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评价小额信贷论文

2022-07-03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的发展机制与绩效评价,深入论证了需求机制与供给机制对农村小额信贷产品发展的影响,最后得出农村小额信贷产品要向市场化、规范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并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绩效评价小额信贷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绩效评价小额信贷论文 篇1:

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摘 要: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在国内外受到广泛重视,财政性资金的绩效评价更是重中之重。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对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投入、使用、产出、效果等整个过程进行评价,能够促进扶贫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规范资金使用流程,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价;脱贫攻坚

扶贫小额信贷,是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创新开发的金融扶贫产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服务措施,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的精准金融服务产品。然而,大量的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审批及拨付过程是否规范高效,使用是否安全合理,需要对其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绩效评价是对扶贫小额信贷使用过程的评价,旨在提高信贷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效果。

一、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绩效评价的主体,也就是由谁来进行评价。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价的主体比较广泛,可以是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公众。本文中的绩效评价主体为社会公众。

二、绩效评价的内容

绩效评价内容就是指针对什么来进行评价。根据绩效评价的范围可将扶贫小额信贷绩效评價的内容分为两种:一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事后评价,主要是对资金支出所取得的成效与期初设立的目标是否相符进行评价;另一种是以规范性管理为导向的过程评价,主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关注项目管理质量、项目执行效率等并进行评价。本文的绩效评价是过程评价,对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投入、使用、产出、效果等整个过程中管理是否规范、操作是否合理进行评价,关注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管理与监督,关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从申请到审批再到拨付的合理性和合规性,同时关注扶贫小额信贷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满意度情况,涉及扶贫小额信贷资金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过程。

三、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时应关注的重点

扶贫小额信贷主要是针对精准扶贫而产生的,对象主要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的直接经济效益不太明显,主要表现为社会效益,所以指标设置要综合考量,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量化指标要具有可操作性,设置要科学、合理、全面,又不能过多、过细,同时评价标准要客观、公正、清晰。在充分了解扶贫小额信贷项目的背景和实施内容后,从项目投入、过程、产出及效果几方面,对项目的制度建设、资金使用、进展情况及取得的成效进行评价。评价体系的建立,要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1.绩效目标及绩效指标。应重点关注扶贫小额信贷项目是否按照有关管理的要求制定了绩效目标、细化了绩效指标,绩效目标的设定是否合理,绩效指标的设置是否清晰、明确、可考量。

2.资金情况。资金的及时、足额到位,是确保政策类项目开展的基础。应重点关注扶贫贷款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机制是否建立,贷款资金是否按时到位。

3.项目实施。在扶贫小额信贷发放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政府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执行是否规范,项目实施过程是否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社会效益。

4.实施效果。扶贫小额信贷的目标主要是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的小额贷款,使得有能力的贫困农户,通过生产经营脱贫。实施效果的实现情况,应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知晓程度、获得小额贷款的覆盖程度、小额贷款额度、小额贷款的贷款时长等指标来进行判断。

5.长效机制。应重点关注管理部门及金融机构是否建立项目长效运行及管理机制。

6.权重设计。绩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议法进行测算。指标权重分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由于缺乏权威的标准,其分配过程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权重的设计虽然主观,但不是随意,应建立在广泛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基础之上,并在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接受检验,同时可以不断地修正完善。

四、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绩效评价的基本原理、原则和扶贫小额信贷项目的特点,结合绩效目标,通过逻辑分析,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的共性指标按照财政部发布的《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共性指标框架》进行选择。个性指标根据扶贫小额信贷项目的特点和实践情况制定如表1所示。

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说明

1.绩效评价体系的总分为100分,评价分为5个等级,A级(≥90分)、B级(90>B≥80)、C级(80>C≥70)、D级(70>D≥60)、E级(<60分)。

2.数据来源。指标体系建立后,需要大量的数据和资料来完成绩效评价工作。数据主要通过公开的行业资料及政府部门的相关报告等来获取。效果类资料主要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来获取。

3.评价结果应该与项目的预期效果或存在的问题相对应,体现出指标体系的导向性。所以,不仅要重视总体的评分情况,还要对照评价体系分析失分原因,才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和改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迪.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评价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8,(1):22-32.

[2]  于鸿洋,等.财政扶贫资金综合绩效统计评价体系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7,(5):100-101.

[3]  田婕,陶小平.农村民间金融发展现状及发展前景分析[J].会计之友,2011,(4):38-39.

收稿日期:2020-08-07

基金项目:河北省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项目软科学研究专项(20557661D)

作者简介:田婕(1977-),女,河北蔚县人,财务处科长,高级会计师,从事农村金融、政府会计研究。

作者:田婕 韩雪梅 李涛

绩效评价小额信贷论文 篇2:

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的发展机制与绩效评价

摘 要:本文主要研究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的发展机制与绩效评价,深入论证了需求机制与供给机制对农村小额信贷产品发展的影响,最后得出农村小额信贷产品要向市场化、规范化与多元化方向发展,并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产品;发展机制;绩效评价

一、市场均衡理论视角下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的发展

市场均衡理论表明,在完全市场经济中,价格承载并传递着所有市场参与者对各种商品的供需信息,能有效协调既定分工模式下的资源分配,迅速实现市场出清。对于任何一种商品而言,不可能存在持续的市场供需失衡。同样,市场参与者无处不在的套利行为也将耗散所有的价差和租金,实现市场价格的有机统一。然而,对于农村金融市场而言,由于信息条件的不对称,导致不仅普遍存在着持续的资金供求缺口,而且广泛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分割和价格差异。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市场的差别主要来源于其资源禀赋条件的差异,这种差异使得不同市场主体面对同一市场机会时有着不同的估计结果,从而作出截然不同的市场选择。

(一)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的发展微观经济理论论述

由于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因此,本课题借鉴巴德汉(Bardhan)在《发展微观经济学》中建立的数学模型,以贷款者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以保证借款者和贷款者的参与为约束条件,构造简单的数学规划模型,探讨农村小额信贷产品发展的必要条件。假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只有两个潜在的农户借款,用t∈(1,2),两个借款者都没有任何资金,而需要借入同样规模的资金进行生产(假设为单位资金),信贷机构贷款利率为.i=1+r,r为基准利率。再假设借款人对借款负有限责任,生产的结果则有成功与失败:如果失败,预期收益为0,则不归还贷款本息(信贷机构收益为0);如果成功,预期收益为R≥1(R≥i),则按照事先约定的利率偿还贷款本息。成功与失败的概率∏(t)因人而异,且不仅与生产者个人的能力或资源禀赋有关,而且,由于借款者本身所掌握的生产技术、土地位置与肥力、生产机械等不同,不同生产者的劳动生产率或收益率也呈现差异性:第一类生产者的生产收益率较低但比较稳定;第二类生产者的生产收益率较高但呈现出很强的波动性,即有

∏(1)>∏(2),R(1)<R(2)

再假定贷款者需要对借款者进行必要的监督,其付出的监督成本为c1,将c单位化,使得c∈(0,1),如果借款者不将资金投入农村信贷市场,而选择进入其他无风险的资本市场,将获得固定收益γ;借款者运用贷款从事农业生产,预期收益为R,付出固定成本为s,其还款概率P则取决于i和c,借款者和贷款者的收益也将得出不同的效果,见表1。

以上数学模型暗含两个假设:第一,假设当借款者项目失败时,贷款者将不再追加任何贷款,即不存在贷款合约全部履行的可能性,只要借款者无法偿还全部的贷款本息,贷款者的收益将为0;第二,贷款合约得以全部实施,也就是只要借款者的项目成功,贷款者便可收回全部款项。此外,为了分析的便利,假定借款者和贷款者均为风险中立,因此只要不确定情况下的期望收益大于确定情况下的收益,那么其不确定情况下的效用也大于确定情况下的效用。在此种情况下,面对不同的借款者,贷款者面临的外生变量与决策变量在借款者的预期收益R、借款者的保留效用γ和放贷者的资金机会成本W的选择上展开:①从借款者的预期收益R看,贷款所投入实际经营活动的预期收益应当不得低于贷款者的资金机会成本和借款者的机会收益之和。在这里,借款者的预期收益完全外生,总体上由借款者所从事的农业产业决定,当农业产业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时,必然催生不同的预期收益R;②从借款的保留效用(机会收益)γ看,当前农业生产“内卷化”、“过密化”趋势明显,可以认为农村借款者的机会成本较低,也就是说保留效用较低,此时,贷款者为了覆盖其资金成本,必然运用市场化手段来对资金成本进行管理,这也是推动信贷产品市场化的重要根源;③从放贷者的资金机会成本W看,由于农村之外的城市区域对于资金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需求,而且基于较高的市场发展水平,往往具有较高的投资收益率,相反,农村地区贷款单笔资金需求量小,贷款规模效应相对不明显,如果要吸引信贷资金投入农村市场,也必须要求具有一定的投资收益率,用来覆盖其资金机会成本和调动贷款者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细化农村信贷市场,区别不同的投资回报,寻求不同的投资收益率,最终导致农村信贷产品走向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农村小额信贷产品发展的市场机制形成机理

如图1,面对一定的信贷市场,信贷机构如何切合农户的实际需求,设计并提供合适的信贷服务产品与实现市场化营销是保障机构自身有效运行的关键,实际上,农户信贷需求行为的差异性和农村金融制度的分层供给决定小额信贷产品必须坚持市场化、规范化与多元化运化,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对上图进行具体分析,针对农户信贷需求,信贷机构依托其机构优势与激励机制,以小额信贷产品为载体,实现信贷资金在供需求主体之间的动态平衡。

1、需求机制。这是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基础。就农村金融市场而言,不同的需求主体由于其经济行为特征不同,因而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1)静态方面: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决定农户信贷需求的层次性。①农户信贷需求具有明显的产业层次性分布特征。在农村产品结构调整和小城镇建设的推动下,农村经济中农业产值和非农业产值的比例在不断变化,农村产业结构呈多元化发展,不同产业人群具有各自的知识结构、生产技能,在经营发展上对信贷资金的需求在数量、期限、用途和资金价格上也有一定差异,导致信贷需求出现层次性。②农户信贷需求具有一定的区域层次差异。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生产技术、人员素质的不同必然导致不同区域经济呈现各自特色,大到沿海与内地的差异,小到村与村之间的差异,可见区域经济差异的多样化,必然导致不同地区农户信贷需求的层次性:③农户信贷需求具有相应的个体层次差异。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劳动技能、生产资料决定了劳动者驾驭经济资源的数量和能力。信贷资金也是一种经济资源,综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农户有效使用信贷资金的数量和质量,信贷资金需求上则体现为相应的个体层次差异。(2)动态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农户信贷需求的变更。①农户信贷需求随着生产经营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改变。随着农户经济条件、经营能力、市场环境、生产成果等多重因素的不断改变,农户对信贷资金的消化、吸收能力也不断调整,必然在日常经营生产、生活中提出递进层次的信贷需求。②农户在不同的生产阶段有着不同层次的信贷需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逐步

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并出现了一定的结构性变化,农户信贷需求也随着变化而发生变更。③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信贷需求。随着农业产业化调整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推进,农户信贷需求在生产资金领域也会随之出现多元化需求。

2、供给机制。相关研究表明,无论是NGO(非政府组织)的转变还是正规信贷机构开展引入小额信贷业务,对小额信贷产品发展而言都是一场革命,而之所以发生这样的转变,从信贷机构的角度来看,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存在相关的机构优势和激励机制,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因素。(1)机构优势。研究表明,小额信贷机构无论在微观组织结构、业务经营、政策环境及对社会资本的利率等方面,其具有NGO无可比拟的优势。①微观组织结构与业务经营方面。正规信贷机构(农村信用社)相对于NGO而言,其产权结构、经营管理、风险控制与财务制度比较健全,其从事存贷款业务能力较强,对信贷业务的熟悉程度较高,能较快地掌握新型信贷产品的运作。②政策环境方面。目前相对较紧的金融环境和较为严格的金融法规决定了现有正规信贷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的合法性,而NGO小额信贷组织却缺乏合法的法律地位,这种“灰色”地位阻碍了NGO无法通过更好的资源优势发展小额信贷业务。③社会资本方面。所谓“社会资本”,就是存在于特定共同体中以信任、互惠和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参与网络,其中以信任、互惠和合作构成了社会资本的三大基本要素。相对NGO而言,正规信贷机构(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信用评定方式授信给农户而无需担保,其对信贷风险的控制也主要依托于特定的地缘关系,即对农户的信用评定以及农户来自于同社区的社会压力,这也是NGO无法比拟的。(2)障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①意愿与承诺(Commitment),正规信贷机构尤其是大型综合性的商业银行常常缺乏向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意愿,这是阻碍正规信贷机构进入小额信贷领域的重要原因之一,并表现出传统的信贷观念与新型信贷方式的冲突;②组织结构(Organizational structure)。对于想进入小额信贷领域的正规信贷机构而言,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是此项业务职能部门的设置与较大型的商业银行原有机构间的兼容性问题;③信贷管理方法(Financial methodology)。与机构的兼容性问题相似,正规信贷机构需要找到一个合适的信贷管理方法以便于向小型客户提供信贷服务;④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s)。考虑到小额信贷业务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的不同,正规信贷机构需要对人员进行调整和培训,以及改进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以适应小额信贷业务l的开展;⑤成本效益(Cost-effectiveness)。如何降低处理大量小额度交易成本、增加人员工作效率和快速扩大的信贷规模以实现规模经济是正规信贷机构必须解决的问题;⑥金融监管(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这是来自外界的障碍因素,正规信贷机构必须与金融监管当局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保证小额信贷的开展符合监管要求。(3)激励机制。国内研究表明,小额信贷机构开展此项业务的激励来自于行政激励与经济激励等两个方面。行政激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政府主导下强制性的制度变迁,经济激励则表现为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加之小额信贷高利率水平与高还款率时资金的逐利性,两种激励机制博弈的结果,就是只有逐渐将来自于行政的激励转变为经济的激励,实现小额信贷产品的市场化与多元化,这样才有利于农村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的发展过程与绩效评价

纵观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实践,应当从2000年开始,标志性的事件是,1999年7月和2000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分别颁布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农村信用社农户联保贷款管理指导意见》,推动农村信用社逐步介入并快速以支农主力军的身份出现在小额信贷历史舞台上,中国的农村小额信贷事业步入正规化阶段。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是在金融管制严格、开放程度较低、正规金融发展占据主导地位、农村金融领域出现垄断的背景下产生的,其推动力量为政府引导与政策推动,发展途径是政府引导下正规信贷机构进入小额信贷领域,变迁方式为政府推动下的突变式。

面临更加市场化的局面,正规信贷机构需要追逐合理的目标利润,特别是经过八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其产品也呈现出市场化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有必要对其绩效进行评价。相关研究表明,尽管农村小额信贷的评价指标很多,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套标准的指标体系或者标准的绩效范围可以衡量。比较而言,乔安娜·雷格伍德在其所著的《小额信贷手册:金融业和公司运作的透视与展望》一书中,对绩效评价指标的概述较为全面,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信贷资产质量、生产效率、财务生存性、经营收益、资金充足率与规模发展。借鉴乔安娜·雷格伍德的绩效评价指标并结合实际情况,课题组对福建省龙岩市2001年以来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的发展与绩效在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经营效益、资产质量与发展态势等方面进行了定性评价(见表2)。可以看出:通过八年的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产品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信贷品种包括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公司+农户贷款、竹业小额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与巾帼创业贷款等6个品种;从资产质量与发展态势方面看,实行市场化运作、有担保方式的信贷产品资产质量较高发展态势也较好,如农户联保贷款、公司+农户贷款等信贷产品明显比纯粹依赖信用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资产质量高和发展态势好。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从扩张走向了萎缩的态势。这也验证了一个结论:农村小额信贷产品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要坚持“三项运作”:“市场化运作”,即要允许信贷机构根据成本与风险因素合理制定贷款利率水平,使其利息收入能够覆盖其运营成本和呆账损失;“规范化运作”,必须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贷款管理办法;“多元化运作”,对于农户差异性信贷需求,要不断创新与拓展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的内涵与外延。

备注:①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分别根据八年间利润指标与贷款不良率定性比较所得;

②发展态势系根据八年间贷款规模增长速度定性比较所得。

二、结论与政策性建议

1、结论:以上研究表明,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的市场化发展与多元化趋势其理论来源于市场均衡理论中信贷资金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就需求机制而言,静态方面,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差异性决定农户信贷需求的层次性;动态方面,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又会带动农户信贷需求的变更。从供给机制方面看,信贷机构之所以引入小额信贷业务和开展小额信贷产品创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开展此项业务存在信贷机构本身的资源优势和激励机制,但也应看到一定的障碍因素。实践也表明,坚持市场化、规范化与多元化发展是信贷机构得以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与信贷产品得以保持永久生命力的重要关键。

2、政策性建议。一要创新农村小额信贷的运行机制。在信贷产品深挖内涵与拓展外延时,要强化信贷产品的风险控制,推进利率市场化,使信贷机构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运行机制。二是推广农村小额信贷产品要运用市场化手段,不宜直接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由政府主导、从上而下大规模推广的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由于向农户收取的利率费用远远低于其运作成本,容易产生不良效果:有利率补贴的贷款通常使借款者视之为带有慈善性质的救济款,容易重蹈还贷率低的覆辙;贷款分配中存在的利益和政治因素,容易使贷款偏离目标群体。三要积极构建多元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固步自封、停止创新容易导致僵化,农村小额信贷产品要保持永久的生命力,就必须实现产品差异化,积极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

参考文献:

[1]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调整的绩效:金融需求视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何广文.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空间分析[J].银行家,2005;(11)

[3]乔安娜·雷格伍德.小额金融信贷手册一金融业和公司运作的透视与展望[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4]孙若梅.小额信贷与农民收入一理论与来自扶贫合作社的经验数据[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周智立)

作者:中国人民银行龙岩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绩效评价小额信贷论文 篇3: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摘要:我国农村经济落后于城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农村金融的供给滞后于农村金融需求。农村小额信贷在缓解农村资金的供求矛盾、拓宽资金的运用渠道、优化农村金融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文章着重对农村探讨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进而从载体、资金来源、利率、风险防范和政策环境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农村小额信贷;持续发展;制约因素;路径

一、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信贷载体不足

我国专业小额信贷组织目前发育仍较落后,小额信贷主要由农村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只有一部分小额信贷非政府组织作为实验项目获得了人民银行的批准,很多组织是作为社团法人,并未获得经营贷款业务的许可。虽然2005年以来,部分省市的县及县以下地区试点设立了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机构,对于改进和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一些农村地区仍只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机构网点,一些偏远地区落后地区在金融服务上甚至还是空白。信贷载体的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

(二)资金来源较单一

目前我国小额贷款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储蓄、个人和非盈利组织的捐助;政府补贴贷款;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贷款方式提供的批量资金;股东缴纳的资本金等。从表面看,资金来源多样,但国家对不同类型的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渠道有不同的限制。例如,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的资金总额不得超过其资本净额的50%,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自有资金相对较少,且融入资金时又面临自身定位不清、实力弱风险大、总量受限等诸多制约,即使其向银行提出了申请,也很难获得及时、足额的资金援助,小额贷款公司自身不得吸收存款,这就导致其可以运用的资金总量有限。当小额贷款公司面对所服务客户旺盛的贷款需求时,必然会产生巨大的资金缺口,无法满足客户的要求。村镇银行由于起步较晚,信誉度不高,大量吸收社会存款难度较大。

(三)利率管制较严格

目前我国小额信贷主要采取三种方法确定贷款利率:以国家商业银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并在一定幅度内波动;以通货膨胀率为贷款率;以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的利率为基础。在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向农户收取的利率(年利率为10%-16%)都比较低,与国际上成功的小额信贷项目实际利率(见表1)有很大差距,项目剔除外来补贴或援助通常难以维持下去。例:吉林东丰诚信村镇银行曾测算,如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达到7:3,存款利息成本为2.3%;贷款平均利率为7%,贷存比保持在70%,贷款只有发放到4000万元才能保持基本赢利,而要做到这一点,则需吸收存款6000万元,这在目前条件下基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

小额信贷机构一般通过分期还款,适当加收管理费等方式间接提高利率,多数非政府组织小额信贷机构实际收取的利率已高于中央银行确定的基准利率。从表面上看,利率政策似乎并没有制约非政府组织专业性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但是所有小额信贷机构的这些内部调整并未获得中央银行的政策支持,明显缺乏政策保障。

(四)风险大

小额信贷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多种潜在的风险,主要表现如表2所示。

二、促进农村小额信贷持续发展的路径

农村小额信贷的持续发展既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和支持,也需要其自身加强管理与创新。

(一)建立多层次的小额信贷载体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多层次的政策性和商业性小额信贷运作体系。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资金,大力发展专业小额信贷组织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业务。一是继续促进现有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的发展。二是对现有各类小额信贷机构,视具体情况,采取区别对待的政策,经过调整或改造完善,符合条件的,允许合法存在,并给予金融支持;不符合条件的,做好退出工作。三是促进商业银行的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四是对小额信贷业务开展较好的农村信用社,专设小额信贷部门,针对微小型企业的特殊财务、经营状况,制定特殊的规则和操作程序,享受一定的政策扶持。逐步推进小额信贷试点工作,争取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小额信贷业务。

(二)建立多元化的小额信贷资金融资机制

小额信贷的资金最终要以市场化运营来解决,即通过一定的政策支持,吸引国内外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小额信贷中来。一是对于国际组织在华小额信贷机构和业务,国家政策挟持应侧重于其机构的可持续性,积极为其创造发展环境。二是鼓励外资以及民间资本投入,允许其开展吸收存款业务。三是提高小额贷款机构从其他金融机构借入资金占自身净资本的比例,目前的上限为净资本的50%。因为传统的股权结构的成本要远远高于债务的成本,因此目前的限制大大增加了小额信贷公司的借贷成本。四是借鉴国际经验尽快建立资金回流机制。通过立法硬性规定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用于当地发放贷款的比例,对低于这个比例的金融机构要处以重罚。对于向农民贷款超过一定比例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存款准备金规模等方面给予相应优惠待遇。

(三)创新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

农村小额信贷的对象是资金匮乏的农村微型企业和农户,所以小额信贷应创新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按照收益覆盖成本和风险的原则,在贷款项目、行业性质、可持续发展能力、金融联保结构等方面对借款人进行市场细分,通过综合测算,在现行利率政策允许范围内实施差别化定价。帮助提高小额信贷主体的盈利能力和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一是给予小额信贷机构充分的利率浮动权,以缓解贷款的高成本问题。国内外各种调查几乎一致显示,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更关心的是能否借到钱,利率稍高一些仍是可以接受的。二是通过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如对小额信贷给予减免营业税与所得税,来减少小额信贷的操作成本。三是除采用贷款贫困者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自治形式,既提高贷款的还贷率,又可以成功实现信贷经营机构的成本转移。商业化的金融机构向农户特别是贫困农户贷款的积极性不高,其主要原因是金融制度中存在着对分散农户的融资壁垒现象,因为在市场选择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为了多赚利润,就必须降低交易成本。通过贫困者自治形式实现的成本转移,既可以充分发挥贷款贫困者参与金融信贷活动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又可以在降低运作成本,也使小额信贷机构在财务和经济上具有了经济合理性和持续性。

(四)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1、完善内控制度。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内部控制制度,结合小额信贷业务发展状况建立和不断完善业务监督、财务管理、风险预测等各项内控制度,尤其加强对小额信用贷款质量的考核,既要明责自清,严加惩处,又要对小额信用贷款放得出、收得回的信贷人员给予鼓励和鞭策,明确各环节、各岗位的职责,避免工作开展中的不合规性。

2、加强监管。首先,各级监督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小额信用贷款的监管,积极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加强与法院、公安、工商等执法部门的配合,加大力度打击对经济活动过程中违反信用原则、恶意逃废债的行为。其次,建立农户小额信用贷款风险机制,强化审计稽核部门的监督功能,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做到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稽核。

3、改进管理。小额信贷应尽快解决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不衔接的问题,完善资产管理,创新机制。改进现有的支农管理方式,因地制宜,按照“限额管理、周转使用”的原则,灵活运用,做到常放常收,提高贷款使用效率,从而达到科学地、灵活地支农,根据当地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合理调整信贷投向,突出重点,适当提高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授信额度,扩大发放对象和用途,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4、畅通信息。着重解决小额信贷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借助社会力量考察、评估农户的信息,使之标准化、具有可比性。二是建立农户与农村信用社公平交易的“平台”,克服“一对一”谈判造成的高成本。三是按照现代金融理念,整合农户贷款需求分散特性,实现自动交易,并引入对“交易”的社会监督,包括道德制约;四是充分依靠农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入股社员参与信用评估,解决农户经营和家政信息分散、隐蔽的矛盾,解决对农户贷款需求的信息公开问题,有利于对农户的信息加以分类,归集农户的信贷需求,使农村信用社从与农户的单一谈判中解脱出来,实现分层次分类的“交易”目标。

5、加快金融法制建设。农村金融的法制建设,既可以为农村金融组织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法律依据,又可以规范农村金融市场,为农村小额贷款的开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因此,尽快出台《农村合作金融法》等相关法律,对农村金融组织的产权组织形式、融资渠道、经营机制、管理模式、运营规则做出明确规定。此外,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在资金、利率、税收等政策方面给予农村金融组织以优惠政策,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范。

参考文献:

1、王兰芳,何国钦.农村小额信贷产品的发展机制与绩效评价[J].上海金融,2008(6).

2、杜晓山.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J].农村金融研究,2009(2).

3、张猛.新形势下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7).

4、陈一昊.中国小额信贷业务的特征与发展[J].浙江统计,2009(7).

5、李夏.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09(14).

6、徐立新.论中国小额信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社科纵横,2009(7).

7、邹昱昙.浅析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与政策思考[J].中国农垦,2009(8).

8、徐家庆.我国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12).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呼应

上一篇:JSP网页设计研究论文下一篇:发展科教振兴财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