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论文

2022-07-03

按照“公允价值”记录被合并方公司资产负债,将给并购整合的参与者带来税收递延的好处,合并中产生的“商誉”处理,新准则给予了企业更大的灵活度。这与国际惯例接轨,对并购活跃的行业结构性利好。新旧会计准则交替,在资本市场中最为关注的,可能就是“公允价值”概念了,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最大变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1:

审视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谨慎性”

【摘要】我国财政部于2006年2月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成为引人关注的亮点。本文从公允价值的含义及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谨慎性”,并提出了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措施。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顺应中国经济快速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需要,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核心,强化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理念,首次构建了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准则趋同、涵盖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并为改进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提供了有益借鉴,实现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建设新的跨越和历史性突破。其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是最为显著的亮点。

一、公允价值的含义

对于公允价值(Fair Value),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定义。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认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1998);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2000年2月颁布的第7号概念公告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公允价值是当前的非强迫交易或非清算交易中,自愿双方之间进行资产(或负债)的买卖(或发生与清偿)的价格(FASB2000)。”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是,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

尽管定义不同,但对公允价值的某些认识已有共识:即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他特定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它的最大特点是熟悉情况的双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公允价值是一个现时的、面向市场、强调公开、公平的价值形态。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必要性

采用公允价值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和不确定性加大,大量无形资产、衍生金融工具等软资产不断涌现,金融风险不断产生,对会计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地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从可靠性转向了以可靠性为前提的更高的相关性。财务会计的首要目标转为通过提供企业客观的价值信息,满足会计信息外部使用者投资决策的需要。作为会计信息系统核心内容的会计计量模式,遭受了变革的洗礼。以历史成本为中心的计量模式受到了众多的挑战;在企业价值中应该占越来越大比重的某些无形资产(如商誉、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在现有的计量模式下遇到了难题;衍生金融工具的持有风险也因此不能得到如实反映,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渴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出现,至少在某些方面满足了外部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提供了更为相关的财务信息。

由于公允价值是公平交易条件下,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因此,公允价值计量强调的是资产、负债的客观计量和真实反映。而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正是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所关心的,是他们做出决策的主要依据。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的运用,说明我国在会计目标问题上以报告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己任的受托责任观,开始让位于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服务的决策有用观。这种转变是资本市场在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会计更好地发挥其在资本市场发展中基础设施作用的重要标志。

三、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应用的“谨慎性”分析

我国历史上确实出现过上市公司借助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公允价值在1998年出现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等具体会计准则中,后因实际运行中出现很多公司滥用公允价值操纵利润的情况而在2001年修订后的准则中被限制使用。新准则体系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共同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交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但新准则已考虑到了公允价值被误用的情况。为避免此类事项发生,新准则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应用强调“适度”,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定义的谨慎性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99年发布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98段指出:“……公允价值不是企业在强制性交易,非自愿清算或亏本销售中收到或支付的金额(IASC,1999)。”而我国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定义在保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国情作了“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企业,不打算或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或在不利条件下进行交易”的补充。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所处地位的“谨慎”性

近年来,国际会计准则及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纷纷将公允价值作为重要甚至是首选的计量属性加以运用。我国新会计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以历史成本作为计量基础。法律、行政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允许采用其他计量基础的,也可以采用其他会计计量基础”。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我国会计计量中的主导地位。这也说明,我国是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入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的。

(三)公允价值在新准则应用范围的谨慎性

截止2004年12月底,FASB共发布了153个财务会计准则,与公允价值有关的会计准则有60个(于永生,2005)。目前我国只在金融业系列准则、企业合并等准则中全面引入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等方面谨慎采用。

(四)公允价值的确认条件要求较为苛刻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设定了较为苛刻的限制条件。例如,《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规定: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运用成本模式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后续计量,但如果有确凿证据表明其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地取得,应当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并且规定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应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二是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也有类似的规定。再如《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明确规定了公允价值的运用前提是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而《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则规定,可以运用公允价值的非货币性交换必须具有商业实质并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其中,商业实质是指换入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在风险、时间和金额方面与换出资产显著不同,或者换入资产与换出资产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不同,且其差额与换入资产和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相比是重大的。不难看出,我国新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运用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不是任何企业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运用公允价值,不能满足公允价值适用条件的企业或事项是不允许运用的。

(五)新准则要求公允价值要“持续可靠取得”

在新准则下,公允价值不再是利润的调节器。企业要想利用公允价值实现利润操纵需要同时具备三个要素:上市公司管理层蓄意造假、会计审计人员失去职业道德与证券市场监管失灵。事实上具备了这三个要素,任何制度也不能有效发挥防护作用,因此,建立健全与会计准则配套的管理制度尤为迫切。

四、合理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相关措施

(一)公允价值价值计量属性的合理运用,有赖于我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资产或负债缺乏完善的市场,难以通过市场取得有关公允价值的完备信息。尤其应当注意的是,在我国,作为活跃市场事后证据的市场价格等交易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难以为由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的鉴证提供可以依赖的、必不可少的证据,在目前情况下,如果不顾条件地运用公允价值,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并最终导致会计信息的失真。

(二)依赖于我国会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我国相关制度规定,“非货币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原则是:如果该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市价即为公允价值;如果该资产不存在活跃市场,但与该资产类似的资产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比照相关类似资产的市价确定;如果该资产及其类似资产均不存在活跃市场,则该资产的公允价值按照使用该资产所能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评估确定(《最新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与运用》)。由此可知,在存在公平交易市场交换的前提下,市价是公允价值的首选,交换价格即为公允价值。一些项目可以直接依据市场交易价格来确定其公允价值,但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并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这时需要利用其他信息和价值计量技术确定公允价值,这些都需要有主观判断。既然有主观判断,也就必然会不同程度地受到会计人员主观意志的影响。因此,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势在必行。

(三)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有赖于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

公司治理简单地说就是处理公司内部人与外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内部人由于掌握了外部人所不知的内部信息而会采取对自身有利,却不惜伤害外部人利益的决策。我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缺位导致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程度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秩序,降低了资本使用效率。因此,完善我国公司的的治理结构,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资本市场,实现产权多元化以弱化内部人控制程度。只有这样,才是公允价值能在我国合理运用的根本保证。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程小琴  

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2:

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确认

按照“公允价值”记录被合并方公司资产负债,将给并购整合的参与者带来税收递延的好处,合并中产生的“商誉”处理,新准则给予了企业更大的灵活度。这与国际惯例接轨,对并购活跃的行业结构性利好。

新旧会计准则交替,在资本市场中最为关注的,可能就是“公允价值”概念了,这也是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的最大变化。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公允价值”只影响会计信息,不影响公司实际运营,从DCF 估值看,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有限。另外,《新会计准则第3 号—投资性房地产》明确,其规范的投资性房产的范围是:“1.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2.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3.已出租的建筑物”,所以,房地产公司、商业零售公司受到新准则变化的影响很小,它们的物业绝大部分不适用这项准则,“价值重估”在这两个行业尤其是零售行业中,更大程度上体现的是“可变现净值”概念,其激发应更多地归功于并购,而不是会计准则变化。

第一,"公允价值"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项新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非同一控制人之下的企业合并,经营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对被并购方资产负债的记录,以"公允价值"体现,不影响一致性和可比性原则。所得税方面,也没有很大的争议,因为在并购交易的过程中,实现"当期收益"的可能性不大,即使实现,其金额也有限。企业合并中,"公允价值"是必须采用的方法,主并方公司支付的并购溢价,分配为两部分:资产负债按照"公允价值"入账;支付对价超过"公允价值"的部分,记录为"商誉"。

由此可以预见,主并方公司未来资产折旧的基数,将超过合并各方企业的简单加总,因而产生所得税递延的效果,这是产业整合的结构性利好。

新准则在企业合并中的变化,还体现在:第一,不记录"负商誉"(或称"合并价差"),支付对价低于"公允价值"的部分,增加"当期收益"。这种情况虽然少有发生,但也足够引起重视:以往,企业处置资产或股权才带来非经常性收益;以后,非同一控制人之下的企业合并,也可能给主并方带来当期收益。

第二,"商誉"不再逐年摊销,而是每年做减值测试,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以后年度不能转回。这样的规定,其实给了企业很大的灵活性:如果注重当期收益指标,可以不做处理;如果注重现金流,可以加速减值以获取所得税递延。

但是,以"公允价值"记录"投资性房地产",却有很大的争议。会计准则的实施细则和税法不做相应规定的时候,就无法准确预测公司的反应,因为"公允价值"对于公司而言,有选择与不选择的自由。以往,"投资性房地产"基本已取得成本或建造成本入账,每年提取折旧,因而其账面净值显著低于"公允价值"。企业一旦改变记录方式,对于当期利润将产生巨大影响。那么,这部分利润的所得税纳税义务如何处置呢?以下方式可以探讨:

首先,所得税纳税义务在当期。估计一般的企业不会选择采用这种方法,除非大股东想增发或套现,以拉高股价为主要目标。

其次,所得税纳税义务产生在物业出售时。这符合国际惯例,但中国的税务制度很难支持。企业选择"公允价值"记账,不产生当期纳税义务,以后年度的减值,却减少当期收益,有避税之利。如果税法的配套如此约定,企业选择"公允价值"的积极性会很高。

第三,允许企业在几年内分摊。但企业的行为不一样,很难配比。另外,投资性房产交易时,还产生土地增值税等其他税费,企业很难提前估计,后续年度的可比性将受影响,但企业选用新准则的积极性会比较高。

作者:胡丹晓

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论文 篇3:

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审计对策研究

摘 要:随着我国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大量运用,财务报表的确认、计量和列报等方面均出现了与公允价值相关的要求,公允价值会计的时代已经初露端倪。然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凸显了当市场信息无法获得或者无法获取足够信息时,将出现金融工具定价的困难。考虑到我国尚属于新兴和转型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客观事实,我国新会计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势必导致公允价值审计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正确地对财务报表中的公允价值部分进行审计,并尽可能地规避审计风险,是审计实务界和理论界亟待解决的命题。本文在总结与分析公允价值审计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完善我国公允价值审计的对策。

关键词:公允价值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

文献标识码:A

作者:李鸿雁 侯宇彤

上一篇: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论文下一篇:绘画艺术与美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