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作用下的语文教育论文

2022-04-29

摘要:在很长时间里,教育界普遍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分裂。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且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儿童文学本身便是洗涤心灵的净土,人们在儿童文学中尽情讴歌和表达各种情感,正面和完全地呈现平凡人生的幸福。本文明确了儿童文学的内涵,探究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儿童文学作用下的语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儿童文学作用下的语文教育论文 篇1:

真味:语文教学的主张与实践

【摘要】“真味”语文主张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是让语文课成为有意思有意义的课,成为学生快乐的期盼和思考开始的地方。“真味”语文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儿童味、科学味”的教学理解,运用“获得支点、产生情趣、注重积累、提升语感、立体实践、建立联结”六种教学策略,逐步走向“真味”的教学之境,让语文课堂成为智慧与幸福生长的地方。

【关键词】真味语文 教学理解 教学策略 教学之境

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什么模样?许多名师都曾描述过它,无论从哪个角度走进去,都能让人展开无尽的想象,施展无穷的创意,这正是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深思语文之“道”在哪里?我想,语文之“道”归根结底就是人“道”。让语文课堂成为生长的土壤,具有无限生长的可能。思悟语文教学的“真味”,这是在语文教学之外更需含有的教学意义。

寻源:“真味”语文的教学理解

语文课程是一门实用而多彩的人文课程。语文教学的“本”是什么?“语文姓语”这是大家常说的一句话,它简练明确地表达了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言语能力为核心,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的“真”又是什么?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把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才能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语文课堂的真味,首先应是“语文味”。

不忘记自己曾经是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课堂才会有民主、有情趣,学生的潜能才能充分激发。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品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人特点,有自己的理想、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智慧和性格结构,他的长处、潜力、发展趋向,他的语文能力和学习方法,教师都要了然于胸。课堂上教师要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自信、自主、自觉地学习。语文课堂的主人永远是学生,教学中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来提,答案由学生来找,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感悟。語文只有融入了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语文课堂的真味,还应该有着“儿童味”。

语文教学应遵循学习科学。学习科学是在反思认知科学等学科、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方法和观点的基础上兴起的一门科学。语文教学遵循学习科学,课堂上使知识、能力、智力、思想情操融为一体,发挥多功能的作用,把教材的逻辑与教学的过程巧妙结合,探索最佳路径。语文教学遵循学习科学,从以学定教到以学定学,每名学生成为学习的“发光体”,运用学习科学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明亮,寻找到教学与科学的最佳融合路径。语文课堂的真味,不能或缺的是遵循学习本质的“科学味”。

寻踪:“真味”语文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获得“支点”

在学习中,首先应了解学生学习路径中的疑难与困惑。正如赞可夫所言:“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让学生按他们的需要来学,是把学生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要求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习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真味”语文在课堂上以“单元探究方案”让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以学定学;在教学中关注“新旧联系”,根据学生的前拥理解,产生知识与能力的建构与提升;清晰“学习目标”,以学生与老师的“核心问题”推进教学,让学习过程变成发现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创设有价值的“学的活动”,鼓励学生多感官参与,进行合作学习与体验学习;能够进行反思性学习,利用元认知进行总结反思;运用思维导图的发散、联想、条理和趣味性帮助学生记忆、思考与进一步学习。

让学生获得学习支点,即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或引导下,寻找、发现并运用关键支撑,采取适宜的学习方式展开自己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学习支点,关注学习者本身,关注学习内容的关键处,关注学习过程的动态变化,关注走向成功学习的突破点,是对学生生长规律的寻找。同时,通过找寻、发现、把握一个个关键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策略二:产生“情趣”

语文课应该重视语言教学的情境与趣味,关注课堂教学中语言所处环境的联系性,以及基于儿童相应的经验。儿童的生活方式一言以蔽之,是游戏。游戏是“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是儿童真正的家园,是儿童生活的根”。因此在教学中,应当形成对儿童精神生态的正确认识;应当支持儿童精神生态系统的不断生长;应当努力呵护儿童的精神生态。在每个儿童身上都潜藏着他独特的精神、心灵和智慧的力量,我们把他们身上显示出来的这些无价之宝的“物质”视作某种原料,通过教学把每一个儿童所具有的这种独特的精神、心灵和智慧,造就出和谐、特殊的个体。

真味语文尊重儿童、彰显真实,从儿童真实的学习起点出发,让每一个儿童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基于儿童立场,成就儿童个性成长、全面成长;让儿童主动学,教师智慧导,师生共成长;课堂上,让儿童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儿童成为心灵的“情感者”,让儿童成为个性的“言说者”,让儿童成为精神的“体验者”;以实现儿童的灵性发展为目标,建立自由的、想象的、游戏的、合作的、开放的课堂。课堂上倡导遵循儿童的心性,珍视儿童的思维结果和心理感受,把学习语文和儿童的生活联系在一起,采取符合儿童特性的以趣味、幽默、创造、自由等为表征的教学方式,同时强调关怀儿童的独特个性,扬长避短,成就每个儿童。

策略三:注重“积累”

语文是门积累的学问。语文教师强调语文的“原始资本积累”,学生理应在积累中学好语文。如何让学生自主有效地“积累”?积累不是“知识的结果”,而是“活用知识”或者是“生动的知识”。积累应是学生的语文实践所需的、教师语文实践所感的、学科发展所必需的结构性积累。

“真味”语文以“工具性”为外壳,“人文性”为内核,以与人生发展息息相关的思想情感修养为语文教育教学的整体结构。在积累的教学操作上强调阅读积累、背诵积累和写作积累。把儿童文学经典、传统蒙学经典、诗词经典积累作为阅读、背诵积累的主题,兼顾其他主题结构。在积累的内在联系上强调生活体验积累和语言文字表达积累。因而在教学中,需要努力做到读写双向结合,实现读写双赢。做好模仿,仿内容,仿结构,仿观察,仿表达,仿文体……趁热打铁。做到创新,学生在大量阅读、长期的积淀与积累中,对表达产生促进作用,渐渐做到“胸中万卷风雷动,无端直奔笔下来”。

策略四:提升“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感悟理解能力。叶圣陶的“揣摩说”、夏丏尊的“语感说”、朱自清的“咬文嚼字”说等教学方法论,无一不折射出他们对汉语言文字特性的精湛把握和深刻领悟。感悟既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项重要目标,又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种基本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语感是半意识的言语能力,是“直接有效的语用体验能力”,是语言使用多了之后形成的能力。夏丏尊先生把语感定义为对文字的“灵敏的感觉”。正如李海林所指出的:“新一代语文学家以语感和语感教学为核心,建立一整套语文教学新体系,他们把语感和语感教学看作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和核心,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高效的学习者会建构有用并相关的直觉来指导他们的思维和决策,语感自会做出合适、充分的补充。

提高学生的语感素质,使之不断得到深化、广化、美化、敏化,关键在于丰富学生的语感图式。学生的语感正是在对课文的品味中,由肤浅而深刻,由贫乏而丰富,由粗浅而精细,由迟钝而灵敏。真味语文努力做到以学生的心灵激活文本的言语,以文本的言语点燃学生的心灵。语感之“感”源于所感所悟,这种感受只能产生于学生自身感受的实践。感受“自己的实践”,是语感得以形成和升华的唯一途径。提升语感,听、读是关键,教师做好策划、组织、启发、引导,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与感情体验,在言语学习中提升语感,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准确感、生动感、通达感,通过经典阅读培养风格感、色彩感、气韵感等。

策略五:立体“实践”

语用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本体,语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反复实践。根据语言习得理论,儿童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后天环境中一系列“刺激—反应”学习逐步习得的。小学语文教学应善于营造儿童的语用情境,语境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必要条件。语文课是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言语实践的平台。“言语形式”是语文教学的立足点,“运用”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途径,“语文”就是人们语言交际的听、说、读、写的运用行为和结果。

立体实践首先让语文教学生活化。儿童在生活中本来也在听、说、读、写,甚至可以说他们是在听、说、读、写中生活。语文教学就是让他们更好地读、写、听、说。要打通课内课外,课内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指点门径,课外学生自由驰骋,敦促课内、课外的语文学习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其次,利用儿童习得语言的一些特性进行立体实践,如先天性,儿童先天就是学习语言的高手,应从儿童的需要本位出发,使语言发展更有时效性;如模仿性,通过规范的语言范例,引领学生模仿、运用;如主动性,儿童天生是主动学习者,实践中要建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让学生自主去做、合作探索,多用减法思维,教学侧重在学生的疑难处着力、生发;如创造性,儿童话语和成人话语范式常常不尽相同,这种不同证明了儿童语言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发现、呵护、赞赏儿童语言中可贵的创造。借助立体实践,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

策略六:建立“联结”

成尚荣先生说,教室中的儿童要与文本中的儿童联结,老师的精神状态也要和学生一样,三个儿童走在一起进行沟通,那是诗意的欢聚。语文教学需要和儿童认知联结,把语言能力的培养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知识与能力的联结,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上课不仅是一个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生命对话的过程。”教师必须能够“通过合理的思维运动,建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现实与历史之间、课堂与生活之间、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多种‘有效关联’”。语文教学特别需要与生活联结,因為语文是立体的,音乐、电影、历史、社会……都可以成为语文。

真味语文努力把学生的个体经验上升到团体经验,让学生们在探究学习中共同学会梳理、整合、联系。教师是最终的“人脑改变者”,我们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的学习经验。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结,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意义联结,学生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经验联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习方法联结……联结产生着更大的价值与意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智识发育,更是生命气质和精神品格的熏染,让语文课堂逐渐告别学习效率不高的综合症,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成就感。

寻道:“真味”语文的教学之境

“道”永恒存在,是一切的本源。“真味”语文的教学寻道,是寻找小学语文教学的真实轨迹,也可以说是寻找小学语文教学在变化运动中始终应有的样子,不可尽言皆自己如此。西哲圣埃克苏佩里曾经把创造定为“用生命去交换比生命更长久的东西”。传统的语文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的根基,现在的语文教学应融百家之长开拓创新。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教师与学生的智慧相互启迪,过一种快乐的语文生活,这是“真味”语文期冀的教学之境。

【参考文献】

[1]王元华.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杨斌.什么是我们的母语[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3]李海林.语言的隐含意义、语感与语感教学[J].语文学习,1992(10).

[4]王尚文.人文·语感·对话[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何克抗.儿童思维发展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陈林静

儿童文学作用下的语文教育论文 篇2:

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

摘 要: 在很长时间里,教育界普遍将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分裂。经过长期实践的检验,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且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育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儿童文学本身便是洗涤心灵的净土,人们在儿童文学中尽情讴歌和表达各种情感,正面和完全地呈现平凡人生的幸福。本文明确了儿童文学的内涵,探究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育 儿童文学 内涵 作用

近年来,我国教育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儿童文学作为优秀文化,被引入小学语文教育中,对小学语文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不仅能丰富小学语文的课程资源,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符合如今素质教育的理念。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应用有着其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儿童文学的内涵

儿童文学是指为儿童创作,适合儿童年龄特征、阅读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以儿童为阅读对象,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文学作品。儿童文学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学应充满儿童趣味和儿童情感。儿童由于年龄较小,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不能够集中思想,尤其是对于枯燥乏味的文字。因此,儿童文学应插入较多具有趣味性的图画,要在符合文学特点的同时赋予其足够的童趣;第二,儿童文学应切合儿童的特点。儿童年龄尚幼,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因此儿童文学应使儿童看得懂和喜欢看,除语言应浅显易懂外,内容也不应该过多;第三,儿童文学应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任务,儿童的身心发展应符合其年龄特征,阅读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能够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因此要求儿童文学应为健康向上的文学作品;第四,儿童文学应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事物都具备自身的规律,并且规律具有客观性和稳定性,是不能被改变的,只能被利用。因此,儿童文学的创作必须遵循文学创作的规律。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

(一)丰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

丰富小学语文课程资源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之一。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便是儿童作品。教师通过对优秀儿童作品的讲授,帮助学生丰富和积累语文知识。学生通过对优秀儿童作品的学习,记住许多难以记住的字、词、句、古诗等。儿童文学富有童趣,且语言大多规范简洁,因此易被小学生记住。此外,学生通过对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的学习,还能认识和分析不同的文学体裁,学习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进行讲授,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喜爱,培养学生动脑动笔用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使其享受文学带来的精神韵味。因此,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课程资源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之二。如今,应试教育造成了学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形成了各种心理问题。这一现象已经被社会和教育界广泛认识到,引起家长、教师、学校甚至全社会的深思。“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因此必须重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小学阶段的儿童获取认知和满足其好奇心最主要的途径是语文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课本中的儿童文学作品发现新奇的事物,并解决心中的困惑,还可以通过对课本中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激发其探索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儿童文学作品是为满足儿童阅读而创作的,创作者在创作时是基于儿童的角度进行的,以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为目的。总的来说,儿童文学作品能够在为儿童带去欢愉和引导儿童积极向上的同时,培养儿童健全的品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三)陶冶儿童的文学素养

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是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作用之三。儿童文学不仅丰富学生课堂内的阅读,还丰富学生课外的阅读,使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实现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升华。儿童文学是反映生活的文学,是一种具体的、概括的和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是创作者以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为基础,通过生命和情感的加温,将创作者对生活的認知和感受通过文字传达给读者。小学语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对儿童文学进行赏析时,应尽量鼓励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分析判断创作者所描述的现象和表达的情感,并对自身的观点进行阐述。如《小王子》这一儿童文学作品,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自我见解的阐述,最后教师综合学生的见解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该作品是作者以孩子的眼光透视成人的空虚、愚妄和盲目,是作者以浅显的语言写出人类随风流浪的命运和孤独寂寞,是作者以自身温馨、真挚的情感表达出对真善美和讴歌和向往。儿童通过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学会欣赏、判断和品味美,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提高儿童的文学素养。

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意义是重大的。儿童文学不仅对儿童的影响巨大,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影响也重大,使教师从中获取新知识,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学语文教师多阅读儿童文学,多方面了解学生的性格、心理特征等,使其在处理班级事务时真正做到为学生着想,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的学习,学生充分感知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给学生快乐的童年,保护学生的童心和想象力,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创造力有极大的积极作用。如今,基础教育的改革不断深化,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将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参考文献:

[1]王珊,鲁俊.简析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的发展轨迹——探寻小学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的密切联系[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05:188.

[2]许湘云.浅谈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50-52.

[3]程淑莲.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地位[J].科技创新导报,2015,13:152-153.

作者:黄自标

儿童文学作用下的语文教育论文 篇3:

网络文学的创作维度与实例分析

作为本期杂志主持人的我,想跟各位同学分享一下我的课程——如何从无到有,撰写一部属于自己的网络小说。

其实,我们每个经历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同学,都具备基本创作的能力,多多少少都能完成“讲故事”这个任务。

但是,从讲故事,到编故事,传统的语文教育没有告诉大家的是,如何从0到1去写一篇故事。学生们在面对创作时,往往会面临几个问题:

1.我要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为什么我要写这个故事?

2.我要創造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我要怎么写他(她),他(她)才像是一个真正的人?

3.故事怎么编才好玩?为什么我写了起因经过结果,还是觉得自己写的故事像坨屎。

创作初期,各种问题会接二连三地涌现出来,有的问题想不通,同学往往连动笔的欲望都没有了。有些同学是动了笔,然后发现自己的行文一点都不好玩,感觉既无聊又幼稚,心生“我果然不是写文章的料,没这才能”,然后就甩甩头,决定放弃挑战。

这都是正常的过程,尤其是现在文化市场这么繁荣,同学们看到的小说、电影电视都是相当厉害的商业作品,大家的审美层次提升了,对故事的要求提升,但自己下笔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自己的“文笔”——还很弱。

这种“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的对比,会让大家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那究竟如何才能从无到有,从0到1,撰写一部属于自己的网络小说作品呢?

这一次,就由我来分享一下这十二年来,在我个人创作总结出的一些感想和经验——

首先,对于一部网络文学作品,在创作之前,我先将一个故事进行分解,只留内核部分。我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内核,分为五个维度:题材、立意、主梗、人设、体量。


一、题材

题材是创作的基础,首先选取哪个类型的题材,是每个创作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目前的中国网络文学,不论是男频还是女频,从题材上看,主要分为以下类型:玄幻、武侠、仙侠、奇幻、科幻、都市、言情、历史、军事、游戏、体育、灵异、同人、二次元、耽美……

当然,随着题材的不断扩充,随着各种新创意的涌现,这些类型还在不断地扩大和变化,诸如“种田”“重生”,也成为了一个新的题材流派。而传统的武侠、仙侠,以及西方奇幻等题材,如今风头不再,甚至是成为了冷门。
二、立意

立意是什么?立意是指小说所传达的精神思想。

传统文学往往讲究弘扬真善美,针砭时弊,要有社会价值,所谓“文以载道”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在网络文学发展的今天,有很多网络文学创作者,是不去思考这个问题的。这主要是因为付费阅读,也就是“订阅”的付费方式,让很多作者在创作之时,更需要去迎合读者的口味,甚至是讨好读者。在这样的主导思想下,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在看文的过程中收入更多的爽快感,就成为了作者创作的重点。于是,典型的“爽文”诞生了,这种文章不需要有立意,只是图个纯粹的阅读的“爽”——换句话说,以娱乐性作为创作的主导。

网络文学的创作中,普遍存在这种“爽文现象”。那么,网络文学的创作,是否还需要立意呢?让我们从两个层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从功利的角度来分析。

我们得承认,现在的网络文学创作,是十分功利的。不同于四十年前的中国,甚至是百年前的中国,那时候,文学是属于小众精英的。文学是士大夫各抒己见的方式,是精英文士抒发情怀的手法。而在中国,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全国推广,以及越来越高的大学生录取率,可以说,现在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有写作的基础能力,只是看有没有训练,有没有发挥。至于有没有才华,能不能写得好,那是另一个层级的事情,但不可否认,我们在基础语文教育中,就具备了公文写作、记叙文写作、议论文写作等一系列的文字创作能力。

一方面,具备基础写作能力的人多了,另一方面,互联网在全世界飞速发展,中国更是凭借庞大的人口基数,赢得了互联网发展的巨大红利,这是中国网络文学能发展到如此规模、甚至领先世界的根本原因。

网络作者多了,大家的目的性也就五花八门了。“写文章,究竟图个什么?”,这是我们要探讨的话题。有的作者只是想展示自我才华,成为一代网红甚至大咖。有的作者是为了写出优秀的作品,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读者的共鸣,为读者带来感慨或思索。有的作者,更直白一些,就是靠写文章争订阅赚钱——这些目的都无可厚非,全然在于个人的选择。

让我们回到立意的问题上。咱们很功利地说,“图什么”,决定了你的文章里是否需要有立意的存在。特别是2018年的文化政策的收紧、管控方式的变化,让网络文学非常明显地分出了两个大方向——

一是无线向,纯粹走掌上阅读,和移动互联网结合,在手机、PAD、KINDLE等终端进行阅读的文章,一般都是百万字、千万字的大长篇,完全依靠读者订阅,依靠流量收费。这种类型的网络文学,伺候好金主是第一位的,当然要讨好读者。这种类型的作品,可以有立意,也可以没有立意,但看作者的自我要求了。

二是IP向,故事体量本身不长,一般是二十万字到百万字,主打动漫、影视、游戏改编的网络文学。多元化的文化产品开发,要求这样的故事,必须要有明确的立意,要弘扬真善美,要三观正,要宣扬正能量,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不然,怎么通过广电“爸爸”的审核呢?而影视动漫游戏公司,除了追求经济价值之外,毕竟也要承担社会责任的。

这两种方向,也没有高下之分。无线向的网络文学作品,更需要赚快钱。别看IP改编不多,但是订阅和流量分成的收益颇丰,真正是闷声发大财。而IP向的网络文学作品,动漫影视游戏改编,看似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开发周期长,其中也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风险,经济收益未必有无线风的作品高,但是对于个人品牌和价值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所以,从功利的角度看,文章创作的过程中,加不加入立意,加到什么程度,全看个人的选择。作者图个什么,想赚钱有赚钱的玩法,想改编有改编的玩法,自己想得通透就好。

第二,从个人价值的实现、未来发展的规划来分析。

诚然,刚才分析到,每个作者“图什么”,这个只能自由心证,旁人犯不着去指手画脚。但如果我们进入更深层次的讨论,当我们作者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了基础的钱的问题,那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人生規划了。

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的第一把交椅,唐家三少,在他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之后,发表过这样一番言论——自己写的东西要敢给孩子看,正能量的东西才能长久。

唐家三少认为,这是网络作家创作的底线。我相信这句话是三少的诚挚之语,而不是开大会时的场面话。正如马斯洛的需求原理,当赚到了钱,解决了基础的温饱问题,人一定是寻求更高尚的精神世界的,寻求精神的富足,寻求个人的成就,寻求未来的发展,希望自己能变成一个更好的人。而这个“更好”,既表现在社会地位的转变上,也表现在精神世界的丰盈上。

很多网络文学作家,靠着自己的创作码字获得很好的收益之后,会面临一个问题,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我的作品,能够流传下去吗?我的下一部作品,是否可以写得更好?

特别是一些无线向的作家,多少有过一些自我怀疑。我和一些作家朋友们聊起这个话题,无线向创作的小伙伴们,往往会流露出疲惫,在创作了以“千万字”为单位的超级大长篇之后,他们会对自己的创作感到厌倦,会对未来的创作感到迷茫。他们不敢结束手里正如火如荼的连载作品,因为完结就意味着收入的大幅缩减。他们更害怕开启一部新作品,因为新的作品还是一种自我重复,他们希望突破,但又看在钱的面子上,无法割舍这种盈利取向明确的超级套路的创作。

到了这种时候,他们可能会选择挑战。他们会拿出壮士断腕般的决心,跳出固有的舒适圈,进行新的作品创作。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明确作品的立意,提高创作的难度,这是自我的进化和提升。

所以说,创作也是一座围城,圈里的人想出去,圈外的人想进来。IP向的作者羡慕无线向的作者来钱快,收入稳定。无线向的作者羡慕IP向的作者有文化产品,有可以拿出去炫耀说叨的作品。但在这样一个阶段的相互歆羡之后,每个作者都会生发出属于自己的人生规划,最终,创作还是会回归到本质,作者也会领悟到自己的使命:写出一部好作品,可以流传下去的作品,可以光明正大给孩子看、给师长看,能够让各个年龄层级的人,都能领略到故事价值的经典作品。

回归到创作本质,从求快钱、求改编,到求作品,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才能不断接近“创作一部好作品”的目标。这时候,作者就变成了作家。而作家一旦明确了自己的目标,“作品的立意”,就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自然的结论了。
三、主梗(独特故事)

主梗是什么?

梗是一个网络词语,也是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逐渐巩固和确立含义的词汇。现在的网络文学市场,特别是IP向的作品,从文化经济到影视公司,往往会强调一个作品是否“有梗”,也有人会将作品描述成“是否有网感”。

梗是什么?网感是什么?这似乎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感觉,但如果我们用一些案例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梗是一种新奇的、独特的、原创的、打动市场的卖点。

它可以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情节设计,也可以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思维碰撞。一个梗好不好,一要看它的市场稀缺性,也就是有没有人做过相应的题材。二要看它的社会话题性,这也是一种价值的体现。

我们以电影《夏洛特烦恼》来举例。抛开这部电影本身的三观不谈,这里我们不评价这部电影作品的好与坏,只谈它的故事主线,它的剧情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中年屌丝·夏洛回到过去,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这个主梗是有趣的,它不算很新鲜——网络文学中有太多这种“重生”设定,比如一个蒙冤而死的人,回到过去重新开展一条时间线,开始复仇计划,将自己的敌人扼杀在摇篮里等等——但《夏洛特烦恼》却是首次将这个设计以大电影的形式,展现在中国观众的大屏幕上。正是由于这个独特的故事设计,这部电影才成为了2015年的票房黑马,从此“开心麻花”的名号,也在江湖上开创了属于它的传说。

还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电影《闪光少女》。青春励志题材的作品,屡见不鲜,但像《闪光少女》这么有“梗”的青春,在国内的影片市场上,还并不多见。不同于动不动玩感情纠葛、被网友吐槽为“我的青春才不是这样”的一些青春片,《闪光少女》将故事背景设计在音乐学校里,主打的是“民族乐学生VS西洋乐学生”的真人PK,主打的是用COSPLAY、用漫展、用同人音乐等二次元的手法,来结合中国传统民乐,弘扬传统民乐,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民乐的故事。“西洋乐VS民乐”“传统文化VS二次元”,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两个关键概念,这个主梗,着实令人眼前一亮,也引起了年轻人的共鸣。

其实,主梗设计在文学创作、影视创作这些IP向的领域中,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日本、韩国的一些影视剧目,就非常擅长“玩梗”,诸如韩剧《来自星星的你》讲述大明星和外星人的恋情,日剧《DOCTOR X》讲述一个自由医和医院体制的碰撞。至于美剧就更不用说了,漫威系列的所有设定,都有主梗当道,比如说《蜘蛛侠》就是一个被蜘蛛咬了的少年获得了超能力,从而打击犯罪的故事。

近年来,国内也涌现出一批玩梗的网剧,也就是咱们所说的“网感”。早期有万合天宜的《万万没想到》系列,主打网络小段子。而发展到后期,则有更多的、与众不同的故事设定,如《太子妃升职记》讲述男儿心女儿身的太子妃热血闯荡皇宫,一路顺利升职。如《柒个我》讲述一个角色人格分裂,形成七个自我人格的故事。又如《盲侠大律师》,讲述一个盲人律师,专门为弱势群体进行法律援助。这些,都是非常棒的主梗设计。

那怎么从无到有,去想一个独特的“梗”呢?如果有机会的话,在今后的杂志中,我会向读者朋友们进行讲解和分析。


四、人物设定

人物设定也是一篇文学作品的核心竞争力。从某种程度上,人设的优劣,决定了这部作品的流传度,也决定了它版权衍生的可能性。

一个好的人设,人物本身要有成长性、话题性,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从版权衍生的角度来看,唯有演绎性、有代入感的人物设定,才能获得导演和演员的青睐,成为一个可供真人化的优秀作品。

我们以《我不是药神》举例。众所周知,这个电影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主人公程勇的原形——陆勇先生,是一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他在无锡开了一家针织品公司,是一位企业家,为了自己治病以及帮广大病友买到救命药,他购买了抗癌药物格列卫的印度仿制药。而到了电影当中,为了带来更高的戏剧效果,编剧将主角的人物设定进行了重新设立,采用了夸张、反差等一系列艺术加工手法。于是,程勇成为了一个卖印度保健品的小老板,个性也加入了懦弱、鸡贼,甚至不可理喻的部分。而在电影中,随着故事的进展,程勇从开场的一个“怂人”,成长为了一个有担当的好人——这种改编和艺术夸张,都是我们创作文艺作品时,应该考量的元素。

当然,不同类型的作品,对人设也有不同要求,比如《阿甘正传》是典型的小人物励志故事,又比如开心麻花的一系列喜剧,每一则故事,对于人物设定的侧重点都不一样,对于人设的饱满度和复杂性,也有不同的要求。

那么,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学们来说,要怎么从虚到实,构思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人物呢?这个话题太庞大,我们还是在以后的杂志中分享吧。
五、体量

在网络文学写作的五个维度中,这是最好理解的一个维度。所谓的“故事体量”,由几个层面组成——

第一层含义,咱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来概括理解,就是篇幅。再直白一点说,就是长度,就是这个故事写了多少字。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对于作品的体量要求不同。传统文学作品对于篇幅的定义,和网络文学也完全不同。传统文学将十万字以上的作品视为长篇小说,但放到网络文学的衡量范围中,十万字就是一个短篇的概念。尤其是靠订阅流量取胜的无线向网文,不写到个500万字以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说自己是写网络小说的。

体量的第二层含义,是指故事内容的丰富性,包括:情节是否复杂,人物是否众多,描绘的时代背景是否广阔等等。

体量的第三层含义,是指故事结构的复杂性,这属于写作技巧,叙事是单线还是多线并行,故事结构是否完整甚至宏大。

不同类型的作品,其体量是不同的。根据作品的不同体量,所进行的情节设计、人物设定、时空环境,以及敘事手法,都有不同的展现形式。

以日本畅销书作家田中芳树举例,他的作品类型丰富,每部作品的体量都不相同。被改编成电影、动漫、游戏、舞台剧的《银河英雄传说》系列,就被评价为“太空史诗”,其故事背景设定在宇宙当中,以人类星球的三大势力为主要叙述对象,登场角色众多,三线并行,也被称作“宇宙战舰版的《三国演义》”。而他的另一部作品《创龙传》则是现代都市异能的轻小说,人物数量相对精简,更注重情节的刺激性,和人物关系的互动。田中芳树先生的每一部作品,都依照不同的作品类型,采取了不同的体量,进而影响到他的行文方式。

以上五个维度:题材、立意、主梗、人设、体量,是我在自己这十二年的创作之中,总结出来的网络文学写作的经验。这五大维度,和传统小说写作的三要素,是有共通之处的。

小说写作三要素是指:人物、情节、环境。但在创作之初,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题材和立意,也就是思想的部分。这样看来,我们进行创作的基本步骤,也就非常分明了——

第一步,思考,确认故事的思想性,也就是明确创作的立意。

第二步,选定一个题材,这就决定了这部故事的基调,自然社会环境,时代背景。

第三、四步,人物设定+主梗设计,也就是人物塑造和情节设计的环节。

之所以将人物设定和主梗设计这两步放在一起,这是因为,在实际创作的过程中,故事的基本驱动力会有所不同。有的故事是以人物驱动型,也就是“我想写这样一个人为主角,我想写这个人的故事”。有的故事是以主梗驱动型,也就是说“我脑子里有一个好玩的梗,我想写这个有趣的故事,至于主角是谁,我还没有完全想好”。两种不同的驱动力,造成了我们实际的创作过程中,进行构思的先后顺序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会用自己的一部作品,来进行分析和解释——这里使用自己的案例,不是为了自卖自夸,而是可以最直接地向各位同学传达,文学创作的基本过程,诸如:

我是怎么想到这个故事的?

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题材?

我为什么要设计这个人物?我为什么要给这个人物设计这个背景,这种经历?

我想借用这个故事表达什么?这本书我是为了赚钱写的,还是为了让读者看得开心,还是一种自我表达与个人心情的展现?

这种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也只有身为作者的我,拿自己的创作经历来分析,能解释得最为到位,绝不会胡编乱造、过度解读了。

当然,这部作品创作得比较早,以今天的标准来看,或许会有些稚嫩,请各位读者朋友们多多担待了。

案例分析:《我和爷爷是战友》

作者:赖尔

1.创作时间:2008-2009年

2.作品内核·五大维度:

题材:儿童文学、抗日战争

立意:爱国主义教育

主梗:两名高三生穿越到1938年,参加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

人设:热血活泼学渣 + 书呆子学霸

体量:15万字

3.创作经历分享

2008-2009年,我创作了《我和爷爷是战友》这部儿童文学。这是中国出版史上,第一部用穿越的手法,讲述现代青少年参加抗日战争的小说作品。

在这里,我也和各位同学分享一下我的创作过程。我将自我剖析,为什么我会写下一部“穿越+抗日战争”的故事——

撰写《我和爷爷是战友》这部书的时候,我正在读研,法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涉及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心理学、社会经济学,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我的具体研究方向,偏向于大学生在校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在和同学们的相处和探讨中,我发现大家对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非常排斥。

他们最大的不认可在于,这些思政教育十分老套,既不贴近他们的审美,也不贴近他们的生活。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教育来教育去,都是老生常谈,极其无聊。就连黄继光、董存瑞的英雄事迹,也被学生们认为是违背人性,并因此否认他们的真实性。

那这些学生们,喜欢的是什么呢?他们喜欢穿越故事,喜欢《步步惊心》,喜欢《寻秦记》。女生想要回到清朝,跟阿哥们谈恋爱,最后成为皇妃皇后。男生们希望回到秦朝,征战天下,最后成为王侯将相,一呼百应。他们是如此希望设身处地,希望自己置身在历史之中,展示自己的能力,绽放自己的才华。

突然间,我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如果把“穿越”和“爱国主义”教育结合起来,会怎么样?

思想政治教育,要让同学们喜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贴近他们,让他们喜欢看,喜欢读,让他们能够自我代入,引发他们的思考。

而这些,正是我擅长的。因为我有一杆笔,我能写故事啊。于是,《我和爷爷是战友》这本书,应运而生。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两个90后的高三学生,穿越到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加入中国新四军进行战斗。

两个来自现代的主角,一个是只爱玩游戏的学渣,一个是一心做试题的学霸,他们都很讨厌爱国主义教育,因为他们觉得,这种教育徒劳无功,还耽误了他们玩乐和学习的时间。

这样的人物设定,故事主角对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态度,就是你,就是我,是我们生活中极普遍的学生形象,也是他们的共性问题。

当两位主角因为意外,来到了1938年,他们曾抱着“我这么聪明,还搞不定你们这些农村来的小战士”,“什么抗战,不就是打仗吗,有什么好歌颂的”等等想法,直到他们上了战场,直到他们被血淋淋的历史甩一巴掌,他们被吓得尿了裤子,他们想过当逃兵,他们想躲想逃,却逃不离这遍地疮痍的中华大地。

终于,他们理解了什么叫做“國仇家恨”,什么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们理解了,这些烈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战斗下去,为了中国,战斗下去。

随着战友们一个个的倒下,学渣和学霸接过了新四军的旗帜,他们从少不更事的学生仔,成长为了真正的战士。

创作《我和爷爷是战友》这本书,不是为了出版,不是为了挣钱。我知道抗日战争题材的故事,有多么难出版,市场化几乎不可能。但我觉得,我有责任写这样一部作品。

在创作完成之后,我在第一时间,将故事发送给了我母校的一些在校本科生们阅读。有一个大二男孩,在QQ上敲我,说他“看小说的时候,半夜三更躲在宿舍被窝里偷偷地哭,第二天起床眼睛肿了,室友以为他失恋了”。

他还说了一句话:“我现在特别能够理解,什么叫做‘我们今日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真的是烈士们拿血和命换来的。”

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创作,我的故事,有了新的价值。

咱们写小说,写书,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创作《我和爷爷是战友》的过程中,父子岭一场战役,我写得眼泪与鼻涕齐飞,而看到读者回复说躲在被窝爆哭的那一段,我既觉欣慰,又觉甜蜜。对于一个作者来说,没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回馈了。

所以,也是通过这部小说的创作,从此坚定了我自己写作的一个信念——无论我写什么样的故事,一定要有立意。

4.版权衍生分析

在如今的文化市场,依托于小说母本的版权衍生,主要分为六个大类:小说发表(图书出版或网络连载)、有声读物、动漫、游戏、真人影视、线下实体体验店(主题公园、体验空间等)。而这些衍生的方向,其实完全是根据作品内核,最终决定的。

那么,像《我和爷爷是战友》这部书,它的内核决定和限制了它怎么样的衍生产品发展呢?

其一,它适合于图书出版,不适合网络连载,这是由作品体量决定的。《我和爷爷是战友》这部书由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在2011年进行了出版,但是电子版权我一直没有释放。因为它只有15万字,它太短,在网络连载的层面几乎不可能实现盈利。

其二,它可以做成有声读物和广播剧。有声读物对体量要求不高,只要有卖点或流量的作品,都可以尝试着有声读物的方式变现。

其三,它在动漫的改编上,有变现难度,这是由故事题材决定的。这部书的故事是抗日战争题材,而目前国内动画公司在这个题材的接受程度上相对较低,小观众们也并不买账。

其四,它无法改编成游戏,这是由题材和读者定位共同决定的。战争游戏的受众,和儿童文学的读者群,几乎没有重合地带。

其五,关于真人影视,目前《我和爷爷是战友》正在进行网台联动电视剧和大电影两个方向的改编。之所以能进行影视开发,主要得益于它的题材、立意,以及人物设定三个方面——

首先,和动漫游戏截然相反的是,抗战题材在影视产品中是一个便于开发的成熟类型。其次,作为影视产品,这部书有立意,有教育意义,故事弘扬了正能量,又绝不假大空。最后,故事里角色众多,特别是主角的人设,都是青年人,个性鲜明,具有成长性,很适合影视公司推出年轻的新鲜面孔。

其六,也是最后一种变现方式,包含主题公园、体验空间在内的线下实体体验店。这部书的世界观设定并不奇特,不具备视觉“奇观性”,所以并没有线下实体的价值。

这里多说两句,线下体验店的要求极高,除了流量基础之外,对于故事的世界观有着非常苛刻的要求,必须故事有与众不同的奇观性——比如《鬼吹灯》,曾在北京大悦城就设立了线下体验快闪店,还有游娱联盟所打造的名为《摸金校尉》的大型沉浸式密室,让玩家可以真实地走进古墓,跟胡八一、王胖子他们一同进行探险,甚至与僵尸激战。这种故事IP+密室体验的设计,能令玩家们真的身临其境。我认为,IP与线下结合的模式,是文化市场新的风口,将渐渐成为一种新的体验主流。

拉回来,刚刚我分享了《我和爷爷是战友》的故事内核五大维度,以及相应的版权衍生状况,但回归到创作的本源,这部作品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在创作之初,我除了故事立意和“我想写,我必须写这个故事”之外,没有去思考任何功利性的变现问题。

不求出版,不求稿費,不求任何文化产品变现,只是因为我想写。这样的“无欲则刚”的创作状态,让我可以更静下心来去思考这个故事,尽我所能,做到最大的发挥。当然,我也要承认,我用了一种投机取巧的方法——在当时,我分析了自己的能力和笔力,我知道我没有能力去写下战争类的鸿篇巨制,所以我采用了儿童文学这种形式,用了两名青少年作为主角,一个是贴近自己,贴近生活,二是我可以用“青少向”来规避很多创作中的难点,比如宏伟的战争场面,比如更为深刻的人性探讨。

我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因为无欲,正是因为无求,《我和爷爷是战友》这部书,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部作品在2011年出版之后,参与了全国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评奖,获得贡献奖。后来,它又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文艺报》《文学报》等众多主流媒体报道。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给我发放了“特邀文学创作员”的聘书,人民网也对我进行了专访。这部故事更被众多影视公司、平台网站相中,都想要买它的版权,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可以说,这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我的人生。

如果说,从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中,我领悟了什么,那么就是两句话:

第一,好的立意,是作品成功的基石。

先前我说过,大家在实际创作中,IP向和无线向对立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写不写立意,都是个人的选择。但我真诚地希望,每一位同学在自己的创作中,都能考虑到故事的立意,因为它会给你的作品,带来截然不同的层次提升。

第二,如果有一个创意,让你产生了“无论能不能赚到钱,我都想写写看”的念头,那么,请一定把它写出来,因为那是来自你内心最深处的表达,最为真挚的创作欲望。

当然,创作不是餐风宿露,大家不是靠喝露水和西北风就可以活下去的仙女,谈用创作来挣钱,是很自然、也很正当的事情。但如果有一个故事,徘徊在你的脑海里,让你觉得哪怕我不挣钱也想写写看——那么,请别犹豫,请不要放弃这个构思,它将是你创作生涯中,最珍贵的财富——因为你知道,这个故事的创作中,你可以不去考虑市场,不去考虑变现,只为了自己,为了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创作欲。

作者:赖尔

上一篇:会计准则趋同问题企业会计论文下一篇:煤炭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