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院校药学毕业论文

2022-04-24

摘要:基于地方医学院校的特点,结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从培养的总体思路、培养目标、培养规划和措施、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等方面提出建议,探索药学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新机制。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我国医学院校药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我国医学院校药学毕业论文 篇1: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摘 要 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不仅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提高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是培养合格应用型人才的途径,是对高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高等药学教育长足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 高等教育 药学专业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的一种办学模式,这种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实践能力紧密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人才、设备、技术整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质量。①药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科学,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合格药学人才的根本。为了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人才,使药学专业的教育向“更高、更强”发展,药学专业应结合自身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形成 “借助企业、产学相长”的工作思路,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有计划地培养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人才及复合型人才,为药学学科的分化和纵深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1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引入高等药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1 是培养合格应用型药学专业人才的途径

应用型本科院校多年来研究与实践表明,要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必须要提高培养人才的素质和实践能力。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更新教育理念,适应需求进行教育教学建设与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构建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方法,实现校企的实质性合作,从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药学人才。

1.2 是对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一是改变教学与实践的单一模式,充分利用企业生产实践优势、学校专业人才优势,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无缝对接。二是学生在企业学习接受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企业专家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和实训计划,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通过轮岗实训,学生能掌握生产操作规程、企业管理程序、质量检测与产品研发技术等技术,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极大提高。随着合作的深入,能帮助学生和企业更好的成长,既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也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

1.3 是立足高等药学教育长足发展的需要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对高等药学教育来说,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良好途径,既提高了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又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的有效实施,一是能突出药学专业的办学特色,二是能真正培养出社会所需的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三是极大提升了药学专业的办学水平,使高等药学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2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2.1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高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和融合,随着专业设置的拓宽,已经建立和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和药学学科群体。②目前大多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大多重理论轻实践,或因陈旧教材制约,或因实践基地的匮乏,学生整体素质较低,不能达到行业、市场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标准。所以创新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教育教学方式,是办出特色专业、提高办学质量的关键。

2.2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市场所需存在的矛盾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今天,企业更需要懂技术会操作,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方面能独挡一面,不管是生产组织与管理,还是在分析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方面都具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高等教育传统教学重理论传授,轻实践教学,在医学院校培养理工科人才问题上更为突出。而“校企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把学生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经验紧密结合,根据不同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市场、企业所需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高等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上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可以缓解人才培养与市场、企业所需的矛盾。

2.3 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校企合作模式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1)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以笔者所在的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校领导高度重视药学专业的发展与建设,目前本校药学院与百色市药检所、桂西制药厂、澄碧湖水库等达成了建设实践基地的合作意向;与广西万寿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秀圣堂药业、广西红十药业、健之佳、康哲、四川科伦等制药和连锁药业、广西药用植物园和广西中医药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河池市药检所、南宁市药检所和区药检所等药品检验机构等初步签订了合作协议,教学实践基地已初具规模。校企合作基地的建立进一步拓宽了药学院的办学空间,不仅为师生接触社会、了解企业,而且为学校利用基地的条件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开辟新的途径;企业也可以从实习生中优先选拔优秀人才,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达到“双赢”的效果。

(2)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等方面构建校企合作。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的修订、教学大纲的编写、综合技能测试的考核、职业资格考证的培训、实训教学内容的制定和毕业实习指导等方面进行合作。③通过校企在各方面的合作使高等药学专业在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越趋合理性与科学性,在人才需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计划、教材编写、教案制作、教师结构、课堂教学等方面构建校企合作的桥梁,真正做到所教、所学、所用紧密结合,切实培养药学应用型人才,推动高等药学教育的教学改革与学科建设的不断深化 。

(3)学校与企业建立真正合作桥梁,实现校企合作共同育人。药学专业学生利用假期、毕业实习期间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营销和产品开发;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提供实训、实习岗位,使学生尽早进入企业环境,学生大部分学习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在实训工场(工厂)开展,在全真的企业生产线训练场地,实现“顶岗实习”。以笔者所在的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本校药学院已与多家医药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实施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专门人才。

在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崛起的形式下,准确定位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特别是对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的研究与实践,对当前地方本科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发展是新的挑战和机遇。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应借鉴职业教育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中成功的经验,引入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为地区经济发展输送“厚基础、宽口径、懂技术、高素质、有特色”的药学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对提高药学专业教学质量、打造特色专业、提高就业率发挥积极作用,为高等药学教育打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注释

① 李颖,尤立明.实施双赢战略 加强校企合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8):144-147,156.

② 陈俊,刘强,刘莉.高等药学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人才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25-26.

③ 涂俊才,杨胜勇,熊海林.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基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J].现代农业科学,2008(6):86-87.

作者:李振中

我国医学院校药学毕业论文 篇2:

地方医学院校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探讨

摘要:基于地方医学院校的特点,结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求,从培养的总体思路、培养目标、培养规划和措施、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等方面提出建议,探索药学专业学位教育管理新机制。

关键词:地方医学院校;专业学位;药学;培养模式

2014年5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核、批准,我校增列药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代码1055),并于2015年开始正式招生。迄今已招收三届,目前在校硕士研究生共103人。根据国务院学位办〔2011〕34号文件中下达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内容,同时结合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和科研平台现状,以及目前广西医疗卫生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我们在不断探讨药学类专业硕士学位的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一、培养的总体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设置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点,不断满足药学专门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充分借助药学院的科研平台、研究生实践基地和学科特色,培养能够将产学研有效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高素质、高质量和创新能力的,能进行优质药学服务的应用型高层次药学专门人才。

因此,在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制定时,紧紧抓住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广西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以社会需求和岗位胜任力为导向,深化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注重提高培养质量,着重建设研究生实践基地,创新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专业学位的质量监督保障体制。

二、培养目标

面向药物研发与技术转化、药品检验和药物临床使用等职业领域,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较好掌握药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在药学实践中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专业硕士研究生应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医药品德,身体健康,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积极为社会主义药学现代化建设服务。

2.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掌握药学学科宽广的基础理论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药学专业中的最新进展,在药物研发与生产、质量评价、临床使用等应用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药学专门人才。

3.具有坚实的药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力,能结合药学生产、检验和临床应用实践,学习并掌握从事药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完成一篇学位论文(可以是含文献综述的病例分析、临床资料分析总结或生产工艺设计和改进等)并通过答辩。

4.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熟练地查阅本专业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三、药学硕士学位点建设发展规划与措施

1.结合我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十年来的培养经验和药学学科平台建设,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多层次多方位加强研究生培养的内涵质量,着眼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培养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实践的原则,细化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方案,使学生毕业后具有从事生产、检验和临床药学实践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适合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2.重视高水平导师队伍建设,构建“双师型”的导师队伍。既要重视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又要重视联合培养基地校外导师的遴选,聘请在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领域具有显著成绩的企业家和学者为兼职导师。在药学实践基地进行生产、检验和临床药学实践时,坚持“学院导师与基地导师相结合,重基地导师”的原则,组成导师组指导实践培养,导师组负责人由基地导师担任,切实指导研究生完成药学实践。

3.围绕药学学科平台建设,培育学科方向特色。围绕药学院广西特色药用资源开发研究、药效学评价与分子药理学、新型给药系统及药代动力学等特色学科方向,推进药学硕士理论教学与实践基地建设,促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搭建本学科领域先进创新研究平台,校企技术研究平台。依托药学院国家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共同争取国家项目、重大项目、申请专利等,带动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相关研究方向的发展。

4.制定和落实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管理制度和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的规划方案和措施,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组织、制定、实施本学院所属各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案并检查、监督和反馈实施情况,如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毕业考核、论文评阅及答辩工作。

四、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

1.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主要包括药物研发与转化、临床药学与应用专业与方向。

2.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习实践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其中,临床药学方向的学生在医院临床药学岗位的实践时间不得少于1年。

3.课程设置注重分析能力和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性科研思维的培养。课程类别包含公共课、科研方法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执业培训课、选修课等模块,教学方法上,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已经通过CET6的学生可免修公共英语课。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行学分制,总学分不得低于28学分,课程总学分应不少于24分,实践学习4学分。

4.培养过程充分体现专业学术性与医药职业性紧密结合,坚持实践育人导向,广搭实践育人平台,注重实践育人效果,构建实践育人体系,培养具有较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创造性地从事实际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5.实践教学是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安排研究生到企业、研究所、医院实习。在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实践培养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实践的原则,使学生毕业后具有从事临床药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药学实践考核包括实践报告和课程考核两部分。临床药学方向包括初级临床药学实践、高级药学实践和专科临床药学实践3个阶段;药物研发与转化方向包括进入药品生产企业、原料药车间、制剂车间进行实习,按照GMP要求进行培训,选择一个部门进行强化,就业实习3个阶段。聘请行业优秀人员作为药学专业的兼职导师,兼职导师均具有副高级及以上技术职称,这些导师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能够保证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双导师制教学实践的开展。

6.学位论文选题要紧密结合药学及相关领域科技转化、生产与技改、药学服务及药品质量控制等实际问题,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临床药学方向申请者应在临床能力训练中学习并掌握文献检索、收集资料、数据分析和处理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结合临床实际,完成一篇以解决临床药学实践突出问题为主的学位论文。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发与转化方向论文选题可来源于药物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密切结合研究生所在制药企业面临的技术改造、革新、引进等技术难题和科研攻关项目,可以是制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形式可以是应用研究、产品研发、调研报告等。

五、结语

目前,我校药学类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处于初始阶段,但我校的研究生教育从2007年开始已经十余年了,我们将发挥学术型学位已有的办学优势,结合学校先进的科研平台,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探索符合地方高校药学类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和管理体制,为广西及全国输送应用型高层次药学专门人才,更好服务广西地方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岩.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5(1):123-125.

[2]安抚顺,廖沈涵,余伯阳.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有效衔接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0,(10):49-51.

[3]李晓坤,冯卫生,陈随清.药学类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7):121.

[4]药学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EB/OL].

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gjjl/szfa/yxss/265012.shtml.

[5]李敏,热娜·卡斯木,等.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探讨[J].安徽医药,2014,18(9):1810-1812.

作者:徐勤 葛波 韦丽兰 李勇 周云

我国医学院校药学毕业论文 篇3:

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摘 要] 科研是医学院校发展的基础,但对中药学专业而言,科研项目往往都是以研究生为主体,而忽略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现就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科研实践、科研能力等方面对本科中药专业学生的科研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研究,从而更加完善中药学专业的课程改革体系。

[关键词] 科研能力 中药学 课程研究

医学的发展必须以科研的提高为基础,对医学生加强科研素质和科研实践的培养,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趋势[1]。尤其对中药学这一当前科学研究的热点学科而言,必须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学科最新的研究结果和动态,为学生的科研思维奠定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存在着科研不是本科生的培养目标,而是研究生主攻方向的思想,因而在中药专业教学中忽视了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这种现状,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中药本科专业中开展了以提高其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中药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多学科渗透与融合,培养科研素质,注重创新能力

对于中药专业学生而言,必须系统、全面地掌握中药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要注意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药品开发研究、医院药房、药厂生产、产品营销等工作,教学内容虽然侧重在药而不在医,但医学与药学知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2]。其最终的目的都是服务于临床,为科研及临床应用提供问题和思路。因此,中药学教学与中医临床、中药药理、中药制剂等学科是密切相关的。

1.注重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学科知识的渗透

随着中药学研究的深入,多学科交叉渗透,兼收并蓄,大大拓宽了传统中药学的学科内涵,中药学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理性学科。实验中药学、临床中药学、分子中药学等次级学科的分化已日益明显[3]。为顺应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立足于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中药学教学中引入现代科学研究的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而这些科研的开展又必须根植于药理、生化、微免等基础医学研究,并以基础医学研究作为手段。多学科合作是创新发现的有效途径[4]。中药教学与基础医学在教学与科研中,二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对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启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现在大多数医学院的中药学教育重视化学基础教育而轻视基础医学教育。这是因为在中药学专业创办之初,主要是为药厂生产一线培养技术人才。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药厂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已不再大规模需要技术人才,而中药学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马上进行适应性的改变,这使得中药学专业的学生化学、分析等知识与能力较强,而药理、生化、微免与临床知识相对不足[5]。为此,我们教学团队一直在进行探索性的改革,将中药学与中药药理学教学融合。在对药物功能主治介绍的同时,试图用现代医学的观点加以解释,启发学生进一步总结、探讨与思索。例如:在讲解清热解毒药时,我们重点介绍其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在讲解活血化瘀药时,我们介绍其改变血液流变学、抗血栓、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液动力学的机理。这样学生就不再觉得中医药术语的抽象,而更直观地理解中药知识。

2.淡化临床治疗,注重与中药化学、中药制剂炮制等专业知识的衔接

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基本理论是后续其他专业课程研究的出发点和核心内容。中医学专业研究中药的目的是以临床知识为本,以潜方用药为目的,然而中药学专业更应突出以药物为主体[6]。为此,对中药专业而言,中药学教学的详略、主次、重点、方法是不等同于中医学专业的。中药学应根据本专业知识结构的需要调整教学的结构和程序,淡化应用临床各科病症的病因病机和症候特点的相关内容,把教学重点转移到药物功用特性上,鼓励学生了解药物作用的实质,为衔接后续中药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近年来,中药学的研究发展迅速,已从过去单纯的临床用药观察,发展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药的化学组分、药理作用、疗效机制等内容的研究,这些研究对于更好地诠释药物的药效作用机制起到积极的作用[7]。因此,在讲授时,教师不仅要介绍中药的基础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中药学的来源、加工、药性、功能、主治,而且要介绍中药化学、制剂分析、种植炮制等方面最新的研究进展。在这些与其他专业课衔接的知识点上,加强理论联系实际,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中药资源学,注重各地药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当前国家十分注重中药、天然药物创新与产品开发。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用药存在着一定差异,各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数分配在本省工作,故对本省常用药必须掌握或熟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8]。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几乎各论每一章都收载有各地的药用植物。因此,笔者建议在修改统编教材时,应将现在的重点药、熟悉药的数量适当缩小。增加各地药用植物的介绍,增加的分量由各院校依据当地具体情况补充。制订大纲、质量标准以及举行统考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适当调整。

比如,在我省秦巴山区就有很多珍贵的药用植物[9],“太白七药”就是其中的代表。但因为没有收载在统编教材中,在中药学课程讲授中,并没有相关的内容。但实际上,在科研领域,大批的学生在参与其种植炮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工作。同时我省大批的制药企业也在研发生产这样的优秀产品,比如“盘龙七片”。对此学生反映迫切需要对本省珍贵药用资源知识的介绍与了解。

结合中成药学知识,中药研究新成果的及时补充

近年来,中成药学有了长足的发展,最新统计可供药用的中成药数目已达一万多种[10]。近年来中药新药的研发态势良好,如丹参滴丸、络欣通、康莱特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红花注射液等,拓展了中药在临床上的应用,提高了疗效[11]。这些中成药研究的新技术、新成果虽是基于中药学知识,但却是中药学知识的进展与突破。在教学中适时地予以补充,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其学习兴趣,同时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基础。

目前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还没有专门开设《中成药学》课程。当前《中成药学》课程则主要针对许多药学各专业和西医临床等专业的学生开设选修课[12]。我们教学团队建议,统编《中成药学》教材,开设36学时的《中成药学》必修课。此课程的开设对于中药专业的学生正确选择使用中成药,掌握中成药的基本知识,研究开发中成药的基本素质、能力、实用技术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强调教学实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介绍方剂学科的发展动态

中药学很多知识来源于科研实践活动。科研是获得知识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教师通过科研不断吸收新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同时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熟悉本学科的最新成果,才能在教学上得心应手。相反,缺乏科研背景,只能照本宣科。枯燥的教学会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提高学生学习能动性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科研实践活动是一种很好的自主性学习模式[13]。

以一定的学术研究为背景,有创意和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其探索精神具有重要作用[14]。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学术研究中。近年来,我院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都参与带教本科学生的工作,有意识地引导学科的发展动态,讲解科研中的热点和空白点,启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打破陈规,逆向思维,开展文献研究。同时方法上给予指导,为他们提供实践动手的机会,大胆放手地让他们独立参与科研全过程。明显发现学生在科研方案设计、实验动手能力、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科研意识等方面有明显的提高。教师将科研理论融汇于教学中,逐渐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中药教学亮点。

著名教育学家钱伟长院士在论述教学与科研关系时,曾指出: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15]。科学研究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可以更新教学内容、科研思维创新教学模式、科研资源可以改善教学条件、科研实践促进学生创新。随着以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中药学教学改革将会更加全面与深入,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的中医药人才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岩,李治淮,刘孟安等.提高西医院校中药学教学质量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3074-3075.

[2]袁颖,何世民,金素安等.导入与启发相结合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中医教育,2011,30(5):43-44.

[3]陈立军.临床中药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4):22-242.

[4]李海燕,王倩.在中药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07,2(5):102-103.

[5]史志超,钱桂敏.提高中药学教学效果探索[J].药学教育,2007,23(1):23-25.

[6]翟华强,张冰,闫永红等.国家级中药学教学团队运行机制初探[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8-888.

[7]吴嘉瑞,张冰.基于BB平台的中药学教学方法改革思路探讨[J].中医教育,2009,28(5):8-10.

[8]李海燕,王倩.对中药学教学满意度的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5):324-326.

[9]欧莉. CAI课件在中药学教学中应用的探析[J].中医教育,2011,30(4):35-36.

[10]周蓓.运用纲目法优化临床中药学教学[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14(2):98-99.

[11]李杨.中药饮片识记课的设置对中药学教学质量影响[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21-122.

[12]赵宇昊,刘仁慧,王秀娟等.中药专业中药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医教育,2009,28(5):76-77.

[13]王君明,贾玉梅,崔瑛.基于解决问题学习法的中药学教学方法[J].药学教育,2011,27(4):48-50.

[14]常丽虹.浅探中药标本在中药学教学中的作用[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17:91-92.

[15]李越兰,洪寅,宋捷民等.学导式教学法在中药学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3):72-73.

作者单位:张彦 黄英 冯永辉 张寒 孙艳平

汪兴军 魏彩霞

西安医学院药学院 陕西西安

于红 北京中医药大学宣传部 北京

作者:张彦 于红 黄英 冯永辉 张寒 孙艳平 汪兴军 魏彩霞

上一篇:农业转移人口远程教育论文下一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