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

2022-04-24

[摘要]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統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学习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广西现代农业科学快速发展,打造农业强区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 篇1:

家庭农场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最佳路径选择

摘 要: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具有家庭经营、适度规模、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等五个基本特征。与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相比较,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家庭农场;传统小农户;雇工制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主体;现代农业

在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家庭农场”概念的首次出现立即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随之而来,各地种养大户掀起争当“农场主”的热潮,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把农业企业、涉农公司、合作社转变成家庭农场的盲目跟风趋势。鉴于此,为促进家庭农场的有序发展,有必要对“家庭农场”的概念、“家庭农场”与其它经营主体的区别以及优势所在做一些讨论。

一、家庭农场的实质内涵

(一)农场的概念界定

关于“农场”这个概念,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认识。在西方,与农场对应的词是“farm”,主要是指农庄;农家;畜牧场;农田。也就是凡属于一个经营单位的土地不管面积大小统称为农场。而在中国,农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打谷场,也就是农家翻晒粮食及脱粒的地方;二是指使用机器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的企业单位和私人单位。一般意义上,我们是用第二种意思。通过比较中西方的“农场”概念,我们发现,中国的农场概念更多地强调一定的规模、一定的面积和一定的技术含量[1]。这主要是因为,西方的农业经营规模普遍比较大,无需在“农场”的概念上特意强调其规模。例如,在美洲,一个农场的规模大的可以达到几万公顷或几十万公顷。而中国不一样,像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经营的面积一般只有三亩、五亩,而且技术水平较低(如现在有些地方还用牛耕),因此,为了区别小散户经营,中国的农场特别强调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技术含量。

(二)家庭农场的概念界定

关于“家庭农场”这个概念,国外主要农业部门对其有专门的定义。在美国农业部的网站上,美国对家庭农场(family farm)的定义为“没有雇佣经理、不含非家庭成员的法人或合作组织的农场”。在俄罗斯《家庭农场法》中,“家庭农场是享有法人权利的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国内,由于官方对“家庭农场”的定义一直不是很明确,相关学者在其研究时只能是根据自身研究的需要对“家庭农场”作概念上的界定。例如,1999年房惠玲在《发展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最现实选择》一文中指出,“所谓家庭农场,就是适应现有生产力水平与市场要求进行专业化生产,进而形成适度规模经营的农业种养的农户企业”[2]。2000年黎东升、曾令香在《进一步发展我国家庭农场的思考》一文中对“家庭农场”的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组织单位,面向市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从事适度规模的农林牧渔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负盈亏和科学管理的企业化经济实体”[3]。2004年朱博文在《美日法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一文中的概念就相对比较简炼,它指出“家庭农场是我国农地经营体制创新而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一种新型经济组织形式”[4]。比较上述相关概念,发现国内学者对“家庭农场”概念的界定与美国官方的概念有相似之处,都强调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必须是农户家庭成员,不能含有非家庭成员,而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在概念上不强调农业经营规模,国内学者更倾向于把适度规模作为其概念界定的一个标准。

(三)家庭农场的实质内涵

通过对上述概念的梳理和比较,笔者认为,要理解“家庭农场”这个概念的实质内涵,关键是要弄清楚前缀词“家庭”和后缀词“农场”的含义。换言之,“家庭农场”这个概念必须同时包含前缀词“家庭”和后缀词“农场”的内涵。为此,笔者认为,家庭农场的概念可大致表述为:“农户家庭经营,规模适度,集约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农业收入为主”,即以农户为经营主体,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家庭农场应包含五个方面的基本特征:

一是家庭经营。即家庭农场经营者原则上必须是本村农户家庭,且必须主要依靠家庭人员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将所经营土地再转包、转租给第三方经营;除季节性、临时性聘用短期用工外,不得常年聘用外来劳动力从事家庭农场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是家庭农场区别于集体、国有、股份合作、雇工农场的主要特征。

二是规模适度。即家庭农场农业生产经营的规模既要能发挥家庭经营优势,又不能太大,划分的基本原则是这个耕地规模既要能保证对留乡农民耕作土地的均衡化供给,又要能保证种粮家庭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基本相当。目前,根据我国农业部对当前条件下种粮大户或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划分,一般是北方一季种植的适度规模为120亩,南方两季种植的适度规模为60亩。“度”这个特征是家庭农场的生命力所在。

三是集约化生产。即家庭农场在尊重农户意愿基础上,通过耕地流转,将土地、劳力、农机等生产要素适度集中,实现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这是区别一家一户小农户的主要特征。

四是商品化经营。即家庭农场生产的产品主要不是自给自足,而是作为一种商品通过一定销售形式和流转环节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商品化经营代表家庭农场不仅是农产品生产的主体,同时也是农产品经营的主体,它是农产品生产和农产品价值实现的统一。这是区别传统家庭承包农户的重要特征。

五是以农业收入为主。即家庭农场的成员不需要通过从事其他职业,只要在自己家庭中的农场进行农业生产经营就能增收致富。“一业为主”是家庭农场最大的吸引力。

二、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户、雇工制农场的比较

(一)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户的比较

传统小农户和家庭农场都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组织形式,二者相同点在于都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从事农业生产经营,适应农业对微观生产经营主体的要求。但二者在经济属性、生产要素、经营意识等方面具有明显区别。

从经济属性上来看,传统小农户只是农产品生产者,而家庭农场既是农产品生产者,还是农产品经营者。造成两者这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差异性导致的。因为,传统小农户经营的都是细碎化的土地,影响土地的有效使用,阻碍大型农业机械和高新科学技术的推广,从而使得土地的生产效率上不去。因此,这种小规模农户的“生产经营目的主要是为了自给自足,而不是为了商品交换,是名副其实的农产品生产者”[5]。而家庭农场由于生产经营规模大,又具有较高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必然会造成农户提高经济效率的内在动力,其发育和成长有利于农业效率的全面提高和产量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它生产的产品除了自给自足外,更多的是要去进行商品出售。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农场扮演着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产品经营者的双重角色。

从生产要素上来看,传统小农户进行农业生产主要以传统生产要素为主,家庭农场则更多地使用现代生产要素。这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土地、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质”是否有明显改变,是否引进新的生产要素。一般而言,小规模农户基本上延续了“小而全”、“自给自足”的生产经营方式,其生产要素的使用趋于凝固化。同时因为自足自给、家庭生活稳定等是其主要经营目标,因而也缺乏引入现代生产要素和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内在动力和能力,与外部环境进行的生产要素及信息交流也就相对比较少。正如房彬在《改造传统农业的对策研究》中所言,传统农户“一般是用大体相同的生产工具,采用基本相同的技术,耕种质量相差无几的土地,播种几乎同样的农作物”[6]。而相比传统小农户,家庭农场在利润最大化的驱动下,对于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等外界信息反应比较敏感,会不断追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更新,并以现代机械设备、先进技术、现代经营管理方式等具有规模特性的现代生产要素引入为手段来不断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

从经营意识上看,家庭农场比传统小农户更具有市场意识和商品意识。虽然,当前小农户农业经营的目标也逐步多元化,但规避生产经营风险、维持生产经营现状还是其典型的生产经营偏好。为此,小农户的生产经营决策基本上依赖于经验积累和主观判断,缺乏市场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专业化、商品化水平比较低。而家庭农场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意识和现代经营管理意识,“它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进行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和现代化管理”[7]。同时,“在生产经营以及市场竞争中,家庭农场会根据实际需要以及自身优劣势,不断参与社会分工与协作,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其专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水平的提高”[7]。

(二)家庭农场与雇工农场的比较

家庭农场与雇工农场都是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深入发展而呈现出的更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其共同点在于它们的农业生产都是有一定的规模、一定的面积和一定的技术含量,不同点在于家庭农场主要由家庭成员自己经营,而雇工农场主要雇佣劳动工人来经营。两者在经营规模、经营精细度和生产效益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从经营规模来看,家庭制的农场没有雇佣制的大农场的面积大,是介于传统小农户和雇工农场经营规模之间的一种“适度规模”。雇工制农场的土地经营规模一般从几百亩到几千亩乃至上万亩不等,而且规模越大越需要长期雇工。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不是太大,是以不超过夫妻二人或一个家庭2-3个劳动力的经营管理能力为标准。不过,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可参照农业部对适度规模的划分标准,也可综合考虑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水平、农村劳动力转移程度、农地资源禀赋、产业差异、各业收入均衡等因素而定。一般而言,几十亩至一百多亩是我国家庭农场比较常见的经营规模。与中国以土地规模为依据的方法不同,美国农业部对家庭农场的规模则是以其年销售额来划分的,例如美国的小型家庭农场年销售额在25万美元以下;大型家庭农场在25万到50万美元之间的;超大型家庭农场在50万美元以上[8]。

从生产精细度来看,家庭农场的劳动者比雇工农场的雇工在劳动时更加有积极性、更加注重精细度。因为家庭农场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属于农场主及家庭共同拥有,除去生产成本所剩下来的价值全是他们自己的。从这个意义讲,家庭农场的劳动者都是在为自己打工,自然他们会积极劳动。而投入和产出是正比关系,投入越多,精细程度越高,产出自然也就越大。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在对由商业投资驱动、以雇工为基础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可持续性提出质疑时曾说道,“只要让农民意识到种的是自己的地,打的是自己的粮,不用人家监督,他都会倾尽全力去做”[9]。与之不同,雇工则是拿着工钱为他人追逐利润服务,自然不会像家庭成员那样愿意付出很多,其精细度也自然不如家庭成员高。

从生产效益来看,雇工制的大农场与不用雇工的家庭农场相比处于一种成本劣势的地位。这一方面是由于雇工农场比家庭农场多了一份代理成本。因为请雇工总会有道德风险,有道德风险必然就需要监督。因此雇佣制大农场经营中的代理成本抵消了一部分的生产效率。正如美国Jensen 和Meckling(詹森和麦克林)在他们的《企业理论:经理行为、代理成本与所有权结构》中所认为的,代理成本的存在使得家庭经营的农场要优于雇工经营的农场。另一方面,根据微观经济学的规模报酬理论,一般在生产规模较小时扩大规模,产量增加的比例要大于投入要素增加比例,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但如果规模很大时再继续扩大,产量增加的比例会小于投入要素增加的比例,导致规模报酬递减。因此,在一定的技术应用水平条件下,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的效益大于雇工农场太大规模的效率。

三、家庭农场:我国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最佳路径

通过上文对几种农业经营方式的比较,我们发现,家庭农场既把现代农业要素融入到了传统意义上的农户家庭经营中,又避免了雇工农场大规模流转土地带来的解放劳动力过多、企业运行风险累及农民、农作精细化程度不够等问题,是农业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最佳路径选择。

(一)从农业发展规律来看,只有家庭农场才能有效解决劳动高投入、收益不确定性的双重矛盾

纵观世界农业发展史可以看出,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集约化、组织化、社会化和科技进步的实现,家庭经营这一传统组织形式非但没有被挤出历史舞台,反而成为了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例如在人多地少的美国,20世纪末家庭农场数量上升至89%,其拥有全国81%的耕地面积,83%的谷物收获量, 7%的农场销售额;在人地比例中等的法国,20世纪80年代约有120多万个农场,其中80%是靠个人及家庭劳动,并且这80%的家庭农场经营着约占全国76%的土地;在与我国国情相似的日本,20世纪初期,就已经有家庭农场大约300万户,即使现在常年雇工也不到1%[10]。为什么这些发达国家的主要农业经营形式都是家庭农场?根源就在于家庭农场具有其它经营主体没有的生命力和独特功能。

一方面,家庭农场的生命力在于它能利用家庭的内聚力,来适应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复杂性特点,提高农业生产的收益。农业生产有自身的生长发展规律,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的过程。农业生产的这种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农业劳动的对象有自身的生长发育规律,人们只能按对象的生长规律依次进行各种作业,如种植业中的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等,这样就使得农业生产活动很难按照人的预期来进行;其次,农产品生产、劳动时间不一致,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标准难以检验,使农业生产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再次,农业生产的空间比较分散,分工也不是很明确,使得农业生产管理上的随机性很强。这样,“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就不能像组织工业生产那样,将劳动要素聚集在一起,在同一时间采用分工合作或流水线式的作业”[10]。而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作为相对独立的经济组织,这样既便于合理安排劳动、分配和消费,又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最终受益。

另一方面,家庭农场的独特功能在于它能利用婚姻和血缘关系,来把农业劳动的最终成果与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避免劳动力的浪费。农业不同于工业,因为所有的劳动几乎都是在大自然中进行,劳作的时间和空间没法确定,这就造成人们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质量不便于监督,劳动尽心度如何,只能从最终的劳动成果来判断。而家庭农场的经营主体——“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单位,这种特殊关系能使农业劳动的最终成果与家庭成员的经济利益紧密相连,最大限度地调动其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尽心尽力地劳作。也只有这个特殊关系,才能根据农作物季节性的生长实现劳动力的季节性调节,避免长期性雇工带来的劳动力的浪费,减少劳动投入的开销。

(二)从农业生产效率来看,只有家庭农场才能有效避免规模小而无效、规模大而不稳的双重弊病

目前,针对传统小农户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普遍认为农业规模化经营是走出这个困境的可行选择,但这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既如果土地都向一个方向集中了,土地权益如何公平分配?农村不稳定的风险如何防控?这又是一个大问题。考虑到整体的农业效率和经济风险,以及并未完成的彻底城镇化的广大农民工群体,农村土地集中的速度应当滞后于人口转移的速度,才算稳妥。换言之,要在衡量土地权益公平分配的前提下,使土地经营的边际效益大于土地经营的边际成本。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刚好能满足这些要求。

一方面,家庭农场具有适度规模经济效应,它能实现生产力释放与风险控制的相对平衡。目前我国一家一户的传统家庭经营虽然具有内部效率,但却缺乏外部效率。一是不利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科技化;二是不利于农户与其它农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博弈,维护自身利益的力量微薄。而家庭农场虽然仍旧以家庭为单位,却已具备有现代农业企业的基本特征,它能与农业商品化、机械化、科学化等现代生产力的因素结合起来,通过扩大经营规模来释放生产力,解决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并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同时,家庭农场这种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的经营规模,又能控制经济风险。这是因为,一是如果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超过自身经营能力,则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下降,从而增加农业生产效益下降的风险性;二是土地集聚速度太快的话,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来不及转移,会影响社会和谐。因此,农业经营的规模不宜太大才算稳妥。

另一方面,家庭农场具有土地调节效应,它能实现规模经营与土地权益分配相对平衡。土地权益分配是农村稳定的总闸门,它不仅涉及到农村集体财产,还涉及到农民生存的根基。对于家庭农场来说,土地是归村民集体所有的这种性质并没有因为土地规模化了而变得不同,向外承包土地的一方等合同到期后也可以收回土地,因此,家庭农场模式并不会伤害农业的根基,也不会伤害其他农民和村集体的利益。并且,从实践层面看,家庭农场还是对此前引起争议的工商资本汹涌进入农业大规模、长时间占用农地的一种矫正。因为家庭农场是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其一般在200亩以下,期限在5到10年左右,还有村委会居中协调,政策风险相对可控,并且可以限制集中土地搞非农产业的“挂羊头卖狗肉”行为。

(三)从农业发展趋势来看,只有家庭农场才能有效破解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双重困境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蓬勃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关键农时缺人手、现代农业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问题日显普遍。正如知名学者黄宗智所言,我国农村社会整体上进入了一种“制度化的半工半耕的小农经济形态”。在这种背景下,农业生产的兼业化、老龄化趋势愈发严重。未来由谁来种粮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家庭农场作为培养职业农民的重要途径,能在其发展过程中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从而有效破解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双重困境,保障我国未来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

一方面,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会自动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新老交替。老龄化是当前中国普遍的现象,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显示,中国的老龄化率达8.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5%。农业作为弱势产业,长期以来是苦脏累、收入低的代名词,年轻人不以务农为荣,导致农村的老龄化更为显著。而家庭农场的出现,将逐步改变这种现状。因为家庭农场最大的吸引力在于,依靠农业为主的专业生产经营也能增收致富,让农业成为一种“体面的职业”,让从事农业的农民获得“体面的收入”,过上“体面的生活”。收入提上去了,自然就会逐渐吸引一批年富力强的青年人继续留在农村务农,实现农业劳动力的新老交替,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

另一方面,家庭农场能使家庭成员通过农业生产实践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所谓职业农民是指那些将农业作为产业进行经营,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规则来获取报酬,以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这个概念包含三个条件:一是必须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二是必须以获取经济利润为目的;三是必须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由此不难看出,解决今后“谁来种地”和“谁会种地”等问题,就需要培育并依靠这种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来加以解决。那么,哪些人可能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职业农民呢?家庭农场是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的主要劳动力,它不受户籍、地域或部门所限,可以一心一意专门从事农业生产这项职业。同时,由于农业收入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家庭农场主一般具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他们为了经营管理好家庭农场,都愿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班来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最新农业科技知识。因此,家庭农场的成员可以通过农业生产实践成长为新型职业农民,从而解决“无人种地”的问题。

总之,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有效率的组织形式,既能有效解决劳动高投入、收益不确定性的矛盾,又能彻底避免规模小而无效、规模大而不稳的弊病,更为重要的是还能根本破解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双重困境,保障我国未来农业经营主体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发展。因此,家庭农场是我国现代农业生产中占绝对优势的经营形式。

参考文献:

[1]黄廷廷.我国农地规模经营中家庭农场优势的理论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5):81.

[2]房惠玲.发展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最现实选择[J].南方农村,1999(2):19-20.

[3]黎东升,曾令香.进一步发展我国家庭农场的思考[J].农业经济,2000(7):37-38.

[4]朱博文.美日法家庭农场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农场经济管理,2004(6):21-24.

[5]郭振宗.小规模农户与家庭农场:两种家庭经营类型的比较[J].河南农业,2012(12):59.

[6]房 彬.改造传统农业的对策研究:基于生产要素视角的分析[J].兰州学刊,2008(12):64-65.

[7]郭振宗.小规模农户与家庭农场:两种家庭经营类型的比较[J].河南农业,2012(12):59.

[8]傅爱民.论我国家庭农场的培育机制[J].农场经济管理,2007(1):14.

[9]发展家庭农场有助粮食安全[EB/OL]. (2013-04-29)[2013-03-08].http://news.xinhuanet.com/cankao/2013-03/08/c_132218536.htm.

[10]董亚珍,鲍海军.家庭农场将成为中国农业微观组织的重要形式[J].社会科学战线,2009(10):97-98.

责任编辑 莫仲宁

Household Farm is the Best Path of Traditional Agricultnre

——Comparison of Honsehold Farm, Traditional Peasant Honsehold and Employment Mode Farm

Yuan Sainan

(Farmer’s Daily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029)

作者:袁赛男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 篇2:

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其对广西的启示

[摘 要]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統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学习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于推动广西现代农业科学快速发展,打造农业强区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现代农业;成功经验;启示

[作者简介] 程启原,广西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广西 南宁,530022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是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高水平农业生产力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工具、现代组织制度、现代管理方法和现代新型农民来经营发展的科学化、集约化、市场化、生态化的社会化农业。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学习借鉴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推动广西农业现代化科学快速发展,有效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工业化“三化”统筹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一)积极推进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等一体化发展

美国地广人稀,土地平整,农业生产广泛采用各种先进农业机械,到20世纪60年代主要农作物的耕地、播种、收割、脱粒、清洗等全部实现机械化,农产品商品率接近100%,2011年农产品出口总额达1374亿美元。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英国农业生产主要划分为4个区域,东南部以谷物生产为主,英格兰南部、威尔士大部和苏格兰北部以畜牧业为主,英格兰中北部和苏格兰南部以谷物和畜牧业为主,北爱尔兰则以养牛、猪和种植马铃薯为主,从耕作到进仓每个环节都实行机械化。丹麦以专业化农场为主,实行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2万多名全职农民可以生产出足够1500万人口消费的农产品,专业化农业服务公司承担生产资料供应、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全程服务。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土地流转与集中,《农业基本法》规定重点支持与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专业农户和农业大户,废除农业租佃限制,鼓励出租和承租土地,以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巴西不仅大型农场拥有各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农业机械,中小型农场也广泛应用各种畜力、甚至人力的小型机械,不但大大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巴西农场的生产效率,实现较高程度的集约化经营。加拿大、荷兰和芬兰等国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也很高。

(二)广泛应用先进农业科学技术,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国外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是同先进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和积极推广分不开的。美国、加拿大等国应用胚胎移植、冷冻技术繁育优良畜牧品种,大大推动了现代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荷兰农业特别是花卉产业非常注重应用现代科技,从现代化智能温室生产,到不断推出新品种,提高农产品质量,到处都体现先进科技对现代农业的支撑作用。英国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特别是土地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把科技研究与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先决条件,建立完整的教育、科研、试验、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在转基因种植物育种、生物新技术产品开发、动物疫病防控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以色列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通过滴灌技术推动现代农业迅速发展,使农产品产量直线上升,特别是近年来将先进电子技术应用到农业机械方面,既提高了劳动生产力,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巴西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广泛应用先进生物技术,制定国家生物技术计划,目前已有2000多种转基因植物进行大面积试种,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面积达3000多万hm2。美国、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还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对农业生产实行监控、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大大减小了农业经营的风险。新加坡、韩国、印度、菲律宾等新兴国家也投巨资开发动植物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等先进农业科技,并在培育高产、优质、抗病等动植物品种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生产,注重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产品的安全性和质量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发展现代农业优先考虑的问题,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是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20世纪50年代美国加州就用有机农业替代石油农业,目前以蔬菜和水果为主的有机农产品产量已占全州农产品的10%以上,且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迅速发展。德国把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食品作为改革传统农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从1997年起规定生态农产品使用统一的标签,切实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权益。韩国专门组织人员开发环保型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管理中充分运用减少农药投放的病虫害天敌、抗病虫害技术和有助于高效利用肥料的农作物养分综合管理技术,以达到无公害和环保目的。荷兰、丹麦和芬兰等国农产品的特色就是高品质、卫生和健康,依靠国家立法、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和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从食品生产场所到各个生产环节都有法律规定的卫生规则,建立起农场主、食品企业和有关政府检测部门密切合作的体系,形成了从农场到餐桌完整的食品安全生产线。如丹麦奶场和屠宰场的拥有权属于农场主个人,但是国家有严密的食品检测机构,个体农场主的生产与加工业之间建立牢固的合作关系,可以有效解决从农场到餐桌所有食品安全生产环节。日本对农产品质量要求非常严格,一旦查处农药残留超标,生产者将信誉扫地并被严格处罚,因此日本农户使用农药都比较慎重。

(四)大力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美国、欧盟和日本都成立涵盖所有农产品的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由分散经营走向联合发展,通过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规模化的农产品商品基地,进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形成从科研、生产、加工、储运到销售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极大地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农业的经济效益。美国的农业社会服务组织覆盖面很广,大到改良农业生产技术,小到各种度量换算,都可到州县农业推广服务部门获得满意服务。日本政府通过政策和法律对农协实行强有力保护,从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多方面支持农协发展,建立遍布全国乡村的庞大农协组织体系,全国99%以上的农户都参加农协。日本农协不以赢利为目的,具有强大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对会员的生产、经营、生活等服务几乎无所不包,还代表农民参与农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效解决了单家独户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荷兰、丹麦和芬兰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化程度非常高,几乎全部农场主都参加协会或合作社,如荷兰农民自发成立各种农户合作组织,涵盖农业生产、销售、农机、加工、保险与金融等领域,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服务,在保护农民利益、促进社会稳定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巴西非常重视推进农业合作化,农业部和各州都建立支持合作化的专门机构,负责制定鼓励农业合作化的政策措施和发展计划,特别是帮助落后地区的农民成立小型合作社,在推动农业生产、实现供销一体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五)构建完善的农业支持政策体系,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导向作用

美国以占人口不到1%的人力资源,不仅供应了本国的农产品需求,而且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产品出口国,美国农业生产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与其政府制定的农业支持政策是分不开的。美国农业政策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非常复杂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农产品销售支持政策、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政策、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政策、农业信贷支持政策、农业税收政策和农产品对外贸易支持政策等。英国和丹麦对农业发展非常重视,法规保障和货币补贴力度都很大,通过实施粮食价格干预,对小麦、大麦、燕麦等粮食作物实行保护价收购,对进口粮食征收一定关税,保证了稳定规模、保护环境和提高收入等农业支持政策目标的有效实现。日本财政对农业给予高额补贴,包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购置现代农业设备、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和农业保险五大类,2000年农业补贴占GDP总额的1.4%,而当年农业总产值只占GDP的1.1%,农业补贴超过农业总产值,农户年收入的60%来自政府的各种补贴。

(六)积极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科学知识水平

培育现代新型农民是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建设现代农业不仅需要精通技术和业务的技术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农民队伍。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农业视为需要高度文化知识水平的职业,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的人一定要具备现代文化知识和较高水平的技能。法国政府要求青年农民完成义务教育后,必须经过农业专门学校学习,并且到农场实习一定时间,成绩合格取得绿色证书才能得到政府承认。在丹麦,只有受过农业基础教育和务农实践并获得“绿色证书”的人才有资格当农民。德国政府对申请独立经营家庭农业企业的农民进行严格审查,鼓励具有高学历的人进入农业企业工作。在澳大利亚,积极鼓励大学生到农场工作,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0%以上。

(七)建立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为促进农业快速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和物质保障基础。近年来,荷兰、丹麦等国家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农业生产的工厂化、精准化和专业化,大大增强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切实改变农业产业的弱势地位。在美国,基本看不到城乡差别,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城乡享受均等化的社会公共服务。为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美国政府每年都出资兴建和维护大型水利等基础设施,水利水电工程、防洪抗旱工程、环境保护工程等建设由联邦政府负担。

二、国内发展现代农业的成功经验

(一)重视编制发展规划,引导农业科学发展

国内省市特别是农业大省都非常重视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引导区域农业科学发展。四川省把编制发展规划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科学编制省、市、县三级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如成都市编制《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17年)》,以城乡一体、分工协同、梯度推进的发展战略,将现代农业发展划分为城市农业圈、近郊农业圈、远郊农业圈等三圈层,既兼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又充分考虑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遂宁市编制《遂宁市优势柑桔产业发展规划》、《遂宁市中药材基地建设规划》和《遂宁市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等八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2”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工程等,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浙江省编制《浙江省“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相关规划,提出加快形成现代农业“块状经济”发展格局,将工业化的发展理念首次引入现代农业发展领域,努力打造中国农业强省。河南省编制《河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计划打造“全链条”的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二)积极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

吉林省出台《吉林省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围绕区域优势农业产业,重点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截至2010年底,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424家,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50亿元,形成了以粮食、畜禽、特产品三大產业为主,集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农产品“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工协调发展格局正在形成。河南省通过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加强银企对接、落实税收优惠、品牌创建奖励等各项支持政策,鼓励食品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和承包等形式进行规模扩张,积极拉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培育了双汇、华英、三全、思念、南街村等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业的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底,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3100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9家,省级龙头企业562家,实现销售收入9900亿元,占河南GDP的40%,吸收农业劳动力130多万。山东省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347家,创新了龙头企业带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如联合舰队型的“莱阳模式”、航空母舰型的“诸城模式”、群体争荣的“安丘模式”等。四川、江西、安徽、河北和江苏等省也非常重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当地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三)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近年来,河南省投资500多亿重点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黄河至羑河段全部桥梁工程和石门河倒虹吸一期工程等一批农业基础设施,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河道防洪治理等水利工程项目建设,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山东省选择51个县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通过各种渠道投资30多亿元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标准化养殖设施改造及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苹果现代矮砧集约栽培示范园建设、高标准温室大棚(菇房)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等,推动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跃上新台阶。四川省南充市2011年大幅度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安排55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现代产业基地的土地整理、培肥、沟渠路电配套等硬件升级改造,配套完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近三年来累计投资350多亿元,重点建设东部三江平原14个大型灌区和西部松嫩平原尼尔基水利枢纽配套等一大批水利工程,特别是紧紧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巩固提高工程,大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和续建重点水利项目148项,为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湖南省也非常重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0年来农林水事务投入达1598.4亿元,新增农村公路30441公里。

(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现代农业发展组织化程度

2004年,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并成立第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温岭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截至2011年6月底,全省共有农村合作社2.2万多家,成员户数90多万户,涉及耕地面积130多万亩;建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通过“农户—合作社—市场”模式,加快土地有序规范流转集中,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生产,2010年底全省土地流转率已达到38.7%。黑龙江省大力支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目前全省共有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8583个,农民社员达19万人,带动农户100多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5%,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把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紧密对接,有效地促进全省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海南省2009年新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就达1388家,是前两年注册成立总数的1.5倍,目前全省拥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3000家,带动农户30多万户,占全省农户总数的四分之一,社员收入水平比一般农户高出20%,解决了多年来农业发展中政府部门“包”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单家独户“办”不了的诸多难题。四川省遂宁市目前成立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达947家,涉及粮食、茶叶、蔬菜、水产、林业、棉花、花椒、畜禽等10多个类别,带动农户40多万户,实现销售收入超过20亿元,不仅提高了农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而且成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部分。

(五)积极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为现代农业提供科技支撑

四川省在盆地和丘陵等不同生态区分批启动实施“粮经复合型”、“种养加复合型”、“循环经济型”及“现代奶业”科技试点示范,积极探索依靠科技发展现代农业新模式,从品种、技術、体系、平台等方面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科技支撑,如射洪县立足丘陵地区农民增产增收,形成了“粮-猪-沼-果(粮、菜、药)”及“粮-酒-糟-猪-沼-粮”两种循环经济型现代农业生产模式;邛崃市立足农业规模化经营,形成了“粮经”复合型周年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及产学研利益联结机制;简阳市立足丘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院校为骨干,以专业协会为纽带”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洪雅县以新希望、蒙牛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主体,联合有关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积极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示范,初步形成了企业带动型现代奶业发展新模式。黑龙江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科技贡献率为目标,致力于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初步形成以种植、林业、养殖、食品加工、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为重点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垦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82%,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6个百分点,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吉林、河南、湖南、浙江等省也非常重视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把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

(六)重视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等综合发展

吉林、黑龙江、四川、河南、浙江、山东等省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推进规模化、机械化、专业化、标准化和品牌化等综合发展。吉林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近4000万千瓦,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五大粮食作物万亩以上连片高产创建示范点245个,辐射带动面积突破8000万亩;人参产业是吉林省传统资源型优势产业,已颁布实施国家标准14项,地方标准8项,填补了国家没有人参标准的空白。黑龙江省耕地面积占全国的九分之一,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最大的商品粳稻产区,全省农村田间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超过80%,通过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IS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和RS遥感系统,积极发展以大马力农业机械为动力的精准农业。四川省积极追求大规模、大基地、大产业,推进农业发展由传统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由零星分散布局向集中连片建设转变,由数量规模增长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如遂宁市大力实施“万亩千亿示范工程”,建成“船山区唐桂柑桔万亩示范区”、“安居区三家片蔬菜万亩示范区”等10个现代农业“万亩千亿”示范区,发布农业区域地方标准43个,制定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20多个,有无公害农产品132个,绿色食品33个,有机农产品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农产品国家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25个,知名商标112个,推动农业产业结构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生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打造区域性公用品牌是浙江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色,由农业行业协会出面注册商标,为当地农民共同享用,目前浙江省已注册68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山东农业机械化水平已达87%,建成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000多个,基地面积3000多万亩, 182种农产品经认证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寿光蔬菜更是闻名海内外,产品远销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和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三、对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启示

启示一: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造成农业生产成本高、效率低、效益差,制约着现代农业的集约化发展。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20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土地基本全部分给农民。要加大广西农村土地流转力度,按照“平等、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通过置换、出租、入股等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流转集中,推进适度规模生产经营,有利于应用各种大马力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产品市场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推进农民由传统走向现代、由世袭转向职业、由兼业走向专业,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现代化的主人。

启示二:广泛应用先进农业科技,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其发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创新和广泛应用。广西农业科技发展与国内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距离,与世界发达国家差距更大。要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切实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积极鼓励科研院校、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生产大户、科技示范户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成分、多形式、多功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并实现产业化。

启示三: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民经济中的弱势产业,发展农业离不开各种政策的扶持和保护。目前,广西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还不够健全完善。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體系,确保相关政策有效给力,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镇化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政策,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的支持政策,包括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农业生产补贴等方面投入;三是农业税收和投融资的支持政策,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四是农民培训和社保的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社会福利待遇。

启示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根本。农民是现代农业生产的主要主体,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加强广西农民的职业技能教育,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和农民绿色证书工程,切实增强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要加强科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科技文化需求,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大力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使广大农民能熟练运用农业现代科技和现代化市场营销手段等。

启示五: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力。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现代农业分工与协作进一步发展、农工商一体化日益加强的必然产物,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农业规模小,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目前,广西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还比较低。为了使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衔接,必须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和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农业生产和经营领域的各个环节提供技术、供销、信贷、保险等一条龙服务,有效推动广西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蓉丽.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5).

[2]夏显力,赵凯,王劲荣.美国农业发展对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启示与借鉴[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4).

[3]陈锴.欧洲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1,(7).

[4]杨冬民,杨文选.日本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及借鉴价值[J].经济纵横,2007,(9).

[5]刘旗,张冬平. 河南现代农业发展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6).

[6]郭强,陈东梅. 四川现代农业进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11).

作者:程启原

农业商品领域生产管理论文 篇3:

论现代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本文在理论阐述现代农业的内涵、特征的基础上,从产业支撑、人力资本、政策载体、资金支持、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论述了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现代农业;中国农业;新农村建设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十六届四中全会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再一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明确指出“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农产品供给由长期短缺向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转移,强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发展。但目前我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没得到根本改变,粗放经营、水土污染、浪费耕地、弱质低效、一家一户小生产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因此,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全而提高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增强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繁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1、现代农业的内涵

什么是现代农业,至今还没有公认而严格的界定,人们对它的理解各有侧重,定义也不尽相同。我国上世纪60年代提出实现农业现代化奋斗目标时,人们一般认为,农业现代化就是机械化、水利化、化学化加电气化。这一认识在《百科全书》上表述为:“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装备和现代管理方法改造农业的过程”。90年代,又有“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集约型农业”等提法。有学者认为:现代农业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的一种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从事多元化生物质生产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新型产业;有学者认为: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的、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的农业;有学者认为:现代农业主要是指在技术与制度方而不断进步,以固定数量的农业资源能够生产出更多农产品的农业;有学者认为:现代农业是指整个农业的生产组织、生产管理、生产经营、生产工具、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观念,及其农产品的质量、储存、保管和流通等方面,具有当代世界的先进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学者认为:现代农业是指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对农业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农场化的生产活动。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元春认为:“现代农业是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现代技术高度密集的科技型产业,是面向全球经济和农工贸一体化经营的商品农业,是正在拓展中的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新型产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良恕则将现代农业定义为:“持续地、广泛地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管理和现代工业装备的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的产业;是把生产、加工和销售相结合,把产前、产后和产中相结合,把生产、生活和生态相结合的一体化的高效率与高效益的综合性产业。”

尽管对“现代农业”的界定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在以下几个方而还是达成了共识:

1,1现代农业是相对于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的一个新概念,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近代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现代农业是一个时代的概念,是当今时代的、带有方向性和主导的主流农业,新的时代特征不断赋予现代农业以新的内涵。

1.2现代农业的内部产业结构是在高科技融合下,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互有机融合,优势高度互补,资源充分利用的大农业。它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是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由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着以生物质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农业的领域不断拓宽,农业的链条不断延伸,更加完整。

1.3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是现代农业的先导和发展动力,农业生产的发达程度以对高新农业科技的拥有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标志,农业技术创新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农业生产过程并实现产业化。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农业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商品率,农业的增长方式由单纯地依靠资源的外延开发,转到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持续发展能力的方向上来,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高度发达的现代基础产业。

1.4现代农业是具有高生产率、高商品率和高综合效益的综合农业生产经济体系。其发展途径是内涵扩张与外延扩大有机结合、多元化与个性化并行、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并存,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1.5现代农业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全方位的、权责一致的、上下贯通的现代农业管理及社会化服务体系。

2、现代农业的特征

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具有以下显著特征:

2.1知识成为最基本的生产要素。与以土地、劳动力等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基本生产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知识资本成为农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高新科技以资产的形式进入农业产业,农业的产出更主要的取决于“知识”这种无形资产的投入。

2.2生产要素智能化。从劳动力看,现代农业依靠的是具有较高文化、技术素质的智能劳动力,接受教育和技术培训,成为农业劳动者终身不可或缺的行为;从生产工具看,现代农业更多地运用电子计算机等智能仪器,农产品主要是在标准化生产和现代经营管理情况下生产出来的;从劳动对象看,越来越材料化和精细化,天然存在部分越来越小,经人类加工部分越来越大。

2.3经济活动全球化。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立足全球,重视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发展。市场取向是农民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发展农业新的功能的动力源泉,农产品的商品率很高,生产主要用于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了农业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以及农产品贸易的国内外流通。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管理,推动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从而使农业生产经营突破

地域限制,日益走向国际化、全球化。

2.4生产经营产业化。传统农业是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以农户为基本生产单元的一种小生产。现代农业是高智能含量、高商品率、高外向型的农业,它强调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产学研、科教推一体化。在现代农业中,农户广泛地参与到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中,加入到各种专业化合作组织中,农业经营活动实行产业化经营。这些合作组织包括专业协会、专业委员会、生产合作社、供销合作社、公司加农户等各种形式,它们活动在生产、流通、消费、信贷等各个领域。

2.5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高效利用。现代农业是农业各种生产要素配置合理、各种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作用的农业,它能科学、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积极开发尚未利用的富有资源,以替代稀缺自然资源。随着高科技在农业上的成功应用,农业生产受季节和地域条件的限制日益减弱,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不再只是土地,还应包括江河湖海水而空间甚至太空,绿色(常规)农业、白色(微生物)农业、蓝色(海洋)农业全面发展,土地、光热、化肥、水、农业副产品等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的最充分利用。实现了农业由耕地向土地、由农村向城乡、由有季节性向无季节性和生产多维方向发展。

2.6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现代农业是品质标准、安全、以及环境质量实行标准化和严格检测监管的绿色产业。它强调人与自然高度协调、可持续发展。它能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取得最大的农业产出,从而保证人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因而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

3、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和历史任务。实现新农村的建设目标,需要我们从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各方面去努力。但至关重要的是要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集中显示了其特有的优势和多功能性。毫无疑问,现代农业就是新农村“生产发展”的根基所在,核心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现代农业,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必须发展现代农业。

3.1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产业支撑。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相差10~15年,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贡献率比发达国家低20~40个百分点,农业劳动生产率更有着相当大的差距。从表1可以看出,在人均生产谷物方而,美国是我国的69倍,日本是我国的3倍;在人均生产肉类方而,美国是我国的73倍,荷兰是我国的48倍,口本是我国的6倍;农产品加工附加值三国也比我国高,他们的商品率均达到了85%以上,而我国的农产品商品率低于50%。要实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均需要农业生产力有一个大发展和大跨越。现代农业是要素投入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生产手段科技化、产业经营一体化的农业。其实质是知识信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与生产力的其它要素有机结合,在改进和完善生产工具、扩大和扩展劳动对象中,极大地优化和扩张生产力系统的功能,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力水平。因此,只有引入现代理念、运用现代装备和采取现代经营方式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才能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力,从而从根本上转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新农村的其他产业才有发展的根基;只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利用农业知识、技术、信息资源,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农业有较大的跨越式发展,完成新农村建设的特殊使命和任务。

3.2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造就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我国是农业大国,13亿人口,9亿以上生活在农村。2001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是美国的25倍、几木的5倍、荷兰的12倍。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在1.5亿以上,而且以每年新增600多万的速度递增。此外,我国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程度不足7年。2001年,农民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为40.31%,高中以上仅占11.60%,而同期几本为75%。现代农业是在高科技融合下,农业产前、产巾、产后相互有机融合,优势高度互补,资源充分利用的大农业。它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由传统的初级农产品生产向着以生物质产品生产为基础的农产品加工、医药、生物化工、能源、环保、观光休闲等领域拓展,通过农业领域的不断拓宽,农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从而可以吸收大量的剩余农村劳动力就业。同时,现代农业作为知识密集的现代产业,既要求先进密集的科学技术作支撑,又要求农民必须具备较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基础,要掌握现代市场经济、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知识以及运用现代科技成果的技能,接受教育和技术培训,成为农业劳动者终身不可或缺的行为。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在吸纳大最剩余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同时,加快了对低素质传统农民的改造,为我国新农村建设造就了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提供了高质节的人力资本和智力支持。

3.3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政策载体和落脚点。国际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业衰落和农村凋敝的现象比较普遍。我国实行了长达50多年的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倾斜政策,城乡差别、工农差别已演化为影响整个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焦点和难点。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又历史性地提出了“加快建立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等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所谓工业反哺农业,是指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不但要停止从农业领域的索取,而且还要在自身的发展中拿出相应的资金,用来支持农业的发展。这样在宏观上就必然要求调整国民经济的整体利益,集中力量向“三农”倾斜。在微观上就必然要求有物质载体来承接宏观政策。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其中至关重要的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巨大,有关资料表明,仅仅将有效排灌而积、旱涝保收而积和机电排灌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分别提高6%、8%和6%,就需要投资5000亿元以上。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可以为工业反哺农业提供重要的载体和落脚点。

3.4现代农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增收渠道和资金支持。促使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中心,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但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外乎两条,即农业内和农业外。从农业内部增收条件来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旱涝保收,加速农业科

技创新,促进农业结构升级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促进农业内部增收的前提条件,而这些都与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一敛的;从农业外部增收的条件看,这就要求城乡统筹。城乡统筹实际就是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带乡协调发展,那么现代工业不可能与传统农业和谐发展,它只有与现代农业才能和谐发展。此外,现代农业能把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相应的科学理论和科技知识及智慧进行科学管理,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的产出量或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要素使用量,即提高农业效益的同的;同时,现代农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农业技术创新能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农业生产过程并实现产业化,高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现代农业具有很高的农业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商品率;现代农业又是高效益的产业化农业、市场化农业,它强调农业生产经营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实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由此产生的巨大效益和利润,可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3.5现代农业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现阶段新农村建设同标夯实基础。2006年8月,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一系列指标,这些指标既是我国农业今后5年的主要发展目标,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各项目标的具体化。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手段和措施,其中现代农业的作用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现代农业强有力的支撑,这些指标的实现将变得遥不可及。特别是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基础和根本。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据有关部门测算,到2030年,全国人口将达到15亿左右。因此,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不断地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就成为农业部门所要解决的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对于粮食安全问题,世界各国的解决途径和方法各不相同,对于人多地少的中国而言,其中最现实、最可行的方法就是要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实现在农业用地不增加的前提下确保粮食总产量的持续提高。而要想提高粮食单产和保持我国粮食丰产的长效能力,必须依靠农业科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涉及的范围虽然十分广泛,但都必须以粮食安全为基础和前提。假如粮食安全都难以保证,无论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还是“村容整洁”,抑或是“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都将失去必要的基础,都将成为一句空话。

3.6现代农业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村容整洁”提供有力保障。传统农业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给我们带来了厚重的农业文化底蕴。但目前我国农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一是人口递增与耕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人均耕地资源、人均水资源和人均森林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和1/6。据科学测算,在未来的半个世纪,我国人口仍将持续增长,到2030年将达到16亿。而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耕地面积的数量将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加剧,水资源、森林资源愈加稀少;二是农业自然灾害日益频繁,水灾、旱灾、雪灾等自然灾害频频袭击我国,发生频率越来越高,危害程度越来越深,严重阻碍我国农业的发展;三是农业资源的破坏日益加剧,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森林植被不断减少,水土流失严重,耕地质量下降,草原退化、盐碱化、沙漠化问题突出,同时水资源消耗、水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严重,且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更加突出。这种人多地少、人增地减、资源不足、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农业的发展必须寄希望于走现代农业的道路,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现代农业不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应用,而且知识是一种可以重复使用的神奇资源,其价值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不会消失,反而能够增值,并成为农业增长的新资源。这完全可以弥补我国农业资源不足的现状,缓解资源破坏、环境污染、自然灾害等问题,在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实现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目标。

责任编辑 丰 军

作者:朱有志 谢瑾岚

上一篇:信息农业发展体系研究论文下一篇:职业学校教师情绪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