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论文

2022-04-16

摘要: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比预期中的效果要好,美联储开始逐步将量化宽松政策即将退出的这一苗头释放给市场。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必定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受影响的程度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一举动对全球的影响入手,逐步深入分析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会对中国造成的不利以及有利的影响。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论文 篇1:

商业银行国际化方略

在中国企业加快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之际,大力提升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水平,具有极强的紧迫性。全球金融风暴和欧洲债务危机给欧美日银行业带来了巨大打击,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也面临着千载难逢的战略良机。

经过多年跨境发展的努力,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有了一定的基础。2010年末中国商业银行共在美国、日本和英国等3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59家分行、57家附属机构,就业人数达4.2万人(其中雇用外方员工4.1万人)。

但中国银行业全球网点的密度不够,全球服务能力仍难以满足企业“走出去”的需求。2010年末,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ODI)存量在5亿美元以上的36个国家或地区中设立了机构,相应的直接投资金额占36个国家直接投资存量的87.8%,占中国整个ODI存量的83.8%。但是,中国银行业在这些国家的网点数量非常有限。我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国银行在港澳台和全球32个国家仅设有984个分支机构。相形之下,汇丰控股在全球87个国家和地区设有8000多家分支机构,花旗集团在全球104个国家和地区设有5000多家分支机构。中国商业银行的全球布局既难与国际大型跨国银行集团比肩,也难以满足服务中国企业全球发展的需要。
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本质上就是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银行集团。

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

国际化起步较晚的中国商业银行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国际化水平尚有较大差距。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阶段可以用金融机构地理分布指数(GSI)或海外资产占比两个维度大致划分为跨境发展、国际化和全球化发展三个阶段。

商业银行的跨境发展阶段,GSI在10%以内,或者海外资产占比低于20%,也就是初步步入国际金融市场的阶段。

商业银行的国际化阶段,GSI在10%-50%之间,或海外资产占比在20%-50%之间,处在这个阶段的银行可称之为国际化银行。在国际化阶段,随着商业银行在海外布局的不断深耕,在许多细分市场呈现本土化的特征,同时还逐步构建完善的全球服务体系,全球服务能力也不断提升,为国际本土化阶段。目前瑞士信贷集团、荷兰国际集团、法国农业信贷集团、瑞士联合信贷银行、德意志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等属于这个阶段。

商业银行的全球化阶段,GSI在50%以上,或海外资产占比超过50%,在2010年全球国际水平最高的前50家金融机构中,汇丰控股、法国巴黎银行和花旗集团属于这个阶段。

从2010年金融机构地理分布指数(GSI)来看,中国没有任何一家机构进入前50名。中国商业银行中,只有目前属于29家系统性重要银行的中国银行正从国际化初级阶段向国际本土化阶段发展,在香港和澳门特区具有本土银行的地位。工商银行正在加快从跨境发展阶段向国际化阶段跨越的步伐,其他银行仍处于跨境发展阶段。

跨国银行集团是发达国家核心竞争力之一,在历次危机中(尤其是在此次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西方发达国家都大幅注资本国大型金融机构,力图稳定其在国际金融领域的优势地位。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国际化水平较低,难以满足支持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的要求,更难以支撑中国充分发挥国际金融的稳定作用,难以做中国成为强国的支撑。因此,必须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有力推进我国大型跨国银行集团的建设。

一方面,目前中国大型商业银行仍然大而不强。由于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较小,国内市场利差较大,信贷规模大幅扩张,中国银行业利润大幅上升。有人提出了“银行业暴利论”,但从税前资产回报率(2011年为1.29%)和税前资本回报率(2011年为20.3%)来看,仅仅是初步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大型银行集团正常经营时的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商业银行提升国际化水平面临战略机遇。受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欧美大银行在2008年和2009年税前利润大幅亏损或大幅下降。欧美发达国家大幅注资其金融机构,力图维持其优势地位,但其恢复仍要2年-3年时间,这为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空间。

危机对欧美银行的冲击主要是本土市场,其原因不能归结为国际化,而要归结于过度的金融创新,缺乏恰当的金融监管,许多资产或衍生品建立在房地产泡沫上。汇丰控股正是由于良好的国际化结构,从而降低和化解了全球金融风暴的冲击。汇丰控股的税前利润则从2006年和2007年的220.9亿美元和242亿美元下降至2008年和2009年的93亿美元和71亿美元,但2010年反弹至190亿美元,保持了持续的盈利能力。此次危机不应成为中国商业银行放缓国际化脚步的借口,而应是加快国际化进程的战鼓。

因此,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本质上就是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跨国银行集团。但中国商业银行要走资本节约型发展道路,并要合理预期国际化程度,不能盲目攀比。中国商业银行应不断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提升资产整体盈利水平,逐步缩小与国际领先同业的差距,使ROA、ROE等指标接近或超过同业先进水平。鉴于中国的本土市场规模巨大,中国商业银行GSI指数理想水平可能没有发达国家的银行高,估计在30%-40%左右即进入理想状态。中国商业银行业务增速保持在年均10%-12%较为合理。
立足本土,布局全球

在具体国际化战略上,中国商业银行应坚持立足本土。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经济增长最快速的国家之一,市场规模巨大,中国商业银行应当继续深挖本土市场利润空间,使本土成为国际化经营的稳定后方和利润保障。立足本土也是跨国银行通用的策略。除个别跨国银行集团利用其在殖民地的优势成长起来以外,大多数跨国银行集团在本土市场都位居前列。即使是在殖民地成长起来的跨国银行集团,如汇丰控股在英国本土是位居前列的银行。

中国商业银行立足本土还可充分发展客户关系。本土企业和居民是中国商业银行天然的客户,而“走出去”企业和“走进来”企业也是中国商业银行的重要客户。但是,立足本土并不是仅限于本土,以本土市场为基础,保证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同时以恰当的方式开展国际经营,也会更有助于服务本土市场的企业和居民,包括“走出去”企业和“走进来”企业及其关联公司。而且,立足本土也并不妨碍中国商业银行在境外部分国家或地区成为本土化银行,尽管这需要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

跨国银行的全球布局发展根据各家银行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都遵循了追寻自身母国经济全球化发展步伐、追寻世界经济的热点发展区域的基本规律,通过实现全球化的经营布局,促进自身业务不断发展壮大。

中国商业银行目前的海外布局仍以亚太地区为主,兼顾欧非和美洲,事实上是“一体两翼”布局,也就是重亚太地区的布局,尤其是香港特区,在欧非和美洲布局仅仅是辅助。这种布局与中国银行的国际化水平直接相关。

在跨境发展阶段,中国商业银行要首选国际金融中心和“走出去”客户、双边经贸往来密集地区进行布局。国际金融中心的布局选择相对集中,但由于中国商业银行存量客户的差异,客户“走出去”的密集区域存在一定不同。中国商业银行可以将香港作为全球布局的首选切入点,并以亚太地区为全球布局的重点。

在国际化和全球化阶段要从点状布局向网状布局发展。以香港和新加坡为依托布局亚太地区,以澳大利亚为依托布局大洋洲地区,以哈萨克斯坦为依托布局中亚地区,以阿联酋为依托布局中东地区,以印度为依托布局南亚地区,以欧盟的国际金融中心为依托布局欧洲地区,以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为依托布局独联体国家,按照语系特点战略性布局非洲重要经济体和拉美重要经济体。

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国家,市场成熟规范,国际化程度高,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些区域有一定基础,“走出去”的子公司和“走进来”的母公司较多,加大这些地区的资源投入,可以不断提升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保持与国际主流银行的竞争能力。

新兴市场国家中应重点关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导区域(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东南亚地区)、资源和能源的来源地(中东、中亚、非洲、拉美等)、与中国有着密切经贸关系经济快速增长且规模较大的经济体(金砖五国)。
自设机构与并购整合并举

自设机构和并购整合是跨国银行全球布局的主要途径。中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方式,应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选择自设机构和并购等扩展方式,理性扩张,并加强投资后的整合。

自设机构的方式较传统,是典型的内生式增长方式。优势在于,实现方式简单,扩张成本低。银行对海外机构的控制力最强,双方联系最为紧密。自设机构的主要业务和管理人员均为银行总部的派出人员,其业务流程、风险控制、财务资源分配等方式基本克隆银行现有流程,文化整合和机构整合的难度较低。在自设过程中,中国商业银行仅需付出开办成本和费用,前期资源投入较少。在自设机构的形式选择上较为灵活,可以采取子行、分行、代表处等多种方式。

劣势在于,本地化进程和全球网络扩展缓慢。自设机构由于自身经验和能力的缺乏,对东道国银行监管法律及政策的把握能力有限,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来满足当地银行监管机构对新银行的各方面要求。自设机构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实现人员本地化。通过自设机构完成全球网络覆盖,其需要的时间更为漫长,客户基础和业务增长速度更为缓慢,难以满足银行全球发展的时间和质量要求。

并购整合则更多为跨国银行采用,是典型的跨越式增长和外生式增长。其优势在于扩张快速。并购整合则可利用目标银行的经营基础,对当地经营和监管环境有一定的认知,快速实现客户和市场本地化,快速实现人员和管理的本地化,可以实现短时间内快速地本地化扩张。

其劣势在于风险和成本较高。在并购整合过程中,从并购目标的选择、尽职调查、风险评估、商业谈判和内外部审批环节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当目标银行为问题银行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资金来解决历史问题,并存在并购黑洞的风险。在并购时,通常并购目标将产生一定溢价,使并购面对较高的前期资金投入。并购的机构整合和文化融合需要相当时间,尤其是在需要改变被并购银行的名称、品牌和需要裁员的情况下,有可能因失败的整合使并购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自设机构和并购整合两种方式优劣势互补,不存在绝对优劣,但因银行自身能力、特点和条件的不同,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全球布局的不同阶段。在中国银行的海外发展中,更多地应用了自设机构,同时也进行了一定的并购整合,而工商银行更多地利用了并购整合方式,同时也加入了自设机构,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并购整合是跨国经营业务快速扩张的有效方法,但并购整合双方的互补性和协同效应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在经济下降周期中可以购买到十分便宜的银行,但会面临经济持续恶化的风险和可能存在的黑洞,并购整合也面临问题。因此,在考虑海外并购整合时,应关注三大因素:一是管理能力,即能否有效控制并购目标;二是互补效应,即能否做到一加一大于二,充分考虑并购目标与行为是否与自身的发展战略相契合;三是并购整合时机,即价格与风险是否达到合理匹配的水平。

要从战略层面看待并购整合,在中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必然将不断尝试以并购整合方式推进海外机构网络建设。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化,在初期以自设机构为主,一在于了解当地金融市场,熟悉当地情况,二在于培训国际化人才。随着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并购整合方案就必然成为选择。但无论何种方案,都是要建立业务风险可控的全球经营体系。因此,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中国商业银行必然根据自身实力、业务特长、可行性等因素选择合理的并购区域和合适的并购目标,以合理的价格收购海外机构所在地的本土银行,利用其当地资源优势,以拓展本土零售业务和中小企业公司业务作为切入点,探索海外公司业务的本土化发展道路,最终通过并购为主的方式迅速实现全球布局网络。

作者为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总部(公司业务)总经理。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工作机构意见

作者:林景臻

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论文 篇2:

美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及政策应对

摘 要: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比预期中的效果要好,美联储开始逐步将量化宽松政策即将退出的这一苗头释放给市场。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必定会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而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受影响的程度是不容忽视的。本文通过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这一举动对全球的影响入手,逐步深入分析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会对中国造成的不利以及有利的影响。最后,还会针对这些影响为中国在推出应对政策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人民币汇率

一、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背景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给美国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沉重打击,阻止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至更多其他领域,美联储从2009年开始,一共启动了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而随着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比预期中的效果要好,美国失业率的下降速度也有所加快,通货膨胀程度在短期处在一个让人较满意的水平,美联储开始逐步将量化宽松政策即将退出的这一苗头释放给市场。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节奏和路径将会对市场预期和资产价格的波动带来很大的影响,对全球经济造成一定的冲击,特别是对新兴经济体。

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重要代表,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势必对中国造成不容小视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对中国来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本文旨在对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对中国带来的影响作出分析,并根据这些具体的影响以及中国的发展情况,针对中国提出的应对政策给出自己的建议。

二、美国量化宽松政策回顾——四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

从2007年8月开始,美联储先后十次进行大规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由5.25%一路下调到0-0.25%。由于常规货币政策手段已经无法阻止经济下滑,为避免通货紧缩、失业率步步攀升,在次贷危机的金融风暴雪上加霜的情况下,非常规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成为美国刺激经济的必要手段之一。首先,美联储向信贷市场注入了流动性,以防止国内外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短缺,并且稳定金融市场。同时,美联储通过超低的利率改善国际贸易状况,增加出口贸易,刺激GDP快速增长,促进就业,从而使经济复苏。其次,美联储直接干预市场,解救陷入困境的企业,充当其中介,向金融市场释放流动性。再次,美联储通过公开市场购买长期国债,目的是引导市场降低长期利率。最终实现经济复苏,再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四轮的量化宽松政策下来,美国的经济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美国的失业率下降的速度有所加快,通货膨胀水平也在一个短期内让人放心的水平,美联储开始逐渐将量化宽松政策即将退出的势头显露出来让市场察觉。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在2014年10月29日宣布停止执行资产购买计划,但是仍然会将所持到期证券本金进行再投资。这一消息的宣布说明美国货币的政策正在一步步迈向正常化。

三、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施对新兴市场的影响

(一)加剧新兴国家通货膨胀压力。由于全球金融一体化,量化宽松国家向其他国家的流动性是有溢出效应的,其中的负面溢出效应会让新兴国家被迫面临日渐“宽松”的市场环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二)催生新兴市场国家资产泡沫形成。量化宽松政策创造的货币会通过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式流至别国。热钱流入本身货币无法自由兑换,同时经济发展迅猛、已存在通货膨胀压力的新兴市场国家,必将导致通货膨胀升温,资产价格上涨,使这些国家的房地产和股市形成泡沫,一旦热钱撤离将使泡沫破灭,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造成损害。

(三)促使新兴国家货币升值。以我国为例,美联储大量增加美元供应,那就相当于加速了美元对人民币的贬值,也就是说人民币在快速对美元升值,这将大大削减我国的出口竞争力。

(四)降低新兴市场国家债券收益率。美元在全球的供应量上升使美元呈现贬值趋势,那么主权基金债权人所持有的美国国债将缩水,也就意味着美国的负债水平明显下降。

四、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一)人民币面临长期贬值压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美元的短期走势:一是流动性紧缩,这会导致美元贬值。众所周知,定量宽松政策的效用是最明显和最直接的。因此,退出量化宽松势必使美元升值。第二是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会使美国通胀预期降低,这可能导致美元走强。三是由于全球风险厌恶情绪的上升,美元已成为经济安全的避风港,这将进一步推高美元的汇率。四是美国美国的经济复苏势头强劲,美国经济增长率,导致美元走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中短期内美元将呈走强趋势。而又因为几轮的量化宽松政策规模的巨大,退出的过程将会比较漫长,导致人民币将在长期内面临着贬值的压力。人民币贬值,很可能会使我国的资产泡沫随之破灭。

(二)汇率贬值拉动出口。美国经济复苏带动了美国居民消费和制造业的回暖,这就意味着包括初级消费品和资源品在内的来自美国的整体需求将上升,促进我国出口事业的发展。另外,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美元升值,缓解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使我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更为明显,进一步拉动我国的外贸出口事业。

(三)降低我国进口成本及通货膨胀压力。一旦美联储的量化宽松政策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退出市场,美元指数从弱到强,呈现出上升趋势,从而导致全球大宗商品必须面对新一轮的金融风险下行。自美联储在六月发布2013至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一直受到冲击,继续下行。而随着量化宽松政策退出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商品市场也有可能进一步深化熊市。以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进口成本将推动中国进口的增长,缓解未来经济的压力。

(四)未来我国或面临通货紧缩风险。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走强,缓解我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但同时也可能会导致通货紧缩的出现。这是由于量化宽松政策实施期间,有一部分游资流入到我国的房地产以及金融市场,推动了我国资产价格的上涨,美元升值使这一部分资金回流至美国,短期内可能会增加我国国内资产价格下降的压力。资产价格下降会通过价格传导去到影响我国消费品的价格,使消费价格指数下降,这很有可能导致通货紧缩的出现。

(五)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难度增大。长久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获取国际资金、管理经验和技术以及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这两年来流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了。这是由于美联储开始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以后,首先,通过变更流动性预期对外商直接投资等一系列长期资本流向产生影响;其次,相当于确认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随着“再工业化战略”的深化,长期资本从全球各地流到美国这些发达经济体的量将在未来大幅增加,这导致新兴经济体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速将放缓,中国的引资难度也会随之加大。

五、中国的政策应对建议

(一)放宽外商直接投资准入限制,提升我国对外商投资的长期吸引力。按照“宽进严出”的要求,进一步放宽外商在一般制造业领域的投资限制。推动外资企业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推进外商投资在我国区域间梯度转移的实现。支持上海自贸区在涉外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建设,并且将有益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的自由贸易区,努力做到引资优势从低成本、高税收优惠向持续扩大的国内需求、完备的产业配套、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及健全的法律制度等长期优势转化。

(二)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的机制,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由于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未来人民币的汇率改革应适度增加其汇率弹性、扩大汇率的波幅,但是同时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这不仅有利于促进我国的出口事业,而且还降低了资金大幅流出的时候会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冲击。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资金会出现流出倾向,这将导致人民币出现贬值压力。假如过度干预汇率将会造成境内汇率贬值预期大幅度增强的局面,促进资金流出的加快,对经济造成更大程度的冲击。由此可见,一个完善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是多么重要。

(三)增进国际沟通与协调,推进国际货币政策协商机制的建设。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势必会使国际资金流向大逆转,对世界经济,特别是与我国经济关系密切的国家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我国必须加强国际沟通。一方面,可以通过双边或多边对话机制,加强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政策交流,保持彼此政策间的协调,促使共赢的国际局面的形成。另一方面,我国还应加强与新兴经济体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应对政策上的协调。

参考文献:

[1]吉列尔莫·奥尔蒂斯.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对新兴市场的挑战[J]. 专家论坛,2013,(17).

[2]杨正位.美国量化宽松退出的影响[J].全球瞭望,2014,(07).

[3]徐静,怡宋慧.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演进、风险及其应对[J].经济论坛,2013,(11).

[4]谢洁玉,周密.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新兴经济体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13,(09).

[5]赵硕刚.美联储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14,(04).

[6]刘天琪.浅议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北方经贸,2014,(03).

作者:王昊杨

全球金融风暴影响论文 篇3:

2009年避免调控误区把握战略机遇

2008年是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发生急剧变化的一年,2009年的变化会更加剧烈。我认为,2009年的宏观调控需要避免四个误区:

一、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判断仍偏于乐观,认为最严重的外部冲击已经基本上过去了

如果基于这样的认识来制定反危机政策,政策的着眼点就只是消化次债危机已经产生的影响,而不是立足于准备应对更大的外部冲击。自2008年三季度以来的经济急速下滑,与对次债危机影响程度的误判及其为反通胀自2007年以来一直持续到2008年8月份的过度紧缩有关,宏观调控当局显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并作出了很大调整。然而,在官方正式文件中仍没有看到有关必须准备应付更大外部冲击的提法,近来反而有许多国内外学者发表了不少有关全球金融风暴已经基本过去了的言论,我很担心这也已成为官方的认识。

全球金融风暴的更大冲击波很可能在2009年上半年就出现,其主要动因是,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在金融市场的泡沫崩溃后也相继进入崩溃。金融市场的崩溃导致美国以负债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失去了金融市场的出口,而在此之前美国居民的房贷、汽车贷款和信用卡消费等,都必须通过金融市场的证券化渠道来实现。美国商务部刚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美国的新屋开工量同比下跌了47%,创24年最大降幅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美国居民消费的大幅度萎缩已经沉重打击了美国的实体企业,而金融市场的崩溃也使美国的实体企业断掉了融资来源。所以,美国企业的大规模倒闭风潮很快就会出现,这反过来又会对美国的金融市场形成二次冲击,使金融市场发生更大规模的崩溃。由于美国居民消费的实物产品40%需要依靠进口,金融市场的更大风暴会使国际资本更加远离美元资产,从而断了美国依靠售出金融商品换取外汇收入来弥补贸易逆差的通道,导致美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大幅度下滑,引起社会动荡。美国次债风暴下一步的走势,就是引发实体经济危机和社会动乱。美国的这场综合型的经济危机将会持续很长时间,至少5年内走不出去,并且会向全球蔓延,甚至会引发一场全球性战争。仅从经济角度看,2009年美国的贸易逆差很可能会萎缩50%甚至更多,相应导致欧洲、日本及主要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也将显著放缓。对中国来说,2009年的出口增长率可能会大幅放缓至负增长10—20%,如果有世界性战争爆发,受海路不通影响下降的幅度会更大,中国的宏观调控如果不从最坏的前景出发作准备,将会陷入极大被动。

二、对物价形势的判断偏于乐观,当通胀再次抬头时,又转回宏观收紧的轨道

全球通胀率自2008年三季度以来开始下行,到11月份美国的通胀率已下跌到1.7%,中国的通胀率也下降到2.4%。其主要原因,显然是由于国际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下跌,而这个趋势又是与7—10月份美元连续4个月走强同步发生的。全球金融资本在这4个月里,既离开了其他货币形态的金融资产,也离开了商品期货,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美元金融资产的再度崩溃,导致金融机构必须调集大量美元进行清算或者是防备发生清算。以往都是美元强美元资产就强,但目前的情况却是美元走强的同时美元资产被抛售。第一个例证是,7—11月间道指两度跌穿8000点;第二个例证是,美国的长期资产正在被抛售。10月份美国的资本净流入虽然高达2800亿美元以上,但长期资本流入仅为15亿美元,而美国的短期国债在进入12月份以后,由于被大量抢购收益率已跌破“0”,这种格局说明停留在美国的国际资本时刻准备外逃。

12月中旬以来,国际石油与黄金期货价格已开始上扬,欧元在7—10月对美元贬值25%后,从11月开始回升,在美联储12月16日进行空前降息行动后,当日对美元暴涨5.1%。由于美元与欧元利差已高达2.25个百分点,将可能出现美元与欧元之间的大规模套息交易,继续推动欧元走强。这些动向都表明,国际资本已开始构筑出离开美元的态势,全球金融市场下一步危机的爆发,将使国际资本不会大规模进入金融资产,而再度向商品期货市场流入将是一个大趋势,从而再度推动全球通胀的回头。中国的输入型通胀也会再度展开,相应导致物价形势的逆转。如果国际商品期货价格的回升是在2009年上半年出现,则迟至四季度中国通胀就会出现逆转,而那时正是中国政府拉动经济的政策开始显效之时,又会出现通胀率和经济增长率同步上升的势头。如果我们对中国通胀的国际因素没有清醒认识,在通胀再度抬头时,就会重新回到货币紧缩的老路上,这将不利于在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的背景下保住中国经济增长。

三、为保出口而让人民币贬值,将导致国际资本大规模外流

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近两万亿美元,其中至少有1万亿美元是国际“热钱”。热钱流入中国是因为美元与人民币之间,不仅有利差而且有汇差。目前流入的热钱已经不是以往意义上的热钱,而是大量原停留在美欧资本市场里的正常投资基金,是美欧金融市场风暴愈演愈烈被赶出来的避险资本。由于不具备以往热钱的通常属性,所以在中国的地产和股市中找不到它们的踪影。

目前,中国仍是国际资本最为看好的国家,这表现在当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国在全球金融风暴打击下都出现了货币贬值与资本流出的时候,中国的外汇储备仍在大规模增长。如果为了出口而让人民币贬值,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又不断调低利率,使国际热钱没有了盈利机会,这些热钱就有可能大规模流出,进而对中国的货币市场、利率、汇率以及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更会丧失中国利用全球金融风暴更多引进与利用国际资本的重大历史机遇。2009年,如果全球经济危机导致中国出口更大幅度降低,降一点汇率也于事无补,而为了稳定出口,提高退税水平可能更好。2009年人民币汇率最好的选择是,小幅升值,利润升值3%。

四、不能把全球金融风暴看成是绝对的坏事,更要看到危机给中国提供的机会

在经济繁荣时看不到任何风险,与在危机来临时看不到任何光明,都不是科学、辩证的思维方式。在次债危机爆发后,特别是在2008年8月以后,我们已经开始认识到了次债危机对中国的巨大负面影响,但无论是在政府、企业界还是学界的文件和讨论中,都很少有涉及如何利用这场危机的论题,说的较多的都是要到华尔街去“抄底”,但又不知何时才是时机,因此也说不上是个机遇。

我在这里所说的机遇,是国家战略层面的大机遇。在发达国家爆发的这场金融风暴,会极大地削弱其经济、政治、军事与外交实力,使美欧等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处理国内矛盾。从国际看,矛盾集中于美欧为争夺货币霸权的纷争。如果没有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老欧洲国家的实力,美国也不会在二战后登上世界第一的宝座。在这场国际格局大变动中,我们不能总是被动地只出应招,更不应被别人捧了几句就飘飘然而顺着别人划出的道走,而是要在国际社会中主动地谋求中国的利益。

中国可以把一般制造产业链向东亚地区扩张,以中国为产业整合平台来整合亚洲经济,从而为确立在21世纪前期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奠定基础。90年代下半期以来,以中国对美欧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和对东亚大部分国家都是贸易逆差的格局,已开始形成中国与东亚地区的水平分工体系。未来一个时期,中国对美欧出口受阻,东亚诸国对中国和美欧的出口也会受阻,如果中国能够通过扩大内需来继续吸纳东亚地区的出口,就会把东亚地区紧紧地吸引到中国身边。同时,通过对东盟各国的装备输出,以及出资推动泛亚铁路、公路、航道与电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可以带动东亚地区的投资、就业与经济增长。对中国自身来说,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也是摆脱当前生产过剩矛盾的重要出路。反过来说,如果中国不主动在这场世界性危机中整合东亚地区的经济与政治关系,由于东亚各国的经济结构都是高度依赖对美欧的出口以及高度依赖进口资源,在这场危机中就会陷入经济与社会动乱。目前泰国的动乱和印、巴冲突中这种不稳定态势已经开始露头,有可能向中国蔓延。而周边地区不稳定,必将拖累中国反危机计划的进行。所以,中国在世界危机深化的过程中向东亚地区迈进,既有长期利益,也有短期利益,是趋利避害的战略选择。

发达国家制造业面临的危机为中国引进先进的制造业技术、装备和人才提供了空前好的机会。仅仅在几年前,通用汽车的市值还高达560亿美元,但到2008年11月,通用与福特两大汽车公司的市值之和还不到100亿美元,美国政府目前的救市资金已经捉襟见肘,救金融机构都救不过来,对实体企业的原则是基本上不救。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有2万亿美元,并且还拥有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的能力,过去是发达国家来向中国借钱,然后再来买中国的生产企业和金融机构,玩了一场向债主子借钱又买下债主子的游戏!自2008年7月美国次债危机再度爆发以来,中国政府新增持的美国国债达到1450亿美元,有人说不买美国国债也没有别的可买,在前一时期也的确出现了中国购买美国企业受阻的情况,但今天的情况已经不同。如果美国政府和议会再阻止中国购买美国企业,中国政府完全可以用手中的美元作筹码,迫使美国同意中国的收购,这也会受到美国企业界的支持。所以,如果能够利用好这个机会,中国的工业化与现代化就会加速发展,在危机过去后,中国的重化工制造业就会登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展望未来若干年,不论世界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经济持续下行的趋势,而中国经济由于已经通过本轮高速增长,孕育出了巨大的过剩生产能力,这个矛盾如果处理得不好,中国经济也会随同世界经济不断下跌,甚至引发社会动荡。而只要能避免宏观调控中的误区,把握住国内、国际环境变化中所产生的有利条件,就能化害为利,成为全球经济危机中的唯一亮点。

作者:王 建

上一篇:税收筹划国际经济论文下一篇:教学改革法律基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