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区域发展论文

2022-04-19

【摘要】通过分析我国四大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可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各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别,呈现非均衡状态。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区域差距的原因有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因素等。要促进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必须结合区域经济政策相关理论,运用合理的区域金融政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村金融区域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村金融区域发展论文 篇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运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结果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省际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省际差异,但三大区域间的差距正在呈现快速上升态势。然后利用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对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各地区城市化水平是形成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城市化、农村经济效率、法律环境和信用扩大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省际个体效应、农村经济规模缩小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不平等指数;影响因素;差异分解

收稿日期:2014-03-12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编号:GD13CYJ13、GD12XYJ04);广东海洋大学校级引导项目。

作者简介:孟兆娟(1978—),女,辽宁朝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金融发展理论研究。E-mail:mzj0218@163.com。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资产迅速膨胀,1978年农村存款只有320.4亿元人民币,至2010年以名义价格计算的农村存款总额已达到76 324.01亿元人民币,短短30多年的时间扩张了238倍;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在不同地区间是不平衡的。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将加剧农村经济发展区域失衡,采用现代统计指标体系精确度量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导致区域差异形成的原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较为关注我国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但鲜有文献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黎翠梅等利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1];温涛等对农村金融效率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动态比较和分析[2-3]。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系统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量化研究成果,也没有厘清可能的影响因素。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具有显著的区域差异,哪些因素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具有区域差异,这些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贡献度有多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首先利用不平等指数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并以回归方程为基础,用Fields提出的分解方法对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进行分解,定量分析各种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贡献度[4]。

1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测度

1.1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不平等指数及分解

测度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必须选择合适的指标度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Goldsmith提出用一国金融资产总额与实物形式的国民财富市场总值之比,即金融相关率(FIR)度量金融发展水平[5]。McKinnon提出衡量一国金融发展的货币化比率指标:M2/GDP,简称为麦氏指标[6]。与戈氏指标相比,麦氏指标着重反映了一国货币金融体系的支付中介和动员储蓄职能,而戈氏指标对整体金融发展规模的度量更为全面。鉴于非货币金融工具在现实生活中日益重要,仅仅考虑麦氏指标难免片面。除了上述2个指标外,还有学者提出用非货币金融深度指标、PRIVATE和PRIVY等指标度量金融发展;但在实证研究中,囿于数据的可得性,用戈式指标和麦式指标度量金融发展水平最为普遍。

借鉴已有成果并考虑数据的可得性,用农村金融相关率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相关率以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与该地区GDP的比值代表。虽然农村金融相关率的完整表达式应是农村金融资产总额与农村GDP之比,农村金融资产总额应包括农村现金流通量、农村存贷款余额、农业股票市值及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但因农村现金流通量、农业股票市值及农业保险保费的省际数据难以全部获得,且相对于农村存贷款总额而言,农村贷款的可获性及其相对规模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更有意义。本研究采用农村地区贷款余额与该地区GDP的比值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

借鉴李敬等的方法,使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测算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7]。指数值越小,表明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越小。选用这3个不平等指标的原因主要有2点:(1)在一般条件下它们之间不存在单调变换关系,可以用来相互检验测度结果的稳健性;(2)它们满足绝大部分不平等测度公理,尤其是庇古·道尔顿转移公理[8]。

2.2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测度

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划分采用国家统计局的标准,样本区间为2006—2010年,各省(市、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的相关数据计算而来。农村金融发展不平等指数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从农村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看,3种指数显示出来的变动趋势相似,农村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呈先缩小后扩大的趋势。自2008年以来,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逐渐加剧。

进一步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特性,将全国总体的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按照三大区域进行分解,分解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可知,农村金融发展的三大区域间差距相对较小,三大区域内差异相对较大,三大区域内差异能解释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80%以上。从2006年以来的动态变化看,

我国各地区农村金融发展的不平等指数

年份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泰尔指数20060.230 60.033 00.103 920070.224 80.084 80.093 320080.195 20.061 50.064 920090.217 50.075 10.080 320100.218 40.076 90.079 9注: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中的相关数据计算。

三大区域间差距呈逐年上升趋势,三大区域内差距呈逐年下降趋势,三大区域内差距对总体区域差异的贡献度已经从2006年的96.79%下降至2010年的81.47%。

中国农村金融泰尔指数的分解结果

年份区域间差距区域内差距区域内差距的

贡献(%)20060.003 30.100 696.7920070.009 90.083 489.3920080.006 80.058 189.5620090.014 50.065 982.0120100.014 80.065 181.48注: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中的相关数据计算。

进一步计算出三大区域内部的省际差异(图1)。从图1可知,东部农村金融发展的省际差异最大,除2007年外,东部的省际差异显著大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农村金融发展省际差异最小且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西部农村金融发展省际差异介于东部和中部之间。分析表明,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省际差异,尤其是东部地区的省际差异,但三大区域间的差距正在呈现快速上升态势。

2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分解

关注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还需要深入分析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才能有针对性采取措施防止区域差距扩大。Fields提出的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能将不平等分解为各个影响因素的贡献[4]。本研究采用这种方法分析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其贡献。

2.1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

2.1.1农村经济基础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金融上层建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为金融归根结底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村经济基础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1)支付创立农村金融体系所需要的大量固定成本,使农村金融发展成为可能。Greenwood 等认为只有经济发展达到“门槛水平”时,建立复杂的金融中介体系才有净收益[9]。从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供给来看,只有当个人收入达到“门槛水平”时,经济个体才有机会进入金融市场;复杂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只有在个人收入普遍提高时才会拥有潜在的需求。所以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不会凭空出现,只有经济社会和个人能够支付得起高昂的构建成本和使用成本时,才有产生的可能和生存空间。越复杂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对经济社会和个人的“门槛财富”要求越高。(2)伴随经济发展,将逐渐产生对各种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需求,经济发展使金融发展成为必要。调剂资金余缺的需求,催生了最初的金融中介机构。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在更大范围内筹集资金、分散风险,因而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相继出现。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需求,使衍生金融产品得以产生。

2.1.2法律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法律对金融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促进金融发展方面,执法效率比法律条文更为重要[10]。良好的法律环境可以为私有产权提供有效保护、增强消费者参与金融市场的信心,因而能够促进金融规模扩大、金融效率提高[11]。随着市场化进程逐渐推进,法律因素对金融发展的影响将越来越重要。

2.1.3政治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政治也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因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及利益集团的力量可能成为促进或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因素。政府过多干预农村资源配置,会弱化农村金融体系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农村金融发展还受到利益集团的影响。Rajan等指出,金融发展降低产业进入门槛,加剧市场竞争,削弱既得利益集团的垄断利润,因而受到利益集团的千方百计阻挠[12]。即使金融发展具有“帕累托改进”的性质,但只要这种阻挠行为带来的收益增加大于阻挠的代价,他们就会选择将阻挠活动一直进行下去。江春等发现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金融发展有着显著稳定的负面作用,即使控制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传统以及地理禀赋等因素,结果仍然是显著而稳定的[13]。

2.1.4社会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蒋水冰将影响金融发展的社会因素分为信用及城市化水平2个方面[14]。提高信用水平能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能够提高金融市场的参与率,有利于增加金融规模、提高金融效率。城市化水平提高对金融发展也有影响,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聚集、企业聚集、资本聚集要求金融业提供更大规模、更为复杂的金融服务,如对金融产品需求的扩大、风险的规避等,从而促进了金融的创新与发展[15]。

2.2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法

采用Fields提出的基于回归方程的不平等分解法,首先需要估计农村金融发展的回归方程。设农村金融发展的回归方程为:

Y=α^+β^1X1+β^2X2+…+βkXk^+ε^。(1)

式中:α^和ε^分别代表常数项和残差项,β^j是回归系数,Xj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变量,包括经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4个方面的变量。Fields证明在Shorrocks提出的6个假设条件满足的情况下[16],变量xj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影响(相对贡献率)均为:

Sj=COV(β^jXj,Y)σ2(Y)=β^jσ(Xj)Corr(Xj,Y)σ(Y)。(2)

式中:β^j∈(α^,β^1,…,βn^,1),Xj∈(1,X1,X2,…,Xn,ε^),COV代表协方差,Corr为相关系数,σ2和σ为方差和标准差。如果某个因素由多个变量表示,则该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贡献等于各变量贡献的加总。如果Sj>0,说明这种因素起着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作用;如果Sj<0,说明Xj这种因素起着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的作用;如果Sj=0,说明Xj这种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没有影响。

2.2.1农村金融发展回归方程的得出分析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包括农村经济增长,也包括农村经济效率提高。为检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选取农村经济规模和农村经济效率2个变量进行分析。以农村人均GDP代表农村经济规模,农村人均GDP等于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与农村人口比值;选取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代表农村经济效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等于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之比。为检验法律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采用万人拥有律师数衡量各地区法律环境。一个地区律师从业人数占比越高,说明该地区对私有产权的保护力量越强,也说明该地区对于专业法律人士的需求越高,表明该地区整体的法律环境可能更为完善。从政府干预和利益集团2个角度检验政治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用财政支出与GDP的比值代表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生活的程度;用农村信用社(包括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在农业贷款和农户贷款中的份额代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利益集团力量。从信用和城市化2个方面检验社会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以农村贷款中不良贷款比率代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信用水平;以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代表城市化水平。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采用26个省区2006—2010年数据。东部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9个省区,中部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8个省区,西部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西藏、重庆9个省区。相关数据全部来自于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区统计年鉴及中国律师年鉴。因变量是农村金融发展水平(njsh),自变量包括农村经济规模(jjgm)、农村经济效率(jjxl)、法律环境(fl)、政府干预(zz)、利益集团(lyjt)、信用(xy)和城市化(csh)7个变量。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表3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变量均值方差最小值最大值农村经济规模(元/人)7 933.093 03 505.493 01 898.423 018 734.090 0农村经济效率(元/人)12 176.210 05 729.866 02 339.620 031 446.280 0法律环境(人/万人)6.490 515.822 80.055 883.225 7政府干预0.217 90.163 80.08301.085 9利益集团0.566 40.183 000.929 9信用0.152 90.127 20.008 50.626 0城市化0.473 80.148 30.214 40.888 9注:根据银监会网站农村金融服务图集、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各省(市、区)统计年鉴及中国律师年鉴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对于面板数据模型,首先必须判断该模型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利用Hausman检验,计算出 χ2(5)=17.44,伴随概率为0.014 8,说明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固定效应模型的回归结果

变量系数P值t统计量jjgm-0.007 40.000***-3.97jjxl0.001 40.062*1.89fl1.738 80.006***2.84zz-10.825 30.782-0.28lyjt-8.328 70.524-0.64xy-58.430 90.049**-1.99csh229.176 70.004***2.92_cons-11.832 50.716-0.37调整后的R20.556 0F统计量3.46样本量130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下差异显著。表5同。

从表4可知,只有政府干预和利益集团不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显著性变量,删除这2个变量后,重新进行回归,发现调整后的R2和F统计量都有所提高,说明政府干预和利益集团这2个变量确实对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修正后的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从表5估计结果看,农村经济规模差异极显著,样本期内农村经济规模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提高具有负向作用。农村经济效率差异显著,样本期内农村经济效率的提高能够促使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提高。法律环境因素差异极显著,样本期内法律环境的改善能够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与理论预期的结果一致。信用也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的显著性因素,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信用变量的系数为负,说明不良贷款比重越高的地区,贷款在农村经济总量中的相对规模越小,与理论分析的逻辑一致。城市化水平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影响也符合理论预期,样本期内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能显著提高农村金融发展程度,该变量在1%水平显著。

在固定效应模型中,共同截距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没有任何影响,因而用于分解的回归方程不包括共同截距。对于截面虚拟变量,可以看做是省际的个体效应,这种个体效应不随时间改变,因而可用回归得到的26个省(市、区)的截面虚拟变量(表6)构造一个新的变量id,id代表省际个体效

固定效应模型的修正结果

变量系数P值t统计量jjgm-0.007 60.000***-4.12jjxl0.001 50.049**1.99fl1.660 50.006***2.78xy-58.599 60.038**-2.10csh234.898 00.003***3.06_cons-20.471 10.491-0.69

截面虚拟变量的回归系数

地区回归系数地区回归系数北京-191.079 6山西-16.995 5天津-63.317 9吉林-2.685 3辽宁-15.867 1黑龙江-17.794 4上海-125.639 9安徽-13.541 0浙江-9.738 5江西9.332 3江苏-21.096 8河南12.769 2福建-19.069 5湖北22.317 8广东-34.452 4湖南-18.400 2山东2.909 3四川-25.702 4贵州-6.032 5宁夏9.874 3云南5.466 1新疆29.100 8陕西8.100 9西藏-1.394 3青海-9.208 8重庆-40.094 1调整后的R20.562 8F统计量4.82样本量130

应的影响,其系数为1[7]。经过上述处理,最终得出用于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分解的回归方程为:

njshj=-0.0076jjgmj+0.001 5jjxlj+1.660 5flj-58.599 6xyj+234.898 0cshj+idj。(3)

2.2.2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利用公式(3)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分解,分解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7可知,城市化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最显著因素,贡献率是51.29%。说明省际的城市化差异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扩大的因素。法律环境是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贡献度是34.64%。省际个体效应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三大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贡献度是-29%,从贡献率的符号可知省际个体效应的差异是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信用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四大因素,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贡献度是11.04%。从贡献度符号可知,信用的省际差异是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农村经济规模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五大因素,贡献度是-11.1%,贡献度符号为负,说明农村经济规模的省际差异缩小了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农村经济效率是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第六大因素,贡献度是9.59%,从贡献度符号可知,农村经济效率的省际差异是扩大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因素。残差的贡献度是3355%,说明模型不能解释的区域差异是33.55%。模型能够解释的区域差异占66.45%,说明模型设定是比较有效。

3结论及建议

本研究采用3种不平等指数和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方

影响因素的分解结果

影响因素idjjgmjjxlxycshfl残差项贡献率(%)-29-11.19.5911.0451.2934.6433.55

法,对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形成如下主要结论:

3.1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

主要表现为省际行政区域间的差异,三大经济区域间的差异较小,但三大区域间的差距正在呈现快速上升态势。实现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仅仅关注三大区域间的差异是不够的。现存的诸多研究集中于探讨如何通过向中西部注入资金及优惠政策向中西部倾斜,以此促进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表明,缩小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应该更加关注省际间的差异,因其贡献了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的绝大部分。

3.2城市化是制约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根据《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调查报告》,2010年中国城市化率达到34.17%(按非农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数计算),但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位列前3位的上海、北京、天津的城市化率分别高达88.86%、78.71%和61.11%,这凸显出城市化的省际差异十分严重。切实有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省份的城市化水平,有助于提高这些地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但这绝不等同于急功近利地盲目提高落后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而应该是一项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经济发展规律的系统工程。

3.3法律环境因素是导致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的第二大因素

为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应注重提高落后省份法治水平并改善执法环境。提高落后省份的执法效率和质量、加强农村金融监管并增强投资者保护力度,将有助于提高落后省区的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实现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

3.4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问题,还应关注省际个体效应

尽管落后地区在地理环境及资源禀赋方面先天不足,但可通过改善这些省区的基础设施及提高巿场化进程等措施,用后天努力来弥补先天不足。

3.5高度重视信用等非正式机制对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的作用

守信观念差的地区,必将遭致农村金融机构的“用脚投票”,加剧农村金融资源外流。为缓解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就需要逐步提高农村金融发展落后省区居民的诚实守信意识。如何有效构建激励相容的信用奖惩制度是关键所在。还应注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构建信贷担保机制及保险制度,尤其应不断发展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3.6农村经济发展差异也是制约农村金融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

缩小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不应仅仅关注农村经济量的发展,更应关注质的提高。稳步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生产率水平,能有效遏制农村金融资源外流,提高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失衡也将起到一定的纠偏作用。

参考文献:

[1]黎翠梅,武蔷薇.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比较分析[J]. 财经论丛,2010(11):42-49.

[2]温 涛,熊德平.“十五”期间各地区农村资金配置效率比较[J]. 统计研究,2008,25(4):82-89.

[3]黎翠梅,曹建珍. 中国农村金融效率区域差异的动态分析与综合评价[J]. 农业技术经济,2012(3):4-12.

[4]Fields G S. Accounting for income inequality and its change:a new method,with application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in the United States[J]. 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2003,22(3):1-38.

[5]Goldsmith W R.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6]Mckinnon-Ronald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Washington DC: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7]李敬,冉光和,孙晓铎. 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度量与变动趋势分析[J]. 当代财经,2008(3):34-40.

[8]瞿晶,姚先国. 城镇居民收入不平等分解研究[J]. 统计研究,2011,28(11):50-55.

[9]Greenwood J,Jovanovic B. Fubabcu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0,98(5):1076-1107.

[10]Pistor K,Raiser M,Gelfer S. Law and finance in transition economies[J]. Economics of Transition,2000,8(2):325-368.

[11]Porta R L,Silanes L D,Shleifer A F,et al. Law and finance[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8,106(6):1113-1155.

[12]Rajan R G,Zingales I. The great reversals:the politics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3,69:5-50.

[13]江春,许立成. 金融发展的政治经济学[J]. 财经问题研究,2007(8):43-47.

[14]蒋水冰. 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D]. 上海:复旦大学,2010:57-58.

[15]饶华春. 金融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城市化进程[J]. 新疆财经大学学报,2009(4):42-45.

[16]Shorrocks F A. Inequality decomposition by factor components[J]. Econometrica,1982,50(1):193-211.

作者:孟兆娟

农村金融区域发展论文 篇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距状况分析

【摘 要】通过分析我国四大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可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在各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别,呈现非均衡状态。造成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区域差距的原因有经济发展水平、政府因素等。要促进农村金融和经济发展,就必须结合区域经济政策相关理论,运用合理的区域金融政策。

【关键词】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距

本文依照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提供的一套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从区域层面上对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衡量和分析,对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有重要意义。

一、各区域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金融发展指标。我国农村金融资源在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别,呈现非均衡状态。东部地区农村信用社存贷款总额远远高于其它地区,农村金融相关比率也高于其它三大区域。而东北三省作为农业大省,农村金融发展在总量上看落后于其他地区,缺乏资金来源和信贷支持,很多项目难以实施,限制了其农业经济本身的发展。各区域农村金融上的差距,限制了欠发达地区消费和投资的增长,影响了区域之间农村金融的协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2)结构指标。一是收入比。2012年我国四大区域的农村收入比均超过2005年,说明金融机构在组织和动员经济剩余的能力方面有所增强。西部地区2005~2012年之间,农村收入比上升了35个百分点,说明西部大开发政策推动了西部农村金融规模的扩大,促进了金融中介储蓄运用的效率。二是存贷差与存贷比。农村地区在2003~

2012年均表现为存差,并且存贷差处于上升的趋势,农村资金是净流出,经济剩余比较多。2003~2012年,中部和西部的存贷比呈现出下降趋势,各区域之间差异不大。从2003~2005年,西部地区的贷款-存款比率最高,东部最低,从根本上看,东部有些地区农村经济发展较快,资金来源多元化,东南沿海有些地区有外汇流入,外汇占款较多。

二、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差距的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是由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造成的。各区域经济发展决定了各区域金融的结构与规模,在经济发展发达的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较大,除了更多的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数目以及农村金融资产的规模都会相应扩大和发展,这些作为对农村居民需求的回报。相比而言,我国东北、中部和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较低,作为经济主体的集体经济和农户个人支付金融机构进入的固定费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使得农村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发展缓慢,金融市场相对滞后。(2)各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包括农村经济)在整体上的资源配置方式、运行机制、经济发展战略都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于市场化进程的非同步性,在各区域之间表现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推进的过程,赋予不同区域不同的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3)政府行为的区域差异。我国四大区域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政府行为也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制度安排的不同导致金融发展呈现非均衡状态。从地方政府来看,为了本地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必然会展开对资金的争夺,一般表现在对投资机会的争夺上。而地方政府之间具有不同的政治影响力、经济发展及控制力,在争夺金融资源的博弈过程中,东部发达地区肯定有优势,这种行为差异,使得中西部落后地区金融环境相对恶劣,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政府行为对金融机构的外在作用。

三、运用合理的区域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在总体制度安排上体现区域差异。对金融发展较为充分的东部地区而言,因为资本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比中西部、东北地区大,逐步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应主要依靠合作金融和商业金融的力量,以巩固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成果,保持其货币化、市场化程度,稳定农村金融发展秩序。而对欠发达地区,利用正规的商业性金融成本较高,风险较大,加上农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必须充分利用政策性金融的优势,强调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扶持和帮助。(2)在具体政策工具上体现区域差异。区域金融目标的实现需借助一定的政策工具,我国的金融政策工具通常指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由于我国农村地区金融市场不发达,地方政府不准发行公债,所以公开市场业务对区域金融调节能力较弱,很难应用到缩小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上。除三大法宝外,央行还可以直接运用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对不同区域农村金融机构的活动进行直接控制。(3)实施有差别的农地金融制度。对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农村金融目前发展的区域差异来说,农地金融制度在实施中必须体现区域化和因地制宜,对于金融市场发展相对完善的东部沿海地区,可以将农村土地抵押市场让位于私人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国家制定详细的调控政策,具体运作完全依靠市场机制。

参 考 文 献

[1]蔡日方,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J].经济研究.2000(10):30~37

[2]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状况分析[J].财经研究.2006(4):103~114

[3]郑长德.中国区域金融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作者:蒋宝珠

农村金融区域发展论文 篇3: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

[摘 要]近年来,农村金融发展迅速,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问题越来越得到关注,区域性差异也越来越明显,而均衡区域的金融发展是目前一项重要内容。金融资源是基础资源,金融发展对农村的整体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导致各地区发展不平衡、落差大、缓慢等现象产生,阻碍了金融的整体发展速率,造成了巨大损失。金融区域差异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下面进行主要针对因当前形势而产生的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

[关键词]中国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15

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背景

目前,“三农”问题越来越突出,成为衡量社会均衡发展的一把标尺,是改善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均衡发展农村金融的一个切入点。2013年国家再次强调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越来越得到国家重视,农村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命脉和发展前景。如何合理地进行资源的配置是目前主要探讨的一个内容,也是关系农村金融发展的根本问题。

2 我国农村金融区域发展差异概况

目前,大部分农村还是取得了较大发展,但也存在差异,东西部地区农村发展对比差异大。主要体现为东部地区虽有足够资金却无法有效运转,而西部地区却恰好相反。东部落的某些发达地区在金融方面大力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如农商银行、农村信用、信贷公司等,自然而然带动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但也产生了资金阻碍的问题。西部地区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农业发展,由此也产生农业对资金产生较大需求而导致资金的短缺。农村的区域发展差异对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对经济的损失也是相关联的,影响着整个区域的发展速率,由农村产生的经济问题亟待解决。针对金融的不稳定性和波动性,均衡金融发展和合理配置资源是目前调节农村金融地区差异的一个主要途径。

3 影响因素

地区金融教育水平的深度,直接影响着地区的金融健康发展。目前,百姓的生活中越来越多的接触到金融方面的消费产品,能清楚了解到这个领域的用途对百姓的生活提供便利。农村对金融知识的匮乏直接导致了地区的金融发展障碍,阻碍了经济发展。在金融机构工作人员方面也应做足金融教育,以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错误导向。提高农村金融深化程度,让农民懂得如何使用金融方式来完善自己所需,如何只用自己的经济权益来发展。地区金融教育水平的深化程度直接影响着地区金融的健康发展,是造成金融发展地区差异的一个主要因素。

农村金融缺陷造成农村发展滞后,导致区域的差异性。金融制度不完善使得农村金融发展区域差异越来越大,东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落差越来越明显。农村的金融机构单一,在服务上存在不足。就农业发展银行来说,服务范围小,业务发展空间也越来越狭小,主要呈现一种封闭式的金融管理。农村信用社也有严重的制度问题,如资金规模限制、业务品种单一、结算条件复杂等问题普遍存在。金融制度的缺陷也导致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完善地区金融体系能避免农村金融发展的大起大落,对减轻地区金融差异有着重要作用。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地区性金融发展差异明显。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区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有地理位置、人口素质、国家政策等方面的原因。优越的地理位置是区域发展的先天条件,不同的地理条件主导着不同地区的发展方向。人口素质间接地带动了经济发展,人们对金融发展的区域性差异应有深刻认识和领悟。思想观念的加强对区域的经济体质的完善至关重要,百姓的带动作用对对区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国家政策的改良和实施力度直接影响经济效益,需全方面的发展经济,加大人才的吸引力和创造力,能有效监督管理金融的发展轨迹,改善欠发展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均衡各地区金融发展。

4 结 语

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我国目前的形势,想要迅速缩小地区差异是很难的。当务之急是尽量避免差距的扩大,控制住局面的恶化,然后采取措施减小区域性之间的差异。地区之间的均衡发展对中国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减小农村金融发展的地区性差异能有效改善中国的整体发展状态。需要通过完善我国的生产力布局机制、加强金融教育、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改善金融缺陷等措施来解决当前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问题。小到村民个体,大到国家政府,各个阶级的相关部门都应关注整体的发展,加强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促进各农村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同等提升。

主要参考文献

[1]杜家廷.中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财经科学,2010(9).

[2]黄燕君,钟璐.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基于浙江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系统工程,2009(4).

[3]王定祥,李伶俐,王小华.中国农村金融制度演化逻辑与改革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0(11).

[4]王修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比较[J].经济地理,2007(2).

[5]胡志远,欧向军.基于泰尔指数的江苏省区域差异多指标测度[J].经济地理,2007(5).

[6]洪正.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可行吗?——基于监督效率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2).

作者:彭翔宇

上一篇:企业预算管理会计论文下一篇:中小企业管理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