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语文教学论文

2022-04-17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即美化教育、情感教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心理情感和审美意识,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宗旨就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中学生语文教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生语文教学论文 篇1:

中学生语文教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改和素质教育蓬勃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加强和重视中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既是未来社会法的要求,也是使学生真正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本文通过了解中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能力培养的因素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合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关键词:初中语文; 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策略

前言: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给予足够重视。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课堂教学已经不再是学生学习、掌握语文知识的唯一途径,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渠道也层出不穷,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需求,因此,为了给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有力保障,必须要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此,广大语文教师不仅要积极转变、完善教育理念与模式,还要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自己学习环境,为其传授科学、新颖的自主学习方法。

一、优化教学模式,增加课程弹性

为了全面适应教育、时代发展需求,首先教师就应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积极实施现代化的教学模式管理,能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增强其自主学习意识。同时,还要注重寓教于乐,在课堂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拓展教学内容,将其与学生关注度较高、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好奇心,以来对教材内容做出补充,增加教学课程的趣味性与新鲜感。此外,学校也可以设置一些其他语文课程,如,欣赏语文电影、音乐,也可以组织学生运用语文开展一些互动交流,这些都有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构建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

环境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情况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充分体现出了环境的重要性。而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也逐渐成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组成部分。在现代化教学模式前提下,教师应通过对学生学习环境的不断完善来促进其自主创造能力的逐步提升。而教师作为改善学习环境的关键要素,其对课堂教学氛围的不断活跃,能够大幅度降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枯燥程度,不仅有助于培养、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信心。此外,教师还应不断加强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整合,从而不断为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注重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增强

对于语文课程教学来讲,教师应结合学生个体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针对性的培养。比如,对于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学生,教师就应着重传授其背诵生字词、预习语法的方法等专业知识;对于实践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相关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都应对如何培养、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综合考虑,如,日常生字词、课文的朗读,或者是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多关注一些实践能力较差的学生,以及一些日常学习中不爱讲话、喜欢沉默的学生,由浅入深的对其进行提问,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初中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也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与信心。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在日常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科学合理学习习惯的培养,比如,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本节课程结束后要做好总结与巩固,并采用提问、抽查的方式来督促学生。同时,还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多创建一些师生互动的机会,从而让每位学生都可以参与到各项学习、探究活动中,这样不仅能够快速集中学生课堂学习注意力,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也发挥着积极影响。此外,对于预习、复习来讲,教师应制定出适当的奖惩机制,让学生在结束一整天的学习活动后,能够自觉的总结、巩固相关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逐步提升。

五、激发兴趣,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人获求知识、探求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只要学生对某件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专心致志的去完成,从而取得丰硕的累累果实。这种浓厚的兴趣是主动的、自主的过程,学习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亲自去发现、探究所学的知识和规律,发现探索方法,通过发现的过程,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初中语文教材是集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好教材,每一个模块下分为若干单元,而每一个单元均涉及一个有关主题,这些主题又涉及到世界各国的名人传记、各国风俗习惯、体育赛事、旅游景点和环境保护等方方面面。这些主题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主题变为学生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我们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的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课堂带来的勃勃生机,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课是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的学科,对青少年的智能、情感、意志及个性品质的发展影响极大。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一方面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悟人生;另一方面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干预社会并实现自我完善,因此语文教学除了讲授基础知识,进行基本训练外,更有它塑造灵魂、陶冶身心、鼓舞人生的任务,所以我们应树立“人的发展是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的观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文化积淀。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一些活动,如“自我介绍”、“讲故事”、“新闻发布会”、“一事一议”、“背诵唐诗”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每次由一名同学表演,轮流进行。这样既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也增加了他们的文化积淀,慢慢就会尝到根须伸进土壤的塌实和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爱上语文课的。

结语: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新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将其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合理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参考文献:

[1]徐慧.浅谈自主与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8):116

[2]赵江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J].新课程(教研版),2009,(07):45

[3]齐梅,唐甜甜.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因素及其培养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06,(09):67-68

[4]王枝俏.初中语文自主式教学应唱好“三部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8):89

作者:尚进荣

中学生语文教学论文 篇2:

浅析中学生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

所谓美育,即审美教育,即美化教育、情感教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培育符合人类崇高理想的心理情感和审美意识,从而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科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其宗旨就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那么,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一、朗读——感受美

1.教者范读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教师通过对课文富有感情的朗读,传达作品和谐婉转的韵律,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通过对美的再造想象,再现课文的情境,从而进入作品中的意境,引起心理上的快感和审美联想。教师范读不仅要注重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诵方法,而且要通过范读再现课文的情境,使学生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掌握朗读的方法,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例如梁衡的《夏感》一文的第二段生动描绘了夏天到来时大自然里的美丽景物: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林带上的淡淡绿烟,蝉儿的叫声,火红的太阳,翻滚的麦浪,浮动的热风,等等。范读这一段时,要注重朗读细节的把握:开始读细草、绿烟时宜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而后语速渐渐加快;读到“麦浪、热风”时,应读出一种磅礴的气势,体现出夏天到来的那种热烈、急促的旋律。只有运用这样的朗读方法,才能让文章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之美得以充分体现。

2.自由诵读

要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品所蕴藏的美感,除了听读外,还要让学生自由诵读。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学生能够体味出作品的美感,进入作品的特定意境,从而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例如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通过我的有情范读,学生初步感受到诗句的音乐之美;接着通过充分自由的诵读,感受到作品的意境之美:阳春三月,柳絮飘飞,碧蓝的天底下,一条小船在江上飘荡。诗人在江边送别友人,直到友人的小船消失在天边看不见,最后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向东而流。从而体会到诗人送别朋友时依依不舍、惆怅若失的感情,体验到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再如,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文时,我让学生反复吟诵,自由地想象诗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所描绘的优美画面,学生感悟到全词所表达的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和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

二、分析——鉴赏美

所谓“分析”,是指对课文及其相关联的知识所作的知识性把握,通过把分析的结果有机综合,进行理性的思辨,完满地揭示对象内在的美。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教师对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进行挖掘、分析,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想象;再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例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品读分析这段语句,我们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百花争妍的春天之中,又仿佛在欣赏一幅美丽明朗的水彩画。这幅画,远处可见五彩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翻飞,下有野花活泼俏皮地眨眼。因为作家描绘画面时注入美的情致,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能自然地从这幅灵动的、立体的图画中流溢出来。如此分析,学生能真正理解文章如诗的语言,感受文章如画的意境,进一步领略大自然的美。

此外,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中蔡芸芝的形象: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鲁迅先生在短篇小说《孔乙己》中所塑造的好喝懒做、迂腐可笑而又可怜可悲的孔乙己形象。同时,《背影》中的父子情,《回忆我的母亲》中的母子情,《七根火柴》中的战友情,《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其所表现出来的特有情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有效促发学生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提升其审美鉴赏的能力。

三、训练——创造美

审美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说话与写作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成为评价鉴赏美和创造美的主体。

1.说话

说话是口头语言表达的有效方法,在表现美、创造美的活动中,说话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进行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要训练学生优美的音质、音律,使其说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同时要训练他们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句子的语气,使自己说话更为得体,力求具有语言美。

2.写作

作文是书面语言的表达活动,是综合性的创造性的智力训练。例如学完《一件小事》这篇课文后,我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用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家庭生活中和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位同学对妈妈为自己做的一件小事深有感受,他在作文中写道:“以前妈妈为我做什么事,我都觉得很正常,仿佛是应该的,丝毫没有体会到妈妈对我深厚的情,强烈的爱。现在我才学会体谅妈妈,感受妈妈的真情付出。”通过课文学习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并用作文表现美,学生学会了美的创造。

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语文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并不断加大美育教学的思考力度,从而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美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春华.中学语文美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1999.

[2]钟谷.中学美育及其考核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3.

作者:胡进

中学生语文教学论文 篇3:

关于培养中学生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的思考

摘 要 创新思维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具有十分的重要作用。语文教学从呱呱坠地起,成是培养中国人创新思维的重要一环。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构建创新课堂模式和教学环境,同时创新教学手段。

关键词 中学生 语文 教学 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所在。新世纪,新的竞争,但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实现民族的富强和国家振兴,就必须培养出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一直以来肩负着特殊的使命,而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特殊性地位决定了其在培养创造性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语文教师必须应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观念提出挑战,创新教学模式、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传授课本知识变成多样化的信息和知识的传递,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思考问题、多发现问题;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一、创新教学模式

(一)要营造自由宽松的教学气氛。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以实现学生的学为目的,使之成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之中。要改变“教师中心”、“教师权威”的观念,改变教师就是标准答案的片面观点,营造一种自由、活泼、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好模式,这样学生就会有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才愿去探索,去创造,从而挖掘出自身的潜能。

(二)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

一切创新都来自于问题。学生能否发现问题,是创新的根源所在。学生往往对书上、或带权威性的说法总想如何领会它,记住它,不敢推翻原说另作新解,从而收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正因此,语文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优势,在教学中热情鼓励学生用审视的眼光大胆质疑,敢于批判,善于发现,勇于探索,不盲从,不迷信,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

二、创新教学环境

在教学中,要设置疑问,用一个个的典型例子启发诱导学生分析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比较、归纳,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而获得知识。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求知识、获取知识的快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使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课是一节课的开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一节课上,如果能运用有情有趣、有声有色、新颖别致的教学方法讲授,就能唤起学生探索知识的激情。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师一上课就紧扣教学内容设置悬念,会很快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如讲“汉字构造”时要设计出合理的导入语,比如:“同学们知道世界上的文字分为两大体系:表意体系的文字和表音体系的文字。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那么,汉字是怎样表示意义的呢?学完汉字的构造,同学们就会明白。”设置这样的悬念,激疑激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

最后让学生反复练习,形成技能。整节课,每一个知识点都是教师激思、诱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得出来的,因此整节课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学习主动积极,课堂气氛活而有序。这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促进学习的有效保证。

三、创新教学手段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教室里又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日复一日地吃菠菜豆腐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容,无所不包,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得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效率高,容量大: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此外,还要运用情境渲染法、正误对比法等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更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者:葛 辉

上一篇:病理学医学教学论文下一篇:新时期思想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