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发展研究论文

2022-04-17

摘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经济法的立法与实施工作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要时刻与时俱进,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经济立法,使经济法成为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要法律保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经济法发展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经济法发展研究论文 篇1:

基于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关联的经济法使命刍议

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经济自由与之相适应,而经济自由发展到极限时必然呼唤国家干预,调和经济自由和国家干预关联的经济法是经济自由赖以实现的主要法律,也是政府实现国家干预和调控的方式和手段。在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的对立中完成本身的历史使命与现实使命,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与时俱进,实现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平衡和统一,是经济法使命研究的关键。

关 键 词:经济自由;国家干预;经济法使命

收稿日期:2015-04-20

作者简介:徐丽(1965—),女,吉林延吉人,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经济管理系副教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学理论与应用。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绿色物流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2B208;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于低碳经济的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物流发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4第219号。

一直以来,经济自由与国家干预作为一对矛盾体互相关联、辩证统一。如何把握经济自由的尺度,恰当地实施国家干预和调节,是经济法的历史使命,也是经济法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经济自由和国家干预的关联

(一)经济自由的内涵

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关于“理性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的论断为经济自由提供了重要而直接的理论基础,他认为在一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拥有利己心的“理性经济人”;而“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最优,进而实现国富民强。然而,经济自由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绝对的、无限制的自由。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当经济自由逐利的特点暴露出盲目性时,“看不见的手”主导下的经济自由会使少数人产生危害社会公共安全和公共秩序的可能。此时,国家需要进行必要的限制和调整,以保证发展生产和服务贸易外部环境的合理有序,同时通过必要的法律形式固定经济自由的限度和范围,并且向社会提供那些私人所不能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1]

(二)国家干预的必然

经济自由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市场主体受“利己心”的驱使,往往会陷入恶性竞争,导致市场不再安全,竞争不再自由,造成市场经济自身无法解决的“市场失灵”问题。[2]此时,国家干预就成为了经济自由的内在需要和合理出口,其合理性在于国家能够解决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市场失灵问题。如同布坎南所宣扬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适当的政府活动更能使竞争充分而有效率,而这些活动的法律形式就是经济法。

二、经济法的应运而生

18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经济运行几乎完全凭借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其中价格机制的调节则影响着经济运行的始末,市场在自由竞争的观点主导下蓬勃发展。然而,绝对的自由竞争,只是市场经济的一种理想化模式,非完全自由竞争逐渐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常规态势。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广泛开展,市场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渐渐暴露出来,尤其是在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全球经济大危机中,市场失灵给全世界的社会化大生产带来了重创,价格主导、自由竞争等相继失去了调节作用,市场也无法克服和弥补自身的弱点。此时,“外力”介入市场,拯救日渐萎靡的主要经济体,维持经济运行就成为了必然需求。“需求”决定“供给”,国家以其特有的优势当仁不让地成为介入干预市场失灵的供给主体。然而,如同市场失灵一样,当国家充分介入经济生活调整经济秩序、决定资源分配后,政府同样会出现失灵。政府本身的有限性使其在对市场进行过分干预和指导时,必然导致市场自由和竞争的弱化,加之政府本身不追逐经济利益,当面临公共政策失效时,对市场问题处理不恰当会带来后续诸多严重问题。为此,需在法律的框架内约束政府行为,以维护社会整体利益并促进和实现市场的经济自由。

一切法律都是基于某种利益而生,依靠维系社会上某种利益而存在的。[3]经济法就是维护社会利益的法的部门。经济法的产生源于市场长期无序竞争导致市场普遍失去活力。伴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崛起,市场不正当竞争现象愈演愈烈,在传统的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调整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出现困境并失去优势时,经济法以其特有的功能担负起调整其他法律难以克服的“市场失灵”的历史使命,同时经济法通过维护和实现社会利益最大化的价值选择,最大限度地担负起抵减和弥补因政府干预过大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率下降等“政府失灵”的历史使命。因而,经济法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经济法是国家根据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进行系统、全面、综合调整的一个法律部门。经济法更多地强调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并以此为基本价值目标,通过对公权和私权的平衡协调,促进社会整体效益的提升。[4]这与民法和行政法的价值取向有着非常明确的差异。国家通过经济法的实施来调节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分配,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不正当的市场竞争,使市场经济秩序回归自由、公平、合理与安全。

三、经济法的历史使命

(一)保障经济权利的相对自由

市场活动的基本原则是,以财产权为核心,以维护经济自由为目的,排除国家权力的越界侵犯,体现经济自由的内涵。以财产权为代表的私权在得到尊重和保护的同时,不应无限扩大和推崇。当私权损害或可能损害其他人的权利和公共利益,甚至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时,国家就应当对这些行为进行适度的干预和规范,让私权在法律秩序下实现相对的经济自由。经济权利的相对自由不仅彰显了国家在法治社会里的价值目标,也是经济法调整和干预市场秩序的重要平衡点。

(二)促进市场竞争秩序的相对公平

自由平等的市场竞争决定了市场经济的效率和发展水平,而经济法的终极价值目标之一就是要确保司法环境的平等公正和市场竞争秩序的自由公平。

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来源于自由竞争能否发挥主要作用,经济法的存在和发展正是为了保障这一基本需求而设置了均衡的调整规则,以确保市场竞争者之间公平竞争。通过经济法的约束和调整实现经营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平衡,使个体行为和国家行为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从而促进市场竞争的自由公平。通过市场诚信和符合规则的竞争,维持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约束和制裁,最大限度地保障市场竞争秩序的自由公平。

(三)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利益平衡机制

经济法以社会公共利益为其法益目标,以“社会本位” 为其核心价值,在确保市场自由选择和个体利益得到充分尊重与满足的同时,也应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社会利益的基本平衡。[5]规定国家机关在各个经济领域的权限范围,不得超越公民基本权利是国家干预权行使的底线,是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之间维持平衡的标尺,也是维护公共利益的必要前提。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公民权利和义务之间维持平衡的重要体现,不可为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而侵犯他人权益,公民在行使自己权利的同时不得超越经济法的规定和边界。个人自由、社会正义、民主法治、社会福利及建立利益平衡机制是经济法的重要目标。因此,对部分公民权利和政府职责进行的必要限制和约束是经济法发展的应有之义。

(四)实现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辩证统一

自由和秩序作为自治和他治,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超出一定秩序范围的自由从来都是不存在的,而社会经济发展又不断引出新的自由要求,对旧的秩序时时构成挑战和冲击。[6]经济法作为调和、平衡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矛盾,实现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统一的必要手段,目的是建立起一个相对稳定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维护经济自由和民主,凭借国家干预和经济法的约束来限制个体的无度自由和滥用权利。同时,经济法的设定必须符合一定的经济规律,必须建立在经济性和专业性的基础之上,并通过协调、引导来实现经济自由、经济平等和经济民主的辩证统一,进而为建立经济秩序和促进经济自由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

四、经济法的现实使命

(一)实现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和谐一致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竞争在作用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也会使个人、集体和国家利益之间出现不可避免的利益冲突。这就需要通过经济法来梳理和调整市场经济秩序,形成规范有序的合法关系,实现个人、企业和社会利益的和谐统一,促使社会整体利益向最大化和最优化发展。

(二)促进社会公平与效率的有机协调

在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上经济法不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指导意义。现代市场经济中,只有注重和维护社会公平才能促进社会和谐,也只有注重和保持效率才能不断增强市场活力,一味强调公平,将会使市场逐渐失去活力,同样,一味强调效率,也会使社会矛盾逐渐加剧,社会公平受到挑战。因此,只有在经济法价值取向的引导下,注重社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兼顾公平和效率的有机协调,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的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充分展现,进而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

(三)体现“以人为本”的最终价值目标

经济法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最终价值目标应遵循和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在调整和规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时,经济法发挥着促进社会和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经济法的建立和运行,需要秉持在完善融合经济法追求社会整体利益最优化的同时更加重视和维护人的基本尊严的理念,因为如果失去了珍视人的基本价值这一出发点,经济法也将失去归宿和存在的意义。因此,经济法不能以过度约束和限制人的基本价值来实现社会整体利益,只有当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时,才能体现经济法的人文理念,并通过经济法的运行将其核心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释放出来,让经济法在调整和规范经济秩序过程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信服力。

(四)促进经济秩序与宏观经济管理的协调运行

市场经济秩序的相对稳定性在社会经济条件呈现量变状态时,市场经济秩序也将随之改变,并维持和促进市场经济的有序协调运行。合理有序的经济秩序是检验经济法有效实施、规范和调整市场主体经济利益关系,使市场交易充满活力的集中表现。建立良性的、自由的、公平的现代市场竞争秩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私权权益。同时,积极制定宏观经济管理规则,建立合理的分配秩序,实行有效的货币政策,实施产业支持政策和公正的价格机制,既可以确保经济秩序的健康稳定,为实现良好的社会经济竞争秩序和促进社会收入的平衡创造法律条件,又有利于监督和促进宏观经济管理运行的公平公正。

五、经济法使命适应社会发展的路径

由于市场长期无序竞争出现了其他法律所不能调整维护的法域,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进行调整、协调、干预所形成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社会关系理论而渐构造出了经济法的雏形。[7]经济法所保护的法益和形成的社会影响在经济法克服市场失灵的干预和调节中必然展现出其他法律所不能及的优势。经济法主张均衡干预,即在保障私权的同时追求公共利益,维护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和谐一致,克服市场失灵,使市场达到均衡发展。

(一)以公共效益为标准的经济法均衡干预

市场缺陷和市场失灵是国家干预的依据,但国家干预的经济法手段首先要考虑的应是公共效益,公共效益必须具有合目的性和纯粹的公共利益性,并以此为前提,来限制和约束私权与个人利益,从而实现均衡干预。

(二)连接内外,增进合作经济的协同发展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每一个国家都置身于全球经济的影响之下,离不开全球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在此背景下经济法能否真正体现出适当调整国内外的经济关系,促进双边经济合作关系的功能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经济法应不断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涉及连接内外和加强经济合作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促进企业掌握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经济法要求相关企业重视经营效益,逐步建立一套合理高效的经营机制,使企业在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的同时,一方面兼顾社会公共利益,对高消耗、高污染、投入多、产出少的粗放式企业进行更为严格的约束和限制;另一方面促进企业与时俱进地掌握先进生产技术,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四)统一国内市场,排除地方势力的干扰

经济法应促进“行政性集权”和“经济性分权”,由于行政分权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地方利益集团比起中央政府,显然更存在阻碍市场流通的可能性,因此中央政府的行政性集权有时候显得非常必要。然而,单单“行政性集权”只能解决地方和中央的关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只有真正实现“经济性分权”,把权力还给市场,由市场来配置和调节经济活动,才能真正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体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的经济法,才能在经济自由和国家干预中实现动态平衡;只有选择适合经济发展的路径,坚持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协同发展,才能实现在法律约束下的真正的经济自由;只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经济法本身,才能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与现实使命,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本位”及“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取向和最终价值目标。

【参考文献】

[1]邱本.自由竞争与秩序调控[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10.

[2]王瑞婷.论经济法视野下的经济自由[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01):65.

[3](日)美浓布达吉.法之本质[M].林纪东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93.37.

[4]贾萍.经济法理念及价值范畴分析[J].法学研究,2013,(03):21.

[5]丁梦娇.经济法的地位和历史使命[J].经济研究导刊,2013,(36):295.

[6]史际春.经济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08.121-145.

[7]石聚东.市场经济背景下的经济法发展研究[J].法制博览,2014,(02):245.

(责任编辑:马海龙)

作者:徐丽

经济法发展研究论文 篇2:

经济法与可持续发展原则

摘 要:作为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经济法的立法与实施工作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要时刻与时俱进,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经济立法,使经济法成为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要法律保障。

关键词:经济法;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如何在经济法中贯彻与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从而使经济法更好地发挥其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通过立法的途径,将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本特征与具体内容,融入到相关的法律法规当中。一方面,可持续发展原则的贯彻有了重要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对经济法内容的必要补充。“在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和重大行动中,有关立法和法律的实施占重要位。”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一般认为包括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三者的统一。其中生态环境的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经济的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社会的持续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其实质,就是要求以人类长远的、持续性的存在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本文就从人与生态环境、生态与经济、经济与社会这三个层面对于经经济法如何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进行探讨:

一、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的原则

人类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对生态环境的开发与利用不应该超出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这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的人类发展持续性的体现。可持续性追求人与环境、资源等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经济法在实践中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有必要将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确立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从而将其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真正为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一)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可持续发展观认为,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史中,人类社会的每一段发展历程都是属于这个生态系统的,都是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组成部分。人类作为生活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物种,是与其他生命物种共同拥有整个生态系统的。人类的行为要注意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一定要遵守自然法则,与其他生命物种共同保持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其他物种和其生存的生态环境互惠共存,协调发展。

当然,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的受制于自然法则的,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就是能动性。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构成了世界的两大系统。其中人类社会是由以人类为中心在特定物质基础之上形成的各种的关系所组成的有机系统。自然环境则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为了发展,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环境进行开发与利用。人类的发展与自然的法则要如何统一?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正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是经济法的本质要求

经济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要协调好个人、社会与国家三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一方面鼓励与支持个人发展的同时,为防止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而通过经济立法赋予国家政府一定的公权力,来防范因个人发展的盲目扩张而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成危害。另一方面,国家拥有法律赋予的公权力,个人处于弱势地位,经济立法特别强调对于弱势群体的保护与救济,赋予个人必要的监督权,有效的防止公权力的滥用,制约国家非正常的干预经济行为。综上,经济法要求物力、人力和财力的最优化配置,以此使个人利益、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得以兼顾,从而实现人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

追求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在要求。可持续发展观认为:人类既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可以任意的破坏自然,也不是大自然的奴隶盲目受制于自然。我们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人与生态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法同样要求人与生态环境的整体和谐,经济法通过对人、人类社会和自然生态的调节,以追求社会公平、社会安全、社会稳定为目标,强调个人的发展是要承担一定义务的,而不是完全不受限制的。经济法秩序下个人权利的行使要受到社会利益的限制,由国家法律进行规制。

但经济法中传统的“社会本位”思想也有它的局限性。其所谓的“社会利益”归根到底不过是一种社会化了的个人利益,其所调节的重心主要还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了与时俱进,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经济法中应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理念,即人与生态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本位”观念。同传统的“社会本位”相比,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1)突破了单纯的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注重人类与生态的协调。要求人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自然协调发展以此来保障人类与生态利益的平衡。(2)生态本位的目的不仅是当代人的发展,而是包括后代人在内的永久的、持续的发展,强调当代人有责任与义务,为了确保后代人也享有至少不少于当代人的环境资源,在生态自然允许的限度内合理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二、坚持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就是强调人类的发展与生态自然环境协调发展。因为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物种一起生活在地球上,与周围的任何物质之间都存在联系,都共同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

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赖以存在的生态基础正在消失,人类逐步意识到,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遵守经济规律还要遵循生态规律。以地球的承受能力为前提,必须坚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走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持续发展发展道路。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经济发展要由粗旷型向集约型转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要合理、有度,杜绝野蛮式地开采,能源开发重点逐步由一次性能源向可再生资源转变。提倡节约型社会,提高个人的生态保护意识,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的原则,要求我们应当辩证地对待经济与生态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经济的发展要有一个好的物质基础,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生态环境。不能因为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急功近利的掠夺式开发自然资源,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其次,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致力于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只有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类才能更好的保护生态环境,才能更好的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经济法一般认为是社会本位法,总是以社会的总体利益为本位,着重保护社会整体利益,强调社会与个人利益的均衡,在优先调整社会利益的前提下,兼顾个人利益。经济法站在共同利益的高度来协调着各层次的利益关系,来实现经济的协调持续发展,维护着社会利益。虽然同可持续发展原则认为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社会共同构成了统一社会相比,经济法的社会本位中的“社会”本质略显狭隘。但两者的追求的和谐统一的价值观是相同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要实现人类发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同环境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协调一致、和谐发展,并且这种发展是可持续性的。经济法上同样认为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是最大利益,要从社会整体的利益出发,维护正常的社会经济活动,禁止一切危害社会共同利益的行为,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和谐发展。经济法就是这样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协调和控制国民经济的运行与发展,从而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

通过经济法地制定与实施,我们也可看出经济法是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作为基本理念的,注重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一方面通过立法调整社会经济利益的分配,例如经济发展、产业政策与社会民生保障方面的立法。另一方面通过立法维护生态环境利益,例如人口、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立法。具体在经济法的立法与实施中表现为:环境保护法等部门法应把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出发点;劳动法等社会保障的立法与实施,要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以达到人力资源的持续发展;产业政策法方面,完善对弱小产业特别是生态产业如环保类、养殖类产业的扶持。制定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强调国民经济的整体均衡发展。要注意结构调整的整体性规划与整个社会相协调,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经济与社会效益统一,注重公平与效益

人类的发展总是会同时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是相互联系,互相作用的共同体。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都是统一存在的,要重视两者和谐统一。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一方面我们要在有利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利用好自然生态资源。另一方面要讲究经济效益,尽可能多的发掘社会生产力。要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我们还要处理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冲突矛盾。克服“本位主义”和“短期行为”,坚持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的发展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上。

(一)可待续发展的公平价值观

比较权威的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要实现的社会公平不仅仅是当代人之间的公平,同时也包括对未来后代的公平发展,这一公平也就是代际间的公平。它所追求的公平不是局限于一个区域内的,而是一种能够确保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公平。

首先,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了公平价值观,它认为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应该是一种互相尊重的平等的关系。个人的发展,不能够建立在侵犯他人的利益之上,同时,社会的发展也能够以牺牲个人的合法利益为基础。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社会的发展,都要树立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公平价值观,而且这种公平不仅仅要体现在当代的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之间,这种公平更要体现在我们当代人与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上来。

其次,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开发和谐统一的经济效益观。明确了在可持续发展中两者是相互依托、互相作用的。人类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发展经济是以一定的生态资源作为物质基础的。如果一味发展经济,盲目开发生态资源,对资源造成永久性破坏,那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受阻。经济得不到发展,人类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生态资源的保护也就无从谈起。因此,一个资源管理系统所追求的,应该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并把系统的整体效应放在首位。

(二)平衡公平与效益的关系是经济法的价值所在

公平和效益同样是经济法的重要价值追求。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总是和谐统一的。完全公平的现象往往并不是有效益的行为,而有效益的行为又往往会带来不公平的现象。在经济法研究领域对于经济法的价值目标一直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他们认为经济法最主要的价值目标就是效益。在经济活动中,个人所追求的唯一目标就是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在近代自有资本主义时期,每个人能够通过成本与收益的比较,对于面临的一切机会和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手段进行选择。也就是说除了自身的的经济效益外,不考虑社会利益,为了自身经济效益的实现不顾甚至损害社会利益。

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针对于各项法律进行严格的研究与效益评估,建议只保留那些能带来最大化效益的法律。效益成为法律权利义务分配的惟一标准,经济分析法学似乎无暇顾及传统的公平价值理论。但是如果只是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作为经济立法的价值追求,把样势必会造成急功近利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最终造成经济的衰退以及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所以,经济法注重的效益,并不是简单的指经济效益,而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经济法是国家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控、管理的法律。经济法所追求的效益观也是一种社会效益观。“微观和经济的成果只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之一”。所以,经济法应该确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法律价值观,确立公平与效益并重的价值观。

同时,经济法为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确立公平与效益的价值观时,要特别注意可持续发展观所追求的公平。当代人只不过是作为后代人的资源的管理者,我们有责任为后代提供可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将健全和完善的生态环境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经济法上体现为,在发展的问题上要公平的对待当代人与后代人,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不能剥夺后代人发展的持续性,这也是经济法价值观必须作出的选择。

做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在社会实践中以上述三个原则为指导,改变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提倡科学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从政治、财政、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协同努力,而且其中最有效的还是要依靠相应的经济法律制度来保障其有效实施。作为经济发展的法律保障,经济法的立法与实施工作要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经济法规的制定与实施要时刻与时俱进,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导经济立法,使经济法成为贯彻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要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国21世纪议程[R].第三章.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72,(5).

[3]许少波.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与可持续发展[J].河南社会科学,2000,(2).

[4]陈泉生.21世纪发展研究——可持续发展与法律变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德)舍尔,黄凤祝.阳光经济——生态的现代战略[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6]曹明德.略论从生化经济到生态经济的变革[J].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2004.

[7]李平.经济法的价值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8]曹明德.略论从生化经济到生态经济的变革[J].经济法前沿问题研究,2004.

[9]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

[10]齐建辉.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经济法的基本理念考辨[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1]余庆赋.经济法制的价值目标选择——从计划经济立法的公平观念向市场经济立法的效益观念转变[J].社会科学,1993,(2).

[12]王家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建设问题[J].中共中央举办法律知识讲座纪实,法律出版社,1995.

[13]史际春,邓峰.经济法的价值和基本原则刍议[J].法商研究,1998,(6).

[14]杨紫煊.经济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作者:贺靖轲

经济法发展研究论文 篇3:

关于经济法背后的经济原理研究

摘要: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我国也逐渐建立了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社会利益也得到了不断的调整和分配,在社会中形成了多层次的利益格局。不同的经济主体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过程中,变发生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因此,法律和经济行为成为了协调不同社会主体矛盾之间的重要准则。 在市场经济中只有把法律和经济原理紧密的结合起来,才能使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法律也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所以法律经济学也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经济法;宏观调控;市场

法律经济学更加关注法律能否更好的为经济服务,是否符合经济效率的原则。传统的法律对于公平性关注比较高,对于经济效率的追求则比较忽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纠纷也逐渐的不断的增加,所以对经济原理也就更加的重视。特别是人们在面对各种经济纠纷的时候,都会更多的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问题,所以经济法在现实社会中具有广大的使用空间。

一、经济法和经济学之间的关系

随着世界国家主义的出现和发展,商品资本化的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西方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金融业极大的促进了商品贸易飞速发展。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出现,凯恩斯学派的强调国家采取行政手段介入到经济行为中,调整经济的运行,从而避免发生经济危机。当西方国家的经济发生比较严重的衰退的时候,国家宏观调控开始逐渐受到政府的青睐。

在市场经济中,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都需要法律提供强制性的保障,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特别重视法律的效率和技术,以促进和提高经济交易的效率进而降低交易成本。所以一些和经济学具有密切关系的法律和相关部门就产生了,这就是经济法的由来。经济法不仅关系到市场中的不同经济主体和参与者,它同时也和经济原理、管理者、立法者都具有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经济法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使国家为了调整内部和外部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参与到市场经济关系的表现,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组成部分。市场为了降低不同经济主体的交易费用,优化资源的配置。使市场竞争者在资源的占用方面达到均衡,通过降低交易成本而不断的增加市场财富。要实现这些就需要经济法对于不同经济主体的产权进行明确的界定,使市场的参与者都能够明确的计算和知道自己的投产和产出,并且在市场竞争中和参与的过程中的回报率。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使社会财富具有可靠性。经济法为确定各个经济主体的产权进行了明确的规定,通过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寻找到均衡点,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从而保证了市场的有序正常运行。经济法不干涉和确定经济主体之间是怎样组织生产和销售的,它关注个体经济权利是否得到了保护,在经济交易中是否平等、公平、公正。经济法通过确定产权,使市场中的自发性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作用,每个市场参与者都希望并且努力从市场中获得最好的回报,从而促进的市场和经济的发展。经济法为个体产权的确定提供了依据,和国家在宏观层面上对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是不同的,它关注的是个体的财产权。

一般意义上的市场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可以依靠普通的民法来协调调整,但是国家也逐渐不断的参与到社会经济活动中。国家在市场中不仅出于管理者的地位,同时也是经济竞争者和受益者,例如国家通过对某些行业的垄断性经营和自身拥有的公权力而获得特别是经济优势,同时也会社会提供某些服务和产品。在我国公有制经济中,我国的国有企业就处于市场中的绝对优势地位,它们主要在能源、公共医疗、交通、水电等领域和部门处于垄断地位,但是在企业的产权和管理方面也和其它企业具有共同的特点。对于金融市场等新兴市场,这些市场的发展和壮大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领域,这些也属于经济法律领域中的商法范畴,仍然是经济法的一部分。经济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把国家作为参与市场的行为、宏观调控以及调整通货膨胀等紧密的结合起来,在国家和私有领域统筹兼顾,深刻的体现出经济法的意义和作用。

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层面的内容,它是按照社会经济的规律和法律制度所制定的,所以经济法也具有自己的限度和局限性。对于市场经济来说,由于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自发性,这也是市场的客观性。市场经济中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具有本质性的区别,它对于市场具有完善和修复的功能。自发性是市场的客观优势,在资产配置方面具有高度的效率。市场本身就是为了促进交易,降低交易费用而存在的,它通过市场的竞争将参与主体的资源配置达到均衡,从而创造社会财富。如果政府不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这一点,利用经济法来打断这种自发性,反而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效果。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当准确的找到自己的定位,经济法作为具有宏观调控性质的法律也不能够违反市场发展的一部规律。经济法作为一系列法律的总体,它具有一部法律所具有的统一性和强制力,它是执行也是具有全局性的,所以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认识不够。对于我国来说,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特别是西部和东部经济的巨大差异,它们都具有各种的特点,例如西部具有丰富的能源资源,而东部具有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比较完善的基础实施,而统一性的经济法使不能够紧密的贴合各个地方经济发展实际的。这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经济法的执行和实施,例如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利益不能够得到很好的照顾,从而在一定程度了影响了经济的健康运行,增加了市场运行的成本,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经济法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分析

经济的健康和正常运行需要法律提供保障,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更加的依靠法律的效率性和技术性。在这种背景下,提高交易效率和减低交易成本而且专业化的经济法律产生了,这就是人们所认识的经济法。经济法不仅发生在平等的经济主体之间,同时也发生在管理者、立法者以及社会经济中的各种主体和法人之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经济法具有政策性的特点,成为了国家调控社会经济关系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经济法的发现是国家参与市场经济的重要表现,属于国家宏观调控的范围。随着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迫在眉睫,以及产业结构升级也在不断的进行中,在加上西方经济结构的内在矛盾,我国面临着比较复杂的内外环境。对于经济增长和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经济改革的重点,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和职责也变的更加重要。在加上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贸易的一体化发展,企业发展做强做大也无法阻挡。在这样经济背景下,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发展战略对于我国后期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特别是新兴的科技创新、新型产业和绿色可持续经济的发展需求,它需要国家的强力配合。其中经济法作为国家强制力和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经济法成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

经济法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协调市场中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经济利益,同时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依据。根据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践经验,大部分经济学家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制定者都认为单纯的依靠市场的作用,并不能够很好的很好的促进经济发展。相反,由于市场参与者逐利的盲目性而增大了经济运行的成本和风险,例如西方国家所发生的多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很好的证明了这些,这都影响和削弱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西方经济危机之后,政府都以自己的强制力介入到经济中,制度一系列的经济法律和经济政策,对人们在市场中的相关行为进行约束和协调。国家可以充分的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同时可以利用自己的公共管理功能对人才、市场信息等进行合理的配置,减少市场中信息的不对称性,降低市场不同主体的竞争成本,从而便于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政府从市场经济的管理者转变为市场经济关系的协调者,不仅是市场规律的发展要求,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法的作用就是把国家协调经济的行为,落实到具体的技术上和执行上。

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经济的重要手段,它和国家的行政命令具有严格的不同。经济法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方法,它的前提是对于经济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把握,特别是对于经济走向的判断。政府作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调整和维护市场参与者经济关系的润滑剂,它是法律不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摆设,政府通过经济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根据相关的经济发展研究表明,政府宏观调控的水平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具有重要的关系。例如美国所实现的自由经济政策,同时在经济法上制定了严格的约束准则,使任何违反市场行为而谋求不法利益的个人和团体都受到严格的处罚,使经济法律得到了严格的执行。以及美国政府的高效率运行,特别是美国所制定的一系列正确而优秀的经济政策,使美国出现了一系列的经济危机。对于西方其它比较发达国家的经济法的研究都表面,国家宏观调控在经济的健康发展中处于不可替代的位置。随着政府权力的不断增大,政府应当确保自己的经济行为都是基于法律上的公平、公正而实施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再单纯是利益的获得者,而且还是个体经济利益和个人私有财产的保护者。国家通过自己的权利协调不同的社会资源以生产要素的方式参与市场中,从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三、结束语

经济法作为国家调整市场中不同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重要措施,它对于维护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经济主体的合法利益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的作用,更加离不开市场中所参与的不同主体,他们才是市场经济竞争和发展的主体,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当从私权的角度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财产权,切实的维护好他们的市场主体地位。经济的参与者和主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他们是技术和效率不断提高的重要推手,也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经济法要从法律的角度保护好他们的财产权,维护他们的合法市场地位,从而促进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 洁:浅析经济法背后的经济原理及其限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68-69.

[2]刘光亮:论经济法可诉性及其实现[D].重庆大学,2009.

[3]冯 超:从边沁的功利原理看经济法公平与效率的关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0):113-114.

[4]杨茂喜:马克思经济法及当代价值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

[5]商 晨 张 煜 黎清昂等:运用经济原理,提高项目绩效——浅析经济学原理在项目评价中的作用[J].商,2013,(06):59-59.

[6]袁丽静: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共同经济原理及其衔接[C].//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010:43-47.

[7]王慧妍:小议用经济原理思考和谐社会[J].大众商务(投资版),2009,(04):265-265.

[8]李江涛:阻碍我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三大思维[J].红旗文稿,2010,(18):40-40.

作者:王尧

上一篇:应用型金融工程论文下一篇:金融业影响应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