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绩效评价论文

2022-07-03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集团财务从传统的分散化——分子公司独立运作,流程各不相同,到集团统一制定流程和规范,但各公司还是按照统一的模式运作,财务人员集中管理,由一名财务人员负责多家公司的财务管理,演变成更加分散、专业化、以提供财务服务为内容,制定服务水平协议和目标绩效的财务共享服务。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金融机构绩效评价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金融机构绩效评价论文 篇1: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

摘要: 通过对陕西省和宁夏自治区的实地调查,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综合绩效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综合绩效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村镇银行综合绩效最优,小额贷款公司次之,资金互助社最差。此外,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对综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贷款市场占有率与绩效得分负相关,注册资本、最大股东股权比例与绩效得分正相关。建议针对三类新型机构的不同发展状况与经营特点来提升绩效,从而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绩效评价;影响因素

引言

多年来,金融服务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薄弱环节。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现状以及农村金融市场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增加农村金融市场有效供给的必要性。鉴于此,银监会于2006 年底制定并发布了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银监会年报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24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起设立78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726家(已开业635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已开业46家),累计吸引各类资本3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 316亿元[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出现,开拓了农村金融供给新渠道,填补了部分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对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服务于“三农”的同时,能否实现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学界对金融机构发展可持续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绩效水平的衡量上。回顾国内外已有文献对金融机构绩效的研究,多围绕绩效测度方法选择与绩效影响因素分析展开。在绩效测度方法选择上,国外学者如Mendes和Rebelo在假说检验中使用非参数法和随机前沿分析测度了银行的X效率[2]。国内学者如张健华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基本模型及其改进模型对我国三类商业银行1997~2001年的效率状况进行了评价[3]。郭妍也运用DEA方法测算了我国15家有代表性商业银行1993~2002年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技术效率值[4]。在绩效影响因素分析上,国外学者如Andrew C Worthington运用随机成本前沿法研究了澳大利亚非银行金融机构效率的决定因素,结果表明银行效率的增长来源于资产质量、人力素质和教育程度的改善[5]。国内学者如秦宛顺、欧阳俊研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水平主要取决于银行效率,市场结构与银行绩效水平之间并无显著统计关系,而银行市场份额与规模效率显著负相关[6]。姚树洁等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研究了所有制结构和硬预算约束对银行效率的影响,发现非国有银行比国有银行效率高,面临硬预算约束的银行的绩效比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资本的银行好[7]。何韧对上海市银行业的市场结构、综合效率和经营绩效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银行业的规模效率对银行绩效水平具有积极作用[8]。闫丽华从股权集中度、资产结构和资本结构方面实证分析了金融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因素[9]。林明指出市场结构、产权结构和行为结构是影响当前银行业绩效的主要因素[10]。

已有研究多集中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效率问题上,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也多侧重于分开讨论三类机构,如曾刚、李广子与李建华、何莎莎讨论了村镇银行的绩效及其影响因素[11,12],中国人民银行固原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调查分析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绩效[13],王刚贞则对农村资金互助社绩效进行了评价,缺乏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整体的绩效考察[14]。在绩效测度方法的选择上偏好于选择SFA、DEA构建“投入-产出”模型分析行为绩效,在绩效影响因素的考察上单方面侧重于外生变量或内生变量。鉴于此,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用层次分析法(AHP)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地评价依靠于财务数据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结果绩效,并引入多元回归模型平衡选择影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绩效的外生和内生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KH*3/4〗

一、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本文主要包含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绩效评价与绩效影响因素分析两部分内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绩效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仅仅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或某一指标来评判,会过于片面;层次分析法〖LL〗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化、层次化的分析方法,它整合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与实践经验构建模型,可将不同层次、多个指标综合成无量纲的评判值,适合于建立在不同量纲财务指标基础上的结果绩效评价。此外,线性方程是常用的因素分析方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绩效除了受到AHP所选指标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内生与外生因素的影响,从而采用多元回归模型来找寻决定当前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综合绩效的关键因素。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主要将复杂问题按支配关系进行分层,通过对比各层各要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最终确定各要素相对重要性的次序,从而按次序做出最终选择。具体如下:

1.构建递阶层次评价模型。将问题分为三个层次,即目标层、准则层和措施层(如图1所示)。在模型中,同一层次的要素对上层要素有一定的作用,同时支配下层各要素,每层中各要素所支配的要素不超过9个,因为过多要素会造成两两比较的困难。

作者:王佳楣 罗剑朝 张珩

金融机构绩效评价论文 篇2: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共享财务中心建立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集团财务从传统的分散化——分子公司独立运作,流程各不相同,到集团统一制定流程和规范,但各公司还是按照统一的模式运作,财务人员集中管理,由一名财务人员负责多家公司的财务管理,演变成更加分散、专业化、以提供财务服务为内容,制定服务水平协议和目标绩效的财务共享服务。财务共享服务本质上是一种作业管理模式,它通过将易于标准化的重复业务流程再造、标准化,由共享服务中心统一处理,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改善服务质量,提高业务处理效率的目的。

一、引言

财务共享中心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福特创立了全球首家财务共享中心。到目前为止,世界500强企业中有近90%建立了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共享服务是指有效地整合在不同组织中从事同一业务的公司资源,然后以相对低廉的费用向许多内部伙伴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共享服务能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和企业价值。财务领域的共享服务是指将集团内大量重复财务会计及相关业务从企业中分离出来,并把这些业务与工作内容整合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此为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价值提供条件,进而更好地为不同的企业主体服务。以下将对构建财务共享模式的意义进行分析。

二、构建财务共享模式的意义

第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统一模式审核支付,可以加强财务控制,杜绝集团企业分支机构扩大后各自独立运作,提高支付效率。第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大大提高了财务会计的统一性和规范性。标准化、统一的管理模式能够更快地落实集团的政策,使集团快速发展。第三,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使财务人员有更多的精力从事价值较高的财务业务,更有效地从财务角度支持集团企业战略落地。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往往是事务性工作和管理工作并行进行,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往往忙于一些日常事务,无法抽身,而财务共享中心通过信息化和操作规范,将重复性高的事务性工作固化流程化,无须再过多关注事务性工作的差错或风险,财务部门的工作中心可以转移到成本管理、全面预算管理、资金管理和财务规划等管理性工作,使得财务管理和企业发展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第四,建立一个财务共享中心,可以使集团的经营管理更加统一、更加协调,对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是以高强度的信息系统为基础,基本上实现了全过程的无纸化,是一种统一的业务处理方法和信息系统的集成。

三、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一般而言,企业数字化转型需要重点关注数据和连接。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财务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为了实现数据间的有效连接,需要同时实现数据信息的有效传输与流通。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

第一,数字化客户对接。对于一些大型企业来说,如果不能及时了解客户的实时数据传输,不了解客户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就无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从而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

第二,数字化联系供应商。数字化转型需要全面了解供应商,了解供应商的实际情况,全面了解供应商与其他企业的沟通情况,分析新技术对供应商的影响;企业财务信息公开后,可以得到工商总局、投资者、银行、企业等各方的信任。

第三,政府,投资者,银行和债权人之间的数字联系。企业财务信息公开后,可以从政府、投资者、银行、债权人等方面获得较大程度的信任。企业信用等级越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就越低。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数据连接与传输,实现产业链协同与生态系统协同发展,推动企业实现真正的变革与变革。因此,基于财务共享服务模式进行数据协作与连接交互是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四、财务共享服务转型的内容

(一)企業财务智能转变

在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要有效地运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对传统财务会计管理方式进行变革,尤其是对于财务会计管理过程中耗时长、重复性高的工作内容而言,更加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高效管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将不同区域的财务机构和相应的服务功能联系起来,以此促进企业内外部的高度协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开发初期,其主要职能是完成资金报销和资金结算,而现阶段,财务共享服务的技术逐渐优化升级,其在功能种类上也呈现日益丰富的趋势。将财务会计管理系统应用于大型企业,可基于原软件系统,增加银企与企业连接财务通、业务端控制、会计存档等多种业务模块功能,同时也将使得企业财务数据库与管理平台实现智能化转变,进而为促进企业传统财务核算向财务会计管理方向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在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下还将能够对财务会计管理工作职能的有效划分,其中包含执行层的共享型财务、控制层级的业务型财务以及指导层级的战略型财务,使得不同部门的工作职能能够实现四位一体的新型财务会计管理模式,进而为打造“业务管办分离、流程整合贯通、数据实时交互、人才双向交流、系统共建共享、制度协同落实”的有机整体创造条件。与此同时,还需要开展行之有效的预算和绩效管理等制度建设,使得企业的财务会计管理战略计划能够更加具有合理性和可靠性。

(二) 财务人员定位转变

第一,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责在于运用相关的会计方式以及技术对企业的资金以及业务信息内容进行整理,并且做好相关的会计凭证以及报表编制工作,以此确保所获得的有关信息能满足外部利益的需要。期间员工需要依据相应规范的工作强化工作产出,需要新进的财务会计人员进行优化制定。但由于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内容具有一定的繁琐性和重复性,在共享模式下将对员工的长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为此,企业要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来培养员工,运用职业轮岗机制和合理的升迁渠道等,以此达到提高员工积极性的目的。

第二,管理会计主要是将财务信息和相关业务信息结合起来,使得会计信息能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最大的价值,而对于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而言,更加需要全面运用学科综合理论分析企业的研发、生产、销售等日常运作环节,进而更好地提升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与此同时,在财务共享财务模式下还需要完成计量作业,通过相应的数据分析结果为后续制定企业战略目标提供支撑。从全局来看,管理会计人员主要由财务部门进行负责管理,使得财务人员能够在熟练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流程的基础上推动企业财务顺利转型。

第三,财政管理主要是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进行。期间要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以此更好地提升资源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也以战略管理为基础,完成企业投资利润分配和现金流量分析及计划控制作业。财务会计管理人员具有丰富的理财以及运行经验,以此使得基层业务流程能够得到高效运转起来。

五、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中的问题

(一)财务系统兼容性和数据集成困难

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大力倡导经济“走出去”,促进企业与企业的融合。此外,中国地域辽阔、经济板块分布不均、企业规模差异较大、产业壁垒较高、地域文化、教育水平较低,经营理念差异较大。这直接或间接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即中国企业在金融建设中的数字化转型、财务数据等业务无法快速整合,金融体系无法整合、兼容。

(二)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与转型发展不匹配

我国企业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起步较晚,财务数字化转型和人才培养滞后,同时由于我国相对依赖传统会计思想,导致企业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目前,随着金融数字化转型,大部分企业财务人员素质难以跟上转型的步伐,导致金融机构绩效评价下降,员工满意度下降。这也是造成企业财务效率低下、影响企业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企业对金融数字化转型重视不够

在中国企业结构中,中国企业中有98%是中小企业。由于人力、物力资源有限,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更多的中小企业还停留在金融共享中心所带来的金融一体化发展状态中,没有考虑到进一步数字化转型、获取更高维度的财务管理信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很多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时间实施转型试错环节。

六、促进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路径

(一)建立共享服务模式下的先进理念

在共享服务的时代,企业应该从原来的层级化、多层次的观念,转向扁平化的矩阵,改变过去的以成果为导向的目标管理方式。在这种背景下,企业既要进行企业的变革,又要进行有效经营变革。人力资源在企业的转型和改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确保员工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才能为金融共享模式的推行奠定坚实的基础。财务共享服务是现代企业财务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先进的管理理念、新技术。要推动企业的变革,必须要有企业的高级经理的有力支持,使企业所有的员工都能积极地投身于变革和变革之中。要转变员工的观念,就必须在一段时间内对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训,让他们认识到转变与转变的重要性。企业领导人要积极地与员工进行有效的交流与交流,充分了解员工的真实状况和需要,以推动公司财务转型的顺利进行。

(二)共享服务模式下的组织转型

对财务共享中心而言,其自身又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能够为机构提供非常专业的财务服务。因此,在企业的组织定位与结构上,既要与金融机构的发展阶段相适应,又要对其业务特点有全面地认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组织定位,可以是职能部门制、分支机构以及法人制。在试运行阶段,由总公司财务部负责,对公司进行全面的计划与协调,为公司财务规范化、规范化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推广和复制的过程中,要与公司财务部门同时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出共享服务中心的所有权状况,并能反映出某种程度上的独立性。在正式运行的时候,可以建立一些独立的事业部、分公司和公司的子公司。通过這种方式,共享服务中心能够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降低了费用的投入,使用户的满意度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根据当前的状况,大部分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都是通过专业化的分工来进行财务部门的划分。

(三)共享服务模式下的流程再造

在共享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财务流程再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造变更环境;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流程再造的目标。相关领导应给予充分支持,明确流程再造目标。同时,要充分发挥支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规划方案,加强人员培训,明确核心流程,确保项目目标、重要性和计划达成一致。二是工艺分析和设计。对已有流程进行诊断、环境状况诊断、目标定位、强化设计流程标准化。三是适应性组织再造。对组织内涉及到的人力资源有全面地了解,并对技术结构和能力进行分析。在组织匹配时,要设计匹配方案,重新设置岗位,加强在职培训。根据实际情况转让相关机构,建立完善的技术基础设施,合理应用新技术。

七、财务数字化转型的保障措施

(一)财务流程梳理

首先提出建立自动化标准流程框架,对财务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建立标准流程,识别流程中哪些业务适合纳入共享服务中心和流程风险点,建立流程运营状况评价指标体系;一般而言,对于频繁发生、重复性较强、易于标准化、通过自动化提高效率的业务,都会纳入共享服务中心的业务,比如销售数据、应收账款、资金结算等等。

(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营体系

运营体系包括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服务标准和考核评价体系。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系统应明确其范围与功能,设计符合企业业务需求的财务共享中心组织模式;在制定运营制度时制定质量管理体系和标准,并制定相应的绩效管理标准。

结 语

总而言之,以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为基础,加强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可促进企业财务信息化、标准化、自动化。因此,在构建财务共享中心的过程中需要积极转变传统的财务管理观念。同时企业领导者也需要加强和充分发挥其支撑作用,使得企业员工能够在专业培训和沟通的过程中认知财务共享模式下财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性。并通过先进技术构建一个完备的财务共享系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财务信息的共享,进而为促进金融体系优化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作者:史志琳 谷峰

金融机构绩效评价论文 篇3:

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研究及影响探析

摘要:由于缺乏系统和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和相关机制,我国上市公司缺乏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在动力。因此,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操作性强的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环境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意义探讨的基础上,重点对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三点建议。

关键词:上市公司 环境绩效 绩效评价

2008年2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推出的“绿色证券”环境经济政策,包括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制度、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相较而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绩效评价在我国的施行比较困难,尤其是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目前尚未完全建立,仍缺乏科学、系统和可操作性的相关准则或指导。

一、环境绩效评价概念的界定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认为:环境业绩(环境绩效)是指组织对其环境因素进行管理所取得的可测量结果,也就是指组织从事环境管理过程中在节约资源和治理污染等方面取得的环境保护效率和效果,包括为自身以及社会环境保护所做出的贡献。环境绩效评价则是指:对个人、团体或组织是否实现环境目标的评价,旨在以持续的方式向管理当局提供相关的和可验证的信息,以确定企业的环境绩效是否符合管理当局所制定的标准的内部过程和管理工具。环境绩效评价包括对国家的环境绩效评价和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而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价又分为内部环境绩效评价和外部环境绩效评价(第三方环境绩效评估)。本文探讨的是企业内部环境绩效评价,即企业通过环境会计获得其内部的环境绩效信息,并对其环境绩效进行定期评价的过程。而本文所指的环境绩效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由于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及资源利用与节约等方面取得的环境保护效率与效果。

二、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现实意义

(一)为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利益相关者是指一切能影响企业目标实现,或者影响与目标实现有关事务的团体或个人,这些对象都自愿或不自愿地承担着可能由企业带来的风险或收益。一般认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政府相关部门等。环境绩效既体现在当期财务指标中,又将对未来的财务指标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收益。对债权人来说,环境问题可能引发资产的减值或由于诉讼引起的偿债能力的减弱。对于供应链各环节和消费者而言,企业环境绩效往往意味着企业最终生产的商品或劳务是否绿色、健康。政府相关部门则需要通过企业的环境绩效信息了解企业是否遵守了相关环保政策制度。环境绩效评价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指标以及评估过程,为利益相关者提供了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从而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支持。

(二)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企业来说,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缺一不可。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良好的环境效益是企业长久和健康的经济效益的保证。研究表明,那些已经在创新性改善环境绩效方面具有大量生产能力和经验的企业,就能够运用所取得的优势降低成本,提高质量,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及投资者的青睐,继而更加努力地推进创新,并进一步加强其竞争优势。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通过实施环境绩效评价,可以在更高层次上对企业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企业良好的市场形象。企业在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过程中,必须与关注环境绩效的利益相关者进行良好的沟通,了解各方对环境绩效的要求,并根据各方的要求改良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过程和环境行为,与社会各界共同承担社会环境责任。这样,环境绩效评价就起到了一定的纽带作用,改善了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帮助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形象。

三、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的现状

(一)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在环境绩效的评估过程中,构建指标体系是基础,指标体系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绩效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1.缺乏统一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根据近两年的上市公司年报看,董事会报告和报表附注部分大多披露了丰富的环境绩效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在指标选取、项目的披露口径与格式及一贯性方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这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健全,各个上市公司的环境绩效评价都按照自己的标准和指标体系进行,评价指标以及评价标准存在不可比性。

2.定性指标使用的较多,而定量指标使用的较少。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的主要指标,仅从原理上提出指标的含义,信息披露则大多为定性描述的内容,而且以主观性的判断语言为主,主观评价的成分较大,可验证性不强。对于指标的量化问题,在技术操作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二)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不完善。近年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逐渐从自愿性行为转变为政府规定,我国先后颁布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等一系列文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审核程序和奖惩条款,致使该指南不具有强制性。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披露仍存在诸多问题。

1.环境绩效评价的结果缺乏一个特定的公布形式。卢馨和李建明(2010)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年报环境信息主要集中于董事会报告、财务报表附注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几个部分,几乎没有上市公司提供独立的环境报告。由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信息的公布缺乏统一的形式规定,各上市公司公布环境绩效评价结果的形式多样,影响了外部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环境绩效信息的全面、准确了解,导致上市公司在改善环境行为方面缺乏应有的主动性。

2.环境绩效信息披露存在选择性披露倾向。根据近两年的上市公司年报看,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体现上市公司积极行动和效果的内容和数据披露得较为详细,而原材料耗费、能耗、水耗及对环境影响较大的三废排放和回收利用等情况却没有得到客观完整的披露,企业存在选择性披露倾向。

3.审计未发挥作用,影响了环境绩效信息的可信度。目前无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是详细披露、简略披露,还是未披露,基本上都被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也就是说环境审计基本没有体现出其作用。

四、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现状的成因

从国外实践来看,促进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宏观机制包括政府的强制机制、激励机制、环境教育机制和市场竞争机制等。但这些机制目前在我国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一)政府缺乏对上市公司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激励机制。目前我国尚未建立保护环境的市场竞争机制。环境绩效的优秀表现虽然也可以为公司树立正面形象,有助于公司价值的提高,但是在短期内由于其对公司价值的提升不足以弥补因财务绩效降低所带来的公司价值降低,因此在短期内环境绩效的提高反而会导致公司股价的回落。而公司在环保方面的新投入会减少公司当年的收益,并影响公司的财务绩效,公司财务绩效的降低又会作用于公司股价,从而导致公司价值的降低。同时,由于证券市场上投资者的“经济人”特质,使得投资者更关注企业的财务绩效而忽略环境绩效,因此环境绩效的提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投资者的支持。若政府不建立对上市公司进行环境绩效评价的激励机制,上市公司在环境绩效评价方面将始终缺乏内在动力。

(二)缺乏环境绩效评价准则和相关审计准则。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准则、审计准则、一系列的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是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的主要法规,但是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会计与报告实务并未具体有效地对环境绩效评价方法进行规定,缺乏具体可行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致使环境绩效评价缺乏具体依据。

(三)“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依然存在。尽管我国已制定并颁布了一些环境法规,但这些法规只是规定了环境保护的一些基本原则、违反环境法规的法律责任等,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这就使得企业的环保意识只停留在表层,而不能落实到行动。而且,政府的强制规定及处罚力度不够,“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情况依然存在。

五、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政府是推动企业改进企业环境绩效的重要因素。所以,在现阶段可以考虑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建立一套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尽快制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适时成立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

首先,推动相关条例准则的制定。以国务院条例的形式将环境绩效评价制度化,从法律上强制企业实施环境绩效评价,使环境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并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和审计准则,为环境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同时,国家环境保护机关应加大对公司有关环境问题的处罚和奖励力度,提高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和环境信息披露的自愿性和积极性。

其次,结合国情尽快制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自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发展以来,许多国家、国际组织以及联合国有关部门都发布了各自的环境报告指南,逐渐形成了几种影响较大的环境绩效评价标准。我国现阶段可考虑先借鉴国际上优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将成熟的国际标准作为国内企业实施环境绩效评价的指南。同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和企业实际的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定量指标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评价,并进行相应的奖惩,激励企业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环境行为以取得更好的环境绩效。

再次,适时成立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为了增加环境绩效信息的可信度,政府相关部门和监管部门还应积极推动环境报告审计的发展。国家环保部门应适时成立专门的环境审计机构或部门,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保护效率进行审计。当这项工作的技术和法律环境成熟的时候,也可以考虑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的环境效率及信息报告情况进行一定的评价。

最后,将环境绩效评价纳入企业绩效评价系统。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业绩都不能单纯用经济指标来衡量。为了实现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企业应注重其环境绩效。但是,传统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没有考虑企业应承担的环境责任,缺乏对企业环境绩效的相关评价。因此,非常有必要将环境绩效纳入企业绩效评价系统,构建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价体系。

(二)上市公司层面。上市公司应重视会计理论的运用,积极把环境会计理论应用于企业财务实践,促进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对会计人员进行环境保护理念教育,学会运用环境会计来处理公司业务,以完善公司环境治理工作。同时,上市公司应积极地对企业的环境绩效主动进行评价,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增加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环保努力、成果的了解,这也是一种正面宣传,具有广告效应。同时,将环境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重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的责任划分,使环境绩效的评价结果与企业每个员工的报酬相结合,这样就可以对员工提高环境业绩和责任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效果。

(三)社会治理层面。首先,理论界应大力进行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上市公司环境基础信息资料不全和质量不可靠,是阻碍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因。因此,理论界必须大力进行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的研究,促进环境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力求对企业的环境活动进行比较准确的会计核算,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提供可靠的环境信息数据支持。其次,新闻媒体可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消费者的环境意识,使消费者在消费时支持绿色环保企业。第三,重视金融机构在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中的作用,可以考虑在银行借贷方面建立环境行为检查机制,对于环境绩效良好的上市公司,给予其较低的资金成本,以此提升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价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杨东宁,周长辉.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的动态关系模型[J].中国工业经济,2004,(4).

2.卢馨,李建明.中国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现状研究——以2007年和2008年沪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3).

3.李越冬,舒进.环境审计现状分析——基于环境信息披露的视角[J].商业会计,2011,(15).

作者:金晓云

上一篇:我国外贸战略调整论文下一篇:财务管理会计监督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