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

2022-04-27

摘要: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在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提升人民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功不可没。然而,政府政策、民营经济自身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等原因,使民营经济陷入了困境,对民营经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重点分析民营经济困境的成因,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分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探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 篇1:

关于铁道信号管理技术信息化发展的探讨

摘   要: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体系的日益完善,铁路的发展不仅快速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强了我国独特文化的传播。在“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铁路事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主要探讨在铁路运输中,关于铁道信号发展问题的探讨。一方面,是铁道信号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铁道信号施工与铁路运输之间的基本矛盾,严重影响了铁道信号安全管理方式的发展和优化。由于铁道信号工程的建设覆盖面较广,影响程度较深,因此,铁道信号施工建设技术十分重要。只有有意识的对铁道项目工程施工要点中的各项技术进行严格把关和及时优化更新,不断增强科技水平,才能够有效的解决铁道信号在建设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铁道信号安全作为整个信号设备间信息安全运输的基本保障,在信号安全保障系统的研究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当前的铁道信号管理技术中,能够通过对故障现象的产生原因分析和研究,迅速做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同时也能够在排查运输过程中的隐患问题上作出巨大的贡献。但是就目前信息化发展程度而言,铁道信号管理技术仍然需要加大投资力度,优化当前铁道信号管理技术。本文通过对铁道信管理方式与铁道信号建设要点进行分析,提出能够有效促进当前铁道信号管理技术的策略,以期能够提高铁道运输的安全性,从而推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铁道信号  管理技术  优化策略  信息化发展

1  绪论

本文关于铁道信号的论述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方面是关于铁道信号在建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质量安全。随着铁道信号技术在我国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铁路运输中的作用也日渐凸顯。因此,关于铁道信号的质量状况把关也越来越严格。由于铁道信号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着铁路运输秩序的安全和效率,铁道信号系统的优化成为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的必然趋势,铁道信号建设改变了传统的铁道信号管理系统,改为新型智能化铁道信号检测系统,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铁道信号系统的优质性能,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我国铁道运输的安全性能,从而为铁道运输发挥更好的作用。另一方面,铁道信号作为我国交通网络建设中的重要一环,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铁道信号的管理技术也逐渐改变原有的控制方式,转向信息化与集成化发展。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减少经济成本,促进铁路事业的发展,必须不断加强铁道信号管理技术的不断更新与优化,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经济形势,以期能够更好地为我国铁道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在对铁道信号管理的建设过程与技术革新方式进行阐述之前,我们需要了解三个方面的内容,即铁道运输系统的组成,什么是铁道信号以及铁道信号的重要性。

首先是铁道运输系统的组成部分。铁道运输作为我国当前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运输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铁道系统作为一项复杂的运输工程,由众多不同的部门和工种组成,并且具有独立的管理体制,组织措施与沿线运输的特点。在现代铁道运输系统中,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列车控制、列车编组和列车调度。其中,列车控制系统作为铁道运输系统的中枢神经,主要由车载和地面两个要素组成。地面是对列车所需要的数据的基础计算,而车载则是对列车运行的高级运算,通过媒体设备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判断处理,从而达到控制车速以及列车制动模式的生成,主要起到对列车运行中的问题检测与监控的作用。当前铁道运输中枢系统不仅能够实时、连续的监督列车运行速度数据,同时能够有效的对列车超速问题进行防护,实时跟踪列车方向,充分发挥计算机在铁道运输中的辅助功能,达到了信息共享的无缝衔接,管理控制的一体化和运输管理的智能化。相比于传统的铁道运输控制系统,智能化的铁道运输系统能够有效的提高铁路资源的循环利用、铁道运输的安全性和管理水平。

其次是关于铁道信号的简介。铁道信号是铁道运输系统中,控制系统中的一环,是铁道系统组织、指挥和控制列车运行,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提高铁路运输效率的重要技术设备。铁道信号主要分为手动、自动和远程控制三方面的内容。铁道信号作为网络信号中的一种,同时也是信号、联锁和闭塞设备的总称。就铁道信号的广义解释而言,可以使视觉信号和听觉信号。例如,红绿灯、告示牌等相类似的信号标志;而听觉方面主要有鸣笛、警报灯类型。狭义上的信号解释则是移动信号和固定信号。在上文的铁道运输系统的组成中,我们提到过关于铁道信号的地面地面信号与车载信号。地面信号作为固定信号的主要显示方式,是对铁道运输方向、速度等基础数据的远程控制;而车载信号则是在列车运行过程中,对实时数据的分析,从而保证列车安全平稳的运行。

最后是铁道信号在铁道运输过程中的重要性。信号在我们日常中,不仅维持着生活的基本秩序同时也是规避危险的主要方式。因此,铁道信号在铁道运输中代表着不同的指令。由于铁道组成系统的复杂性和部门的多样性,铁道信号的显示方式也是多样的,在铁道运输中,所有部门的运行和作业都是通过信号的表现形式来完成的。一方面,铁道信号的指令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规避人为可能出现的错误问题,提高列车运行安全性能。另一方面,铁道信号的使用,大大节省了指令传输所需要的时间,从而提高了铁道运输的工作效率。

经过长期的时间证明,铁道信号是铁道运输中最为重要的技术设备之一。铁道信号的使用对指挥列车运行,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减少劳动成本和劳动强度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当前社会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铁路信号设备也实现了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指令速度的提高和风险规避能力的提高三方面的发展和优化。在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铁道信号管理技术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如何优化信息化时代铁道信号的管理系统,成为加快铁路运输发展的主要方向。

2  铁道信号管理技术现状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我国的铁路工程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利益。截至目前,我国虽然铁路工程发展速度较快,但由于我国铁道发展起步时间较晚,在铁路工程的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在铁道信号管理系统中,铁道信号作为铁道运输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上文中我们也探讨了铁道信号对于铁路运输的重要性。在新时代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铁道信号的建设工程也需要逐渐向着信息化发展的方向前进,将相关的科学技术应用在铁道信号管理系统中,才能够有效促进工作质量和速度的提高。基于此,研究铁道信息化管理策略的首要途径是了解当前铁道信号管理系统的现状,才能更好的“药到病除”。

2.1 信号指示含混不清

铁路运输作为我国第一大运输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的缩短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同时也极大的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出行能力。在我国,铁路的主要承载有客运和货运两种类别,但截至目前,铁路客运与货运的运输并没有进行良好的分流,不仅增加了铁路运输的压力,同时也会导致运输延误、停运等现象。而针对信号系统的混乱则是在客货运为分流的情况下,铁道信号保持对客运和货运的指示灯保持相同的颜色与状态,导致在运输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运输瘫痪的现象,从而影响我国铁道运输的发展进程。

2.2 信号指示简单,缺乏灵活性

铁道信号作为对突发事件的及时反应的工具,不仅需要有灵敏的反应,同时也需要有准确的表达方式。在我国当前的铁道信号方式中,具有较少的固定的显示方式。一方面,固定的显示方式有利于保证信息传输的稳定性和工作人员意识反应的养成,从而能够快速的处理当前信号问题,保证铁路的平稳运输。另一方面,固定的铁道信号方式在面对较为复杂的列车状况时,会出现警示不清、人机对接失误等问题,导致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降低,列车调度时间增长,从而降低列车运行效率,增加时间成本。

2.3 铁道信号工程的安全系数较低

随着铁道运输能力的提高和铁道运输的范围扩大,我国每年铁路运输客流量持续增长。因此,保证铁道运输的安全性能是对国民初出行保护的基础保障。截至目前,我国发生的铁路运输事故案例就有很多,影响较为恶劣的有2010年,由于强雷电暴雨天气的影响,铁道信号无法接收,导致D3001动车多次滞留在途中,不仅推迟了运输时间,同时也导致该路段的所有列车延误。在2001年,发生的D301与D3115动车追尾事故,同样也是由于雷电天气对铁道信号的干扰,导致铁道信号无法及时检测出运行故障和道路情况。因此,在对铁道信号工程建设问题中,需要对信号体统进行多方面的检测,例如设计标准、制造水平、职工质量和运营效果等方面,在经过多方面的尝试和测试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2.4 管理水平与管理人才有待提高

我国当前铁道运输方式仍然处在半自动化状态,因此,运作方式的落后与管理人才的不足成为我国当前铁道运发展的瓶颈与阻碍。一方面,铁路信号管理人员对当前的新技术,新理论认识不足,导致在运行中,对信号指示含义认识不清,不能及时的发现故障,提出解决方案,从而使先进的运输设备无法发挥最大的效用。另一方面,铁道信号是铁道运输系统的中枢神经,具有一定的自控手段和调节能力,工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清晰的了解操作模式与操作方式,以便于提高自身的应急处理能力,从而提高职业素养。

2.5 铁道信号设备的优化与改造速度较低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设备产品的更新速度也逐渐提高,以满足设备本身对资源的平台共享。因此,在铁道运输信号管理设备中,也需要不断的更新数据库来保证铁路运输中的安全性能。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经济的不平衡,科技手段的先进程度也有很大的差别。一方面,传统的调度指挥方式仍然用于大部分地区,通信信号技术水平较为落后,无法和发达地区的通信信号产生良好的对接,导致出现对接错误与对接无反应等问题。另一方面,在对铁道信号工程的建设中,在部分地区容易遇到施工时间受限,施工难度较大和信号干扰较多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施工之前,要全面地考虑问题,深入实地考察,精心设计施工方案,保证铁道信号工程的顺利举行。

3  铁道信号管理技术信息化发展途径

3.1 铁路信号的新技术应用方式

3.1.1 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我国铁道运输信号管理系统也在信息化进程中不断的发展和提高。首先,在对当前设备的优化和更新中,培养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的管理人员是设备更新的第一步,同时也是保证新设备投入使用的安全性与设备平稳运行的基础保障。对当前的铁道信号管理设备的研究应该以能够适应该地区铁路运输流量为标准。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1.2 重视技术储备

由于我国目前有部分信号设备与电气牵引方式不相适配,导致铁道信号管理模式无法及时的更新与优化。研究表明,一套完整的信号设备从研发到使用需要将近7~10年的时间,在这一段时间间隔中,技术储备不仅能够有效的解决资源设备的短缺问题,同时也能有紧跟科技的发展,对铁道信号管理系统进行技术的优化与更细,从而推进我国铁道事业的发展,提高我国铁道经济。

3.2 关于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由于铁道信号管理设备较为复杂,无论是维修方式、维修周期、维修质量,还是维修人员等因素,都需要领导的精挑细选。因此,提高设备维修的质量控制,培养专业的维修人员,是保证铁道信号管理系统保持平稳运行的主要手段。

3.3 通信、信号一体化

在我国传统的铁路通信信号设备的使用中,通过电话的形式对列车运行情况进行指挥,这种指挥方式不仅传输速度慢,降低工作效率;同时传输信息容量较少,一份信息的容量需要多次传输,这在无形中增加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铁道信号管理系统无论是在运输能力方面还是在信号指示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相比较于传统运输,新的运输设备运输速度和运输容量都有长足的增长。也正是在高速发展的带动下,通信与信号两个部分的关系也更加紧密。一方面,铁路信号来源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信号控制的网络化与智能化,代替了传统的光导纤维的传送方式。另一方面,通信设备在传递信号方面,有着速度更快,内容更准确的优势。

3.4 由地面设备控制转向以列车为主体的独立控制

我国人口基数大,对铁路运输的要求也更高。因此,提高铁路运输能力是当前铁路运输中的重要问题。就客运而言,地区与全国联网,进行实时查询,保证各个列车的紧密配合,在互联网的资源平台构建客运运输网,以提高铁路运输能力。货运则是通过集中化、物流化和重载化来完成铁道信号技术在信息时代的转型。除此之外,提高铁道运输能力,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列车的载重,另一方面是提高列车的通过密度,来减缓区域地段的客流压力。其次在铁道运输信号系统中,传统的信号接收系统是由地面系统计算基础数据,并接收车载系统;而车载系统则是分析列车运行情况,反馈给地面系统,在信息的接收与反馈中,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因此,车载信号系统代替地面信号系统直接完成全部信息处理过程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4  结语

作为我国运输的主要方式,铁路运输的发展离不开铁道信号技术的支撑。不仅如此,铁道信号管理系统的更新优化同时也推动着铁路运输的整体发展。但在当前的铁道信号管理中,仍然存在信号指示含混不清,信号指示简单,缺乏灵活性;铁道信号工程的安全系数较低;管理水平与管理人才有待提高;铁道信号设备的优化与改造速度较低等问题,但随着我国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铁道信号管理的新理念、新方式,如,铁路信号新技术的应用,通信、信号一体化;由地面设备控制转向以列车为主体的独立控制等为我国铁道信号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郑欣.浅析铁道信号要点施工管理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9(8):121.

[2] 安亞松.铁道信号联锁设备的故障诊断探讨[J].中国新通信,2019,21(5):156.

[3] 王玲玲.铁道信号电缆绝缘在线监测系统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8,15(35):27,29.

[4] 胡春辉.铁道信号施工管理技术要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6(8):119-120.

[5] 罗春云.浅谈铁道信号工程的发展[J].价值工程,2015,34(23):197-199.

[6] 张平利.铁道电务施工及信号技术长远发展探讨[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12(7):295-296.

作者: 王毅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 篇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必要性分析

摘 要:民营经济作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在发展经济,提高就业率,提升人民生活满意度等方面功不可没。然而,政府政策、民营经济自身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弱化民营经济的言论等原因,使民营经济陷入了困境,对民营经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重点分析民营经济困境的成因,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分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探讨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民营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和基本规律,在保障民生、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必要且必须发展下去。

关键词:民营经济;必要性;困境;发展路径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和地位

(一)民营经济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民营经济是基于中国当时的状况提出的,最早源于20世纪30年代,由著名经济学家王春圃在其著作《经济救国论》中提出。经济学家王春圃提出这一概念后,毛泽东主席首次引用该词来论述当时的国民经济,深入、系统地分析了经济发展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民营经济开始发展,与之相适应,民营经济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说,“民营经济”一词的出现是相对于国营经济而言的。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国营经济和民营经济所包含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不断变化。民营经济和国营经济二者相互补充,充分地体现了现有经济多样化的状况。民营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范畴,对于民营经济包含哪些方面,目前还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民营经济”是指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与多种经营方式相结合的、不同于计划经济模式下国有国营经济的全部新型经济形式的总称[1]。

(二)民营经济的地位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对单一的经济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民营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在市场供给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对增加国家税收方面也功不可没,民营经济应该和公有制经济相互补充,而绝不是相互排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经济发展能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为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创造社会财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2]。

二、民营经济遭遇的困境及成因分析

(一)民营经济遭遇的困境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还不能提供充足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所以民营企业的融资比较困难,企业内部缺乏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在很多方面,国家较之民营经济更加偏向于国营经济,如资金支持,政策制定,分配利益等方面;法制环境对民营经济不公平,政府对民营经济的合法性保护力度不够。在很多方面,民营经济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和重视,很多人甚至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应该发展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的地位作用受到置疑。

(二)民营经济遭遇困境的原因

1.政府方面。政府对民营经济内部出现的问题主体地位过于突出,缺乏服务企业的主体转变意识,干预的力度过大;政府对于民营经济的行政管理环节复杂,对于民营经济的监管效率低下;政府对于民营经济减税力度不够,在奖励等制度环境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所有制倾向,没有做到真正地把民营企业的负担降下来,没有更好地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国家立法的支持,法律法规相对滞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尚缺乏一个较为适宜的法治环境。政府的这些做法都会对民营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产生反面影响。

2.民营经济自身。很多民营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从而导致其长远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缺乏高瞻远瞩的目标规划与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很少在自己的领域长期深扎苦干;一些民营企业功利主义、短期机会主义的经营理念还比较普遍,极大地阻碍了民营企业向更高水平迈进[3]。一些民营企业自身经验不足,对市场把握不准,抵抗风险的能力差,资金力量薄弱,将工作重心放在生产和销售等方面,忽视了员工的满意度、企业文化这些无形的力量,这种做法不利于企业的平衡,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总体来说,企业家精神的缺乏制约了民营经济的发展。

3.社会因素。影响民营经济的社会因素主要是传统思想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偏见。社会中仍然存在这样一种传统认知: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私有制的存在将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因而只有公有制的存在是必要的。因为存在这样的认知,社会中便产生了对民营经济的歧视、轻视甚至限制。这些传统思想对于民营经济的认识偏见导致民营经济虽然成为市场经济的参与主体,但却不能平等地参与竞争。

三、基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探析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必要性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告诉我们:对于具体问题的考察,必须深入事物的本质,从其实际情况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对于推动事物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必须以尊重事物的自身规律为前提,如果与客观规律相背离,将会导致失败。民营经济在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市场活力和保障民生等方面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发展民营经济是必要且至关重要的。

(一)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前提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规律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理论前提。根据社会的五个基本形态,封建社会之后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有利于资本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升,而我国在封建社会之后直接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所以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而民营经济对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意义重大,应该同公有制经济一道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我国的经济制度也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国家要变富变强,只有公有制经济是不够的,应该在以公有制经济为基础的同时,制定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提供适合民营经济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必然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必然。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公有制有利于解放生产力,调动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以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并且将公有制作为经济制度的主体为基础的。我们国家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从国家的实际情况出发。我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力来大力发展生产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我国根据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从客观实际出发,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前提下,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现实意义

1.民营经济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民营经济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畴,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义重大。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活力,更加具有竞争力。有利于提高市场供应量,有效解决供应危机。在供应量充足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才可以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有效避免人民群众由于物价上涨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民营企业的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注入新鲜的血液,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满活力,有效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竞争力。大量民营企业进入市场,提高了各类生产要素的积极性,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随着民营经济发展,国家的纳税主体也随之增多,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国有企业保障着国家的安全,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力量和整个行业发展的命脉,其实力体现着国家的实力。但是民营企业,包括广大中小企业仍然是创造市场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力量。民营企业雇佣工人和分配工资的制度可以视市场的具体情况由企业自己决定,产品结构相对简单,经营较为灵活。民营企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盈利,为了避免投资失败的风险,一般投资力度都比较小。而敢于承担风险,是推动市场化进程的重要力量。实践证明,在一个区域,民营经济如果能较早地得到发展,而且可以得到较为充分的发展,其市场就可以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民营经济在壮大国民经济、改善经济结构、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引擎。民营经济的运行机制最接近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因而民营经济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4]。

2.民营经济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和技术创新。民营企业富于创新精神,有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创新。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积极参与到竞争激烈的新部门和新行业中,民营企业的加入可以使这些新部门和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有很多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很快从小企业跻身于大企业的行列,部分企业积极创新,成为国际知名企业。事实证明,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有利于更好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更好地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民营企业产权清晰,投资的高风险往往与高回报并存。在高回报的驱动下,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生产成本,这可以更好地调动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热情和聪明才智。民营企业分配制度较为灵活,劳动者为企业作出的贡献越大,也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收入和福利,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民营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经营和管理人才。民营企业生产积极性得提高,不仅有利于民营企业内部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整個行业和部门的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

3.民营企业的民生意义。第一,民营经济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重要引擎。近年来,在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很多人面临失业的风险,民营企业提供了很多就业岗位,缓解了社会的就业压力,为稳定社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国家政策作用下,民营经济吸纳就业的能力持续增强,成为增加就业的“蓄水池”和“主渠道”。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民营企业从业人员已达3.6亿人,吸纳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了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90%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每年超过50%的大学毕业生进入民营企业工作[5]。第二,“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对生活的满意度。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物质文化的需求迅速增加,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需要多种所有制经济协同发力。民营经济,在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发展有利于增加供给、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满意度。第三,民营企业积极参加扶贫、教育等各类公益慈善事业,成为慈善捐赠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对贫困人群的帮扶,可以缓解社会冲突;民营企业对教育的投入,在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政府的教育负担。民营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安定和谐,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于环境保护和治理,积极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贡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除了考虑用户的需求以外,也将材料对环境是否造成污染的可能性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在环境治理材料等材料的研发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少民营企业将传统的能源利用模式和结构转变为集约型用能模式,更积极投身于替代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为了实现清洁生产,民营企业对产品的生产流程进行系统性梳理整合,重新设计出物料和能源消耗少,污染物产生量小的生产方案。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生态修复责任,积极参与公益性生态保护事业,积极探索生态保护新模式,为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路径探析

(一)国家和政府层面

政府要努力创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条件,制定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制度,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发展。政府应该对市场经济管理实行宏观调控,对民营经济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处理和解决。政府应该为民营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公平的竞争平台,保障民营企业的基本权利和平等的竞争机会。政府在对市场经济管理实行宏观调控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民营经济的自我调节机制,要将政府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给民营经济一定的自我发展空间。政府应该从降低民营企业进入市场的标准、减少民营企业的税款缴纳额,减轻企业负担、拓宽中小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为民营经济提供一个良好的融资环境等方面积极地维护民营经济的权力和利益。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政府对其给予极大的支持无可厚非,但是也应该给民营经济提供同样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

(二)社会层面

社会应该给予民营经济正确的认识,应该充分认识到,作为国营经济的重要补充,我国的民营经济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功不可没,是我国经济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判断一种经济制度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衡量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对于解放生产力、提升我国综合实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有积极的意义。民营经济符合“三个有利于”,社会应该并且必须大力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

(三)民营经济自身方面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市场经济也不例外。民营经济应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合理成分,准确把握市场风向,积极地自我完善和创新,实现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市场敏锐度、管理知识和能力、社会责任意识等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民营企业家应该树立必胜的信念,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  程霖,刘凝霜.经济增长、制度变迁与“民营经济”概念的演生[J].学术月刊,2017,(5):59-73.

[2]  宁吉喆.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J].人民论坛,2018,(36):6-8.

[3]  王曙光.民营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靠什么[J].人民论坛,2019,(36):90-92.

[4]  宁郑若楠.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知识经济,2016,(23):66-67.

[5]  宁吉喆.大力支持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J].人民论坛,2018,(36):6-8.

作者:郭瑾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浅谈论文 篇3:

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路径探索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新的挑战。从“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发展入手,深入探讨促进高等院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探索促进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路径,以期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

高校教育党的建设科学化路径一、引言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进步,一方面,有赖于社会各个阶层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和支持以及各高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教育事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由此可见,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不断提升高校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是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大任务和新的挑战。在高等院校中促进党的建设,应当充分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内涵和发展历程,进一步理解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大意义。同时,在此基础上,认真分析和探索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路径,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良好以及快速发展。

二、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内涵和理论发展

所谓党的建设的科学化,就是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党的建设的特点和规律,促进党的建设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际。“党的建设科学化”作为全党面临的一个历史任务,它的提出和发展有一个历史过程。首先,这个命题的最早提出,是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而后,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再次强调了“党的建设科学化”问题。最近,党的十八大对“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提出了统一的要求。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中央把加强和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摆在了十分突出的重要位置。对于高校的党建而言,应该能紧跟着中央的脚步进行合理安排与分配,从学校的自身实际环境出发,将党的建设科学化真正的融入到党的建设中。此外,对于高校而言,应该能真正的理解党建的内涵,并在一定程度上分析其理论以及未来的发展,将党建工作真正做到实处,从而加强党员的自身素质,培养党员的道德品行。

三、当前高等院校在党的建设方面面临的新挑战

1.高校的党建工作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飞速进步,人们的行为习惯、价值信仰以及思想观念日益趋向多元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党的建设工作过程中,不得不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世情、国情以及校情,必须适应新变化、分析新情况、研究和解决新问题。由此可见,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是我国当前高等院校在党的建设方面面临的新的挑战之一。

2.高校的党建工作面对着复杂的工作对象

在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中,面临着一大批思想观念新、知识结构新、视野开阔的工作对象,他们就是青年教师群体以及广大的大学生。特别是,近年来部分大学生的思想在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和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价值信仰缺失、社会责任意识淡漠、自我观念太强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问题。因此,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以及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院校党的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又一突出问题。

3.高校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当前,我国许多高等院校特别重视日常的教学、科研以及管理活动,而对党的建设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部分高校的基层党组织机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功能不齐全,在基层的党的建设工作中重视形式,而轻视内容,追求短暂效果,而忽视长效机制的建设。因此,高等院校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从而为促进高等院校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做好机制保障。

四、促进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意义

1.促进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是实现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所高等院校的健康、良好、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因此,提高高等院校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学校党委在把握学校发展方向、谋划学校发展大局、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特别是在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的关系以及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关系等方面,学校党委能够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可持续发展。

2.促进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

对于一个国家的明天和民族的未来而言,高等教育的重要地位和重大作用是无容置疑的。特别是在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各种各样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摇篮。由此可见,提升高等院校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强化党员教职工在教书育人和学校管理方面的带头作用,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才能在日常的学校管理、教学实践以及学术研究中,向广大学生传授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得他们能够自觉抵制各种各样错误思想和意识,同时帮助他们树立起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不断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理论认同感以及社会主义事业的自信心,从而真正成为一名政治觉悟高、专业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3.促进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事业面临的重大任务之一。高校党建工作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方向、教学模式以及人才的质量,这就关系到当前我国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全面加强高等校党的建设,对于办好各类高等院校、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五、促进高等院校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主要路径

1.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科学化

党的理论建设,在高等院校党的建设过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党建工作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出发,认真学习和钻研党的理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在学习和研究中不断丰富党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强思想建设。通过积极组织和开展理论学习、主题教育以及座谈会等各式各样的活动,不断增强党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以及广大师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充分发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的积极作用。

2.加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

科学而合理的各项制度是促进高等院校党的建设的科学化的必要条件。由此可见,在高等院校中开展党的建设工作,应当始终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及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等基本制度。只有坚持用制度做事、用制度管人,才能在学校的方针决策、重要人事任命、基础建设部署以及教学研究安排等方面,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统揽全局、协调统筹以及组织实施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利于形成广大教职工及学生积极参与、民主监督的和谐局面。由此可见,加强制度建设的科学化,是党的建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分有利于促进高等院校党的建设的科学化。

3.加强组织建设的科学化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的科学化,首先,要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设置形式,坚持从学校的办学实际以及党建工作的具体情况出发,进一步完善各院系基层党支部的设置,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优化基层党组织的人员构成,促进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其次,要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活动方式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基层党组织活动的新形式。例如,可以开展座谈会、主题教育活动、演讲、网上讨论等形式来丰富基层党组织的活动方式。与此同时,要运用制度不断严格基层党的组织各项活动,坚持民主集中制度。再次,要强化对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坚持创新党员学习和培养的新手段,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坚持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坚持理论学习和岗位实践相结合。

4.加强作风建设的科学化

各类高等院校的党委在开展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中,务必要将作风建设放在党的建设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方面,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实践中,注意引导和强化广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以及党性意识,努力把为广大师生服务、解决师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困难,作为学校各个基层党组织重要任务和目标来抓,切实强化服务意识和转变工作作风,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快又好的发展。其次,在学校的党员干部中努力开创争优创先的良好局面,引导和鼓励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教学中的带头作用。对于工作作风好、服务意识强的先进党员要予以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而对于那些工作作风不良、服务和责任意识差的同志,要及时地批评指正,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教育和管理。

5.加强廉政建设的科学化

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为当前的反腐倡廉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做出了新部署。与此同时,我国新一届政府也已经显示出在治理腐败、反腐倡廉工作上的巨大决心。因此,坚持反腐倡廉、加强廉政建设必将是近一段时期我国政府各项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高校腐败问题在一定区域内、一定程度上十分突出,特别是学术研究、人事任命、基础建设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漏洞与问题。因此,加强廉政建设的科学化,是促进高等院校党的建设科学化工作的重要一环。一方面,高等院校应不断加强对党员的廉政教育,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努力构建高等院校反腐倡廉机制,不断严密和完善学校在人事任命、财务管理、科研项目确定、职称评定、招生录取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部位和事务的各项制度,建设长效机制,不断提升广大党员干部防腐拒变的能力和水平。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我国高等院校的党建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因此,我国各类高校务必在新形势下坚持从实际出发,用创新的头脑和意识去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党的建设中,积极从思想理论、制度、组织、作风、廉政等方面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党建工作的科学化路径,为全面促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做出有益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徐亚英.基于波特一劳勒综合激励理论的公立医院党建工作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02):94-96.

[2]周红丽.浅谈网络党建在基层党组织生活中的作用[J].商情,2013,(02):199-199

[3]汤颖.网络民主视角下参政党建设的机遇及其实现路径分析.经济研究导刊,2013,(06):225-227.

[4]徐宏志.信息化条件下增强高校党内基本管理质效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01-104.

[5]张永平.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提高院校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政工学刊,2013,(03):9-10.

作者:孔若东

上一篇: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论文下一篇:大学生科技竞赛课程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