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财政转移法律基础论文

2022-04-23

摘要 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主要财政法律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存在着诸多缺陷,具有明显的非规范性和不稳定性特征,亟待立法完善。考察和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提供借鉴。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国内财政转移法律基础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国内财政转移法律基础论文 篇1:

生态转移支付研究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日益显现,并日趋严重。财政转移支付作为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我国对于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起步较晚。从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到研究结论三个方面就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提出加强生态财政转移支付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实施转移支付,以及横向转移支付与纵向转移支付相结合等政策,从而完善我国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横向转移;纵向转移

对于纵向与横向这两种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学术界存有较大争议。综述国内外研究,对两者的利弊进行分析,生态财政纵向转移支付与横向转移支付并不冲突,应尽快打通主体功能区生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双轨通道,才能构建完整的生态转移支付制度。此外,我国应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健全生态财政转移支付法律法规体系及其他配套措施,进而完善我国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一、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研究综述

(一)研究方法

有关该课题的研究国内外大多采用定性的研究范式,对生态资源环境管理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性、现存缺陷及政策建议进行论述,较少采用实证分析方法。但近几年有所突破,如田利民(2013)以生态补偿机制的纵深理论分析为视角,努力突破传统生态补偿的定性研究范式,利用模型化和数量化的研究方法探寻生态补偿的主要影响因素,协调多方利益的财务安排方式,并以潍坊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二)研究内容

1.生态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环境专家委员会就建议使用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确保生态产品和生态服务的提供。IreneRing(2005)针对地方政府提供跨地区生态公共产品服务的行为,研究了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我国在2008年建立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制度,2011年中央财政正式设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

胡毅涛、贾亚男 (2009)对新疆生态补偿与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现行转移支付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西部地区转移支付的需要,由此提出生态补偿视角下新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设计。刘强等 (2010)介绍了巴西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实践的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显著效果,提出通过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可有效提高地方政府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及其财政能力。刘军民(2010)对中央财政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实施的生态补偿的制度办法进行了评析,强调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的重要性。吴红宇、郭成 (2011)分析建立及完善了贵州民族地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张冬梅(2012)指出民族地区集生态环境天然脆弱、整体贫困、自然资源丰富与生态功能特殊等特性于一体,中央及各民族地区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方面仍有欠缺。杨中文、刘虹利等人(2013)从介绍水生态补偿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入手,通过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套水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构想。

2.生态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基础研究

目前,理论界将公平理论与“生态预算”理论作为生态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如果仅以公共服务公平理论为基础可能导致经济不发达地区接受生态转移支付额度不足,无法达到预期激励效果。

传统的财政预算已不能满足生态资源环境管理的要求。有学者提出应该对自然资源采用与地区经济管理一样的方法,并整合到政府财政预算框架中去。stefanHajkowiez则对生态资源环境管理方面财政预算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探析,指出财政均衡旨在平衡每个地区解决自然资源管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多标准分析(MCA)方法能使决策者权衡多项标准,通过界定各地区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内生能力及外部需求指数,为资金分配提供依据。潘家华和陈迎(2009)探讨了形成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碳预算方案,并倡导通过碳预算提高转移支付的透明性和可预见性。

3.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路径研究

郑雪梅(2006)认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就是生态转移支付制度,并指出其核心是通过经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或贫困地区转移一部分财政资金,在生态关系密切的区域或流域建立起生态服务的市场交换关系,从而使生态服务的外部效应内在化。陶恒和宋小宁(2010)主要讨论了对限制类和禁止类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问题,认为应该根据这两类区域进行生态保护建设的直接成本和放弃发展经济的机会成本,以及受益区域的支付意愿来共同确定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并给出了完善以生态补偿为主的横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建议;Ring(2005)以生态指标为基础,将部分生态增值税(ICMS一E)收入,按一定比例分配给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通过州政府的生态转移支付,激励地方政府帮助当地居民保护和维护当地环境质量。

(三)结论研究

徐丽萍、蔡雅欣、李姣妤 (2012)以生态预算理论和经济发展权利公平理论为指导,对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规范分析,论证了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独立出来的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本质、结构及其与主体功能区的关系。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以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相结合为特点的一种制度安排,能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目标的实现。张冬梅 (2013)则指出,生态补偿是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经济福利的重要保障,从而是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福利甚至整体福利的重要保障。从福利经济学角度而言,构建对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的纵横交错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实现福利目标的最直接有效的经济政策。

二、完善我国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几点启示

(一)完善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相关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法律法规体系。2009年财政部制定并实施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要求资金按照统一规范的方式适当考虑地方生态环境保护特殊支出因素。但现行此种部门规章的立法层次太低。我国应借鉴巴西等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完善的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法律法规,明确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和原则,明确各级政府的法律责任,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因地制宜,根据地方具体情况实施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我国地域面积较广,自然环境复杂多变,地区间无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生态环境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因此,可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方式推广到全国,采取按县测算,下达到省,省级财政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分配落实到相关市县。充分考虑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状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首先,补偿方式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设定,从而提高转移支付效率。其次,补偿标准应当科学化和规范化,应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发展现状以及生态效益水平。特别是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公平发展经济和利用本地资源的权利受到限制,若财政转移支付额度不足,将无法达到预期激励效果。

(三)完善生态财政转移支付的具体实现途径

我国目前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基本上是纵向的,这种以中央政府为主导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体制不灵活、无法因地制宜、运行和管理成本高、资金使用效率较低。因此,应建立健全以纵向为主、纵横交错的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以县为单位,由中央或省财政弥补财政缺口;继而,通过划分主功能区,进行横向转移支付。全国性的生态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可以选择由中央政府承担,区域性的生态财政转移支付项目可以选择由所有受益者共同承担。采取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实现区域内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发展的相互协调,以及区域间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的不断缩小。

结语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转移支付制度作为生态补偿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提高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层次、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横向与纵向转移支付制度双管齐下。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与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齐云,汤群.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讨[J].转移支付,2008,(12).

[2] 杨晓萌.中国生态补偿与横向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J].财政研究,2013,(2).

[3] 张冬梅.财政转移支付民族地区生态补偿的问题与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5).

[4] 张宏艳,戴鑫鑫.我国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探析[J].绿色经济,2011,(2).

[5] 徐丽萍,蔡雅欣,李姣妤.生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7).

[6] 郑雪梅.生态转移支付——基于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J].环境经济,2006,(31).

[责任编辑 柯 黎]

作者:王璇

国内财政转移法律基础论文 篇2:

外国经验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借鉴与启示

摘 要 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地区差距的主要财政法律制度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存在着诸多缺陷,具有明显的非规范性和不稳定性特征,亟待立法完善。考察和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提供借鉴。

关键词 财政转移支付 财政转移支付立法 外国财政转移支付立法 国际经验

我国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转移支付规模的不断增大,支持了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运转和社会事业发展,促进了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不健全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和依法理财的基本要求,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急需健全和完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本文通过对财政转移支付立法方面涉及的研究内容进行资料搜集和整理,归纳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发展历程,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述评,以此为启发寻找研究的新视角,明确本文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方向,确定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可能实现创新之处。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财政学界和财税法学界围绕着如何在我国建立客观、公正、透明、科学的财政转移支付立法问题,展开了广泛地讨论。我国学者在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规模、财政转移支付的作用、财政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的选择、财政转移支付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完善转移支付办法、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建议、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的研究。在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研究方面,则以上述财政学制度的理论为基础,着重从立法的角度展开深入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在西方有着较长的历史,综观西方发达国家的转移支付体系,一个很重要的共同点就是都有着完善的法律作为制度保障,因而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国外关于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研究,主要从财政转移支付的理论研究着手,通过财政学领域的基础研究,结合实证分析和可行性研究,进而提出相应的转移支付立法建议。国外关于转移支付的制度研究主要包括考察转移支付的组成和分类,以及关于转移支付的分配和计算方法等。

二、国外财政转移支付立法的主要经验总结

一国转移支付立法采取何種形式,不能凭主观想象,而是由该国的具体发展阶段和经济实力等要素所决定的,由此形成了许多独特的色彩。从发达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情况及特点来看,许多成功的做法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首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以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为基础。从一些发达国家来看,各国各级政府的职责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美国、德国、日本、加拿大等都依据宪法对政府在事权上进行了合理的划分。各国通行的做法是通过彻底的分税制使各级政府的事权、财权得到了明确的界定,各级政府才能据此比较容易地计算本级政府的收入额、支出额及收支差额,为上级转移财力与下级接受财力补助提供基本核算依据;其次,多种规范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相互配合使用。各国的转移支付都不是单一的形式,而是多种形式。

三、国外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法律制度是一项政策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借鉴国外成功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对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立法完善具有积极意义。

(一)加快推进财政转移支付立法,实现财政转移支付法治化。

从国际经验可以看出,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真正作为一种规范性的制度建立起来,必须遵循法治化原则。因此, 我国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首先要将立法走在前头。要加快制定财政转移支付法,就转移支付的原则、内容、时间、形式、对象、依据、用途和监督等以立法形式加以规定,并明确规定财政转移支付违法行为的责任认定和处罚。同时,这一立法要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财政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结合起来,要加快财政基本法预算法、财政监督法等法律制度的配套建设。在立法过程中,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增强立法的开放性;要开门立法,民主立法,必要时举行立法听证,增加立法的科学性与民主性。

(二)依法明确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真正实现均等化目标。

我国目前主要的几种财政转移支付形式基本上起不到均等化的作用;各种转移支付形式各自为政,存在着随意性和盲目性; 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通过不规范的形式转移到地方,违背了实现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区之间财政能力的差距。国外财政转移的形式尽管多样,但一般可分为两类: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而且以前者为主。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我国可以把一般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和特殊转移支付三种形式明确为财政转移支付的法定形式,依法建立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适时采用特殊转移支付的复合型财政转移支付方式体系。

综上所述,总的来说,财政转移支付涉及的问题很复杂。目前,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肯定地说他们已经找到了指导建立财政转移支付的科学公式,完全做到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我们只能在不断深化改革中,逐步健全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立法体系。

参考文献:

[1]审计署财政司课题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国际比较[J].中国审计,2001,(9):28.

[2]赵永冰.德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J].涉外税务,2001,(1):35.

[3]沙安文,沈春丽.财政联邦制与财政管理[M].中信出版社,2005:192.x

作者:张正芳

国内财政转移法律基础论文 篇3:

河南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时间的挪移,河南省每一个市的人口都接连增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问题也愈来愈显著,工作固有的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要求。转移支付制度的是不是规范、是不是适合、是不是科学,很大的影响了财政制度的建设。以后一定要使用针对性的策略,改变之前的问题以及不好的工作形式,建设全新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成经济的平稳增长与区域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财政 转移支付 财政体制

一、引言

对于河南省来说,有着非常紧密关联的是经济的发展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但现今河南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国际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中间的差距还是存在的,现阶段我们要充足理解到改善河南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需要性与急切性。

二、河南省财政转移支付的近况

(一)中央这些年来对河南省的转移支付情况

财政体制实施分税制以后,中央对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一年一年加大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2004~2008年,中央对河南省达到103.68亿元的转移支付总规模,其中11.87亿元是2004年转移支付额,2008年为32.21亿元的转移支付额,一年平均达28.34%的增长幅度。一年一年加大中央对河南省转移支付辅助,但规定的专项转移支付类别很多、密度又大,通常性转移支付密度小的是由地方自主支配的。2004~2008年中央对河南省财力性为81.73亿元的转移支付,一年平均19.4%的增长幅度,其中体系性转移支付了34.89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46.84亿元:中央对河南省专项为21.95亿元的转移支付,一年平均增幅74.1%。

(二)近期河南省对下转移支付状况

河南省按照财政厅以及市委与市政府的涉及同这个问题有关的需要,市财政对下转移支付力度渐渐增大了,转移支付制度公布了一连串的,一是难题性转移支付体制的建设。比必然水平低的地方是对城区人财力的平均,市级财政给予难题性转移支付。二是鼓舞性转移支付机制的建设。要执行对城市街区以及开发区前年的财政收入的调查,想要获得鼓舞性转移支付就要遵从关联的转移支付估算公式与系数估算。三是对城市街区与开发区5%的升值税、20%的营业税,财力的市财政不再聚集,遵从机制留用的是新加的那个部分。四是把以前属于市级收入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额外加上的以及城市街区分享,依照比例共享新加的财力市以及区,城市街区主动性被更换,促进城市街区建设与发展义务教育。

三、河南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问题的因素

(一)对河南省的财政转移支付根据模糊

河南省转移支付制度的关键根依据是适当划分每一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2011年,全省1700亿元是通常预算收入的冲破,4200亿元是通常预算支出的冲破,而郑州市2011年通常预算收入实现了502亿元,占一个省的29.5%,通常预算支出实现565亿元,只占13.4%的全省,分析郑州市采纳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占全省的密度遥远小于郑州市通常预算收入占全省的密度。

(二)年度实施经过中比较慢对下达上级转移支付,运用效益不高的预算资金

收到上级专项转移支付66.3亿元的是2011年的郑州市,其中收到13.7亿元是12月份的,20.66%是占全年下达专项转移的支付;12.3亿元单单是12月20日之后收到,占全年18.55%的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这样就能知道,年度实施经过中下达比较慢对上级转移支付资金,某些以致在年底下达,造成财政资金不能及时施展成果。

(三)转移支付制度本身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在更换中变成了转移支付制度,包含返还税收、专项拨款、机制辅助、帮助结算等几种方式。但良好的协调是各支付方式中间缺少的,有时甚至反复交叉,互相对消。这种不合理的结构,让其作用遭到限制。通常性转移支付在这么多的支付方式中因为没拟定专门用的途径,可以让市区政府兼顾机动运用,因此得到热烈欢迎。像在河南省某县,2003年底财政结算中上级下拨的17630万元的轉移支付资金中,只为650万元的一转移支付资金总额,占全部的支付资金总额3.68%,目前国内也就是这样的平均水平了。

四、采取的对策

(一)改善通常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

这几年来,中央财政在收入增长疲惫的状况下,不断加大对地方通常性转移支付力度,通常性转移支付占比从2012年的53.3%提升到2014年的58.2%。继续改善平衡性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方法,探讨接洽体制的建设财政转移支付以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基本公共服务的平等化被促进了。

(二)增强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建设,为转移支付制度供应法律保证

真实能行的法律法规是保证全部有效制度获得成功进行的基本保障,所以,这就需要河南省政府部门联合河南省的基础国情,依据河南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要求和发展特征,继续标准有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方式,进一步确定财政转移支付的目的、基本准则、资金来历、方式分类、支付主体的权利与义务、计算规范、分配办法、监督检验办法和法律责任等,真实建设起改善的财政转移支付配套法律和配套改革方法,进而,保证完成河南省财政转移支付法制化建设,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成功展开提供法律保证。

(三)从严控制专项转移支付工程

第一,新设专项要严格控制。原则上是不再新设专项转移支付,但由于新建立的专项是经济社会进展需要的,政策根据与政策目标需要有清晰的,并要国务院批准。第二,清算整合已有的专项转移支付工程。2013年下半年以来,中央财政主动清算、整合、标准专项转移支付,一批专项转移支付工程压减了,一批专项转移支付工程的审查批示权下放了。在2014年预算布置时,从2013年的220个压减到150个左右的是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政府工作汇报建议的2014年把1/3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的目的完成了。

(四)转移支付预算管制要增强

中央与位置预算管理的承接要增强,预先下达了转移支付预算,年度预算要监视位置及时列入。清楚转移支付下达的期限,把转移支付下达进度加快。促进信息公开,积极向社会公开通常性转移支付以及专项转移支付的详细工程与管理办法。把绩效评价做好,科学部署绩效评价机制,适当决定绩效目的,绩效评价有效展开,把绩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提高,探索把绩效评价结果同预算安排有机联合。

五、结语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1994年分税制更改后,中央为了推动各范围间经济社会事业和谐的发展,促进基础公共服务平等化,经过预算设计的对下级政府没有报酬的资金拨付。本文对河南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当中的问题展开了探讨,依据现实状况,提出了某些有效的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志英.转移支付应重点用于民生和支持欠发达产业[J].中国农业会计,2009(05).

[2]关洁.论河南省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措施[J].现代商贸工业.2010(17).

[3]刘焱.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东纺织经济,2011(10).

作者:闵泽豪

上一篇:国际贸易方式创新研究论文下一篇:工程项目建设经济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