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法律基础论文

2022-04-17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从“课程教学目的——为什么教”、“课程教学内容——教什么”、“课程教学方法——怎么教”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思考,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微课程法律基础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微课程法律基础论文 篇1:

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模式之反思

[摘要]高职经管类各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开设有相关的法律课程。然而当前高职经管类专业的法律课程,基本没能真正结合专业特点以及未来职业规划来设置,课堂教学模式滞后。应当采取法律课程设置结合专业特色、课堂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实训安排注重校企合作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模式,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经管类专业  法律课程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蔡德仿(1971- ),女,广西北海人,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法学教育。(广西  南宁  53000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高职教育与自学考试本科教育的衔接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商学院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4JGA306)

法律课程是高职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涵盖面广,实践性、实用性、专业性、技术性非常强,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在经济与法律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下,法律课程教学质量的高低对产生怎样的专业整体教育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结合泛媒体时代背景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法律课程教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模式现状

1.未能结合专业特点设置法律课程。高职经管类各专业培养方案中,一般开设有以“经济法”或者“商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课程,但在结合专业特色和法律制度的发展来设置和安排相应法律课程方面,尚处于摸索阶段。各专业未能统一认真考虑法律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尚未准确定位该门课程的地位与性质,内容选取也比较随意,忽视相关学科知识的系统性,未能完整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以及未来职业规划。如某些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仅开设经济法课程,并未考虑开设物流法律法规、海关监管法律制度等特色法律课程;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经济法课程,但忽略了带有强烈专业色彩的知识产权法律课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非但没有开设与专业相关的法律课程,如电子商务法,甚至连基本的经济法律课程都没有开设。总而言之,没有结合专业特色开设法律课程,专业课程体系不可能完整。相应的,在教材编撰方面,虽然很多高职经管类法律教材标注的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这些教材的目录里也带有明显的高职教学特色,比如项目化教学、模块化教学等,但这些教材的编撰者可能并未认真领悟高职教育中特有的“够用”“实用”“运用”的真正含义,没认真考虑该如何结合法律制度的发展和经管类专业的特点让学生学习什么内容、多少内容。高职经管类法律教材的内容往往根本不能突出高职经管类专业的特点,既达不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又无法形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2.没有适应时代变化更新课堂教学模式。高职法律课程强调“教、学、做”三位一体,即一体化教学,强调“必需、实用、够用”,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强调课堂环境与实际工作岗位融为一体,实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但在实践中,由于课程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比较强,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堂教学方法依然陈旧,课任教师仍滞后于泛媒体时代的发展,未能主动利用新媒介作为教学平台工具进行教学。上课时大多是教师完成预定教案,师生之间很少开展讨论或其他形式的交流。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只会成为教学活动中的被动主体,在被动和不感兴趣的状态下,为了不挂科拿到学分,他们很少坚持自己的观点亦懒于形成自己的观点。这种非实用型的课堂教学模式滞后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将来成为职业人后面对千差万别的社会现象便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既然已经制定高技能经管类人才的培养目标,就应该更新课堂教学模式,以就业为导向注重结合新媒体教学平台,重点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3.缺乏实践技能训练。法律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但高职经管类各专业未能认识到现代社会中经济与法结合的紧密程度,在各专业培养方案中未能充分重视法律课程中实践学时的分配。因为就业率的高低决定着下一年各专业的招生指标,所以在必须保有就业率的氛围下,高职经管类各专业在专业顶岗实训和专业实习中也很少考虑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学生缺乏法律技能训练。他们所获取的经济管理类专业技能或许够用,但法律基本知识薄弱,法律素质普遍不高,在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的背景下有可能无法适应将来的工作。如何在校内课程、顶岗实训和专业实习中有效分配法律课程的实践学时,有充裕的资金保障顺利开展法律技能训练,使学生能够获得适用的法律知识和实用技能,能够在就业的竞争中主动维护合法权益,能够在将来的工作中知道规避法律风险和不超越法律底线,已经成为高职经管类各专业发展中亟须突破的瓶颈。

总之,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模式的发展现状,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足以影响到高职经管类专业的发展,也导致培养出来的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法律风险意识不高,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状态。为提高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质量和专业整体教育效果,必须找到背后的原因。

二、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模式现状成因剖析

1.教学理念严重滞后。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高职院校经管类专业的终极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市场经济发展、建设的一线人才,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知识面比较宽、素质比较高等特点”①。应注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以“实用”为主旨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实际情况是,因为教学理念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导致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配备跟不上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尤其缺乏具备企业工作经历、具有相应职业资格的双师型教师。在此状况下,高职经管类各专业在制订培养方案、设置课程体系时,就不会过多考虑法律课程的师资配备问题。殊不知,在经济发达国家,商科院校经管专业配备足够的专业法学教师很常见,因为他们认识到术业有专攻,在经济与法密不可分的情形下,要形成良好的商业环境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法治意识。相对而言,我国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授课专任教师多非法律科班出身、罕有法律执业经历,也难有相应培训的机会。法律课程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的特点,使他们讲授法律课程或者法律专题知识时,难以考虑到高职法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习惯于学科型教学理念,重知识、轻技能,重讲授、轻训练,重课堂、轻实践,没有注重利用互联网新媒介工具与学生互动,进行法律职业化教学的难度比较大。种种缘由导致在专业培养方案调研讨论建设阶段因教学理念滞后、师资紧张,难以结合专业特色考虑法律课程的系统安排和高质量的教材建设,阻碍了高职经管类专业的高质量发展。

2.实践环节难以保证。实践性教学是“在课堂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课堂外的实训、实习、市场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毕业设计等形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中,培养学生基本实践能力、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环节,对于形成学生职业经验发挥重要作用”。②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把握好实践性教学环节已成为高职教育的共识。但在现实中,认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的“次等教育”、短学制的专科层次教育等观念仍根深蒂固。由此引发的不良后果是,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师资队伍均不适应高职教育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部分高职院校甚至无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产学结合不紧,实训环节难以得到保证。例如,高职经管类各专业的法律课程即使有可能是核心课程,但是在专业顶岗实训和专业实习中,很少考虑培养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在本专业实训室、实训基地以及校企合作项目建设等方面,极少考虑到法律课程实训的需要;在课程实训学时的分配设置上,自动忽略法律实践性学时数在专业顶岗实训和毕业实习中的安排;没有把法律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放到本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考虑之列;在实训资金供给上也没有固定的保障,难以保证运用法律的实践环节有效实施。

三、课程教学模式之反思

高职经管类各专业的法律课程没有结合专业的特色进行设置、没有适应时代变化及时更新课堂教学模式、缺乏法律技能训练等现象,导致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未能如愿完成。因此,有必要转变教学观念,进一步完善课程教学模式,提高法律课程的教学质量。

1.课程设置须结合专业特色。高职经管类专业在相应法律课程的设置和安排上,应结合法治社会的发展进程,重视相关学科知识的衔接性,认真考虑法律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准确定位法律课程为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核心课程,完整结合经管类专业的特点来开设。如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后,应当考虑开设物流法律法规、海关监管法律制度等特色法律课程,或者在报关报检类课程中开设海关监管法律制度专题内容;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经济法课程后,应当考虑开设带有强烈专业色彩的知识产权法律课程,或者在品牌管理类课程中开设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专题内容,在市场营销类课程中开设广告法律制度专题内容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了商法课程后,应该考虑开设与本专业紧密联系的经济法课程,或者在人力资源管理类课程中开设劳动法律制度专题内容或者人力资源法律制度专题内容。总而言之,适应形势结合专业特点开设法律课程,或者在专业课程群中开设相关法律专题内容,形成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材建设方面,可以组织法律专兼职任课教师,根据高职教育以及经管类专业的特点,紧跟经济发展和商业法律制度的更新,选取经管类专业学生“够用”“实用”“运用”的法律知识,编写合适的高质量经管类法律课程的教材,突出高职经管类专业的特点,跟上法治社会发展的步伐。这样,才能既达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要求,又形成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色。

2.课堂教学模式需与时俱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使得远程教学、资源共享、在线教学逐渐成为现实,学生可以通过新媒介工具主动使用优质的教育资源,不再单纯地依赖教师被动获取知识。课任教师应适应形势的发展,改进课堂教学模式。首先,以教师为中心或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当彼此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课任教师应利用新媒体教学平台工具,基于网络环境围绕“课程知识点”设计成不同类型的课程资源,创建诸如概念教学、知识学习、问题解决、难题探究、课后练习等学习环境,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其次,高职经管类各专业所开设的法律课程都有其自身特点,不同专业的学生情况也有差别,要注意站在学习者的角度考虑其学习行为、学习心理、学习兴趣来开发符合本专业实际的网络课程、微课资源。努力做到所开发的教学资源既注重法律风险意识的培养,又注重法律运用能力的培养。最后,基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法律专业化水平比较低等情况,可安排有潜力的本专业法律课程专任教师带着任务到商事法务部门挂职锻炼或者进修相应专业知识,以提高法律课程执教水平;或者聘请商事法务部门中有实务工作经验的人员主讲法律专题讲座,并由校内外专兼职教师共同开发法律课程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3.实训安排须注重校企合作。在职业化法律教学中,教学者包括学习者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提高法律运用能力非常重要。在高职院校无法给予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相应实训室和实训基地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首先,高职经管类专业教学团队要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深入分析研究,寻求企业运营过程中与法律结合的切入点,完善校企合作细节;其次,在“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中,“学”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指导学生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当中,让学生了解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商标管理、专利管理、品牌管理、广告策略、合同交易风险、人力资源管理等企业运营过程中关涉法律制度的内容,并做到课程实训教学质量有保障;最后,各专业教学团队的法律课程教师要与合作企业紧密衔接,不仅要研究教学问题,也要帮助企业研究管理、经营上存在的法律风险,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规避法律风险,做到更深层次上的互利互惠。总之,实施“校企双方资源共享、实习实训与企业效益共赢”的联合办学机制,能使学生在掌握经济和商务法律知识的同时得到运用法律的机会。

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教学的目的始终是教书育人。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也是高校的主要受益人,如何使大学生在高校里获得的利益最大化,高校的课程教学模式无疑在其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课程安排结合专业特色、课堂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实训安排注重校企合作,这是应对高职经管类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模式现状须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给予学生提供充分的运用法律知识的机会,提高了法律课程的教学质量。

[注释]

①李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研究——理论与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08

②王崇敏.法学实践性教学与应用型法律人才培养[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76

[参考文献]

[1]唐星.情景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法律课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10).

[2]谢慧.改革法学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8).

[3]杨明.高职教育微课开发综合讨论[J].职教论坛,2014(6).

作者:蔡德仿

微课程法律基础论文 篇2:

关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从“课程教学目的——为什么教”、“课程教学内容——教什么”、“课程教学方法——怎么教”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思考,以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程教学

在特色职业发展新形势下,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开展主要途径之一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由此,课程改革需要重新思考和定位课程教学的初衷。本文试基于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难,从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一步探讨课程为什么教、教什么与怎么教,以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与困难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不是一个新问题,尤其是课程教学实效性一直为社会各界所关注。2012年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发布了《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报告》,报告中提出:高职学院要深入推进教学改革,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在特色职业发展新形势下,德育工作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开展主要途径之一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面临着新的挑战。目前,课程教学主要面临以下问题与困难:

第一,因“不实用”而受轻视。高职院校主要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学生培养模式,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定位紧扣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高职学生培养模式导致高职教育容易成为工业生产与市场的工具,即只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实用性,思想、道德、法律等教育因“不实用”而受轻视。这样的观念也反映在学生的表现中,大多数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够重视,接受积极性低,认为是政治说教、无用之学。如何转变学生观念,这成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面临的首要问题。

第二,因学生生源复杂而教学费力。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来自普高招生、单独招生、中职对口招生、“3+2”五年制招生等四个方面,生源较为复杂。因此,大部分学生具有文化基础与自控能力较差,自觉性不足等特点。在实际教学中,存在部分教学课堂纪律散漫、学生缺课现象严重、教师教学费力且教学效果不理想等现象。如何针对学生特点、能力组织开展教学也成为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三,因课程改革而课时缩减、教学内容变化。从2011年开始,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时缩减,由原来的56个课时,缩减到38个课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2013年修订版与2010年修订版也有所不同,部分篇章内容有所删减,其中法律知识部分,实体法律制度与程序法律制度篇幅减少甚至删除,增加了法律精神、法治理念等内容。解析领会新教材与新内容,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相结合也成为课程面临的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以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任课教师就不得不重新思考和定位课程教学的初衷,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理念是什么?所谓教学理念就是课程到底为什么教、教什么与怎么教。本文试图从教学理念的视角介入,探讨分析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内容,从而实现课程的有效教学。

二、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 为什么教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什么教,即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其实不外乎三个目的。

从政策层面看,是政治文化宣传的需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课程性质中的“政治性”其实就表明了课程服务国家政治文化的功能。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内容。

从教育层面看,是德育与法育的需要。理工科高职院校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选修课外,人文类课程几乎没有。类似道德修养、法律知识等内容的教学一般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主。课程德育部分,目的主要在于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包括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水平,认识了解社会现象,培养学生在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是非判断与行为选择的能力。课程法律部分,与法律专业课不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不是法律专业知识的传授,法律专业条文的解析,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知法、懂法、守法。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2013年修订版可以看出,教学目的更侧重于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精神的培养。

从现实层面看,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直处于尴尬又讽刺的地位。尴尬在于无实用性而受轻视,讽刺在于高职院校学生在道德素养与法律素质方面的确存在问题,主要表现有:人格缺陷,即情感和意志品质薄弱,承受能力、挫折容忍力差;自我能力、品德缺失,礼仪、公德意识较差;法律意识淡薄,学生违法行为、违法现象不断涌现。

既然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有三个层面,那现在的问题是,三个层面有没有主次,如果有,三个层面以哪个为主?其实,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类似的课程一直都有,但是大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仍是不尽如人意,问题的症结到底在哪里?症结就在于教学目的没有分清主次。要么教学过于强调政治倾向,导致政治化,要么过于强调教育性,导致脱离现实的假大空、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其实,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以现实层面为主,教育层面、政策层面为辅,以社会相关道德、法律问题现象为切入点,在不脱离实际的基础上开展德育与法育,同时把政治文化作为常识性、陈述性知识进行宣传。这样的结果会怎么样?一是可以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二是避免教学过于政治化,教育成为政治、意识形态的工具。

明确教学目的是为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应该教什么与应该怎么教。

三、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 教什么

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存在教学效果差与学生接受积极性低的现象,导致该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教学内容设计的一元化(源于教学过于强调政治性或教育性,导致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甚至违背现实或单一灌输与政治倾向相统一的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现实环境存在反差,传授的内容与现实不符,甚至违背现实,或传授的知识不能解释或说明现实环境。另一方面,内容的价值导向单一,与现实社会的多元化价值导向存在反差,并将这些价值导向与原则作为多元化利益下的普遍要求或社会的制度性原则。因此,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那么,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什么?简单来说,教学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道德修养,即为人处世,协调各种关系、处理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的是非善恶判断能力与行为选择能力;二是法律,包括法律精神、法律基础知识、社会公共规范等内容。在具体操作、教学层面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到底教什么,或者希望学生学到什么呢?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首先是社会客观事实或客观现象,即社会存在的与道德、法律相关的客观事实、现象和过程。任课教师在讲述这部分内容时,切记不要添加个人主观成分,尽可能客观地讲述,避免脱离现实或违背现实。让学生通过对社会事实、现象的观察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正确认识,了解社会道德、法律问题现象并学会分析社会现象。教学内容之所以选择社会客观事实或客观现象,目的在于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其次是知识,即在分析社会事实、现象基础上与道德、法律等相关知识。具体包括哪些知识呢?一方面是陈述性知识,这部分包括一些概念的分析与理解,还有一些常识性、基础性知识的宣传。另一方面是操作性知识(方法论),即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可行性、操作性知识的讲述,有利于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避免课程教学内容的空洞、抽象、脱离实际,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例如,在理想与信念课程教学中,教育者向学生传授理想与信念的概念同时,可以利用目标为切入点,向学生教授一种可具体操作的方法:写成文字的目标更具有威力,将树立理想与信念从高层次的要求转化为与学生密切相关同时容易操作的具体要求。

最后是规范与价值观念。规范包括基本的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教育学生社会共同的观念和最起码的要求,道德的底线与法律的基本要求,将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所谓价值观念,即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应该的,应该做什么、选择什么。通过任课教师的观点和行为,发挥对学生的导向作用,引导学生的行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应该设计多层次的教学内容。在引导学生高尚品德的同时,是不是应该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环境中存在的其他声音呢?从而将坚守道德底线与追求高尚情操相结合。

四、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怎么教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怎么教的问题上,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始终贯穿以适合学生特点、能力的方式组织并解释教学教材这一原则。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传统、单一的理论教学或本科院校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需求。针对大部分学生文化基础与自控能力较差、自觉性不足等特点,教学课堂应该活起来、学生应该动起来。

首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该充分利用多种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包括PPT教学课件、新闻网页、微视频。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分析,制作信息化教学资源列表、教学资源库。鼓励任课教师使用微视频教学,建议选择5-10钟的微视频资料,通过微视频对一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重点、难点、疑点)开展(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02页)针对性的讲解。任课教师可以微视频为介入点,引入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描述情景、叙述事实、解释概念,或通过微视频,围绕视频反映的某一种中心问题展开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或是将方法论、做法以微视频的方式导入课程设计,引导学生学习。微视频讲解方式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相比,更具有鲜活性、直观性,是学生比较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

其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该将案例教学引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需合理的选取教学案例,既要符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要具有真实性、典型性,贴近学生生活。除此之外,案例的选取还要具有时效性和系统性。在引入案例后,教师将相关问题列出来,随后学生就问题对案例进行讨论和交流。值得注意的是,讨论结束之后,教师的教学总结非常重要,教学总结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

最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应该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戏剧化的模仿表演和情景再现,以达到学习交流和娱乐的目的,促使课堂活起来,促进审美感受和提高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增加朗诵、情景剧表演、唱歌、小品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拜摆脱枯燥乏味单纯的理论讲课方式,让课堂真正活起来,实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赵野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8)

作者:黄莉 唐艳乾

微课程法律基础论文 篇3:

司法考试改革背景下独立院校《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课程研究

【摘要】由于国家司法考试的改革以及《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在司法考试中每年的分数比值大约在60-70分之间。根据目前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再加上学生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教学不能遵循传统,故本文从微课、法律诊所、模拟法庭等方面探析教学改革,以期达到在课堂教学中既适应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的需求,又能符合独立学院法学专业教育的现实状况,因此,以司法考试改革为契机,推进独立学院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司法考试改革 课程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前言

2015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中的改革举措将于2017年底前落实。司法考试将改名为“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且改革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考试内容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着重考查宪法法律知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以案例分析、法律方法检验考生在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等方面的法治实践水平。加大法律职业伦理的考查力度,使法律职业道德成为法律职业人员入职的重要条件。考试以案例题为主,每年更新相当比例的案例,大幅度提高案例题的分值。

按照《意见》中提出的思路,考试内容的侧重点将从以往的选择题,改为案例题等更能考验法律技术的题目。改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之后,案例题增多将更强调对考生法律技能的考察。考试内容上的改革必将影响到独立学院法学专业的教育模式。现在一些独立院校已经开始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但是大部分课程仍然是以法条释义为主的教科书式教学。法学专业教育与司法考试的对接当然也存在一些弊端,毕竟法学专业教育不是司法考试培训学校。但是法学专业教育必须以培养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当司法考试改革更适应法律职业规律之时,以职业考试为指挥棒开展法学教育也无可厚非。

一、目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老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学主要围绕行政法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构成要件以及法律法规条文进行。此种教学模式一方面固然有利于学生建立系统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体系但是另一方面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改革后的国家司法考试,侧重对考生理论分析运用能力的检测、对考生基本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且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依照现行法律解决实务问题的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将所学到的法律规范应用于具体案例之中。目前的教学方式显然是达不到这样的目的。

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独立学院大多被确定在三批本科段次上录取学生,因此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差。招生分数线较低,学生生源主要来自本省,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在中学时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正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也相对较差,因此,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整理较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律能力差,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虽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境较好,勤奋刻苦、钻研知识的精神有所欠缺。相当部分学生期望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简单易学、生动有趣的内容,拈轻怕重。课后较少有学生主动复习和查阅相关资料以扩充知识面,追求所谓的“休闲学习”、“快餐学习”。少数认真努力学习的学生,没能脱离“程式化”的学习方法,不能把法学原理“活学活用”,司法考试一次通过率低。

二、独立院校在司法考试改革中的优势

獨立院校的法学教育虽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和缺陷,但是不是在被称为“职业第一考”的司法考试面前就无所作为了呢?本文认为,作为独立学院的法学教育在司法考试面前是有其自身优势的。首先,独立学院设立时间较短,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阶段,比较容易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其次,独立学院的专职教师都比较年轻,对于工作有冲劲和热情,针对如何在课程中平衡法学教育和司法考试两者的关系,能够更好地予以钻研;再次,对独立学院学生主体的特殊性进行分析,以期待能从中获得如何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的方法。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整理较薄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自律能力差,没有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独立学院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优越,学习成绩虽不优异,但学生综合素质较高,如学生思维较活跃,参与性强,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喜好,乐于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其动手能力普通较好等特点。

三、完善《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课程的建议

(一)微课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教改中的适用

传统法学教学模式一般采用课堂教学,也有实验教学,模拟法庭等形式,但大多采用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教师主要以口头讲解为主,虽然直观但学生很容易疲倦。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使用微课,将可以改变单一的口头教学形式,丰富学生的听课和学习过程。

在课堂中应用微课教学,微课以短小视频的形式将有關知识点予以浓缩,内容简短富有针对性,学生在学习时有强烈的直观感,更容易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这也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以灌输式教学为主的呆板模式。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司法考试的命题规律和真题进行研究,以便更准确地把握考试动向。备课时,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搜集该章所涉及的司考真题以及案例。在讲课时,先给学生介绍本章的主要内容,使学生对该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介绍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研究现状及最新发展动向,指点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对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本章问题产生兴趣,再对本章的重点、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随后,将课前制作成司法考试微视频案例在课堂上进行播放。引导学生思考解答,再对真题或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熟悉、掌握本章的知识点。司法考试案例以微课方式引入课堂,使司考热点、难点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能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同时也将提升学生对法学专业的感性认识,对于培养实务型法律人才来说应该大有裨益。

(二)采用“法律诊所”式案例教学法

首先,司法考试当中的案例很多都是现实中发生的,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精选现实中发生的案例,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将学生放在一个“真实的环境”中,提高学生处理实际案例的能力。

其次,指导学生参与真实案件的分析和处理,在争论和说服中具体运用法学理论和法律程序;提供法律咨询、社区服务等活动机会,让学生广泛、充分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力所能及地参与法律实务;如条件具备,可在学校设立法律援助机构,既可满足社会弱势群体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聘请法官、检察官、律师等专业法律工作者以及政府工作人员给学生做讲座,介绍相关领域的新情况、新动向,提出问题和要求,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或部分解决实际问题。

(三)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案例应用到模拟法庭中

将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的案例在模拟法庭的训练过程中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必须置身于模拟案件中。他们或作为当事人,或作为当事人的代理人,或作为法官等,参与到案件的审理中来,因而必须考虑所处的角色的责任和利益,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件。此时,他们的角色已经不是学生,因而必须投入所扮演的角色。因此学生必须主动地去学习、去探讨、去分析,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当学生接触案件时,他们需要像法官、律师那样对这些事实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筛选和建构,从而形成要向法庭陈述的事实,并在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形成己方的法律意见。这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法律素养。

作者简介:

冯飞飞(1979.4-),女,汉族,江西抚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作者:冯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