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由“新时期”走进“新时代”,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文化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文化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1:

浅析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文化多元化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展开适当的创新。基于此,本文将分析文化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并研究文化多元化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其中主要包括顺应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利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以及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几方面内容。

关键词:多元化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5.172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一定挑战,尤其是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要想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就需要根据文化多元化背景,制定相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案。本文将重点探究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

一、文化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文化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联系,多元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环境,其多元性直接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但是教育中的文化理念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出现分歧。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利用多元文化的优势,同时降低多元文化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升学生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抗冲击能力。

另外,多元文化还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其中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学内容等,都需要在当今的文化背景下,对其展开更新和调整,避免与时代出现脱节的现象。由此可以看出,多元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方向。

二、文化多元化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一)顺应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顺应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能否定甚至是逃避,需要努力适应,只有这样才能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该背景下的发展奠定基础。多元文化的本质内容就是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和碰撞,因此学校需要明确多元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影响,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其中的指导思想,吸收其中的先进理念,进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例如,利用多元文化中的文化多样性以及双向性的特点,将我国传统优秀思想与其相互融合,对其展开传播,顺应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同时,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质量,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掌握其中的主动权,而不是根据环境变化被动地改变。

大学生在此过程中,思想意识会出现一定的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需要实时掌握其思想变化情况,同时抓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对其展开针对应性的教育,这种方式能够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质量。

(二)利用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以人为本的观点融入到其中,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同时给予其足够的关心,这种方式能够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程度以及配合程度。例如,将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由于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思维方式以及道德标准都会产生一定变化,学生对主体性的关注程度也不断提升。采用以人为本的观点,能够符合学生内心的发展特征,针对学生存在的错误价值观点展开规范和纠正,主要采用沟通交流的方式,避免使用强制性的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将以人为本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质量。

(三)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由于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文化内容较为丰富,同时环境较为复杂,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确定多元文化实质性内容,对其他干扰项进行清除,进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环境展开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部必须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并将其渗透到学生的实际学习以及生活中,这种方式能够在提升多元文化吻合性的基础上,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的准确性。

由此可以看出,在研究多元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从以上多个角度展开研究,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部结构以及外部环境的科学性,进而达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文化中发展质量的目的,提升人才的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三、结语

随着人们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程度逐渐提升,如何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质量,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现,对其进行研究,能够大大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主体性。由此可以看出,研究多元化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能够为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多元化背景中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喆.高校共青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STORY体系构建——以赣南师范大学团委官方微信“青春赣师”为例[J].科技风,2018(30).

[2]樊芝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以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山西青年,2018(19).

   [责任编辑 薛晓静]

作者简介: 高舒(1990.3— ),女,汉族,河南南阳人,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高舒

文化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2:

探究文化的多元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由“新时期”走进“新时代”,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新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顺应时代的发展进行相应的变革,充分利用新时代多元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切实提高其针对性,和时效性,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推动在校大学生群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他们成为思想过硬、政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梦

前言:

高校作为培养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机构,其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的重点,且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改进的。随着国家提倡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以及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地推进和深化,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蓬勃发展,加之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使得高校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断优化和改进教育手段,丰富教育的内涵。

一、文化多元化概述

所谓的文化多元化,通常是指国家或民族在发展的历程中,在继承和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或民族优秀的文化,从而形成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氛围。借用《论语·子路》中孔子的一句名言概括就是:“和而不同”。

马克思曾在其著作中指出:“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而每一种文化都是这个民族的象征,内含着其特有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凝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实质。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都应在和平的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因此,文化的多元化就应该以本民族文化为主,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精髓,补齐自身的短板,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多元化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都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意义,提倡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国家文化软实力。尤其是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对此高度重视,不断出台文件三令五申。特别是在2017年年初印发的两个重要指导性文件:《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与《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到“极为重要的战略任务”的认识高度,同时也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在同年召开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也指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可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多元化文化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以及两者间有机融合的问题已经引起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专门出台文件和措施予以指导。因此,高校必须深刻领会文件及十九大报告精神,找到多元文化在思政教育方面的契合点,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中渗透思政教育,让当代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在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中国梦,完成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和责任。

三、文化多元化语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策略

(一)普遍性教育和针对性教育相结合

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时,再以既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普遍性思政教育,同时还要邀请其他高校或社会上思政教育的专家和学者来校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此外,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年,高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新时代思政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就当前国家经济转型、发展走向及大学生群体创新创业和就业创业的实际问题开展专门的学习,全面提升学生在思政方面的认识,促使他们成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高校在开展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引领和指导学生思政实践教育的工作,通过评选优秀学习标兵、党员标兵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形式各样的思政创新实践活动,比如参观学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加社会公益劳动等活动,以此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与制度化,充分实践“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努力营造学生们“比学赶超”的氛围,为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构建思政教育网络微时代意见领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微信为首的自媒体传播方式深度融于我们的生活,当代大学生群体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已知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引领者网络时代新科技发展的方向。因此,高校要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结合移动互联教育的优势,及时拓宽思政教育的途径,有效利用新媒体的宣传优势,构建网络微时代的思政教育意见领袖,通过意见领袖引领当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把网络变成联系和了解当代大学生思想状态以及对他们开展思政教育的良好渠道,在网络世界上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以此推動在校大学生群体整体的思政素养,促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四)在实践中摸索和研究多元化文化的思政教育策略

在新时代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高校除了利用上文所说的几个开展思政教育的途径外,还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校园文化,不断在实践中摸索和研究开展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新策略,将情、理、法作为开展教育的关键点,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学实践中不断对学生渗透思政教育,使之形成制度化和常态化。

总结: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高校作为培养当代青年成才的重要机构。在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下,应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的指引,针对当代大学生独特的特点,遵循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的校园文化,不断研究和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和新路径,充分利用多元化文化带来的思想碰撞,不断以科学和创新的方法构建思政教育机制,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促使当代大学生群体成为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和突击队,努力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孙殊葶.浅谈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

[2]赵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8(08).

[3]郭嫽.探析文化多元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8(13).

作者:赵洺

文化多元化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篇3:

如何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坚持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 如何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坚持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关系改革前途和命运的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的重大问题。本文阐述了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文化多元化之间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努力将二者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我国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 思想文化 多元化 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思想文化多元化是内在统一的。

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思想文化多元化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研究现代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与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关系,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一)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文化多元化之间的依赖性。

1.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文化需要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一元性的统领。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文化的交流影响不断增多,这些多元化的思想文化不能离开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的支配和制约,否则,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就会迷失其发展所应坚持的正确方向,无法把握中心内容和基本准则而陷于混乱。因此,在社会文化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合理选择正确内容体系开展教育,而不能被多元化的文化、思潮的变化所困扰,更不能丧失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

2.多元化的社会思想文化丰富了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文化的多元化推动了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使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因此,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思想文化多样化发展的现实,应带动、促进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使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否则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沦为形式,不但不会抑制思想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反而会给思想文化多元化的无序发展提供条件,扰乱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思想文化多元化对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对立表现为多元化的思想文化冲击了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所以我国的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在思想文化领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方针,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领导人民,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思想领域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但这种一元价值主导的局面正在受到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一些人开始完全接受西方文化,信奉西方的价值观,崇尚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生活方式,完全用西方的标准衡量和判断一切事物和行为;一些人淡化民族意识、民族精神,追求西方鼓吹的所谓的普世价值;一些人开始不分是非、善恶、美丑,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道德信念动摇,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逐渐滋长,优良的传统美德被置之脑后。再加之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战略引诱,某些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正确看待,错误地把这些问题归结为指导思想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开始动摇和偏移。

二、我国社会的发展要求与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坚持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主导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一种重要方式。“一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用思想理论去巩固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用自己的思想理论去转变思想、塑造人格,培养本阶级所需要的人”①。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统治阶级进行思想统治的重要工具。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实质上就是坚持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统治阶级为维护自己在经济上的利益,也就必然要加强思想领域的控制。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二)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统一。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基本上处于一种单一的社会形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经济所有制结构变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配制度变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②我国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呈现出的多样化特性,势必带来人民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使整个社会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局面。

马克思曾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③目前我国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仍然在经济制度中占据统治地位,这就决定我们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主导地位。这不仅与“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相适应,而且正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发挥职能,巩固和发展这种“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的必然要求。

(三)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思想文化多元化的统一是当今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必然趋势。

当前各民族之间文化和价值观体系的相互比较和冲突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的问题。我国在实施对外开放政策之后,国外的各种理论、思潮、生活方式蜂拥而入并且相互激荡。这种激荡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与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互渗。这种互渗状况毋庸置疑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的内容,扩大了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影响方式。另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和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矛盾和冲突。本质上就是何种思想文化掌握交流、吸纳的主控权的问题。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电影、出版物、音像制品、艺术品、旅游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外文化思潮、各类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中国,西方资产阶级的一些腐朽思想和精神文化垃圾乘虚而入并迅速蔓延,这对于我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在世界文化激荡中,我们必须客观地认清我国处于文化交流的劣势地位。这就要求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元主导,确保社会主义沿着正确的道路和方向发展;我们应该有效吸收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中有用的东西实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多元化。

三、如何在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坚持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建设的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所以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自由和解放指出了方向,提供了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把这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当做强大的思想武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才能像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的那样:“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二十世纪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和我国近代以来的大量历史事实都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才能建立和巩固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如果动摇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导致思想混乱、社会动荡,给党、国家和民族带来巨大的灾难。

(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我国的社会主义主流文化是体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文化,是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对社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的文化;既传承了民族文化的精髓,又广泛地吸收了外来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在不断开放和创新中葆有强大的生命力、竞争力与民族凝聚力的先进的文化。它从根本上反映和满足了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是推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与发展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发展我国的主流文化不是要回到过去的单一的“革命文化”、“道德文化”,而是提倡发展“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不排斥西方资本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存在许多造成人的片面化、物化与异化的成分,但其中有许多被实践证明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和吸收的东西。主流文化应在坚持独立性的同时,借鉴一切可以借鉴的内容,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

注释:

①陈炳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51.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98.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中共中央宣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95.

[4]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

[6]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蔡心

上一篇:高中历史教学中信息技术论文下一篇:良好经销商政策开展销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