的突破,反映新的时代要求,如以“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为主题的奥运长卷,还有反映改革开放后农民生活新面貌的剪纸作品《小康人家》。这些剪纸题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阜阳人民勤劳、朴实的生活,记载了阜阳当地的历史和文化。

三、皖南、皖北剪纸文化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一)皖南、皖北剪纸文化发展现状

如今,徽州剪纸文化在现代文化的影响下,发展遭到冲击。随着当代商品经济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徽州剪纸文化在人们生活中的实用性越来越弱,而其作为艺术品的观赏性增强。但是在现代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徽州剪纸文化发展并不景气。剪纸文化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小,我们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年轻人在当今高速发展、娱乐生活日益丰富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剪纸文化的兴趣明显降低,对剪纸技艺的掌握更是甚少;对剪纸技术的传承出现人数稀少、老龄化的现象,专门从事剪纸事业的徽州剪纸艺人人数较少。

徽州剪纸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对于传承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为保护和发展剪纸文化,政府和事业单位积极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剪纸艺人积极从事于剪纸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事业,并使得徽州剪纸发展获得新的生机。徽州剪纸艺人吴笑梅积极致力于传承剪纸技艺,多次受邀到学校给学生上剪纸课,传授剪纸技艺;2017年2月,首届歙县中小学生徽州剪纸艺术大展在徽州府衙举办。在政府和事业单位的支持下,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努力开拓徽州剪纸的受众群体,传承剪纸技术,培养出不少新一代剪纸传人。如今徽州剪纸已经失去过去那样的实用流行市场,其艺术欣赏价值得到着重突出,近年的作品多数采用高档宣纸作为制作材料,运用多层套色的表现形式,构图十分严谨,制作十分精细,具有很强的欣赏性,艺术价值很高,许多剪纸作品在国内获得多项奖项,如徽州剪纸艺人吴笑梅的作品《徽州古城》获得“2011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2014年“美丽中国梦——中国剪纸艺术精品邀请展金奖”等多项奖项。作品还逐步走向国内外市场,但是徽州剪纸发展却远不如北方剪纸发展。

尽管阜阳剪纸文化较徽州剪纸发展有较好势头,但是存在一些问题。阜阳剪纸作为彰显阜阳特色的一张名片,宣传力度不够,只有业内人士如剪纸艺人和从事剪纸相关研究的文化人士及剪纸爱好者了解,社会上对此知晓甚少;品牌意识不强,外地人对此并无感知,笔者在阜阳市就读两年,在开始做相关研究之前,并未听说阜阳剪纸;近些年阜阳剪纸内容日趋陈旧,在剪纸的题材、表现形式和风格等方面都缺乏创新;甚至存在部分剪纸艺人一味追求利润,粗制滥造,廉价出售,导致市场上出现精品难求的局面。

不过数十年来,文化部门开始重视对剪纸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如派出专门人员收集当地的剪纸作品,对剪纸文化的发展历史也派专人研究,编辑出版了一系列丰富的作品图集和研究资料,出版的《安徽阜阳剪纸集》对传承阜阳剪纸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加大对民间剪纸艺人的调查力度,发现了一批优秀的剪纸艺人,并成立专门的剪纸学术组织④;政府还充分利用当代社会新媒体的力量,积极在《人民日报》等报纸刊物上发表相关介绍剪纸作品的资料,拍摄并广泛播出与阜阳剪纸有关的主题影片及报道,努力扩大阜阳剪纸的知名度;并且积极在合肥、北京和日本等国内外各地举办剪纸作品展览,让更多人欣赏、了解阜阳剪纸。尤其是新时期以来,阜阳剪纸喜事连连。2001年阜阳的界首市被文化部批准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2006年阜阳剪纸被命名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阜阳剪纸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批名录,2009年阜阳市的颍州区又被批准为“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

(二)安徽剪纸文化发展对策

安徽剪纸文化作为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在经济、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尽管政府及有关单位采取了一系列保护、发展措施,但是其传承发展依然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在新的社会背景下,安徽剪纸仍须紧跟时代步伐,适时转型,才能持续发展。综合以上分析,现对安徽剪纸文化今后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保留原有剪纸文化的精华,保持独有地方特色。

安徽剪纸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时代背景、剪纸内容、题材等不断变化,其独有的风格特色不变,皖南剪纸的细腻清新,皖北剪纸的粗犷婉约兼具,都是安徽剪纸文化独有的韵味,安徽剪纸文化今后发展应该保持这种特色不变。

政府、单位和个人应该加大对剪纸文化的保护力度,保持原有剪纸文化的“原汁原味”。应该进一步开展更深入、细致的普查工作,摸清安徽剪纸文化发展的详细情况,安徽省管辖16个地级市,横跨南北两个区域,每个地区都有过一定的剪纸文化发展,要查清各地剪纸文化是个长期复杂的过程,但是必须引起重视,政府应该派专门人员深入调查研究;同时应该支持鼓励研究、撰写、编辑剪纸相关的项目工程,将普查研究的成果写进书籍、教材;建立专门的剪纸文化博物馆,将搜集的剪纸成果进行展列保护;同时也应该积极开展剪纸文化展览,邀请多方专家、学者及其他剪纸艺人参观交流,也学习多方经验教训;而对剪纸文化的保护是需要经费的,因此筹集经费是很重要的,利用经费给予相关项目工程研究者经费鼓励,完善相关保护设施等,切实保护原有剪纸成果,在此基础上完善发展安徽剪纸文化。

2.加强剪纸艺人培育工作,鼓励老一辈剪纸艺人,积极培育新一代剪纸传人。

安徽剪纸“原汁原味”地掌握在老一辈剪纸艺人的手中,但是老剪纸艺人大多为农民,年龄大了,没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政府可以给予一定的经济资助,鼓励老一辈剪纸艺人继续创作,帮助他们宣传自己的作品,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培养新一代的剪纸传承人成为安徽剪纸发展的新生动力,但是当前社会娱乐生活丰富,传统剪纸艺术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首先培养新一代对剪纸文化的兴趣很重要,可以将剪纸艺人请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剪纸作品展示、讲解,传授剪纸技艺,吸引更多的剪纸爱好者走上剪纸道路;同时可以在学校设置剪纸课程,使剪纸作为一门学术真正走进课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专业的剪纸培训课程,进行系统的剪纸技艺知识训练,培养高素质的新一代剪纸传承人。

3.紧跟时代步伐,创新剪纸题材、内容、形式等。

传统的剪纸题材过于陈旧,以传统吉祥喜庆题材为多,多表现为传统的神话故事、文学经典等,虽然主题意义很强,但是在新的依存环境下,剪纸文化必须体现时代性,贴近生活才能有发展市场,因此安徽剪纸必须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有所突破。

时代不断发展,社会主题也在不断变化,安徽剪纸要结合现代的生活,改革旧题材,创作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如2008年奥运会,阜阳20多名剪纸艺人便创新地用了两年时间创作出了奥运剪纸长卷,并捐赠给奥委会,而徽州剪纸艺人吴笑梅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用自己的作品歌颂了党。要注重吸收其他民间艺术的精华,在表现内容上,应该有所创新,运用现代元素,如在表现手法上,结合现代摄影中的光影技术,利用色调错差等呈现出立体质感的剪纸作品。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结合时代因素,使得安徽剪纸文化更符合现代人们的审美需求,努力做到传承经典,发扬精华,融入时代。

4.依托安徽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加大文化品牌宣传力度,打造地域文化名片。

剪纸文化作为安徽民间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应该加大对剪纸文化的宣传力度,使其成为安徽文化一张有力的宣传名片。

安徽旅游资源丰富,北有亳州、寿县等历史古城,八里河、琅琊山等自然风光,南有歙县、绩溪等皖南古村落,黄山、天柱山等青山绿水。安徽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安徽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荟萃。科技方面有东汉医学家华佗,现代物理学家杨振宁,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等,文化方面,道家学者老子、庄子,文学著作《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等都是安徽人;政治方面则有三国政治家曹操和周瑜,北宋清官包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晚清政治家李鸿章,中国共产党创始人陈独秀等,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展的安徽剪纸自当以此为依托,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此为创作灵感,从中汲取营养,不断发展自身。这样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每年为安徽吸引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众多游客便是安徽剪纸很好的宣传对象,因此加大对安徽剪纸的宣传力度很有必要。可以在景区景观标识、城市入口和城市设施等公共区域设计上加入剪纸元素,如景区路标指示图以剪纸为设计背景等,同时再建立专门的安徽剪纸展览中心,请专人讲解,作为景点对游客开放,吸引游客参观,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安徽剪纸,还可以在省市对外宣传时运用剪纸文化元素,不仅美观大方有创意,还能很好地传播城市文化。

四、结语

皖南徽州和皖北阜阳地区剪纸文化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创作出带有自己地域特色的剪纸文化,同时它们都是安徽剪纸文化的显著代表,以其独有的特色丰富和发展灿烂的安徽剪纸文化。而安徽剪纸文化因为兼具以徽州剪纸为代表的皖南剪纸文化和以阜阳为代表的皖北剪纸文化的特点,因而更具魅力。通过对皖南、皖北剪纸文化的分析与比较,可以从中总结安徽剪纸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其目的在于在当今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在保持安徽剪纸原有特色的前提下,跟进时代步伐,探索出一条适合安徽剪纸文化发展的新道路,为安徽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一点努力。

注释:

①古徽州,即徽州府,辖六县(歙县、黟县、婺源、休宁、祁门、绩溪),治所在今歙县。

②吴笑梅.徽州民间剪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13).

③索峰有“阜阳剪纸的历史最早见于西汉”的结论,见索峰.浅谈阜阳剪纸艺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索峰以《木兰辞》中的“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为例,索峰认为花木兰为西汉亳州人,故得出“阜阳剪纸的历史最早见于西汉”结论,笔者个人拙见觉得有不妥之处,暂且不说其写到的花木兰为西汉初人是否确切,而《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当以作辞叙述的时间——南北朝时期为准。

④1980年1月,在阜阳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剪纸学术组织——阜阳剪纸研究会,这是全国第一个民间剪纸研究会,1983年又成立了阜阳民间美术研究室,并出版了《民间美术》杂志,改杂志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家剪纸专业杂志,在它存在的20年里一共出版了11期(1981—2001),這11期杂志既介绍了当时国内许多地区剪纸的活动与作品,又发表了不少专家、学者的学术文章。这本杂志可以说在民间艺术交流史上发挥过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吴笑梅.徽州民间剪纸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3(13).

[2]柯灵权.歙县民间艺术[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3]吴玉红.山东高密和安徽阜阳剪纸造型特征比较分析[J].装饰,2008(1).

[4]郭艳,李长福.阜阳剪纸的传承、保护与开发[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2(1).

[5]郭艳.阜阳剪纸艺术形式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1.

[6]霍少锋.阜阳剪纸发展脉络与现存问题探析[J].喜剧之家,2014(10).

[7]薛鹏飞,岳金凤.陕西安塞剪纸与安徽阜阳剪艺术比较[J].美与时代,2015(3).

[8]索峰.浅谈阜阳剪纸艺术[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6).

基金项目:2016年度安徽省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371035)阶段性成果;2017年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2017A0283)阶段性成果。

作者:罗晓雪 于文善

上一篇:学生绿色化学与高中化学论文下一篇: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