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实践教学中药学论文

2022-04-23

中医学实践教学中药学论文 篇1:

基于科研与企业岗位需求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摘 要】 培养适应中药事业发展需求的中药学人才是推进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针对目前中医药学生培养现状,文章对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进行阐述。基于“传承创新、适应社会需求”原则,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及考核评价等培养模式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满足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资源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发展。

【关键词】 科研需求;企业岗位需求;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藥治疗疾病历史悠久,中医药理论中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以及“治未病”等思想,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发挥有效作用,中药产业有较强的发展趋势,但中药产业现代化及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对接、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的缺乏、研发平台不完善、创新性不足等亟待解决[1]。人才教育和科研创新是中药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广阔的发展前景刺激了市场对中药学人才的需求。面向社会需求的中药专业人才除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外,科研机构和企业都要求其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高校是培养中药专业人员的“摇篮”,培养模式对中药学人才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目前,大部分高校在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上仍存在自编教材质量良莠不齐、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诸多问题,这导致学生基础不扎实,知识面不合理,实践操作和科研思维训练不足,严重制约了中药学人才的培养质量[2]。因此,笔者以科研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对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

1 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新时代背景下的中药学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的中医药学、现代中药学方面的基础理论与知识,还要具备从事中药研究开发、生产的工作能力;熟悉药事管理的法规及政策的同时,对国际中药研究及贸易发展动态的了解也必不可少。高校需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设计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综合发展。就业和考研是毕业大学生的两种职业选择,面对选择就业的毕业生群体,学校不仅要分析中药产业实际工作调整专业设置,还要根据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来增设相应的实践项目,以实现学校培养的中药学人才与企业岗位需求无缝对接。为了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技术,大学生踏入科学研究领域普遍成为一种趋势,科学研究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及实践基础,更加强调创新思维。学校在教学模式上应加强学生实践研究和科研学习平台应用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在传承创新、适应社会需求的培养原则下,高校对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极其必要的,这将为创新性中药学教学体系改革提供实践基础。

2 中药学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目前,国内大学在中药学专业建设上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各学校对专业定位各有不同,所授课程宽泛而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由于专业整合优化水平不高,难以培养适应整个中药产业的多样性人才;第二,中药学科专业设置缺乏中医药特色,阻碍中药学精华传承;第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落后的教育观念和陈旧教学方法,抑制学生的视野拓宽与思维创新;不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难以保证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基于上述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1 以“中药”为核心的多学科融合 一种中药或活性成分开发利用需要经历道地药材鉴定、中药性状和物质基础鉴定、药理活性检测、中药加工炮制等以质量标准制定等一系列过程。中药学相关的基础课程联系紧密,缺一不可,中药专业学生应对每个环节熟悉,从而形成系统的知识储备。除熟知中药的药性、用药特点、毒性等药效学外,还应深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才有助于企业药物剂型开发。中药炮制工程与饮片生产过程、药物制剂辅料与包装材料应用、中药制药的生产设备与管理等知识在企业化生产中亦尤为重要。整个中药产业链融合多种学科,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促进中药产业的发展,因此学校应利用专业资源优势来改变传统的单一模式,实施多元化的授课模式。除中药专业基础课程外,设置与中药学相关化学、生物学、医学等基础课程实现不同学科交叉与融合,另外增设人文课程也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中医学理论发展相对成熟,而注重药学和医学的融合将使整个医药健康行业紧密联系。此外还可通过建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和老师进行交流互动,不同学科老师可将所教学的知识点教授给学生并实现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不同地区老师通过使用在线课程的模式,实现高效优质资源共享来解决某些区域优质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各个关联学科知识融合是多样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

2.2 中医药思维的文化建设 除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外,开展“第二课堂”锻炼课外能力可使学生切身感受传统中药文化的独特魅力,高校注重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具有中药特色校园项目宣传中医药文化十分有意义。学生可在药用植物园中进行药物种植、田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等事件活动,来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这种药物种植的实践活动不仅强化专业知识,而且开发学生对中药资源综合利用的创新思维。“中药文化节”等活动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氛围中增加对中药的兴趣,从而提高专业水平。除此之外,图书馆内建立中药展览馆及标本馆可让学生通过辨识实际药材来巩固理论知识,并拓宽相应知识,学生掌握鉴别药材要点后,增加对中药材流通、贮存的讨论可为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思维提供有利條件。

2.3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教师在教学质量体系中起到关键作用,学生知识面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效果与教师讲授方式存在联系。基础理论知识主要来源于课本以及老师的讲解,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课堂成为现阶段的主要讲授方式,但在短时间内学生难以接收消化大量的知识,枯燥单一的教学方式依旧使得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这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在课堂中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中药学的发展现状;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教师,通过临床案例讨论,加强学生对中药功效的理解;中药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案例的结合,将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中药正确用法;在课堂上提出如感冒、失眠、腹泻等常见病例,让学生对病因以及用药方式进行自由讨论,使学生的观察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一定提高。另外,在讲授过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出问题让全班学生通过课本和网络资源寻找答案,并以组为单位在课堂进行PPT展示介绍,提高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同时可加深所讲授内容的理解。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无论是CBL教学、PBL教学,还是中药饮片识记教学,药性、功效与应用三位一体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均处于实践之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引导,这要求教师既要具有创新意识,对最新科学技术成果有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将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中。有效且丰富教学方式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中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学校完整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离不开教学管理制度建立,该项工作是学校对教学计划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优化,建设全面的监督体制,从专家和学生两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监督。学校邀请专家不定期检查各班各教师的授课情况和教学实施状况,学生通过填写课堂和学期末教学质量评价表来实现监督作用。教师与学生在“评教”与“评学”相结合的双向教学评价机制中相互促进。学生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质量的指标之一,课程考核除了必修课、选修课的理论考核外,还应对学生的综合水平进行科学评价,另外,技能考核也同时进行。强化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是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保证高素质、高水平多样性人才输出的重要环节。老师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价。对学术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成绩一般划分为平时成绩(课下作业和课堂表现)、理论课成绩、实验课成绩,多方面的综合考评方式体现全方面发展的教育原则。总之,人才创新培养探索离不开完善的教学保障体系。

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应以具有中药特色的专业学科知识和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基础,结合科研与企业岗位需求实现具有独特专业优势的综合性中药人才输出。各个高校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的需探索应用型中药人才培养模式,更应以提高中药专业应用领域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为目的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在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中起推动作用。

3.1 强化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 首先,鉴于专业能力、社会发展及行业需求,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有机结合,来提高学生解决工作中实际关键问题的能力。除了理论学习外,学校还应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药物种植和生产、医院和企业见习等为主要内容的实训。除校内药植园参观以及药物栽培实践活动外,开展中药学专业学生野外实践、药材市场实地考察等教学方式能增强其对植物来源性中药的掌握能力。学校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建设合作,邀请理论基础扎实的企业技术科研专家担任课程主讲人,校企为学生实践课提供见习基地,校外的实践教学活动得到进一步丰富。依据学生的选择参与不同的实习岗位,如学生在制药企业研发中心实习可掌握中药新产品以及中药制剂相关新技术新方法,在医院短期实习了解中药临床使用,或进入相关行政单位学习药事管理知识。各学生在实践中通过自我思考、探究,促进形成知识框架、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3.2 “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 在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下,科研机构与学校的联系得到增强。教学为“源”,而科研为“流”,两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这种模式要求老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带动学生的科研思维,增强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实验课程中加入自主设计实验,要求将课本上所学的中药学相关专业知识融入具体实践,从而使学生在基本的实验操作中实践能力亦得到有效锻炼。不同教师可根据专业研究方向给学生制定与教学内容相互补充的研究课题,在完成这些研究课题的过程中,学生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同时,深刻感受了科研的魅力。另外,完善的科研条件不仅有利于学生实验技能训练,还能使学生提前接触前沿学科,为日后科研工作奠定基础。同时,除硕、博导师日常授课外,学校通过邀请相关领域的一些知名人士来开展学术讲座,实现以教学带动科研发展。学校科研平台以团体形式共同开展项目,增加老师、研究生与本科生的交流,浓厚的研究氛围有利于增强本科生对专业性领域的了解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在实习阶段,学生进入学院实验室实习并自由开展科研项目,老师及研究生鼓励学生切实参与到中药研究。实习结束后,实验室人员会对学生科研项目进行检查并对查阅文献、技能掌握、论文撰写等方面的能力进行考核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相关实验技术,积累经验的同时,科研创新能力也得到有效培养,这为今后开展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4 中药学人才创新培养模式成果

基于我国及我校中药学人才培养的现状,我校有针对性地对国内各大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同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和我校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需要,提出了基于科研与企业岗位需求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这种创新培养模式强调理论知识传授与专业实际应用相结合,不仅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而且促进学生与行业、专业的沟通,为科研机构、企业培养定向输送中药学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校以中药学专业本科生为实践对象,对该新模式进行初步探索,在新模式培养下的中药学专业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发展,每年为广东省输送中药学人才近200人。学生具有较为突出的实践能力,为企业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在科研领域也产生了较多优秀的成果与著作。近三年曾获校级、院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第五届全国医药院校中药学实验技能竞赛二等奖、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金银奖等诸多竞赛奖项。我校药学院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办学方针,下一阶段,基于我校侨校的生源特点,进一步探索具有侨校特色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兼顾内招生和外招生特点的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此扭转当前我校创新型中药学本科人才培养与当地及港澳地区中药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

5 小结

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既要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也要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中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中药学人才参与,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对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院校以顺应新时代的需要为目的进行创新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的中药学人才。以建设中药特色的学科为目标,以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为措施,以科研和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对中药学人才模式进行探索。弘扬中医药文化的同时,还为科研和企业定向输送优秀的创新型中药学本科人才,实现兼顾中医药思想和应用型人才发展。当然,中药学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之路仍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宏武,黄文龙. 从我国中药企业的现状看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0,37(3): 193-196

[2]黄真,钟晓明,陈建真, 等. 基于“传承创新、社会需求”的中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7): 61-62.

(收稿日期:2020-09-01 編辑:刘斌)

作者:柳慧 庄泳 张荣华

中医学实践教学中药学论文 篇2:

“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取象比类;类比;思维;中医教育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07.048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传统医学科长期承担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五年制和北京护士学校护理专业部分学生《中医学》的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就“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应用作一探讨。

1 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西医院校的学生是经过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课程学习,初步建立起一套现代医学的基本思维习惯之后,在临床阶段开始学习中医课程的。这是两套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适应。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中医学》课程的时候感觉无法理解,枯燥乏味,无所适从,对学习中医不感兴趣,甚至产生排斥心理。

目前,在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教学中,仅有1个学期几十个学时的《中医学》课程,内容要涵盖中医院校《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针灸学》等多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将内容丰富的中医学知识传授给学生是非常困难的,又没有充分的临床实践机会,很难真正应用于临床。

笔者认为,影响西医院校中医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除重视程度不足之外,主要是中西医学思维方法的差异妨碍了学生对于中医知识的理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单纯让学生死记硬背中医知识应付考试,不如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加入有关中医思维方法的介绍,培养对于中医学的兴趣,加深对中医学的理解,从而增强对中医学的认同感,也可为日后工作需要时补充相关知识打下一定基础。

2 “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医学理论成形于先秦时代,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土壤,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运用取象比类思维方法,可以由微观认识宏观,由个别推测一般,由具体进行抽象,实现了人类的认识由一个领域到另一个领域的迁移,从而为中医学的发展开拓了思路,对中医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取象比类”是在“天人相应”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观察,确定“类”的概念和特征,将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与“类”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比较、类比,然后推论出要认识的事物和现象的属性的方法。这是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

通讯作者:支楠,E-mail:zhinan@trhos.com

法之一,也是不同于西医的逻辑思维之处。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常用的认识论思维方法,在中医学理论中随处可现。适当加入此类思维的培养,可以帮助西医院校学生在较短时间内对中医学产生兴趣,尽快走进中医殿堂。

3 取象比类法在西医院校中医教学中的应用

取象比类在中医教学中具有启发思路、触类旁通的积极作用。联系自然事物,恰当运用该方法可有效加深学生对中医学中抽象概念的理解。

3.1 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一直是中医教学中的基础内容。但这部分内容很抽象,如何让西医院校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是教学中的挑战。充分应用取象比类思维,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基本概念。可以从阴阳的本义讲起,即日光的向背:朝向日光为阳,背向日光则为阴。再逐步引申出阴阳的其他属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的论述,使用水、火这样大家熟悉的事物对阴阳的属性进行类比,使抽象的阴阳概念有了具体的形象,学生很容易从向阳、背阴或是水火的特性来想象和归纳阴阳的属性和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是取象比类思维的经典运用,五行的本义即指自然界木、火、土、金、水5种基本的物质形态,逐渐抽象引申为这5种物质所具有的属性。每一类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有着相同的或相关的特定属性,彼此之间构成了紧密的联系,从而构建了具有“天人合一”思想的五行学说。《尚书·洪范》“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以木为例,“木曰曲直”原指树木具有生长、柔和、能曲能直的特性,可引申为凡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性质和作用的事物现象都可以归为“木”。春季是万物生长旺盛的季节,这正符合生长、升发的特点,因此归属木行。此外,在讲授五行间的生克制化关系的时候,将抽象的五行简化为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也是在教学中常用的引导西医学生入门的有效方法。

3.2 生理病理

中医学中使用取象比类思维推论人体各种生理、病理现象的理论不胜枚举。五行学说在《黄帝内经》时代已形成系统理论,根据各自的特点和属性,以五行为纽带,把自然界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和人体的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一一联系对应起来,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理论体系,体现了人体内部及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风伤筋……酸伤筋……”就阐述了五行中“木”所代表的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3 病因病机

中医学对外感六淫病因的归纳是取象比类思想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古人以自然界之气象、物象与人体临床表现相类比,经过反复临床实践验证,归纳总结所得。以风邪为例,笔者备课时在课件中加入了一些图片,以加强学生对其致病特点的理解:使用台风后大树连根拔起,灌木和小草安然无恙的照片,结合感冒在表、在上的临床表现,讲授“风性清扬开泄,易袭阳位”的特点;用一张龙卷风的图片,通过其速度和方向的变化来讲授“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使用风力发电机和大风时树木枝叶剧烈晃动的图片来介绍“风性主动”的特点;在“风为百病之长”的说明中,结合感冒清热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生活中常见的中成药,讲解风寒感冒和风热感冒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医学对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阐述,以致病因素(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正气)之间的相互斗争及双方盛衰变化为主线。因此,在病机阐述中,往往可以从军事现象中进行取象比类,把正邪关系类比为战争中进攻和防御的关系,这样更加直观,易于学生理解。

3.4 中药学

中药基本理论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功效无不打着取象比类的烙印。清代徐灵胎指出:“药之用,或取其气,或取其味,或取其形,或取其色,或取其所成之时,或取其所成之地。”近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通过生长时间和气味来说明茵陈的归经和功效,“甫经立春即勃然生长,宜于正月中旬采之,其气微香,其味微辛微苦,秉少阳最初之气,是以能凉而能散……是以善清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

3.4.1 从形态类比 中医学有“以形养形”、“同气相求”的理论,也可以结合民间“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进行讲授,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如羊肝益肝明目,茯苓皮、冬瓜皮、生姜皮利水消肿;莲子心、栀子心、灯芯草等清心降火;鸡血藤、络石藤、忍冬藤等藤类药舒筋通络;核桃、益智仁形似脑而益肾补脑;松节、牛膝形似关节而通利关节。

3.4.2 从质地类比 “升降浮沉”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药物质地关系密切。一般来说,花、叶等植物药质轻升浮,如荆芥、细辛、薄荷等解表药走表向上,具有解表升散之功;矿物药质重沉降,如朱砂、磁石等入里下沉,能重镇心神、平肝潜阳。又如,同属辛味能行能散的药物,因其质地不同功用也有差异:薄荷、荆芥等枝叶类药气味清香,善走表而有解表之功;藿香、砂仁等果实类药香味浓郁重浊,可入里而化脾胃湿浊;麝香、冰片之类挥发性极强,芳香走窜,善开窍醒神、祛瘀通络。

3.4.3 从颜色类比 中药颜色类比多源于五行学说。如朱砂、丹参、血竭、红藤、牡丹皮、茜草、赤芍、鸡血藤等色红入心经或血分;磁石、地黄、桑椹、墨旱莲、女贞子、黑芝麻、何首乌等色黑入肾经;生石膏、百合、白果、桑白皮、白附子、白芥子、白茅根、贝母等色白入肺经;灶心土、陈皮、黄芪、党参、人参、炒谷麦芽等色黄入脾经;青黛、青皮、青木香、枳实、佛手、薄荷等色青入肝经。

3.4.4 从环境和习性类比 中药的功效往往与其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密切相关,如生于湿地的泽泻、芦根、浮萍、海藻、蒲黄等药物可以利水消肿;生于夏季的荷叶、青蒿等药物能清热祛暑;生于寒冷地区的雪莲、人参等药物能益气温阳;潜伏水底的龟甲、鳖甲、石决明、珍珠母等可滋阴潜阳;善打洞走窜的穿山甲、蛇类、全蝎、蜈蚣等药物善行而通经活络;蝉夏季长鸣,故可用蝉蜕疏风清热,治疗咽喉疾病。

4 教学中运用取象比类法的思考

在西医院校的中医教学中对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运用得当,可以有效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记忆枯燥抽象的中医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在课堂中引入取象比类等中国传统的思维方法,有助于填补以往教育在这方面的空白,使学生对于中医学,甚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

但也应该帮助学生客观认识“取象比类”这一思维方法,看到其局限性。不同事物之间既有同一性,也有差异性,前者提供了取象比类的依据,后者则制约了取象比类结果的准确性。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容易为表象所干扰,难以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微观分析。通过取象比类方法所建立的联系,也难免具有表象性、主观性和随意性的特点。因此,应让学生了解到这种思维方法的局限性,不可随意推而广之,否则有可能推导出错误的结论,反而引起对中医的排斥和不信任。

实际上,中医学通过取象比类思维在不同事物之间所建立的联系,不一定是其本质和必然联系,而是借助这些联系做为桥梁,构建一个阐释自然现象、人体生理病理功能、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和中药功效主治等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理论系统。这是在临床实践中所建立的,其实质就是对复杂因素作用下的疾病状态演变及其防治规律的认识与把握。“取象比类”只是一个认识手段,其结论还需要根据临床实践进行取舍,如“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蔓荆独升”的说法就是根据临床实践对取象比类结论所做出的修正。

5 小结

对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教学来说,介绍取象比类思维,只是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兴趣、巧妙记忆中医知识、感性了解中医文化的一种手段和途径。应该客观全面认识其积极作用与局限性,在教学实践中可结合其他思维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运用,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形象、简单易学、准确全面,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收稿日期:2013-01-07,编辑:梅智胜)

作者:姚暄 支楠 白俊杰

中医学实践教学中药学论文 篇3:

运用Authoware制作中医学教学多媒体课件探索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近年来重要的教育技术手段,为了提高西医院校中医学到的教学质量、教学效率,实现素质教育,必须对多媒体课件进行优化设计。本文结合中医学教学内容,对该多媒体课件优化设计,介绍了整个多媒体制作过程和方法,严格遵循教学性原则、集成性原则、交互性原则。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 多媒体技术 中医学

中医学是一门经验医学,理论来源于大量的医疗实践中,融入了古代各学科知识,特别是哲学理论,对于已接受了大量实验和证据医学的西医院校学生,用传统教学的方法,只依靠文字描述,无疑显得抽象、枯燥,学习困难,达不到教学目的。为了走现代化教学之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中西医知识皆备的高素质学生,对多媒体课件优化设计,不乏是一条捷径。在此笔者谈谈运用Authoware针对西医院校中医课的多媒体课件设制。

1.界面流程设计(如图1)

第一主界面 第二主界面 子界面

退出界面

图1 界面流程

1.1 主界面

以《内经》作背景图,以“中医学”艺术字体为标题,同时配以古典音乐为背景音乐,该音乐延及到第二主程序,寓意中医理论历史悠久,下方配有“进入”按钮,点击至第二主界面。第二主界面以阴阳图为背景,寓意中医理论依托古代哲学等学科理论发展形成的,配有“查询”、“习题”、“帮助”、“退出”按钮。

1.2 子程界面

点击“查询”按钮以菜单式列出“章标题”,“章标题”按钮又以菜单式列出“节标题”,点击“节标题”按钮进入子界面显示相应内容,子界面是课件的核心部分,分为文字界面、图像界面、界面整合。

1.2.1 文字界面设计

中医学理论抽象,常参照大量古典医籍的理论或者列举大量医家的经典论句来佐证,针对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授课时间少,医古文基础薄弱的特点,文字设计应如下:①各节的首页按教学大纲要求,列出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②尽量用浅显易懂的白话文书写讲稿。③有古文参照的地方,使用图标按钮将其内容隐藏,当讲授必须或同学感兴趣时,可鼠标点击按钮将文字显示出来。④用不同的字体或字色标识掌握、熟悉、了解的内容,便于讲授中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学习时有的放矢,同时也减少同学忙于大量的笔记而忽略老师的讲解。⑤文字界面下方设置“讲解”按钮,讲解该界面文字内容,“静音”按钮,关闭讲解。“上一页”按钮,显示上一同级界面内容,“下一页”按钮,显示下一同级界面内容,“返回”按钮,返回第二主程序。

1.2.2 图像界面设计

由于传统中医学教学中缺乏典型、生动、形象的图形图片、视频、动画。运用中医理论取类比象的原则和临床典型病例,根据讲授的内容设计一些能表达其内容的图形图片、或视频、或动画,如藏象的解剖,可用现代解剖来表达,望诊可收集相应的临床图片来表达,五行的生克制化,可用水能灭火,水能生木等图片或视频表述出来,学生能在临床或自然中找到答案;如将脉象分解为八个要素,每种脉象往往是一个或多个要素发生改变,以动画和图画相结合的形式反应出来等等,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帮助记忆。在一界面内以图形图片显示在最前层,下方设“图片”、“视频”、“动画”按钮,若有多幅图形图片,点击“图片”按钮后,在下方设置有“上一幅”、“下一幅”按钮,使图形图片上下切换,“返回”按钮,返回该界面;若有视频、动画时,点击“视频”、“动画”按钮进入相应得视频、动画,在下方设有“播放”、“暂停”、“返回”按钮。

1.2.3 界面整合

友好的界面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特别是让学生的视觉舒适,该课件界面整合如下:(1)文字显示在右:在一个界面中可采用滑动轴的方式显示较完的整内容。(2)图形图像显示在左,以文字带动图形图像,有利于学习时图文并茂,生动有趣。(3)下方设丰富的按钮,使界面之间能灵活的交互,能让学生反复学习。

1.3 习题界面

习题界面中有: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点击可进行相应的练习。

1.4 帮助和退出界面

帮助界面中设有该课件使用、操作等帮助信息。退出界面以走出八卦阵动画为背景,同时配以音乐,显示设计制作者和单位,十秒后自动退出程序。

2.课件制作

2.1 素材收集

运用高清晰的数码相机、数码摄象机、扫描仪、多昵尔等离子肛肠治疗仪、肠镜等采集具有代表性的图片、视频 ,运用Photoshop、Premiere等软件进行图片和视频处理;运用FlashMX制作特色动画。

2.2 脚本编写

高鹏翔主编《中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8版)教材为蓝本,以各章节分别建立文件夹,在每个文件夹内以较完整文字内容为纲,将已收集的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解说声音文件打包,将每一章节按顺序分为若干个打包文件,每一个文件包为一页;习题按题型分类打包。将所有文件处理为Authorware的可执行文件。

2.3多媒体制作

运用最新版本Authorware开发软件,将图标和流程线有机组合,窗口分层显示,在可视化开发环境中对文字、图形、图片、动画、视频、声音等编辑处理,实现程序交互控制,完成程序的编写。

2.3.1 多媒体目标框架设计

本多媒体软件为分5个部分:主程序、查询程序、习题程序、帮助程序和退出程序,分别在不同的界面上分层显示(如图2)。

图2 目标框架图

2.3.2 模块设计和编程

打开Authorware,新建空白教材,并保存为“中医学”。然后拖动运算图标到流程线上,命名为“初始化窗口”;拖动一群组图标到运算图标下,并命名为“第一主界面”;在“第一主界面”下拖入两个显示图标分别命名为“第二主界面背景1”,“第二主界面背景2”;在“第二主界面背景2”下设计一交互图标,命名为“程序控制”,在右侧拖入四个群组图标,分别“查询”、“习题”、“帮助”、“退出”;“查询”属性设制为热区域交互,“习题”、“帮助”、“退出”属性设制为按钮交互。(1)打开“初始化窗口”,输入ResizeWindow(800,600),按关闭,再按“是”保存。(2)打开“第一界面”窗口,在其流程线上拖入两个显示图标分别命名为“第一主界面背景1”,导入背景图,“第一主界面背景2”,设计为“中医学”由左向右嵌入动画,拖入一声音图标,导入背景音乐,下设等待图标,属性设显示按钮,单击鼠标继续运行,进入“第二界面”。(3)“第二主界面背景1”,导入背景图,“第二主界面背景2”,输入“查询”制作成文字按钮。(4)打开“查询”窗口,拖入一交互图标,命名为“查询按钮”,在右侧拖入九个群组图标,分别命名为“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中医学的生理观、中医学的病理观、中医学的诊法、中医学的辨证体系、中医学的治疗概要、中药学概述、方剂学概述”;再拖入一个运算图标,命名为“返回”,返回按钮,使用Goto命令语句回到“第二主界面背景1”,所有图标属性设制为按钮交互,并以下拉菜单式显示于“查询”之下;点击“章节”进入相应的章节窗口,拖入三个显示图标,分别命名为“空白、文本、图片”,下设交互图标,在右侧拖入四个群组图标,命名为“图片、动画、视频、声音”,再拖入三个运算图标分别命名为“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属性均设制为按钮交互;进入图片窗口,在流程线上拖入一框架图标,在框架图标右侧,根据图片的数量,拖入相应的显示图标,使其图片之间跳转,并能返回到“图片窗口”;进入动画窗口,在流程线上插入GIF动画,命名为“GIF动画”,其下拖入一交互图标,在右侧拖入三个运算图标,分别命名为“播放、暂停、返回”,属性均设制为按钮交互,语句分别为CallSprite(@“GIF动画”,#resume), CallSprite(@ “GIF动画”,#pause), GoTo(IconID@“空白”);进入声音窗口,在流程线上插入解说文件,命名为“解说”,其下拖入一交互图标,在右侧拖入二个运算图标,分别命名为“解说、静音”,属性均设制为按钮交互,语句分别为CallSprite(@ “解说”,#resume), CallSprite(@ “解说”,#pause);所有窗口中的“上一页、下一页、返回”均用Goto命令语句完成相应的跳转。(5)打开帮助窗口,拖入一个显示图表和一个交互图标,在显示图标中以卷帘文本显示帮助文本内容,在交互图标右侧拖入一个运算图标,命名为“帮助返回”,属性设制为按钮交互,用Goto语句返回第二主界面背景1。(6)进入退出按钮窗口,在流程线上拖入二个显示图标,一个声音图标,一个等待图标,一个运算图标,第一个显示图标内导入退出背景图,第二个显示图标内导入课件组人员名单及大体分工;一个声音图标,导入背景音乐;等待图标属性设置等待15秒;运算图标输入Quit( )自动退出程序。(7)进入习题窗口,用知识对象中的Quiz完成“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的程序制作。

3.调试运行

点击文件菜单中的打包程序,生成.exe程序文件,最后调试运行。

中医学是一门经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对其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并非课堂的理论教学能够全部解决,要把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真正转化为学生自己掌握的基本技能,必须多次、反复地学习,西医院校的中医课程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是一条有利的途径。该课件的内容用计算机模拟产生各种与现实需要相类似的真实或模拟仿真型图像,使多维的空间平面化,抽象的理论实物化,化无形为有形,能动静结合, 突出重点,扩大信息,增加教学容量,是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视频、音乐于一体生动有趣的教具,对临床环境、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仿真,创制临床实践学习模式[1],增加了学生电教见习的机会,克服了人多基地少不能进入临床见习或实习的困难。该课件的制作严格遵循教学性原则、集成性原则、交互性原则, 能超越时空进行人机交流[2],是提高学习效率有利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黄岑汉.中医多媒体教学模式的设计及应用[J].高教论坛,2004,(3):11-12

[2]周冠玲.大学计算机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J]. 中国电化教育, 2005,(233):89-90

作者简介:

秦建平,贵州省遵义医学院中医教研室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和教学。

作者:秦建平

上一篇:高层建筑抗震优化设计论文下一篇:网络工程项目合同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