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国外高职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30

摘要:高职学制改革引发了很多对于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思考,这也是提升高职教育理念的好时机,从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发展战略等几个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加强对高职特色的理解和对高职定位的认识,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的使命。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国内国外高职学生养成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内国外高职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1:

优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摘要:科学优化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特色形成的基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借助多种途径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职业能力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为旅游企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重要渠道。相对于就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旅游企业对员工素质要求的日益提升,当前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不能与时俱进,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毕业生的职业能力与素养不符合企业的用人要求,毕业生流动率高,给企业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于是,社会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培养出适应旅游业迅速发展的人才,如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这些成了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当前旅游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滞后,无法满足社会需要。高职院校为保证学生的实习时间,目前多采取“2+1”或“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由于学生在校时间短,教学部门在安排教学计划时优先安排专业课及必修课,忽视对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相关课程的设置。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后责任心不强、适应性与抗挫折能力差,出现频繁“跳槽”等现象。其实就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而言,高尚的职业道德与良好的职业技能同等重要。在某种意义上,旅游企业员工是否具有强烈的岗位责任心、热情的工作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完备的沟通技巧、超强的团队精神和服务意识等职业素养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成败。

2.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从相关统计数据来看,我国旅游管理专业师资队伍中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15%左右,绝大部分教师都是从高校毕业后直接任教,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这一现状直接导致在培养学生旅游职业能力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实践教学脱离实际,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境况。此外,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学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相对落后,造成培养的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差,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

3.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基本技能操作训练。众所周知,实践教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仅把几门技能训练课和毕业实习作为实践课,其他一些专业课程基本上还是采用“纸上谈兵”的教学方式。另外,学生实习大多被安排在最后一年,这就产生了一种现象:学生在学习理论时,有理论知识,无实践强化,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在进行实践时,有实践强化,但理论学习时间已过,不利于学生深入领会和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手忙脚乱,对本职工作失去信心。

4.课程设置不科学,课时比例不合理。有些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开设得很乱,不能体现专业特色;有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因人设课,即根据学校条件和师资状况设置课程,没有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与培养目标来开设课程。这些情况都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目标不清晰,疲于应付,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困难重重,素质和能力得不到真正有效的提高。

二、优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途径

1.借助多种途径加强养成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例如:在日常管理方面,学校可以根据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制定相关措施并实施管理。旅游管理专业可以结合旅行社和酒店对员工的相关要求制定出有关仪容仪表、个人卫生、公共卫生方面的规范,要求学生执行,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检查措施。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营造一种突出专业特色、启发智慧、提高情趣、健康身心的学习环境,从而达到“润物无声”的境界。在开展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方面,学校可通过举办旅游管理专业技能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组织学生参加义务导游、礼仪服务等活动来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学校还可以通过开展学生实习经验交流活动、宣传学生实习期间的先进事迹、树立学习榜样等活动来强化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职业意识和责任感。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实施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的有力保证。学校要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并结合具体情况分批派遣教师到国内外知名旅游院校进修,使他们尽快熟悉并深入了解旅游行业的发展新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学校还可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做兼职教师,以讲座、报告等形式提高学生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此外,学校还要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由于具有旅游管理实践经历,能够抓住旅游管理这一学科的精髓,可以摆脱“纸上谈兵”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操作技能有实质性提升。学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途径很多:鼓励教师申报和参与实践性课题;鼓励教师到旅游企业调研或参与旅游开发规划项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到旅游企业挂职锻炼、参加旅游企业管理实践等,提升综合素质与能力。

3.强调实训教学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职教育的显著特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切实强化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可在汲取国外旅游管理教学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探索提高我国高职旅游管理教学水平的新途径。首先,学校应注重与企业的联合,走校企联合之路,实现校企的“双赢”。通过这种方式学校不仅可以在不动用学校紧张的办学经费的情况下保证学生的实训环节,而且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最直接的平台,有助于学生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平稳过渡。其次,学校应加强建设模拟职业岗位的实训基地,采取具有实训特点的“模拟教学法”。学生和教师在逼真的模拟场景中扮演不同角色,以达到身临其境、加深印象的目的,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充分体现高职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和理念。例如:教师在讲授导游人员服务程序时,可以和学生分别模拟导游与游客的角色,进行“正式接团”前的准备、接团服务、入住宾馆、集合出发、景点讲解等一系列完整的服务过程。最后,学校在保证学生正常实训的同时,积极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例如:学校可以将部分礼仪接待、食堂服务、环境卫生工作交由学生来负责。

4.完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学生的知识结构。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两大部分。首先,在文化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学校不能完全放弃语文、数学、外语等基础性课程,应当遵循实用性、广泛性、生活性等原则,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做必要准备。例如:语文课程教学可以侧重于口语表达训练,而不必拘泥于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在专业课程方面,旅游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涉及经济、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务、法律、心理、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等多方面的知识。针对高职学生在校时间短、课时少等问题,学校需要在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整合优化相关学科知识,适当增加具有本地特色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学校可以结合河南省旅游资源特色开设豫剧鉴赏、河南文化现象等选修课程。学生的知识面宽了,在工作中自然会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同时也能更好地满足旅游者通过旅游学习知识、陶冶情操的需求和愿望。

参考文献:

[1]张建宏.提高高职旅游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建议[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2).

[2]卢伟健.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能力培养问题[J].科技信息,2007,(10).

[3]李晓梅,项桂芳,彭花燕.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责编:思源

作者:张海洪

国内国外高职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2:

科学定位高职院校的视角探讨

摘 要:高职学制改革引发了很多对于高职院校如何定位的思考,这也是提升高职教育理念的好时机,从学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发展战略等几个视角来探讨这一问题。加强对高职特色的理解和对高职定位的认识,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的使命。

关键词:高职院校;高职学制改革;双师型;开放型战略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基本学制将逐步由三年过渡为两年。对此,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现在高职院校的学制大多为三年,在学时上与本科比较接近,再加上一些学校办学定位还不太明确,容易出现“本科压缩型”[1]。那么学制由三年改为两年就能科学定位高职院校了吗?探讨这一问题的视角还有哪些?

一、学制改革对职业教育体系的挑战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生源主要是面向高中应届毕业生,我国的普通高中教育基本上没有开设职业教育,这些学生在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基本上是“零起点”[2]。国外的二年制高职的生源基本上是经过了中等职业教育或培训,具有相当的职业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因此,结合国内外的高职状况,发展二年制高职的重点应放到中职后高职上来[3]。这就给我国当前的职业教育体系带来很大的挑战:

其一,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办学条件较差,实训设施或空白或简陋,“双师型”教师严重稀缺,很难达到与中职的衔接;

其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办学目标主要是以就业为导向,这样一来,高职生源就会面临很大的压力;

其三,目前为止,解决高职生继续学习问题的措施是“专升本”。“专升本”确实满足了部分高职生继续学习的愿望,但是“专升本”后,高职生进入了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结合国内外关于技术本科的教育现状,我国可通过对传统本科院校进行改造或极少数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院校升为技术本科,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总之,当前我国中职与高职之间,高职与技术本科之间,由于办学标准不明确,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原因,还无法实现“无缝对接”,因此,高职改革的重点不应是学制,而是内涵发展,通过改革更好地体现高职特色,通过改革,使中职、高职和技术本科能够很好地衔接;通过改革,使企业积极参与到高职教育中来,以此来促进整个职业教育链条的发展。

二、高职的培养目标应是高职的主要特色

高职院校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1999年底,教育部第一次全国高职高专教学工作会议把高职的培养目标界定为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04年2月,教育部制定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那么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有什么区别,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哪一类人才更合理呢?

首先,主要依靠操作技能工作是技能型人才与技术型人才的主要区别;而且二者不仅有分工的区别,还有层次的区别。当然,二者还有一定的交叉重叠之处。

其次,技术型人才具有以下特点:(1)相关的专业知识面更宽广;(2)综合应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3)具备人际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对这类人才极为重要;(4)成长过程中更强调工作实践的作用。

最后,培养技术型人才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称职业教育(技能教育)。

而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称为职业技术学院,说明对高职培养目标还有一定模糊性。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努力根据自己学院发展环境,把培养有特色、有实力的专业技术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职教育办学目标的一个基本定位。

三、课程设置是高职特色的保障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999年才开始大发展,除了一小部分高职院校是从无到有兴建起来的,大多数高职院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背景:一是中专升格而来;二是成人高等院校转制而来;三是专科院校。因此,很多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对高职教育的规律、特点缺乏了解,加上受过去举办高等专科教育的经验的影响,因此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评价方式等方面无不深深印刻着普通高等教育的烙印。

而高职课程应配合就业市场对工作能力的要求,提供职业养成教育,也应该配合社会对公民的要求,提供人文和科技素养的教育。基于此,高职课程应包括普通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训课程和创业课程,这种课程结构满足了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即满足以就业为主、升学为辅的教育功能的需要。

而纵观国际高职教育课程的主要发展趋向是实施项目课程模式,以改造传统学科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高职院校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应把项目课程结合实训基地建设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点,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及解决思路

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总结了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因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要求就是应然之意。

就教师个体而言,既能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指导专业实践,在职业教育体系内就称为“双师型”教师。拥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是高职之“高”的必然要求,是高职教育的最显著特色,也是高职发展的灵魂所在。根据目前高职院校整体发展状况,拥有一支数量和质量俱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很多高职院校而言,都很难实现。

首先,从教师的来源看,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多数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直接到校工作,这部分教师学历高,理论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较差;

其次,从培训机制上看,现有的高职教师专业培训或双师培训,以学术型授课为主,教师很难经过一次培训就真正转变成了“双师型教师”;

最后,从高职教师职称政策上看,目前,各个地方高职教师职称政策仍沿用普通高校教师职称政策体系,以学历为导向和主体要素,虽然也有对专业资格证的要求,但一证即可解决,而当前很多资格证书的认证都是笔试,很难解决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因此,即便是高职院校教师也要忙着写论文、读研或读博来提高学历水平,而不是把精力花在提高专业技能上。

因此,“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高职学院内部力量,根据高职院校开放型发展战略,学校的师资队伍应包括校内理论课教师和兼职实践指导教师两种类型。兼职教师不应当只限于在课堂上讲课,还应当包括在实践场地的技能指导。

五、开放型发展战略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然涉及学校、企业、社会。高职院校的开放型发展战略首先包括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即工学结合。2006年,教育部颁发实施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其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的开放型发展战略还包括校校合作。目前义务教育阶段由于政府的推动,“支教”这一校校交流的形式正在稳步推进,而高职院校的校校合作因为涉及高职办学特色这一使命,其合作面更广一些,通过共享资源,提升办学理念,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师转型,创新培养模式。

这种开放型发展战略把学校的发展与更多的利益主体联系在一起,充分利用社会智力和物质资源,增加了企业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促进了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同进促进了学院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与就业,使其学有方向,学以致用,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最后拓展了学院的服务面和办学空间,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质量,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高职院校的发展,必须在学制体系、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一系列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中,始终贯穿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主线,形成行业、企业、高职院校共同参与高职教育的制度,将其开放战略系统化,是推进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社会对高职人才的必然要求。

六、小结

当前高职院校的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加强对高职特色的理解和对高职定位的认识,在提高高职办学质量的同时,也能提升我国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的使命。

参考文献:

[1]杨学富.解读我国高职教育学制改革[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6).

[2]周夕良.二年制高职高在哪里[J].教书育人,2006,(4).

[3]郝超.从高职学制改革谈教育体系的完善[J].中国高教研究,2005,(5).

[4]石伟平.时代特征与职业教育创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马庆发.当代职业教育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65-66.

[6]李焦明.高职院校教师职称政策导向探讨[J].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7]杨近.对高职院校发展定位的思考[J].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8]向丽.浅析高职学制改革面临的两大困境[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2).

[9]宋正富.西部欠发达地区高职教育开放式办学模式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1).

[10]王变奇.高职教育学制改革可行性条件的分析与建议[J].成人教育,2006,(12).

作者:王艳

国内国外高职学生养成教育论文 篇3:

高职院校看访顶岗实习学生的规范研究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为对象,从看访目的、看访时机、看访程序、看访报告的撰写四个方面对顶岗实习学生看访规范进行了研究,并着重对看访时机、看访程序进行了探讨,希望以此规范为标准,统一高职院校实习生看访的程序和步骤,将实习生看访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关键词】高职生;实习生;看访;规范

实习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个人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中明确规定:“职业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对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力改革。高等职业院校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政府部门以文件形式进一步规范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突出强调实习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的重要性。国内高职院校大多实行2+1模式,通过2年的在校学习之后,集中安排1年的顶岗实习。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卓著、蜚声海内外的台湾高雄餐旅大学,四年制本科采取2+1+1三明治式课程设置,学生在第三学年也有1年的顶岗实习[1]。实习对于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主的高职院校来说,至关重要。然而,学生实习中出现了实习管理制度的缺失[2]、忽视对实习生的绩效评估、实习生薪酬形式单一、实习生心态调整慢[3]、实习岗位或类型有限[4]、缺乏人性化管理[5]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实习单位、学校、实习生三方的共同努力。其中,高职院校作为桥梁和纽带,处于主导地位,为有效解决此类问题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在学生实习前要积极做好宣传动员工作,帮助学生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及时调整心态,以学习者的心态开启实习生活。另一方面要定期对实习生进行实地看望和慰问,收集、了解学生实习情况,倾听学生实习期间的想法和意见,指导实习方式方法;同时及时与实习单位进行沟通、交流,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习锻炼平台。台湾高雄餐旅大学对学生1年的实习生活采取“多元配套、多维管理”的原则,岛内实习由学校研发处、导师、系主任联合对学生进行实习访视与辅导;远距离及国外实习,通过当地的姐妹校,委托交流、交换的教师资源看望学生,实施沟通,加强管理;为系统强化实习生的学习管理,切实掌握实习生的学习、工作进展实况,学校对实习生的考核管理实行内外结合、双向联动、同步反馈的方式组合进行[1]。本文基于多年对海内外高职学校实习生看访经验,通过实习生看访若干问题进行系统梳理总结,希望借此将实习生看访工作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一、看访目的

(一)检查学生实习状况,确保学生实习效果

实习是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是重要的学习形式,对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技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习效果的好坏往往影响到学生毕业就业选择,决定着学生职业生涯的设计与发展。学生通过实习,可以实现“工学结合”,融学习于工作中,对于良好职业道德素养、身心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看访,教师将进一步帮助学生明确实习是学习的一部分,是在校学习的继续和延展。同时,实习也是对在校学习成果的检验。为了保证学生的实习效果,实习开始前,学生需要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与指导下,根据自身专业特征,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与目标,通过看访检查并督促学生在实习中逐项完成实习计划,在实习结束后提交相应实习报告,以期获得应有实习学分。

(二)了解行业需求变化,调整完善教学活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变化日新月异。定期看访实习生环节,为高职院校教学紧跟行业脚步提供了契机。高职院校教师借助与学生的交谈、到学生实习岗位进行实地看访,加之与实习单位进行务实、直接的沟通交流,体验行业发展,了解行业变化,掌握行业走向。根据行业情况和实习生建议,及时反馈、改进教学,使高职院校的教学更具有职业性、时尚性和国际性。

(三)评估实习单位状况,完善实习单位档案

实习单位的优劣关系到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实习单位是学校前期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后确定的。虽然实习单位在硬件、软件方面都具有一定基础,具备相应资质,但随着时间的推延或单位管理人员的更迭,会出现实习单位与学生实习理想境界大相径庭的现象。有些实习单位不平等对待实习生、拖欠实习生工资,学生实习岗位吻合度低、技艺含量贫乏、实习单位师傅级员工素质低下等情况。为保证学生实习质量,引入实习单位动态评估和淘汰机制,不仅必要而且具备可能性。现今旅游饭店类实习生处于炙手可热的卖方市场,学校考察、评估、优胜劣汰实习单位有着有利条件。借助对实习生看访时机,发现、掌握第一手资料,完善实习单位档案,客观评估实习单位状况,无疑一举多得。

(四)关爱学生,为学生带去母校的关怀

大学校园生活是美好的,是丰富多彩的,是令学生终身回味的。学生离开校园,到陌生区域顶岗实习,长时间从事和所在单位职工十分近似的工作,心中难免产生孤寂之情。看访教师带去母校真情,通报校园发展变化,表达学院领导、老师真切关怀,学生孤寂之情得以慰藉的同时也会更加自觉的以校为荣、自强自立、勤勉实习、积极表现。

二、看访时机

学生顶岗实习,从明确自身实习单位到实习结束可分为向往期、断奶期、入职期、疲惫期和留念期五个节点,详见表1。根据学生各个时期的特征以及所表现出的状态,安排在“入职期”、“疲惫期”看访比较适宜。

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方式对走出校门的后续实习生活及其实习效果影响非同小可,这突显出学生在校期间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养成教育是指以学生为主体,辅以日常教育管理、熏陶、渗透、疏导、训练等教育手段,长期反复实践,在“知、情、意、行、能”等方面进行习惯培养的一种教育方法[6]。养成教育核心在“养成”,既包括行为习惯的养成,也包括学生走向社会后应具备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养成,如专业技能、行为举止、心理健康、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等[7]。养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在职业素质养成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学生在校期间的养成教育已成为国内外高校德育发展和职业素质培养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手段。良好的养成教育无疑为学生的顺利实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看访程序

(一)学生小结

教师看访前,通知实习学生对各自实行学习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实习生负责人加以收集整理,以便提交看访教师。此举不但有利于教师在较短时间内对于实习生学习、工作、生活和实习计划执行情况进行全面了解,也促进了实习生的自我总结、自我思考和自我管理,以使学生进一步端正心态,扬长避短,强化实习效果。当然,学生不仅应在教师看访前进行总结,也应将总结、思考贯穿于实习的整个过程当中。

(二)岗位看访

看访教师须实地深入学生实习岗位进行看访,了解学生所在岗位实习工作情况,并与岗位所属部门负责人进行交谈,掌握学生顶岗实习中专业技能、人际沟通、服务技巧等方面实况。如发现有岗位适应性差、岗位实习效果不佳甚至影响实习目标实现的情况,看访教师应及时记录,事后与学生深入沟通,并与实习单位的深度交流。

(三)封闭式座谈

举办只有实习生所在院校师生参加的封闭式座谈会,便于实习生与看访教师之间面对面的坦诚交流。看访教师须仔细聆听、认真记录实习生的心得体会,并就所提出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与分类。随后,看访教师根据学生反映情况,就同类型的问题进行逐一解答,个性问题一对一交流。

(四)指导学习技巧

根据学生座谈情况,有针对性地就人际沟通技巧、岗位学习技巧、经营管理技巧、语言服务技巧等进行释疑解惑,对实习单位存在的不足进行适当点评,切实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提高。此时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技巧会倍感亲切,倍加珍惜。

(五)明确目标要求

看访实习生期间,教师作为学校代表,必要时再次将学校实习生管理规定、实习预期总体目标告知、提醒学生,使学生熟知实习期间的学习要点、管理机制、管理原则、管理制度,尊重、保障、维护实习生的基本权益。看访教师需根据以上四个环节中实习生所表现出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学习情况等进行分析,在上阶段实习情况反馈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下阶段实习的目标与要求。

(六)与实习单位沟通、交流

实习生是实习单位里的一个特殊群体,实习生虽不是实习单位正式员工但却和正式员工做着一样的工作,而且一般来说,实习生用工成本较低。这个群体工作状态的好坏对实习单位总体运营有着直接的影响。将学生小结、岗位走访、封闭式座谈等涉及实习单位的内容经过分析、整理后,反馈至实习单位,不仅有助于相关问题及时解决,改进单位与实习生关系,还有助于实习单位自我检查、自我完善。同时,实习单位就有关问题的表态与处理意见由实习生校方记录在案,也是学校评估、管理实习单位的依据之一。

四、看访报告的撰写

看访报告是对整个看访过程的回顾与总结,其中包括看访时间、看访地点、看访人员、看访主要内容、看访日志和行程摘要等。看访报告的主体内容,应是对该实习单位大多数学生实习学习情况的总结与分析。若该实习群体方法新颖,效果丰硕,学校应及时总结推广;反之,该实习团队实习困难,收获甚微,校方则应及时加强与实习单位沟通协调,直至问题解决,实习顺畅。同时,看访报告也是动态管理实习单位、完善实习单位进出机制的原始素材,因此,报告的撰写必须实事求是、有凭有据,避免主观色彩,附注相关照片、视频材料。

实习生看访是实习生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措施与必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实习生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保证实习生的实习效率与质量。看访过程科学、完整,可以事半功倍、一举多得,对改进实习生管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反射教学运转改革都有积极、务实的作用。相信随着实习生看访工作日趋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实习环节必将更加受到行业、学生和学校的欢迎,其后续管理也更将规律清晰、轻松顺畅。

参考文献:

[1] 马开良. 台湾高雄餐旅大学办学特色探析.职业技术教育[J],2012(33):60-63.

[2] 周景昱. 高职高专实习生管理对策研究.华夏医学[J],2009,22(5):961-964

[3] 宁 博. 高职生顶岗实习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职业技术教育[J],2011,32(35):76-78

[4] 徐丽香,黎旺星.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职业技术教育[J],2008(23):65-67

[5] 王 娟,齐绍琼.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发展趋势探析.职业技术教育[J],2012(33):64-66.

[6] 朱海岳,方黛春. 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模式研究.中国高教研究[J],2011(1):77-78.

[7] 邢国忠. 把大学生养成教育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2008(24):29-33.

作者:马开良 葛焱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验浅析论文下一篇:医学教育责任感的树立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