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海报设计论文

2022-04-17

摘要:中国设计掀起以中国古代画论精华为特色的设计思潮。墨、书、拔、印与当代平面设计的构成形式是相通的。中国当代设计应从“经营”的角度来阐释解读“设计之总要”。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正是对“气韵”这一核心理念的重拾和挖掘。中国设计应该在传统挖掘和继承的前提下,做到与现实世界设计潮流和格局的共荣与交契,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文化体系。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广告海报设计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广告海报设计论文 篇1:

基于“审美移情”的公益广告海报设计

关键词:公益广告;海报;审美移情

公益广告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为社会提供免费服务的广告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公益广告也逐渐成为主流广告形式的一种,公益广告以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教育性意义在受众者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益广告海报是公益广告的载体之一,但当前我国公益广告海报仍多停留在内容的说教层面,创新性不足,这使得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及影响力受到一定影响。因此,想要更好地发挥公益广告的作用,就需要设计者摆脱陈旧的观念,摈弃简单刻板的公益宣传形式,不断充实丰富其内容,以期顺应受众的审美标准并与受众产生一定的互动。

1“审美移情”的概念

“审美移情”是人类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人类在审美活动中将自己的主观思想赋予到原本不具有人的感情色彩的客观物体上,使客观物体表现出人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审美体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德国美学家费肖尔父子是“审美移情”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其将“移情”称为“审美的象征作用”圈,把“移情”作用看做“对象的人化”。随后,德国心理学家利普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研究美学,系统地阐述了“审美移情”这一理论,其中“物体的人格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对艺术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审美移情”在公益广告海报设计中的作用

“审美移情”理论在公益广告海报设计中的运用较为广泛,它改变了传统公益广告海报单调的说教风格,豐富了公益广告海报设计的表现形式,使其在形式和立意上更具创意性。从而提升并扩大了公益广告的传播效果及范围,构建了一条公益与受众之间沟通的有效途径。

3公益广告海报设计中“审美移情”的表现手法

公益广告海报设计不仅是从视觉感官上刺激受众,更应体现设计的内涵及其思想情感。而“审美移情”能满足这样的要求并在公益广告海报设计中起着积极的作用。在设计公益广告海报时,设计师应把握受众的痛点(共鸣点),通过自身的感悟,将自身的思想和设计表现形式融合到创作主题中,从而使设计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更为丰富,并使受众真正地感受到公益海报的感染力与教育意义。

为了更好地探寻公益广告海报设计中的“审美移情”,需要对构成海报的视觉元素进行研究分析,借助其视觉语言上的多种表现形式,同时结合其它艺术的风格特点,使设计的主题思想转化为具象,即易感知的形象,在冲击受众视觉感受的同时,唤醒受众心声,从而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1赋予性的表现手法

赋予性在公益广告海报设计中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情感的赋予性,公益广告海报以社会焦点话题为设计主题,设计师又将自身的情感融入到主题之中,为公益广告海报设计提供创意;二是海报中设计元素之间的“赋予性”,两个或多个被赋予了不同意义的物像,抽取出两者或多者之间的个性和共性,在画面中构成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新图形,形成了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由北京大奇天下品牌整合传播机构为WWF(世界自然基金会)策划并设计的《在中国,WWF的森林保护为您撑起一片蔚蓝天空》公益广告海报(如图1)。整体画面以树木、文字、飞鸟组合而成,初看海报,给人一种从树林之中仰望天空的感觉,再次观看后,发现树木中间的天空是类似中国版图的形状,设计师将天空赋予了中国版图的形状,加之天空周围的树木,更好地凸显了设计的主题。

3.2比拟性的表现手法

比拟性即设计师将某种物质的特征结合人的属性特征,赋予到客观物像上,从而加深受众心中对客观事物的思想感情。以“审美移情”为设计前提的公益海报中设计师根据海报的主题思想运用比拟的表现手法,在海报主题中融入另一种物体的属性和情感特征,从而将抽象的概念利用比拟的手法将其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在“移情审美”中,比拟的手法是公益广告海报创作的切入点,能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形象来直接表现,能够使受众感知公益广告海报的本质思想。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公益海报《向野生动物伸出援手》(如图2)在比拟的运用上显得极为突出。整体画面构成上由一只手的形象占据画面中央。在造型上,将人的手拟物化成野生动物鳄鱼的形象,从而给予受众极强的视觉冲击。使受众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设计师所要表达的强烈情感,同时激发受众的自身情感,使受众得到启迪和反思,成为保护野生动物的一份子。

3.3再创性的表现手法

公益广告海报区别于商业海报,公益广告海报是通过巧妙地设计表现生活中的现象,是一种能够引发共鸣、震撼人心的公众性海报形式。公益广告海报的设计要留有一定的空间,能够让公益广告进行“再创作”,不同的受众在面对同样的海报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从而深化自身对海报印象。这种独特性也使得公益广告海报的信息内容带有一定的再创性,使受众通过观察衍生出想象力,最终实现设计者与受众之间思想情感的融合。公益广告海报通过再创造性的表现手法,将想要表达的思想,想要阐释的道理隐藏起来,让受众自己拨开重重表象的面纱,最终找到真实的意图。

在以“审美移情”为前提的公益海报海报设计中,设计师结合自身的经验,选择两个既存在差异又存在相似之处的事物,由此物喻彼物,注入自身思想,体现出海报的思想内容。而受众结合自身的生活阅历去理解公益广告海报的内容,从而激发受众的思考,引发受众的再创性,使受众得到更为强烈的感受,引起情感的共鸣。

由MARC VAN GURP设计的公益海报《动物不是小丑》(如图3)采用再创性手法。乍看画面很简单,一只海豹画着小丑的妆容站在牢笼后面。但当受众将自己的思想融入进画面时,我们发现海豹眼睛中充满了对海洋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它们本是自在的生命个体,本应在海洋中遨游驰骋,但却被带到马戏团中,像小丑一般做着违心的动作来博得人们的欢乐。设计师通过再创性的表现手法,让受众将自己的思想融入到公益广告海报中,使其主题得到升华。而作为始作俑者的我们,在看到这样的画面时,内心势必会涌起层层的波澜。这样强烈的视觉画面冲击着每一个观者的内心,让我们自觉地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警示我们保护动物、让动物回到应有的自由生活中。通过再创性的表现手法,使设计者与观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让公益广告海报变得更具有教育意义。

4结语

在公益广告海报设计过程中,充分理解和运用“审美移情”理论,不仅有助于观看者深入理解公益广告海报设计的主题,感受设计师所要传递的美学内涵;同时也能帮助设计师将抽象的情感和思维转换为具象的视觉形象。由此可见,只有灵活应用“审美移情”,将设计师的情感巧妙注入到作品中,将抽象、不易触摸的感情以更易理解的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才能给予受众极大地情感触动,使公益广告海报达到较好的传播和教育意义。

作者:郭沛青

广告海报设计论文 篇2:

古代画论与当代艺术设计比较融合新探讨

摘要:中国设计掀起以中国古代画论精华为特色的设计思潮。墨、书、拔、印与当代平面设计的构成形式是相通的。中国当代设计应从“经营”的角度来阐释解读“设计之总要”。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正是对“气韵”这一核心理念的重拾和挖掘。中国设计应该在传统挖掘和继承的前提下,做到与现实世界设计潮流和格局的共荣与交契,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文化体系。

关键词:中国当代设计 古代画论 设计思潮

一、中国的设计产品面临自身挑战

当代中国已经不同百年以前的中国,从林则徐的“师夷长技”起,中国近代先驱们开始了对我中华大刀阔斧的改革和更新进程。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直至辛亥革命,最终新中国成立,然后是改革开放。中国以不懈的努力追赶着西方的步伐,历尽坎坷艰辛,终于在当代有所成就。虽然与过去百年相比我国已经有不可小视的成绩,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不足之处,我们还没有成为鹤立鸡群的超级大国,我们并不是一个以技术出口为主导的高端产业国家,尤其在2006~2007年席卷美国次贷危机泛滥至国际的经济危机中,显现出我们出口产品的无灵魂性问题,严重打击了我们的贸易网络。

在对世界金融、政治、军事等种种格局的分析后,中国不得不驻足于自身产品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的问题之中。中国的开放,不该是中国民族灵魂之沉寂无声!中国多年的学习与追赶,所换来的不能还是在核心层面的创新上受制于人。这已不是一个民族自尊,或者国粹主义的滥觞,这是当代中国走向未来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关键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对于艺术设计这一重要学科,中国的设计产品在不断与世界接轨的同时,也同时面临着自身的挑战。

中国艺术设计追求的是什么?如果从艺术设计的功利性核心考虑,当然是夺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获得最大利益。但是,以往几年的经验告诉我们,现实并不是如此简单,在世界范围内遍布的“中国制造”背后,我们出口量的增加并没有在收益上得到决定性的胜利,因为我们出口产品仅仅是在量上制胜,并没有在质上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也是我国在世界进出口市场份额上具有很大空间,却不能夺得足够的定价权的一个原因。那么,质从何来?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国产品设计能力及市场推广能力,从艺术设计层面上来看,这直接指向我国的在这一领域学科水平和教育水平。

二、掀起以中国古代画论精华为特色的设计思潮

直到时下,中国设计没有能够引领潮流,我们只是追逐潮流而已。虽然中国设计界可能不愿正视这一问题,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引领潮流并不代表仅仅作为一种民族风格的体现——即所谓“中国风”,我们的设计需要的是强烈的市场竞争力,并同时成为一种“时尚”或者说“流行”。另一方面中国设计如果发展,不需对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艺术设计学科具有深刻的影响力,这就是说,中国设计必须掀起一个以中国古代画论的精华为特色的设计思潮。

那么什么才是中国艺术设计勃兴的重器呢?现实要求我们必然会寻找我们自己独特的灵魂根源,而这一根源也曾经对世界艺术发展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中国古代画论在中国当代艺术设计这一学科中的运用问题。

(一)墨、书、拔、印与平面设计的构成形式是相通的

从形式上来说,中国画的风格特色,实际上就是当代艺术设计中多数门类的古典雏形。中国画不同于西画,基本的外在形式以:墨、书、拔、印四个部分所组成。这与当代平面设计的构成形式是相通的,众所周知,以广告海报设计为例,我们发现,除了广告主题作为画面主体外,总要为广告,设定文案内容来完成图像所不能全面之处。另一方面在商业广告当中,品牌标识是必须在海报设计中加以体现的关键内容。这时候我们会明显的发现对于国画形式的四要素,在平面广告中的一一对应关系,还是以海报为例,海报的主题画面内容对应了——“墨”;其中涉及文字内容的独特字体风格对应着——“书”;而经典意义上的海报中常见文案说明或广告语正对应着——“拔”;最终,在商业广告中,所必须体现的商品或企业标识正是——“印”的转换形式。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给与中国设计的启示并不是比较学上的平行关系。中国艺术设计的走向应该根据这种关系找到融会贯通的交集层面。也就是说,我们的设计应该转换一个出发点,重新确立一种新的意识形态,而不是仅仅换一种思维方式这么简单。

除了以上我们提到的平面广告,实际上视频广告设计、游戏视频设计、电视电影都涵盖着这种中国画形式的外延。中国设计要注意的是,国画的构成形式是受当时基本生产材料和性质的限制,也就局限于空间的限制,但这不代表中国画从形式上的古典追求与现代艺术设计有太大的出入。以一个商业视频短片为例,我们会发现,宏观上在整个视频内容中,一般也是体现四种基本元素的有机构成关系。这在旧版红楼梦电视剧和中国老电影中体现的尤为深刻,作为内容的视频故事主题,然后具有强烈书法特性的片头字幕设计,再次是具有提拔性质的剧中、剧尾字幕文案,最后是与片头和结尾相重叠的剧目名称的字体标志化。在视觉设计上我们完全能从中国画的形式结构中找到自己所独有的勃兴突破口。

(二)从“经营”的角度来阐释解读“设计之总要”

当我们自觉地从外在形式上观察中国画与中国当代设计的交融迸发时,我们才必然关注于纵横上下两千多年的中国画论的浑厚内涵。这一内涵从谢赫六法起,经历代文人墨客斟酌打磨,已成为一套完整系统、独具特色的艺术意识形态体系。而就像各种其他的意识形态一样,它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同时,定然保有重构发展的潜质和基础。六法当中尤以“气韵”、“经营”对于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的关系最重,而其中“经营”又是中国艺术设计所必须面临的一个理论反思重点。这在邵宏先生的《衍义的“气韵”:中国画论的观念史》一书中,专门单出一章来论述汉语中的“经营”与意大利语中的“disegno”(设计)的词源学对比研究。直接道出中国画论中“经营”二字与当代由日本转译的“设计”二字本身的词源共通性[1]。那么中国设计实际上已经又一次被推入一种思潮迸流的勃发边缘。艺术设计在当代中国需要再一次进行革命性的思维重组和解放,我们的设计需要从西方设计的整体架构中脱颖而出,让蕴含于过去的种子得以萌发。谢赫云:经营,位置是也。当然并非只在字面之意来理解这一经营的理念。从中国画长久的艺术传统中,我们可以瞥见其对于设计理念的指导作用。“经营”作为一种设计的机构理论概念,直接影响了当代艺术设计中对于设计行动的结构化思维范式。正如张彦远所言:“至于经营位置,则画之总要。”这一重要理念早已在艺术设计中成为更加复杂的转述内容,而中国设计所需要的就是从经营的角度,以自己的阐释来重新解读“设计之总要”。

这里我们以工业设计为例加以说明,从一种产品的研发开始,“位置”的经营就成为整个产品策略的基点,在当代商业社会中。产品的生产是盈利性的,那么,既然以盈利为目的,则必然是针对人的需求,满足人的欲望,从而赚取资金。这时确定受众的需求目标就成了产品研发的首要考虑的问题,一般在新产品研发的同时,产品市场调研已经作为研发的先导,根据市场的需求,某种新产品研发工作的方向才能得以确立,这一大方向的确立也正是这一产品迎合市场中某一种有需而无给产品空位,从而新产品便在市场的众多产品序列中得以占有自己立足的“位置”,从而产品研发的首要之务则在对于这种“位置”的实际“经营”中确定产品存在的价值和得失,之后在进行相应的研究、发创和制造。

(三)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正是对“气韵”这一核心理念的重拾和挖掘

最终,我们入题于“气韵”二字,这是中国古典画论中历代最为复杂,确实精深悠久的核心概念。与谢赫其他五法不同,“气韵”以一种美学的评价理论而存在。也是一种艺术品境界的索求,而其他五法尽皆技术性的指标要求性质。那么中国的艺术设计中的美学要求也必然会循序这样一种自成体系的关键用词。注意,这里我们只能先从用词入手来断言中国化设计思潮发起的可能。我们都知道,设计的美学价值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而中国当代设计本身受教于西方深厚的传统设计。以这样的出发点,我们是无论如何无法从根源上超越已有的世界设计理念。这是一个基本的逻辑问题,因为根源本来就来自于西方。那么我们是否循序老路行进呢?还是另辟蹊径?这是一个非此及彼的二元抉择。并不是一般我国传统上寻求的中间路线,即和稀泥。这其中我们需要深切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东西方设计的共通之处,我们所关切的是一个核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类型的确立。而事实也摆在中国设计面前。那就是“气韵”的核心理念并没有在艺术设计中占有足够的主体地位。那么中国设计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正是对这一核心理念的重拾和挖掘。

不同的文化气质直接导致了不同民族在审美意趣上的民族特性,对美的定义、爱恨和取舍则随之不同,直接导致了对艺术设计产品好恶上的不同。比如在服饰搭配中,日韩风格的服饰在我国是相对收到普通大众欢迎的,尤其以当代日本女装风格对中国年轻女性的影响最为深刻,从日系的服装款式、色彩搭配到化妆方法与效果,在中国人的普及率和模仿率都是最高的。而同样欧美的朋克风潮在西方经久不衰,在年轻人的心目中也一直有着自己不可磨灭的地位,而在中国虽然于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期对中国青年一代有过一定的影响但并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服饰风格和化妆、发型风格,更不要提普及这一概念,当然朋克风格融入了很多其他服饰风格之中,这也并不能被认定为中国人是针对朋克风格的全面认可。这两种风格在国人中的不同接受度直接可以推延到我们对“气韵”这一概念的认识中,日本文化于中国文化属同一文化圈之中,日本的传统文化直接受益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和日本人是类似的,日本人的文化气质决定了当代日本绝大多数年轻人的服饰风格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服饰潮流,这就是日本这种“气韵”在其生活产品中的一种“生动”表达,而这种“气韵”中国文化所契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舍与日本人的相似性,决定了这种“气韵”在中国的再次“生动”普及。而西方朋克文化的躁动、性、暴力这些具有攻击性和战斗性的内容并非中国人传统文化中可取的价值类型,所以,崇尚冒险、征服、抗争等等价值观念的西方文化在根源上并不能深刻改变中国人的选择和意识形态,也就造成了中国大众对于朋克服饰文化的疏离。

中国设计应该在传统挖掘和继承的前提下,做到与现实世界设计潮流、风尚和格局的共荣与交契,形成一种全新的艺术文化体系,这中契合,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简单罗列,这一体系应该是一种相乘的关系,是中国当代艺术文化体系由内而外的质量提升,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形成一种更加复杂、多变且多元化艺术设计的外部环境,并凭借中国传统画论的精髓,加以延伸和发展,使中国的艺术设计面貌和综合势力可以成倍数的提高和泛化。

作者:韩久海

广告海报设计论文 篇3:

浅谈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Photoshop图像处理》是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对Photoshop图像处理技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掌握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本文主要针对在传统的教学当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谈谈教学中的对策。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程;photoshop图像处理;教学问题;教学对策;

一、《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意义

Photoshop是一个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图像处理软件,其内容丰富,工具繁多,图片效果丰富多彩。Photoshop的应用领域十分的广泛,例如,平面广告海报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网页设计,数码图片处理等。由此可见,学好Photoshop这个软件的意义十分重大。是每个计算机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软件。

二、传统《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没有切身体会,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由于学生刚刚开始接触专业方面的课程,对Photoshop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性了解不够,没有切身体会。这一点是直接造成学生主观能动性下降,不愿主动学习Photoshop的各种功能并加以应用的重要原因。

2.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不易接受。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大多采用理论加简单实例的教学方法,甚至有些教师采用“强灌”,直接告诉学生案例的操作步骤不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这一点容易造成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对课程的学习过于片面,往往死学死记。只掌握了少数几个实例,却无法活学活用,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教学资源有限,学生的视野无法拓宽。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Photoshop课程资源十分有限,包括相关图书、教程、素材和外挂滤镜等,而且学生又不知道如何找到这些资源并加以应用,学生的视野局限于很小的一个范围里,根本无法接触国内外优秀Photoshop作品。

三、针对《Photoshop图像处理》教学中存在问题采用的对策

针对以上《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问题,结合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具体对策。

1.搜集精美的案例,让学生学习更有热情。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搜集了大量精美的案例,这种可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对这门课的整体以及对Photoshop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性有所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学生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了解色彩在图像处理中的重要作用,我展示一些多种图像模式表现的色彩效果。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强大的滤镜功能,我给学生展示一些原图像和用滤镜处理的效果图片,让他们进行比较,使他们初步体会滤镜这种图像特效工具的使用效果,让学生了解滤镜功能可以在顷刻之间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我还向他们展示了历届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国内外优秀作品,从图片的整体构思、创意、色彩、整体效果等审美角度给学生进行讲解,在拓宽了学生视野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一种亲切感,使学生对学习Photoshop充满信心。

2.结合生活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成功。

随着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等数码产品的普及,几乎每个学生都拥有了智能手机或数码照相机,而且学生们也喜欢利用手中的数码新产品进行拍摄。结合这一实际情况,我就围绕如何用Photoshop更好的处理数码相片这一主题学习,让学生自主学习图像色彩处理这一教学单元。给学生们提出学习任务,如何消除照片中的红眼现象,如何处理曝光不足的数码照片,调整偏色照片和制作自已或他人的艺术照等教学内容。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们觉得这些知识能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爱好和学习热情。结合这专题学习,我们还建立QQ群,并进行共享。通达Q群共享、同学讨论、老师指导、参考教材等多种形式的学习,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在教学期间又适逢我校体艺节,借此契机,我们举办一个Photoshop图片处理的竞赛,并把优秀作品在班里进行展示。学生们表现出极高的学习热情,最终呈现出一批优秀的作品,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是一次成功的案例。

3.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其优缺点。为了使课堂教学达到良好的效果,在photoshop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自身的教学风格等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photoshop教学实践中几种主要教学方法。

(1)项目导向法。

项目导向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探索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独立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对知识的习得和应用是“不自觉的”,很难被学生“内化”。学生也可能因为“求胜心切”,过于重视了结果,反而忽略过程。因此有时会出现在上节课任务完成非常好的学生,却不记得自已是如何完成任务的现象。该方法可以用于Photoshop中一些基础性操作技能的练习。如photoshop工具箱中常用工具的使用对图片、文字进行滤镜效果的处理等等。

(2)团队合作学习法。

该方法有主要培养学生的团队创作的意识。在平面制作、设计等工作中往往不是一个人的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为了更学生毕业后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我们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健康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此方法适用于在photoshop中开展综合性练习的教学中。如,小组合作的形式为班级网站设计网页界面,制作平面广告、各类商业宣传海报、企业标志设计等等。

四、制定合理的课堂评价机制,保证课堂活动的高效性

团队中需要有相应的激励、监督、评价机制,否则会陷入分工不明,流于形式的情况。

合理的评价是保持学生持久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不能忽视对学生的评价。

以上便是我对我这两年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这么课程教学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希望在以后这门课程的教学研究讨论中得到其他老师的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1]井晶.《Photoshop图像处理》课堂教学设计《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32期.

[2]李风君,许风军.浅谈《Photoshop图像处理》的教学方法《职业》,2011年32期.

作者:胡方

上一篇:冰雪雕塑艺术论文下一篇:地理课改研究论文