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胶制品营销模式论文

2022-04-19

电动车发展中有两个困扰:一个是市场准入,是不是欢迎新的进入者、包括互联网企业,是否允许他们试错和“搅搅局”?另一个是能否突破产业政策规定的品牌企业必须采取“重资产”的生产组织方式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市场推动和市場筛选的结果,大约经历一个“三部曲”的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橡胶制品营销模式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橡胶制品营销模式论文 篇1:

聚胶兴农整合创新破冰前行

截至2015年,云南省植胶面积达856万亩(开割面积约421万亩),产量已占中国天然橡胶产量的50%以上,云南农垦集团作为云南省橡胶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功不可没。自2014年8月云南农垦集团与农垦总局政企分开以来,云南农垦集团已成为完全市场化的经营主体,属于云南省国资委监管的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天然橡胶产业是云南农垦集团核心业务板块,现有天然橡胶种植面积38万亩,8个从事天然橡胶种植加工企业,分别是西双版纳景阳橡胶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农垦普洱云象、红河云象橡胶有限公司,云南农垦集团江城、西盟、孟连、金平橡胶有限责任公司,以及位于老挝的老挝云橡橡胶有限公司。集团形成了橡胶种业、种植、生产、产品质量检验、销售和仓储物流的全产业链格局。云南农垦集团现有橡胶初加工厂33座,年干胶产能35万吨,2015年云南农垦集团共计生产加工天然橡胶17.42万吨,占云南省天然橡胶总产量44.36万吨的39.3%,主要生产标准胶(SCRWF、SCR5、SCR10、SCR20)、烟胶片(RSS1、RSS2)、子午胎胶、高氨浓缩乳胶(CNR)、胶清胶(SCRG)等产品,云南农垦集团拥有“云象”“金凤”和“云胶”3个品牌,其中“云象”“金风”两个品牌是上海期货交易所可交割品牌,具有很高的品牌价值。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云南农垦人创造了在热带北缘高海拔传统禁区种植天然橡胶的辉煌成就,为国家战略物资供应、屯垦戍边维护边疆稳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云南农垦集团着力打造完整产业链。在滇南、滇西南等地大力发展橡胶种植业,同时推进橡胶生产,以橡胶林木资产职工家庭承包经营,实施种植统一规划、技术统一规范、质量统一标准、病虫害统一防治、原材料统一收购、加工销售统一品牌的运作机制和生产经营体系,创造了一整套适合云南植胶自然环境特点的、以环境—品种—措施“三对口”为核心内容的热带北缘高海拔山地橡胶树抗寒高产综合栽培技术,植胶技术成熟先进,单位面积产量1994年以来实现了连续多年亩产超过100公斤,单产高于国内主要植胶地区海南省32%、广东省59%,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依托组织、规模、科技、资源、人员的突出优势,坚持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橡胶树抗寒高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在品系选育、扶优管理、割制改革等多个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云南农垦在天然橡胶种植领域具备获得高产的植胶环境条件,云南植胶区地处内陆,无台风影响,土壤深厚肥沃,且光、热、水条件季节性配合适宜,有效性高,这些都是云南植胶自然环境条件的独特之处,优于国内其它植胶省区的显著特点,是中国难得的植胶宝地。在加工环节实现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做大做强橡胶产业,提升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云南农垦集团在原制胶厂基础上,对加工厂进行改建、扩建或整合,一批规模化生产的现代橡胶加工厂拔地而起,改变了原来点多面广的局面。同时,在链条末端做好营销服务业务,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交易原则,云南农垦集团天然橡胶产品全部通过“云南农垦电子商务交易中心”全远程网络化交易的橡胶现货竞价交易平台进行销售。根据交易规则,产品通过互联网向客户公开进行挂单销售,经网上竞价,发现和确定成交价格后,下单签署交易合同。该交易价格是国内天然橡胶现货最权威的市场价格。自1992年交易中心成立以来,共计上网销售天然橡胶160多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80多亿元。

面对当下的国际天然橡胶行情,寻求突破,首先就要找准问题的关键。云南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迟中华表示,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对农垦的新定位,云南当前橡胶产业的发展水平离可持续健康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产业基地分散,管理粗糙,精深加工水平较弱,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度不够,核心价值被低估,本土企业实力不强,诸多因素严重制约了云南橡胶产业的发展。他认为,在云南省推进跨越发展的进程中,云南橡胶产业迎来了极为难得的历史性机遇。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云南橡胶产业可以充分发挥资源、区位等优势,推动资源整合优化,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加快走出去步伐,延伸产业链与价值链,做强做大天然橡胶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中国天然橡胶的集中产区,天然橡胶产业已经成为帮助农民和农场胶农脱贫的支柱型产业,产区平均经济收入的80%—90%来源于天然橡胶产业。同时,中国天然橡胶的集中产区覆盖了大量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及西南山区,除对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增强民族团结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外,同时也吸纳了大量的社会劳动力,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进一步做大做强天然橡胶产业,云南农垦集团将着力整合资源,从国内外分别引入战略合作伙伴,分别组建合资公司,整合国内外天然橡胶产业资源。整合集团内外营销资源,搭建统一营销平台,巩固和拓展营销渠道,开展大额贸易,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梳理与整合集团内品牌资源,打造集团强势品牌。并继续延伸产业链,整合集团内外科研力量,搭建科技研发平台,拓展现有深加工产品线,适时通过与知名橡胶制品企业合作扩大天然橡胶深加工产业规模,开发终端市场客户,重点拓展国内外知名轮胎制造企业或知名橡胶制品企业。在资本运作方面,实现国内外天然橡胶合资公司分别上市,通过资本运作手段整合国内外天然橡胶产业资源。产业布局也将由原来以国内市场为主,向国内、国际并重转变,加大海外天然橡胶加工布局、胶林资源的掌控,海外业务布局、国际市场拓展力度。

橡胶制品营销模式论文 篇2:

容忍电动车的“革命者”进来“搅局”

电动车发展中有两个困扰:一个是市场准入,是不是欢迎新的进入者、包括互联网企业,是否允许他们试错和“搅搅局”?另一个是能否突破产业政策规定的品牌企业必须采取“重资产”的生产组织方式

新兴产业的发展是市场推动和市場筛选的结果,大约经历一个“三部曲”的过程。

当一项新的技术或产品产业化前景崭露时,投资者和创业者就会从中发现机会,争先恐后地进入,出现“一哄而上”的态势。此时无论是技术、产品、工艺,还是生产组织、商业模式都处于试错阶段,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机会多多,但谁会成功无人知晓。

进入者为获取成功后的超额利润,甘愿拿自己的真金白银冒险一搏。众多进入者“拉网式”的试错、百花齐放地探索,会大大加快产业的成熟。如当年美国、加拿大的汽车公司也曾有2000多家,当今开发电动车、动力电池,甚至无人驾驶的厂家也无计其数。此时政府应当欢迎新的进入者。

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一些技术路线选择适当、创新能力和资金实力强的企业竞争优势开始显现,进入者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一些前景不良、后劲不足的企业逐渐衰落,或向优势企业靠拢、接受并购,或陆续关闭、退出;人才、资金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形成了“大浪淘沙”之势。

随着产品、技术逐渐成熟,竞争更加惨烈,部分企业的产品和品牌赢得用户青睐,市场占有率上升;通过专利、产业标准等优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行业龙头企业“脱颖而出”。

家电行业经历了这个过程,出现了格力、海尔和美的;互联网行业经历了这个过程出现了“BAT”;电子商务出现了淘宝、京东。目前物流行业和共享单车等可能还在这个过程中。

一般来说,这是市场化推动新兴产业从产生走向成熟必经的途径。我们不能用追赶时期的产业政策思维,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以下以电动车的发展来讨论这个问题。

电动车并不是新事物,它已经几起几落。在汽车产业高度发达的美国,在这一轮汽车动力技术革命中脱颖而出的不是通用、福特,也不在底特律,而是诞生于硅谷、是没有任何汽车背景的特斯拉。这再一次表明,革命性替代与原有技术轨道中的佼佼者存在利益冲突,尽管对他们也有机会,但是首先感到的是挑战、是威胁。面对巨大的转型成本,他们往往显得踌躇和犹豫。柯达正是由于反应迟钝而破产。

今天在电动车发展中困扰我国政府和企业的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市场准入,是不是欢迎新的进入者、包括互联网企业,是否允许他们进来参与试错和“搅搅局”?另一个是能否突破产业政策规定的品牌企业必须采取“重资产”的生产组织方式?

传统汽车中的核心技术,如内燃机、变速箱传动等在电动车上已经没有用武之地,原有产业的优势在革命性替代面前却成了“包袱”。电动车的核心技术,如动力电池、电动部件、电控系统等已经超越传统汽车企业之所长,需要在一组技术突破的基础上,附之一个庞大的技术群才能发展起来。这一轮电动车进入产业化时点恰与移动互联网、信息化、智能化交集,极大地扩展了想象空间,吸引了大量创业者和投资人。传统车企研发生产电动汽车关注的是电动化,较少触动汽车作为“移动终端”的定义。

而一些“出身”互联网产业的新的进入者,他们则把电动车看成继手机之后功能更加强大的另一类“智能终端”,是“装在四个轮子上的电脑”。因此,他们对电动汽车有新的定义,对与客户关系有新的思维,对电动车生产方式有新的部署,对电动车营销有新的考虑。他们更愿意集中资源专注新技术研发、创新产品,设计出让消费者有全新体验的电动车;同时贴近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一次性“买卖”,转变为长期的服务与合作;产品的生产则较大程度上利用社会生产能力,自己成为一家专注创新和用户关系的“轻资产”电动车的品牌公司。

在产业的培育期新的进入者对促进产业走向成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是会带来新的理念、新的创意,甚至重新定义产品;二是带来交叉学科的知识和跨界的技术,为形成新的产业链奠定基础;三是大量新企业的进入将加快试错过程,分散试错风险、整体上降低试错成本;四是有新进入者的“搅局”,会削弱既有企业的惰性,鞭策他们加紧跟进;五是从中可能出现一些黑马。

由于汽车有很强的外部性,一直是我国政府监管的重点。政府采取了刚性很强的准入制,“防止一哄而上”、“扶优扶强”。这种准入制度是追赶期产业政策的基本宗旨,一直延续至今。但是新兴产业与追赶型产业的属性已完全不一样。电动汽车是一种革命性替代,这种创造性破坏是很残酷的,冲击的恰恰是既有企业。

在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情况下,由政府“选优”、认定“依托企业”,必将延误产业化进程,甚至无果而终。新的进入者尽管大多数会以失败告终,但他们无怨无悔。政府不应剥夺他们的机会。应当承认,他们参与中成功的部分和失败的部分对产业的发展都会做出不可或缺的贡献。因此政府既不应忽悠企业投资,也不应过度限制。必要时可发布信息,善意地风险提示。

另外,对电动车的市场准入和生产资质基本延续了产能饥渴时期以生产能力、投资规模为主的导向。这已经与当前我国汽车产业的弱点、痛点很不一致。

从实践经验看,这种政策很容易再次诱导企业把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向生产设施,但技术能力、品牌建设却不能与之匹配。经验显示,企业销售业绩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生产能力,如果产品缺乏竞争力、品牌不给力,再大的生产能力也救不了企业。我国电动汽车真正要站住脚,关键的是进一步突破技术瓶颈、掌握核心技术、增强产品开发能力、提升品牌影响力。这类软实力应该成为产业导向的重点。

对于电动汽车企业能不能是“轻资产”,能不能“代工”委托生产,是目前很有争议的一个问题。实际上在制造业领域一直在寻找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组织模式。从单一品种流水线生产,到多品种混流生产,到产品快速更迭的代工生产,不断进步。保障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不是大而全,而是专业化。汽车产业的“代工”早已开始,汽车企业的自制率逐渐降低,现在很多企业也就30%左右。不仅电子电器、轮胎橡胶制品、内饰零部件外购,而且转向机、制动部件、发动机零附件外购,甚至变速器和发动机总成也是外购。那么车身为什么不能外购、总装为什么不能代工?

值得注意的是,当今实体企业、甚至一些制造业企业并不一定都是重资产企业。最典型的莫过于苹果和小米。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越过了“产能饥渴”的发展阶段。包括汽车在内我国很多行业的弱点、痛点已经不在生产能力,而是核心技术、是产品、是品牌,是软实力这条短腿。一些新的进入者看清了这一形势,

在这些新进入者看来,燃油车的发动机、变速箱传动等核心技术已经被电动技术替代,钢制车身也面临轻质材料的挑战,机械部件、结构件等社会生产能力已经很强大,电动车产品的竞争已经由传统汽车生产能力的竞争转向了创新能力的竞争,是否自制已经变得无关紧要。

另外,汽车行业并不熟悉的信息化、智能化正逐渐成为电动车差异化竞争的核心。电动车作为一个移动智能终端,对网联化、智能化的配置水平越来越高,正在成为一个类似手机那样典型的“长尾产品”。其中一个特点就是产品、特别是与信息化有关的硬件和软件更新迭代的速度非常之快,车企与用户的一次性买卖关系将转变成长期服务与合作的关系,迎来营销模式的转型。传统汽车企业的重资产生产线可能成为制约创新的拖累。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分工精细化、生产组织扁平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完全可以支持电动车产品的研发创新与生产制造的分离。

因此,一些新的進入者非常希望采取类似手机等电子产品的生产组织模式。品牌企业放开手脚创新技术、开发产品、监督生产、维护客户关系;代工企业按照产品技术要求组织生产、保障产品质量和快速产品更新;零部件企业则高度专业化,成为小型巨人。品牌企业、代工企业、零部件企业各展所长,把自己的工作做精、做到极致。这可能是我国在电动车行业增强创新能力、强化品牌建设、增强产业链竞争力值得探索的一种模式。

在我国,这种基于信息化、专业化的生产组织形式,在手机等一些行业已经做到了极致,得到了充分验证,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拥有全球最强的实力。苹果、小米等公司的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支持创新,实现高效率、低成本生产方式,是可以和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相衔接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最近国务院提出要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清除各类制约社会投资的显性和隐性障碍”。中国电动车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各国企业,甚至政府的高度关注,正是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最快、最为关键的时期。

我国政府针对电动车产业的政策一定要更加具有前瞻性:在电动汽车发展的起点上就要避免出现燃油车那种技术、品牌等软实力不足弊端。总体上说,应提高产品技术和质量门槛,降低生产准入门槛,同时强化事后监督,使具有技术和品牌优势的企业在竞争中崛起。

电动车已经是充分竞争的行业,可考虑以此为突破口,选择一两家企业,允许它们采取类似于苹果、小米那样,集中精力专门从事创新、研发、用户关系和产品监制,生产组织方式自主选择,产品达到国家标准准许上牌、进入市场;出现质量、安全等问题品牌企业负责,政府依法监督、追责。

我国已经是全球汽车产销量最大的国家,在这次100多年来汽车行业最重要的技术革命的面前,机会太难得了。我们已经输不起。

(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原副主任;编辑:王延春)

作者:陈清泰

橡胶制品营销模式论文 篇3:

五大因素掣肘北京小工业企业前行

近两年,小工业企业在经历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逐步摆脱低迷态势,生产较快回升。2010年,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在上年基数较低的基础上同比增长8%,增幅分别比2009年和2008年提高5.4个和1.5个百分点。今年以来,在通胀压力较大,国内宏观政策趋紧的背景下,小工业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多困境。

为深入了解北京市小工业企业生产状况以及面临的困难,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近期针对1230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开展了生产经营状况专项调查。

原材料、设备价格持续上涨压缩企业利润

原材料价格的提高成为影响北京市小工业企业盈利的首要因素。调查中,66.9%的企业认为原材料、设备价格上涨较快是导致企业盈利水平降低的主要因素(见图1)。其中,大宗商品价格的高位运行对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橡胶制品业等下游行业影响尤为明显,农产品上涨对食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影响较大。这些行业中超过75%的企业认为“原材料、设备价格上涨较快”。

今年以来,农产品价格的上升和原油、大豆、煤炭、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推动了工业原材料价格的较快上涨。专项调查中,91.4%的企业表示原材料价格同比上涨,其中,认为“价格涨幅在10%~30%”的企业占51.9%;8%的企业认为价格持平;认为价格有所下降的企业仅占0.6%。

由于小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竞争激烈、订单议价能力偏低,难以通过提升产品价格转嫁成本压力,也难以通过大幅提升生产效能来消化成本压力。专项调查中,仅有15.9%的企业表示可以通过提高价格,缓解成本上涨压力;45.2%的企业虽然可以提高产品价格,但仍有部分成本压力难以对外传导;35.3%的企业缺乏议价能力,需要内部消化原材料价格上涨压力。

用工成本上升和技术人才短缺影响企业生产

随着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和物价水平的较快上涨,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在本次调查中,53.2%的企业认为劳动报酬的较快增长导致企业盈利水平降低,劳动力成本上升成为影响企业盈利的第二大因素。从企业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看,58.9%的企业该比重上升;35.1%表示持平;下降的仅占5.9%。从企业用工成本的涨幅情况看,上半年,规模以下工业工资及福利支出同比增长12.6%,增幅同比提高10个百分点。

尽管多数企业提升了工资水平,但相当部分企业仍存在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在本次调查中,认为招收技术人员最难的企业占40%;认为招收熟练员工最难的占37.8%;认为招收管理人员最难的占24.3%;认为招收普通员工最难的占12.9%。

由于北京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因此,用工成本及技术人才问题对企业生产影响较大。一方面,企业用工需求较大,但工资缺乏吸引力,难以招到技术人员和熟练员工;另一方面,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影响企业盈利。用工成本上升和技术人才的短缺,加重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对企业长期发展的制约愈加明显。

融资渠道较为单一,资金紧张制约企业发展

一直以来,小工业企业因规模、技术、设备水平等原因缺乏投资吸引力,难以得到外部融资,企业融资渠道较为单一。在本次调查中,61.3%的企业经营依靠自有资金,没有外部融资;18.2%的企业融资来源于民间借款;仅有15.6%的企业融资来源于银行贷款。

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政府为控制通货膨胀,多次加息和上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小企业直接向银行融资难度加剧,同时,民间借款成本有所上升,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本次调查中,有融资活动的企业528家,其中有97家企业认为资金流动性收紧使得融资规模比2010年同期缩小,占有融资企业的比重为20.3%;109家企业认为资金流动性收紧使得融资时效比2010年同期减慢,比重为22.9%;74家企业认为资金流动性收紧已使企业无法融资,比重为15%。值得注意的是,有75家使用自有资金生产的企业也认为资金流动性收紧对企业的融资规模、速度等有影响。可见,资金流动性收紧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

调查中,企业认为造成融资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企业规模小、缺乏有效的抵押和担保,比重为30%;银行对小企业的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比重为20.1%;缺乏专门为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比重为10.5%;因规模、技术、设备水平等原因缺乏投资吸引力,比重为8.5%;民间借贷利息偏高、难以承受,比重为8.3%。

资金紧张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本次调查中,有41.3%的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9.3个百分点。部分企业表示目前企业资金链面临较大压力,很多时候有订单也不敢接,在原材料价格回调时也没有充足资金补充材料库存,错过了发展壮大机遇。

人民币升值加剧企业经营风险

在人工、原材料等价格上涨的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提高,也给外向型小工业企业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自2010年6月19日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力度加大,迄今为止,升值幅度超过了5%,已高于一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参与本次调查的423家出口企业中,有251家企业认为人民币汇率上升给产品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其中,有72家企业认为影响较为严重(见图2)。

从更深的层次看,目前北京市小工业企业的产业结构多为低端加工制造业,产品结构较为单一,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随着内、外需结构的调整升级,以及国际产业大格局的变迁,这些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趋严峻。小工业企业自身技术条件、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等方面积累不足,而生产成本的上升使得小工业企业,特别是外向型企业失去了成本优势,单纯依靠压低价格争取市场的经营模式面临挑战,导致其难以在短期内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相适应。

企业营销方式落后,难以压缩营销成本

从企业营销方式看,被调查的企业中分别有26.7%、24.5%和23.4%的企业采取参加各类展销会、赴外地推销和委托第三方销售方式,而创办企业网站(电子商务)营销的企业仅占18.2%(见图3)。多数企业仍采取较为传统的营销模式,在料、工、费普遍上涨的背景下,难以提高效率,压缩企业的期间费用。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企业营销成本同比上涨,其中涨幅在30%及以下的企业占47%,涨幅在30%以上的企业占11.3%。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现代流通方式,已经成为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拓展市场和创新经营模式的有效手段。当前,电子商务等新型营销方式与工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融合不够紧密,对经济转型和价值创造的贡献潜力未能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发展的制度环境还不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有待增强,信用体系发展亟待加强。

注:自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变更工业统计规模划分标准,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起点标准由原来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下,调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下。

(作者单位:北京市统计局)

作者:胡迪

上一篇:绿色贸易壁垒分析论文下一篇:联贷联保信贷风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