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结合青年教师师德论文

2022-04-26

1998年的夏末秋初,大学毕业的罗晓航来到了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以下简称盐小)成为一名教师。二十多年来,她一直扎根在这所百年名校,从一名青年教师到学校行政干部,从长期协助校长工作到成长为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这一路走来,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把学校发展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内外结合青年教师师德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内外结合青年教师师德论文 篇1:

多维互动背景下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的提升

摘要:多维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沟通,教学中的各种要素通过多元的、动态的方式交互影响。这种教学有利于发挥青年教师的个人智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高校青年教师在入职初期存在着各种不适应的问题,尤其在教学方面最为突出。深刻理解并贯彻多维互动教学,有利于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较快适应教学工作。

关键词:多位互动;教学;职业适应力

青年教师是高校发展的生力军,也是高校实施教学改革的中流砥柱。从入职到完全适应高校各方面的工作,青年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才能真正实现角色上的转变,而这种适应的首要问题是对教学工作的适应,是对课堂内外各种因素的协调和掌控。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全新理念,它体现了教学从传统到现代、从封闭到开放、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深刻理解并贯彻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适应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能力,进而为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开启良好的开端。

一、多维互动教学的内涵

多维互动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学中实现全方位的信息沟通。即把教学活动放在一个开放的教育环境中进行,无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的人、事、物都可以通过多元的、动态的方式交互影响,最终实现以学生为本,发挥主体作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开放、灵活,在理论问题上有了更多的思考、表达和交流的机会,并能在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中加以验证,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课内外结合[1]。可以说多维互动教学就是教与学的相互统一、交互影响,最终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它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教师的教学活动都能产生不同于传统的作用。

具体来说多维互动教学的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传统的大学教学中,学生是被动接受的一方,听课、记笔记是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提问、讨论相对较少。而多维互动教学则是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负责提供典型案例、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生则围绕一个主旨问题或案例展开一系列的主体性活动。因而学生的参与意识是比较高的,愿意置身其中发表个人见解、作出总结等。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传统教学中无论新老教师几乎采取同样的教学模式,即课本加粉笔,满堂讲授,教师占据了课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在长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教学内容陈旧,方法手段单一。而在多维互动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拉近距离,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设置教学情境、选取适宜内容、通过多种方式方法开展教学,这极大地锻炼了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整体业务水平。第三,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的大学课堂主要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课外实践少之又少,理论与实践脱离严重。多维互动教学要求课内生动学习,课外加强实践,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各种实践活动中去,实现课堂内外的互动、学校与社会的互动,这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现实问题相联系相对比,从而发现并解决问题,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多维互动教学对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的影响

(一)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适应力是人们入职后,在思想、情感、道德、能力等方面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一种能力。高校青年教师在职前经过漫长的职业准备期,入职后就面临着适应所从事职业的问题,即进入了职业适应期。适应能力强的人则工作上手快,人际交往好,职业发展顺;适应能力弱的人则挫败感多于成就感,人际关系紧张,职业发展前景黯淡。根据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从高校毕业到入职再到职业适应一般需要四年左右的时间[2]。可见职业适应力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至关重要。在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下,提高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尤其对教学活动的适应力是刻不容缓的。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在职业适应方面存在着以下问题。

1.顺其自然,被动适应

从高校毕业又进入高校担任教师,许多青年教师在角色转换方面没有太多心理准备,也没有经验可谈,高校在职前以及入职后所采取的培训措施非常有限,有的高校会组织短期培训,有的甚至没有任何培训,可以说青年教师“想当然”的就从一个角色进入了另一个角色,对新角色的适应完全呈现出顺其自然、被动适应的状态。在教学方面模仿老教师的教学行为,或从记忆中提取自己老师上课时的行为方式加以模仿,这些模仿有些是可行的、适宜的,有些则完全是生搬硬套,教学效果一般。而这种靠“自我意识”自然适应的状态要维持很长时间,这完全是一种被动适应,没有主动性可言,也没有实现个人能力的全面挖掘和发挥,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发展。

2.适应周期长,工作上手慢

从新手教师到成熟教师是青年教师入职后的必然发展轨迹,由于是一种自然适应的方式,因此这个周期一般在四年左右,时间相对较长。在这段时间中,青年教师一切都是从头学起,在摸索中前行。例如,课要怎么备,教案怎么写,语言表达欠佳怎么办,板书怎样才能更规范,师生互动效果差,多媒体应用不熟练等等。这些问题有些是熟能生巧的,有些则需要有意识地加以学习和改进。总之,在没有培训、无人指点的情况下要尽快适应教学工作是比较难的,因此在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对工作的不适应感,工作上手慢,容易出现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师生互动欠佳,其他工作任务疲于应付等情况。

3.人际圈不稳定,挫败感强

进入新的工作环境,人际交往是青年教师职业适应的一部分,包括与领导交往、与同事交往、与学生交往,这几方面对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都很重要。例如,在课堂内外都要与学生打交道,怎样保持师德礼仪,又不高高在上,既能与学生打成一片,又不失教师风范,这个度是很多青年教师难以把握的——不及则影响教学效果,过之则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很好地拿捏师生人际交往的尺度。此外,与领导、同事之间从陌生到熟络,再到形成稳定的人际交往圈,从而找到存在感和归属感,这是青年教师心理适应的关键,这也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由于青年教师社会经验相对不足,人际意识薄弱,很多青年教师入职后都觉得与领导、同事之间没有形成稳定的交往关系,除了工作上有限的联系,其他交往少之又少,因而会影响青年教师的心理适应能力,增强其在入职后的挫败感[3]。

(二)多维互动教学对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的影响

青年教师职业适应体现在多方面,如教学、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其中对教学工作的适应是重中之重,这是青年教师获得认可与成就感的源泉,一旦很好地完成了教学活动,那么青年教师自身会体验到满满的成就感,同时又会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对其人际交往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青年教师应走在教学改革的前列,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尽快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应是青年教师在职业适应期自始至终的追求。多维互动教学对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的影响恰好体现了这种积极意义。

1.有利于发挥个人才智,展现个人才华,提升认可度

在传统教学中,青年教师缺乏优势,表现在经验不及老教师,年轻学生不太认可,社会经验欠缺,不能将理论讲得生动灵活等。因此按照传统讲授方式教学时青年教师的课堂往往是枯燥的、生硬的、缺乏活力的。而多维互动教学则完全不同。例如,在案例教学时,教师可选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一两则案例,教师生动阐述案例后,抛出疑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分析、生动学习,课后安排社会实践、见习、参观等活动,与学生深入实地考察,与社会团体沟通,从而获得知识上的领悟与升华。在这一过程中,青年教师较少地受到自身经验的局限,可以将青年人所特有的敏锐眼光与社会热点时事、理论知识等相结合,生动灵活地组织教与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聪明才智,展现个人魅力与才华,获得领导、同事、学生的认可。一旦教学工作完全适应,那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能力便大大提升了。

2.有利于增强沟通能力,扩大人际交往圈

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是青年教师入职后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每天面对学生,用什么样的态度、语言、方式跟学生互动是青年教师的必修课。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思维活跃、人际意识强,做好了与他们的互动对青年教师人际交往圈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在多维互动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比较放松、随意,青年教师可以与学生建立起深入的信任感,长时间的充满信任的沟通可以提高青年教师日常的人际沟通能力。此外,在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中,需要与社会中的人与机构进行协商、讨论、交流,这对新入职人际交往圈狭小、社会经验不足的青年教师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机会,在这些课堂以外的各项活动中,无疑可以进一步增强青年教师的沟通能力,扩大其人际交往圈。

3.有利于深入教育情境,获得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

适应一项工作,不仅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有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才能将工作视为事业,将疲于应付的心态转变为甘愿为之奉献的精神。达到这种境界时不仅适应了工作,而且会进入所谓的职业生涯“稳定期”,这将是一个人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期和最佳阶段。因此积极的职业情感体验是适应一项工作的关键。高校青年教师如果在教学、人际交往、日常生活中缺乏成就感、归属感、得不到认可,则精神压力大,挫败感强;如果成功机会多并被他人接纳和认可,则心态平和,精神愉悦。在多维互动教学中青年教师可以更多地深入教育情境,更好地发挥个人才智,更广泛地与他人交往,教学效果也容易得到学生和领导、同事的认可,那么他的职业情感体验就是积极的,其职业适应能力随之提高,也就能较快地适应自己的职业了。

三、多维互动背景下青年教师职业适应力提升的策略

青年教师在高校担任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他们的成长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高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多维互动教学模式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快更好地适应教学工作,对青年教师的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利用教学改革的契机,将多维互动教学在青年教师中加以推广,建立完善的教改机制,形成教学促发展、发展带教学的氛围。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一) 开展职前多维互动教学培训

切实有效的职前培训能够提高职业适应力。对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工作培训是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本职工作的必要举措。应改变以往形式化的职前培训,把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传递给青年教师。虽然青年教师对新的教改内容有一定的接触,但缺乏系统了解,尤其在操作方法上比较欠缺。高校应聘请在多维互动教学中表现突出的老教师为培训师,从多维互动教学的内涵、意义、方法、手段等方面开展系统培训,把实际应用放在首位,让青年教师从一入职就接受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多维互动教学的优势,尽快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可指导青年教师建立一个“案例库”,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大学英语教育案例,对它们进行分类整理,按教学内容贴标签分类存放,在教学中只要依据相关内容从案例库搜索适宜案例,然后制定教学方案,进而在课堂上开展生动灵活的“案例教学”即可[4]。这将对青年教师适应教学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发挥出积极作用。

(二) 引导青年教师与校内外机构建立合作关系

多维互动教学并不局限于课堂之内,它要求教师与学生在课外开展大量的实践性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走出课堂,与校内外各种相关机构建立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定期带领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活动。而新入职的青年教师人际关系圈尚不完善,无法利用人际关系带领学生深入各种社会机构开展活动,这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多维互动教学的效果。因此由学校牵头,组织青年教师深入各个合作单位和机构进行参观、访问、座谈,把看到的事物与课堂教学内容相联系,与其相关人员保持联络,进而在适当的时候由青年教师自己根据教学要求联络实践活动地点,带领学生开展课堂以外的学习活动。久而久之青年教师会在短期内建立起自己的社会关系圈,这将会带动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可见校方在一开始的合作中应发挥主动作用,积极帮助和引导青年教师将课堂内外与校园内外的人、事、物联系起来,扩大视野,拓展教学范围,提升职业适应能力。

(三) 将多维互动理念引入日常管理工作,优化职业环境

高校内部也存在着教学、职称、评优等方面的竞争,青年教师在这种竞争中往往不具备优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青年教师的职业适应带来负面影响。许多青年教师反映自己备课、教学压力大,科研工作难以维系,人际关系紧张等。高校应将多维互动理念引入到日常管理工作中,多开展一些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起到放松心情、联络感情的作用。应进一步优化职业环境,引导教师之间在教学、科研方面互通有无,互相弥补,共同进步,形成良性竞争局面,营造积极的精神氛围,让广大青年教师在教学中能发挥个人才智,在科研上占有一席之地,从而获得成就感,并能体验到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氛围,从而较快地适应本职工作。

(四) 搭建青年教师教学交流平台,加强团队建设

由于高校特殊的管理模式,使得教师之间缺乏互动交流的机会与平台,很多教师难以在工作、生活上与别人沟通。因此高校应针对广大青年教师搭建一些交流平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开展活动,互相表达自己在教学中的收获与不足,尤其在教学改革中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时所采用的内容、方法、手段等。这种沟通交流平台在青年教师中是非常必要的,能够起到促进职业适应的作用,同时有助于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个人爱好、特长方面形成稳定的团队,以团队形式开展活动,从而丰富青年教师的业余生活,促进人际交流。加强交流平台及团队建设是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举措,不仅有助于青年教师更好地开展多维互动教学,同时也符合多维互动教学所倡导的全方位沟通的理念,是一种很好的职业体验与适应方式。[5]

总之,多维互动教学所倡导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不仅体现在教学上的快速适应和成效,也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青年教师重在领悟多维互动教学的理念和精神,进而在自己的职业适应期充分发挥,促使自己在教学、科研、生活方面较快地适应高校工作。

参考文献:

[1]李金华.“多维互动”教学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以德育课教学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9):127-129.

[2]王吉春.谈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适应能力的培育[J].教育探索,2012(12):108-110.

[3]金正帅.提高现代教育形式下的教师职业适应能力[J].继续教育研究,2007(6):126-127.

[4]高青梅,周宁.高校德育课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探索,2002(8):50.

[5]徐华莉, 李培培. 基于网络的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互动模式——“后访学时代”的专业发展途径[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3):140-144.

作者:孙阳

内外结合青年教师师德论文 篇2:

罗晓航:“善创”者,涌当先

1998年的夏末秋初,大学毕业的罗晓航来到了成都市盐道街小学(以下简称盐小)成为一名教师。二十多年来,她一直扎根在这所百年名校,从一名青年教师到学校行政干部,从长期协助校长工作到成长为成都市盐道街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这一路走来,在自己成长的同时,也把学校发展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创办于1919年的盐道街小学,与“五四”运动同年,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同岁。顺应历史发展,拥抱新的思想,创办新式小学,营建适合学生生活、学习的乐园,是盐小兴办和改革的初衷。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从已有的文化中焕发生机,适融,是盐小文化的独特气质;善创,是盐小人在百年积淀中体现出来的又一文化追求。以“适融”引领“善创教育”,以“善创”助力“适融”,是盐小百年文化的结晶。

百年盐小如何涌立前沿?新的时代,罗晓航带领“善创”的盐小人,涌争发展之先。

与学生深度对话

罗晓航细数成长路上的点滴,绕不开对自己成长影响最大的两个人。

那是学校的两位老校长。罗晓航回忆,刚参加工作时,老校长就给她讲盐道街小学的科研历史,在讲到20世纪80年代《课内外结合整体优化实验》时,他们说道:“课内外结合,实现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有机整合,校内外优秀教师的有机结合。学校的课堂充满了乐趣,教学效果稳步提升,学生特长得到发展,学生品行得以塑造。課内外结合,丰富了学生的体验,也带给了课堂更多的活跃氛围,实现了课堂上师生生命的激扬与升华。”

老校长的话语至今犹在耳边。直到后来的很多年,学校的课内外结合仍然在延续。罗晓航如数家珍:“一年级的孩子已经会用毛笔画可爱的葡萄,二三年级的孩子毛笔字汇聚了精气神,四五年级的孩子在国学欣赏中陶冶情操,科学实验帮助孩子们更进一步靠近大自然的奥秘,健美操、篮球、足球是孩子们喜爱的项目,合唱和舞蹈更是群英荟萃。”

无论是当老师还是做校长,罗晓航认为引领学生成长最有效的是与学生进行深度对话,最重要的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引发学生的思维深度。在她的带领下,盐道街小学为学生制定了三大学习策略,包括主题探究式学习策略,个性化学习策略和开放式学习策略。在学校层面上,三大策略既是“尊重学生,因材施教”的重要体现,也是适应未来教育变革方向的有益探索;在学生能力培养层面上,既有对学生独立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也有学生信息搜集、整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锻炼。

灵慧化育,以智育智,以德育德,以能育能。百年历程的深厚积淀与新世纪的创新开拓,让盐道街小学成为全面且特色的学校发展标杆,走到了成都市乃至四川省小学教育的前列。而罗晓航在陪伴、引领学校前进的这些年,也奠定了她“善创教育”指引下的科研兴校之路。

“道”立身,“盐”树品

在罗晓航对学校的理想规划中,盐小应是一个开放、个性化、面向未来,帮助自我潜能完全实现的深层生态学校。这里面的主体既有学生,也包括老师。

在“厚德如盐、适融入道”办学理念的引领下,结合盐小集团教师的成长目标,在博采原有教师教育特质的基础上,学校确定了教师课程体系,涵盖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为主的立道课程和以师德修养为主的品盐课程两大板块。

“我们认为,道,狭义上是指一种方法,一种追求科学的态度;广义上是指对教育大义的领悟与追求。”罗晓航解释。在学校的立道课程体系下,有包括心理课程、基本技能课程、学科教学课程、跨学科课程、教育科研课程、教育技术课程六个类别。

之所以有这样的课程设置,罗晓航介绍:“比如心理课程,其实它与教育学一起,是支撑教育教学活动的两大基础学科,心理学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有效自我疏导和调节的良药。”

对一名优秀的教师来说,良好的师德师风与扎实的专业能力同样重要。厚德如盐,说的是学校的特质、学校的文化、百年的经验智慧。品盐课程,品的正是传承百年的盐小味道。

在品盐课程构建的师德师风课程体系中,不仅有德育课程、师徒课程,还有团建课程和生活课程。其中的团建课程和生活课程颇具特色。在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既是同事,也是朋友。老师们走进团建课程,可以合作写一首诗、合作编一支舞、合作参与一项运动、合作解一个谜、合作画一幅画,在团建中感受到团队聚合带来的思维碰撞、友谊火花,感受劲儿往一处使的强大。

三尺讲台外精神世界的丰满能将教师的人格魅力弥散在课堂。在罗晓航眼中,会生活、爱生活的老师,也是会教书、爱教育的老师。因此,学校设置了生活课程这个让老师们陶冶情操、修养身心的“后花园”。推荐一部挚爱的电影,大家一起品;做一道好菜,大家一起尝;栽一株好苗,大家一起灌溉;秀一段戏曲,大家一道欣赏;拍一张好照片,大家一起回味;耍一技空竹,大家一块叫好。罗晓航说:“生活课程的讲师就是我们的教师,这是一种展示,也是分享,更是老师们美好生活态度的彼此渗透。”

“道”立身,“盐”树品。不难发现,盐、道二字正是盐小教师发展课程的精髓。罗晓航期望,老师们能够像盐一样晶莹高洁,有追求品质教育的使命与情怀;像盐一样甘于奉献,有践行教书育人的爱心与责任;像盐一样调和万物,有探索教育改革的智慧与灵性。

夯实文化“软实力”

作为成都市集团化办学的“排头兵”,盐道街小学教育集团成立已十六载,由四所分校、两所校区组成,涵盖了新建学校、涉农学校、近郊学校和社区学校。在集团内部融合的过程中,如何增加成员校之间的黏性?罗晓航认为,一定要有学校文化和办学理念的引领。

盐小教育集团历来重视名校价值观念的影响和先进教育理念的融入。罗晓航表示:“集团内的成员校如何传承名校的文化精髓,并彰显各自的办学特色,是教育集团必须破解的关键点。”

经过不断实践与探索,罗晓航带领盐小教育集团将立基之词凝练为“适融”的教育理念。她介绍,“适”字本意为适合、切合;“融”字高度概括了开放包容的天府文化,也代表盐小海纳百川的教育胸襟。“适融”理念即强调了集团内资源的合作共享,更凸显了校际间适合适切的引领借鉴、共融共赢。一方面,盐小注重培植集团的整体文化氛围,构建具有共性的学校文化因子;另一方面,尊重并大力推进各成员校的特色文化发展,各分校逐步形成了彰显自身特色的办学追求。

如盐小东区“和乐教育”的核心价值在于对“和谐校园、快乐人生”的追求,发展适合滋养东区的艺术特色;得胜分校“勤新教育”下的教研文化饱含勤奋治学的韧劲和不断求新的勇气;卓锦分校“卓著品行,锦绣人生”,使学生视野从人生观的关照到世界观的探寻;锦馨分校“繁花似锦,馨香四逸”引导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东湖分校“养正立天地,强能行四方”凸显品格教育;集团成员校的文化各有不同却有机相连,既有文化底蕴,又有方法指引……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正如罗晓航的初衷:不做文化复制,也不做文化稀释,尊重差异发展,做好名校文化的传承、新校文化的培养。凝聚集团文化共识,才能引领集团的内涵发展。

在“扬峰填谷”中不断超越

校长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岗位,要当好一所学校的校长已属不易,协调管理由六所分校组成的庞大教育集团更是考验着管理者的治校能力和教育智慧。如何避免“削峰填谷”,引领集团各校“亮点更亮、弱点变强”?如何促进集团内优质教师资源的流动和增量?如何保证集团化办学过程是溢出效应而不是稀释效应?如何避免集团校发展“两张皮”现象?这些,都是罗晓航在办学中不断思考的问题。

在集团成立初期,罗晓航带领集团领导班子认真分析了集团各校的发展规划、师资队伍、学生情况,经过会议讨论、专家引领,制定了《源于盐味,链出精彩——盐道街小学教育集团管理章程》。章程中明确了教育集团发展最主要的环节,即“以课题引领工作,以科研提升质量”;创建了相关保障机制。例如,具有盐小特色的“网链”学校平台的网络研修机制;学期三次以上的定期会议机制;集团校定期任教机制等。

教育走到今天,整合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大趋势。如何整合教育集团内的资源,促进资源高效流动,让1+1+1+1+1+1>6?盐小对集团内的人力资源、课程资源和实践资源进行了高效整合,实行集团内的共享。在学生方面,创新设置了学生游学机制。“在这样的机制下,盐小本部与分部的学生实现了借校体验。本部的学生可以去分校体验足球课程、清音课程等,分校的学生也可以来到本部体验阅读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罗晓航介绍。学生间课程的互动体验,也让各校课程资源更加繁茂。

师资是教育集团的第一资源。滋养师资,一方面是培养教师德行,另一方面是提升教师业务素养。每年的七、八月份,集团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是由集团内的名师专家为集团新教师们一一呈现。每学年下半学期,分校老师会走进本部轮岗培训,这里面既有科任教师、班主任,也有行政管理人员,通过“爱与分享”的机制,把舞台交给教师,共构集团教师的各类展示。

除了“训”,还要“用”。集团内教师既有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线上教研,也会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点对点的线下教研。同时,根据各校实际需求,集团会调配适切的名师资源,通过流动打通校际间的养用交替循环,在整个集团建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师资循环“造血库”,实现“输血”和“造血”的平衡。

无论是文化还是制度,管理还是资源,一路走来,让罗晓航感受最深的是名校集团化的最终目的不是“扬峰填谷”,而是集团内学校在“扬峰填谷”过程中的不断超越。因由集团化,盐小不再是单一的一所学校,它牵引了一所名校集团;作为历经百年淘洗的名校,它也不再拘泥于盐道街2号,它的教育之美、精要之处也辐射引领了更多学校。

本刊记者:请结合您的从教经历谈谈一个优秀的校长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罗晓航:一个优秀的校长必须具有六“心”:

校长要有一颗忠心。一颗对教育事业的忠心,一颗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事业心,一种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这是一位合格校长的最重要的素质,有了这一条,才能带出一支好队伍,带出一个好校风,才能在工作当中有所创造,有所成就,有所发展。

校长要有一颗真心。以诚相待,以心换心。只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理解教师,真心真意地为教师着想,为他们排忧解难,教师同样会理解和支持我们的工作。

校长要有一颗爱心。就是要爱学校,爱教师,爱学生。要关心教师,爱护学生,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属和朋友。

校长要有一颗“清”心。“堂堂正正做官,清清

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俗话说:公生明,廉生威。这就是说公正处理,事情就会明白,廉洁自律就会有威信。校长要有威信,说话有人听,决定要人执行。

校长要有一颗上进心。校长要不断学习,思考,

探索,带领学校不断提升质量,通过学术力引领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锻造优秀的师资队伍,从而办出有品质的教育。

校长还需有一颗平常心,有一种荣辱不惊的胸

怀,豁达大度的境界,不斤斤计较,在荣誉面前不轻狂,在失败面前不灰心,虚心倾听教师的意见,特别是反面的意见,要多思、善思、少说、多做,以自己的言行来教育教师,感染教师,影响教师。

本刊记者:早在2013年,盐道街小学就被评为成都市首批“未来学校”的试点学校,在“未来学校”建设中盐小有哪些亮点?

罗晓航:盐道街小学这所有着百年历史积淀的校园,在新的时代和众多学校一样,也在孜孜不倦地从互联网中汲取着发出新枝的力量,搭建起“盐小化”人工智能生态圈,楔刻了教育信息化引领的未来学校新样态。

20世纪90年代,盐小着力于信息化网络建设与相关硬件设施的配备,在信息化建设之旅中迈出了第一步。1997年,盐小在西部省份中率先建立起校园网,形成了集成共享的数字化神经系统,实现了网络资源与学校资源的双向互动。当时在因特网的地址栏中输入“小学”两个字第一个弹出的就是盐小的教育教学资源网站。

进入新世纪,盐小开启了教师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探索,逐步走向智慧教育。学校坚持“信息适融”的工作理念,目前学校整体配备了SMART白板系統,建设未来教室;还引进了数字足球训练系统和VR虚拟教学设备。不久前,盐小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评为“中国STEM教育2029创新行动计划种子学校”;被成都市教育局评为 “成都市教师发展基地校”。

盐小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盐娃铺设出一条通往未来的道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落实。从2000年李欣意同学捧回计算机大赛全国一等奖,到2019年我校4支学生队伍获得的亚洲机器人大赛的五项奖励,我们清晰地看到盐小学子们信息素养的发展脉络:由片面走向全面,由个体走向整体。

在未来,盐小将整合虚拟与现实多方面资源,包括虚拟与现实学校的资源、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资源、学校内部与学校之间不同形式的资源、家庭教育资源以及智慧产品教育设备资源等一系列形式无穷、内容无尽的知识资源。努力使资源来源最优化、形式最优化以及内容最优化,达到未来智慧教育的目的。

作者:余麗柃

内外结合青年教师师德论文 篇3:

实践中培养新时代青年

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时,对当代青年提出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明确要求。其中特别指出,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这一精准论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对于指导青年成长成才具有宝贵价值。

当前,“95 后”甚至“00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体。这些青年成长在改革开放大环境下,一方面,他们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竞争意识、理性态度和表现欲望;另一方面,他们又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影响,存在个人发展功利化、责任意识淡化、实践能力弱化、劳动能力退化等倾向,有些青年甚至面临精神空虚、思想困惑、信仰缺失等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站在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和建设者的高度,突出“实践”在青年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尤其显得重要和迫切。

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工程,必须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不仅要“育智”,更要“育德”。

在“育智”方面,要抓好实践教学这个主渠道。在教学方式上,突出教学与科研、与生产、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把实践教学拓展到社会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可以按照基础、专业、综合三个层次做好整体设计,切实提升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教学体系上,可以划分出校内基础、课内外结合和生产实践三个阶段,逐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提升知识层次,引导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育智”也要用好创新创业这个平台。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认识与实践完美结合的过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引导学生借助专业背景组建团队、搭建平台、运营项目,不仅可以提升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在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锤炼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一方面,高校要大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厚植创新创业文化土壤,使学生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内化为创新精神、创新人格,实现创新的自由自觉;另一方面,高校要建立有效机制,打通大学生创业项目从孕育生长到落地转化、产出效益的关键环节,推进更多高品质的创新成果落地转化。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必须又红又专。“红”就是对“德”的基本要求,其中既有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爱戴,也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践行。要培育出这样的“德”,实践的作用不可替代。

劳动实践在磨炼意志品质中具有独特作用,高校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开设各种劳动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记入学分,让青年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劳作中体验艰辛、培养技能和劳动情感。社会实践是强化青年人使命担当的重要抓手,高校要把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作为引领方向,通过“三下乡”等方式,广泛开展国情社情调查,让青年学生接地气、知实情,力所能及协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培養高质量的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突出实践对于打造高水平教师队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高校教师队伍普遍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的状况,青年教师数量持续增多。受教育模式、学术经历、人生阅历等方面的影响,多数青年教师本身就缺少实践经验,迫切需要在实践中锤炼师德师风、提升教学技能,好好补上这一课。高校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通过到基层和企事业单位挂职、到一线参与生产、与老教师老专家结对子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提供好“补课”的平台,助力他们的快速成长。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青年人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只有把“万卷书”融入到“万里路”中,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的感情,才能真正担负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系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作者:徐剑波

上一篇:个人所得税改革和完善论文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