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时代美术教育论文

2022-07-03

摘要:图像时代环境下,图像已不再是单纯地进行文字图解,甚至已经对文字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那么在图像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则也必须要引导学生构建多元审美观,逐渐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及审美智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视觉时代美术教育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视觉时代美术教育论文 篇1:

试论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育

摘 要: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视觉文化时代。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具有大众化、后现代性等特点,在视觉文化冲击下,视觉媒体成为人类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章以初中美术教学为主题,简述了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并就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展开了分析,以期能对初中美术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 新媒体;视觉文化;初中;美术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视觉化、图像化,视觉文化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尤其是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将多媒体视觉表达方式应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教学的束缚。因此,许多教育工作者都就视觉元素、视觉文化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给予了高度关注。那么,从初中美术教学视角来看,视觉文化有何意义呢?笔者在此做出了回答。

一、 新媒体视觉文化给初中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

顾名思义,视觉文化指以图文声像等视觉符号为视觉基础的文化艺术形式。传统的视觉文化以语言文字和印刷媒介为支撑,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比传统的视觉文化更加直观、生动。新媒体时代的视觉文化融合了更多的视觉元素,并且,许多文字化的东西都被转化为图像,这也给传统的语言文化传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今,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形式,从小在多媒体视觉文化影响下长大的青少年,在思想和审美方面也深受视觉文化影响。如与文字相比,初中生更乐于接受多媒体视觉文化。在多媒体时代,多媒体也被广泛应用到教学中来,依托于校园网建设和多媒体教学,许多视觉元素也走进课堂。初中美术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和审美素养是初中美术教学的重要任务。不过,受应试教育模式影响,传统的初中美术教学不仅教学内容单一,而且,教学模式单一,美术教学以美术欣赏、学画和知识灌输为主,学生视觉感受和审美情感根本不受关注,美术教学效果也受到影响。将多媒体教学用到初中美術教学中,借助丰富多样的视觉元素使美术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可以增强美术教学的趣味性和针对性,还可以给学生的视听觉器官带来多重刺激,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媒体时代,许多教师都积极提倡将视觉元素用到美术教学中去,以解决美术课堂教学存在的许多问题。

二、 新媒体视觉文化时代的初中美术教学策略

(一) 根据教学要求,拓展美术教学资源

美术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的重要渠道,在素质教育推动下,初中美术教学也逐渐由单一的课本教学向兴趣教学转变,但是,在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不高。新课改提倡通过教材权力地方化和教学内容改革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响应新课改要求,初中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立足于现有教材,拓展和丰富教学内容,以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多媒体时代,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将一些视觉元素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以视觉元素、视觉文化为媒介,使美术课堂教学与时代发展接轨,进而培养学生的视觉感知和艺术审美能力。如在初中美术(湘版)八年级上册《笔墨千秋》课堂教学中,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见识中国画的特点,了解中国画的表现意境,学会运用国画基本知识分析画作。在初中生的审美素养和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要想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来展示中国画独特的表现形式,讲述中国画的特点,让学生熟悉、了解中国画。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多媒体课件中详细介绍线描、工笔、写意等中国画知识,并介绍一些名家画作,讲述中国画的表现特点和意境。如此这般,将教学内容与视觉元素巧妙结合起来,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预期教学目标。

(二) 创新教学形式,将计算机融入课堂教学

计算机是视觉文化的主要传播媒介,计算机也是学校教育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法。计算机教学具有图文并茂、影像生动等特点,将计算机教学与美术教学融合起来,形成具有视觉文化特色的教学内容,是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美术教学努力的新方向。因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广大教师要与时俱进,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灵活利用计算机来教学,使更多的视觉元素进入到课堂中来。如在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诗情画意》课堂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古典园林借景的方法、造园艺术的意境,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就利用计算机展示北京恭王府、苏州园林或者上海豫园的图片,然后以漏窗造型为引子,引出古典园林空间布局、园景造型这个话题,讲述与古典园林有关的景物对应、衬托等艺术手法。然后,在课堂教学中,再借助图片讲解园林在景物构造上对远借、仰借和俯借等视角的运用,使学生借助图片发现古典园林的诗情画意和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 利用视觉文化进行课堂拓展和延伸

在多媒体时代,美术教学的开放性也进一步增强。以多媒体为抓手,拓展美术教学资源,创新美术教学形式,开展美术教学实践,是多媒体技术的价值和优势所在。学生是美术教学的主体,以人为本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视觉文化习惯,一方面运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营造与新媒体视觉文化发展相一致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美术教学实践,使学生在课外实践中不断提高视觉感知和表达能力。如在《精美的书签》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课外活动,以通过课堂拓展和延伸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让学生参考多媒体视频,利用硬纸、胶水、彩笔等设计、制作一个精美的书签。让学生将自己的设计成果、制作成果带到学校,由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评出最佳设计奖、最具创意奖等,并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素养。

三、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视觉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主流文化。在新媒体影响下,初中美术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借助多媒体技术和视觉元素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氛围,以改善美术教学面貌,提升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发挥和强化美术教学的育人功能,实现美术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姜兆元.视觉文化时代背景下美术教育的新选择[N].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5(04).

[2]胡庚申,唐串.刍议视觉文化背景下美术教育观念的转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3(05).

作者简介:

曾雅静,福建省晋江市,晋江市金山中学。

作者:曾雅静

视觉时代美术教育论文 篇2:

“图像时代”美术教育的视觉能力与审美智性探究

摘 要:图像时代环境下,图像已不再是单纯地进行文字图解,甚至已经对文字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产生一定影响。那么在图像时代下的美术教育则也必须要引导学生构建多元审美观,逐渐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及审美智性。

关键词:图像时代;美术教育;视觉能力;审美智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进入到图像时代,在视觉艺术引导之下,美术教育是基于视觉形象感知、理解及创造基础上的一种美育活动。视觉能力是美术教育视觉艺术的本质特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则必须要最大化地保护视觉艺术的严肃性及文化品质。基于此,美术教育可以通过视觉能力及审美智性训练,从而显著提升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力,提高学生视觉秩序建构能力,以免在图像时代下丧失学生的视觉艺术精神文化高度。

一、美术教育的视觉能力

视觉能力可以简单地看成是人们关于视觉信息的理解、创作以及交流的能力,在21世纪,“视觉能力”和“信息素养”“媒介素养”共同成为人类的必备素养。视觉能力主要包括视觉解读能力、视觉思维能力、视觉表达能力以及批评性思维能力。在图像时代环境下,能够实现试听资源的进一步丰富,但是在其图像文化传播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因素。在青少年审美价值形成的关键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及审美智性则成为研究重点。在当代美术教育环境下,需要有效解决“看什么”的问题,关于“怎么看”也就是关于批判性的审视,需要关于视觉审美实施理性判断,从而详细分析文化内涵及其价值。例如在当前图像时代下曾有关于“伤害”一类主题艺术,这种艺术形式对于人类各种伤害的真相过于追求,因此呈现出来的效果通常会具有一定恐惧成分。在其艺术追求中一方面对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进行着考验;另一方面也有关于某种本质真相心理的思考。曾经有一位台湾行为艺术家,他将自己关闭在黑暗的房间中,时间达到一年之久,之后又将自己一年时间全部放在室外,那么关于他这一行为目的,则重点集中在关于人类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上。

在视觉能力培养过程中,必然要加强关于经典美术作品的鉴赏,要强化形式审美法则训练,更进一步讲则是需要强化关于视觉文化的深层次思考,以能够对人文精神有多元价值的思考。那么应该如何为审美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需要尊重差异性。艺术和科学最明显的差异也就是求异,简而言之也就是说艺术追求的是多样化及多元性,而科学则是统一性。在艺术发展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各种前卫艺术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艺术我们不应该直接对其好坏进行判定,应该结合实际时代发展需求,以一个宽容心态看待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发展。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有些教师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艺术主张全部传递给学生,对学生的个体感受有所忽视,这对于学生自我思考能力及创造力的培养存在一定影响。其次还需要增强艺术感受力,艺术感受力不但会受到外部刺激的影响,也直接受到个人内心感情丰富程度的影响。还需要强化感觉器官敏锐性判断,以能够强化学生的个人情感强度及层次训练,提升学生关于生活的感知能力。艺术之间密切相连,因此在艺术了解及感受过程中,一定要有效丰富人们的艺术感受能力,培养学生的视觉能力。

二、美术教育的审美智性

艺术形式简而言之也就是人类人性的一种表达形式,受到某种族群意识形态的影响。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及经济多元化发展进程中,不但要促进不同文化的交流互补,同时也必须要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在积极培养人们民族审美情绪环境下,构建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特质,基于市场发展特点及自我主体心灵,构建出视觉艺术的民族特点,认知不同阶段美术艺术的审美价值。

美术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可感性的特点,以美术作品为审美对象、寓理于情、以情动人,常常可以通过“随风潜入夜,润无细无声”的潜移默化来达到教育目的。如傅抱石、关山月的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可以使学生对祖国山河壮丽多姿感到自豪;欣赏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可以启发学生铭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优秀美术作品的榜样作用和美好的艺术形象,能鼓舞人们奋进向上,自觉地接受它的影响和引导。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去感受,去表现各类美的事物,并从中引发感情上的共鸣。教师的热情,正确诱导和帮助,使他们的审美趣味向着健康向上、遵守道德规范的方向发展。正如郭沫若所说:“人类社会根本改造的步骤之一,应当是人的改造,人的根本改造应当从青少年儿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入手。”也就是说,美育是德育的起点,美育是通向德育的桥梁。美育与德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三、图像时代下美术教育的视觉能力与审美智性培养

(一)逐渐向视觉文化转变

在目前美术教育中,有些教育工作者积极提倡实现教育的“范式改变”,简而言之也就是采用新的目的、术语以及科目内容,实现美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改变。这种改变方式也被称为是“视觉文化美术教育”,首次出现是在批评理论、批评教学法以及视觉文化等相关理论中。现代美术教育需要依照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相关事实来教育学生,这些事实一定是在民主、公民权利以及正义等相关概念上,以此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具有批评意识及积极性的学生。以上提出的根本性改变方法,其中艺术被称为是视觉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视觉文化则属于是一个更大的概念。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能够了解到的艺术均能够包括在视觉文化范畴中。学生在美术教育环境下,会关于视觉文化对象做出相应的反应,其中包括有广告、电视节目以及电视游戏,等等。在此环境下的美术教育则可以关于以上视觉图像进行解构,可以为学生提供辨別社会事件及商业案例的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这些事项正好和视觉文化主题密切相关。

(二)注重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知识采用的是单向传播方式,教师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学生在课堂上被迫接受。这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长期对教师具有依赖性,从而影响学生的独立思维训练,同时也无法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及信息处理能力。在视觉文化环境下,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渐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学生为主的平等和谐关系,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则需要提高课堂互动性。其中在互动教学模式中,主要特点也就是提高学生的参与性,注重实现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从而显著提升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能量,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感兴趣的视觉影像,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同时给予正确引导和综合评估,以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图像文化特点有全面了解及认识,培养学生的批评意识及文化理解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和教师关于视觉图像的相互讨论,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中,需要最大化地为学生构建互动时机,以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并且显著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需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互动空间,让学生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有开放及放松自在的心态。在培养学生良好心态过程中,要注重不能单纯地集中在教材上,同时也需要对学生的观点有足够的尊重。最后则可以加大案例教学模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本身也就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那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要认真思考,以能够提高自身思考问题的深度及广度,教师让学生了解当代艺术的视觉观念及绘画当中的语言形式,以能够让学生掌握视觉艺术功能,从而培养自己的视觉影像批评艺术及审美能力。

(三)强化学生视觉识读能力

不管是图像还是视觉主要作用均是信息传递,同时也能够进行文本信息难以表达信息的传递。图像是全球范围内不用翻译的一种信息传递方式,但是一定要学习才能够区别和文字阅读一样深奥的“视觉识读能力”。想要培养学生的“视觉识读能力”,美术教育是作为具备这一能力更具优势的一门学科,同时在现代美术内容中,包括建筑、绘画、雕塑以及新媒体形式等多个领域,在图像时代下,人们也一定要具备“视觉识读能力”,其包括视觉感受能力、视觉审美能力、视觉表达能力以及视觉解读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这一方向的培养还需要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总结,以能够满足图像时代美术教育需求。

四、结语

在美术教育中,视觉意识及审美智性一直以来都是研究重点,同时也具有深远意义。在教师进行美术教育课程设计过程中,则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及批判精神,从而提升美术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珊.运用视觉美术审美心理特征理论分析维斯顿摄影作品中的视觉表现形式[J].戏剧之家,2016,(04):174.

[2]闫伟.美术设计与电影視觉审美的关系[J].芒种,2015,(20):97-98.

[3]李霞,李霜燕.从“暴走漫画”看视觉审美素养教育[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93-98.

[4]覃春柳.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探析[J].大观,2016,(09):169.

[5]陆一黎.激发兴趣 彰显个性——“基于审美与创意的递进式中学美术作业设计”的教学探析[J].中国美术教育,2012,(06):23-25,29.

作者单位:

淮北师范大学

作者:范苏阳

视觉时代美术教育论文 篇3:

视觉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视觉元素是美术教育中的主要表达手法,通过文字、图形与色彩的多样化结合,让美术教育能够实现对于形式美、意涵美、升华美的有效展现,令学生能够在美术教育当中得到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这五大美术核心素养能力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视觉元素;美术教育;核心素养

一、视觉元素与美术教育的关系

(一)视觉元素的内容

1.文字

文字是人们进行情感总结与意象表达最为凝练、高效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也是一种基础设计元素。对文字进行字体的设计与间距的调整,能够更好地呈现出文字所要表达的情感色彩。

2.图形

图形是给予人们视觉冲击力最强的设计元素,从鲜明程度来说要高于文字,因此,在美术教育当中,图形所能够带来的直观感受是其他元素所不能取代的。加入丰富且有针对性的图形设计,能够令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当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感知。

3.色彩

从情感表达以及感知的角度来看,色彩的效果要高于文字以及图形,色彩是构成美术丰富多变精神世界的关键。通过色彩来展现出对于事物的认知以及自身情感的传达,正是展现个性与独有精神认知的有效渠道。

(二)美术教育中的核心素养

2014年,《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意见》文件发布,将核心素养这一教育要求再度提上了日程。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当中必不可缺的一环,其核心素养大致如下。

第一,图像识读素养。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图像识读素养是最根本的教育目标。学生对于图像的观看、识别以及解读能力统称为图像识读素养,这里面包括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解构,是否能够从美术作品当中准确地识别各类视觉符号,解析其传达的信息。在美术教育当中,针对图像方面的识别与读取会细化到具体的材质、空间、肌理、造型等。

第二,美术表现素养。美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是否能够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现美术,也是核心素养之一。通过美术的方式来解决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上的各种问题,正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素质目标。学生应该在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合理并且富有创意地运用各类工具与素材,例如利用新媒体或是非常规的工具来创作、构思、表达出自己的需求。

第三,创意实践素养。“创意是无价的”,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当中应当充分大胆地发挥出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拘泥于常规,能够在美术教育的过程当中,将自己的创意付诸实践。可以通过草图、模型等直观方式呈现出自身的创意,实现实践。

第四,审美判断素养。每个人的审美都是有着主观性和独特性的,而在美与丑的判断当中,如何才能够更好地领悟美的原理,怎样能够更有效地增进、增强审美触觉,提升审美素养,正是美术教育重点探索的。通过对于美术的学习,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辨别和观察各类事物,从中发现美、判断美、分析美,提升审美素养,加强学生的美丑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具备更好的美术能力。

第五,文化理解素养。艺术的审美通常都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国家、民族等的不同,都会导致人们的审美有着明显的倾向性和一统性。学生必须先具备相应的文化素质基础,才能够更进一步理解建立在这些文化基础之上的美术艺术作品。因此,学生在美术教育学习的过程当中,还必须加深自己的文化理解素养,以更好地去认知、欣赏中国和国外的各类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

二、美术教育中的视觉元素应用特点

美术的教育主旨在于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感知视觉形象、理解视觉信息,进而能够利用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去创作新的美术作品。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各类美术相关的教材与工具都会格外凸显视觉性,从而令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感知能力,同时也能够以此带动形象思维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提升与促进。

(一)形式美的直接感知

美术教材是美术教育中最为直观详尽的视觉元素载体,从教材当中的各类文字设计到图形安排,再到整体的颜色搭配,都是为了能够营造出更为丰富的视觉效果,从而能够令学生以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去感知形式美。

从美术教材中的种种视觉元素呈现方式可以看出,无论是场景的塑造、情境的营造或是情感的熏陶,视觉元素都被充分运用起来。通过将文字、图形、色彩这三大元素交替组合,以一种直观而富有冲击力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感知到美术的魅力,对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和对称、重复、对比、均衡、统一等形式原理的各类美术语言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二)意涵美的贴切展现

查看各个不同阶段的美术教材,可以发现其美术作品的选择与展现都有着明确的主题性,这正是视觉元素在美术教育当中应用的一种巧妙方法。通过主题内容的共通性来更为贴切地展现出美术教育中所想要表达的意涵美。

意涵美的教育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到美术所带来的强大视觉信息传递作用,提高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多元思维,提升学生的审美情绪,并且通过积极向上的主题引导对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起到了有效的培养作用。

(三)升华美的内化创造

美是一种不定规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创造的过程,在美术教育中,不仅重视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更重视的,是对于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培养。在教材当中,结合了大量各类不同的视觉元素,并通过视觉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巧妙而又有效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对于视觉元素的应用和搭配,令学生能够掌握各类视觉元素的基础使用技巧,在此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去打造新的美术作品,加强学生以内化知识来创造美的能力。

三、美術教育中的视觉元素应用不足

当前我国美术学科的发展在校园教育当中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所应用的视觉元素效果也未能发挥最佳水平,从美术教育中的现行情况来看,视觉元素的应用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一)视觉元素应用距离感过强

美的感知往往是情绪化、直觉化的,但在学习美的过程当中,我们却要通过理性的、系统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因此,在美术教材当中,不可避免会涉及一些比较理性的内容,如色彩明度、三原色、版面设计等等。这些在美术学习过程当中十分重要的学科知识,往往由于视觉元素的应用距离感过强,导致学生会在本能上产生畏懼感或陌生感,从而令学生的学习兴趣消失。

(二)视觉元素应用过于刻板

美术教材是在美术教育中必不可缺的一种重要工具,但现行的美术教材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滞后性。相比起当前的社会环境的日新月异,许多美术教材当中所应用的视觉元素仍然是较为落后的。如当前人们已经普遍习惯的动漫、卡通类美术形象与创作手法,在美术教材当中却没有得到更新,教材里面的各种卡通形象往往显得陈旧化;还有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已经非常普及的各类高科技电器、设备,在美术教材当中也往往鲜少出现。对于视觉元素的应用过于刻板和滞后,会令学生对美术课程产生老旧、落伍的印象。

(三)视觉元素应用导向偏颇

美术教材中所运用的不少视觉元素,还出现了导向偏颇的现象。例如在很多人物形象的表达还停留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与当前的日常生活情境相差甚远,容易令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对部分事物产生偏颇印象。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男女形象的塑造、国外情境的展现、城市与乡村的强烈对比等方面,这些都很容易让处于世界观构成阶段的学生受到偏颇的导向引导。

四、视觉元素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展望

美术教育是一个传递美的过程,视觉元素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信息传达作用。通过对视觉元素的合理应用,能够更好地在美术教育过程当中,展现出应有的时代风貌,为学生传递当下的艺术观和审美风格,构建动态教育,真正让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当中得到美的感知,掌握塑造美的基础美术语言,领悟美的意蕴。

(一)拉近距离传递美

作为让学生感知美的最直接的工具,美术教材首先自身应该具备足够的美感,同时作为学习美术的工具,相关的学习内容也必须拥有足够的理性和科学性。在美术教材的设计方面,视觉元素的应用是否恰当,就看是否能够将理性和感性比例做到均衡。在视觉元素的应用方面,应当着眼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确认美术主题,并增加感性色彩,突出美术教材所特有的趣味性、活泼性,从而带来更强大的学习吸引力,让学生不仅能够直观感知到图形美,同时还能够领略到文字所展现出来的人文美,真正做到对于美的融合和理解,进一步畅游在艺术的海洋中。

(二)贴合时代学艺术

美术教育应当足够贴近时代,美是在不断动态发展的,对于美的欣赏与判断标准也在不断产生变化。美术教材的设计应当加强更新的速度,提升内容的时代感。在美术教育课程当中,教师也应当结合当前的审美艺术与视觉设计风格来灵活地应用视觉元素。

(三)立足发展搞教育

美术教育必须同时注重美德、感知和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注重在美术课程当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师作为引导者与辅助者,在教育的过程当中需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展开有关于视觉元素以及美术语言的相应教学。

参考文献:

[1]厉凤鸣.儿童绘本的视觉元素与空间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3.

[2]袁晓莉.视觉文化背景下的普通美术教育价值转向[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3]王彤彤.视觉文化视域下现行苏少版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图像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9.

[4]李茹.高中美术视觉传达设计教学提升图像识读素养的探究与实践[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7.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

作者:郭宇博

上一篇:商务英语教学方案论文下一篇:中职院校美术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