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2022-04-15

教师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要发展学校教育,首要前提就是要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为此,武汉市吴家山第五小学积极创设平台,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知识体系,努力打造一支智慧的、适合孩子成长的教师队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篇1:

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摘 要:调查显示,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具有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愿,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教学的技术基础,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新建本科高校缺少信息化教学的氛围,大多数青年教师缺少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基本知识、方法与策略,未能很好发挥信息技术在推动高等学校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解决的办法是:领导重视,政策激励,努力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持续开展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关键词: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与对策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不会自动对教育产生影响,只有应用信息技术的人(主要是教师)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能对教育产生深刻影响。占全国普通本科学校数量一半以上的新建本科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如何,将对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一、信息化教学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对高校教师提出新的挑战,一方面来自师生面对相同的信息化环境,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化身被改变;另一方面随着新的教育思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不断涌现,师生知识结构与素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此,对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实施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需要教师充分设计、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不断优化教与学的方式,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近年来,许多学者[1][2][3][4]不断探索,试图对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构建,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还没有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解达成共识。本文重点参考李天龙[5]关于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构成的研究,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包含两个层面:一是中宏观层面,包括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信息化教学实施能力、信息化教学监控能力、信息化教学效果测评能力。二是微观层面,包括利用多媒体软硬件环境实施教学的能力,如设计与制作多媒体课件,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媒体综合平台、微格教学设备、电子白板等)实施教学;网络教学能力,如网络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基于网络的授课、辅导、作业布置与批阅,利用网络综合教育平台、网络交流工具(QQ、email、MSN、博客、微博、微信等)开展教学与辅导、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合作交流与探究式学习等;运用虚拟现实技术(VR)或仿真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如设计基于临境技术下的合作与探究式学习环境,开展虚拟与仿真技术的教学与训练等;利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iPad等)开展现代化教学的能力;结合具体课程进行教学设计、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并应用微课、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实施反转课堂教学实验与实施教学的能力。

二、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现状

1.设计研究

本研究选择了陕西省1999年以后新建的9所本科院校(含民办本科院校2所),针对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采用了结构性与半结构性结合的方式,共涉及39题,分为基本信息、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信息化教学中的知识与技能、信息化教学的发展与创新等四个部分。问卷编制后听取了从事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行政管理等领域的7名专家的建议,并选择了从事不同学科教学的10名教师试测,根据专家建议和试测结果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此次调查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形式,剔除无效问卷后,直接参与数据统计的有效问卷144份。调查样本分属不同学科、不同类型学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基本信息如表1。

2.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1)教师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意识与态度

本部分问题围绕青年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的意识、意愿与态度进行设置。调查显示,77.78%的教师经常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分别有47.22%、50%的教师认为使用信息技术后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或有提高。愿意使用新技术进行教学的教师达94.44%,但是在教学中能非常熟练将信息技术融合于教学的只有5.56%。在回答“你认为在教学中应用好信息技术的关键是什么”的问题时,分别有44.44%和33.33%的教师选择了“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两项。

同时在与教师交谈中了解到,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的意愿非常强烈,但也由于教学任务繁重、科研压力较大等原因,教师对教学的投入相对不足,尤其主动设计与开发适合本学科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教师不多。

(2)教师的信息化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师认为在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信息化教学氛围”、“欠缺教学理论与方法”、“没有教学环境”等,选择“不会制作多媒体课件”或“不会使用设备”的只占8.33%、19.44%。可以看出,对青年教师来说,基本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技术能力,但是如何用好信息技术以及创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氛围需要引导,尤其新建本科院校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开办了大量的非师范类专业,为了满足专业教学需要,各高校都引进了大量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缺少基本的教学知识与理论,导致在教学中很难合理、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

在设置的“教师对教学相关理论和软件掌握程度是否需要培训”的矩阵多选题中,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知识,一半以上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教学设计理论与方法、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 等三个项目认为掌握“一般”。关于信息化教学技能方面,69.39%的教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项目选择“一般”和“较差”,“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的使用”,教师们觉得最不熟练。可以看出教师最需要培训的是,信息化教学评价、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教学应用。

(3)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发展与创新

教师职业成为专业已成共识。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通过专业学习与专业实践获得。专业学习更强调专业知识的习得,重视教师职前的正式、系统的学习,以及职后的非系统学习,如短期培训、基于各种资源的问题解决式学习等。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必备的基本能力。调查显示,“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能力(80.56%)、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与开发能力(88.89%)、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80.56%)”,教师认为是从事信息化教学必须具备的最重要能力。

教师教学具有复杂性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进行创造性地教学。虽然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意识强烈,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还有待提高。调查显示,青年教师“小组合作学习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活动”采用较少,说明青年教师较少采用除教授之外的其他教学方式。同时对教师“采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学习场景、有意识引导学生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需要不断提高。

三、新建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策

1.领导重视、政策激励

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报告中指出,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重在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并且提出“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高等学校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只有教师具备了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使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可能。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比重较大,可以说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高校领导,应结合新建本科院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制定学校信息化教学与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发展规划,投入人力、财力,有计划、分步骤地落实规划目标。

同时,学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激励政策,例如,对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中取得成绩的教师予以奖励,或在教师评定职称时给予政策倾斜;制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的政策;通过举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大赛、多媒体课件大赛、微课设计与制作大赛、网络综合平台使用先进个人评选等活动,激发青年教师参与信息化教学实践与研究的热情。

2.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

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是学校创建信息化教学文化的前提。文化是什么?文化很多时候都是浸润在我们生活当中而不被我们发现的东西。如果把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作为一种思想、一种观念、一种方法、一种文化,那么,融合会给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带来许多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认为是课程教育文化与信息技术文化的双赢。[6]两种文化融合的结果促使传统教学结构、教与学方式发生转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调查发现,63.89%的教师认为缺少信息化教学的氛围,这种氛围一方面表现在缺少适合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环境,另一方面体现出新建本科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宣传与对师生的影响还有待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营造,其一,需要学校加强教学信息化软硬件建设,同时需要有一支本领过硬的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建设队伍,负责学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尤其在软硬件建设、管理、维护方面应为教师信息化教学提供保障。其二,应营造信息化教学的氛围,使教师在此氛围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率,促进人才培养。

3.持续开展有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培训

高校青年教师80%以上都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尽管在专业知识方面青年教师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教学的基本素质与技能方面还显得欠缺。十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引进了大量的青年教师,没有经过助教等基本的教学环节的训练就直接走上讲台,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同时,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来自非师范专业,他们在职前没有经过教师教育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且许多高校对新进教师的培训也仅仅采用讲座形式,开设了高等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法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培训效果不明显,不能较好地解决高校教师“如何教”的问题。[7] 因此,对大学青年教师开展有效的教学培训非常有必要。

调研显示,教师认为培训是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结合目前很多高校开展的培训现状,需要进一步改进与优化。①培训内容应具有选择性。调查显示,信息化教学基本知识方面,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与策略、信息化教学评价的方法”等有培训需求;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技能方面,教师对“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教学、微课的设计与制作、Flash的教学应用”等不熟练,需要加大对上述内容的培训。②培训策略与方法应具有针对性。一方面应结合教师从事的不同学科、根据教师信息化教学基础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培训,例如,文理科教师、师范与非师范教师应设计不同的培训内容和策略;另一方面,应加强具体教学案例培训,调查显示,教师反对纯理论的讲座式培训,不是教师不愿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策略与方法,而是教师最需要的是如何采用此方法指导具体课程教学的实践。③培训方式的灵活性。各高校可以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面授与网络培训相结合、教师自学和个别化辅导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4.教师应坚持在教学实践中自觉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什么?一言以蔽之,“今天你停止学习,明天就会停止做教师”。[8]信息化社会,知识更新非常迅速,师生面对相同的信息资源,某种意义上讲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教师不学习只能掉队、只能被赶超。教师需要适应信息化教学的需要,除了学习本专业知识之外,还要学习教育教学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等。知识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分,显性知识可以以文本的形式获取,但隐性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者的感悟和实践才能习得。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实践性知识的获得更为重要,这些知识来源于教学实践,反过来又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另一途径是教学反思。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在1989年提出了“成长=经验+反思”的教师成长公式,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不能促进教师获得良好的发展。[9]教学反思为教师提供多角度审视自己的不足,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的思考,如反向思考、返回思考、反复思考等。一方面,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实践中,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回顾总结、吸取教训、改进不足,另一方面教师在反思过程中不断加强教育教学知识的内化,提高运用相关的教学理论、方法、策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勇,祝智庭.信息化视野中的教师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2003(6):25-27.

[2]顾小清,祝智庭,庞艳霞.教师的信息化专业发展:现状与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4(1):12-18.

[3]彭立.有效教学——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5]李天龙.高校青年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与对策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3(6):35.

[6]杨哲.让整合成为一种习惯[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6):1.

[7]艾述华.“教学学术”领域下大学教师发展新解读[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5):93-96.

[8]杨哲,钟生海.农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任重道远[N].中国教育报,2010-2-4(4).

[9]庄辉明.明天的教师——师范生必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编辑:鲁利瑞)

作者:杨哲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篇2:

教师专业发展知识体系构建的有效路径

教师专业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要发展学校教育,首要前提就是要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为此,武汉市吴家山第五小学积极创设平台,构建教师专业化发展知识体系,努力打造一支智慧的、适合孩子成长的教师队伍。

用丰富的活动激发教师的教育情怀

學校利用每周一职工大会时间,定期开展教师学习经验交流分享活动,提升教师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每月定期举行一次读书分享会,主题有“悦读阅千载,分享纷感恩”“奋斗有我,为爱发声”“悦读,阅文”等,全校100多位教师热情参与。还有教师培训返校后进行收获的分享、获奖后的经验分享等,让每一位教师都收获满满。

学校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纽带作用,维护好教师的合法权益。学校定期安排教师进行体检,密切关注教师的身体情况。工会组织深入到教师中,与他们接触交谈,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组织各种文体、培训等活动,在学校建立心理健康室,为教师提供调整身心、疏导情绪的场所,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和科研中去。

多种多样的活动丰富了广大教职工的业余生活,让教职工之间有互动,提升了团队的凝聚力,激发了大家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让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享受集体活动带来的幸福感。“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大家携手共进,一起做有情怀的教师,一起创造和谐美好的明天。

用各类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每周五下班后,学校开展青年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希沃”等软件系统的实操、“班级优化大师及电子班牌”的实践应用、“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希沃易课堂、希沃白板备课的综合运用等。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有效地提升了教师开展互动式课堂的能力。

学校坚持人才资源“引进来”,优秀成果“走出去”。如引进“黄鹤英才唐静名师工作室”,且多次举行“承五自文化,研高效课堂”名师工作室系列活动。每学期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青年教师汇报课及课堂教学比武活动,加强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通过说课、听课、评课,全方位展示青年教师的教学素养与能力。学校将以面对面磨课为主要特点的ITEC校本教研模式进一步改造升级,构建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微课例”教研模式。教研活动聘请语文、数学学科的特级教师,采用“专家指导备课-听课、评课”的模式,定期指导教师的校本研习。以学科组为单位,结合“微课例”教研形式,在全体青年教师中掀起线上、线下教学研讨的热潮。

一个学校能不能成为名校,不在于有没有先进的设备,而在于有没有一批教学技能精湛的教师。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要不断修炼自己,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做一个有追求、能担负起学校发展的人。

用专家优质资源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

学校遵循“老帮新,新促老”的理念,不仅高度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还注重老教师的教学能力创新。学校将各学科年龄在35岁以下的教师纳入培养对象,以“五个一”(拜一个师傅、精读一本书、上一节公开课、主持一次校级教研活动、完成一篇学科论文)的活动为载体,持续开展培养活动。

学校每周五固定举行青教班培训,邀请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毛齐明、湖北省特级教师、武汉市劳动模范李光杰、武汉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张汉强等多位专家学者,为学校教师开展了数次干货满满的培训。

华中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主要围绕教育心理学授课,比如点拨青年教师回到教学的原点,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去感受,从而达到高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目标;比如从学习的定义、类别和学习理论的基本流派三个部分对学习进行深入的阐述;又如围绕着“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如何让学生喜欢自己”两个话题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还有行为主义、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和操作条件反应的应用,以及“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与榜样教育”等,每一次的教学讲座,毛教授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专业成长历程,运用丰富翔实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剖析。

张汉强所长多次为学校青年教师带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基础、儿童行为塑造的操作要领等,多次的讲座帮助教师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行为的塑造及矫正能力,更好地用专业的视角理解和教育孩子。探行为之成因,明理论之力量,进一步认识儿童的行为,帮助教师更好地以科学的视角教育孩子。

教育理论凝聚了许许多多实践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集中反映了当代教育发展的水平,体现了时代精神。通过理论学习,将大大提高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工作热情和自信,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最好的理论,必须是在实践中产生,或者是在实践中验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完善理论,相互融合,为教师的理论研究开阔思路,也具备较强的指导意义。

用小课题研究培养教师的研究能力

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发展教育科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为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努力提升工作质量的基础上,举办、承办了区级、校级各类教学研讨等活动,正是全体五小人身上那灼热的信念、沸腾的血液和永不熄灭的努力之火才让这些活动能够圆满成功。一年来,学校力求发展特色学科,英语特色学科、体育足球特色学科积极申报并创建;学校努力打开教研之门,全区电子书包培训会上,学校老师分享了电子书包和手写板的课堂应用,经验辐射到了全区各学校;也多次承办了区级高校课堂展示活动及区级各学科教研活动,充分展现了学校教师的风采。同时,学校教师还积极参加市、区级的学科专项培训研讨活动,助力个人专业技能成长。

在课题研究方面,一是鼓励教师人人有课题,铺开课题研究面;二是开展课题研究培训活动,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保证课题顺利结题;三是吸纳青年教师进入学校课题组,给予无课题教师研究机会。

如今,教育面临着新形势、新发展、新任务,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教师教育改革和教师职业发展的趋势。构建教师专业化知识发展体系,不仅需要学校提供平台支持,更需要教师个人努力,实现专业成长。对此,必须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努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目标。

(作者简介:王幸峰,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五小学校长;毛齐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成政文,武汉市东西湖区吴家山第五小学教师)

责任编辑/李慕绚

作者:王幸峰 毛齐明 成政文

青年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论文 篇3:

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发展历程分析

摘 要:教师是教育事业的首要资源,因此搞好教师教育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环节,更是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有力保障。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不断完善,这都得益于我国教育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本文以教育政策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政策文本,通过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内容分析法,以多维的视角全面剖析与解构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演变的规律,力图归纳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因素,探索其中的不足,以期为今后的教师教育政策的发展与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教师教育;政策;变迁;分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当下这个大变革时代,我国的教师教育政策也经历了不断演变与完善的过程。本文截取了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40余年的教师教育政策方面的变革,尝试从政策文本的分析与解构入手,对40余年的教师教育政策的沿革进行梳理,以期能够从政策当中找寻到其中发展与变革趋势与取向,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政策体系的完善与充实做出努力。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教师教育

2001年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其中特别强调“要完善教师教育体系”,这是我国在政策文件当中第一次出现“教师教育”一词,这也标志着以前一直沿用的“师范教育”一词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教师教育”替代了“师范教育”成为了新时代的新的发展趋势。其后,我国又出台了相关的规定对“教师教育”作了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使之在意义上更为丰富。如将教师教育分为职前教育、在职教育与职后教育不同阶段,其目的是为了体现“终身教育”的思想,这也使我国的教师教育与国际接轨,更符合时代发展潮流。

(二)教师教育政策

目前学术界对于教师教育政策的概念界定不一,一部分学者认为教师教育政策是关于教师职前培训、职后培训、教师政策法规三位一体的一个体系;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教师教育政策应该区分广义与狭义的感念,广义的教师教育政策包含我国为了发展教师教育所制定的一切政策法规,而狭义的概念则只包含教师教育的行动依据与准则。笔者倾向于将教师教育区分为广义与狭义的概念,本文所探讨的教师教育政策是广义上的教师教育政策。

二、我国教师教育政策演变历程

(一)恢复与调整时期(1978—1984)

上世纪70年代的10年浩劫使得我国在教育以及教育人才方面都受到了极其严重的影响。1977年后,我国恢复高考,同时对教育事业抓紧整顿,对教师的教育也提上议事议程。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提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个时期我国颁布了《关于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的意见》,这个政策的颁布成为了这一时期教师教育政策恢复与调整的标志。

这一时期,教师教育政策主要是恢复并加强对师范教育的之前培训,大力发展各级师范学校,扩大招生,为各级学校提供教育人才保障。在恢复与调整师范教育的职前培训(师范教育)的同时,也积极推进在职教师的培训,着意完善与提升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培养合格人才。这一时期颁布的重要政策文件还有《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在职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教育学院建设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等。可以说,这一阶段我国的教师教育政策都是有关恢复与调整中小学教师的职前与在职培训方面的,力图完善对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二)探索、改革与发展时期(1985—1992)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了空前的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也随重视起来。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我国的教师教育开始进入探索、改革与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教师教育政策呈现出这样的变化:第一,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走向制度化。这一时期颁布了《关于加强在职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对教师的在职培训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予以保障,还在1992年颁布了《全国高等师范学校师资培训“八五”计划要点》。第二,将中小学教师的培训逐渐转移到继续教育上。第三,开展对于中小学校长的在职培训工作,明确提出对中小学校长进行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如1989年印发的《关于加强全国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的意见》就以政策性文件的形式对校长培训的内容、方式等都进行了详细阐述。

(三)转型完善时期

随着探索、改革与发展时期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不断发展,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开始进入转型完善的新时期。这一时期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与《教育法》,两者都以立法的形式为我国的教师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另外,我国教师的岗前培训开始走入了政策制定者的视野,这标志着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在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当中取得了新的突破。此后,关于教师教育的各类文件当中都对教师的岗前培训作了或多或少的强调,“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岗前培训”规定,就是在1999年所颁布的《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被首次提出的。同年还颁布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明确区分了教师教育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可见教育政策已经向更为深层次推进,也更加全面化、系统化。更为突出的是广大农村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开始受到了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并在政策方面给予了一定的倾斜。

(四)新时期的新发展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的教师教育政策也有了更为明显的变化,这主要反映在课程改革与教育体系发展方面:一方面课程改革使得教师教育要随之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在不断改革的过程当中,传统的封闭式的教师教育体系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变得更为开放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而这也就促使教师教育体系更为开放。如2003年颁布的《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强调“要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师范院校改革,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其后又印发了《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对“全面推动教师教育”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也就宣告了教师教育进入更为灵活、开放的阶段,并逐步向终身化、一体化方向迈进。另外,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专业化的需求也更高了,因而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对教师进行新课程方面的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得教师培训更为具有科学性与针对性。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教育政策又對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提出了明确的规定,以使其与社会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

(五)创新突破时期(2007至今)

这一时期,随着互联网与大数据以及各种新型技术的运用,教师教育体系更为开放,教师培训与新课程的培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一时期最为突出的焦点在于2007年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回归,教师培训已经从传统的对教师的培养发展到对骨干教师以及教育家的培养方面,这对于整个国家实现教育公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6年发出《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以及2009年再次发出《关于继续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提出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特岗教师”的培训计划,使广大优秀的师范毕业生能够深入到贫困地区,落实教育优先均衡发展的战略规划。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更为深入地开展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提升广大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

三、对于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反思

(一)问题与不足

首先,一些教师教育政策缺乏对现实的关照。一般来说,政策的制定都是以现实为基础的,但是如果对于现实缺乏足够的考量的话,就会造成“看起来很美”,接过却因为政策缺乏现实的支撑而变成一纸空谈。这就需要政策制定者一切从实际出发,对现实进行深入的考察,使目标具有可行性,从而使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对于政策的实施环节还需要进行周翔的安排,因为政策的实施是要以现实为目标、以全体教师为对象推进的,因此不仅要考虑到城市的教师,还需要考虑贫困地区的教师,使政策更加全面而周密。其次,教师教育政策内容缺乏均衡性。通过对教育政策的梳理及归纳可以看出,我国教师教师政策在内容方面缺乏均衡性。教师教育政策应该在职前、在职以及职后培训方面共同着力,而从目前所颁布的政策来看,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偏重于对教师职前的培训,这从政策颁布的数量上就可以明显看出来,而对在职以及职后培训方面显得重视不够。另外,偏重于对城市教师,对农村以及少数民族教师的关注较少。最后,部分教师教育政策在内容表述方面比较模糊。一般政策的实施都是围绕着实施者、接受者以及政策保障等方面进行的,而从笔者对于政策文本的解读来看,部分教师教育政策在内容表述方面比较模糊,这样就会导致政策在实施过程当中出现一定的偏差。

(二)完善政策的建议

首先,完善对教师教育政策的调研工作。根据笔者上文对教师教育政策的分析可以得出,要使教师教育政策能够得到切实的执行,就要在政策颁布之前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工作。这一方面是为了防止政策与实际脱节,发挥不了作用;另一方面是对现实的切实关照,只有这样,制定出来的政策才能够切实保障所有教师的切身利益。其次,注重教师教育政策的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政策的实施以可执行性与可操作性为原则,因而在制定教师教育政策的过程当中,必须要具有可操作性,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与政策,在表述方面要做到准确、详实,不能似是而非,含糊其辞。最后,具有均衡性。如笔者在前文所分析的那样,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其包含职前、在职以及职后培训三个方面,因而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不能出现偏颇,导致整个体系的不均衡。

参考文献:

〔1〕曲铁华,王美.近三十年来我国教师教育政策变迁的特点、问题与解决路径[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2):82-87.

〔2〕曲铁华,崔红洁.我国教师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及特点分析——基于(1978-2013)政策文本的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12):56-62.

〔3〕劉要悟,李崇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变迁之取向、走势和动因[J].当代教师教育,2012,(03):22-28.

〔4〕古翠凤.基础教育教师政策变迁路径成因分析[J].教育观察,2012,(07):51-53,73.

〔5〕盛明科,朱玉梅.我国教育统筹发展的政策变迁:问题及改进思路——基于1979年~2013年国家教育政策文本的分析[J].理论探索,2014,(04):75-79.

〔6〕魏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政策变迁的文本分析——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学术月刊,2010,(09):45-47,99.

(责任编辑 姜黎梅)

作者:韦地

上一篇:国际投资政治风险评估论文下一篇:药厂财务管理信息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