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影响应对论文

2022-04-17

〔内容提要〕从2016年5月1日开始,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税制改革,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所有服务业也正式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本文以HS银行为例,讨论“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业影响应对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金融业影响应对论文 篇1:

论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及应对发展的创新方向

[摘 要]金融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时刻反映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特别是国内近期为防控和阻断新冠疫情的发展期间采取的人员隔离措施,短期使经济基本停摆;在国内疫情期、疫情后期的负面惯性影响及国外疫情爆燃的冲击和甚嚣尘上的各种围剿下,受阻的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都将对中国的经济带来不确定期限的影响,在国家整体经济面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下,和人们息息相关的金融业对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未来走势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金融业想要发展就要突破一些现实的瓶颈。文章旨在分析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和冲击,提出疫情背景下金融业的创新应对方案。

[关键词]疫情;金融业务;大数据;线上线下

[DOI]10.13939/j.cnki.zgsc.2020.34.041

1 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

(1)影响金融机构的质量。受疫情冲击,金融机构的“质”和“量”均会下降。小微的金融机构难保此次疫情过后是否存活。金融机构本身也是企业,也有生存的问题。金融机构是依托实体经济而发展的,如今实体经济发展受损,金融机构亦是城门鱼殃。

(2)增加金融机构的风险。疫情导致经济发展暂停及后下行,极大地增加了金融机构的风险。房地产、交通运输、旅游、住宿、餐饮、零售、影视娱乐文化、线下教育等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从2020年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来看可见一斑。若受疫情持续影响,金融机构的风险将是巢覆卵危。

(3)疫情对金融业的影响。①银行业。商业银行受此次疫情的影响巨大。自2019年8月20日采用LPR新定价机制,银行利差进一步收窄以来,在经济下行、楼市不振等因素下再加此次疫情影响,实体经济运营受限,企业贷款量缩减,人们隔离禁足,线上线下消费支付业务量大幅缩减。对2020年1季度的银行业是进入了寒冬。②信托业。根据有关数据显示,1月共有51家信托公司成立了1288款集合信托产品,成立数量环比减少877款,降幅为40.51%,共募集资金923.68亿元(不包括未公布募集规模的产品),环比减少704.24亿元,降幅为43.26%。结合2月、3月疫情的走势,信托产品的冲击十分巨大。特别是房地产信托,基本上处于停摆的状态。但属于公益信托的慈善信托分类得到了快速发展。③融资租赁业。在疫情影响下,加之国家指令性减免租金政策和方针的导向,所收租金大幅减少或为零,如大型房屋租赁、共享单车、载具租赁等业体因是融资成本、折旧为大头约占60%~70%、再加小头管理成本不减则短期生存压力陡增,电影院线和一些以个体和小规模企业为主的租赁行业,如展会租赁、餐具租赁、电脑租赁等可能面对更加惨淡的境地。短期内融资租赁业影响甚大,长期不应有较大影响。④融资担保业。融资担保业和融资租赁业类似,会承担一定的回款压力。首先因中小企业承受能力差,其次因进出口贸易受到严重影响,则回款压力更大,但是这一现状短期内无法缓解,只能等疫情减弱,进出口贸易恢复才能够得到缓解。⑤证券。股市这两个月可以说一直在坐过山车,无论是中国股市、亚洲股市和欧美股市的变化,涨跌幅度均超预期。⑥保险。受本次疫情的影响,居民健康风险意识得到提高,特别是在恐慌情绪的推动下,很大程度上推动健康险的发展。但是,保险多为线下接触式营销方式,线上保险发展相对不成熟,业务发展受限。⑦私募基金。私募基金行业受到的冲击不小。特别是在股市过山车的大背景下,本身就透明度有限的私募基金使广泛的投资者较为恐慌,并且已经出现单只近亿资金量的私募基金出现逾期的情况,形势不容乐观。

2 疫情背景下金融业应对的创新发展方向

(1)国家政策的引导创新。面对疫情冲击全球的严峻形势,在世界各国开启了前所未有的金融“放水”政策闸门背景下,作为最早受疫情冲击的我国也早就启动了应对疫情冲击的系列货币信贷税费租金服务等惠及政策。

2020年2月1日,金融监管五部门联手出台30条各项举措确保金融服务畅通,支持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其中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提供充足流动性;对受疫情冲击较大实体和小微企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予以展期或续贷,并下调贷款利率、增加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等方式予以支撑;央行通过发放专项再贷款,向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提供更优惠的信贷支持;证监会出台再融资相关政策、银保监会的资管新规过渡期,都有助缓解疫情带来的现金流紧张问题,有助于构建更有活力的资本市场。

整体来看各国都在想尽办法稳经济,货币政策也更加宽松。仅以中国市场为例,2月3日以来,央行投放1.2万亿元至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并下调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2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并下调MLF利率10个基点;2月20日发布的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也分别下调10个和5个基点。不断放开证券市场的各项规定,都在于稳定金融市场。

在此次疫情中,能够感受到国家的力量和政府对经济的大力扶持,因此,金融业想要缓解在疫情中受到的冲击,首先,要紧跟国家方向性政策,结合国家经济转型需要,将投放的资金有效地传导给各类经济体,让各类经济体渡难关,复元气,回归正常发展,从而最大限度地惠及整体经济,才是金融体系面临的更具挑战性的课题。

各类金融业体要运用国家政策创新调整运营方式,着眼于长期發展。对疫情防控的一线企业:①融资租赁业应制定差异化的资产管控方案,主动缓收或减降相关租金;通过延长租期、适当下调租赁利率、完善续租安排等多种方式帮助承租人渡过难关;对因疫情影响未能及时还款的客户,给予一定的宽限期或免除罚息、不纳入征信等措施。融资租赁业在一定时期内将承受一定的回款压力。②融资担保业,首先,优化服务。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应发挥增信、分险、赋能作用。其次,如降低融资担保费率,采用担保业务风险分档补偿政策,帮助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

(2)利用大数据,金融客服线上线下融合转型。受疫情影响,之前的线下服务需要转换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方式,如果金融业完全提供线上服务,首先要消除线上服务给客户带来的陌生感、不确定感,如何使线上能够达到线下面对面沟通的熟悉感和舒适感,这是金融业发展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2];其次,要让客户对支付方式放心,要确保用户信息和资金安全并且操作方便快捷;最后,客服服务要让客户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问题解答要准确快速。

此次疫情后人们的消费模式会发生一定的转变,线上消费将成为发展趋势。金融业如果想更快的发展,需要紧跟人们需求的步伐,把线上消费做到客户满意放心。

(3)运用现代科技创新金融业模式。疫情期线上流量爆增,这是“危、机”并存的时代,以通信服务、在线服务、云服务、人工智能、智慧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科技行业在这一轮疫情中将迎来一个展示和大发展的机遇。近年来,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日益提高,特别是“新基建”包含的几大产业的发展有目共睹,以5G、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基建”将带领科技进一步发展。因此,金融行业也要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运用科技武装金融。特别是要武装线上金融,如银行、保险业可以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技术,引入到银行业的授信贷款和保险业的营销、核保、理赔等各个环节中,提高匹配程度,提升服务效率,让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得到满意的体验。科技在带动行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共同推动人类的进步。

3 结论

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2020年的经济发展要“稳”,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框架。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经济确实出现一定程度的受阻,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体格局不会改变。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紧跟国家政策,积极转型发展,充分利用科技的力量,为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秦介垚,王森琪. 将区块链技术引入数字金融领域的策略浅析[J]. 信息记录材料,2019,20(1):85-86.

[2]王茜云.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分析[J].市场周刊,2019(2):125-126.

作者:徐天

金融业影响应对论文 篇2:

“营改增”对金融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内容提要〕 从2016年5月1日开始,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税制改革,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所有服务业也正式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本文以HS银行为例,讨论“营改增”对金融企业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营改增 金融业 影响

在我国流转税税制中,一直有两个税种并存,即增值税和营业税,分别应用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中,并在税收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两税并存产生了很大的税负失衡和重复征税的问题,而且造成增值税抵扣链条的不完整。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行业之间的业务交叉越来越多,要求合并税种,减少重复征税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我国在2012年初步提出增值税取代营业税,并在部分地区和行业中试点实施。此后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16年3月5日,“营改增”战略的实施被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同时承诺所有行业的税负只减不增。于2016年5月1日,“营改增”试点全面实施,将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纳入其营改增范围。

一、“营改增”对金融业影响的一般分析

(一)对税负的影响

在实施“营改增”前,营业税所实行的为5%的价内税。金融企业“营改增”后,按6%的税率征收增值税,购进的设备和货物产生的增值税额不再计入企业成本,可以作为进项税额抵扣,使企业的成本降低。但营业税属于价内税,其数额会影响利润表,而增值税属于价外税,不计入利润表,税负的增减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对于小规模纳税人来说,税率由5%下降到3%,税负有所降低。对于一般纳税人来说,税率是由5%上升到6%。就金融业来说,货物和固定资产购入普遍不多,在其他进项税额不能抵消税率上升的影响时,税负会有所上升。

(二)对盈利的影响

1.对营业收入的影响。由于增值税是一种价外税,而营业税为价内税,这就要把营业收入利息中扣除增值税。而增值税下的收入就等于营业税下的收入/(1+增值税税率)。这样,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金融业的账面收入就会有所下降。

2.对营业成本的影响。在增值税取代营业税后,增值税计算为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这就使企业出现可以抵扣的税额,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购进的货物和服务有一部分税额是可以抵扣的。这种情况下就会使企业的成本有所减少,但由于企业目前可抵扣的限制因素较多,因此成本下降幅度较小。在利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税负成本会有所下降,但小于收入的下降幅度,故利润会有所下降。由此可知,实施“营改增”战略短期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则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并可以合理的避免不必要的税费征收,减少重复征税。

(三)对发票管理的影响

“营改增”之前缴纳营业税,企业领用的是地税机关监制的普通发票,在管理和使用上的规定没有增值税专用发票严格。“营改增”后一般纳税人企业使用的是由国税机关监制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不仅加大了企业账务处理的难度,而且需对企业的票据管理更加严格。税改后,企业需要使用全新的核算方法来处理企业账务。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账务处理方面的难度大幅度增加,以及在缴纳税收上增值税的纳税环节以及在发票的获取、使用、开具都较营业税更规范、严谨。

二、“营改增”对金融业影响的案例分析——以HS银行为例

(一)“营改增”对HS银行税负的影响

在2016年HS银行的财务报表中可知,贷款服务利息收入为24160146千元,直接收费金融服务收入为1871997千元,金融商品转让后的净收入为362228千元,由此可得价税分离后不含税收入和销项税额(见表1)。

在2016年的财务数据中可知:利息支出为2001888千元,手续费及佣金支出(不含税)为95016千元,行政支出(不含税)为1250879千元,经营性不动产租赁支出(不含税)为212450千元,购买的固定资产(除房地产外)不含税为56900千元。由此得出,2016年进项税额=(2001888+95016+1250879)×6%+212450×11%+56900×17%=231425(千元)。因此,2016年应缴纳的增值税额为:1494021-231425=1262596(千元)。同理,可以计算得出HS银行2014年和2015年的增值税分别为779051千元和961985千元。

由表2可以看出,2014年增值税比营业税多76162千元,税负差额为0.75%;2015年增值税比营业税多付82849千元,税负差额为0.65%;2016年增值税比营业税多付11409千元,税负差额为0.15%。由此可以看出,银行缴纳的增值税要比缴纳营业税数额高,银行并没有因为“营改增”的变动而减少税负,反而税负有所上升。但在三年的涨幅比度中可以看出,占比在逐年减少,由0.75%到0.15%,呈现下降的趋势。

(二)“营改增”对HS银行盈利的影响

由于营业收入和成本有很多方面的变化,从而导致在营业税和增值税模式下的数值有所改变,从而导致利润的变化。在增值税模式下,收入=营业税收入/(1+增值税税率),HS银行属于一般纳税人,所以税率为6%。其中,营业费用假设去掉了进项费用后并实施了价税分离,同时可以按6%来抵扣。由此可以推算出2014-2016年的利润变化情况,实数推测(见表3)。

由表3可知,在应税服务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增值税取代营业税后,2014年的营业收入由101.72亿元降到95.96亿元,营业费用由33.86亿元降到31.94亿元,税前利润由63,98亿元降到62.06亿元,净利润下降了2.6%;2015年的营业收入由127.48亿元降到120.26亿元,营业费用由42.16亿元降到39.77亿元,税前利润由74.10亿元降到72.27亿元,净利润下降了1.45%;2016年的营业收入由169.77亿元下降到160.16亿元,营业费用由54.35亿元下降到41.19亿元,净利润下降了0.62%。由近三年的数据可知,“營改增”后银行的营业收入比实际降低,营业费用会下降,净利润也会较之前下滑。

三、金融业应对“营改增”的策略

(一)强化专用发票管理

金融企业在利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时候,应加强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合理合法的领用、申报、开具和抵扣。增值税发票的实施关乎着金融企业的切身利益。银行在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时候要严格审查开具的发票,充分了解开具发票的时间规定。同时,要熟悉发票抵扣的税法规定,及时取得专用发票,按规定时限申报抵扣。

(二)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项培训

“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如果公司的财务人员对新的税制缺乏了解,对新税制的核算方法不明确,将会影响公司的纳税。因此,金融企业应当帮助员工尽快掌握营改增税制流程以及核算方法,避免在财务核算中出现差错,避免公司在纳税方面走弯路。培训时不仅要对员工的税制改革基本常识进行培训,还要对工作人员的票据管理、工作方式等进行培训,使财务人员重视财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并尽快适应新税制的要求。尽快让会计核算人员从以往的营业税核算经验模式下脱离出来,尽早适应“营改增”的核算流程。

(三)加强成本控制力度,降低人工成本

在进项税额抵扣中,业务及管理费所占的比例重大,而业务管理费中员工费用所占比例最高,并且不能取得专用发票以及进行抵扣。因此,在人工成本方面,银行可以选择把非核心业务外包,如客服中心、销售中心等可以选择劳务派遣的用工方式,这种方式可以保持增值税链条完整的同时降低人工成本。通过降低高额的人工成本从而调整了银行的营业成本的比例来提高银行的净利润。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责任编辑:张永辉

作者:张媛

金融业影响应对论文 篇3:

金融业扩大开放对安徽的影响及应对举措

摘要:近期,国家宣布扩大金融开放系列政策,金融业开放步伐有望加速。本文梳理了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乃至安徽的发展情况以及主要制约,重点分析了金融业扩大开放对安徽省的利弊影响,并据此提出了加强精准招商、完善营商环境、补齐监管短板、创新利用外部金融资源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开放实体经济影响应对举措

4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将大幅放宽包括金融业在内的市场准入。次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11条具体措施和时间表。随后,系列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相继出台。一直以来,安徽省金融业开放的广度及深度均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此次金融业扩大开放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应化被动为主动,积极改善金融业营商环境,用好内外部金融资源,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金融业扩大开放的提出背景

(一)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发展情况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准入门槛不断降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地域限制逐步放开。但总体看,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与实现自身发展需要、社会预期相比仍存在差距。目前,外资银行资产仅占全国银行类机构总资产的13%全国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及保监会;OECD国家数据来源:《中国金融开放的下半场》。,不仅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10%以上的水平,且与我国加入WTO时的2%相比也在降低。保险业外资资产占比也在2005年达到89%的峰值后逐步降到2017年的58%,远低于OECD国家20%—30%的平均水平。

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的市场份额不断降低,一方面与金融危机后,宏观环境和企业自身战略调整等有关,但同时也反映出我国金融业营商环境欠佳。我国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在银行、证券、保险各行业对外资均有持股比例限制的国家,对业务范围和牌照发放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外资金融机构在国内发展面临较多政策壁垒。调研了解到,基金外包业务在海外市场是银行的传统业务,但国内却尚未有外资银行成功备案。保监会明确发文要求选择国有或股份制商业银行存放资本保证金或托管注册资本。又如,海关缴税、公积金及社保电子缴费等政务平台系统缺少对外资银行接口,在中资银行广泛应用的自动扣款、电子缴费等服务,外资银行却难以开展。一些地区海关不接受外资银行开立的保函,一些地区海关要求确认保函格式并同意备案后方允许开展业务。其他行政相关业务如财政存款、公积金归集、行政性收费等,虽没有监管或者地方政府明确的限制性文件,但实务中多数由指定中资银行办理。种种“玻璃门”、“隐形门”严重阻碍了外资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

(二)金融业扩大开放政策持续推出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不断健全和金融监管能力的逐步增强,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条件渐趋成熟。2017年1月1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7〕5号),要求“服务业重点放宽银行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期货公司、保险机构、保险中介机构外资准入限制”。之后,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扩大金融开放提出了更为清晰明确的要求。为落实以上部署,去年以来,多项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政策持续推出,包括进一步放开境外机构开展金融服务的限制(包括支付、信用评级等),简化部分业务行政许可流程,明确外资机构入股境内机构政策,以及境外机构投资者参与我国银行间市场业务流程等。近期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宣布加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后,系列政策按照“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的思路加快推出。4月27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相关事项的通知》和《关于放宽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營范围的通知》;4月28日,证监会公布《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允许外资持股比例最高可达51%,获得外资机构积极响应,金融业开放的力度和速度均超预期。

二、金融业扩大开放对安徽的影响

安徽金融开放程度总体较低,截至2017年底,外资银行资产规模占全省银行类机构的026%安徽省数据来源:《安徽省金融统计月报201712》、安徽省银监局、证监局及保监局网站。,外资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占全部财险公司的079%,外资寿险公司保费收入占全部寿险公司的20%,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来看,金融业扩大开放对安徽而言利大于弊。

(一)有助于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

近年来,安徽省中资金融机构规模、数量扩张迅速,已形成足够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庞大的客户基础。截至目前,全省各类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达8455个。相比而言,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缓慢,在华23家外资法人银行中仅有4家在安徽设立分支机构,13家合资证券公司中仅1家在安徽设有分支机构,56家外资保险公司仅8家设有分支机构。扩大金融业开放政策推出后,外资金融机构在华业务扩张意愿有望提振,这将有助于安徽招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构建多元化金融供给体系,增强金融业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二)有助于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当前安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需,鼓励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但省内金融机构在消费信贷、小微贷款、风险投资等领域发展相对缓慢,真正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产品种类较少。而外资金融机构在治理结构、信贷管理、风险定价等方面的优势可对中资机构起到良好示范作用,促进本土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有助于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规划深入实施,安徽与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对金融支持体系的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更高要求。外资金融机构遍及全球的分支机构网络和先进的投融资经验,可为省内企业提供快捷高效结算渠道,有效协助企业海外投资、并购,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往来。此外,外资银行与跨国公司具有密切持久的业务联系,可搭建信息平台,协助省内企业与之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推动以资招商,双向开放。

扩大金融开放,不可避免将加剧省内金融竞争,分流现有客户资源,对部分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实力偏弱的中小银行形成冲击,也将增加金融监管难度。但归根结底,短期内面对的一些挑战和压力,缘于金融市场的深度广度不够,金融供给效率不足,更加需要通过开放引入竞争,增强金融业配置资源的效率。

三、政策建议

安徽应以此次金融扩大开放为契机,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外资银行引进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扩大金融开放,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一)加强外资金融精准招商

积极对接一行两会及相关部委金融业对外开放政策举措,放宽境外金融机构准入限制。将现代金融招商纳入各地精准招商计划,打造金融定向招商专业团队,举办高规格外资金融论坛、推介会,搭建外资金融招商项目服务“绿色通道”。继续大力引进外资银行、保险机构的同时,鼓励外资金融租赁、资产管理、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非银行金融机构来安徽发展,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在安徽设立功能总部、后台服务与服务外包机构。将招商与引智紧密结合,研究设立海外金融人才联络站,有针对性地引智聚才。

(二)营造内外无差的营商环境

全面调研外资金融机构在安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畅通外资金融机构信息交流渠道,搭建银政企对接平台,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参与全省“三重一创”、“一带一路”建设等重大规划。增加政策透明度,提升行政审批效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打造适应外资金融机构发展的制度环境,推进金融市场法制化。

(三)补齐金融监管短板

适应新时期金融业发展需求,创新金融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率。针对中资金融机构与外金融机构业务特点、发展需要和风险控制的实际,在合规前提下探索部分领域实行差异化监管,避免“一刀切”。在擴大开放的同时重视防范金融风险,加强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产品风险预警和防范,使金融监管能力与金融开放程度相匹配。

(四)创新利用外部金融资源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原则,统筹用好省内外、境内外金融资源。鼓励省内外金融机构加强合作,支持暂未进驻安徽的外资银行通过银团贷款等途径为省内重大工程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鼓励省内企业海外发债、投资、并购过程中,与经验丰富的国际大型银行、国际评级机构加强合作。探索引入外资金融机构参与省级股权投资基金建设,支持外资金融机构通过设立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的方式,参与上市培育、并购。

参考文献:

[1]《径山报告》课题组中国金融开放的下半场[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2]孙立行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与战略取向[J].世界经济研究,2008(08)

[3]周茂华金融监管能力应与开放程度相匹配[N].经济日报,2018—04—23

(窦瑾,安徽省经济研究院。)

作者:窦瑾

上一篇:经济法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计算机本科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