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对口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应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进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高职院校对口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院校对口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1:

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任务及实现策略

[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了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完成“立德”“强技”和“提质”三项任务。而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其内涵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任务认知偏差、定位同质化、发展态势失衡等问题,导致自身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预期目标存在一定差距。为此,高职院校应握紧人才培养目标的“生命线”、打造人才培养目标的新业态、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内涵,促进高职学生“立德”“强技”和“提质”三者间的协调发展,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效克服高职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的“两张皮”现象。

[关键词]立德树人;类型教育;人才培养;培养任务

[作者简介]唐文(1978- ),男,湖南湘潭人,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广东 深圳 518172)

[基金项目]本文系深圳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重点课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高职院校学生‘立德树人’研究”(项目编号:SZ2018A008)和2018年深圳信息職业技术学院科研培育项目“体商研究”专项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商培养中的实现路径研究”(课题编号:TS201803)的研究成果。

2019年初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这将改变高职教育发展参照普通高校教育办学模式的现状,转变为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成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类型而又与之地位相等的相对独立的教育类型。这项规定推动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向“深水区”迈进,也为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思路和指引。

一、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三项任务

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特定的发展逻辑、现实的社会需求以及个体对实现自身价值的期望,其培养目标明确,培养内容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导,完成以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为主体内容的“立德”,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指导为主体内容的“强技”,以全面提高素质为主体内容的“提质”三项任务。这三项任务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规定了教育教学的主体内容,为高职院校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了基本思路。

1.“立德”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任务。“立德”是对“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重要问题的践行和落实。“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其中政治品德是“德”的核心和方向,“德”的其他内容必须服务于政治品德。“立什么样的政治品德”决定着学生的政治属性、阶级立场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学生将来成为“谁的人”“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也反映出高职院校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阶级立场和政治方向。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立德”就是教育、引导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应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四个自信”,全心全意服务人民群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业;帮助学生培养公共道德、职业道德,遵守“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五项基本规范;帮助学生养成家庭美德,培养个人品德,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婚姻观、家庭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严格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

2.“强技”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任务。职业教育之所以能成为类型教育的重要依据在于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即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与其他类型教育有明显的区别。学生之所以选读职业院校,就是希望成为一个能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强技”顺理成章地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主体任务,成为构成“树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的“强技”是建立在职业而非学科基础之上的知识体系,与普通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有实质性差别。它强调高职院校应改变以专业学科为基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转向以特定的职业岗位或职业岗位群为基础向学生传授职业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进行职业指导等的教育模式。这一转变为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帮助学生减少了由学科知识和技能转换为职业知识与技能这一环节,缩短了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的适应期,强化了毕业生职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特别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及职业适应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为毕业生拓宽了职业发展的道路和人生发展的空间。

3.“提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任务。“提质”,即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它是保障学生进入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是促进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关系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有效完成。全面提升素质应该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获取并处理信息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质疑批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创造能力”①,帮助他们形成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此处的“素质”不仅包含支撑“德”“智”发展的素质,还包含“体”“美”“劳”等其他素质。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紧紧围绕高职学生“立德”“强技”“提质”三项任务,在提升学生政治理论、政治素养以及强化技能水平的同时,不断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健康心态和调适心理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观念,倡导积极参与社会劳动,培养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和工匠精神,强化他们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并且还需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审美能力和维护人格尊严的能力。此外,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信息化水平以及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高职院校还应当强化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全球意识,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关注全人类的生存、幸福。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主要问题

“立德”“强技”“提质”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三项任务,为高职院校转型升级提供了努力的方向,为实现人才培养提供了清晰的指引。但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常常遇到任务认知偏差、定位同质化、发展态势失衡等问题的困扰,使得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未能一帆风顺,造成社会对高职教育评价的偏见以及对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基本素质颇有微词。

1.任务认知偏差。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任务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对“立德”“强技”“提质”的基本内涵及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缺乏全面、辩证的理解,对如何实现三者内在统一的培养方法存在分歧。有人将“立德”简化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弱化政治品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培养,没有把政治品德培养放到应有的高度和位置;有人将“强技”视为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职业精神、专业精神及创新精神的提高;有人认为“提质”是高职人才培养中可有可无的部分,忽视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的重要性,或把“提质”作为“强技”的附属部分,或把“立德”归为“提质”的一个部分。这一任务认知偏差的思想根源在于尚未理顺“提质”与“立德”“强技”的关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有意无意地“忘记”高职人才培养任务的某一项或两项,更严重的是,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在培养方法方面,固化、僵化三项任务教育模式,将某一任务的完成局限于某一特定人群或某一特定的教学形式。这些认知偏差不但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学习行为,还会影响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样,会让社会感觉高职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目标不明、针对性不强,形成不良影响。

2.定位同质化。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理应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具有区域特色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但从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来看,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是人才培养与区域各行业人才需求之间“两张皮”的问题,解决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区域文化有机融合的问题。究其原因,职业院校与区域内经济、生活、文化等要素的分离速度加剧,影响高职院校对本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导致其缺乏解决区域发展问题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动力,致使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体系、评价标准等方面大同小异、趋于雷同。这种定位同质化趋势主要源于高职教育过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过分模仿国外各类人才培养模式,二者都犯了一个同样的错误,即选错了发展的“参照物”。前者人才培养目标明显有别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后者则脱离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二者都没有立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没有满足学生个性化教育的需求。同质化趋势最终会让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不能有效形成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人才培养模式,丧失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风格,更不能反映区域经济发展规律、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

3.发展态势失衡。高职教育经历规模扩张、内涵建设、创新发展等阶段,由于诸多的校内外原因,高职院校个体发展出现了“强者恒强,弱者恒弱;好的愈好,坏的愈坏”的马太效应。部分高职院校凭借“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优势,经一轮轮的内部改革与内涵建设,把握了发展机遇,赢得了一波波改革带来的“红利”,成为高职院校的“标杆”和高职教育的領跑者。然而,也有部分高职院校一次次错失改革带来的机遇,失去调整升级发展的机会,勉强完成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甚至还有少数高职院校逐渐丧失了自我革新、自我发展的动力,更无吸纳社会资源的能力和魅力,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条件也逐渐弱化。另外,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加速推进,社会各行各业对技术技能人才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保证高职院校实训设备、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转型和升级,这样才能保障人才培养水平与社会人才需求保持基本一致。但是,根据高职发展智库对301所公办高职院校公布的2020年预算数据的统计分析,“2所高职院校预算总数超10亿元,11所预算总数介于5亿元到10亿元之间,45所预算总数介于3亿元到5亿元之间,180所预算总数介于1亿元到3亿元之间,63所预算总数小于1亿元”②。其中,预算总数最高的是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超20亿元,预算总数最低的是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0.0647亿元,二者相差悬殊。可以说,不同地区经费预算的投入与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高职院校发展的快与慢,这也是造成高职院校个体间发展态势失衡的原因之一。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策略

解决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既要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寻找新思路、新方法,又要回归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三大基本功能,创造性地将“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贯穿高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握紧人才培养目标的“生命线”,为完成“立德”任务提供导向性指引。“立德”的实现不仅有利于纠正“立德”的内涵及其与“强技”“提质”逻辑关系的认知偏差,还有利于丰富中国高职教育的精神内涵,为高职人才培养解决“立什么德,树什么人”这一重要问题提供新方案。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牢牢掌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组织各方面齐抓共管的政治工作格局,构建“党—团—学”线、“团学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线、“理论教学—实践教育”线等成型有效的一体化“立德”工作体系;培养好一支会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政工队伍和一支会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队伍;加强学校基层党支部建设,提升党员教书育人的能力和素养,为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立德”任务提供主阵地和主力军。同时,高职院校还要将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养成教育有机融合,贯穿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服务体系。更为重要的,高职人才培养应该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将立德树人作为高职院校的立身之本,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不用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不科学的评价标准去衡量高职学生。

2.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打造人才培养目标的新业态,为完成“强技”任务提供具有职教特色的路径。完成“强技”任务不仅需要高职院校尽心尽力,而且需要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及其他社会组织协同努力,更需要具有高职教育发展的新业态。现阶段,打造“强技”的新业态就是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践行向度,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解决高职人才培养“怎么教”的问题,通过“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解决高职学生“怎么学”的问题。同时,建立健全产教融合的互动机制,吸纳最新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行为准则及法纪惩戒办法等社会优质资源;或有效利用“厂中校”、人才培养基地、项目驱动、“产学研”一体化等形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研究机构等社会组织进行深度融合,实现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生产过程的有效对接,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之间的有效对接,确保大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成为社会所需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另外,深化产教融合、加快新业态建设应该与国家战略布局的区域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层次性以及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度的差异性结合起来考虑。这些差异性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可能,为高职院校之间的教学、技术、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区域互助创造了合作空间,特别是优质高职院校与一般高职院校的对口帮扶。这将有助于带动全国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有助于高职人才培养形成高质量的“立体式”发展格局,能有效破解定位同质化、发展态势失衡等带来的现实问题。

3.提高核心发展素养,丰富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内涵,为完成“提质”任务提供新元素。高职核心发展素养是大学生素质教育内涵的新元素,是成就大学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石,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丰富。第一,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一是积极运用新思想、新观点、新内容去充实学生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培养现代信息素养、工程思维以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适应“地球村”一体化的世界发展趋势等。二是传承、创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发掘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教育意义,将其运用到学生素质教育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引导他们自觉承担传承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成为区域文化创新的“享受者”和生力军。三是根据职业教育类型及人才培养目标属性,注重学生“体商”培养,强化身心素质;注重学生劳动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推动学生在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过程中提升自我的勞动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二,从多元办学格局、质量标准、专业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加强创新。一是构建以“立德”为核心,以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指导为主体,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教学体系,把提高学生素质切实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开发适合高职学生成长成才特点的课程体系,将通识教材创造性地转化为高职特色教材,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体系。三是创新教学方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教学的数字化场景,将学生嵌入教学场景中,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场景中自发思考,自觉开发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第三,整合协调好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体化“提质”育人格局。一是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协调、组织功能,打通社会、家庭与学校育人体系对接的断点,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素质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发挥学校“十大”育人体系的效能,发挥校内育人要素、育人机制、评价激励的作用,不断提升学生素质培养水平,协同推进“提质”与“立德”“强技”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立德”“强技”“提质”是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不变的三项育人任务,但随着对职业教育类型理解的深入,三项任务的具体内容可能会发生变化,也将面临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问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站在特定发展阶段提出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策略,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注释]

①眭依凡.素质教育: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J].中国高等教育,2010(9):12.

②高职发展智库.2020年高职院校预算大公开:首尾相差数百倍.[DB/OL].(2020-05-22)[2020-07-08].http://www.zggzzk.com/redianzixun/shownews.php?id=636.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课题组.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2]林崇德.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J].人民教育,2016(19):14-15.

作者:唐文

高职院校对口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2: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如何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摘要]“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应加强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创新体制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进而提升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关键词]“后示范”时期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工作

[作者简介]贾新华(1976- ),男,河南淇县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广东 深圳51805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7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项目“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养成教育路径探索”(项目编号:701722J13084)和2017年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研究项目“基于叙事疗法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品质提升研究”(项目编号:801722z220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自2006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内涵发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办学基本条件、办学实力和辐射能力大幅提升。示范院校验收后,高职院校进入“后示范”时期。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

1.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思想政治工作获得坚实的硬件和软件支持。示范院校建设使高职院校由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转型,学校进一步重视基础设施投入,学生教育载体、文化活动中心、团体心理训练室等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实习实训、学生教育管理等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为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阵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高职院校进一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致力打造一支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2.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思想政治工作获得专业支持。示范院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主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人才的新需求,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设置了一批体现岗位能力要求、促进学生素质提升的优质核心课程,培养学生不仅要牢固掌握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提升为人处事的能力,缓解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现象。

3.注重校企融合,思想政治工作获得实践平台。示范院校更加注重与企业的合作,积极探索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订单式培养为突破口,吸纳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与评价,将就业率、就业对口率、企业满意度和毕业生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逐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企业实习实训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实践平台。

4.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初步建成,学生自主学习获得良好条件。对需求量大、覆盖面广的专业,中央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支持研制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包括教学目标与标准、教学内容和学习评价等要素,以进一步规范教学要求,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5.注重社会服务,辐射能力明显增强。示范院校注重开展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对口支援与交流,主动为区域内职业院校培训师资,提供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在内的各种经验交流,建立落后地区职业教育帮扶工作机制,促进区域内外高职院校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学校在拓展社会服务功能、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与咨询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品牌和实力,并对照社会需求,完善和调整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

二、“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1.学生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理想信念缺失。高职院校生源复杂,分为普高生、职高生以及五专生,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背景差异大。“后示范”时期,随着高职教育国际化程度的深入,西方文化思潮对学生产生冲击,学生的思想观念逐渐发生变化,经济意识、个体意识、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日趋突出,价值目标多元化,更多关注个人利益,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缺失,内在素质的提升被忽视。同时,受国内外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等影响,相对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和发展目标模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扭曲,学习消极、被动。

2.网络环境下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道德法律意识、责任意识缺失。网络具有虚拟性和不可控性,一些信息垃圾严重侵蚀着学生的思想。部分学生沉迷网络,逃避现实,缺乏为人处事的良好方法和团队意识、互助精神,对事物缺乏理性分析,往往眼高手低。同时,部分学生不懂得爱护公共财物,不尊重他人劳动成果,道德法律意识、关爱意识和诚信意识淡薄,考试作弊、盗窃等行为时有发生。

3.学生心理素质差,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缺失。当下,高职院校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条件优越,娇生惯养现象普遍,心理素质偏差,缺乏良好的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遇到困难时,部分学生往往无所适从,行为消极,精神颓废,逃避甚至引发社交恐惧症、抑郁症等严重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

4.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弱,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相对于普通院校学生而言,高职学生自主意识薄弱,自主能力尤其是自主管理能力偏低,依赖性强,缺乏主见,没有明确的目标,容易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也缺失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精神,普遍存在铺张浪费、比品牌、比时尚等盲目攀比现象。

5.学生创新、创业和创意能力不足。“后示范”时期,虽然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中做了一些探索,但受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缺乏、创新创业文化不浓厚等因素影响,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理想,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淡薄,创新创业能力较低。

6.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实践脱节,教育教学实效性不强。“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的困境。思想政治理论课受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因素影响,课堂重理论灌输,轻实践锻炼,而且大多沿用传统保姆式的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实效性不强,也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后示范”时期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

1.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学生成长奠定思想基础。应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运用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坚定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信念,以“后示范”时期教学改革为契机,大力推进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教学深度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避免形式化、教条化,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亲和力与实效性。 “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学生、观照学生和服务学生,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突破传统的理论灌输教育教学模式,发挥“后示范”时期注重校企融合的实践优势,紧密结合社会需要、社会焦点和使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目标,实现由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由被动方式向主动方式转变,由单一方式向复合方式转变,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手段和载体充分反映时代要求,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做到与时俱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实效性和时代性。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特色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特点,与学生全面成长和个性发展有机统一,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发挥个性、挖掘潜力。应紧密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提高实践能力,在学会做事的同时,掌握做人的原则。通过建立师生交流长效机制、学生参与校务管理长效机制等,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调动学生参与学校发展和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通过开设人文素质大讲堂、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多种样态的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奉献社会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进一步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适应能力、抗挫折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育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3.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突出主渠道作用。“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改革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式,采取启发式、情景式、体验式教学模式,紧密结合社会现实,以生动形象的案例、丰富的素材和翔实的数据,给学生以启迪和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避免单一死板地讲授原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革命根据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进一步加大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授课技巧,丰富教学形式,增强课堂互动氛围,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4.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坚强领导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选拔、配备、培养一支政治可靠、业务精湛、开拓创新、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学校需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制定必要的政策,划拨必要的资金,加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业务学习和培训力度,选拔优秀辅導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等赴国内外高校学习和交流,掌握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艺术和方法。强化实践锻炼,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通过开展辅导员论坛、学生工作沙龙、表彰评比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分享工作经验,学习先进典型,提高做好工作的信心和能力,努力建设一支稳定的学习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好主阵地和文化育人作用。“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校园文化内涵,营造以人为本、积极健康的环境。校园文化要充分体现高职特色,充分考虑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和需求,以提升学生应用技术能力、人文素质修养、自主管理能力和为人处事能力等为目标,积极组织开展科技文化节、专业技能大比武、宿舍文化节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开展特色支部建设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社团建设,组织更多的学生加入各类社团,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中开阔视野,陶冶情操,锻炼成长。充分发挥宣传橱窗、广播站和生活园区的功能,宣传典型事迹,弘扬先进精神,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弘扬志愿精神,增强学生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理念。组织开展班级自主管理比赛,增强学生集体意识和自主意识,提升自主管理能力。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情、民情、国情的体验和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分阶段、分层次设计社会实践内容,构建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社会实践体系。根据高职教育特点,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科技发明等为主要形式,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增强服务社会、奉献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6.打造“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阵地。“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要积极抢占思想政治工作网络阵地,探索“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通过建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网站、博客、微博、微信,借助网络调查等方式,构建集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和实践于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作用,加强学校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对学生学习状况、思想动态、关注热点和生活需求等进行系统分析及动态观测,指导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发挥示范院校网络资源库建设的共享功能,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帮助学生主动触网、善于用网。同时,在网上开辟党建之窗、心理咨询室、学习超市、爱心传递和学习阵地等空间,通过网络加强党性教育、专业教育、心理辅导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

7.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后示范”时期,高职院校要适应形势发展,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素质出发,端正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核心,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为主要形式,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立专兼职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应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巩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通过创新工程项目申报、创新创意大赛、创业沙龙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同时,搭建创业平台,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园,在资金、政策和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为学生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陶珑.创新 规范 示范——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三个基点[J].江苏高教,2008(4).

[2]罗箭华.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2).

[3]张玉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9).

[4]周新华.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江苏高教,2010(4).

作者:贾新华

高职院校对口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3:

素质教育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在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居于核心地位,是完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出发点,如何将素质教育融入并应用到学生的教育教学中就成了实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素质教育;高职生;教育教学;应用

作者简介:卢春龙(1983-),男,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是以培养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目的的,所以说,高职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然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又决定了高职院校学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过硬的专业技术,还必须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这给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

一、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于素质教育的含义,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职成 [2004]12号)中也指出:职业院校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所以,高职教育必须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一些高职院校往往只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教育,只注重学生的短期就业,忽视了对学生长期发展的培养,使得学生知识贫乏,修养不足,综合素质较低,在社会的竞争中很难立足。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育教学中,必须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才能完成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的最终目标。

(一)素质教育与教学过程脱节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的培养只停留在职业技能的培训上,脱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往往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课,在授课过程中根本没有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帮助与提高的内容,以追求速成为主,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希望培养出职业技能高手,忽视了现在社会需要的不单纯是技能人才,而是综合素质高的技能人才,这样一来,使得众多的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在个人职业发展中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发展空间狭窄,发展速度缓慢,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人生发展。

(二)素质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

社会的发展对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不仅要跟上社会的发展,更要有自己独有的特色,这样才能在与其他高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才能更好的完成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目标。而今一些高职院校不能跟上时代潮流,一直闭关自守,用陈旧的方式方法、固定的培养模式开展素质教育,不会变通,不会改进,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发展。

(三)素质教育与职业推进脱节

素质教育本应是职业教育的基础,然而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推进的工作当中,往往削弱了素质教育的基础作用。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都直接步入社会,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不注重个人内在的素质提高,一味追求短期效应,忽视个人长期发展;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技能培训上,不能及时更新教材,不仅内容陈旧,还缺少职业发展的针对性,对于技术的发展方向模糊不清,讲授内容死板,缺乏新意,使得学生毕业之后在技术领域中已经落后,再加上素质教育的不重视,导致学生毕业时还未就业就已经失业;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加强对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将素质教育工作全部交给辅导员,课后也不能与学生有效交流,逐步形成了辅导员做思想工作与专业知识无法结合,教师专业知识传授与素质教育无法结合,让学生无所适从,无法提高。

三、素质教育在高职学生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是全面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是实现教育目标、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体的教师,要将素质教育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实现时间与空间的良好结合,为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一)实现素质教育与教学的良好结合

1.教师的引领。有部分教师只是片面的认为学生只要熟练掌握了专业技能就可以较好发展自己,忽略了社会的千变万化对学生的考验,所以全部授课过程都是专业知识,只是为了授课而授课,缺乏对学生的全面培养与培训,无法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只注重专业技能的教学模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展现教师的专业素质,结合专业特点,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引入到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寓思想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注意突出思想政治课和思想品德课的功能,从点滴渗入,从全面深化,做好案例剖析、结合实际分析、结合热点透析,让学生逐渐形成合理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法,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第一,根据自己院校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有侧重的从企业中引进专业人才,尤其珍惜那些专业对口、研究方向相同的企业专业人才,在教学与科研开发方面起到极大的作用;第二,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做学校的兼职教师,根据课程的设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确定哪些课程或实训课程由校外聘请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一方面能够吸收企业的先进文化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学校节约资源,达到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渗透;第三,多创造机会送专业教师到校外培训、学习,以专业为基础,提高教学能力为目标,全面提升学校现任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为今后在教学、实训过程中更有效的指导学生打下基础;第四,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尤其是目前想要建立还未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的企事业单位,送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中挂职锻炼,让教师真正的深入一线,了解企业,深化专业,提升个人综合能力,不仅能够了解该专业目前的需求情况、未来发展情况,还可以通过教师的企业挂职锻炼加强校企合作的推动与巩固。

2.实验、实训、实习过程的规范。高职院校学生要在就业竞争中有立足之地必须要有较强的职业技能作保障,职业技能的全面提高必然要有实验、实训、实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设计好学生校内的实验、实训、实习课程,在动手操作的同时,将素质教育工作融入课程之中,真正做到外练技能、内练素质,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实验室、实训与实习的场地,要借鉴企业的建设方式与运行的规章制度,建设成为企业的缩影,不论是教学设施的硬件还是实施教学过程的软件,都要从模拟企业实践操作的规范入手,将企业实践操作规程运用于实践教学当中,了解企业文化,熟悉企业职业素质要求,着力于职业素质培训,把实验室、实训与实习的场地作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校园联系企业的纽带,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充分感受企业的运行机制,在学习过程中寻找与企业对接的差距,完善自我,全面提高综合实践能力。

充分发挥实验、实训、实习教师的作用,从学生的着装、入场、工作、行为举止等到学生离开场地,都要按照企业的要求开展授课,从课程的安排到实际操作的过程设计,要充分与企业的现实情况结合,让学生从一开始就锻炼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现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良好结合

1.搭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平台。以学生自我发展为起点,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体现学生意志,辅助学生确定方向,构建综合素质教育模式,通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综合素质教育平台,从而实现教育与娱乐的有机结合。综合素质教育平台的搭建,是学生认识自我、发掘自我、提高自我的有效途径,充分留给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成才。

校园文化活动是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效平台,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满足大学生课余文化的多样需求,实现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对于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工作有三方面作用。第一,占领校园文化阵地,为校园文化活动确定正确的方向。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积淀而成的价值、理想和追求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学校精神风貌和舆论导向的重要媒介。素质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导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影响。同时,也可以为校园文化活动把握方向。第二,拓展和创新素质教育工作的手段与方式,扩大工作覆盖面。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新颖生动,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学生不仅是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活动的建设者。素质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既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又可以丰富和拓展工作的方式和手段。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发挥学生作为活动共建者的创造力,使素质教育工作得到提高和加强。第三,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提高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代表学校精神的校园文化对在校学生的影响是无形且巨大的,而其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也是学生成长的良好渠道。素质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将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可以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接受良好的教育和启迪,使素质教育工作收到良好的效果。

2.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从细微之处着手,从点滴之处关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良好的校园人文气息,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随处可见的校园文明行为,随时能够感受的求真务实的校园风气,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通过时间的沉淀,慢慢凝练出适合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培养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优化校园的人文环境,将文明、礼仪、道德、奉献、团结、求实等融入到和谐校园的建设当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领悟到校园文化的内涵,让校园文化当中深含的素质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与成才,进而达到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三)实现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良好结合

1.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辅导员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主体,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与高尚情操,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榜样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传文明之道,授立身之业,解人生之惑,要做学生政治上的导师,思想上的良师,道德上的模范,用自己的行为、语言体现出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2.构建思想教育模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的是长期的坚持与培养,素质教育在学生思想教育当中,是一个过程的教育,是一个发展的教育,是一个目标明确的教育,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基础抓起,从一点一滴抓起。根据学校的不同情况,可以形成分年级的素质教育方案,从入学开始,每年一个侧重点,从入学适应、行为习惯养成到就业创业教育,有层次、有目标的完成学生素质教育工程;另一方面,也可以跟据学生具体情况形成分类别的培养模式,总结前期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情况,找出问题,发现不足之处,在下一步的工作当中将此项不足作为工作重点,设计适应学生发展、适应学校发展的养成教育方案。

(四)实现素质教育与就业、创业的结合

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除极少数准备升学之外,绝大部分都是面临择业、就业、创业的问题,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在校期间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准确的教育方向,素质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步入社会的发展情况,所以说进行理想就业、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一是积极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开阔学生的眼界,感受实际工作的环境与文化内蕴,寻找素质教育与就业、创业工作的良好结合点,完成素质教育工作从单纯的灌输教育到学生自主感知自我感悟的转变,逐步融入社会、奉献社会,了解社会的现实,激发忧患意识,增强社会的责任感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感,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自主意识,满足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精神需求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从而有效提高素质教育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果与作用;

二是创新设计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的设计,避免枯燥乏味的传授就业知识,要将素质教育工作融于课程之中,注重课程的实际意义,要把就业、创业课程讲活,讲透,讲细,讲全,真正做到让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用,不能空而不实,不能点而不释;

三是做好经验交流工作,让已毕业的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做报告、谈体会、做交流,将他们就业、创业的艰辛、成才成功的经验传给在校的学生,以至于让这些在校的学生深受教育,深受感动,更好的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效用。

参考文献:

[1]孙孔懿.素质教育概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明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邢永富,吕秋芳.素质教育观念的变革与创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 夏焕堂

作者:卢春龙

上一篇: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论文下一篇:高校思政教育应对措施探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