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文学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19

[摘要]教育不可以与孩子的天性作对,而要以此为资源。幼儿天性的重要一面是缪斯心性,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文学为幼儿的文学教育提供了最容易被幼儿“同化”、吸收的表现形式。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幼儿文学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幼儿文学学前教育论文 篇1:

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幼儿文学是一种以幼儿为主要对象存在的文学形式,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快速启迪儿童心智,跟幼儿园教育乃至小学语文的教育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论是在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教育中,还是对学生身心的健康教育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多年所学和实际工作经验,从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的关系入手,通过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现状分析,进一步指出了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探索出一条促进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进一步融合的新途径,以期给幼师毕业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幼儿文学 学前教育 重要性

幼儿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属国”。幼儿文学是以3-6岁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编的文学。幼儿文学被称为幼儿健康成长的“母乳”。其具体定义为是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编的,适应其审美需要的,以0—6周岁幼儿为主要接受对象的文学。它是适应幼儿读者的审美需要而创造的文学,又是幼儿能够接受,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美感的文学。

一、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的关系

幼儿文学是启蒙文学,是构建学生精神世界的基石,也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它作为一个较为新兴的年轻文学门类,是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分支。我国在19世纪末之前开始出现,直到晚清民初,才在出版市场出现了幼儿文学,而无论是中国幼儿文学还是外国的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幼儿文学作为中国一门独立的文学门类与语文教育接轨,并经过之后的发展,使现代幼儿文学的创作达到最辉煌的时期。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在教育工具论中产生了很多收获。即便是在时代低迷时期,两者也未脱离关系。“文革”之后,中国新时期的幼儿文学重新找回自己的位置,进入了黄金时代,并逐渐随着各界人士对语学前教育关注重视度的不断提升,两者之间的联系也由此变得更为紧密,并共同为服务于幼儿的精神需求和社会的发展需要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现状

根据一项调查统计显示:76.82%的学生都非常喜欢幼儿文学作品,大约只有10.90%的学生表示不太喜欢,但还没有出现讨厌的状况;而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选用的幼儿文学作品的满意度方面来看,48.64%的学生表示满意,27.27%的学生认为非常满意。其中大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更喜欢有漂亮图片、神奇且充满想象力的作品。

调查中还发现:中国的孩子和家长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选择和阅读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问题也较为严重。但能每天坚持与孩子共同阅读的家长不到5%,而且阅读方法比较单一,时间没有保障,坚持在2个小时以上的只占到10.56%,仍有11.1%的家长没有与孩子进行过阅读交流。在这部分不交流阅读的家长中,除了文化程度低的因素之外,工作忙没时间成了最主要的原因,甚至还有一部分家长因为忙着打牌、打麻将而没时间理孩子。

而对当前中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们来说,在教学中通过文学作品的讲授培养学生的语感、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仍显不足。特别是在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教师对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清、对幼儿文学发展史了解欠缺、相关文体知识不扎实、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知识教育等问题。另据一些教师反应:幼儿文学作品教材的设置方面存在一些作品陈旧、体裁单一、教育性过强、成人化倾向严重等不足。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重要作用的发挥。

三、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在幼儿文学自身的特点方面

幼儿阶段是人生的蒙昧期,对世界充满好奇,因此,幼儿文学具有纯真、稚拙、欢愉、变换的美学特征,无论从内容的常识性方面、形式的综合性方面,还是表现的趣味性方面,它能很好地补充百科知识,锻炼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作为幼儿园教材的主要内容,都能通过更生动形象的方式来达到提升孩子们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对个体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这些都在如《明亮的小窗》《妹妹的红雨鞋》《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我给小鸡起名字》等幼儿文学作品中有很好的体现。

(二)在学前教育的发展状况方面

经历了1996年以前的快速发展和之后数年幼儿学前教育的曲折发展,直到2008年学前教育才迎来发展最好期。随着政府及有关教育部门对幼儿学前教育的重视和相关规章制度的不断出台,使得学前教育的普及度和保教质量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也给幼师工作教育者们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要求教师打破原有的陈旧教学观念,彻底打破“老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育模式,实行素质兴趣教育,提出了鼓励幼师进行不分级的多元化、国际化、社会化、关联化的教学新方向,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通过幼儿文学的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和各项水平,也是学前教育长远发展的基本要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基础教育改革日渐深入及学前教育不断备受重视的时代大环境中,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将会不断加固。

(三)在幼儿文学与学前教育之间的关系方面

学前教育需要用幼儿文学作品来当作实用教材,而幼儿文学同样能够为学前教育提供所需的服务,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不断加以完善和成熟。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互为依存且密不可分的联姻式关系,使得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

众所周知,学前教育是启蒙教育,对新生命的智力、德性、感情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一般将浅显的幼儿文学作为其主要课程,其存在的形式和性质决定了它的实用性,并在学前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儿童的成长和发展需要成人的呵护,更需要幼儿具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模式,有自己的心灵空间,如何走进幼儿的内心,用他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合理教育?这就要求学前教育者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所发挥的重要性,才能找出有效改善教学现状、提升教学质量的好方法,让幼儿文学真正发挥其传授知识、开发心智、培养智慧和发展思维能力,及良好行为习惯和兴趣爱好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冯帆.幼儿文学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N].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2).

[2]刘希娥.重视幼儿文学作品对幼儿成长的重要作用[J].中小学教育,2011(12).

[3]周思缔.试论幼儿文学的基本特征[N].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责编 张景贤)

作者:甄珍

幼儿文学学前教育论文 篇2:

幼儿文学:学前教育的珍贵资源

[摘要]教育不可以与孩子的天性作对,而要以此为资源。幼儿天性的重要一面是缪斯心性,因此,文学教育应该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内容。幼儿文学为幼儿的文学教育提供了最容易被幼儿“同化”、吸收的表现形式。在幼儿心智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以自己的“妈妈语”、故事性思维、整体性认知以及可预测性等艺术特质来促进幼儿的心智发展,从而对幼儿有着其他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独特而强大的教育作用。

[关键词]幼儿文学;学前教育;教育资源

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在《教育哲学》一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的“第一个应该注重之点,是儿童在没有教育以前,有一种天然生成的本能、性情和冲动。教育就应该以这些东西为根据,为基础,不然便没有教育可施。”杜威的话告诉我们,教育不可以与孩子的天性和本能作对,而要以此为资源。我们反对把儿童的心灵看成一张白纸,可以任人来灌输的教育观点。教育的本质功能是激活,面对一颗种子,我们需要给予的是合适的阳光、合适的水份和肥沃的士壤。那么,幼儿这颗种子的天性是什么呢?日本的羽仁说子说:幼儿期是文学期;挪威的布约克沃尔德说:儿童是本能的缪斯。这种缪斯本能即是幼儿教育的最大资源,因此,文学教育应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幼儿文学正可以为幼儿的文学教育提供最容易被幼儿同化和吸收的表现形式,这又是由幼儿文学的下述艺术特质决定的。

一、幼儿文学是一种艺术的“妈妈语”

在幼儿语言发展过程中,幼儿会面临许多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但并不是每种语言环境和语言系统都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尽管史迪芬·平克在他的大著《语言本能》中说,“婴儿是顶尖的语音学家,”“儿童具有句法逻辑的天赋,”“一个三岁的小孩可以说是一个文法上的天才了”。可是,婴幼儿听新闻联播这样的政治时事语言时,听大人之间的关于性的对话时,是难以学会语言的,这其中除了其内容不能为婴幼儿理解之外,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其语言形式难以为婴幼儿所同化。那么,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最容易为婴幼儿所吸收?笔者以为是“妈妈语”(或日“儿语”)。

“当婴儿开始学说话时,在他的听觉环境中,有件事至关重要:有机会听见语言,尤其是所谓的‘儿语’。人类生存处境中最奥妙的现象,莫过于每个文化中的成人,似乎都保有一种对婴儿说话的特殊形式。这种语言形式一向较为简单、缓慢、清晰、腔调较高、音高与强度较有变化、速度较规律,十分有秩序地多所停顿与重复,几乎有如歌谣。在‘嗨,小宝宝,你今天好不好……’此类语言中,夸张的节奏无疑较容易抓住婴儿的注意力。它的不时停顿,令婴儿有机会聆听语言的组成部分;它的缓慢速度,得以协助年幼婴儿从各种回声当中辨别出重要的声音。”

“妈妈语”即母亲或者其他长者对婴幼儿说话时专门使用的一种特殊语言,其突出的特征除了上述所说的“几乎有如歌谣”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妈妈语”充满了爱意。它不仅使婴幼儿对“妈妈”表达的意思容易理解,而且给儿童温暖的感情和心灵的抚慰。正因为有了能让婴幼儿“同化”的妈妈语,婴幼儿的语言才迅速地发展起来(当然同时也伴随着心智发展)。和“妈妈语”一样,幼儿文学也是幼儿最早接触的文学形式。在人类的文学中,如果说有一种能够让婴幼儿“同化”的“妈妈语”,它就是幼儿文学(或称婴幼儿文学)。幼儿文学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甚至不同于童年文学、少年文学,它是一种艺术的妈妈语。

我们可以先从婴幼儿文学的阅读来谈。婴幼儿接受文学的方式离不开大人的讲述。当大人为孩子讲述《猜猜我有多爱你》时,会采用什么样的语调和节奏呢?讲述语言中,会注入何种感情呢?答案可能是大多数人会采用“妈妈语”这一语言形式。由此推演,成人作家在创作婴幼儿文学时,实际采用的正是讲妈妈语时的那种姿态。“斗虫儿斗虫儿飞,/虫儿拉屎一大堆!/大虫往家跑,/小虫后头追!”“吃豆豆,长肉肉,不吃豆豆精瘦瘦。”“排排座,吃果果,你一个,我一个,妹妹睡了留一个。”这样的儿歌就是从“妈妈语”中自然发展过来的。那么,幼儿文学的“妈妈语”为什么特别容易为幼儿所理解和接受呢?

(一)充满爱意

儿童教育的最高法则之一就是要让孩子们感受到被爱。如果让孩子感受到被爱,教育就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就有源头活水,就有巨大的可能。如果幼儿感受不到被爱,整个世界将会在他面前关闭。幼儿文学就充满了“妈妈语”所拥有的爱意、关怀,它呵护、抚慰孩子的情感,悉心地关怀孩子的成长。法国夏尔·贝洛的《小红帽》不是妈妈语,格林兄弟的童话《小红帽》才是妈妈语。看起来两个故事差不多,但是区别甚大。在夏尔·贝洛的故事里,小红帽和外婆都被狼吃了,故事也就在这里结束。可是在格林兄弟那里,写到狼吃了外婆,又把小红帽吞到肚子里时,故事并没有马上结束。这时,出现了猎人。他最终救出了外婆和小红帽,最后他们还一起分享小红帽带来的面包和葡萄酒。可见夏尔·贝洛的故事给孩子留下的是恐惧,而格林兄弟的故事对幼儿情感是一种抚慰和关怀,能够让幼儿感受到爱意。

图画书《小乔逃跑了》是具有易为幼儿接受的教育意涵的作品。小乔是一只袋鼠,袋鼠妈妈胸前的口袋是他的房间。他的房间很乱,他嫌清理太麻烦,于是就离家出走了。小乔表现出的是人的天性,人都愿意舒服和省事一点。但是,人又都是渴望发展、渴望成长的。帮助小乔进步要靠什么?靠教训是不行的。幼儿固然可能迫于大人的压力,硬着头皮去做成人要求他们去做的事情,但是却不会成为他内在的品质。《小乔逃跑了》这个故事写出了小乔变得发自内心、想清理房间的内在原因:他通过实际经验,发现妈妈的口袋才是最舒服的。重新回到妈妈的口袋,重新得到妈妈的爱,这一巨大幸福使清理房间变成了一件很容易的事。袋鼠妈妈如果对小乔缺少爱意,小乔逃跑了就会不想回来。正是因为小乔身处被妈妈关爱的环境里,他才有了转变,有了成长。

(二)具有鲜明悦耳的韵律和节奏

幼儿不仅用大脑,也用身体来学习。幼儿学习语言,会调动视觉和听觉来学习。幼儿文学正是听觉的语言艺术。在婴幼儿阶段,儿歌这种诉诸身体动感和听觉的韵语,对婴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作为“语言本能”,幼儿的心里天生就有对语言韵律和节奏的敏感,经过儿歌的韵语的浇灌,幼儿心里的语言萌芽就会飞速地破土成长。不只是儿歌,优秀的幼儿故事的语言也是具有节奏感、韵律感的。笔者在翻译日本幼儿文学的经典作品《不不园》(中川李枝子)时,总是忍不住要时时把译文大声地读出来,看看是否悦耳动听。比如,“郁金香幼儿园里,有两个老师。一个个子矮矮的,是春野春子老师;一个个子高高的,是夏野夏子老师”。“春野春子,夏野夏子”这种语句,就和“山外青山楼外楼”“只把杭州做汴州”这样的诗句一样,有韵律回环的感觉。而这样的语言一定是幼儿乐于接受,并易于掌握的。

(三)富于幼儿生活的情境性

新闻联播的语言、大人之间关于性方面的谈话,之所以不是幼儿能够体会、接受、掌握的语言,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些语言里没有幼儿生活的情境。可是,在幼儿文学中,能够让幼儿感知的生活情境随

处可见。如“杨树叶哗啦啦,小孩睡觉找妈妈,搂搂抱抱快睡吧,麻猴子来了我打它。”这首摇篮曲就可能包括两个幼儿生活情境:一是妈妈哄孩子睡觉的时候,风吹动院子里的杨树,树叶哗啦哗啦地响;二是妈妈唱着“搂搂抱抱快睡吧”这一句,会把爱意传达进“搂搂抱抱”的动作中。幼儿置身于这样一个情景的“场域”里,就能敏感地体会出妈妈哼唱的摇篮曲的意义。

同样,“斗虫儿斗虫儿飞,虫儿拉屎一大堆。大虫往家跑,小虫后头追。”这首脍炙人口的儿歌也是有幼儿生活情境的。幼儿听儿歌和故事,都是要以其中的人物自居的。在这首儿歌中,他们以谁自居呢?那个虫儿自居。为什么?因为幼儿他自己就是拉屎一大堆的,而且他还会以小虫自居。“大虫往家跑,小虫后头追”说的就是妈妈逗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妈妈不要你了,妈妈回家了”,他马上跟在往家跑的妈妈身后,颠颠地追赶这一生活情景。在这样的生活情境语中,幼儿的语言和心智都会得到十分有效的激发和发展。

二、幼儿文学的故事性思维

1995年,笔者曾在拙作《“故事”的价值》一文中提出“儿童文学是故事文学”,并认定“儿童的思维是故事性思维”。这与当前心理学有关儿童思维特征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如J·莫费特说:“一般来说,成人的思维已经分化为故事、概括化、理论思维这些种类,但是,孩子们在长时期里,其全部思考都是通过故事来进行的。不管那故事是事实上存在过的,还是虚构出来的,他们几乎都是通过故事来表现自己,并通过故事理解他人的话语。年幼的孩子既不是将经验普遍化,也不是将经验理论化,他们只是以‘登场的人物’和‘作为背景的场所’(故事的形式)来诉说。”

很多心理学家论述过儿童的“故事”思维及其通过故事发展这一思维的意义和价值。杰洛德·布兰岱尔把孩子的故事表达方式称为“原始历程”,主张“在儿童至少达到一定年龄之前,我们都不应该要求他们放弃或修改自己原始历程的思考方式”,因为“如果它能发生效果,确实会成为孩子叙述自我的绝佳工具。”苏珊·恩杰在《孩子说的故事——了解童年的叙事》一书中,在解释孩子为什么说故事时,列出“了解世界”“解决问题”“了解情感世界”“成为文化的一员”“建立并维持友谊”“建构自我”“创造和改变”等“故事”所具有的功能。詹姆斯·希尔曼更是辩说道:那些在童年时代读了许多故事书或听说过许多故事的人“比起那些没有接触过故事的人来,会有较好的外表及前景……及早接触故事,它们就会对生活产生观照。”

其实,故事不仅对儿童,而且对整个人类文化都具有极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诺就认为,我们用逻辑和抽象的规则来认识物理的世界,用故事来认识人文的世界,而体现人类智慧的这两种文化不只是相互补充、相互协助的,其中故事(叙事)的智慧还是整个智慧的芽苞或种子。高小康在《人与故事》一书中给人下了一个定义——“人是讲故事的动物”,并论述了故事对人的本质的规定性。

与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相比,幼儿文学的故事性特征更为鲜明。《讲故事》是美国作家洛贝尔的幼儿故事名著“青蛙和蟾蜍”系列中的作品。故事说的是:青蛙身体有点不舒服,蟾蜍就让他睡在自己的床上,然后想给青蛙讲一个故事,可是想来想去,想不出一个故事,于是,他就在走廊那里转悠,又来到沙发上大头朝下倒立,把冷水泼到头上,最后,蟾蜍竟然把自己的头往墙上撞,可是到底也没有想出一个故事来。蟾蜍最后对青蛙说:你能不能起来,让我躺一会,因为我觉得很不舒服。在这个幽默的故事里,蟾蜍的形象多么可爱啊。蟾蜍为了给好朋友想出一个故事来,费了多少心机,经过了多少折腾啊。什么叫“好朋友”,像蟾蜍这样的人就叫好朋友。对于幼儿来说,这样的故事是最会讲道理的。

幼儿文学里蕴含着很多大智慧和大道理。在表现这些智慧时,即使是用诗歌的形式,也往往采用故事性叙述。比如,《鹁鸪》这首儿歌:“鹁鸪鸪,要做窠。/早上做,露水多。/晌午做,天太热。/晚上做,露水多。/想想不如明朝做。”这首儿歌会让人想起古人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但是,这首成人诗歌仍然有抽象的说理成分,不能像儿歌《鹁鸪》这样,贴近幼儿的感性,直入幼儿心灵。可见,幼儿文学通过故事性思维,将幼儿成长中需要明白的人生事理,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地注入幼儿的心田,成为幼儿人生中最早的、最可亲近的启蒙老师。

三、幼儿文学认知的整体性

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各种材料中,幼儿文学在认知方面的整合性上是做得最好的。在幼儿文学里面,科学知识或者生活中的常识等,都是作为文学形象和故事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的,而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孤立的知识。我们都知道,教幼儿知识和科学是很难的,做法不当,就会对其想像力和人文情感造成伤害。而幼儿文学在知识、科学教育上有很高的智慧。在优秀的儿童文学中,知识与想像力、科学性与人文性都是并行不悖的。

《我的连衣裙》是日本作家西卷茅子创作的图画书。从天空中飘下来一块洁白的布,一只白兔用它来做连衣裙。白兔穿上做好的连衣裙到草地上去散步,结果连衣裙变成了花朵的图案,在雨里散步,连衣裙变成了水滴图案,到草丛里散步,连衣裙变成了草籽图案,接着小鸟飞过来了。小鸟吃掉连衣裙上的草籽,连衣裙变成了小鸟图案。接着因为小鸟是会飞的,穿着有小鸟图案的连衣裙的白兔就飞起来了。接着连衣裙又变成彩虹图案、晚霞图案、星星图案,最后星星变成流星,白兔随着流星又回到了地面,回到了甜蜜的梦中一。

幼儿在欣赏《我的连衣裙》时,会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因为故事里有运用知识经验的情节安排。但是,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所有知识的信息非但没有束缚想像力的张扬,反而把知识信息变成了促发幼儿想像力的媒介。这种知识教育对于幼儿是最为适宜的。相反,直接告诉幼儿月亮是宇宙的天体,白天多少度,晚上骤降多少度,上面没有生命,这种知识的教育就极容易束缚甚至伤害幼儿的想像力。

五味太郎的《我是大象》是一本知识图画书,它通过介绍大象,帮助孩子认识大小的概念以及比较事物的方法,很有创意。有些教材会拿来一些大和小的东西进行比较,它只是进行比较,但是,这本图面书却有一个内在的东西在里面,这个内在的东西就是“我”的存在,大象对“我”的主张,有自我意识在里面。这就是文学,就是人文的内涵了。这一内涵对于幼儿来说,格外有吸引力。图画书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也完成了人文的教育。

四、幼儿文学的可预测性

全语文理论认为,孩子们的语言修养是在有意义的语言现实中学会的。笔者以为这个观点对于语文教育、语文学习非常重要。对孩子们来说,幼儿文学即是一种最好的、呈现意义的方式。我们知道,幼儿学习语言表达,也是从意义开始的,哪怕他说出的只是最简单的一个词。譬如说,“妈妈,要。”这个“要”不是一个词,而是一句话。他的这个“要”,可能是“要苹果”,或者是“要玩具”,或者是“要妈妈抱我”。这个“要”,对幼儿来说,是一个有意义的事件,尽管他只会用一个词来表现。

幼儿文学就是在有意义的语境中帮助幼儿理解词语和建立认知。美国作家敏纳立克的幼儿文学名著“小熊”系列故事里的《熊爸爸回家》,就是想要借助故事,教给幼儿“也许”这个词的意义和用法,其高超之处就在于能够让幼儿“不学而知”。在贝洛尔的《等信》里,等不到信的蟾蜍由于缺乏经验,而作出“以前没有人给我寄信,今天也不会有”这一认知,可是,由于好朋友青蛙的关爱的信,这一错误的认知得到了矫正。

阅读是一种心理的猜测游戏。幼儿的心智正是在这种心理的猜测游戏过程中,切实地向前发展的。具有可预测性的文本能够为阅读中的心理猜测游戏提供有宽阔度和纵深度的场域。而在所有的幼儿读物中,幼儿文学又是最具可预测性的文本。阅读为什么有趣,小孩子为什么喜欢听故事,就是因为他可以不断地去猜测这个故事下一步会怎么发展,如果有些地方被他猜中了,他会掌握住规律;有些地方他不能猜中,他就会修正自己的方法,同样在掌握规律。幼儿文学为了增加故事的可预测性,常常运用反复的手法,所以我们翻一翻《格林童话全集》,会发现它很喜欢“三”这个数字,如有一对老夫妇,有三个儿子,老夫妇让三个儿子出去学本领。因为是三个儿子,所以就有三种学本领的方式,幼儿读者就会去猜测这三个儿子中哪一个能成功。中国的幼儿故事名著《小蝌蚪找妈妈》《萝卜回来了》都有多次情节上的反复,是典型的可预测性故事。

图画书也是适宜提供可预测信息的幼儿文学形式。如前面介绍的《我的连衣裙》,在每翻一页之前,都会适时地提供下一页的重要或关键信息,比如画上一只飞鸟,让幼儿猜测,下一页小鸟将会使连衣裙发生什么变化。又如日本宫西达也的图画书《好饿的小蛇》,幼儿读者知道了好饿的小蛇第一天、第二天怎样散步,在第三天,当好饿的小蛇发现了一个三角形的饭团时,作家问道:“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幼儿读者就会马上猜到,小蛇一定会“啊呜——咕嘟”。把饭团吞下去。对两三岁的幼儿来说,这种预测不仅有趣,而且十分益智。

总之,在幼儿心智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文学以自己的“妈妈语”、故事性思维、整体性认知以及可预测性等艺术特质,应对着幼儿的心智形态和发展规律,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而强大的教育功能,从而成为学前教育的珍贵资源。

作者:朱自强

幼儿文学学前教育论文 篇3:

培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成为成熟的幼儿文学读者

摘 要:幼儿文学在幼儿园的语言领域应用最多。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的目标表现为倾听和表达,阅读和书写准备两个方面,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达成这两个目标的重要材料。但是仅凭幼儿的能力还不足以胜任幼儿文学阅读的任务,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儿的文学阅读中就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文学》作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其人才培养应当适应社会需求,帮助学生成为一名成熟的幼儿文学阅读者,入职上岗后顺利开展围绕幼儿文学的教育教学活动。

关键词:幼儿文学;语言领域;成熟阅读者

基金项目:本文系石家庄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培育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成为儿童阅读推广人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20191079)阶段成果。

幼儿文学属于儿童文学的一个分支,在幼儿园的语言领域应用最多。我们知道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的目标表现为倾听和表达,阅读和书写准备两个方面,幼儿文学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达成这两个目标的重要材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里对幼儿园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幼儿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拓展学习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强调幼儿教师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从这些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幼儿不识字或者识字量很少,仅凭幼儿的能力还不足以完成幼儿文学阅读的任务,因此幼儿教师在幼儿的文学阅读中就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艾登·钱伯斯在他构建的阅读循环圈里把成人放在了中心位置,而且称其为“有协助能力的成人”。幼儿教师如果想为幼儿的文学阅读提供帮助,那她首先应当是一名成熟的幼儿文学阅读者,不仅要有先进的阅读理念,而且还要有极强的阅读理解力和丰富的幼儿文学阅读指导经验。

对于幼教学生来说,学习幼儿文学其实就是在重新进行幼儿文学的阅读,这是学生以成人的视角对幼儿文学的关照、阅读和体验。和幼儿读者不同的是,成人读者在阅读之外还承担着传递和推广的重要任务,其阅读理念、阅读力和阅读指导经验都是影响幼儿读者阅读兴趣、阅读习惯的关键因素,因此要把幼教学生培养成一名成熟的幼儿文学读者,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幼儿文学阅读理念

幼儿文学被林良先生称为“浅语的艺术”,大多数幼教学生的童年都有比较丰富的幼儿文学阅读经历,那些朗朗上口的儿歌、生动的故事会成为引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点,但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困扰:幼儿文学需要学习吗?如果学生轻松地读,浅浅地学习,那么幼儿文学的知识也容易淡淡地被遗忘,所以怎样才能将其学好呢?

高职院校的《幼儿文学》课程有其特殊的一面,也就是学习者要同时关注文學视野里的幼儿文学和教育视野里的幼儿文学,既要突出文学性,又要突出教育性,即文学性和教育性的统一。所以学生以学习者和读者双重身份关注幼儿文学的时候,其阅读理念会影响其学习效率和阅读行为。

学者罗森布赖特在他的相互作用理论中,通过读者解析文本的方式和阅读的目的把读者分成了两类:知识传输型读者和欣赏型读者。知识传输型读者阅读的目的是获取知识,而欣赏型读者更倾向于将阅读视为情感体验和心智成长的旅程。那么学生应当成为什么样的读者呢?我们知道在早期阅读的众多读物中,幼儿文学更关注小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幼儿不断接触到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并且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愉悦感受,那么这种感受就会引发幼儿持续、主动、投入阅读的动力。所以秉持欣赏型阅读理念的读者才会正确打开幼儿文学的文本,这样的读者既不会绞尽脑汁挖掘文本的知识信息,也不会停留在文本浅显的解读上。他知道如何为幼儿选书,如何为幼儿读书,更知道如何为幼儿设计灵活多样的阅读活动,让幼儿获得文学审美和愉悦,让他们从阅读出发走向思考、表达和分享。

二、提升幼儿文学的阅读力

幼儿文学常见的文学样式包括儿歌、幼儿诗、童话故事、幼儿生活故事、幼儿戏剧、绘本等,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都需要专门的阅读力,因此学生的阅读力是由这些文学样式的阅读力组合而成的。阅读需要效率,阅读需要方法,我们要为学生的阅读开启门径,指点迷津,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习如何阅读。

作为成人读者,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读,更要学习如何才能读得好,读得深,也就是要努力拓宽和挖掘文本背后的意义。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常常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这是作家们希望幼儿读者汲取的思想营养,同时也是吸引成人读者阅读的兴趣点。对于一个作品来讲,幼儿读者关注的是文本里的趣味元素,而成人读者对文本里的深刻寓意更感兴趣,作为协助幼儿阅读的成年人,对文本解读得越深,就越能领悟作家们传递的思想,这样无论是为幼儿选书还是讲述作品都会更加游刃有余。

提升幼教学生的阅读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强学生的阅读量,不仅是阅读作品,还需要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鉴赏类书籍。但是从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来看,受到课时数、图书馆藏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种类还不尽如人意。

三、丰富幼儿文学的阅读指导经验

幼儿文学的阅读指导经验主要是指阅读过程中如何传递作品、阅读结束后如何对作品进行积极回应。艾登·钱伯斯说过:“如果我们的小读者,能够有一位值得信赖的大人为他提供各种协助,分享他的阅读经验,那么他将可以轻易地排除各种横亘在眼前的阅读障碍。”作为陪伴在幼儿身边的成人,丰富的阅读指导经验不仅能够引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而且还能带领幼儿发现阅读过程中的种种惊奇与美好。

幼儿读者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在幼儿的文学阅读中参与度是最高的,为幼儿选好作品后,成人就要带领幼儿一起阅读。传递需要方法,更需要智慧,成人的阅读理念、阅读力都决定了传递的效果。幼儿文学的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独特的传递方式,比如一首短小精悍的儿歌最佳的阅读方式应当是说、演、唱、玩,突出其音乐性和娱乐性;讲述类的文本比如童话故事和幼儿生活故事,需要传递者综合运用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进行讲述;综合类的文本比如幼儿戏剧,则需要传递者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参与到戏剧表演的整体环节中。

培养学生成为成熟的幼儿文学读者,教师不仅要点燃起学生阅读的热情,而且还要和学生一起努力成为幼儿文学的真正读者,真心热爱幼儿文学,唐娜林·米勒告诉我们:“这份热爱始于与好书的相遇,始于他人由衷的推荐,始于一群乐于分享的同道中人。”教师和学生因为课程结识,因为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成为志同道合的人,能够齐心协力一起为幼儿的文学阅读提供有益帮助,做幼儿阅读之路上的点灯人。

参考文献

[1](美)唐琳娜·米勒.书语者[M].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6.

[2](英)艾登·钱伯斯.说来听听:儿童、阅读与讨论[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作者:范煜璟

上一篇:文稿写作广播电视论文下一篇:会计准则制度实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