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分析论文

2022-04-28

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分析论文 篇1:

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与价值价格

摘 要:文章从研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能够引起商品的价格的变化开始,通过分析能够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及其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变化,商品的价值和价格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决定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价格论。

关键词:生产 水平 价值 价格

人们对商品价格的形成有了不少的争论,有“供求决定价格”的理论、劳动价值决定价格的理论、垄断价格理论、完全竞争价格理论、边际效用价格理论等,但争论中都存在着不能用某种理论完全、完美地解释商品价格的形成,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做一些探讨和交流。下面笔者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人们生产创造财富的社会平均能力)对价格的影响来进行讨论,看看能否有些新发现。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价格存在着影响

比如我们吃的疏菜,上世纪80年代每市斤几分钱、一两角钱,发展到今天已上升为一元、两元甚至几元钱;再比如我们吃的大米,上世纪80年代每市斤几角钱,发展到今天已上升到每市斤两三元钱。改革开放以来,市场供给充裕。不存在市场供求紧张的矛盾,市场也没有发现垄断,生产力不断发展大幅度提高了劳动效率,为什么会涨价呢?这说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价格有影响。当然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并不是每个具体商品总是价格上涨的趋势,这要决定于生产某一具体商品的社会生产力(生产某一具体商品的社会平均能力)的发展水平与整体社会的社会生产力(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为整体单元的综合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相对差别。所以人们会在实际生活中看到伴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有的商品价格呈现上涨趋势、有的商品价格呈现平稳趋势,而有的商品价格呈现下降趋势。

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如何影响价格的

一是由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为了不断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们的生活水平,这是世界各国努力发展生产力的一个基本目的。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必然扩大商品的生产,多生产的商品又必须通过市场扩大人们的消费需求来实现交换,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具有社会性的客观要求。以上两条就决定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具有社会共享性的原则。

不论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是扩大市场消费需求都要增加人们的钱袋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增加人們的钱袋子呢?解铃还需系铃人,只有通过市场调节价格这个主渠道来实现。

以上说明:(1)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一定会通过市场调节价格来增加人们的钱袋子——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社会的供求;(2)生产商品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从事生产该商品的人力和物力的配制)一定要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矛盾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矛盾;(3)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产生商品和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比如某一名理发师给男士理发,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上世纪80年代每人次价格0.5元钱,到90年代每人每次价格1.5元,而现在已提高到每人每次10元。为什么理发师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理发价格呢?他会回答你,社会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我的收入也应该提高了。再比如,某商品的社会生产力不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要求时该商品价格就会波动,当生产某商品的社会生产力不能满足社会要求时价格就上涨,反之就下降,这就是人们常提到的社会生产结构不均衡所带来的供求矛盾。

三、影响价格的因素或现象

除上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价格因素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价格的因素还很多,但各自对价格的影响都有不同的途径、不同的作用和程度。

1.劳动价值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劳动者人是创造价值最具有活力(即具有主观能动性)、最具有积极性的一个要素;劳动价值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生产商品中所耗费的劳动价值量的多少来决定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报酬支付一般都与商品交换具有相对的事前性,甚至还具有一定的刚性;如工资一般按月支付,每月工资一般不与企业经营成果存在事后性,不论企业经营是赢是亏都必须按时发给职工工资。这就说明劳动价值还以劳动者工资的形式直接通过商品的成本影响其价格。

劳动价值在商品价格中的影响作用是在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激励劳动者发展生产力,为满足人们日溢增长的需要创造更多的财富。

劳动价值决定价格理论的缺陷在于只强调劳动创造价值的绝对性,而没有考虑劳动价值具有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相对性、历史继承性、发展性(比如同一个劳动者驾马车和开汽车,不是同一水平的生产力,能用同一劳动价值单位计算吗?再如同一个劳动者分别使用一台普通机器和一台专用机器生产同一零件,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间一样,消耗的费用一样,零件的精度不同,商品的价值能一样吗),也没有考虑市场经济中外因通过内因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作用。

生产商品过程中劳动者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即主动要素,生产资料具有相对的历史性、客观存在性——即客观要素。客观决定主观(比如石器时代决定着石器时代的生产力,大机器大工业化决定着现代的生产力)、主观又反作用于客观(劳动者人创造发明又推动着生产资料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主观要素和客观要素统一结合起来才是生产力——并且这一结合是具有扩大性和发展性的结合;先进的生产资料决定着先进的生产力,有先进的生产力才能生产更多或更高价值商品,比如一位农民把一块地分成大小相同的A、B两块地种值小麦搞试验,A地种20元的老种子,B地种25元的新种子,结果A地收了400斤,B地收了600斤,同一劳动者付出同样的劳动而创造了不同的价值,多创造的价值是劳动者创造还是多投入了5元钱的生产资料带来的呢?说明生产资料(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品种、新装备)在再生产中发挥着重要积极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劳动价值具有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相对性、发展性。正是这个原因才会出现同一个劳动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国家工作相同时间所体现的价值不同,而报酬也不相同;正是这一原因,企业的技术秘密、知识产权、高精端设备的保密限制等等也随之而出,不发达地区的劳动者向发达地区流动。

2.竞争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一个因素。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机制,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发动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最大活力,没有竞争发展就要停滞,但竞争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害。一种是市场竞争机制激励生产者通过提高商品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影响价格变化,这是有利的一面;另一种是市场竞争机制驱动生产者通过不正当手段破坏扰乱市场环境来影响商品价格,这是不利的一面。竞争影响价格的表现主要有:市场销售商直接通过打商品价格战的形式影响价格、通过垄断手段控制或操纵市场影响价格、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或降低成本等——即依靠发展企业生产力水平影响价格、通过炒作哄抬物价影响价格等等。

市场适度竞争是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但“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不择手段、投机取巧、尔虞我诈、违法违规等过度竞争则是有害于市场健康的。市场经济中出现的反垄断、反倾销、反投机、市场法规法律及一系列市场监管机制都是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维护有效的健康竞争。竞争只有通过人才、技术、质量、管理、成本等——即依靠发展生产力的竞争才是健康有效的。

竞争价格理论的缺陷主要是只看到了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竞争是市场经济的一种机制,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外因,只能通过决定商品价格的内因而起作用。比如投机商以次充好,只是通过欺骗的手段,让顾客在不知情、错把次品商品当作质量好的商品所固有的价值所决定的价格购买而已;又如垄断也不过只是通过控制商品生产唯一或主导市场手段,是利用市场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社会生产力一定要适应整体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破坏和扰乱市场环境来达到改变外因的目的,再由外因通过内因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3.供求关系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因素。供求决定价格理论反映了市场供需矛盾对价格的影响作用,解释了价格随着市场供求矛盾的变化而引起波动。供求影响价格变化的特点是波动,其作用就是在于直观地反映了市场需要什么和供需双方的市场状况(供大于求还是供小于求),这一反映能够指导人们多生产什么和少生产什么。供求理论说明了市场经济能够通过价格的波动而自发调节优化配制生产资源的作用,强调了市场经济的完全自由性。

供求价格理论的缺陷主要是只看到了价格变化的表面现象而没有看到本质,甚至把外因与内因相对立起来,不承认劳动价值对价格的影响。市场供求变化关系是市场经济交换商品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的一种客观现象,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市场的供求——供求是一个影响商品价格的外因条件,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信息是影响价格的一个因素。在商品社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当今信息发达的社会,信息对商品的价格影响不可排除。信息影响价格的主要表现有广告宣传、散布市场谣言、经济运行报告发布、形势预测、市场行情等等。

市场经济中掌握信息量的多少对每个人来说是千差万别的,这对于商品交易过程中的双方在具体交易中形成的价格是有很大影响的。比如一个懂上网的消费者购买一只中欧互转电气插头,在网上查得价格从十几元到20多元,这个消费者去某商店购买时和店主搞价,最后59元买了三只;而另一位不懂上网的消费者,不了解信息,同样在这个商店买同一插头,结果和店主搞价,最后以40元买了一只。边际效用价格理论就是利用了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各自掌握社会商品信息量的差别的存在,所以边际效用价格理论可以归纳到信息对价格的影响。

信息和边际效用对价格的影响具有人的主观反映性、时间的阶段性、具体商品交换的个别性,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价格总趋势,这是其表现的一个特点。作为边际效用价格理论的缺陷同样是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本质。商品交换中人们对商品及市场信息的了解程度是主观判定价格的关键,边际效用影响价格的实质是信息通过人的主观判定差异表现的,仍屬商品本身之外的因素,对价格的影响只能是外因通过内因起变化,主观并不能决定客观。

5.政策调控是影响价格的因素。国家通过税收、货币、产业扶持、结构调整等政策调控的手段都会直接或间接引起市场价格的变化。比如国家要求节能降耗收取能源费,为了限制资源过度消耗收取资源费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再比如对一些行业通过操控市场、操控价格等谋取暴利,扰乱市场秩序的,国家也可通过一些法律法规进行干预(比如当前我国的限购房政策就收到了一定的效果)调控价格水平。政策能够影响价格也是体现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原因。

企业的决策对价格同样有影响,比如某企业要进行清库或是转产调整等原因,往往会急于资本回笼,大幅降价,甚至商品价格会大大低于其成本价。

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很多,笔者不再一一列举。

四、商品价格的形成

研究商品价格的形成,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始。

1.商品价格是什么?商品价格是以商品价值为基础通过市场交换转化为货币的表现形式。

2.商品的价值作用是什么?人类社会一开始并没有商品这个概念,随着人在劳动中不断实践和发展,生产工具的变革,生产力发展提高,人们生产劳动成果有了相对的富裕,这种富裕成果的实物交换——即商品交换,商品的交换必然要有一把度量的尺子——即商品价值。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商品及商品的价值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商品的价值也应具有这样两个最基本的作用:一是商品的价值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充当尺度或参照作用;二是商品价值要体现社会生产力发展(劳动者人的发展、生产资料的发展)的客观要求。

3.充当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条件和单位是什么?首先能够充当决定商品价值的单位必须体现商品价值的两个基本作用,其次能够运算并表达两个基本作用。

我们先讨论试用劳动价值量充当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单位。当用劳动价值量充当决定商品价值单位时有以下不符合要求:一是劳动不是生产商品的唯一要素,不能全面反映商品的价值,劳动价值只能反映劳动者生存和发展的要求,并不能反映生产资料的扩大、优胜劣汰和发展的要求;二是人的劳动价值、生产资料的价值都是由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商品所耗费人的劳动价值和生产资料的价值是构成商品价值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生产商品耗费的社会生产力的量(社会生产商品平均必要耗费的生产力的量)才是决定商品价值的尺度。

通过讨论我们会发现,只有生产商品所需耗费的社会必要生产力的量能够充当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单位。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生产力的量等于耗费的生产者人的社会平均费用与耗费的生产资料的社会平均费用总和。

4.商品价值的计算。商品的抽象价值是指假定市场环境健康、供求基本平衡、不考虑商品内在的具体差别因素条件下商品平均价值,商品的抽象价值等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平均必要生产力的量乘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系数——即商品的社会平均成本W1乘以系数K1(K1=1+社会平均利润率)。具体商品的具体价值取决于影响商品价格的内因差别——即质量、功能、性能等技术含量决定的系数K2(在健康的市场环境下、在供求平衡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与商品价值之比),具体商品的具体价值可表示为W1·K1·K2。

由商品价值的计算公式得出一个结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生产力的量和商品内在差别这个内因在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个外因的作用下形成的,商品的价值是由外因和内因共同决定的。

5.商品的价格。从上述的讨论来看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虽然很多,但归纳起来就两种,一种是商品自身所有的内因,另一种是市场内作用于商品的外因。

影响商品价格的内因是生产商品过程耗费的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及其商品内在差别——即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力的量和生产商品的具体生产力差别在商品中的内在继承。

影响商品价格的外因是除了商品内在所包含的社会生产力的量和商品内在差别以外的其他因素,它对商品价格的影响系数用K3(在供求平衡,无外因影响时,系数等于1)表示。

通过以上的讨论,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商品的交换价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生产力的量和商品内在差别这个内因在市场中通过影响价格的诸外因作用下形成的,商品的价格是由内因和诸外因共同决定的。商品的价格W0可用公式表示为W0=W1·K1·K2·K3。在市场环境健康时、供求平衡时K3系数为1,这时商品的价格交换基本是等价交换;在开放的市场、完全自由的市场中商品的价格受市场多种因素的作用将围绕其价值发生波动;商品的价值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变化。

参考文献:

1.康永超.当代知识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对唯物史观的影响.中南大学学报,2007(4)

2.桂世镛.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应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改革,1988(6)

3.于祖尧.经济市场化和市场化是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哲学研究,1993(4)

4.董生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及在当代的新发展(上).辽宁税务高等志科学校学报,2008(1)

(作者为山西省监狱管理局煤管处副调研员 山西太原 030013)

(责编:若佳)

作者:胡波

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分析论文 篇2:

马克思劳动价值规律定价调价作用的再认识

摘 要:为了消除那些动摇、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规律的定价调价等作用的糊涂观念,为了使各种市场主体能够正确有效的进行定价调价、发挥价值规律应有的积极作用,取得更好最佳的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阐述了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劳动价值规律的认识有待深化;二是依据劳动价值规律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就是要依据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商品质量、生产率、竞争和供求、成本价格、货币价值等因素对商品进行综合定价调价;三是劳动价值规律也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规律;定价调价;四项基本原则

一、劳动价值规律的认识有待深化

自从伟大的马克思创立和发表不朽的巨著《资本论》,揭示以劳动价值规律为基础的一系列规律理论至今已有138个年头了。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劳动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等等的认识或理解还很肤浅。虽然早在计划经济时期的1959年3月,毛泽东同志就说过,“价值法则,等价交换,这是客观规律,客观法则,违反它,要碰得头破血流”,又说,“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千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虽然我们现在正在用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以此来加大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但是,对价值规律的认识还永远没有到位。

特别是对劳动价值规律的定价调价作用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比较一般、比较抽象,操作性更不强。在这方面还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关于依据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价值和价格要以价值为基础的本意。从而致使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经济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对依据价值规律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表示怀疑、动摇或否定。说什么,“市场上有些商品的价格贵得出奇,这也是由劳动价值规律所讲的由商品价值量所决定的价格吗?”“比如一套名牌西装标价五六千元,这也是根据商品价值量决定的价格吗?”“一个歌星、舞星的出场费需要四五万元才肯出场,这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吗?”“不是呀!价格完全是由西方经济学所讲的,是由资源的稀缺性所造成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呀!‘因此,如其说价值规律具有配置资源,调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促进科技和生产力发展以及改进企业管理的作用,还不如说这是价格的作用、供求的作用。价值规律的作用,完全是虚构的。”可见,人们对价值规律的定价调价作用的认识是多么差阿;另外,人们对于劳动价值规律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人民民主、坚持共产党领导的理论基础的作用也没有被认识和涉及。因此,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能够顺利进行和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协调地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定价调价作用和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用的认识。

二、依据价值规律定价调价的认识和利用

依据价值规律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是对客观价值规律的认识和利用,意义重大。无论是企业自行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还是政府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物资和劳务进行定价、调价,都要遵循价值规律,依据价值规律的客观必然性要求进行定价调价。否则将会受到价值规律的惩罚。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量劳动与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价值规律对商品定价调价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格要以价值为基础,商品价格水平总体上要与商品价值量相一致,商品价格要随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而不断地调整。我们的各种政治经济学课本或教材,大体上都是这么表述价值规律对商品定价调价的基本要求或作用的。是否正确呢?应该说是正确的,没有错误。但是,这样理解价值规律对定价调价的基本要求或作用,也是没有多大作用的。原因是这样的认识,过于原则、过于简单、过于一般、过于抽象,它对于商品定价调价工作没有可操作性和任何帮助。然而价值规律的定价调价作用的意义突出,它是价值规律的其他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价值规律的其他作用,都是通过依据价值制定的价格起作用的。因此,要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首先就要发挥价值规律的定价调价作用。而要真正发挥价值规律的定价调价作用,就必须像以下这样、从多方面综合地来理解价值规律的定价调价作用。

(一)依据价值规律定价调价,应考虑依据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价值量进行定价调价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规律所说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指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共同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因此,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就必须以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价值量为基础。马克思的这个基本观点是不少经济学教材没有进行概括和反映的,是为不少的人所陌生的。这里有必要概述如下:

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生产领域决定单个商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用马克思的话表述就是“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这种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所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在流通中能不能实现,即变成货币,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或在多大程度上变为货币,这完全要取决于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供给和需求相统一相一致的劳动时间,是社会对某种商品生产或供给总量所投入的总劳动量、与社会对某种商品需求总量所决定的劳动总量相一致的劳动量,是保证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价值量能够充分实现的社会必要劳动量。这种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用马克思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使一个商品按照它的市场价值来出售(按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出售一引者注),也就是说,按照它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按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一引者注)来出售,耗费在这种商品总量上的社会劳动的总量,就必须同这种商品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即同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要的量相适应。”所以说,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是社会对某种商品生产(供给)投入的劳动总量、与社会对某种商品的需求总量所规定的劳动总量相等的劳动量,是保证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所决定的价值量充分实现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正因为如此,所以说,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共同决定的。因此,按商品的价值定价,就是按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共同决定的价值量定价。

依据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共同决定的价值量给商品进行定价和调价,在价格的制定和调整过程中,就应该这样的定价和调价:(1)在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与第二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一致时,定价和调价基本上就是依据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定价调价。具体做法是:对价值量大的商品制定和调整高价;对价值量小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低价;对价值量一般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价。(2)在社会对某种商品总量生产投入(供给)的劳动总量、大于社会对某种商品需求总量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2倍4倍时,就要给商品制定和调整低价,使商品的价格只相当于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价值量的1/2或1/4。(3)在社会对某种商品生产投入(供给投入)的劳动总量,只相当于社会对某种商品需求总量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的1/2和1/4时,就要给商品制定和调整高价,使商品的价格相当于第一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价值量的2倍4倍。

只有根据上述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相互统一与不统一的三种情况、来给商品定价调价,才算是按价值规律的要求、依据商品的价值量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因为,这样的定价调价的结果,把商品的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价格相加的总和,正好同三种不同情况下的价值量相加的总和相等,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正好一致。

(二)依据价值规律定价调价,应考虑依据商品质量进行定价调价

依据商品的使用价值的质量定价调价,也是劳动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因为,价值规律强调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的商品质量有效或有用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生产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是否有效,或在多大程度上有效,关键要看商品的质量,要看商品在多大程度上合格。如果商品质量10%合格为质量上等,质量在80%以上合格为质量中上等,质量在80%以下、70%以上合格为质量中下等,质量在60%以下为质量不合格。商品的价格,必须反映商品的质量。这是劳动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这不是效用价值论,而是社会必须劳动量决定价值量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说得很清楚。他说,如果生产一个商品“没有用,那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由此可见,根据商品质量进行定价调价也是马克思价值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或基本要求之一。因此,依据规律要求定价调价,就必须根据商品质量进行定价调价。在给商品定价调价过程中,对优质商品实行高价,对质量中等商品实行中价,对质量差的商品实行低价。对劣质商品不定价不允许上市交易、坑害消费者。优质商品价值量大定高价,低质商品价值量少定低价,中等质量商品价值量一般定中价,这样的定价调价,就是依据价值规律定价调价。

(三)依据价值规律定价调价,应考虑根据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

根据劳动生产率变化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这也是依据价值规律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依据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价格的具体表现。因为,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规律。它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或国家,也不管在社会生产率普遍提高或普遍降低的情况下,都是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相同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是形成相同的价值量。但是,在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和下降的情况下,相同的价值量,会表现在数量不同的使用价值量上。这样,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减少,反之在劳动生产率下降的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会增加。这种情况,就是马克思所说的,“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会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因此,那种能提高劳动成效从而增加劳动所提供的使用价值量的生产力变化,如果会缩减生产这个使用价值量所必须的劳动时间的总和,就会减少这个增大的总量(商品总量一引者注)的价值量。反之亦然,”“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然而,这都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表现。因此,依据价值规律定价调价,就必须考虑根据生产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定价调价。在定价调价的具体做法上就是:对劳动生产力高的提高快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低价,对劳动生产力很低或下降快的商品制定和调整高价,对劳动生产力稳定或变化不大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价,具体到定价调价的实践中,对农产品、矿产品、资源等越来越稀少品位低的不可再生的产品制定和调整高价,并随劳动生产力下降的程度逐渐提高价格。对生产力高的工业制成品,尤其是对高科技产品制定和调整中价和低价,并且随生产力进一步提高而大幅度地降低其价格。现在的农产品、绿色食品、原料、燃料、矿产品在逐步提价,各种汽车、电子产品、通讯产品等正在日益大幅度的降价,这一事实就充分地证明了,马克思所揭示的依据价值规律定价调价是不可抗拒的客观真理。根据劳动生产力变化情况制定和调整商品价格是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是依据价值规律定价调价的必然表现。

(四)依据价值规律定价调价,应考虑根据市场竞争和供求作用来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

根据市场竞争和供求作用来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就是根据市场竞争的矛盾和市场供求的矛盾力量,对价值规律的冲击进行定价调价。因为,市场竞争和市场供求的力量对价值规律的撞击作用是巨大的。这种撞击作用会使价格与价值偏离,又会使偏离的价格与价值相一致。这种作用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所说的,“竞争,同供求关系的变动相适应的市场价格的波动,总是力图把耗费在每一种产品上的劳动总量化为这个标准。”也就是说,市场供求、竞争造成的与价值背离的价格波动,会把耗费在每一种商品上的劳动总量化为标准的社会必要劳动,使价格与价值相一致。因此,根据竞争和供求的不同情况给商品定价调价,同样是按照价值规律要求给商品定价调价。

总之,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给商品定价调价,就必须考虑根据市场竞争和市场供求的不同情况给商品进行定价调价;就是要考虑根据生产经营者之间竞争、消费者之间竞争、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竞争的三种情况给商品定价调价;就是要根据供求双方矛盾对比的力量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就是要考虑各种供给、各种需求的特点来给商品定价调价。

在具体做法上就是:对供给者之间竞争激烈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低价;对供给者之间竞争一般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价;对供给者之间缺乏竞争的商品制定和调整高价。对消费者之间竞争激烈的商品制定和调整高价;对消费者之间竞争一般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价;对消费者之间缺乏竞争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低价;对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竞争激烈,但生产者占优势的商品制定和调整高价;对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竞争激烈,但消费者占优势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低价;对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势均力敌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价。

对供不应求的商品制定和调整高价,对供过于求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低价,对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

价。对价格需求弹性等于1(E=1),缺乏价格需求弹性的商品制定或调整市场通行价、跟随价或实现预期盈利率的价格;对价格需求弹性大于1(E>1)的,富于价格需求弹性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低价,实行薄利多销的原则;对于价格需求弹性小于1(E<1)的,价格需求弹性负值或缺乏价格需求弹性的商品制定和调整较高的价格,实行高价多收。对于需要扩大市场需求的或需要进一步开拓扩大市场需求的商品制定和调整适度低价;对于市场需求大、正在热销的商品可以制定和调整适度高价;对于没有市场需要前途、需要淘汰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低价;对预期市场需求大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高价;对预期市场需求小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低价;对相关替代商品的需求采取有意识地制定和调整高价或低价,以便达到增加或减少销售某一种商品的目的;对相关互补替代商品需求中的主产品制定或调整低价,以此带动次产品的销售;对那些为满足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低价;对于那些满足高档消费、奢侈消费需求的商品或服务制定和调整高价;对于旺季产品的需求定低价,对于淡季产品的需求定高价;对经济高涨、就业充分、收入普遍增加的经济繁荣阶段的商品需求制定和调整高价;对经济危机、失业或经济低谷阶段的商品需求制定和调整低价;对经济复苏阶段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价;对同一产品在不同需求市场制定和调整不同的价格等等。对供给量大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低价;对供给量小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高价;对供给量一般的商品制定和调整中价。

根据各种竞争的不同情况、各种不同的供求情况、各种需求情况、各种供给情况以及不同的经济周期等等,对商品定价调价就是按价值规律定价调价。因为,这样定价调价的结果是:各种商品的价格总额与各种商品的价值总额是一致的,无论是从某一时期的各种商品的价格总额和各种商品的价值总额讲、还是从任何一种商品在一定时期讲,都是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相一致;更何况价格背离价值运动过程本身,又总是使价格趋向与价值一致。

(五)依据价值规律定价调价,应考虑按成本价格进行

根据成本价格进行定价调价,就是根据成本价格的变化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这也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因为,价值规律所说的根据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商品价值量,可分解为C+V+M三个部分。即分为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这样三个部分。而C+V这两部分价值之和就是成本。因此,成本发生了增减变化,就是C+V之和这一部分的商品价值量发生了增减变化。因此,依据商品的价值量进行定价调价,就必须依据C+V之和的成本价格的变化进行定价调价。在具体做法上就是:

对成本高的或发生成本增加变化的商品要制定和调整高价;对成本低的或发生成本减少变化的商品要制定和调整低价;对成本中等或没有发生成本变化的商品要制定或调整中价;对于赊销交易增加成本的要采取加价;对于预期订购先期付款交易能减少成本的要采取减价;对于现金交易不增加也不减少成本的制定和调整中价;对大批量采购能够减少成本的实行低价;对于零星购买增加营销成本的实行市场零售通行价。

(六)依据价值规律定价调价,应考虑根据货币价值变化进行定价调价

根据币值定价调价,就是按照货币(商品)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形成的价值量的变化进行定价调价。因为,价格不是商品价值的绝对表现,而是相对表现。即商品价格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商品内含的价值量与货币内含的价值量的比率。因此,商品和货币两者之中的任何一方内含的价值量变发生了变化,商品的价格都会发生变化。例如,在商品价值不变时,货币自身的价值增加2倍或下降1/2时,商品的价格就会跟着下降1/2或增加2倍。这种情况就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分析商品相对价值量变化时所说的,在“麻布(商品一引者注)的价值不变,上衣(即表现商品麻布价值的材料或货币一引者注)的价值起了变化”;并假设“增加一倍,现在不是20码麻布=1件上衣,而是20码麻布=1/2件上衣,相反,如果上衣的价值减少一半,那末,20码麻布=2件上衣。”因此说,在商品价值不变时,商品的相对价值即价格,会随着表现商品的这种材料或货币本身的价值量的变化而变化。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的这种变化关系就决定了,按商品价值量大小给商品定价,就必须考虑根据货币自身内含价值量的变化对商品进行定价调价。

在具体做法上就是:在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不变时,商品的价格也不变;在商品价值不变,货币价值升值时,商品的价格随之反向地进行降价,反之则反之;当货币流通紧缩、货币升值时,商品价格下调,反之,当货币流通膨胀、币值下降时,商品价格上调。

综上所述,按商品的价值规律给商品进行定价和调价,不能机械简单地理解为时时处处直接按商品的价值量进行定价调价。这样的理解是错误的,是不符合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规律理论本意的。按照价值规律定价调价,实现价格反映价值、价格与价值相一致,是在平均数中实现的,是在根据两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商品质量、生产率变化、竞争供求、成本价格、币值变化等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考虑基础上定价调价中实现的。那种孤立静止的、只看一时一地某一商品的价格是否符合价值,就来判定或否定价值规律的定价调价作用,是不懂价值规律的定价调价作用的一种表现。

三、劳动价值规律也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规律理论,不仅是商品定价调价的理论基础和依据,同时也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理论依据,是与四项基本原则有着高度的统一或一致。这里所说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邓小平所说的,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日但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必须以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规律理论为基础。

坚持劳动价值规律理论,首先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最重要的内容、基础或根本。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正如列宁同志所说的,它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又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因此,坚持了劳动价值规律理论,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最主要的部分及其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次,只有坚持劳动价值规律理论,才能坚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据马克思劳动价值规律理论为基础的剩余价值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建立的;人民民主专政,也是在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基础上建立的和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而继续坚持的;共产党就是为了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实现共产主义制度而产生和继续存在的。因此,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必须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规律理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必须以坚持劳动价值规律理论为基础、为前提。如果放弃或否定了劳动价值规律理论,就必然要走向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社会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共产党自己,是要犯重大政治错误、历史错误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另拟专文阐述,在这里提到这个问题,只想证明坚持劳动价值理论对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上何等的重要)。

因此,坚持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规律理论,不仅是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需要,也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需要。难怪毛泽东同志说,价值规律“这个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只有利用它,才有可能教会我们几千万干部和几万万人民,才有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则一切都不可能”,“要碰得头破血流”。

责任编辑 张国强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谷清水

生产力与商品价值量分析论文 篇3:

学懂弄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一起构成了严密而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有关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内容,在揭示经济规律、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推进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中具有重要作用,值得我们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并且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弄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对于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全部内容十分重要。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生产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即物质利益关系。这种关系贯穿于社会生产的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它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人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并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来实现自己。比如,谁占有生产资料,谁在生产中就处于支配地位,同时占有劳动产品。

和生产关系紧密相连的一个重要概念是生产力。生产力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进行生产时所形成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生产方式的两个方面。那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一种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所以,对经济规律的研究同样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点就是从改革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入手的,所有制结构的改革调整,适合了我国生产力水平,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改革从理论上说符合了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的结果。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就是这一规律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建立的理论基础是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对商品经济一般规律的论述,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商品二因素理论。商品作为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个永恒的范畴。社会物质财富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为社会、为他人的;商品使用价值一定是通过交换才能获得。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个历史范畴,价值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比较关系。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他关心的是商品价值,对于消费者来说他关心的是使用价值。生产者之所以也关心商品使用价值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理论。劳动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抛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叫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价值。抽象劳动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所特有的。劳动二重性决定了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首先提出来并论证的,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商品价值量理论。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叫个别劳动时间,决定个别价值。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形成的比列关系不同对商品生产者影响不同,只有当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商品生产者才处于有利地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基础,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发展而变化,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所以在现实生产中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使得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中获得价值差额。无论是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还是在现代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都是如此。

价值规律理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价格除了受商品价值决定之外,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商品的供求关系。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到价值以上;反之,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降到价值以下。商品价格总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首先,它可以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起到资源配置的作用;其次,价值规律自发地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当然,价值规律对经济的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的特点,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克服价值规律对经济生活调节的这种消极作用,所以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都缺少不了国家宏观调控机制,现代经济的调节机制是价值规律调节机制和宏观调控机制的结合。

马克思主义的货币理论。在商品经济中,货币是和商品紧密联系的一个重要经济范畴。通过对货币产生过程的分析,马克思指出,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即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上的产物,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货币的产生使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成为商品与货币的外在对立。商品生产者必须想方设法将商品换成货币。商品到货币的转化,马克思将之称为商品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完不成,摔坏的不一定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马克思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市场销售对于商品生产者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关于货币的职能,马克思认为它是在商品流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当商品价值用货币来表现时就是价格,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可以是想象或观念的货币。货币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货币流通手段职能改变了商品交换的形式,商品交换由商品——商品,变成了商品——货币——商品的交换,买和卖变成两个相互分离的过程,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危机的可能性就隐藏其中了。马克思分析了货币流通规律,即流通中货币量的规律,它等于商品价格总额/同一货币的流通次数,这一规律在商品经济中普遍适用。马克思还分析了铸币和纸币的问题。货币产生之后其形态经历了贵金属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到当今的电子货币,其一般等价物的性质并没有改变。货币还有派生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核心是剩余价值理论,围绕剩余价值马克思建立了资本理论、分配理论、流通理论、社会再生产理论等,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涉及所有制和产权理论、企业运行机制理论、市场经济理论、农业理论、宏观调控理论、对外经济关系理论及垄断资本主义理论,等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制订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理论依据。同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和创新。我们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时,不仅要认真学习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结合实践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作者:滕建华

上一篇:煤矿工程基建期安全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在信息化下知识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