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16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教育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本。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教育体制改革,很多思想不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教学题材已经从教学课本中取消。但是儿童文学这一重要教学题材不仅没有取消,反而越来越引起教育家的关注,因此,分析儿童文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具体意义,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工作的重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学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文学教育分析论文 篇1:

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例对英美文学教育分析刍议

摘要:提到西方文学,我们自然而然的会想到英美文学。而英美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的重要组成。且英美文学以西方的独特视角,来向读者展现英美文学里的风土人情以及思想情感。最主要的是,英美文学的教育不仅仅可以开拓学者的视野,还可以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也可以大大提升学者的文学素养。所以,英美文学教育对学生具有着积极并且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莎士比亚;英美文学;教育意义

提到西方的文學,人们就会自然而然的想到莎士比亚。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剧作家,而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的文学史上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通过对莎士比亚著作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与思考,发现其作品对英美的文学教育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塑造性格迥异的人物

一个好的故事人物,是整个文学作品是否能创作好的重要元素之一。而对人物的完美刻画也是整个作品的精华。在莎士比亚的任何一个剧作中,每个人物都有非常成功的塑造,并且使得整个故事的内容更加饱满,且引领着整个文章的发展情节。比如:作为欧洲四大悲剧之一的《李尔王》就将人物塑造的非常成功,深刻的描写了上层社会对命运无法掌握的悲哀。并且,在人物的人生经历中,为读者鲜明的展示出整个世间的冷暖和人情世故。最后引发读者对这个世界的黑暗、光明以及善良和丑陋进行思考,从而升华了整个作品的主题,使得作品更富有教育的意义。

通过莎士比亚的作品视角,可以看得出莎士比亚对于下层人员的遭遇很同情的,在统治者的专横下,底层人物更希望能得到统治者的关怀,从而来维持自己的生活。可是,在现实的世界里,这只是一个善良的,但是不切实际的梦想,这样也体现了那个时期人们飘摇的生活,和统治者的残忍、专治。

二、巧妙利用丰富的语言

莎士比亚的作品除了要塑造性格鲜明的人物之外,还运用了很明显的言语。因为整个作品不仅仅只是需要人物的存在,语言的存在更为整个作品增添了魅力。我们知道,语言的存在可以使得读者更好的理解整个作品的故事内容,以及作者想传达的寓意是什么。

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他不仅写悲剧写得好,喜剧也独树一帜。而且莎士比亚将整个社会上各个层面的人物都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让读者在文学的世界里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而且在这些剧作中,那些优美的诗句和粗俗的口头结合在一起,也不显得突兀,反而对于整个文章都起到了更为亲民的作用而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对人物的刻画都更为的深刻。

莎士比亚这一生创作了很多的文学作品,且都较为著名。所以,莎士比亚的当之无愧的语言大师,也是世界上的文学巨匠。所以,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坛中的地位是无可取代的。

在莎士比亚的《李尔王》这个作品中,其人物的语言是值得我们后人深入学习和研究的。在《李尔王》的悲剧氛围中,莎士比亚巧妙的利用语言来对人物进行形象刻画,并且以其超强的语言天赋和工地来对人物进行心理活动的细腻描写。其中,莎士比亚对李尔王的各种心理活动都表达的非常好。比如其“爱恨情仇”、“恩怨纠葛”、“善恶美丑”等各种心理活动的描写,都极为生动[1]。

并且,莎士比亚对“李尔王”的命运和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并且极力的将文学作品和时代背景进行融合。除此之外,他还用了各种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情况。

所以,在莎士比亚的著作中,其对语言的运用是很厉害也是很奇妙的。不仅仅体现在整个作品用了不同的句法,还表现了整个作品中语法和其表达意义的不可分割。莎士比亚整个作品,都经过言语的表达,来使得读者对整个故事的每个人物的心理活动都进行详细的揣测。这也使得整个文章中,对塑造人物,用到的语法和句法都恰到好处。

而运用这种方法来对李尔王的心理活动做出表达,以及对社会底层人物和其他人物的心理活动作出表达,成为了《李尔王》的独特写作特点。

三、对我国英美文学教育进行指导

中国的文学和欧洲英美文学是不一样的。所以,现在我们中国开始对中国学生开设英美文学的教育课程,以此来提高学生对文学的整体素养。

英美文学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相仿。比如:扩大学生对英美著作的阅读视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学的学习热情,并且通过交流来感悟其作品内容,从而来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这些都会有利于学生对英美文学教育的接受和接纳[2]。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应该自发自动的在课后对西方文学进行主动学习,从而进行不断地思考和研究。与此同时,校方也应该让老师经理的多教一些关于西方文学的知识,并且不要再用老旧的教学方式。因此,在学生改进的同时,老师也应该对其教学方式进行改正。既然想做到传授的作用,还想让学生也喜欢学,老师就可以多进行一些多媒体教学,或者举办一些话剧表演等。从而进一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内容的喜欢程度,也可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总结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整个时代的划时代作品。所以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坛上是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其作品对整个世界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也是后人学习的榜样。本文从文学的角度,来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李尔王》进行剖析,然后让人们对英美教育有更多的认识和接纳。并且可以对我国的文学教育产生积极的语言影响。

参考文献:

[1]闫玉晓.浅析莎剧《李尔王》的电影改编[J].大众文艺,2016(15):206-207.

[2]胡晖.以莎士比亚作品为例探究英美文学教育[J].戏剧之家,2015(17):226-227.

作者:邓云

文学教育分析论文 篇2:

小学儿童文学教育的分析

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儿童文学教育是很重要的教学资本。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已经进行了多次教育体制改革,很多思想不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教学题材已经从教学课本中取消。但是儿童文学这一重要教学题材不仅没有取消,反而越来越引起教育家的关注,因此,分析儿童文学在语文课程中的具体意义,是当前我国教育界工作的重点。

一、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方面的问题

1.教师对儿童文学缺乏了解 由于很多儿童文学作品是以儿童的思维创作的,成年的教师往往对儿童文学缺乏兴趣,很多教师仅仅根据教参资料对儿童文学的作者、年代等等基础信息进行学习,并没有采用儿童的思维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认真的阅读理解,因此,教师往往只对儿童文学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具备成年人思维的理解,对儿童阅读这篇文学作品的感受缺乏了解,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用成年人思维理解出的成熟理论对学生进行讲述,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也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一些教师没有对语文教学课程中的儿童文学进行认真阅读,仅仅根据教师教学材料中的定义,制定自己的教学方案,使得教学过程充满了理论性定义,缺少教师的真实理解。

2.教学方法陈旧 儿童文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想象力和趣味性的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引进儿童文学,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学识,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但是,很多教师却没有根据儿童文学的独特属性更改教学方法,很多教师在儿童文学教学中,采用与其他语文教学课程一样的教学模式,使儿童文学的独特意义难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实现。一些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在课堂上表达自我见解的机会,仅仅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将教参资料中的理论性言论对学生宣讲,使得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不能被教师所熟知,教师无法对学生正确的见解进行鼓励,也无法对学生错误的理解进行更正,严重降低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一些教师没有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意识当作教学工作的重点,仅仅将儿童文学的内容和价值对学生进行灌输,没有鼓励学生对儿童文学中的问题进行质疑,也没有组织学生对儿童文学故事进行续写,使得学生单纯地认为儿童文学是不可置疑的神圣作品,降低了学生质疑权威,坚持真理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

1.教师要加强对儿童文学的理解 教师不能仅仅对成年人思维创作出的文学作品进行学习,也要尝试着用儿童的思维对儿童文学进行理解。首先,教师要切实认识到,儿童文学并不仅仅是幼稚的文学作品,许多儿童文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并不亚于成年人的文学作品。教师要对儿童文学的价值进行认真挖掘,以便获得对儿童文学深刻的理解。另外,教师要尝试着以儿童的思维阅读儿童文学,以便教师把握学生对儿童文学的理解,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语言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教育,使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价值真正得到实现。

2.改变传统的语文课程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教学不同于其他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法,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鼓励学生将自己对儿童文学的真正理解勇敢地表达出来,教师要认真听取学生对儿童文学的见解,并对持正确见解的学生给予鼓励,使其提高学习信心,对持错误见解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必要的纠正,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儿童文学的真正内涵。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作儿童文学教学的重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具备了阅读儿童文学的巨大热情,儿童文学的巨大价值才能真正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教师要创造性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儿童文学教学,例如,可以采取课本剧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儿童文学中的人物,并允许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情节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小幅度调整,以便学生在充分自由的情况下,投入到儿童文学的学习当中。另外,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当作儿童文学教学的重点,要采取辩论会的形式,让持不同见解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辩论,教师要在辩论过程中认真记录每一个学生对儿童文学的见解,并参与到辩论活动当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到与自己不同的见解,以加深对儿童文学的理解。教师要在儿童文学教学活动中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作工作的重点,教师要组织学生分析儿童文学中的问题,使学生养成敢于坚持真理,勇敢挑战权威的意志。另外,要组织学生对儿童文学故事进行续写,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小学语文课程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小学语文课程儿童文学教学中采取科学的方法改进教学工作,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理解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吕文梅.《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4(06).

[2]郑爱娥.《要想争高分 阅读是关键——浅谈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05).

[3]谭莉萍.《浅谈学生语文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4(05)

[4]刘刚.《中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实验小学)

作者:林斐

文学教育分析论文 篇3:

现当代文学教育现状分析以及改进措施研究

【摘要】为全方位了解现当代文学教育现状,笔者基于多年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经验,从微观角度探索高校在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可行性措施,使现当代文学教学与时代发展要求、人才培养需求相契合。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现当代文学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文学修养与人文素养,优化大学生思维方式与知识架构,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但高校现当代文学教育在课程设置比例、课时安排、教学方法上存在诸多不足,导致现当代文学教育不能满足现代化人才培养需求,不能契合高校对综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现当代文学教育现状

1.史学理论与经典赏析脱节

当前,我国高校现当代文学教育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中国当代文学史》《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文学理论导引》《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等。通观这些教材,尽管蕴含着丰富的史学资料,具备极强的学术性与研究性,但对学生而言,枯燥乏味,不易理解掌握。学生对文学经典作品的了解多源于文学史教材中的研究成果与学术定论,没有形成独立的阅读体验,更无法谈及对文学作品特有的审美认识与情感体验。对此,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在《现代文学课程教育如何适应时代变革》一文中指出,在现当代文学教育上,应弱化“史”的线索性,强化文学现象评析,凸显作品赏析,即将现当代重要作家经典作品作为重点教学章程,根据课程安排加大教学比重,将文学现象、文学学术、文学思潮等融入作品赏析,其中穿插各个时期、各个流派文学论点与文体变化,以此,强化对作品的分析解读。但这样似乎又弱化了对文学史的剖析,导致学生对文学史的掌握更为片面。因此,现当代文学教育中“文学史”与“作品选”的脱节,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

2.文学教育演化为应试工具

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至今已有60余年,但很多高校对现当代文学仅设置了80~140课时,有些学校甚至仅有68个课时。笔者对5所地方高校现当代文学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时发现,有4所高校将现当代文学教育拆分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两门课程,大一开设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大二开设中国当代文学课程,4所院校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课时加起来分别为128、134、135、140,并且所调查的5所高校都去除了与现当代文学相关的选修课程。如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现当代戏剧研究、现当代文学与散文研究等。实质上,这些选修课是现当代文学基础课的最佳补充,忽视基础知识的教育,必然会影响现当代文学教育整体质量。此外,紧迫的课时条件下,教师无法全面细致教授相关课程,只能将课程教授与考试相关联,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进行考点讲解,学生为考试而学,无法深入掌握现当代文学要领与真谛。

3.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阅读兴趣弱化

首先,社会对应用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增加,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文学类教育漠然置之。纵观我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上世纪80年代属于文学发展鼎盛时期。90年代在市场经济冲击下,文学圣殿渐趋傾斜,文学作家光环愈发黯淡,社会重心从文化发展转向经济建设,价值观也从精神文化至上转为物质利益至上,学生文学学习热情减弱,文学教育呈现边缘化倾向。大学生就业难,就业压力大,高校人才培养愈发务实,学生在专业选择与学习上倾向于应用型专业,希望通过学习获得应用技能与谋生本领,而偏理论化的文学教育就被搁置一旁,学生对文学兴趣不高,学习陷入敷衍、走过场的窘境。其次,新媒体的普及,网络文学兴盛,传统文本阅读逐渐被手机、网络阅读替代,相较于网络中虚幻、校园、穿越、都市、情感等形式多样的小说,极具启发性与教育意义的经典文学作品则稍显逊色,对当代学生吸引力不强。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不高,阅读量少,赏析经典文学作品的能力也越来越弱化,已然有悖于经典文学教育所追求的文学熏陶与人文素养提升的旨向。缺乏经典文本阅读经验的学生,在现当代文学学习上,只进行机械化记忆,而无深入性的文学体验。

现当代文学教育教学改革措施

1.调整课程模式

长期以来,现当代文学教育主要分为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当代文学,注重对“史”的梳理与解读,强调文学现象,关注文学潮流,但疏忽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由于课时有限,对名家经典作品更是鲜有顾及,这就很难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与审美意识了。对此,现当代文学教育可从教材设置上实现文学史论讲解与作品经典赏析的融合,以“史”带领学生疏理文学脉络与建构文学体系,以“作品”深化学生对经典的感悟,使“文学史论”支撑“作品赏析”,“作品赏析”联络起“文学史论”,以“史”为纲,以“作”为目,纲目并举,“史”“学”兼顾。在教学上,将《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相衔接,强化学生作品阅读、分析、鉴赏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在“作品选”的解读上,突出文学风格与审美取向,对不同类型的作品注重精读细讲,带领学生感受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学精神与文学魅力。针对本科院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与文学素养的同步提升,综合应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提升学生分析鉴赏与科研学术能力。以“史”为基,讲述文史发展;以“作”为心,感悟文学内涵;以“论”为体,客观全面评判。同时,在文学作品的评论上,鼓励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

2.优化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上,针对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文学学习兴趣点,合理设置“文学史”与“作品选”的课程比例,一般可为1∶4。针对课时不足问题,在调整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适时弥补,妥善处理必修课与选修课的互补关系。基础必修课要让学生学习到规范化、系统化文学知识,可将没有时间进行深入剖析的问题融入选修课程中。例如,文学现象、文学作家、女性文学、少儿文学、知青文学、地域文学等方面的研究,紧密衔接专业基础课,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和深化,拓宽学生文学知识视野,对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术指导,增强文学教育的学术性与科研性,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研究学习。

3.创新教学方式

兴趣是学生持续且有效的学习动力,现当代文学改革的初衷就是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以学生为本,强化师生合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此,应从创新教学方式着手,摒弃传统教学中的理论灌输模式,避免学生对文学史的学习陷入机械化死记硬背的境地。文学史知识点传授的同时,应激发学生文学研究性学习兴趣,激发其创造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设师生交流平台,让学生做文学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提出问题为学生创设讨论空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应该加强交流互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深化学生对文学知识或文学作品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学生语言论述与文学思辨能力。

结语

在当前宽口径专业教学趋势下,现当代文学教育应紧随时代发展趋势,审时度势,适当增加教学课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文学学习时间;调整教学模式,使“文学史”与“作品选”相交融,以“文学史”建构文学框架,以“作品选”提升文学素养,创新教学形式,提升学生文学学习兴趣,深度剖析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文学魅力与人文精神,在教学上实现阅读、探究、感悟相融合,在人才教育上实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相兼顾,切实培养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编写组:《文学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123页

[2]姚文放:《从形式主义到历史主体:晚近文学理论“向外转”的深层机理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

[3]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张羽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现状与症候式分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年第7期,第171-173页。

[5]黄丹青、黄文虎、曹顺庆:《残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第161-165页。

[6]高玉:《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浙江学刊》2017年第5期,第32-35页。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西安

作者:韩巧花

上一篇:矿井煤矿机电论文下一篇:语文作文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